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緬甸資訊 » 雲南西雙版納為什麼有緬甸兵

雲南西雙版納為什麼有緬甸兵

發布時間: 2022-06-20 00:33:20

⑴ 中國遠征軍為什麼有些留在了緬甸

部隊打散了就只好留下來,還有一些是不願意回國參加內戰的,有一些是雲南兵敗後逃出去的

⑵ 西雙版納曾發生過怎樣的戰爭

《最後一頭戰象》全文

西雙版納的召片領曾經擁有一隊威風凜凜的象兵。所謂象兵,就是騎著大象作戰的軍隊。象兵比起騎兵來,不僅同樣可以起到機動快速的作用,戰象還可用長鼻劈敵,用象蹄踩敵,直接參與戰斗;一大群象,排山倒海般地撲向敵人,戰塵滾滾,吼聲震天,勢不可擋。

1943年,日寇侵佔緬甸,鐵蹄跨進了和緬甸一江之隔的西雙版納邊陲重鎮打洛。象兵在打洛江畔和日寇打了一仗。戰斗異常激烈,槍炮聲、廝殺聲和象吼聲驚天動地;鬼子在打洛江里扔下了七十多具屍體,我方八十多頭戰象全部中彈倒地,血把江水都染紅了。戰斗結束後,召片領在打洛江邊挖了一個長寬各二十多米的大坑,把陣亡的戰象隆重埋葬了,還在坑上立了一塊碑:百象冢。曼廣弄寨的民工在搬運戰象的屍體時,意外地發現有一頭公象還在喘息,它的脖頸被刀砍傷,一顆機槍子彈從前腿穿過去,渾身上下都是血,但它還活著。他們用八匹馬拉的大車,把它運回寨子。這是唯一倖存的戰象,名叫嘎羧。好心腸的村民們治好了它的傷,把它養了起來。

我1969年3月到曼廣弄寨插隊落戶時,嘎羧還健在。它已經50多歲了,脖子歪得厲害,嘴永遠閉不攏,整天滴滴嗒嗒地淌著唾液;一條前腿也沒能完全治好,短了一截,走起路來躓躓顛顛;本來就很稀疏的象毛幾乎都掉光了,皮膚皺得就像脫水的絲瓜;歲月風塵,兩根象牙積了厚厚一層難看的黃漬。它是戰象,它是功臣。村民們對它十分尊敬和照顧,從不叫它搬運東西。它整天優哉游哉地在寨子里閑逛,到東家要串香蕉,到西家喝筒泉水。

我和負責飼養嘎羧的老頭波農丁混得很熟,因此和嘎羧也成了朋友。我插隊的第3年,嘎羧愈發衰老了,食量越來越小,整天卧在樹蔭下打瞌睡,皮膚鬆弛,身體萎縮,就像一隻脫水檸檬。波農丁年輕時給土司當了多年象奴,對象的生活習性摸得很透,他對我說:「太陽要落山了,火塘要熄滅了,嗄羧要走黃泉路啦。」幾天後,嘎羧拒絕進食,躺在地上,要揪住它的鼻子搖晃好一陣,它才會艱難地睜開眼睛,朝你看一眼。我覺得它差不多已處在半昏迷的狀態中了。

可一天早晨,我路過打穀場旁的象房,驚訝地發現,嘎羧的神志突然間清醒過來,雖然身體仍然衰弱不堪,但精神卻處在亢奮狀態中,兩隻眼睛燒得通紅,見到波農丁,歐歐歐短促地輕吼著,鼻子一弓一弓,鼻尖指向象房堆放雜物的小閣樓,象蹄急促地踢踏著地面,好像是迫不及待想得到小閣樓上的什麼東西。開始波農丁不想理它,它發起脾氣來,鼻子抽打房柱,還用龐大的身體去撞木板牆。象房被折騰得搖搖欲墜。波農丁拗不過它,只好讓我幫忙,爬上小閣樓,往下傳雜物,看它到底要什麼。小閣樓上有半籮谷種、兩串老玉米和幾條破麻袋,其它好像沒什麼東西了。我以為它精神好轉起來想吃東西了,就把兩串老玉米扔下去,它用鼻尖勾住,像丟垃圾似地丟出象房去;我又將半籮稻穀傳給波農丁,他還沒接穩呢,就被嘎羧一鼻子打翻在地,還賭氣地用象蹄踩踏;我又把破麻袋扔下去,它用象牙把麻袋挑得稀巴爛。

小閣樓角落裡除了一床破篾席,已找不到可扔的東西了。嘎羧仍焦躁不安地仰頭朝我吼叫。「再找找,看看還有啥東西?」波農丁在下面催促道。我掀開破篾席,裡面有一具類似馬鞍的東西,很大很沉,看質地像是用野牛皮做的,上面蒙著厚厚一層灰塵。除此之外,小閣樓里真的一樣東西也沒有了。我一腳把那破玩意兒踢下樓去。奇怪的事發生了:嘎羧見到那破玩意兒,一下安靜下來,用鼻子呼呼吹去蒙在上面的灰塵,鼻尖久久地在破玩意兒上摩挲著,眼裡淚光閃閃,像是見到了久別重逢的老朋友。

「哦,鬧了半天,它是要它的象鞍啊。」波農丁恍然大悟地說,「這就是它當戰象時披掛在背上打仗用的鞍子,我們當年把它從戰場上運回寨子,它還佩戴著象鞍。在給它治傷時,是我把象鞍從它身上解下來扔到小閣樓上的。唉,整整26年了,我早把這事忘得一干二凈,沒想到,它還記得那麼牢。」嘎羧用鼻子挑起那副象鞍,甩到自己背上,示意我們幫它捆紮。我和波農丁費了好大勁,才將象鞍置上象背。

象鞍上留著彈洞,似乎還有斑斑血跡,混合著一股皮革、硝煙、戰塵和鮮血的奇特的氣味;象鞍的中央有一個蓮花狀的座墊,四周鑲著一圈銀鈴,還綴著杏黃色的流蘇,26個春夏秋冬風霜雨雪,雖然已經有點破舊了,卻仍顯得沉凝而又華貴。嘎羧披掛著象鞍,平添了一股英武豪邁的氣概。「它現在要披掛象鞍干什麼?」我迷惑不解地問道。「恐怕不是什麼好兆頭。」波農丁皺著眉頭傷感地說,「我想,它也許要離開我們去象冢了。」

我聽說過關於象冢的傳說。大象是一種很有靈性的動物,除了橫遭不幸暴斃荒野的,都能准確地預感到自己的死期。在死神降臨前的半個月左右,大象便離開象群,告別同伴,獨自走到遙遠而神秘的象冢里去。每群象都有一個象冢,或是一條深深的雨裂溝,或是一個巨大的溶洞,或是地震留下的一塊凹坑。凡這個種群里所有的象,不管生前浪跡天涯海角漂泊到何方,最後的歸宿必定在同一個象冢;讓人驚奇的是,小象從出生到臨終,即使從未到過也未見過象冢,卻在生命的最後時刻,憑著一種神秘力量的指引,也能准確無誤地尋找到屬於自己種群的象冢。果然被波農丁說中了。嘎羧准備告別曼廣弄寨,找它最後的歸宿了。它繞著寨子走了三圈,對救活它、收留它並養活它26年的寨子表達一種戀戀不舍的心情。嘎羧要走的消息長了翅膀似地傳遍全寨,男女老少都涌到打穀場來為嘎羧送行。大家心裡都清楚,與其說是送行,還不如說是送葬,為一頭還活著的老戰象出殯。許多人都泣不成聲。村長帕琺在象脖子上系了一條潔白的紗巾,四條象腿上綁了四塊黑布。老人和孩子捧著香蕉、甘蔗和糯米粑粑,送到嘎羧嘴邊。它什麼也沒吃,只喝了一點涼水。日落西山,天色蒼茫,在一片唏噓聲中,嘎羧上了路。送行的人群散了,波農丁還站在打穀場上痴痴地望。我以為他在為嘎羧的出走而傷心呢,就過去勸慰道:「生老病死,聚散離合,本是常情,你也不要太難過了。」不料他卻壓低聲音說:「小夥子,你有膽量跟我去發一筆財嗎?」見我一副茫然無知的神態,他又接著說:「我們悄悄跟在嘎羧後面,找到那象冢……」我明白他的意思了,他是要我跟他合夥去撿象牙。在熱帶雨林里,大象的軀體的骨頭會腐爛,象牙卻永遠閃耀著迷人的光澤;象冢由於世世代代埋葬老象,每一個象冢里都有幾十根甚至上百根象牙,毫不誇張地說,找到一個象冢就等於找到一個聚寶盆;聰明的大象好像知道人類覬覦它們發達的門牙,生怕遭到貪婪的人類的洗劫,通常都把象冢選擇在路途艱險人跡罕至的密林深處,再有經驗的獵人也休想找得到;但如果採取卑鄙的跟蹤手段,悄悄尾隨在死期將臨的老象後面,就有可能找到那遙遠而又神秘的象冢。我猶豫著,沉默著,沒敢輕易答應。波農丁顯然看穿了我的心思,說:「我們只撿象冢里其它象的象牙,嘎羧的象牙我們不要,也算對得起它了嘛。」這主意不錯,既照顧了情感,又可圓發財夢,何樂而不為?我倆拔腿就追,很快就在通往崇山峻嶺的小路上追上了踽踽獨行的嘎羧。天黑下來了,它脖頸上那塊標志著出殯用的白紗巾成了我們摸黑追蹤的路標。它雖然跛了一條腿走不快,卻一刻也沒停頓,走了整整一夜,天亮時,來到打洛江畔。「我想起來了,這兒是水晶渡的上游,26年前,我們就是在這里把嘎羧給抬上岸的。」波農丁指著江灣一塊龜形的礁石說,「幸虧有這塊礁石擋住了它,不然的話,它早被激流沖到下游淹死了。」

這么說來,這兒就是26年前抗日健兒和日寇浴血搏殺的戰場。這時,嘎羧踩著嘩嘩流淌的江水,走到那塊龜形礁石旁,鼻子在被太陽曬成鐵銹色的粗糙的礁石上親了又親;許久,才昂起頭來,向著天邊那輪火紅的朝陽,歐--歐--發出震耳欲聾的吼叫。它突然間像變了一頭象,身體像吹了氣似地膨脹起來,四條腿的皮膚緊綳綳地發亮,一雙象眼炯炯有神,吼聲激越悲壯,驚得江里的魚兒撲喇喇跳出水面。我想,此時此刻,它一定又看到了26年前驚天地泣鬼神的一幕:威武雄壯的戰象們馱著抗日健兒,冒著槍林彈雨,排山倒海般地沖向侵略者;日寇鬼哭狼嚎,丟盔棄甲;英勇的戰象和抗日將士也紛紛中彈跌倒在江里。

我對嘎羧肅然起敬,它雖然只是一頭象,被人類稱之為獸類,卻具有很多稱之為人的人所沒有的高尚情懷;在它行將辭世的時候,它忘不了這片它曾經灑過熱血的土地,特意跑到這兒來緬懷往事,憑吊戰場!

我們跟在它後面,又走了約一個多小時,在一塊平緩向陽的小山坡上,它突然又停了下來。「哦,這里就是埋葬八十多頭戰象的地方,我參加過挖坑和掩埋,我記得很清楚。喏,那兒還有一塊碑。」波農丁悄悄說道。

我順著他手指的方向望去,荒草叢中,果然豎著一塊石碑,鐫刻著三個金箔剝落、字跡有點模糊的大字:百象冢。莫非嘎羧它……我不敢往下想,斜眼朝波農丁望去,他也困惑地緊皺著眉頭。

嘎羧來到石碑前,選了一塊平坦的草地,一對象牙就像兩支鐵鎬,在地上挖掘起來。土塊翻鬆後,它又用鼻子把土坷垃清理出來,繼續往下面挖。它已經好幾天沒吃東西了,又經過長途跋涉,體力不濟,挖一陣就站在邊上喘息一陣,但它堅持不懈地挖著,從早晨一直挖到下午,終於挖出了一個橢圓形的淺坑來;它滑下坑去,在坑裡繼續深挖,用鼻子卷著土塊拋出坑來。我們在遠處觀看,只見它的身體一寸一寸地往下沉。太陽落山了,月亮升起來了,它仍在埋頭挖著。半夜,嘎羧的脊背從坑沿沉下去不見了,象牙掘土的咚咚聲越來越稀,長鼻拋土。的節奏也越來越慢。雞叫頭遍時,終於,一切都平靜下來,什麼聲音也沒有了。我和波農丁耐心地等到東方吐白,這才壯著膽子,走到坑邊去看。土坑約有3米深,嘎羧卧在坑底,側著臉,鼻子盤在腿彎,一隻眼睛睜得老大,凝望著天空。

它死了。它沒有到遙遠的神秘的祖宗留下的象冢去,它在百象冢邊挖了個坑,和曾經並肩戰斗過的同伴們葬在了一起。

課文解讀:

這是一篇悲壯、感人、發人深省的動物小說。課文記敘了曾經在抗日戰爭中倖存下來的最後一頭大象嘎羧,自知生命大限已至,再次佩上象鞍,來到打洛江畔緬懷往事,憑吊戰場,最後在埋葬著戰友們的「百象冢」旁刨開一個坑,庄嚴地把自己掩埋的故事。

課文以時間為序,扣住四個感人的片段:「英雄垂暮」(第5自然段)、「重披戰甲」(第6~11自然段)、「憑吊戰場」(第12~16自然段)、「庄嚴歸去」(第17~23自然段),把嘎羧生命里最後的輝煌與庄嚴記敘下來。尤其是對嘎羧動作、神態的描寫細致入微,將嘎羧的靈性刻畫得淋漓盡致。如,嘎羧再次見到象鞍時的舉止、神情,在打洛江邊的久久凝望與全力吼叫,在「百象冢」旁默默掘墓的情景,都會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文章語言優美,描寫生動,以充滿深情的筆觸歌頌了戰象嘎羧善良、忠誠的高尚情懷。讀完全文,令人回味,促人深省,動物尚且有此高尚情懷。

這篇課文有許多催人淚下的片段。

嘎唆只是一頭普通的大象,但是,卻又是一頭不普通的大象。26年前的那次刻骨銘心的戰斗,使它失去了80多個一同征戰的戰友。這是一種巨大的哀痛,雖然它只是一隻動物,但是它同樣有著人一樣的感情,這重傷痛,它並沒有忘記,它只是埋在了心底。

戰爭不在,嘎唆在村裡人的戰斗下慢慢恢復了身體的創傷。它在和平的日子裡開始了有規律的生活,自由自在的生活。它在村民的精心照料下過其了普通大象的幸福日子,好象也搵平了心靈的創傷。

漸漸的,嘎唆老了,它整天卧在樹蔭下打瞌睡,無精打採的樣子。人們都不知道,嘎唆在思考的是什麼?最後才揭開了謎底,嘎唆一直在思考自己的歸途。離開村子的時候,嘎唆滿懷著深情啊,它不吃不喝,但是它卻繞著村子走了三圈,三圈,對一頭日暮歸途的大象來說,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何況,它的心中還帶這著無限的不舍啊!但是,它卻無法有其他的選擇,盡管它捨不得村子,捨不得村民,但是,它始終記得自己是一頭戰象,它知道自己的歸途在哪裡,它必須和自己的戰友在一起!

嘎唆臨走的時候配掛上了象鞍,它要重溫舊時的英勇豪邁,它要重溫昔日那段凝重的歷史!盡管回憶是痛苦,但是也要回憶!英雄垂暮,壯心依舊!

嘎唆在走的時候來到了曾經浴血奮戰的戰場!這時我們才明白,那場戰斗雖然已經過去了20多年,但是,嘎唆始終沒有忘記那場血腥的戰斗,在那裡,它們流下了汗水,灑下了鮮血,拋撒了頭顱……嘎唆重回戰場,它激動,它興奮,它感懷,它憤怒,它高歌……它百感交集,它有千言萬語要訴說!

最後,嘎唆終於和自己的戰友們躺在了一起。可憐的嘎唆,它一直受著煎熬,它捨不得和它並肩作戰先她而去的戰友們;它更懂得象的規矩,死了後要和自己的祖先在一起,它捨不得給了它第一生命的祖先;它更富有人類的感情,它懂得知恩圖報,它同樣捨不得給了它第二生命的村子和村民啊!它的歸途在哪裡呢?最終,它選擇了和自己的戰友們在一起。所有的「孝」和「義」都沒能蓋住它們深厚的戰友情和它濃厚的戰斗情,它記得自己的身份,它為戰而生,為戰而埋!因此,嘎唆在臨死的那一刻,它的「一隻眼睛睜得老大的,凝望著天空」。它離開了,沒有人知道它內心又多苦,也沒有人知道它的內心有多幸福!

因此我認為嘎唆是一頭普通但又不普通的大象!它帶了給我太多的感動!我希望在我的課堂中也讓孩子們受到一次心靈的洗禮和心靈的感動,讓孩子們去耐心品讀靜心體味,讓他們真正有所感悟有所收獲!

⑶ 明朝時為什麼對緬甸作戰

南明時還有李定國和白文選對緬甸的作戰。

⑷ 1943日本侵略中國西雙版納時的情景

一、日本列島—「雲南熱」風潮的策源地

1979年,日本大阪教育大學人類學名譽教授鳥越憲三郎最早發表新說---「日本人的發源地在中國雲南省」。

1982年,佐佐木高明、渡部忠世等一批批日本學者又直奔雲南,他們踏入了滇南的西雙版納密林中,進行了艱苦的實地社會考察。在這批著名的學者中,自然少不了大名鼎鼎的鳥越憲三郎。

1984年2月23日,致力於社會人類文化研究的鳥越憲教授又宣布:「對被認為是從雲南南下的泰國山嶽地帶(泰國北部)的少數民族進行了實地考察,結果發現了所有嬰兒的臀部有胎斑」。鳥越憲教授就這一發現又強調:「日本人在體質上所具有的胎斑淵源是雲南,這是一個旁證,證實這個地區是日本人的發源地。」

1984年夏秋,鳥越憲教授再次率隊抵滇,隨行考察的有大約30餘名著名學者。

1988年9月,日本電視工作者同盟抵達雲南,其任務就是拍攝《日本人的起源》。隨之,日本列島掀起的「雲南熱」風潮也卷到了頂峰。

在一陣陣「熱效應」的沖擊下,我國部分學者聞風而動,他們爭相對日本人提出的「倭人起源於雲南」、「日本的發源地在雲南省」等種種推論進行論證。此後,日本人的推論又由「倭人起源於雲南」,進一步演繹為「倭人的祖先為雲南的少數民族」,其范圍與核心,基本圈定到彝族、哈尼族、傣族(西雙版納)諸族等多種說法,甚而擴展到「佤族說」以及哈尼族支系的「愛尼人說」。

雲貴高原諸族,究竟誰是日本人的祖先?

二、「日本人起源於雲南彝族」之「彝族說」

「彝族說」者認為,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曾命方士徐福率三千童男童女渡大海,以求長生不老之葯。遇大風,倖存者抵澶州(今日本九州)後成家業,此為島上最早的日本民族。另據《史記》,秦王室家庭屬羌戎。羌戎歷史遷徒,最後抵達西南,又成為今天雲南彝族的祖先。「彝族說」還認為,因為鳥越憲、佐佐木、渡部等專家到雲南考察後發現石林等地撒尼人(彝支系)的「火把節」,類似日本的「孟蘭盆節」,即日本的紀伊半島,同一天也舉行「火把節」,而在日本南部紀伊半島的神戶、京都、大阪、奈良、和歌山等地,正是中國傳統文化在日本表現最為集中的地方。由此看,彝族應是日本人的祖先。就「彝族說」而言,當年漂落到澶州的徐福等三千童男童女,其實並非島上最早的日本民族。

羌族是我國最古老的山地民族之一。他們長期居住在青藏高原,過著游牧生活。在青海、西藏的廣大草原地帶,分布有「細石器遺址」,部分可能屬於仰韶文化范疇,距今僅有6000年。然而,在出自羌戎的三千童男女尚未渡海之前,彝人的祖先早在人類社會發展史上就創造了足夠彪炳史冊的輝煌業績。

在雲貴高原的彝州---楚雄的沃土上,曾棲息著世界上最大的動物恐龍,而「祿豐臘瑪古猿」化石,則是距今800萬年以前正在形成中的人;上那蚌村的「元謀猿人」,那是距今135萬年到170萬年間的直立人,而「十月太陽歷」則是彝人祖先對世界天文、歷法的一大貢獻;再從2700年前上溯到5000年以前的楚雄青銅文化中,還有迄今世界發現最早的銅鼓---楚雄萬家壩銅鼓。彝族銅鼓隨著各民族文化的交融和傳播,也曾經由東南亞、馬六甲海峽到蘇門答臘島,又到大洋州的巴布亞紐幾內亞。至今,仍有早先製作粗糙而後加工更為精美的各式銅鼓,珍藏於東京博物館。彝州大地,畢竟是人類祖先的發祥地之一,它有著豐富的最原始的歷史文化的積淀,又有著四通八達的傳播渠道,但是,仍然沒有在血緣和人種諸方面,證明彝族曾經是日本的「祖先」。

在日本列島,「中國山」山脈橫貫本州西部,其餘脈延伸到紀伊半島的腹地京都、大阪、神戶和奈良。紀伊半島是中國傳統文化在日本最為集中的地方。半島上每年的同一時節,當地人都與中國西南部的彝族共享著「火把節」的歡樂。從其文化傳播途徑來看,長江上游(金沙江段)和長江支流的清水江,正是從滇川黔等彝族聚居區穿隙而過。那麼,「火把節」習俗的源頭,正好處於金沙江沿岸的雲南北部(含滇東北)、四川南部和貴州西部等三個重要的彝族聚居區,自然,「火把節」習俗也就和長江流域的賽龍舟等等民族傳統節一樣,經由長江沿岸,傳到了日本列島的九州,再經本州或四國,直抵紀伊半島。因為,從長江入海口到九州島前沿的長崎僅460海里,到本州島前沿的下關也僅為550海里。這一傳播途徑,不管我們從當時或今天來看,比之黃河流域的中原文化經由朝鮮半島而輾轉日本,都可謂便捷之道。

由於受南方長江流域文化影響或相處在共同的文化圈內,一部分地域邊緣民族如哈尼族、納西族和白族等,也都有過「火把節」的習俗。

如同哈尼、彝、壯、拉祜、朝鮮、日本等民族都有打鞦韆的習俗的一樣。因此,「火把節」、「賽龍舟」、「打鞦韆」乃至任何一種習俗,都不足以成為某一地某一民族「祖先」的起碼旁證。

三、「日本人起源於雲南哈尼族」之「哈尼族說」

「哈尼族說」者認為:「在70年代,日本學者最先提出自己的祖先是哈尼族」。日本驚奇地發現,中國雲南的哈尼族與日本大和民族的信仰都具有相似的「萬物有靈」觀念,特別是在諸神中,日本族最有權威的「日神」和哈尼族的「阿匹梅煙(日神)」都為女性;日本崇拜「穀神」並奉櫻花為國花,哈尼族也崇拜「穀神」,並視櫻桃樹、櫻桃花為神花。就「哈尼族說」而言,日本族最早的宗教習俗與哈尼族「萬物有靈」、多神崇拜和祖先崇拜是一樣的。以「萬物有靈」為核心,在日本族稱之為神道,即崇拜自然現象如太陽、山脈、樹木、水、岩石以及生殖的整個過程。這種「萬物有靈」的多神崇拜,其定義表現為「視自然界的萬物都是神靈的化身」。值得提出的是哈尼族和日本族早期「萬物有靈」的原始宗教信仰,在整個世界和整個中國大陸各民族中都具有普遍性。一般來講,中國北方部族的靈魂意識,總是和天上有所聯系,中國南方部族的靈魂意識又總是和地下相聯系。因此,在南方的農耕社會廣泛流行的是地母信仰和多神教世界。這樣,哈尼族和日本最有權威的日神都為女性就不足為奇。

在日本早期社會的重要特徵中,無疑是以女權為基礎的。傳說中的皇族祖先就是「太陽女神」。公元3世紀的中國史書記載,日本「女王國」在部落中享有霸權,這種母系制度,應該是日本神話中「皇族是太陽女神的後代」的一種印證。總之,人類的父系氏族社會尚未從母系氏族社會崛起之前,世界眾多的民族主要崇拜女神,這從古印度樹神(女性)雕像,從古希臘文化,從標志出身血緣關系的姬、姜、贏、姚、晏等中國早期姓氏中,我們既可看到母系氏族社會至高無上的尊嚴,又可以從中了解到人類社會發展史上,東西方不同民族對「女神」崇拜的共性。

在「萬物有靈」的多神崇拜中,哈尼族和日本族怎麼又都會崇拜「穀神」呢?在傳說中,日本的太陽女神曾在天上的稻田中任職播種,並將一些種子給了天皇的後裔去種植;在印尼巴厘島,爪哇人的谷種則是地威斯利女神的賞賜物。在東方文化中,泰國的泰族,中國的傣、壯、哈尼等等少數民族都有稻米崇拜,並相信稻米有靈魂。在雲南思茅地區的墨江哈尼族自治縣,哈尼村寨在亡者出殯前,要在亡者腳前放一碗紅米飯,飯上置鴨蛋和雙筷供其享用。出殯中,本族本家少男縱列跪拜,八人棺木從其頭上抬過,並由長者邊撒穀子、紅米,邊「叫魂」。何以如此?在東方文化中,人們都相信稻米是女神所賜,既然它有靈魂,則可視為親戚而與之說話,那麼,撒出去的稻米就會將其親人的祈禱和祝願,轉告在天亡靈。

日本人奉櫻花為國花,哈尼族則以龍樹為神聖。龍樹即落葉喬木的大葉萬年青。哈尼山寨每村必有大龍樹,隆重的「祭龍」活動在各村的龍林里舉行,當「祭龍」進入高潮時芒鑼大鼓轟響,銅炮槍聲大作,鞭炮回盪遠山。哈尼族年年「祭龍」,定期「祭龍」,凡有重大事件,必定「祭龍」。由此看,櫻花和龍樹分別是日本族和哈尼族之聖物。

四、「日本人起源於雲南少數民族」之「傣族說」

「傣族說」都主要有鳥越憲三郎、佐佐木高明和渡部忠世等。他們根據《史記》、《漢書》的記載,以及稻米文化、飲食文化等特點和風俗習慣的共性,提出了「日本人的發源地是雲南」的假說。對於泰國西北部的傣族和雲南西雙版納傣族,鳥越憲教授的新說認為:「對被認為是雲南南下的泰國山嶽地帶的少數民族進行實地考察,結果發現了在所有嬰兒的臀部都有胎斑,同時,也在西雙版納傣族中發現了胎斑。」鳥越憲認為:「胎斑說」已從體質方面證明了我的假說,西歐人命名的「胎斑」如果很早就在雲南和泰國內地進行實地調查,那麼也許可以叫做雲南斑。所謂「胎斑」,是指在嬰兒臀部及腰、背和肩等各部分皮膚出現的青色斑紋。原因是在皮膚真皮上有黑色素細胞,它隨著年齡的增長逐漸消失。自然,鑒定某一人種的「根源」,僅從皮膚中的色素細胞定論並不足取。然而,鳥越憲還從血液分析中得出力論:「在西日本(九州、本州)有許多人的血型是A型,這一點同雲南和泰國內地相同。」

我們知道,北方漢人屬於東亞蒙古人種,其體質特徵介於北方蒙古人種和南方蒙古人種之間。而屬阿爾泰語系的日本人則是蒙古人種的東西類型,這一人種類型既有蒙古人種胎斑的類似性,又有蒙古人種血型多為A型的特點。

日本學者還認為,大和的佐咪田古墳中出土的一件房屋紋飾鏡,畫面上亦有干欄式住宅,而西雙版納傣族的這種干欄式建築,至今仍散見於日本部分地區;日本平安時代盛行贅婚,現代也還有這種上門婚占壓倒優勢的習俗,這與西雙版納的婚俗,也有驚人的相似之處。

在亞熱帶地區,干攔式建築較為普遍。這種建築民居南起菲律賓巴拉幹人,泰國泰族,中國雲南的傣、哈尼族,以及海南黎族,多為干欄式高架住房;至於贅婿婚,除西雙版納傣族外,泰國農村社會和中國雲南滇南哈尼族多有贅婚習俗,如道光《普洱府志》卷十八描述當地哈尼族婚俗「貧則入贅多年,始得攜妻歸」。

五、中國文化是日本人的「祖先」

其實,「日本人起源於雲南少數民族」的「彝族說」、「哈尼族說」和「傣族說」等等假說,均是在日本人種起源的南來說」、「北來說」、「大陸說」等諸多觀點上發展起來的新說。早年,鳥越憲也曾根據胎斑,多次強調了日本族和蒙古人種的類似性,並主張大陸北方是日本人的發源地之一。然而,蒙古人雖有胎斑,卻因其不種稻穀而成不了日本人的「祖先」。於此反證之中,鳥越憲教授等又將調研、取證轉向中國南方雲南的西雙版納傣族。此後,許多日本人類學專家紛至沓來,並分別提出了「彝族說」、「哈尼族說」和「傣族說」等等假說。

但是,在日本列島掀起的「雲南熱」風潮中,日本著名社會人類學教授荻原秀三郎更具遠見卓識。他認為:「研究日本文化不限於一國的民俗中兜圈子。」因此,他研究的出發點不是為本民族找祖先,而是將研究各種文化現象的出發點,放在了中國沿海和南方一些主體民族各種文化的研究中。早在七十年代「雲南熱」開始之時,荻原秀三郎曾多次從朝鮮半島到泰國西北部乃至印尼的巴厘島各少數民族中進行了調查。八十年代,他開始到中國廣西武鳴縣的壯族聚居區,而後又根據「倭人起源於雲南」新說而到雲貴高原。1981年春,他經海南島後再度進入雲南,到各少數民族村落中進行察訪。「過去一直認為純屬日本固有的民俗,在這些地方卻不乏其例」。如日本在春秋特定的日子裡,男女有對歌習俗,特別在日本關東築波山一帶更甚。但荻原秀三郎發現,除雲南哈尼、彝、傣、佤、白、納西等族有此習俗外,台灣高山族、海南黎族、廣西壯族、湖南苗族、貴州苗、侗、布依等族,雲南屏邊苗族,均盛行對歌相戀的習俗。這些人類社會中歷史文化的共性,啟發了荻原秀教授:「如果不把周圍民族特別是中國華東到西南地區民族的習俗弄清,對倭人的研究總會使人覺得立論下得不夠。」

日本由於其島國固有的特殊性質,社會文化便促成外來諸種民族帶入的奇風異俗與當地民風民俗融合而形成今天的共有文化。因此,他既有平原文化,又有著以雲南多種少數民族為代表的山地文化,同時又融合了古越人、吳人、黎族、高山族等海洋文化的遺風。各民族文化在日本島展現著自己的特點,最終形成一種多元的復合文化。這一復合文化是從朝鮮半島南部、中國南方以至西南的雲南,再到緬甸、泰國、印度阿薩姆地區、印尼、菲律賓這一廣大的照葉森林帶之中產生和培育起來的。他以平原文化、山地文化與海洋文化牢固地組合起來,當中既有雲南西雙版納傣族為代表的水文化,又有雲南楚雄彝族為代表的火文化的因子,從而成就了十分和諧、相融的「水火文化」。在如此廣大的歷史文化氛圍中,我們還能看出誰是日本人的「祖先」?

日本族的人種起源有種種假說,其目的絕然不是論理誰是日本人的「祖先」,所謂尋找「祖先」,無外乎尋找出亞洲諸民族之間與日本民族存有什麼共通的歷史文化現象,這與民間、民族中找「趙錢孫李」等血緣祖先的提法相去甚遠。但是,這種積極的研究方法,對於缺乏文字記載的日本古代史來說絕對是至關重要的。

英國人發展和借鑒了外國的東西,從而成就了今天的英國文化。如果日本人將源於中國大陸的正統文化和南方少數民族的民情風俗拋棄,那麼,所謂的「日本文化」也就所剩無幾。從漢代開始,日本人在以後的幾個世紀都在大量吸收中國的高度文明,他們的許多傳統價值觀念和文化藝術都源於中國,因此,應該說中國文化是日本文化的「祖先」。在中國近代以前,日本人都喜歡用「同文同種」來形容與中國的關系,這就是長期以來日本人為什麼要到中國大陸,為什麼又要到中國南方以及雲南各少數民族中尋找「祖先」的真正目的所在

⑸ 緬甸打中國邊境這次事件會牽連雲南省會嗎 今年還能去西雙版納那裡旅遊嗎 西雙版納會有影響呢

目前沒什麼影響。西雙版納治安很好,我前段時間去過。你如果擔心的話就不要去中緬邊境打洛了,邊境口岸都有邊檢站的,有軍人駐守,戒備森嚴,閑雜人員不能隨便進入,車輛也要經過嚴格檢查才放行。到中科院植物園,望天樹,野象谷,傣族園等知名度高的景區離緬甸都很遠。只有打洛和獨木成林景區是靠近緬甸的。

⑹ 西雙版納和緬甸的交界治安好嗎

是不是打洛,我從西雙版納剛回來,不要過界就還好,緬甸在打仗

⑺ 為什麼今天的西雙版納既不屬於緬甸的疆域,也不屬於寮國的疆域

古時候西雙版納的疆域比現在要大得多,臨近的寮國和緬甸的部分土地都是屬於版納的,小學時的那篇課文《難忘的潑水節》當中提到周總理的西雙版納之行其實並沒那麼簡單,正是那個時候版納的部分土地劃給了緬甸~好可憐~

⑻ 緬甸果敢是怎麼回事有什麼歷史淵源

果敢族是緬甸東北邊境的世居民族,具有緬甸官方少數民族的地位,生活在緬甸撣邦北部,毗鄰中國雲南。在緬甸,他們被指從中國雲南省而來,居住在果敢縣的中國漢人。果敢族300多年前遷移至此,世代居住於果敢地區。1897年2月4日簽訂的《中英條約》,清廷把果敢割讓給英屬緬甸,果敢人於是從雲南人變成緬甸的一個少數民族。現今的果敢縣位於緬甸撣邦東北部,面積約1萬多平方公里,人口約15萬。

歷史淵源:
300多年前明朝滅亡之際,明朝的一些官員和百姓追隨永曆皇帝朱由榔(桂王)從廣西貴州和雲南一路逃亡最後流落緬甸。公元1661年十二月,吳三桂帶領十萬清兵開進緬甸,逼迫緬甸交出永曆帝朱由榔並押解回昆明,一年後永曆帝被吳三桂縊死在昆明的逼死坡。

但仍有不少隨朱由榔逃入緬境的文武官員、各類隨從和大批百姓仍死不降清,流落在現今緬甸北部和中國雲南西南的荒山野僻之地頑強生棲繁衍,其中包括大西皇帝張獻忠手下的名將李定國,他沿路護衛朱由榔進入緬甸,此後又長期在邊境地區與清軍周旋,朱由榔在昆明被殺後不久他即病故在現中老邊境勐臘縣;通過300多年艱苦而漫長的日子,這些流落他鄉的人員最終發展成了今天緬甸的果敢族(漢族)和這一區域被叫做其他稱謂的漢民族。

發展進程:
長期以來,果敢人民在同英國殖民者和日本侵略軍的斗爭中做出了重要貢獻,在爭取民族利益的斗爭中付出了巨大的代價。在緬甸耐溫排華的年代,緬甸國內一律取消漢語和漢字,更不允許教授漢文,為了保存自己的中華民族的傳統,果敢人民被迫接受「果敢族」的稱謂,並將他們操地方言的漢語稱為果敢語,使用的漢字稱為果敢文,最終保證中華文化得以傳延。

1968年後緬甸人民軍進駐果敢,1989年果敢成立「緬甸撣邦民族民主同盟軍」,同年獲緬政府承認成立「撣邦第一特區」。該轄區於2002年實現了基本禁絕罌粟種植,在當地的民族歷史和禁毒的歷史上邁出了一大步。

⑼ 兩名緬甸政府軍士兵為何進入中國

和朝鮮士兵越界一樣,一是為了找點吃的,再就是截點財物。借口是追擊「反政府武裝」不慎越界。

⑽ 西雙版納象兵的資料

象兵,就是騎著大象作戰的士兵。

象的軀體魁偉龐大,是世上現存最大的陸地動物。但象並不笨拙。它生性聰明,通人性。象雖行動緩慢,然而跋山涉水如履平地,45度的陡峭山路視若坦途。所以,盛產大象的亞非地區自古就有利用象做運輸工具、當郵差的傳統。它那讓人望而生畏的體態巨力更是兵家青睞的戰鬥力。

它那長長的鼻子輕輕地一點就將人捲起,然後將人摔得粉身碎骨:那巨大的象蹄踩到人身上,人便成為肉餅。敵軍驚慌失措,丟盔棄甲,抱頭鼠竄。亞柏格揮軍一舉奪占希托安要塞。

在泰國曼谷以北百十米,有個旅遊名城素攀府,這里每年都要舉行象節遊行,紀念象戰的偉大勝利。來這里觀光旅遊的人們,無不對那披紅戴綠裝飾得威武繽紛的「象兵」隊列贊嘆不已。那器宇軒昂的古泰王納黎萱騎象雕塑更讓人駐足仰目,遐想泰、緬象戰的盛況。

(10)雲南西雙版納為什麼有緬甸兵擴展閱讀:

獅兵退象

縱然,大象是當今地球上最大的陸生動物,體重超群力大無比。對一般的動物它不屑一顧。但是,它卻懼怕獅子。聰明的兵家抓住這一點,來制服「象兵」。

相傳在我國南北朝時期,宋文帝劉義隆任命宗愨為振武將軍,討伐林邑國。林邑國王臨危急令王牌軍「象兵」部隊迎戰。這刀槍不入的龐然大物使宋軍猶如現今的步兵遇見坦克,無法招架,死傷累累。但是,宗愨並不畏敵避戰。

他想到大象的勁敵是獅子,可是,又不可能馬上馴化出一批「獅兵」與敵抗爭,便靈機一動,命令部屬連夜趕制了一批獅子模型,運到陣前,威懾敵「象兵」。

這一招還真靈。當林邑國的「象兵」沖來時,大象猛見只只雄獅嚴陣以待,如臨天敵,調頭就跑,任憑馭手怎麼鞭笞也不回頭迎戰。這時,宗愨一聲令下,率兵緊迫不合,一舉打敗了林邑國。

熱點內容
西班牙8號球員有哪些 發布:2023-08-31 22:08:22 瀏覽:1863
怎麼買日本衣服 發布:2023-08-31 22:08:20 瀏覽:1270
紐西蘭有哪些人文景點 發布:2023-08-31 22:06:06 瀏覽:2189
皇馬西班牙人哪個台播 發布:2023-08-31 22:05:05 瀏覽:1807
新加坡船廠焊工工資待遇多少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2:01:05 瀏覽:1949
緬甸紅糖多少錢一斤真實 發布:2023-08-31 21:57:45 瀏覽:1601
緬甸200萬可以換多少人民幣 發布:2023-08-31 21:57:39 瀏覽:1543
紐西蘭跟中國的時差是多少 發布:2023-08-31 21:53:49 瀏覽:3075
中國哪個地方同時與寮國緬甸接壤 發布:2023-08-31 21:52:06 瀏覽:1554
土耳其簽證選哪個國家 發布:2023-08-31 21:37:38 瀏覽:1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