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有多少蝙蝠
㈠ 1.25億年前的化石被發現,蝙蝠的祖先是誰
古詩中提到:千年鼠化白蝙蝠,黑洞深藏避網羅。這句話的意思是說老鼠進化了上千年的時間就會慢慢的變成白蝙蝠,而且這個進化的條件還必須是在沒有光線的黑暗條件下,才能夠成功。如果按照詩文當中所提到的這則邏輯去看的話,蝙蝠的祖先很有可能和老鼠有關,那麼蝙蝠的祖先到底是誰呢?從考古學這個方面去入手考察的話,是否能夠得到相對而言更加客觀的答案呢?
從遠古翔獸這個名字當中,大家也可以得知,它的時間點處於遠古時期,翔獸的意思是說它是一個飛行動物。所以根據這一考古發現,很多學者們也紛紛認為,遠古翔獸很有可能就是蝙蝠的祖先。但是這也僅僅只是一種推測,因為現在人類都還沒有搞清楚到底祖先是什麼動物?就更別提蝙蝠了。
㈡ 全世界6000種哺乳動物有多少種是蝙蝠
目前已經確認的蝙蝠共有16科185屬962種。
哺乳動物沒有6000種。按照世界哺乳動物物種(Mammal Species of the World)2005年的資料,哺乳動物目前有約5676個(2008版的IUCN紅皮書為5488個)物種。
按照5600個物種算,蝙蝠的種類有962種,佔哺乳動物全部種數的17.2%。可見蝙蝠這個大家族還是相當興旺發達的。
㈢ 蝙蝠生活在什麼國家
這個中國應該是蝙蝠最多的國家吧,特別是雲貴地區,那裡的蝙蝠種類之類的都在全球首位
㈣ 蝙蝠吃什麼
70%的蝙蝠種類主要以昆蟲和其他小節肢動物為食;其餘的種類主要以果實、花蜜和花粉為食。一些熱帶種類是食肉的,有3個種類的吸血蝙蝠以血液為食,這種蝙蝠會對人畜會有傷害。
蝠類動物全世界共有900多種,大體上分成大蝙蝠和小蝙蝠兩大類。一般來說,大蝙蝠類一般以果實或花蜜為食,而大多數小蝙蝠類則以捕食昆蟲為主。
(4)緬甸有多少蝙蝠擴展閱讀:
蝙蝠的生活習慣是白天睡覺,晚上覓食;進入冬季,蝙蝠會進入冬眠狀態,它具有很強的飛行能力,同時也是多種人畜共患病毒的天然宿主,能夠攜帶數十種病毒。
2020年4月10日消息,史密森學會全球衛生項目的研究人員,在緬甸的蝙蝠體內新發現6種冠狀病毒,這些病毒之前沒有在其他地方發現過。他們將對這些病毒跨物種傳播的可能性進行研究,以評估它們對人類健康的威脅。研究人員稱,這些新發現的冠狀病毒與非典、中東呼吸綜合症和新型冠狀病毒不存在密切聯系。
㈤ 全世界有多少種蝙蝠
全世界有962種蝙蝠
㈥ 毒王蝙蝠:體內又發現6種高危冠狀病毒,對人類的威脅有多大
一篇發表在《PLOS ONE》期刊上的論文表明,科研人員從緬甸的蝙蝠群採集的樣本中,總共發現了6中全新的病毒,它們與當前正在全球傳播的SARS-COV-2病毒同屬一個家族,除此外這個家族中還有如雷貫耳的導致2003年的SARS-COV病毒和2012年中東呼吸綜合征的MERS-COV病毒!
全球蝙蝠攜帶病毒分布示意圖
所以防止認為將病毒帶向蝙蝠,也是一種防控措施。
㈦ 蝙蝠的詳細資料
靠聲音捕獵的動物
蝙蝠有900多個不同的種類,遍及世界各地。盡管它們有萬能膠,看上去 很像鳥類。但它們沒有羽毛,也不生蛋。它們是哺乳動物:雌性產下幼仔,用乳汁哺育。
某些種類的蝙蝠是飛行高手,它們能夠在狹窄的地方非常敏捷地轉身,蝙蝠是唯一能振翅飛翔的哺乳動物,其他像鼯鼠等能飛行的哺乳動物,只是靠翼形皮膜在空中滑行。
夜間, 蝙蝠靠皮波探路和捕食。它們發出人類聽不見的聲波。當這聲波遇到物體時,會像回聲一樣返加來,由此蝙蝠就能辨別出這個物體是移動的還是靜止的,以及離它有多遠。
長耳蝙蝠在飛行中捕食昆蟲,它也能從葉子 把蟲抓下來。它的大耳朵使它能接受回聲。
墨西哥無尾蝙蝠在暮色中飛舞 。
蝙蝠什麼都吃,包括果實、魚類、花粉、甚至血。大部分蝙蝠在夜間飛行時捕食昆蟲,每隻蝙蝠都能辨別出自己發出的聲波,這說明即使與其他蝙蝠一起捕食,它也不會被別的聲波所干擾。
㈧ 全世界六千多種哺乳動物中有多少種蝙蝠
全世界5676個不同物種哺乳動物中有962種蝙蝠。
世界哺乳動物物種,目前有約5676個不同物種,分布在1229個屬,153個科和20個目中,約占脊索動物門的10%,地球所有物種的0.4%。嚙齒目(老鼠、豪豬、海狸、水豚等)是哺乳動物中物種最多的目,翼手目(蝙蝠等),食蟲目(鼩鼱、鼴鼠、刺蝟等)偶蹄目(羚、水牛、豬、鹿等)和食肉目(獅、虎、狐、豹、貓等)等。
蝙蝠可分為兩個亞目,全世界共有16科185屬962種,佔哺乳動物物種16.95%。中國約7科30屬120種。
1996年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物種生存委員會(IUCN/SSC)出版的《1996年受脅動物紅色名錄》中公布了蝙蝠(翼手目)動物受脅狀況,指出處於極危險(CR)種類有26種,瀕危(EN)有32種,易危(VN)有173種。許多蝙蝠在自然界越來越少,趨於滅絕、物種瀕危局面。
㈨ 世界上蝙蝠共有多少個種類分別是什麼
蝙蝠類動物全世界共有900多種,我國約有81種,是哺乳類中僅次於嚙齒目的第二大類群。它們可以大體上分成大蝙蝠和小蝙蝠兩大類,大蝙蝠類分布於東半球熱帶和亞熱帶地區,體形較大,身體結構也較原始,包括狐蝠科1科。小蝙蝠類分布於東、西半球的熱帶、溫帶地區,體型較小,身體結構更為特化,包括菊頭蝠科、蹄蝠科、葉口蝠科、吸血蝠科、蝙蝠科等十餘科。 翼手目Chiroptera 翼手目Chiroptera即各種蝙蝠,是唯一真正會飛行的哺乳動物。翼手目是哺乳動物的第二大目,現存接近千種,並不斷有新種被發現,已知全部種類都會飛行,分布幾乎遍及兩極以外的世界各地,而以熱帶地區最為豐富。翼手目的歷史悠久,在始新世的化石已經和現代類型差別不大,其起源必然可追溯到更早的時期。翼手目可能和靈長目共同起源於類似食蟲目的最原始的真獸類,二者可以置於同一個總目。翼手目可以分成兩個截然不同的亞目,即大蝙蝠亞目Megachiroptera和小蝙蝠亞目Microchiroptera,這兩個亞目可能有不同的起源,大蝙蝠亞目和靈長目有非常近的親緣關系,小蝙蝠可能和食蟲目關系更加密切。這兩個亞目雖然分別稱為大蝙蝠亞目和小蝙蝠亞目,二者也分別統稱為食果蝠和食蟲蝠,但是這也只反映了一般情況,小蝙蝠亞目中體型較大的成員比大蝙蝠亞目中體型較小的成員體型要更大些,大蝙蝠亞目除了食果實外也有一些是花蜜的成員,小蝙蝠亞目中除了食蟲以外還有食肉、食魚的成員,也有和大蝙蝠亞目食性相同的成員。大蝙蝠亞目和小蝙蝠亞目一個比較顯著的區別在於大蝙蝠亞目的成員通常視力較好,眼睛較大,主要依靠視覺來辨認物體,小蝙蝠亞目通常視力退化,眼睛小,主要依靠聲納來辨認物體,其中不少成員面部有一些增加聲納接收能力的結構,如鼻葉、臉上的皺褶和復雜的大耳朵等,這些結構使蝙蝠形成多種多樣的鬼臉。大蝙蝠亞目僅包括狐蝠科Pteropodidae,分布於舊大陸熱帶、亞熱帶地區。其它科均屬於小蝙蝠亞目,分布遍及翼手目的全部分布范圍。小蝙蝠亞目由於種類繁多,其科的劃分和科之間的親緣關系爭議較大。翼手目中有不少社會性很強的種類,常結成大規模的群體,有些大的蝙蝠群可以說是世界上最大的獸群。 翼手目 大蝙蝠亞目 狐蝠科Pteropodidae 狐蝠科Pteropodidae成員以大眼睛、短尾或無尾、耳朵結構簡單、口鼻部較長為特徵,分布於舊大陸熱帶、亞熱帶地區,總數超過160種,以東南亞和非洲種類最多。狐蝠科成員的總體外形多比較接近,但體型差距很大,其中一些最大型的成員如狐蝠屬Pteropus的大型種類體長超過40厘米,翼展科超過1.5米,體重超過1公斤;而小型的無花果果蝠屬Syconycteris的成員體長僅5~7厘米,翼展不到15厘米,體重不及20克。二者雖然大小差別甚大,但無花果果蝠看上去頗似小型的狐蝠。狐蝠科也有少數相貌比較特殊的成員,如非洲的垂頭果蝠Hypsignathus monstrosus口鼻部膨大看似錘子,分布於西太平洋諸島的背囊果蝠Notopteris macdonaldi有不同與其它果蝠的較長的尾。狐蝠科成員均為植食性,其中大型的種類多以果實為食,小型種類主要食花蜜。 小蝙蝠亞目鞘尾蝠科Emballonuridae 鞘尾蝠科Emballonuridae包括近50種中小型蝙蝠,廣布於世界熱帶、亞熱帶地區。鞘尾蝠科的主要特徵是無鼻葉,尾巴部分被尾膜包裹而尾尖突出在尾膜上。鞘尾蝠科的部分成員喉部有可以分泌芳香分泌物的小囊,用以吸引異性。鞘尾蝠科適應多種不同生活環境,但是一般不遠離樹木,主要食昆蟲,有時也食果實作為補充。鼠尾蝠科Rhinopomatidae 鼠尾蝠科Rhinopomatidae有1屬3種,分布於亞洲南部到非洲北部一帶,為無鼻葉的中小型的蝙蝠。鼠尾蝠科成員最顯著的特徵是有非常長的尾巴,是所有蝙蝠中尾巴最長的,幾乎和身體等長。鼠尾蝠科成員常成群居住在建築物上,在埃及,蝙蝠群大概從金字塔建成之時起就已經將金字塔作為家園了。鼠尾蝠完全為食蟲性,比較適應乾旱和半乾旱的環境。混合蝠科Craseonycteridae 混合蝠科Craseonycteridae僅以混合蝠Craseonycteris thonglongyai一種為代表。混合蝠於1973年發現於泰國西部,又稱豬鼻蝠、蝴蝶蝠,是已知最小的哺乳動物,體長僅3厘米左右,體重不到2克。混合蝠口鼻部略似豬鼻,沒有鼻葉,耳朵大而有隆起的耳屏,沒有尾巴。混合蝠白天居住在洞穴中,夜間出來捕食葉子上的昆蟲和其它小型無脊椎動物,微小的身體使它們在茂密的樹叢和竹叢間能自由穿梭。裂顏蝠科Craseonycteridae 裂顏蝠科Craseonycteridae包括十多種分布於非洲和亞洲東南部到西南部的蝙蝠。裂顏蝠以臉側有一對裂縫而得名,這個裂縫科可能是幫助接收聲納的結構。裂顏蝠有鼻葉,耳朵大而有小的耳屏,兩耳在基部相連。裂顏蝠最獨特的地方是尾巴的末端有一個T字形的尾骨,與尾膜相連。裂顏蝠食多種無脊椎動物,既在樹上捕食也在地面捕食,尤其喜歡食蠍子,居住在山洞、樹洞甚至其它動物遺棄的洞穴中。巨耳蝠科Megadermatidae 巨耳蝠科Megadermatidae是分布於舊大陸熱帶地區的大中型蝙蝠。巨耳蝠由於有似吸血蝠般鋒利的牙齒而又稱假吸血蝠,實際上它們不是吸血性而是食肉性的蝙蝠,而舊大陸沒有真正的吸血蝠,在新大陸有另一種假吸血蝠,實際上也是肉食性蝙蝠。巨耳蝠科成員耳大而在基部相連,耳屏顯著,並有豎直的鼻葉,尾短或無尾。巨耳蝠科成員食性比較廣泛,主食大型昆蟲和小型無脊椎動物,甚至捕食其它的蝙蝠。其中大耳蝠Macroderma gigas或稱澳洲假吸血蝠翼展達50~60厘米,是舊大陸小蝙蝠亞目中體型最大的成員。 菊頭蝠科Rhinolophidae 菊頭蝠科Rhinolophidae是分布於舊大陸的小型到較大型蝙蝠。菊頭蝠因有結構比較復雜的馬蹄形鼻葉而得名,從鼻孔而非從嘴中發出聲納,耳朵較大但沒有耳屏。菊頭蝠主要生活於熱帶和亞熱帶地區,少數分布於溫帶地區,分布在溫帶地區的菊頭蝠在冬季要冬眠。蹄蝠科Hipposideridae 蹄蝠科Hipposideridae是個與菊頭蝠科非常相似的科,現多被並入菊頭蝠科,成為僅次於蝙蝠科、狐蝠科和葉口蝠科的第四大科。蹄蝠科分布於舊大陸熱帶、亞熱帶地區,體型從微小到較大。蹄蝠和菊頭蝠一樣有馬蹄形的鼻葉,但是鼻葉上沒有菊頭蝠那樣復雜的結構,耳朵大小中等,和菊頭蝠一樣沒有耳屏。蹄蝠食多種多樣的昆蟲,常在洞穴中結成大群。有些蹄蝠適應在人類的生活居住地區活動,數量非常多,能捕食大量害蟲。葉口蝠科Phyllostomatidae 葉口蝠科Phyllostomatidae是特產於拉丁美洲的大科,因有發達的鼻葉而得名,和舊大陸的菊頭蝠與蹄蝠相對應。葉口蝠科成員的耳朵大小不一,均有耳屏。葉口蝠科的成員無論從體型還是習性上都非常多樣化,除了小型食蟲性蝙蝠之外,也有體型非常大的肉食性成員、食果實或花蜜的成員甚至吸血的成員。吸血蝠亞科Desmodontinae的3種吸血蝠有時也單列為吸血蝠科Desmodontidae,是蝙蝠乃至陸生脊椎動物中僅有的吸血的成員。吸血蝠常在地面用四肢行走,棲靈活性不亞於髭蝠。葉口蝠科中體型最大的成員是假吸血蝠Vampryum spectrum,比舊大陸的假吸血蝠體型更大,翼展可達1米,是小蝙蝠亞目體型最大的成員,也是新大陸最大的蝙蝠,和舊大陸的假吸血蝠一樣,均可以捕食較大的獵物。葉口蝠科有多種食果實和花蜜的成員,拉丁美洲的不少植物依靠它們來授粉和傳播種子。 兔唇蝠科Noctilionidae 兔唇蝠科Noctilionidae是分布於拉丁美洲的強壯蝙蝠,共兩種。兔唇蝠Noctilio leporinus又稱猛犬蝠,食魚蝠,以食魚著稱,是僅有的以魚為主食的蝙蝠。兔唇蝠口鼻部尖而沒有鼻葉,耳朵大而有小的耳屏,爪子鋒利,可以抓住長達10厘米的小魚,也能用爪子捕捉昆蟲。妖面蝠科Mormoopidae 妖面蝠科Mormoopidae包括2種妖面蝠和6種裸背蝠,為中小型的蝙蝠,分布於美國亞利桑那州到巴西之間。妖面蝠科沒有鼻葉,但是唇和頰有復雜的皮褶,下唇似盤狀膨大,耳朵很大並有復雜的耳屏。妖面蝠科為食蟲性,其嘴部結構可能有助於捕食昆蟲,喜群居,常在洞穴中結成大群。髭蝠科Mystacinidae 髭蝠科Mystacinidae僅分布於紐西蘭,原本有兩種,一種已經滅絕。髭蝠Mystacina tuberculata又稱紐西蘭無尾蝠,其主要特徵是嘴上有濃密的觸須,尾部短,耳朵大,耳屏長而狹窄。髭蝠是所有蝙蝠中最常在地面活動的,可以靈活的用四肢在地面行走,捕食地面上的昆蟲,可能也食果實和花蜜。髭蝠科原本認為和蝙蝠科親緣關系比較接近,較新的研究表明其可能和葉口蝠科關系更加接近,或者是和蝙蝠、葉口蝠並列的一大類。筒耳蝠科Natalidae 筒耳蝠科Natalidae是分布於拉丁美洲的一個小科。筒耳蝠科成員體長僅3~5.5厘米,耳朵大而呈漏斗型,有厚和彎曲得耳屏,兩鼻孔接近,沒有鼻葉。筒耳蝠科四肢和尾均細長,尾被尾膜所包裹。雄蝠額頭上有一個鱗莖狀的分泌腺,其功能不明。筒耳蝠科全部成員均為食蟲性,居住在多岩洞地區。狂翼蝠科Furipteridae 狂翼蝠科Furipteridae是僅含兩種的小科,分布於中美洲到南美洲西北部。狂翼蝠又稱無拇指蝠,拇指退化而包裹在翼膜中。狂翼蝠沒有鼻葉,耳朵呈漏斗狀,有小的耳屏。狂翼蝠科成員體長約4~6厘米,食蟲性,居住在岩洞中。盤翼蝠科Thyropteridae 盤翼蝠科Thyropteridae是僅含兩種的小科,分布於拉丁美洲從墨西哥南部到巴西一帶。盤翼蝠科最顯著的特點是拇指和腳踝處各有一個吸盤,這些吸盤可以用來吸附光滑的樹葉和樹干。狂翼蝠沒有鼻葉,耳朵呈漏斗狀並有大的耳屏。盤翼蝠科體長僅3.4~5厘米,棲息於捲曲的樹葉中。吸盤足蝠科Myzopodidae 吸盤足蝠科Myzopodidae僅包括吸盤足蝠Meaopoda aurita一種,特產於馬達加斯加島,也是蝙蝠中僅有的兩個分布限於一個島的科之一。吸盤足蝠科和盤翼蝠科一樣,拇指和腳側處各有一個吸盤,其生活方式也和盤翼蝠科相似。吸盤足蝠比盤翼蝠體型略大,耳朵和尾巴均長,耳屏方型,和耳朵前緣相融合。 蝙蝠科Vespertilionidae 蝙蝠科Vespertilionidae是翼手目最大的一科,多達350種左右,幾乎遍及翼手目的全部范圍。蝙蝠科成員體型從微小到較大,有小到大的耳屏,無鼻葉但有些種類有褶皺,尾巴通常被尾膜包裹。蝙蝠科絕大多數種類為食蟲性,也有一兩種為食魚性。蝙蝠科成員適應多種不同的生存環境,其中分布於較寒冷地區的種類有冬眠或者遷徙的習性,在這些地區,絕大多數翼手目的成員均屬於蝙蝠科。蝙蝠科的一些成員比較適應人類的居民區,在建築物中居住。犬吻蝠科Molossidae 犬吻蝠科Molossidae是廣布於熱帶、亞熱帶地區的較大的科,少數種類科分布到溫帶地區。犬吻蝠科成員體型從微小到很大,吻寬闊,有些種類嘴唇有褶皺,沒有鼻葉。犬吻蝠科成員尾部較長,部分尾巴露在尾膜之外,略似鼠尾。犬吻蝠科成員翅膀扇動頻率比其它多數蝙蝠更快,飛行迅速。多數種類高度群居性,結成大群居住在岩洞、樹洞甚至建築物中。
參考資料:http://www.csdyzx.com/swtd/dongwu/jzdwm/frdwm12.htm
㈩ 蝙蝠的象徵意義是什麼
人類很早就認識蝙蝠,有些民族很喜歡蝙蝠。在中國,由於「蝠」與「福」同音,蝙蝠是吉祥的象徵,可稱是中國吉祥物,畫有或刻著蝙蝠的禮物常用來祝願幸福和好運。
1996年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物種生存委員會(IUCN/SSC)出版的《1996年受脅動物紅色名錄》中公布了蝙蝠(翼手目)動物受脅狀況,指出處於極危險(CR)種類有26種,瀕危(EN)種類有32種,易危(VN)種類有173種,總計231種,僅次於嚙齒類(330種)。中國已有記錄的蝙蝠(翼手目)中,有許多是特有種或稀有種,《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獸類》中列入受威脅較大的蝙蝠有8種。
(10)緬甸有多少蝙蝠擴展閱讀:
食性特點
70%的蝙蝠種類主要以昆蟲和其他小節肢動物為食;其餘的種類主要以果實、花蜜和花粉為食。一些熱帶種類是食肉的,有3個種類的吸血蝙蝠以血液為食。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蝙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