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傳奇人物有哪些
㈠ 緬甸與中國和印度的關系哪個更好些
和中國關系更好些。
1,緬甸和印度在歷史上有積怨和嫌隙。英國殖民印度後,以印度為基地對緬甸進行滲透和侵略。在吞並緬甸後,把緬甸並入英屬印度,成為其一個省。印度人大量遷入緬甸成為僅次於英國人的二當家。特別讓緬甸痛恨的是大量印度人在緬甸從事高利貸行業,對緬甸人大肆欺壓盤剝。
2,緬甸和印度存在邊境糾紛。印度東北部地區,特別是和緬甸接壤的阿薩姆邦,米佐拉姆邦,曼尼普爾邦和那加蘭邦,這些民族長期從事反抗印度政府的民族獨立武裝活動。印度軍隊在作戰中經常越界追擊到緬甸境內,為此兩國經常發生沖突。印度都緬甸還有領土要求。
3,印度對周邊國家搞大國沙文主義,赤裸裸地干涉鄰國的內政和外交事務。在安達曼海河緬甸也是屢起爭端。每年都舉行所謂封閉安達曼的海空演戲,對緬甸耀武揚威,大肆威脅和挑釁。
4,印度人民黨和國大黨兩黨都對緬甸敵視。人民黨是激進地推行與鄰為壑的大國外交,國大黨則是以南亞盟主自居,追隨西方推行對緬甸的人權外交,對緬甸內政橫加干涉,支持其國內反對派。 而與此形成鮮明對照的是中國和緬甸之間的關系。
5、中國和緬甸歷史上就鮮有爭端,除了清朝順治和乾隆兩朝對緬甸發動過短期戰爭外,兩國長達千年的交往史始終是和平友好相處。上世紀50年代即劃分了兩國邊界,並在邊界談判中共同創造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6、中緬兩國人民互稱胞波情意,彼此以兄弟相論。中國長期對緬甸提供了大量軍事和經濟援助,是緬甸最大的援助國和貿易對象。而且中國始終在國際上為緬甸撐腰,有效地舒緩了歐美西方和印度隊緬甸的強大壓力。緬甸也始終把中國視為最可信賴和真心依靠的對象。
所以說緬甸和印度是橫眉冷對,和中國是情深意切。
㈡ 緬甸華人首富是誰有哪些比較厲害的人物主要從事什麼行業企業名字叫什麼和軍方關系如何有誰知道的
緬甸華人首富沒有人統計過,不過目前來看,應該屬於羅星漢,關於他的一些事跡可以上網路搜索一下,還有一些有名的人,如張奇夫、彭家聲、這些都比較有名。緬甸北部大部分的公路都屬於他的公司建造!有房地產和其他的一些事業。和軍方的關系嘛,非常好,他本來和毒品大王張奇夫被美國列為緬甸頭號黑名單人物。
㈢ 彭家聲是個什麼人物
彭家聲是原緬甸撣邦第一特區政府主席。
彭家聲(1931-2022),出生英屬緬甸果敢地區,祖籍中國四川,無國籍人士。彭家聲曾任緬甸撣邦第一特區政府主席。彭家聲身逢亂世,半生戎馬,幾度沉浮很具傳奇色彩。
人物主張
彭家聲認為,在緬甸果敢人有近百萬人,果敢人就是華人,就是漢族。緬甸政府一直是「大緬族主義」,不實行民族平等政策。「大部分果敢人沒有正式身份證,不能去首都,不能在緬甸國內自由遷移,也不能出國,買不了機票。」
彭家聲認為,「20世紀90年代,緬族人對我們果敢人很客氣,因為我們有自己武裝,有自治政府。現在緬族人壓迫、剝削果敢人。希望尋找機會「收復果敢」,「果敢毒品泛濫,社會不穩,我相信會一呼百應,因為目前大多果敢人對現在的果敢不滿意。」
彭家聲表示,緬北問題只能通過政治談判的方式來解決,但「根據目前形勢以武力光復果敢亦是我們一種無奈的選擇。」2011年緬甸總統吳登盛上台後,先後與多支「民地武」簽署停火協議,但全部停火很難實現。
㈣ 彭家聲就是緬甸反政府武裝組織領導人嗎
彭家聲是何許人也?他身逢亂世,半生戎馬,幾度沉浮很具傳奇色彩,有人說他是毒梟,也有人說他是豪傑。有目共睹的事實是,他是第一個與緬中央政府達成和解的地方武裝力量首領,也是第一個向世界宣布將在自己的轄區內實行全面禁毒的金三角地方武裝領導人!
現任緬甸撣邦第一特區政府主席的彭家聲祖籍中國四川。1931年,他出生於果敢紅石頭河。父親彭積昌共生七子,彭家聲是長子。除了夭折的次子,彭家兄弟六人全部在果敢身居要職。
1949年,在當時的果敢土司楊振材開辦的進修班裡惡補了不到一年的軍事知識後,年僅18歲的彭家聲開始在土司公署自衛隊但任分隊長,數年後升為副大隊長,直至1965年緬甸政府軍進駐果敢、土司政權結束才解甲回家。
這種日子沒有持續多久。果敢在緬政府軍進駐後陷入混亂,同年6月底,44歲的彭家聲帶著幾十名青年成立了「果敢人民革命軍」,與緬政府軍打起了游擊。
在邊境,常聽人們講彭家聲一生坎坷,多災多難,幾次差點送命。與緬政府軍作戰的那幾年,讓彭家兄弟驍勇善戰之名馳譽緬甸。1967年,緬甸共產黨邀請彭家聲加入。次年元月,經過嚴格訓練和重新准備後,彭家聲的部隊以「緬甸人民解放軍」的名義進入果敢。
據說,當時在與緬政府軍作戰時,人民軍處於下風,在前線指揮所准備下撤退命令之際,不怕死的彭家聲卻坐著一輛吉普車直往前線沖。他一腳蹬在踏板上,身子伸出車門外,一個勁喊司機:「往前開!往前開!」如此狠勁居然在最後扭轉了戰局。
後來由於種種原因,緬共內部分化嚴重,彭家聲也隨之沉浮,從1977年開始,一直隱居賀島。直到後來舊部逐漸控制了果敢的局勢,他才復出主持局面。
根據協議,他們可保持現有武裝力量和管轄地盤,緬政府向他們提供部分經費及其他物資援助,並給予了開發礦產、森林資源,開放邊境口岸和減免進出口稅收等特權。
1990年,任特區政府主席的彭家聲同意在果敢進行改種禁毒。2002年底,果敢根除了罌粟種植。從進入和平年代至今,果敢的經濟、文化等各方面都有一定的發展。
據說,雖然作為特區政府主席,彭家聲從來不去特區政府辦公地點辦公,緬政府的常駐官員與聯絡員有事都得上他家匯報。
彭家聲也很少參加政府召開的會議,都是派代表去參加。他不到緬甸縱深地區和其他國家,一是怕被緬政府「翻舊賬」,因為他曾是政府通緝的戰犯;二是為鞏固地盤,擴充軍隊,他曾暗中採取了「以軍護毒,以毒養軍」的政策,結果被國際禁毒署列為了世界通緝的十大毒梟之一。按當地人說法,他是「不受國際歡迎的人」。
彭家聲的一生,評價歷來爭議多多。有人說他是毒梟,是繼坤沙之後新崛起的一代毒王,但他卻是果敢提出禁毒主張的第一人。因此對彭家聲不能一言以蔽之。但無論怎麼說,有一點是不容置疑的,那就是他一直堅持維護果敢的民族利益,抗擊政府軍達數十年之久,也因此得到了果敢人的尊敬。
引用: http://hi..com/kingonce1986/blog/item/9e8f263d455ea6e554e7238f.html
㈤ 緬甸大毒梟楊金秀,她有著怎樣罪惡的一生
文案策劃、監制:袁載譽;文案:立青
雨林地區總是有著天然的良好條件促使動植物繁茂生長。而在東南亞的金三角這個毒品交易地,罌粟花常年盛開著。這里魚龍混雜,各方勢力盤根錯節。在這些勢力中,有一個名叫楊金秀的女子格外引人注目。
獨自生活的她沒有再婚,只是一個人走完了與她前半生相比顯得平淡甚至無趣的人生。
或許對她而言,這些平淡的日子才是難能可貴的。
她的這一生,有過命懸一線的生死時刻,有過被監禁在獄中的不甘與憤恨,然而最終都成為了靜看雲卷雲舒的曠達。
㈥ 緬甸武術斌道 (Bando)的資料
泰拳以兇狠的掃腿、凌厲的膝法、銳利的肘招聞名格鬥界,勇猛實用的特點使之成為格鬥技術中的極品。然而大家對於泰拳招法欣賞仰慕、耳熟能詳之餘,很少有人能了解與其頗為接近,但實際規則更開放、打法更加兇狠的緬甸拳。緬甸武術原稱為「鼎」,分為徒手格鬥和器械格鬥兩種。徒手格鬥又分為「斌道」和「里衛」,前者較為溫和,以自衛防守為主,後者則極剛烈,猛打猛沖。近代國際間將緬甸武術統稱為「斌道」(Bando)。
緬甸和泰拳交鄰,古代時更是戰爭連連,因此緬甸拳與泰拳交流古而有之。有傳1774年3月17日,泰國英雄乃克農東在緬甸國王猛拉舉辦的慶典中,連續打敗九位緬甸拳師,讓泰拳揚威緬甸。可見泰拳和緬甸拳的恩怨以由來已久。兩者之間的淵源在技術上也可以看出一二,在風格上來說緬甸拳與泰拳類似,拳腿膝肘並用,但緬甸拳規則更開放,技術更豐富。現代泰拳是現代體育擂台進化的產物,以古泰拳為基礎,針對近代擂台規則的演變進化而成,在比賽中加入了現代拳擊手套的,並實行5局回合制度。相較來說緬甸拳與古泰拳更為接近。今天的緬甸拳依舊是象古泰拳那樣採用赤手的打法,不使用拳擊手套,同時允許頭撞和摔法,十分接近街頭打鬥的模式,其兇狠的打法和過於開放的規則與現代體育格格不入。而這也正是緬甸拳推廣不力,至今在世界武術中影響力微弱的主要原因。今天我們一起走近這被近代體育所排斥的古老的武術,揭開它的神秘面紗
緬甸拳的歷史與發展
傳說早在1400年前,緬甸拳已經產生雛形,緬甸人民在戰場上發展出了以殺敵為最終目標的緬甸拳法,隨後緬甸拳被當地居民變成為一種民間的體育項目。作為一個並不強大的民族,緬甸歷史上戰爭不斷。歷史證明多災多難的弱小民族或戰亂頻繁的多民族地區往往是兇悍武術發源的場所,因為戰爭和自衛是武術發展的根本動力。緬甸拳正是緬甸人民為了殺敵自衛而創造出來的拳術。東南亞人種身材相對較小,絕對力量不強,但身體控制能力和靈活度相對高。沒有強大力量就只能靠技術來彌補殺傷力不足的弱點,而靈活的身體條件是將技術融入戰爭和打鬥的基礎。歐洲的格鬥技是以上肢雙手動作為主,因為歐洲人種的力量素質相對較大,拳頭已有足夠的殺傷力。反之東南亞人種素質上的制約迫使緬甸拳將人體能運用的所有攻擊部位都運用出來,頭頂、肩撞、掃蹬、飛膝、砸肘,人體堅硬有力的部位在緬甸拳中全部被發揮到極致。更致命的是緬甸拳陰狠毒辣,一旦發動攻擊立體攻勢一環接一環,直到重創對手,緬甸拳是在戰場上進化出的致命武術。1824年,英國加緊對亞洲的殖民擴張,緬甸首當其沖。 3月5日英軍向緬甸正式宣戰,發動了第一次侵略緬甸的戰爭。英國軍隊入侵緬甸時,盡管在武器裝備上英軍佔有著絕對的優勢,但緬甸軍隊的緬甸拳也讓英國人吃盡苦頭,英國軍隊把使用緬甸拳的英勇士兵稱為「極可怕的敵人」。經過近2年的鏖戰,英軍經歷了初期的失利後最終迫使緬王孟既簽下不平等條約。英國侵略勢力逐漸深入緬甸,緬甸開始走上半殖民地、殖民地的道路。因為緬甸拳在戰場中的強大威力讓英國士兵心悸,英國軍隊統治緬甸後頒布法令禁止緬甸拳的傳播,緬甸拳只能在地下秘密流傳。
1930年,緬甸人民反抗英國殖民統治,由塞雅山領導發動了武裝起義,緬甸拳作為反抗強暴的武術再次重現活力。1933年緬甸北部成立「軍事體育會」,體育會主席哈度提倡以全面實用的戰鬥技術訓練會員,增強軍隊的戰鬥力。當時緬甸拳宗師宇巴丹致力整理和改良緬甸拳技術,並成立國際斌道總會,緬甸拳得到進一步的推廣和發展。二戰期間,緬甸被日本佔領,但因為日本民族對於格鬥技術的痴迷,緬甸拳不但未被禁止,反而加大了與日本武術的拳術交流,緬甸拳術在不斷交流中再次得到發展。1948年緬甸獨立,緬甸拳被列入學校課程和三軍訓練項目,緬甸拳成為全民運動,首屆全國緬甸拳賽也在當年舉辦。1952年第二屆緬甸拳賽舉辦,受到民眾的熱烈歡迎。之後每年的國慶,春節等重大節日緬甸政府均會舉辦緬甸拳賽,以娛樂民眾。當時的緬甸拳賽的形式極為原始、規則開放近乎無所不包,不僅拳腿膝肘開放,肩撞頭頂和摔法都可以使用,比賽激烈異常,經常看到雙方不顧防守的全力拚打。由於緬甸拳倒地後不許繼續進攻,所以很多選手都喜歡使用一些飛腿飛膝的大幅度動作,這樣的動作勢大力沉在硬攻中不容易吃虧,同時倒地後也屬於變相的自我保護。緬甸拳師上台作戰均為徒手,不帶拳套,拳腕以綳帶扎緊增加打擊力度。如此近乎野蠻的規則下,緬甸拳賽KO率極高,很多比賽都以一方拳師被擊昏或不能繼續戰斗而結束,比賽中也不乏重傷甚至死亡的事件發生。緬甸拳的殘酷讓西方武術界震驚,而獨特的緬甸拳技術也給當時保守的西方格鬥擂台帶來新的元素。著名的緬甸拳手,宇巴丹之子孟紀在緬甸本土、日本和美國先後出場96次,在緬甸拳和拳擊比賽中共獲勝66次,並身體力行的為推動美國全接觸空手道的發展作出傑出貢獻,在美國擂台享有盛譽。
緬甸拳的技術分析
在緬甸職業拳賽和擂台活動因為經濟落後、社會封閉等緣故並沒有得到有力發展,失去了高端職業擂台的磨練,緬甸拳的技術長期以來也並未得到太多實質性的發展,在技術上還基本原封不動地保留了古武術的特徵。作為一個保留了原始搏殺面貌流傳下來的格鬥技術,緬甸拳的赤手攻擊和幾乎沒有限制的比賽規則十分接近原始搏擊。緬甸拳相對於泰拳來說動作更大,拳架也沒有泰拳嚴密緊湊,攻擊節奏卻比泰拳來得快,看起來更象打架,以大幅度的兇狠動作和高頻率的攻擊為主導,很少見到細膩的發力技巧,很多都是大開大合的硬攻技術。相對來說緬甸拳防衛技巧薄弱,當然這和緬甸拳的赤手攻擊規則也有很大關系,面對赤手攻擊防衛起來也要困難很多。從體育競技意義上來說,無疑緬甸不如泰拳,但在真實格鬥的實用性和參考性方面來說他的價值並不比泰拳低。一般來說各種比賽因不同的規則限制和比賽模式,都有著自己獨特的比賽節奏,例如泰拳受5局賽制和比賽重擊理念影響整體節奏偏慢。緬甸拳的節奏快捷甚至雜亂無章,與其說是體育比賽,不如說更接近街頭打架。這種非常接近實際格鬥的比賽中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攻擊頻率高,組合攻擊密度大,但動作以精簡為主,沒有復雜細膩的技術組合。一般緬甸拳師的擂台戰術都是猛打猛沖,以左右拳法密集壓迫,並以掃腿配合做銜接,以彌補進退運動時的距離和空間差,保持攻擊的頻率和節奏,多點攻擊立體攻勢,不讓對手有絲毫喘息的機會。
二、緬甸拳師在比賽中都不太注重防守,以進攻為主,而且不太在意對手的攻擊和自身防守應變,都以打出自己的節奏做為壓制對手的手段。對於緬甸拳來說最好的防守就是進攻。
三、由於不戴手套,手部小動作多,在攻擊時抓摟結合擊打,很難用正常的拳擊防禦體系應對。這也是緬甸拳師偏重進攻,而不注重防守的原因之一。
四、由於頭撞和摔法都技術在比賽中都是允許的,因此選手在內圍的戰斗中與泰拳不太一樣。在技法體繫上,緬甸拳相比泰拳而言還多了以頭部,肩部作為攻擊和防禦的手段,在近距離作戰中攻擊和防禦模式更為多元化。在內圍戰中被泰國人引以為傲的泰式箍頸撞膝技術曾經讓西方格鬥家一籌莫展,即使強如美國空手道冠軍「猛龍」唐威遜也在沙瑪膝下兩次倒地,顏面盡失。但對於緬甸拳手來說,泰式箍頸撞膝技術並不可怕,緬甸拳中的頭撞技術可以輕松化解此招,只要在泰拳手抓住自己身體之時看準時機,在對方扭動身軀的一瞬以頭部頂撞泰人頭部一側,頓時可讓對手失去戰力,不得不放開雙手。而這只是內圍戰中緬甸拳的秘密武器中的一種,在內圍戰中除了膝肘攻擊外,殺傷性的摔法和頭撞技術在緬甸拳中也常常可以看見。
緬甸拳與泰拳的優劣
緬甸拳與泰拳的交流自古就開始了。雙方都認為自己的拳術才是更強。緬甸人認為自己的拳術技術更豐富,規則更開放,頭撞和摔法技術更突出。而且選手在緬甸拳比賽中不用拳套,更接近實戰,相比泰拳這樣的擂台武術實戰性更強。泰拳練習者則認為泰拳在長期的頂尖擂台磨練下,已經將古老無用的技術淘汰,不斷精簡和強化技術細節,泰拳在和歐美日頂尖拳手的交流中不斷地對技術加以完善改進,早已是進化了的現代格鬥精華。而相比之下,緬甸拳發展緩慢,甚至可以說是一成不變,還是保留著古老的技法,殊不知很多已經被現代擂台所屏棄,所以泰拳才是更先進的拳法體系。另一方面現代科學也已經證明在比賽中赤手空拳所造成的殺傷力也遠沒有想像的那麼可怕,赤手空拳的攻擊更容易引起外傷,比如劃破面部皮膚和肌肉層,形成流血創口,但滲透力沒有帶拳套攻擊大,對有腦部的傷害也要小很多。而在帶拳套的比賽中,拳套的破壞力和沖擊力更容易被軀體和頭部吸收,造成身體內傷淤血以及腦震盪,所以被擊中的話選手更容易受傷,造成頭暈倒地。從這個角度來說帶拳套的泰拳比賽比徒手緬甸拳對腦組織的傷害性更大,對拳手的抗擊打能力要求更高。由於職業擂台的不發達,拳賽獎金微薄,很少有選手可以用獎金養家糊口,因此緬甸很少專業練拳的拳手,很多緬甸拳師都是有著一份正當職業,用來訓練的時間和精力自然不能和頂尖的泰國職業拳王相比。而在歷來交流比賽中泰拳手的戰績也顯然更出色。最為著名的緬甸拳手與泰拳王之戰是1946年的孟坦對頌蓬的傳奇比賽。相傳緬甸傳奇拳師孟坦,體重137磅,天生骨骼粗大,腕力驚人,出拳奇重,綽號「鐵手」,可徒手猛拳打死蠻牛。15歲時孟坦失手殺人,一度被囚,因年少而獲得釋放。孟坦22歲時成為拳手,在12場比賽中殺死8人,一度因極度危險而被禁止出賽。1946年冬天孟坦於星洲擂台出賽,對戰泰國拳王頌蓬,一代傳奇人物孟坦的猛拳終不敵泰拳手的拳腿,比賽進入第三回合時孟坦最終倒在頌蓬的拳術之下。
近年來,隨著國際格鬥擂台的發展,獨特的緬甸拳也以自己的魅力吸引了各國不少格鬥家來緬甸學習和交流。緬甸拳的神秘面紗在交流中也漸漸揭開。美國的泰拳手托迪(Master Toddy)以及道格.伊文斯(Doug Evans)等人曾前往緬甸參加緬甸拳賽,並在比賽中擊倒當地冠軍。這次比賽雖然因為美國選手體重重了十多磅而帶來一定的爭議,不過緬甸拳在國際格鬥互相交流越來越頻繁的今天也變得不再神秘。雖然緬甸拳手因為職業擂台的落後,迫於生計很少能全身心投入武術訓練,至今未能在大型國際大賽中獲得真正意義上的成功。不過緬甸拳在開放規則下演變出的很多獨特技術目前還未被大家所熟悉,很多特色的技術也值得國際武術屆潛心研究。
㈦ 我聽說緬甸拳比泰拳還兇狠難道經常死人嗎緬甸冠軍是誰
泰拳以兇狠的掃腿、凌厲的膝法、銳利的肘招聞名格鬥界,勇猛實用的特點使之成為格鬥技術中的極品。然而大家對於泰拳招法欣賞仰慕、耳熟能詳之餘,很少有人能了解與其頗為接近,但實際規則更開放、打法更加兇狠的緬甸拳。緬甸武術原稱為「鼎」,分為徒手格鬥和器械格鬥兩種。徒手格鬥又分為「斌道」和「里衛」,前者較為溫和,以自衛防守為主,後者則極剛烈,猛打猛沖。近代國際間將緬甸武術統稱為「斌道」(Bando)。
緬甸拳實際格鬥的比賽中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攻擊頻率高,組合攻擊密度大,但動作以精簡為主,沒有復雜細膩的技術組合。一般緬甸拳師的擂台戰術都是猛打猛沖,以左右拳法密集壓迫,並以掃腿配合做銜接,以彌補進退運動時的距離和空間差,保持攻擊的頻率和節奏,多點攻擊立體攻勢,不讓對手有絲毫喘息的機會。 二、緬甸拳師在比賽中都不太注重防守,以進攻為主,而且不太在意對手的攻擊和自身防守應變,都以打出自己的節奏做為壓制對手的手段。對於緬甸拳來說最好的防守就是進攻。 三、由於不戴手套,手部小動作多,在攻擊時抓摟結合擊打,很難用正常的拳擊防禦體系應對。這也是緬甸拳師偏重進攻,而不注重防守的原因之一。 四、由於頭撞和摔法都技術在比賽中都是允許的,因此選手在內圍的戰斗中與泰拳不太一樣。在技法體繫上,緬甸拳相比泰拳而言還多了以頭部,肩部作為攻擊和防禦的手段,在近距離作戰中攻擊和防禦模式更為多元化。在內圍戰中被泰國人引以為傲的泰式箍頸撞膝技術曾經讓西方格鬥家一籌莫展,即使強如美國空手道冠軍「猛龍」唐威遜也在沙瑪膝下兩次倒地,顏面盡失。但對於緬甸拳手來說,泰式箍頸撞膝技術並不可怕,緬甸拳中的頭撞技術可以輕松化解此招,只要在泰拳手抓住自己身體之時看準時機,在對方扭動身軀的一瞬以頭部頂撞泰人頭部一側,頓時可讓對手失去戰力,不得不放開雙手。而這只是內圍戰中緬甸拳的秘密武器中的一種,在內圍戰中除了膝肘攻擊外,殺傷性的摔法和頭撞技術在緬甸拳中也常常可以看見。
最為著名的緬甸拳手與泰拳王之戰是1946年的孟坦對頌蓬的傳奇比賽。相傳緬甸傳奇拳師孟坦,體重137磅,天生骨骼粗大,腕力驚人,出拳奇重,綽號「鐵手」,可徒手猛拳打死蠻牛。15歲時孟坦失手殺人,一度被囚,因年少而獲得釋放。孟坦22歲時成為拳手,在12場比賽中殺死8人,一度因極度危險而被禁止出賽。1946年冬天孟坦於星洲擂台出賽,對戰泰國拳王頌蓬,一代傳奇人物孟坦的猛拳終不敵泰拳手的拳腿,比賽進入第三回合時孟坦最終倒在頌蓬的拳術之下。
㈧ 起底「果敢王」彭家聲的沉浮錄:一代梟雄為何被稱為「罪人」
在中國與緬甸邊境的交界地區,有個地方叫果敢。
往前倒200年,這里曾是中國的領土,直至今日,這塊土地上仍生活著大量有著中國血統的人民。
據說在同年,彭家聲曾秘密接受過一次記者的采訪,在那次采訪當中,彭家聲說:「我85歲了吃不了多少也喝不了多少,但有幾萬雙眼睛正眼巴巴地看著我,你說我應該怎麼做呢?」
在被緬甸「收復」後,果敢地方武裝依舊頻繁活躍著,像幽靈般在果敢的山林中出沒著,用這種方式宣布果敢人民最後的倔強。
在民眾的口中,彭家聲的評價一直是褒貶不一,兩次在民族危難關頭選擇消失,更是讓他在一些別有用心的口中,形容成了「晚節不保」。
當年的「果敢王」,如今也近90歲高齡了,相信他並非沒有再赴前線的心,只可惜「廉頗老矣」,空有心卻無力了。
㈨ 緬甸「果敢王」彭家聲去世,他的一生有多傳奇
2022年2月16日,緬甸果敢地區民間地方武裝,原緬甸撣邦第一特區(指果敢)政府主席彭家聲於緬甸時間當天凌晨5時40分(北京時間7時10分)在家中病逝,享年94歲。
2009年在奪權中彭家聲遭遇失敗逃亡泰國、馬來西亞等國家,又集結了一部分人奪權當都是以失敗告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