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緬甸資訊 » 乾隆征緬甸動用了多少牛馬

乾隆征緬甸動用了多少牛馬

發布時間: 2022-06-16 14:27:06

❶ 清乾隆中期的清緬戰爭,為何強盛的清王朝會屢戰屢敗呢

清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大一統的封建王朝時代,是封建王朝發展到頂端以後的產物,但隨著歷史的車輪滾滾前進,清王朝所遭遇到的時代變革,遠非是利用殘存的舊時代思想就能解決的,晚清時期的懦弱無能,也使得中國進入到了一個最為黑暗的年代裡面,不過有人認為,從清中期開始,清王朝就已經不可避免走下坡路了。

而另外一方面就是清軍戰鬥力薄弱的問題,第一就是八旗兵,這些入關之初驍勇善戰的士兵到乾隆年間早已經腐化不堪,而雲南雖然有綠營兵,但疏於戰陣,加上武器裝備並不盡量,緬軍士兵手中竟然還發現有東印度公司販賣來的火槍,由於未能意識到在戰爭中的劣勢,清朝最終在故步自封中,慢慢走了下坡路。

❷ 乾隆時期為什麼幾十萬大軍連一個小小的緬甸都征服不了

首先跟當時的武器裝備的落後有很大的關系,畢竟那個時候的緬甸並不是清朝統治者所認為的那樣是一個小國家,緬甸那個時候可是整合了南邊的很多小國,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就是南方的霸主。所以緬甸很早就從西方那些國家學得了很多先進的造武器的技術,並且擁有著清朝所沒有的先進火器。

除此之外跟清朝將領輕敵也有很大的關系,他們自認為緬甸的軍隊不堪一擊,在乾隆面前各種吹噓,並且在開戰的時候為了所謂的軍功,各種謊報軍情,貽誤戰機,以至於幾場仗打下來損失慘重,直接導致這場戰役打了10年之久,最後潦草收場。

❸ 乾隆征緬甸的詳細資料!!!!

清初,中國和緬甸之間,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沒有建立起正式的官方聯系,但兩國地域毗鄰,民間來往很是頻繁。乾隆十八年,通過與緬甸關系較密切的雲南茂隆廠主吳尚賢的介紹,兩國開始有了交往,清政府允許緬甸使節來華,這是兩國之間正式接觸的開始。但這良好的開端卻由於不久發生的緬甸內亂而中止。從乾隆二十年起,緬甸軍隊不斷侵擾清朝耿馬、孟連等土司。乾隆三十年,緬軍甚至進犯雲南九龍江橄欖壩,入據車里城。雲貴總督劉藻遣兵征討,因指揮失宜,反為其敗。乾隆三十一年(1766)正月,清政府又派大學士楊應琚自陝甘移督雲南。楊應琚到任後,指揮軍隊擊退了緬軍的進犯,收復了失地。但楊應琚卻因此而傲慢輕敵,貪功啟釁,他白普洱移駐永昌後,致書緬甸國王,聲言將率大軍數十萬征討,要緬甸投降。於是緬甸起兵迎戰,雙方戰事再起。清軍數戰不利,緬甸軍隊乘機進擾雲南。乾隆帝聞訊大怒,詔逮楊應琚至京,賜死。乾隆三十二年,派將軍明瑞分兵五路征緬。戰爭之始,清軍連戰皆捷,進展很快,已逼近緬甸國都阿瓦(今緬甸曼德勒),但畢竟是孤軍深入,糧草不繼,終於在第二年二月兵敗退回,明瑞也自盡身亡。

清軍慘敗的消息使乾隆帝甚為震驚,他見軍情緊急,「必須重臣前往督率調度」,於是授傅恆為經略,阿里袞和阿桂為副將軍,舒赫德為參贊大臣,經辦征伐緬甸事務。乾隆三十四年二月,傅恆率滿、蒙兵一萬三千六百餘名出征。臨行時,乾隆帝親自在太和殿授之敕印,並把自己用的甲胄贈給傅恆,以表示對他的信任和希望。

這一年三月,傅恆抵達雲南,四月到永昌、騰越察看情況,著手進行戰前准備。他得知緬軍防守「專恃木柵」,而「清軍向來用尋常槍炮攻取,無濟於事」,就「訪聞茂隆廠一帶有善造大炮之人,將來進兵時兵弁各帶銅、鐵一斤,遇攻柵時隨時暗鑄大炮,出其不意」。他還聚集眾將,商討進兵方略。鑒於過去明瑞將軍專由陸路進兵,緬方得以集中兵力防禦,而遭敗績的教訓,傅恆決策水陸三道並進。因緬甸都城阿瓦在大金沙江以西,若由東路錫箔江進,則阿瓦仍隔江外,於是定議一路由戛鳩江(亦名蘭鳩江,或檳榔江)出河西,取道孟拱(今緬甸密支那之西)、孟養(今緬甸密支那),直搗阿瓦,此為正師;一路由伊洛瓦底江東岸,經孟密(今緬甸傑氻)夾江南下,這是偏師:另一路則由伊洛瓦底江水路,順流而下,先造船於蠻莫(今緬甸八莫),以溝通前兩路軍的聯系,壯大聲勢,並兼及供應兩軍所需。

但是要實現水陸並進的方針,首先要解決船的問題。早在傅恆未到雲南之前,乾隆帝就曾有造船的打算,並派副將軍阿里袞去經辦此事。但阿里袞以「邊外峽行湍險,舟楫不通,沿江亦無辦公所奏止」。隨後,傅顯與佐三泰又奉命前往察勘實情,「所言與阿里袞等同」。這樣,造船之事只好暫且擱下了。傅恆抵滇後,詳細地察詢當地居民,獲知蠻莫附近的翁古山樹木較多,而位於此山旁邊的野牛壩,氣候涼爽無瘴氣之害,是建造船隻的好處所,於是傅恆就派遣傅顯督工運料,並令湖廣未的工匠造船。不久,一批船造成了。乾隆帝聞報很是高興,特頒旨嘉獎,作詩《造舟行》以壯此舉。

在興造船隻的同時,傅恆對征緬的其他准備事務也在加緊進行。清政府增調的軍隊陸續抵達雲南,馬匹和糧草也大體齊備。乾隆三十四年七月,滿、漢精銳之師數萬余眾,馬騾六萬余匹,以及各種火器,如京師的神機火器、河南的火箭和四川的九節銅炮等「皆刻期雲集」。然而當時距霜降尚早,部下諸將以「南徼地多瘴,群議宜俟霜降後出師」。傅恆雖然也有些猶豫不定,但他害怕時間拖長了,不僅耗費很多物質,而且士兵也會產生鬆懈情緒,事情就更不好辦了,所以他就不顧部下的勸阻,毅然下令進兵,打算乘敵准備不足之機進攻,收出其不意之效。同年七月二十日,傅恆祭旗進發。時副將軍阿里袞已患病,傅恆要他留下養病,阿里袞堅請從征,傅恆同意了,只留阿桂於蠻莫督造戰船。傅恆領軍至戛鳩江後,徵集船隻,打造木筏,用十天的時間,全軍渡過了戛鳩江。然後揮軍西進,一路之上,孟拱、孟養兩土司先後歸降,並「各獻馴象四,牛百頭,糧數百石」。此時緬甸正值秋收季節,一時未集軍迎戰,同時盂拱、盂養離緬甸中心地區又較遠,因而傅恆軍幾乎是兵不血刃己前進了兩千里。但是這期間,天氣十分惡劣,「惟途間忽雨忽晴,山高泥滑,一馬倒,則所負糧帳盡失,軍士或枵腹露宿於上淋下濕之中,以致多疾病」。加之,清軍人地生疏,經常迷失方向,實在是難以深入了。面臨如此險惡的困境,傅恆只得改變原先攻佔木疏(即今緬甸甘布魯),由陸路直取阿瓦的計劃,於同年十月回師至蠻莫,與東路阿桂軍會合。傅恆因率軍「奔走數千里,疲乏軍力,而初無遇一賊,經略之聲名遂損,因羞恚得病」。雖然如此,傅恆還是帶病指揮,試圖扭轉這不利的局面。他見水戰所需戰船已大部造就,並且福建和廣東水師也已到達蠻莫,就把軍隊重新布署,以阿里袞為西路,阿桂沿江東南下為東路,而自己則督舟師居中,沿伊洛瓦底江南進為中軍。此時,緬甸亦集水陸軍前來迎戰,雙方經過一番激烈交鋒,緬軍敗退,清軍三路告捷。不過,清軍雖一時得手,但阿里袞隨之病亡,許多官兵不是負傷就是患病,已無力再向阿瓦進攻。於是集全力圖謀奪取阿瓦城北五百里的老官屯,以迫使緬甸乞降。老官屯前臨大江,緬軍在江東西岸周圍二三里的地帶樹立了許多高大的木柵,柵外掘三重壕溝,溝外又橫放大木頭,使尖利的樹枝朝外成鹿砦,使人無法通過。這是緬軍的慣用之法。傅恆先命部下修築土台,將大炮置放台上,向敵軍陣地轟擊。炮彈雖然將木柵擊穿,但它卻不塌落,而破損處又隨即被緬軍修補好。傅恆見此法不能奏效,就又「屬生革為長絙鉤之」,但力急繩斷不能倒其柵。隨後他又派士兵「代箐中數百丈老藤,夜往鉤其柵」,使數千人曳之,但藤卻被緬軍用斧砍斷,此法又失敗了。雖然屢次失敗,傅恆仍不甘心,就又施用火攻,「先為桿牌御槍炮,眾挾膏薪隨之,百牌齊迸,逾濠抵柵,而江自四更霧起,迄平旦始息,柵木沾潤不能爇,兼值反風,遂卻」。最後,傅恆又派士兵挖地道,埋火葯轟之,然而火葯引爆後,雖然「柵突高起丈余,賊號駭震天」,但隨之落平,「又起又落者三,不復動,蓋柵坡迤下,而地道平進,故土厚不能迸裂也」 。

此時,傅恆若以小部兵力繼續圍困老官屯,而以大部兵力從江西岸直攻阿瓦,還有扭轉不利戰局的可能,但他卻堅執統軍非取老官屯不可,於是清軍陷於進退兩難的因境之中。特別是日趨加重的瘴氣,使清軍大量減員,傅恆在給乾隆帝上的奏報中說:「奈因本年瘴癘過甚,交冬未減。原派各營兵三萬名,滿兵一 千名,見計僅存一萬三千餘名。」

乾隆帝接到奏報後,知清軍已陷困境,遂下令暫行撤兵,並命傅恆返京師,「老官屯既不可久駐,野牛壩地方尚高,酌量於該處留兵屯守,並著土司等於關外相度地勢駐扎防範。令其以暫時退駐,明年再行進兵之言,宣示於眾……著傳諭傅恆將善後事宜交阿桂籌辦,即速馳驛來京」 。

與此同時,緬軍在清軍的攻勢下,也日感震懼,加之阿桂的戰船又截斷了東西岸緬軍之間的聯系,他們也不願再打下去了,於是就主動派人向清營遞送文書,請求雙方選擇一適中地點,商談休戰罷兵之事。傅恆集眾將商量對策,阿桂和其他將領皆「以兵多染瘴,日有死亡,爭勸受降撤兵」。傅恆雖不願以議和結局,但也沒有別的好辦法,只好聽從諸將的意見。經過一番討價還價的談判,雙方終於達成休戰撤兵協議。同年十二月,傅恆上奏,說緬甸方面答應清方提出的十年一貢的條件,請求乾隆帝批准協議。乾隆帝本來就已下令暫行撤兵,現在緬方又答應向清朝進貢,當然很快就予以批准。這樣持續數年的戰爭宣告結束。

乾隆三十五年三月,傅恆還至京師,乾隆帝命他與其子福隆安同為總管內務府大臣。然而不久,傅恆的處境就很不妙。主要是緬甸一直未履行進貢的許諾,乾隆帝認為這很失體面,很是惱怒。只是因傅恆的病日見沉重,不忍心處罰他。傅恆本人更是羞愧難忍,數月之後即病死,終年還不足五十歲。乾隆帝親自到其府宅祭奠,下令以宗室鎮國公例喪葬,謚號「文忠」。這以後,乾隆帝東巡途經傅恆墓時,又進行了祭奠。嘉慶無年(1796),傅恆之子福康安去世,推恩贈傅恆郡王銜。

傅恆作為乾隆帝的寵臣,直軍機處二十三年,「日侍左右」,他對乾隆前期朝政影響之大是顯而易見的。首先他提拔重用了不少有文韜武略的干練之才,「惟以尊奉前輩,引擢後進為要務」。一些頗有作為的文臣武將,如孫嘉淦、岳鍾琪、盧焯、畢沅、孫士毅、阿爾泰和阿桂等,都是經他之手,得以施展才能,顯露風採的,「故一時英俊之士多集於朝」。其次,他對下屬「每多謙沖」,「毫無驕汰之狀」。乾隆二十三年吏部尚書汪由敦死後,傅恆極力推薦其子汪承需,終使其得授兵部主事之職。

後汪承需奉命外任福建邵武知府,傅恆因其母年已八十,無人照看,特為之陳請,使汪承霈得以留京供職。兵部尚書舒赫德因處理阿睦爾撒納歸降一事不合君帝,觸怒乾隆帝,被籍沒遣戍,傅恆特地拿出自己的銀兩贖買其宅,等後來舒赫德被赦歸後,又把宅贈於他。由於傅恆對下謙和,常為之解難,故人「皆感佩其德,久之不衰」 。

但是,傅恆「頗好奢靡,衣冠器具皆尚華美」,這對當時日漸興盛的豪華奢侈之風,無異是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尤其是,傅恆對於貪贓枉法殘害民眾的官吏,往往不能嚴之以法。兩淮鹽政使高恆因貪污,下刑部議罪,定為死刑,「勾到日,上惡其貪暴,秉筆欲下,傅文忠(即傅恆)代為之請曰:『願皇上念慧哲皇貴妃之情,姑免其死。』上曰:「若皇後弟兄犯法,當如之何?』傅戰栗失色,上即命誅高恆」。因而當時就有一名叫汪松的參軍批評傅恆「以寬厚博眾譽」,「為台鼎重任,不知身任怨勞以濟國事,惟知含垢納污,以博一時虛譽。吾恐日後,必有徇庇之夫,假公譽以濟其私者。玩惕之風,由此日甚,先朝綦嚴之法,必因之隳壞矣。」禮親王昭槤甚至把乾隆後期和珅掌政後,官場盛行的苟且偷安之風也和傅恆聯系起來。他說:「後和相(指和珅)秉政,果以叢脞為風,以闒冗為能事,風俗因之日偷,實自文忠公(指傅恆)有以啟之也」。這話不無道理。

❹ 乾隆時期清朝遠征緬甸,為何最終大敗而歸

因為剛開始的時候乾隆認為緬甸只需要地方軍就可以擊垮,不過大清之所以失敗,是一次次的大意輕敵。還有一些不良官員的作為,特別是最後一次很不巧,清軍正好趕上了疫情爆發,其實讓他們失敗的是錯誤的國家政策。


而且明面上看大清失敗是因為輕敵,實則不然。當時緬甸的武器其實是比大清先進的,也並不單純是輕視了敵軍,而且敵軍確實強大。而且清朝實行不和外界交流的原則讓軍隊發展被大大的限制了,連看不上都小國緬甸都比不上了。閉關鎖國,耽誤了中國幾百年,要是當初像唐朝一樣多和外界交流,想必當初中國也不會受這么多苦難。

❺ 清朝和緬甸發生過戰爭嗎

發生過,在乾隆時期。

18世紀末清朝和緬甸貢榜王朝兩國圍繞邊境地區的領土和資源控制權發生了一場戰爭,這場戰爭以1762年冬緬甸入侵中國雲南普洱地區,清軍自衛反擊為開端,以1769年11月16日雙方簽訂停戰合約收場。

歷時7年,清朝雖然取得了緬甸名義上的臣服,但是並未能獲得戰爭的真正勝利。清朝緬甸雙方都損失慘重。

這場戰爭造成中南半島上的重大政局變動。清緬戰爭爆發時候,緬甸正和它歷史上的死敵暹羅(今泰國)交戰,剛滅了暹羅就遇上大清軍隊進攻。

國內空虛的緬甸被迫只留下九千兵力駐扎暹羅,全軍歸國抵禦清軍進攻。暹羅的鄭信由此得以擊敗國內其他割據勢力,擊退緬兵,重建暹羅。清緬戰爭造成中南半島上發生一大變局,緬甸被戰爭削弱,暹羅得以復國。

緬甸戰後十年主動求貢,重新被納入東亞朝貢體系。

(5)乾隆征緬甸動用了多少牛馬擴展閱讀:

1752年(清乾隆十七年)緬甸貢榜王朝建立後便進入全盛時期,慾望也有所膨脹,雖然表面上保持與清朝的藩屬關系,但從沒向清廷納貢,反而從雍正朝晚期開始就有人員越過清緬邊境,對清朝境內的一些部落徵收傳統的貢賦——花馬禮。

對於一些不願屈服的清緬邊境上的部落,緬方常會派出小股軍隊越境進攻,以壓服清方的部落土司。

當時,由於清朝正集結重兵平定西北地區的准噶爾部,無暇顧及南方邊境的這類小摩擦,雲南地方官府也對此採取聽之任之的綏靖政策。

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緬屬木邦的土司向清朝境內的孟定和耿馬兩個土司部落徵收貢賦未果,便派出約2000多人的部隊(含土司部隊和貢榜王朝的軍隊)進行襲擊,劫持了孟定土司,焚燒了耿馬土司的衙署和部分民居。

從乾隆二十七到二十九年(1762-1764年),緬屬土司和貢榜王朝的軍隊連年入界騷擾,雲南地方部隊只是進行了小規模的反擊。

到了乾隆三十年(1765年),騷擾規模升級,緬兵進入車里(今西雙版納)多處地方勒索錢糧和擄掠民眾。

乾隆帝終於發怒,開始對緬甸的侵略行為採取強硬態度,命令雲南軍隊進攻緬甸,以滅緬甸而後快。清緬戰爭打響後,在隨後幾年的戰事中,清廷主要對緬甸進行了四次戰爭。

乾隆三十年(1765年)第一次對緬戰爭時,乾隆帝由於輕敵,只是命雲貴總督劉藻率雲南綠營應對緬甸。面對入侵的緬兵,雲南綠營只擒獲了5人,其他緬兵自動撤退,但劉藻卻向朝廷謊報軍情。

幾個月後,緬兵再次以數千人兵力入侵車里,佔領了車里土司衙署所在地,甚至深入思茅地區。劉藻再派3000綠營兵圍剿,緬兵則採用游擊戰術,時而攻擊時而撤退,清兵雖然陸續收多處失地,但並沒有實質性的戰果。

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初,一隊600人的清兵在援救猛阿途中,在森林裡陷入緬兵埋伏,死傷多人。乾隆帝聞奏後暴怒,將劉藻革職,似降補湖北巡撫,劉藻因此而自殺身亡。

劉藻死後,乾隆帝又派楊應琚移任雲貴總督,指揮清兵趁緬兵撤退之際,大舉攻入緬甸,第二次對緬戰爭拉開序幕。是年四月,清兵佔領緬屬的兩個土司管轄地區。

由於緬兵一路堅壁清野,清兵並沒有取得實質性戰果,只好任命一些地方官員,留下約800人駐防後退回。七月,為震懾緬甸,乾隆帝又命楊應琚利用雲南的綠營兵征服緬甸。

先後佔領蠻暮土和木邦司管轄地區。到了九月,楊應琚調集約14000兵准備進攻緬甸,並先派3300兵進駐遮放土司。清兵發動攻勢後,緬王孟駁派遣將領莽聶渺遮率1萬緬兵與清兵對抗。

交戰時,緬軍採取完全出乎清軍意料的部署,使用燧發槍等新型裝備,加之作戰環境適應強,清兵傷亡慘重。十一月緬兵攻入守備薄弱的騰越境內,並成功伏擊前來增援的數百清余兵。

十二月兩軍再次爆發大戰,緬軍主力利用騎兵發起突然襲擊,解求出被圍的緬兵並擊潰清兵。楊應琚只好與緬兵議和,接受緬方條件,雙方停戰。

乾隆三十二年(公元1767年),戰事又起,雙方各有勝負,但楊應琚卻上表朝廷,稱屢獲大捷,前後殺敵上萬人。

乾隆帝了解真實情況後非常震怒,將楊應琚逮捕進京賜死。此次戰事,雖然清兵人數多於緬兵,但依然屢戰屢敗。

乾隆三十二年(公元1767年)四月,乾隆帝派朝廷大將明瑞接任雲貴總督,點滿洲兵3000人,四川和貴州綠營18000人,總兵力愈2萬人進攻緬甸,第三次對緬戰爭開始。

最初,由於兵力占優,清軍作戰比較順利,緬軍節節敗退。同年十二月,由於明瑞輕敵,導致他親率的1萬部隊被緬軍數萬人包圍,最後幾乎全軍覆沒,明瑞也戰死沙場。

明瑞軍大敗後,乾隆帝完全不理會緬甸陸續發來的求和文書,並於乾隆三十三年(公元1768年)發動更大規模伐緬計劃,任重臣傅恆為經略,阿里袞、阿桂為副將軍,舒赫德為參贊大臣,鄂寧為雲貴總督。

點滿洲兵1萬5千人,貴州綠營1萬人,福建水師2000人,加上地方軍共3萬人參與第四次對緬戰爭。

戰爭開始後,福建水師被緬軍大炮擊退,不適應叢林作戰的陸軍因患熱帶病3萬人只剩1萬人具有戰鬥力,多名將領因病死亡。同時,緬甸也因國力重挫而無力再戰,於是雙方議和,戰火暫時熄滅。

四次對緬戰爭的失敗終於讓清廷頭腦清醒了一些,乾隆帝認識到緬甸這個已經滅掉了暹羅國的南方小邦變成了一個地區強國,不再指望滅掉緬甸。

但為了天朝上國的威嚴,乾隆帝最後出動了近4萬人進攻緬甸。不過,最後的這次較量變為一個拉鋸戰,兩國各有勝負。

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十一月,雙方前線將領在未取得最高統治者同意的情況下,幾經交涉,自行決定議和,商定緬甸名義上對清稱臣,不再侵犯清朝邊境,而清軍選擇撤軍。

雙方談判定議畫押後,互贈了禮物,這場延續多年、花費巨大的戰爭終於落下帷幕。

但直到18年後的乾隆五十三年(公元1788年),緬甸國王孟雲為應對鄰國的壓力,主動改善對華關系,派出使節奉表納貢,兩國關系才真正正常化。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清緬戰爭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愛新覺羅·弘歷

❻ 乾隆時期,清朝與緬甸的戰爭,為何清軍沒能大勝緬甸呢

1762年,緬甸入侵中國雲南普洱地區,乾隆皇帝下令對緬軍展開反擊,清緬戰爭由此打響。這場戰爭打了7年多,最終雙方前線將領自行決定停戰議和。一直到1788年,緬甸國王孟雲主動派出使節奉表納貢,這場戰爭才算真正意義上了結。

盡管這場仗表面上是以清朝的勝利告終,但實際上清朝卻在此戰中損失了大量兵員,平白耗費了大量白銀,最終也沒能征服緬甸。

那麼,清朝為什麼會在戰爭中損失慘重呢?


(傅恆劇照)

停戰之後,緬甸方面主動派出使節進京議和。乾隆皇帝盡管「極不情願」,但最終還是同意了議和的請求。

說起來,乾隆之所以會很「不情願」。其實是他一直認為清朝乃是「天朝上國」,打緬甸根本費不了什麼力氣。但緬甸使者在議和時卻沒有送上貢表,這讓乾隆感覺很沒有面子,甚至差一點又下令重啟戰事。

不過,這場爭端最終變成了漫長的外交戰。直到1788年,緬甸主動奉表納貢,這場清緬之戰才真正意義上完結。

對於清朝來說,這場戰爭其實是非常失敗的。清朝之所以會損失大量士兵,主要是因為清朝使用的武器火繩槍,遭到了緬甸更先進的燧發槍全面碾壓。但乾隆皇帝卻根本看不到火器在戰爭中的作用,沒有引起警惕,只一味端著「天朝上國」的姿態,這最終讓清朝在百年之後,遭到了列強的欺辱。

❼ "康乾盛世"頂峰時,乾隆4征緬甸失敗,說明什麼呢

乾隆處於"康乾盛世"的頂峰時期,也是"康乾盛世"里最後一個皇帝。當時,清朝經濟發展,國力強盛,人口達3億之眾,可謂泱泱大國。可是,在這種大國盛世的良好局面下,南方小國緬甸居然敢入侵清朝,而且,清朝派大軍去圍剿時,居然一敗再敗……

乾隆三征緬甸,派的是大將明瑞。明瑞一到,緬軍即敗,然後緬軍開始打游擊。1768年12月,輕敵的明瑞與緬甸大軍相遇,重創,明瑞及其手下大將皆戰死。

乾隆四征緬甸,派的是富察皇後的弟弟傅恆。傅恆克服了輕敵傾向,戰前做了周密的准備,尤其是在後勤方面,由乾隆出面做了統籌安排。可結果呢,卻是連續7個月作戰,與緬軍打成平手。打到最後,雙方都實在不願意再打了,於是和談,清軍無功而返。

征緬之戰讓清朝國庫為之空虛,卻沒有達到制服緬甸的目的,而且,從戰況看,若繼續打下去,恐怕清軍也難以取勝。這說明了什麼問題呢?為什麼3億人的大清朝,還打不過緬甸這樣的小邦國?

❽ 請問一下,清朝乾隆年間,和緬甸的一場戰爭

乾隆三十一年三月,當時清軍調集僅不足2萬陸路兵,水兵則並無一人,完全是虛聲恫嚇。緬甸國王得知清軍入侵消息,集結3萬精兵分四路大舉反攻,聲勢浩大。清軍出關僅數百人只抵抗兩天就敗退而回

乾隆三十二年九月,伊犁將軍明瑞接替雲貴總督之職,並兼兵部尚書,經略軍務。他在乾隆帝的錯誤命令下,率清軍分兩路出境攻緬。清軍自帶兩月口糧,因馬匹不足,用牛馱運,一路緩慢行走,使緬軍有充分准備。戰爭中,緬軍先是主動後撤,並在清軍糧盡時大舉反攻。次年2月初,明瑞在後撤途中,被數萬緬軍包圍,除少數清軍突出重圍,明瑞與諸將士大部犧牲。

乾隆三十三年二月,皇帝不顧大臣的反對,以及緬甸提出的休兵議和願望,固執地任命傅恆為經略,再次大舉征緬。傅恆是皇帝的小舅子,歷任內務府大臣、戶部侍郎、軍機大臣、官拜保和殿大學士,封一等忠勇公,是乾隆倚重的重臣。他於同年7月打破慣例,冒瘴出師,沿途未遇緬軍主力,深入近2千餘里。士兵多水土不服生病,傅恆也染痢疾,一路艱辛,終在被稱為緬甸水陸要沖、首都阿瓦屏障的老官屯與緬軍對峙,兩軍相持不下。以後,緬軍首先提出議和,此時傅恆率出關的3萬多清軍僅剩1萬3千人,故未等議和開議,清軍即班師回國。

❾ 乾隆時代遠征緬甸的具體原因是什麼結局怎樣

清初,中國和緬甸之間,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沒有建立起正式的官方聯系,但兩國地域毗鄰,民間來往很是頻繁。乾隆十八年,通過與緬甸關系較密切的雲南茂隆廠主吳尚賢的介紹,兩國開始有了交往,清政府允許緬甸使節來華,這是兩國之間正式接觸的開始。但這良好的開端卻由於不久發生的緬甸內亂而中止。從乾隆二十年起,緬甸軍隊不斷侵擾清朝耿馬、孟連等土司。乾隆三十年,緬軍甚至進犯雲南九龍江橄欖壩,入據車里城。雲貴總督劉藻遣兵征討,因指揮失宜,反為其敗。乾隆三十一年(1766)正月,清政府又派大學士楊應琚自陝甘移督雲南。楊應琚到任後,指揮軍隊擊退了緬軍的進犯,收復了失地。但楊應琚卻因此而傲慢輕敵,貪功啟釁,他白普洱移駐永昌後,致書緬甸國王,聲言將率大軍數十萬征討,要緬甸投降。於是緬甸起兵迎戰,雙方戰事再起。清軍數戰不利,緬甸軍隊乘機進擾雲南。乾隆帝聞訊大怒,詔逮楊應琚至京,賜死。乾隆三十二年,派將軍明瑞分兵五路征緬。戰爭之始,清軍連戰皆捷,進展很快,已逼近緬甸國都阿瓦(今緬甸曼德勒),但畢竟是孤軍深入,糧草不繼,終於在第二年二月兵敗退回,明瑞也自盡身亡。

清軍慘敗的消息使乾隆帝甚為震驚,他見軍情緊急,「必須重臣前往督率調度」,於是授傅恆為經略,阿里袞和阿桂為副將軍,舒赫德為參贊大臣,經辦征伐緬甸事務。乾隆三十四年二月,傅恆率滿、蒙兵一萬三千六百餘名出征。臨行時,乾隆帝親自在太和殿授之敕印,並把自己用的甲胄贈給傅恆,以表示對他的信任和希望。

這一年三月,傅恆抵達雲南,四月到永昌、騰越察看情況,著手進行戰前准備。他得知緬軍防守「專恃木柵」,而「清軍向來用尋常槍炮攻取,無濟於事」,就「訪聞茂隆廠一帶有善造大炮之人,將來進兵時兵弁各帶銅、鐵一斤,遇攻柵時隨時暗鑄大炮,出其不意」。他還聚集眾將,商討進兵方略。鑒於過去明瑞將軍專由陸路進兵,緬方得以集中兵力防禦,而遭敗績的教訓,傅恆決策水陸三道並進。因緬甸都城阿瓦在大金沙江以西,若由東路錫箔江進,則阿瓦仍隔江外,於是定議一路由戛鳩江(亦名蘭鳩江,或檳榔江)出河西,取道孟拱(今緬甸密支那之西)、孟養(今緬甸密支那),直搗阿瓦,此為正師;一路由伊洛瓦底江東岸,經孟密(今緬甸傑氻)夾江南下,這是偏師:另一路則由伊洛瓦底江水路,順流而下,先造船於蠻莫(今緬甸八莫),以溝通前兩路軍的聯系,壯大聲勢,並兼及供應兩軍所需。

但是要實現水陸並進的方針,首先要解決船的問題。早在傅恆未到雲南之前,乾隆帝就曾有造船的打算,並派副將軍阿里袞去經辦此事。但阿里袞以「邊外峽行湍險,舟楫不通,沿江亦無辦公所奏止」。隨後,傅顯與佐三泰又奉命前往察勘實情,「所言與阿里袞等同」。這樣,造船之事只好暫且擱下了。傅恆抵滇後,詳細地察詢當地居民,獲知蠻莫附近的翁古山樹木較多,而位於此山旁邊的野牛壩,氣候涼爽無瘴氣之害,是建造船隻的好處所,於是傅恆就派遣傅顯督工運料,並令湖廣未的工匠造船。不久,一批船造成了。乾隆帝聞報很是高興,特頒旨嘉獎,作詩《造舟行》以壯此舉。

❿ 乾隆時期,清朝與緬甸的戰爭,為何清軍沒能大勝緬甸

清緬之戰,可以說是一場糊塗的戰爭,自詡為天朝上國的清王朝,勞師動眾、糜耗錢糧,鏖戰六年,最後草草收場,還被乾隆列入了“十全武功”之中。這著實有些令人唏噓不已!

清朝數年勞師動眾,並無收獲,便已經一再證明不該繼續投入軍力,去做無謂的戰鬥了。然而,乾隆總覺得自己一方是天朝上國,勢必要炫耀國威。如此一來,糜耗錢糧、損兵折將,換來的也不過是表面上的勝利。

熱點內容
西班牙8號球員有哪些 發布:2023-08-31 22:08:22 瀏覽:1864
怎麼買日本衣服 發布:2023-08-31 22:08:20 瀏覽:1272
紐西蘭有哪些人文景點 發布:2023-08-31 22:06:06 瀏覽:2193
皇馬西班牙人哪個台播 發布:2023-08-31 22:05:05 瀏覽:1808
新加坡船廠焊工工資待遇多少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2:01:05 瀏覽:1951
緬甸紅糖多少錢一斤真實 發布:2023-08-31 21:57:45 瀏覽:1603
緬甸200萬可以換多少人民幣 發布:2023-08-31 21:57:39 瀏覽:1545
紐西蘭跟中國的時差是多少 發布:2023-08-31 21:53:49 瀏覽:3080
中國哪個地方同時與寮國緬甸接壤 發布:2023-08-31 21:52:06 瀏覽:1557
土耳其簽證選哪個國家 發布:2023-08-31 21:37:38 瀏覽:1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