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和清朝哪個強
A. 為什麼清朝收服不了緬甸
清朝為什麼征服不了緬甸?
首先,自雲貴高原往西和往南,中原王朝直接統治疆域很少突入到東南亞,首要原因就是地理和氣候因素。
在東南亞,由於氣候、山地地形等原因,交通不便,一直是支離破碎狀的,至今東南亞和印度東北部都還是世界上民族最多最復雜的地區之一。
別說緬甸,中原王朝實質性掌控雲南也是在元明之後,特殊的地理環境造就中原王朝無法輕松越過雲貴高原。
印度洋的暖濕氣流在北上的過程中沉降在緬甸北部,所以這片區域降水量一直很充沛,再加上東南亞炎熱的氣候,毒蟲和微生物就先於人類成了這里最早的主人。直至今日,緬甸都是全球瘧疾高發區,比常年喝恆河水的印度還高。
其次,清朝時期建立的貢榜王朝是緬甸歷史上少有的擴張性王朝,先滅了西邊的曼尼坡,又在乾隆年間攻打暹羅和寮國,甚至攻破暹羅國都阿瑜陀耶城,致使阿瑜陀耶王朝滅亡。
地形造就氣候,氣候又影響植被,你再強盛的王朝也拿它沒轍,所以就會出現清軍雖然在清緬戰爭中一度佔有戰術優勢,但還是解決不了疾病和後勤問題,再加上對手是個遠在中原核心區的小霸王。
而且,這次戰爭中,清朝的軍事裝備也不佔多大優勢,緬軍所用的西洋武器比清軍先進,清軍損失數萬,耗費了一千萬兩白銀的軍費,不可能靠國力硬壓倒對方。所以只能講和。
但是說句公道話,清朝在戰術層面沒有獲得勝利,但是在戰略上獲得了勝利,至少維護了東亞的朝貢體系,震懾了周邊小國,將緬甸重新拉回了朝貢體系。
清軍的進攻,也在一定戰略上配合了暹羅的反擊,造成了暹羅的崛起,從此東南亞出現緬甸和暹羅二強的局面,不再是緬甸一家獨大。
B. 為何處於鼎盛時期的大清王朝會被彈丸小國緬甸打得大敗虧輸
「康乾盛世」是我國封建社會的最後一個盛世,也是清朝統治的最高峰,在此期間,中國社會的各個方面在原有的體系框架下達到極致,改革最多,國力最強,社會穩定,經濟快速發展,人口增長迅速,疆域遼闊。清軍在這一時期也連打勝仗,對外在雅克薩之戰打敗了沙俄,對內經過幾十年的努力,在乾隆年間終於滅掉了西北的准格爾汗國,徹底征服了強大的蒙古人。乾隆帝晚年也吹噓自己的武功為「十全武功」,然而,就是這樣一個貌似強大的大清王朝卻輸給了一個小小的緬甸,那又是為什麼呢?
四.緬甸戰術正確。
緬甸針對自己長於守城,短於野戰的特點,一邊堅守要隘,堅壁清野、誘敵深入,一邊調集重兵圍殲清軍,在戰場上取得了不錯的戰績,清軍輕敵大意,因此屢戰屢敗。
清緬戰爭的失敗,暴露了清朝外強中乾的實質,揭露了康乾盛世的虛假面目,而當時在東南亞稱霸一方的緬甸也因為這場戰爭元氣大傷,整個國家的路線發生了變化,對泰國的吞並戰爭也因為清國的巨大軍事壓力由接近完成最終化為泡影。
C. 明緬戰爭與清緬戰爭 ,哪個取得了真正的勝利
我認為真正取得勝利的是清緬戰爭,這是因為清緬之間的戰爭贏面更大,效果更好,
D. 緬甸最鼎盛時期,為何與清朝,進行了長達7年的輪戰
我們總結一下緬軍的戰術,擅長游擊戰和叢林戰,擁有大量進口火器。因此,在作戰中,反而是清軍屢屢吃虧。與緬軍相比,清朝從開始之初,對緬軍的兵力、裝備情況幾乎一無所知,憑著盲目自信、匆忙開戰。開戰之後,對緬軍的戰術很不適應。再加上火器上的差距,以至於自身的傷亡居高不下。
傅恆從前線回來以後,根據緬軍的情況,提出了向西方購置先進的槍支、僱傭西方軍事技術人員、仿製槍支、增強自身國力等一系列建議。不過,乾隆皇帝並不在意,認為「騎射乃立國之本。」兩個多月以後,50歲的傅恆去世,留在了妻子和福康安。關於乾隆與福康安的故事,最終在以後的文章中,和大家慢慢聊。
E. 明緬戰爭與清緬戰爭,最後哪一個取得了勝利
明緬宗藩關系衰落的另一個重要原因在於嘉靖年間以後,西南邊境地區的土司制度遭到了破壞。「土司制度」起源於秦代的「羈縻政策」。土司制度的破壞與明緬宗藩關系的衰落,當時中原王朝為了加強對邊疆少數民族的統治,就去籠絡少數民族的首領,封授他們一個官職,但並不過問他們的內部事務,仍然由少數民族的首領去管理自己的部落,只要表示願意臣服中原王朝就行。
為了進一步加強對這些土司區的控制,明朝政府還制定了金牌、勘合、底薄制度,明確規定了明朝中央政府與土司之間的關系。土司只聽命於中央政府,地方官員無權命令土司,中央政府用信符做憑證給土司下達命令。各土司必須按時向明朝中央政府納貢和繳納差發銀(金)。這些制度的制定,保證了明朝中央政府對西南邊疆少數民族地區的有效控制。
F. 1762年,乾隆為何與緬甸開戰當時清朝強大綜合國力為何會鎩羽而歸呢
清朝與緬甸的戰爭,總體而言,清軍表現的還可以。不僅阻止了緬甸吞並泰國,一統中南半島,成為威脅中原王朝的力量,而且還拖垮了緬甸。只是由於連續幾任清軍統帥對緬軍都沒有予以足夠的重視,盲目自大。再加上緬甸的惡劣氣候讓清軍忍受不了,這才導致清軍沒有達到乾隆皇帝的戰略預期。
G. 乾隆時期,清朝與緬甸的戰爭,為何清軍沒能大勝緬甸呢
1762年,緬甸入侵中國雲南普洱地區,乾隆皇帝下令對緬軍展開反擊,清緬戰爭由此打響。這場戰爭打了7年多,最終雙方前線將領自行決定停戰議和。一直到1788年,緬甸國王孟雲主動派出使節奉表納貢,這場戰爭才算真正意義上了結。
盡管這場仗表面上是以清朝的勝利告終,但實際上清朝卻在此戰中損失了大量兵員,平白耗費了大量白銀,最終也沒能征服緬甸。
那麼,清朝為什麼會在戰爭中損失慘重呢?
(傅恆劇照)
停戰之後,緬甸方面主動派出使節進京議和。乾隆皇帝盡管「極不情願」,但最終還是同意了議和的請求。
說起來,乾隆之所以會很「不情願」。其實是他一直認為清朝乃是「天朝上國」,打緬甸根本費不了什麼力氣。但緬甸使者在議和時卻沒有送上貢表,這讓乾隆感覺很沒有面子,甚至差一點又下令重啟戰事。
不過,這場爭端最終變成了漫長的外交戰。直到1788年,緬甸主動奉表納貢,這場清緬之戰才真正意義上完結。
對於清朝來說,這場戰爭其實是非常失敗的。清朝之所以會損失大量士兵,主要是因為清朝使用的武器火繩槍,遭到了緬甸更先進的燧發槍全面碾壓。但乾隆皇帝卻根本看不到火器在戰爭中的作用,沒有引起警惕,只一味端著「天朝上國」的姿態,這最終讓清朝在百年之後,遭到了列強的欺辱。
H. 清朝乾隆時期,我國與緬甸的戰爭,為何清軍沒能大勝緬甸
眾所周知,對於大清王朝而言,最為強盛的時期便是康乾盛世,康乾盛世也是大清王朝最為強盛的一段時間,但巔峰時期的大清王朝卻無法將緬甸徹底擊潰。對於乾隆皇帝,想必不少人都聽過乾隆帝是個十全老人的言論,但乾隆帝是否真的是十全老人呢?
首先,如果乾隆帝真的是個十全十美的帝王,為何在對緬甸戰爭中,大清軍隊接連四次進攻緬甸,卻是每一次都大敗而歸,第四次的時候才勉強落得一個平手,緬甸讓步,而大清將之視為附庸,實際上緬甸卻游離於大清的統治之外。
第四次進攻緬甸之前,緬甸對大清發來了求和的文書,但大清依舊對緬甸開戰了,經過了之前幾次挫折,這一次大清軍隊穩扎穩打,不再冒進,但卻是天公不作美,清軍中開始流行一種傳染性的疾病,眾多軍士都死在了這場疫情中,這才同意了與緬甸的和談。
從明面上來看,大清之所以失敗,是因為大清每一次都大意輕敵,而最後一次的時候,清軍正好趕上了疫情爆發,但是真正擊敗清軍的,卻是大清的閉關鎖國政策。
當時的緬甸在武器裝備上,是要比大清先進的,這也是清軍久攻不下的主要原因,大意輕敵,不是因為自身輕視了敵軍,而是因為敵軍太強了。閉關鎖國,耽誤了中國幾百年,若是沒有實行閉關鎖國的政策,想必現如今的世界將是另一般模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