緬甸景頗族信什麼教
❶ 傣族 景頗族 阿昌族和德昂族的資料
傣族,我國的少數民族之一。傣族人民主要聚居在雲南省的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耿馬傣族佤族自治縣、孟連傣族拉祜(hù)族佤族自治縣和臨滄地區,散居於雲南的大部分地方。傣族通常喜歡聚居在大河流域、壩區和熱帶地區。 根據2006年全國人口普查,中國傣族人口有126萬,絕大多數的傣族都信仰南傳上座部佛教[1]。 國內科考資料表明:傣族與百濮及百越中的滇越有關,傣族先民出自我國雲南西南傣族聚居區,東南亞各國傣族都來源於此。中國傣族與緬甸的撣(傣)族、寮國的主體民族佬族和泰國的主體民族泰族為同一民族。總人口6000萬以上。歷史上傣族以雲南南部、泰國北部和緬甸東部為核心建有傣族國家——妙香國。後經歷史演變,這個國家已不復存在,傣族散居於我國西南一帶和中南半島各個國家。在印度的東北阿薩姆邦亦有一部分傣族. 景頗族主要聚居在雲南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各縣的山區,少數居住在怒江僳僳族自治州的芒馬、崗房以及耿馬、瀾滄等縣。 景頗族有景頗和載瓦兩種方言,彼此通話困難。景頗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景頗語支。使用以拉丁字母為基礎的拼音文字—景頗語文。景頗族有豐富、優美的口頭文學流傳,包括反映民族起源、遷徙歷史的敘事長詩及神話、故事、寓言、諺語、謎語等。 景頗族主要從事農業。景頗地區盛產珍貴的木材和各種葯材。經濟作物有橡膠、油桐、茶葉、咖啡等。景頗族普通崇信原始多神,部分人信仰基督教。 習俗 景頗族家庭中尚保留幼子繼承製,幼子地位高於長子,長子婚後另立門戶,幼子卻留在家中贍養父母,財產也主要由幼子繼承。 景頗族坦誠好客,一直保留著「吃白飯」的待客習慣。即在日常交往中,無論走到那一寨、那一家,都可坐下來吃飯,並可以不付任何報酬。對於任何一個不相識的人,主人都必須招待飯菜。民間普遍認為:讓客人餓著肚子走,是最不體面的事。 無論婚嫁、過節集會,走親串戚,景頗族人都要提一隻籃子,內裝水酒、熟雞蛋、糯米飯團,民間稱「送禮籃」,主人接過禮籃後,要向隨從的客人一一敬酒,最後才能自己喝,並清點禮物,然後再把籃子還給客人,以表示禮物如數收到。 很多地區平時進餐仍然沿襲無論男女長幼均把飯菜分份進餐,無需桌椅、餐具,飯菜都用芭蕉葉包好,進食時人手一份。忌把葉包反。無論喝酒喝湯,都是就地砍一截竹筒,筒口斜削一刀,隨用隨去。 食俗 景頗族閑時一日三餐,忙時一日兩餐。主食大米,喜食干飯和竹筒飯。所種植的蔬菜大都是不需精耕細作的瓜、豆、青采、洋芋(土豆)等,輔以竹筍、水芹、野蒜等。 肉食以豬肉和雞肉居多,農閑時進行漁獵,如捕獵野豬、麂子、山羊、野牛、野雞、鳥雀,捕撈魚蟹、田螺。 景頗族飲酒多是自製的低度酒,稱水酒,成年男女更喜燒酒。 景頗族喝酒十分注重禮節,熟人相遇互相敬酒,不是接過來就喝,而是先倒回對方的酒筒里一點再喝。大家共飲一杯酒時,每個人喝一口後都用手揩一下自己喝過的地方,再轉給別人,如有老人在場,先讓老人喝。 典型食品主要有:竹筒烤魚、撒皮、舂鱔魚、砂鍋燉竹鼠。 節慶 「目瑙縱歌」,是雲南省德宏景頗族群眾性的歌舞活動,也是景頗族人民祝頌吉祥幸福、歡度豐收的傳統節日。「目腦」是景頗語的音譯,意即「大夥跳舞」,一般在農歷正月十五之後舉行,為期2-3天,每逢「目腦縱歌」節,儀式往往從清晨到夜晚,甚至通宵狂歡。每次目腦都要殺牛祭祀,然後牛肉大家分食,並伴以歌舞活動,參加者多時成千上萬。 此外,還要祭「能尚」宸廟,祭「能尚」每年兩次。一次在春播,祭品比較隆重,屆時要殺牛、豬、雞等,以慶賀豐收。 景頗也過「吃新谷」節,「吃新谷」都選在農歷八月的一個龍日,屆時把新谷炒干、舂成米,與老米合在一起做飯,以喻老米、新米接續不斷。吃新飯時,要把飯菜和酒灑到地里一部分,獻給地鬼,然後全家共餐。 阿昌族熱情好客,尊老愛幼,有許多優良的傳統禮儀。有客來家小憩,主人要好酒好茶招待,吃飯禮讓上座,如客人年輕,輩分小可推辭坐邊座或下方坐;遇敬酒倒茶,忌不禮讓就接受。 阿昌族待客有勸飯習俗,無論會喝酒、喝茶否,忌諱客人不接受;遇勸飯時,無論已飽否都應伸雙手捧碗相接;雙手接遞或起身行禮,視為恭敬。通常勸飯是象徵性的,通過勸飯講情說意,乃至唱勸飯山歌抒情,表示歡迎客人才是真正的緣由。 阿昌族解除婚約婚誓,須退回盟誓的相片及頭發。忌燒毀相片、頭發,否則認為照片及頭發燒毀後,人會大病乃至會瘋。 阿昌族同姓忌婚配。有招婿入門習俗,上門男子須改名隨女方姓。婚禮舉行3天。在婚禮中新娘、新郎逐桌去敬糖茶,客人喝畢放少許錢幣於杯中。 阿昌族男女青年結婚的婚宴上,首先要請新娘的舅舅坐在上首,並擺上一盤用豬腦拌制的冷盤,酒宴後舅舅要送新娘一條約4.5千克的帶豬尾巴的後腿,稱為外家肉,表示新娘要永遠不忘娘家的養育之恩。 阿昌族歷史上曾有搶婚和逃婚和習俗。搶婚一般由以下兩種原因引起:一是男女深戀,但女方父母不同意,兩人只好商定由男方來搶婚,造成既成事實後,迫使女方父母同意;二是訂下婚約後姑娘反悔,男方不甘心,只好強搶,迫使姑娘就範。逃婚一般發生在雙方父母都不同意的情況下,戀人只好雙雙逃走,以此爭取婚姻的自由。 上述習俗由於時代的變遷和觀念的變化,現已基本絕跡。 阿昌族結婚按長幼順序進行,如長子未婚,次子和次女也不能結婚,姐姐未嫁,妹妹和弟弟也不能先於姐姐結婚。如弟妹先於哥姐結婚,則要舉行"跨越禮"和給哥姐一些錢,以對哥姐表示道歉和尊敬。 阿昌族的小夥子在娶親的時候,要請兩個手腳麻利,動作敏捷的陪郎幫著撐雨傘。因為當新郎要進姑娘家的堂屋時,新娘寨子的年輕姑娘們都要從廊檐兩旁向他潑清水,如果新郎被淋濕了,就會被人看不起;如果新郎滴水未沾,連陪郎也會得意驕傲。 據說,這傘是保護新郎免遭傷害的工具。在很久以前,有個阿昌族的小妹妹叫臘咪,在她六七歲時父母雙亡,靠著哥哥過日子。十六歲時,兩個哥哥分家,她便跟大哥在一起生活。 有一天,外寨一家叫臘納的來向臘咪的哥哥提親。因為要娶臘咪的這個小夥子平時嬌生慣養,脾氣不好,甚至連開銷都不會算。為了能娶到臘咪,臘納家的財禮給得十分豐厚,兄弟倆一算,除了辦嫁妝外還能剩下一些用,也就爽快地答應了。 臘咪看不上這個小夥子,她喜歡一個叫臘舍的年輕人。一次對歌後,倆人交換了定情物,並約定了下次見面的日子。臘咪的兩個哥哥知道臘舍把妹妹拐走了,而且臘舍家也送齊了財禮,心裡很不情願。兩個嫂子見臘咪找了這樣一個標致能乾的小夥子也很嫉妒,就火上澆油,於是兄弟倆就想害死臘舍。 認親的那天,天還很早,臘舍就到了臘咪的寨子。但臘咪的兩個哥哥不讓他進門,說"臘舍是晚上把人領走的,天黑了才能讓他進家門。" 好容易等到天黑下來,臘舍的夥伴放著鞭炮,吹著嗩吶,熱熱鬧鬧地進了臘咪家,臘舍高高興興地走上坷頭,正想拱手作揖,突然幾盆冷水從廊檐兩旁劈頭蓋腦地潑下來,只見眼前閃來兩條白光,臘舍一聲慘叫就倒下了。臘咪聽到這個消息後便把自己勒死了。 後來,人們為了保障新郎的人身安全,就在新郎到達新娘家門口時撐起傘來遮住新郎,叫做:傘護新郎保全身。因此,這種特殊用處的傘實際是阿昌族新郎的護身符。 德昂族 De』ang nationality 中國的少數民族。(見彩圖)自稱達昂。又分若買、涼、布雷等支系,漢語統稱崩龍。1985年9月經國務院批准,改稱為德昂族。散居於雲南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五縣一鎮及保山、臨滄、思茅地區所轄各縣。潞西縣三合山和鎮康縣軍弄等地是德昂族的聚居區。人口為12295人(1982)。使用德昂語,屬南亞語系孟高棉語族佤德昂語支,操佈雷、若買、納盎3種方言。無文字。 族源 崩龍稱謂,最早見於清王昶《征緬紀聞》。漢晉時的濮人、隋唐時的茫蠻、撲子蠻、望苴子蠻是今德昂、佤、布朗等族的先民。他們先後臣服於漢、晉等王朝及唐宋時期之南詔、大理國。元以後,他們的先民又淪為傣族土司的屬民。 反帝反封建斗爭 19世紀初,德昂族人民反抗芒市傣族土司的壓迫和統治,提出「官家不公平,殺死官家解不平」的口號,聯合傣族人民爆發了持續數年的大規模武裝起義,最後由於芒市土司得到清政府和漢族地主的支持,起義被鎮壓下去了。近代以來,德昂族與景頗族等族人民曾共同抗擊英帝國主義對中國雲南西部地區的侵略。抗日戰爭時期,日本侵略軍從緬甸侵入中國的德宏地區,當時淪陷區的德昂族人民參加了漢、傣等族人民組織的一支二千餘人的游擊隊,用銅炮槍、長刀及弩弓,同日本侵略軍進行了多次斗爭。抗日戰爭勝利後,德昂族人民各村組織自衛隊,反抗國民黨統治。解放軍進入雲南後,德昂族人民積極協助解放軍殲滅逃竄之國民黨軍隊,迎來了德昂族的解放。 社會經濟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德昂族屬傣族封建土司統治,頭人多世襲或由土司任免。頭人稱達崗(漢族稱為總伙頭),相當於鄉長,管轄數村。每村設達吉崗一人(漢族稱為伙頭),並設達朴隆、達基格等頭人,協助達吉崗處理村內一切事務,為土司攤派款項和貢物。屬景頗族山官(見景頗族山官制)直接管轄的德昂族,還要向山官繳納一定數量的保頭稅、官工、官谷等,同時,要向國民黨政府繳納苛捐雜稅。 德昂族的家庭,在20世紀初,還保留著父系大家庭公社的特徵:每個大家庭由三至四代有血緣關系的若干小家庭組成,共居一長房,過著集體勞動、共同消費的生活。隨後,由於土地私有制的逐漸確立,個體經濟的發展,外來商品貨幣的沖擊,高利貸、僱工和實物地租的出現,促使大家庭日趨瓦解,而建立起個體小家庭。 文化和風俗習慣 德昂族實行一夫一妻制,同姓不婚,男女婚前享有戀愛自由,姑娘選擇對象有一定自主權,但最後要徵得父母同意。結婚時,男家要給女方一定聘禮。若夫妻不睦,男方提出離婚,只要出幾斤米、幾元錢,請村寨頭人祭神樹後,即可通知女方回娘家。女方提出離婚,要賠償男方聘禮。新中國成立後已發生變化。 德昂族民間有著絢麗多彩的刺綉和雕刻藝術,有揭露反動統治者罪惡,歌頌勞動人民的愛情等內容的神話故事、民間傳說。如反映男女愛情悲劇的《蘆笙哀調》、《幫工調》,笛音哀婉凄惻,非常感人。樂器受附近傣族、景頗族和佤族影響,也使用鋩鑼和象腳鼓。管弦樂器有葫蘆笙、笛、小三弦、小四弦等。木鼓是本民族獨特的一種頭部寬、腳部窄的短鼓。舞蹈以木鼓伴奏,稱木鼓舞。 不同支系的婦女有不同的服飾,從其統裙橫線條紋的顏色來識別。她們上著開襟短衫,頭纏包頭,戴銀器及彩色玻璃珠,束腰箍,紮裹腿。男子著黑布圓領大面襟,纏黑色或白色包頭。少年喜帶大耳墜和銀項圈。 住房分竹樓和土屋兩種。竹樓亦稱干欄,樓上住人,樓下關牲畜。靠壩區村寨,多居土木結構的茅屋,廂房關牲畜,堆放柴草和安置腳碓。 節日有潑水節、關門節、開門節、做擺、燒白柴等,大多帶有宗教色彩。
希望採納
❷ 誰知道景頗族的資料
景頗族是雲南特有民族,人口:126,900人,主要聚居在德宏州各縣的山區及怒江州瀘水縣的片古崗地區,少數散居在騰沖、耿馬、瀾滄等縣。緬甸也有景頗族聚居。景頗族語言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景頗語支。景頗族發源於青藏高原,唐代的「裸形」、「尋傳」部落即其先民,約在一千多年前,沿金沙江、怒江和恩梅開江南遷,到十七世紀逐漸定居在今緬甸北部和雲南德巨集地區。從明代起,景頗族地區設立土司制度,雖然在本世紀50年代以前,景頗就已進入階級社會,但各地區還保留了不同程度的原始公社制殘余,社會組織方面主要有「山官」制度,山官為世襲的貴族,其統治權力在相當大的程度上還是家長制的習慣約束力(沒有統治機構和武裝)。景頗族居住在山區丘陵地帶,以農業為主,水田少,旱地多,住竹樓。景頗族喜歡飲酒,嚼草煙、檳榔。景頗族熱情好客,對獵獲物和祭品都有「見者一份」平均分配的習慣。景頗族的服飾:婦女穿黑色短上衣,下著黑、紅色織成的統裙,腿上帶裹腿,腰、頸、腕戴有塗過紅、黑色漆的藤圈。盛裝時上衣前後及肩上都釘有很多泡泡,頸上掛銀項圈、銀鏈子,帶銀耳環和銀手鐲。男子喜穿黑色對襟短上衣、褲腿短而寬,頭上裹以黑或白包頭。外出時必掛棉麻織成的掛包和長刀。景頗族的服飾具有濃郁的民族風格。
景頗族家庭為父系一夫一妻制,女子在婚前有性生活的自由。景頗人認為萬物有鬼魂,遇到不祥之事就要祭鬼。部分信仰基督教。景頗族的歌舞慶典叫:「目腦縱歌」,譯意為「大夥跳舞」。每逢慶祝五穀豐收,迎送親人與賓客,婚嫁大禮,都要舉行不同規模的目腦縱歌,它代代相沿,成為景頗族傳統的盛大節日。
服飾
景頗族崇尚黑色,男女服飾、包頭都習慣用黑色的。男子穿黑色的對襟短衣,老年人裹黑色的包頭。褲子的款式為短而寬的褲筒。青年人一般用白布包頭。男子外出掛長刀或扛火槍,體現了景頗族尚武的習俗。婦女的上衣一般為對襟或左襟的黑色短衣,上面綴滿銀泡和芝麻鈴。下穿筒裙,裹毛織的護腿,筒裙的花色非常鮮艷,喜歡佩銀制飾物。過去景頗族男女都跣足。
❸ 景頗族的詳細材料,生活習性啊,建築特色啊,服飾啊
景頗族,是中國的少數民族之一,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語言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5個支系語言分屬景頗語支和緬語支,文字有景頗文和載瓦文兩種,均為以拉丁字母為基礎的拼音文字。
一、生活習性:
1、景頗族是一個以農業為生計的民族,糧食作物以水稻、旱谷、玉米、小麥、粟米為主,經濟作物有甘蔗、油菜、八角、草果、香茅草等。
2、景頗族社會中並存著兩種類型的信仰,一種是秉承傳統的超自然信仰,另一種是外來的基督教和天主教信仰。
3、景頗族主食以大米為主,竹筒飯、雞肉稀飯是景頗人喜愛的特色主食。
菜餚以辣著稱,品種除園地中種植的瓜、豆、芋頭、青白菜之外,從山林中採集的野菜、野果也是餐桌上的家常菜。
烹飪方式包括舂、燒、烤、煮、蒸、拌、揉等幾種類型,其中,舂菜是景頗族菜餚中最具特色的一種,味道鮮美獨特,景頗人常說:「舂筒不響,吃飯不香」。
(3)緬甸景頗族信什麼教擴展閱讀:
1、語言
景頗族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
景頗族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由於5個支系分別使用5種不同的語言,因此支系語言在語支的歸屬方面存在差異。景頗支系使用的景頗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景頗語支,載瓦支系使用的載瓦語、勒期支系使用的勒期語、浪峨支系使用的浪峨語和波拉支系語言屬於漢藏語系藏緬語族緬語支。
景頗族文字有景頗文和載瓦文兩種,兩種文字都是以拉丁字母為基礎的拼音文字。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語言工作者在原景頗文的基礎上,對一些聲韻母拼法進行了改革。載瓦文創制於1957年,是語言工作者為滿足載瓦支系的需要而創制的文字。
2、文學
景頗族的民間文學有史詩、神話、傳說、民間故事、歌謠、諺語、情歌、敘事長詩等種類。
宗教祭司「洞薩」所念經詞,也是一種宗教文學。它們是景頗族歷史文化的綜合體現,既反映了景頗族的歷史和現實,也反映了景頗人的宇宙觀、生活的態度、思想、感情和願望。
創世紀詩史《目腦齋瓦》是景頗族民間口頭文學作品中的優秀代表,全詩長萬余行,內容涉及天地的形成、鬼神的世界、人類的出現、景頗民族的起源、人間的生活、愛情和痛苦等,匯總了景頗族對宇宙、民族歷史的認知,對生活的態度、思想、情感和願望等多方面的知識。
3、藝術
(1)音樂
景頗族在長期的生產生活中創造了豐富多彩的民間音樂,各支系民歌種類繁多,主要有「月魯」(舂米調)、「志」(山歌)、「齋瓦」(歷史歌)、「腦石幼嗯先」(催眠曲)、「木占」(風俗歌)、「恩准」(情歌)等。
景頗族民歌歌唱的內容十分廣泛,其中有對民族歷史的敘述,古代傳說故事,也有對現實生活的贊美和節日豐收的歡慶,還有對愛情的執著追求。音樂形態豐富多彩,除單聲部民歌外,還有多聲部民歌 。
(2)舞蹈
景頗族的舞蹈多為集體舞,形式多為環舞、巡迴舞、曲折行進,內容反映生產、生活、戰爭、祭祀等活動,主要分為歡慶性、祭祀性和娛樂性三種,包括「縱歌」、「布滾歌」、「龍洞歌」、「整歌」、「金再再」、「向姆赫」等。
其中,縱歌包括多種舞蹈形式,排列成陣,舞步有序,節奏鮮明,表現了群舞的高度水平。使用的樂器主要有木鼓、象腳鼓、芒鑼、竹製管樂器「比客」、「吐良」、「勒絨」等 。
(3)工藝
在景頗族的藝術中,編織具有鮮明的民族特徵,編織工具十分簡單,但卻能編織出300多種絢麗美觀的圖案。
繪畫大多與原始宗教相結合,多系單線回紋圖案和單線直紋圖案。
❹ 景頗族的風俗習慣
1、禮節方面,景頗族熱情好客,客人進家,無論認識與否,主人都會招待食宿。景頗族喜歡喝燒酒和自製的水酒,景頗族老人喜好嚼煙,他們把草煙和適量的熟石灰膏、干蘆子放入口中咀嚼,有提神、醒腦、防齲固齒的功效,見面時會互遞煙盒,表示友好、尊重和禮貌
2、家庭方面,過去傳統的景頗族的家庭,是包括夫妻和子女的核心家庭和包括父母、夫妻、子女在內的擴展家庭。在家庭內部,父親是家長,子女皆從父姓,世系從父系計算,財產由男性繼承。傳統上實行幼子繼承,由幼子同父母同住並繼承老家的房屋,其他兒子成家後便分出老家另立門戶。
3、節日,民族傳統節日主要有目腦縱歌節、能仙節、新米節等,其中最盛大、隆重的節日為目腦縱歌。
4、婚戀,景頗族婚姻實行丈人種(景頗語稱「木育」,載瓦語稱「勐」)與姑爺種(景頗語稱「達瑪」,載瓦語稱「墨」)單向聯姻的婚姻形式。兩個家庭一旦締結婚姻,不僅產生「姑爺」(女婿)和「丈人」(岳父)兩種個人身份,同時也產生「姑爺種」和「丈人種」兩種群體的身份,形成固定的丈人種與姑爺種關系。
5、喪葬,景頗族的喪葬習俗獨特。凶死行火葬,幼殤行天葬,正常死亡行土葬。在家中自然死亡視為善死,在外意外死亡、刀槍致死、上吊、投河自殺以及難產死亡均視為凶死。凶死者,屍體不能進寨。善死者亡,家人立即朝天鳴槍報喪,親朋村鄰聞訊帶著禮物前來奔喪、幫忙。
(4)緬甸景頗族信什麼教擴展閱讀:
景頗族,是中國的少數民族之一,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語言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5個支系語言分屬景頗語支和緬語支,文字有景頗文和載瓦文兩種,均為以拉丁字母為基礎的拼音文字。
景頗族的來源與青藏高原上古代氐羌人有關,有「景頗」、「載瓦」、「勒赤」、「浪峨」、「波拉」5個支系,主要聚居在雲南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山區,少數居住在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與緬甸克欽邦接壤地區。緬甸境內的大部分克欽族支系與中國境內的景頗族、傈僳族也有極深的淵源。
參考資料:景頗族-網路
❺ 景頗族風俗習慣有哪些
景頗族主要聚居在雲南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各縣的山區,少數居住在怒江僳僳族自治州的芒馬、崗房以及耿馬、瀾滄等縣。
景頗族有景頗和載瓦兩種方言,彼此通話困難。景頗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景頗語支。使用以拉丁字母為基礎的拼音文字--景頗語文。景頗族有豐富、優美的口頭文學流傳,包括反映民族起源、遷徙歷史的敘事長詩及神話、故事、寓言、諺語、謎語等。
景頗族主要從事農業。景頗地區盛產珍貴的木材和各種葯材。經濟作物有橡膠、油桐、茶葉、咖啡等。景頗族普通崇信原始多神,部分人信仰基督教。
景頗族家庭中尚保留幼子繼承製,幼子地位高於長子,長子婚後另立門戶,幼子卻留在家中贍養父母,財產也主要由幼子繼承。
景頗族坦誠好客,一直保留著"吃白飯"的待客習慣。即在日常交往中,無論走到那一寨、那一家,都可坐下來吃飯,並可以不付任何報酬。對於任何一個不相識的人,主人都必須招待飯菜。民間普遍認為:讓客人餓著肚子走,是最不體面的事。
無論婚嫁、過節集會,走親串戚,景頗族人都要提一隻籃子,內裝水酒、熟雞蛋、糯米飯團,民間稱"送禮籃",主人接過禮籃後,要向隨從的客人一一敬酒,最後才能自己喝,並清點禮物,然後再把籃子還給客人,以表示禮物如數收到。
很多地區平時進餐仍然沿襲無論男女長幼均把飯菜分份進餐,無需桌椅、餐具,飯菜都用芭蕉葉包好,進食時人手一份。忌把葉包反。無論喝酒喝湯,都是就地砍一截竹筒,筒口斜削一刀,隨用隨去。
景頗族過去最重鬼魂觀念。他們認為鬼有好壞之分,有的可為人造福,有的則招災致禍,於是盛行殺牲祭鬼魂的習俗。
食俗
景頗族主要聚居在中國雲南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各縣的山區和緬甸克欽邦撣邦景頗人閑時每日兩餐,忙時三餐,主食為大米,副食有豆類、薯類、蔬菜和野菜野果。
景頗族愛吃糯米飯、糖粥。制菜多加鹽與辣椒燒煮,很少油炒。口味偏好酸辣、酵臭、不用碗筷,常用蕉葉裹食。白酒多系外地運來,愛嚼檳榔及草煙。
他們的烹調方法大多簡易,大米多加土豆、青菜煮成濃粥,糯米則蒸成干飯,而且當天舂米當天吃,不留「隔夜糧」。制菜非煮即腌,腌菜很有特色,水豆豉、干豆豉、酸竹筍、腌茄子等,開胃爽口。
他們製作肉品的方法一是風干後抹辣椒和鹽巴烤;二是先烤熟、剁細,再拌以辣椒、蔥蒜及野生香料;三是拌勻佐料後用笆蕉葉或枇杷葉包好,置入火塘灰中焐。肉食以豬肉和雞肉居多,農閑時進行漁獵,如捕獵野豬、麂子、山羊、野牛、野雞、鳥雀,捕撈魚蟹、田螺。
❻ 景頗族的資料。
景頗族,是中國的少數民族之一,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語言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5個支系語言分屬景頗語支和緬語支,文字有景頗文和載瓦文兩種,均為以拉丁字母為基礎的拼音文字。
景頗族的來源與青藏高原上古代氐羌人有關,有「景頗」、「載瓦」、「勒赤」、「浪峨」、「波拉」5個支系,主要聚居在雲南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山區,少數居住在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與緬甸克欽邦接壤地區。緬甸境內的大部分克欽族支系與中國境內的景頗族、傈僳族也有極深的淵源。
(6)緬甸景頗族信什麼教擴展閱讀
景頗族先民以「尋傳蠻」、「高黎貢人」見諸於漢文史籍,自元、明、清至新中國成立前,又先後出現了「峨昌」、「遮些」、「野人」等名稱。
景頗族包括景頗、載瓦、勒期、浪峨、波拉5個支系。支系的名稱也是各支系的自稱和支系語言的名稱。其中,「景頗」既是支系名稱也是民族名稱。各支系有自稱和對其他支系的他稱,與景頗族雜居的漢、傣等民族對景頗族各支系也有不同的稱呼。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根據本民族的意願,統稱為景頗族。
❼ 景顥族信奉什麼教是德宏卅的民族
在景頗族社會中並存著兩種類型的信仰,一種是秉承傳統的超自然信仰,另一種是外來的基督教和天主教信仰。超自然信仰是景頗族的傳統宗教信仰,今天依然是大多數景頗人的宗教信仰,景頗族認為靈魂不滅,靈魂不會因為肉體的消亡而滅亡,肉體消亡後,靈魂會去到另外一個世界,變成具有作祟功能的鬼靈,景頗語稱為「納特」。20世紀50年代中期以前,景頗族地區的基督教分屬浸禮會、內地會和神召會等3個教派,主要從屬於緬甸教會管理。20世紀50年代中期,景頗族地區的基督教接受了雲南省基督教三自愛國運動委員會領導,並掛靠上海基督教浸禮會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