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英軍在緬甸表現得怎麼樣
① 二戰時期的英軍在世界各地的戰場上表現怎麼樣
首先分兵種,對於海軍而言,無論在哪個戰場,表現總體都很出色,表現出了納爾遜精神。最強的當屬地中海部隊,在兵力劣勢狀況下,扭轉戰局實屬不易
空軍,主力在歐洲,表現相當出色,其次是在非洲戰場,表現優異,亞洲戰場的表現一般
陸軍,真正的主力一直在北非-歐洲戰場打轉,表現挺堅韌、頑強的,但具體的戰術運用實在不敢恭維,非常呆板
在亞洲的陸軍本來就是三流貨色,把人丟到家了,新加坡向山下奉文投降,緬甸也是一路狂奔回印度
但後來有所改善,尤其是斯利姆就任印度陸軍指揮官後,在緬甸把日本的緬甸方面軍打得一塌糊塗,也算了報了一箭之仇
② 英帕爾大戰中的15萬英國軍隊,為何能徹底扭轉東南亞的戰局
因為英國軍隊的兵力有限,二戰後期在東南亞爆發的英帕爾大戰,已經屬於英國發動的最大規模戰役之一。這次戰役非常出彩,消滅了6萬多日本軍隊,扭轉了東南亞戰場的不利局面,東南亞地區的盟軍開始了全面反攻。
英帕爾戰役前後花了四個月時間,最終以日軍慘敗告終。10萬日軍參加了這場戰爭,死亡人數達到5.3萬多人。其中約有3萬人死於疾病和飢餓!倖存的4萬多名士兵不是受傷就是生病。
英帕爾戰役對在緬甸戰敗的英軍來說是一場意義深遠的勝利。作為日本緬甸前線軍的主力軍,第15集團軍在這場戰爭中被大大削弱,無法再發起改變格局的行動。從那時起,盟國向日軍吹響了東南亞之戰反擊的號角,日軍開始走向滅亡。
③ 二戰中,緬甸英軍為什麼打不過日軍
與日軍相比,英軍不僅人數上居劣勢,而且士氣低落,紀律鬆弛,訓練不足,再加上沒有叢林戰的經驗,完全不適應叢林包抄、遠程滲透的戰術。英軍的補給和機動完全依靠道路,而且在當時沒有值得一提的空中偵察,更不用提空中補給和空中火力支援,所以甚至無法獲得准確的戰場情報。
④ 威廉·約瑟夫·斯利姆在緬甸戰場有何表現
1939年二戰爆發時,斯利姆任印度第5師10旅准將旅長,駐扎在非洲的蘇丹。作為高級指揮官的斯利姆在二戰初期曾經犯過不少錯誤,所幸沒有造成什麼大影響,而他無疑是個善於學習的人,因此早期那些不太重要的戰爭成了他鍛煉軍事指揮藝術的機會,而斯利姆曾犯的戰術失誤也給他後來在緬甸與日軍作戰提供了經驗和教訓。
1941年1月,斯利姆被義大利飛機掃射負傷,回到印度。1941年5月,伊拉克國內發生親納粹反英的武裝叛亂,英國中東司令部忙於北非作戰抽不出兵力,由英國駐印度司令部派出兩個師組成遠征軍,斯利姆任參謀長。此時第10印度師的師長恰巧生病了,因此斯利姆幸運地被任命為第10印度師少將師長。
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日軍在東南亞和太平洋島嶼發動全面攻勢。1941年12月下旬,日軍飛機轟炸仰光,1942年初,日本陸軍第15軍在坂田祥二郎中將指揮下,以4個師團的兵力向緬甸大舉進攻。
1941年3月初,由於緬甸的嚴重局勢,英軍任命敦刻爾克的英雄亞歷山大中將出任緬甸軍隊司令,歸印度總司令韋維爾上將指揮,赫頓中將轉任亞歷山大的參謀長。亞歷山大的司令部是集團軍級,不僅指揮兩個英國師,而且指揮中國遠征軍。因此在亞歷山大和英軍兩個師長之間需要新設立一個軍部。因此斯利姆就被任命為新成立的緬甸軍軍長,下轄第1緬甸師和第17印度師。
在4月29日,英軍准備渡過親敦江進印度之前,情報顯示日軍正在從右翼迂迴企圖繞到英軍背後佔領親敦江上的主要渡口,切斷英軍退路。斯利姆馬上派出了手邊一個師的兩個旅向北搶占渡口。實際上,日軍33師團根本沒有試圖迂迴,而是從南方正面神速溯江而上,30日清晨突然出現在已經失去部隊掩護的緬甸軍軍部和1師師部之間。當時,面對危機,斯利姆表現得相當鎮靜,他判斷出日軍也並不清楚實際的形勢,因此沒有慌忙撤離而是堅持下來,同時急調17師的一個旅增援,從而挽救了一次危局。
1942年5月,斯利姆的軍隊保存了所有的輕武器和完整建制撤回印度,重武器在渡過親敦江的時候因為運力不足被放棄了。重炮在江邊向日軍發射完全部炮彈以後炸毀,第7裝甲旅的坦克也在親敦江邊被破壞,只有一輛渡過江,有意思的是這輛唯一倖存的老坦克後來參加了英軍反攻的全過程,一直打回仰光。
英軍撤回印度以後,隨著雨季開始,戰事告一段落。英軍改組指揮系統,解散緬甸軍,組建東方集團軍,歐文中將擔任集團軍司令,下轄第4軍和第15軍。斯利姆擔任第15軍軍長,負責防守印緬邊境的南端。
此後的一年可能是斯利姆一生中最艱難的歲月,因為東方集團軍司令歐文對他成見極深,完全不信任斯利姆。
⑤ 英國在二戰中最大的吹噓資本,如何在緬甸消滅6萬日軍
你說的是英帕爾作戰?
此戰之中,印度部隊的表現的確可圈可點,在被包圍的情況下,沒有潰散,而是堅持下去了
日本人最後毀於後勤崩盤,甚至出現下級大規模抗命的情況
最後日本人大多死於飢餓和疾病
但英國人在之後的下緬甸作戰中,的確表現得相當出色,對日本進行了大范圍的包抄和分割
⑥ 在歐洲誓死不降的英軍,為何在緬甸看見日軍就跑
說起英國,他在軍事領域有著響當當的名號。昔日的日不落帝國,英國皇家軍隊以及世界殖民者的稱謂,都是形容的他。但是在二戰的時候他的影響力就沒這么大了,並且英國軍隊在歐洲和亞洲的戰場上簡直是兩個不同的角色。
1942年,亞洲地區的抗日戰爭已經進入了相持階段。但從總體上來看,盟軍仍然在戰略上占據著主動權。在當年的3月7日,日軍開始東西兩個方面對緬甸發起攻擊,當時駐守緬甸的英軍毫無戰爭鬥志。在不抵抗的情況下,很短的時間內就撤出了緬甸。在這一段時間里,緬甸的失守對於其他盟軍產生了極其惡劣的影響,尤其對於我國的抗日作戰,其不利影響更是難以估計。
⑦ 就二戰英國在緬甸的表現,丘吉爾憑啥看不起中國
雖然英國把別人坑得厲害,但戰後它丟了緬甸,丟了印度,丟了大部分殖民地。很多事情,不是它願意坑,而是英國的國力已經進入了一個下行通道。實弱而示強,英國在二戰期間選擇丘吉爾是有道理的,有沒有用也不是丘吉爾能改變的。
⑧ 英國在二戰歐洲表現比在緬甸好多少
英國把優秀人員和精銳的部隊都抽調回本土防守德國人了,留在殖民地的當然只剩下那些渣渣了。
而不管是本土英軍還是駐緬英軍,都是二戰著名的實力賣隊友大師,緬甸出賣中國人,敦刻爾克出賣法國人,米爾斯克比爾更消滅了整支法國海軍。
⑨ 二戰中,緬甸英軍為什麼打不過日軍
二戰中,緬甸英軍為什麼打不過日軍?
二戰時期,緬甸戰場上的英軍都描述的非常無能,而且還常常拖累中國軍隊的後腿。那麼緬甸的英軍是否真的這么沒用呢?
望採納
⑩ 想問一下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在緬甸戰場進行作戰的英軍是英國從本土抽調過來的主力嗎
應該不是,二戰中亞洲戰場的英軍以殖民地部隊為主。
1、從本來就捉襟見肘的兵力中抽調部隊,防守不太重要的緬甸,不合常理
解釋:二戰的過程想必大家都清楚,敦刻爾克之後,英國防守本土尚有困難,甚至向民間發放了大量的槍械准備焦土抗戰,也不講「個人財產不可侵犯」了,連民宅的鐵柵欄都拆了來支援武器生產;
分析:這個現象很不一般,由於國家制度,資本主義國家貌似很少有這么發動群眾的,可見當時局面相當危險,此時的英國的核心是一切為本土防禦服務,只會從殖民地抽調精銳部隊回來,而不太可能再向外派遣(皇家海軍出海護航,其實也是為了保證本土物資不枯竭,可以說在相當長的時間里,英國一切都在為了自保服務);
2、二戰的印度、緬甸應該有不少歐洲人後裔,一如美國獨立戰爭時那樣,別忘了,英屬東印度公司的大本營可是那一帶,隨著東印度公司過來的英國人在印緬一帶枝繁葉茂不奇怪;
3、英軍精銳雖然在二戰中不算突出,但是不至於像緬甸、馬來崩潰的英軍那麼慫;
解析:要知道,英軍雖然一開始優勢兵力都被隆美爾打的很狼狽,但也沒有馬來、緬甸英軍兵力優勢那麼大,而日軍就算再強,又能比隆美爾的德軍強多少?
要知道,仁安羌英軍可是表示,一個帶裝甲部隊的師被人家一個步兵團包圍了,而且是包在里頭打,差點被全殲……這戰績快趕上62年的印度人了(所以我們明白了,為什麼62年印度是那個樣子,這是有傳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