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山坡上種什麼
❶ 緬甸有種植物叫石斛,是在山上挖到的,請問可以帶入中國境內嗎
進關要動植物檢疫
❷ 緬甸東北種植茶葉有利自然條件
這里的氣候相當的濕潤,而且非常的溫暖,種植茶樹是非常好的,非常適合生長。
❸ 緬甸種香蕉怎麼樣
去緬甸投資農業種植,風險大、回報高,如同一場賭博。若行情好,投資橡膠,回報率1000%。
而存在的高風險也會令投資者血本無歸。因緬甸常爆發戰事,封鎖口岸,香蕉運不回國,爛在地里。有的投資客,與地方武裝首領發生經濟糾紛,但無法通過法律解決,還會遭遇緬甸方私自更改合同,增加費用。
中國一直支持企業走出去,用經濟作物替代緬甸等地的罌粟種植。而投資客也希望政府能適時發布風險提示,承擔一定職責,最後達到雙贏局面。
❹ 緬甸主要出產什麼
1、木雕
緬甸的木雕很出名,最珍貴的要數由柚木,黑木,還有花梨木這樣名貴的材料的雕刻而成的工藝品,體態與木紋肌理渾然天成,加之雕刻師們以恬靜、圓滿的內心世界面對生活去創作,賦予了木雕盎然的活力。
2、翡翠
緬甸翡翠簡稱緬翠,市場上商業品級的翡翠玉石95%以上來自緬甸,翡翠又稱為緬甸玉,因此將緬甸玉作為翡翠的代名詞。
翡翠主要的輸入國是我國,產翡翠的緬甸勐拱、密支那一帶,距我國雲南邊境只有150公里,在明朝萬曆年間,此地曾屬永昌府(今雲南省保山市)管轄。由於歷史的原因,被稱為「東方瑰寶」的翡翠經雲南騰沖、瑞麗等邊城輸入我國,已有四五百年的歷史了。
3、漆器
緬甸漆器以式樣精美,做工精湛聞名於世。據史料記載,漆器製作起源於12至13世紀的緬甸。緬甸當地有大量手工業者從事製作漆器這種傳統的手工藝,盡管製作漆器的程序復雜,但在緬甸勞動者眼裡,它們卻是千姿百態、別具一格的藝術作品。
4、森林資源
2010年森林覆蓋率為41%,主要分布在北、西、南部。中部勃固山脈是柚木的主要產區。緬甸林業種類有2300種,其中喬木1200餘種,世界60%的柚木儲量和國際市場上75%的柚木均產自緬甸。
緬甸還盛產檀木、灌木、雞翅、鐵力、酸枝木、花梨木等各種硬木和名貴硬木,硬木潛在年產量約130萬噸,此外,緬甸還有豐富的竹類和藤木資源,竹類品種97種,竹林面積9630平方公里,主要分布在若開、緬中地區,藤木32種,年產量約7600萬根,主要分布在克欽、撣邦,有水藤、紅藤,部分進行出口。
5、農林牧漁業
農業為國民經濟基礎,可耕地面積約1800萬公頃,尚有400多萬公頃的空閑地待開發,農業產值占國民生產總值的四成左右,主要農作物有水稻、小麥、玉米、花生、芝麻、棉花、豆類、甘蔗、油棕、煙草和黃麻等,緬甸商務部數據顯示,2015/2016財年緬甸出口大米150萬噸,農產品出口總額為25億美元。
❺ 緬甸種植蠶豆嗎,主要產區在哪裡
種植的。
蠶豆在我國已有2000餘年的栽培歷史。近10年來,中國蠶豆生產面積達130多萬公頃,佔世界總面積的45.7%,為世界第一。
蠶豆在全國大多數省份都可種植,長江以南地區以秋播冬種為主,長江以北以早春播為主。除山東、海南和東北三省極少種植蠶豆外,其餘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均種有蠶豆。其中秋播區的雲南、四川、湖北和江蘇省的種植面積和產量較多,佔85%,春播區的甘肅、青海、河北、內蒙古佔15%。雲南是蠶豆種植面積最大的省份,佔全國的23.7%,常年種植在35萬公頃左右,以秋播為主。
1、選種播種
選擇蠶豆種子的時候應該選擇產量高的,沒有病害的優良種子。在播種前要將土地深挖翻耕,讓土地變得松軟,這樣有利於根擴展發芽形成跟根瘤,再利用根瘤菌接種可以提高產量。可使用土壤接種的方法在種過蠶豆的土壤中取大約100斤的土,在播種時灑在溝內。
2、苗期管理
在苗期的時候要注意苗情,要根據苗情的情況做出相應的控制方法。播種後要用土覆蓋,蓋上稻草維持溫濕度。在生長中期的時候就要做好病蟲害的防治了,對發病的植株進行處理,將病殘體與雜草清除,集中銷毀。噴灑農葯進行病蟲鼠防治,控制好水分,整理枝苗。要保證植株的正常發育。後期保證植株對水分的需求,控制好密度,保持好地間的透風通光性。
3、追肥澆水
播種完後要及時澆灌,保持所需的水分,這樣可以促進早點發芽出苗。播種完後要將土壓實,防止長大後的植株出現倒伏現象。在長出幼葉時,可以是適當追施一些束小氮肥,在生長期間要分時間追施磷肥和鉀肥,可以選用「沃葉套餐水溶肥」。結莢的時候要多施一些微量元素,可以減少掉花掉莢的現象,實現豐產。在初期的時候主要還是要保證排水與通風性,不然會引起花莢掉落,豆粒干癟。
4、中耕整枝
在出苗後要及時檢查,如果發現了缺苗的情況要立即補種。在苗期時要經常中耕除草,將土拍實壓厚,防止出現倒伏現象。在開花期前後要多注意苗的分枝情況,蠶豆的分枝難以結莢,應該要切除多餘的分枝,為主幹多吸收養分,提高結果率,提高飽滿率。
5、適時採收
在採收蠶豆時,可以分批次進行,從下至上,大約一周一次。可以保存一些成熟的種子,在葉片掉落時,摘取中下部分的豆莢,曬干之後將豆莢剝開保存蠶豆。
❻ 現在野豬多,山坡上有一些地,種玉米不得收,只能種樹了,普通又比較值錢的樹是什麼,
要珍稀的動物還是要習性特殊的動物?圖傳不上來啊,郁悶~~~~~~~挑了十種,稀奇倒是稀奇,有的可愛差點~~~~~~~
1.最大的蜥蜴類動物——科摩多巨蜥(圖)
科摩多巨蜥主要在陸地上生活,喜歡在有樹木的山坡上、河流或小溪的岸邊挖出很深的洞穴,以躲避酷熱或寒冷,吃飽之後便躺在裡面休息。它的幼體還會爬樹,平時常棲息在樹上,但體態肥胖的成體卻只能「望樹興嘆」。它也不怕海浪,常在水邊沙地或淺水處漫步,取食一些被海浪沖上岸來的魚、蟹和軟體動物,有時還會以其高超的游泳技藝遠游到500米外的小島上去覓食。事實上,科摩多巨蜥是一種殘忍的食肉動物,它的食性很雜,幼體主要以昆蟲、小型哺乳動物、爬行動物和鳥類為食。成體除了吃一些雛鳥、鳥卵和昆蟲外,主要捕食野豬、鹿、羊、猴等大型哺乳動物,甚至連體重450千克的水牛也不會輕易放過。不僅如此,它有時還會傷害人類,曾經有2名到島上旅行的人被它吃掉。科摩多巨蜥的食量很大,平均每天要吃6一8千克食物。體重為100千克左右的鹿,只要3一4小時就可以被數只科摩多巨蜥吃光。
科摩多巨蜥是爬行動物,行動十分笨拙,怎麼能夠捕到野豬、野鹿、羊、猴等行動迅速的哺乳動物呢?原來它的聽覺雖然很遲鈍,但視覺和嗅覺都很敏銳,採用的是捕食方式不是依靠狂奔猛追,而是「守株待兔」,從而彌補了動作遲鈍、不善奔跑的缺陷。每天黎明,它從洞穴里爬出來,首先躺在裸露的岩石上取暖,吸收早晨陽光的熱量,當太陽曬暖了身體以後,才開始去捕獵食物。當它探查到獵物的蹤跡之後,就象一尊雕塑似的偽裝起來,幾小時不動地在呆在一個地方。只是偶爾略微抬起爪子,或者露出分叉的舌頭一一高度靈敏的味覺器官,耐心地等待著獵物向它靠近。
一旦機會成熟,它便緩慢移動,逐漸向獵物靠攏。當兩者之間的距離縮短到1米左右時,它便猛地一跳,以驚人的速度襲擊獵物,並且用鋒利的牙齒緊緊咬住獵物,直到咬死獵物為止。有時候,巨蜥接近獵物時用它那鋼鞭似的尾巴向獵物猛掃,打倒之後便上去牢牢地咬住對方的頸部,然後盡情享用。
如果不能捕獵到活的動物,它有時也吃動物的腐屍。進食的時候,它常用腿來幫助嘴巴將獵物撕成肉塊,然後將肉塊整個吞下,並不咀嚼。在群體中,一般最大的個體往往挑選最好的食物,其他個體吃剩下的食物,而體形最小的個體得到的食物也最少、最差。平時,體形較小的個體也十分懼怕體形大的個體,因為如果當沒有足夠的食物的時候,它們就會毫不客氣地吃掉自己的同類。因此,對於科摩多巨蜥來說,其真正的「天敵」就是它們的同類,因為在它們棲息的科摩多島和另外三個附近的島嶼上沒有其他猛獸生存,當地的眼鏡蛇的毒牙也咬不透其堅硬的鱗甲,所以它們堪稱島上是最兇猛的動物,除了同類以外,什麼都不怕。
2.眼睛能噴血的動物——角蜥(圖)
角蜥第三個自衛的法寶非常奇特,常常要到十分危急、關繫到生死存亡的時候才會施展出來。因為一些猛獸十分狡猾,它們似乎知道角蜥身上的匕首狀鱗片的厲害,常常先不用嘴巴咬,而是企圖用腳爪撕踏它,把它弄死後再吃掉。遇到這種情況,角蜥就開始大量吸氣,使自己的身軀迅速膨大,然後眼角邊的竇破裂,突然從眼睛裡噴出一股殷紅的鮮血來,射程為1—2米,敵害則肯定會被這迎面噴來的鮮血嚇得驚慌失措,角蜥就可以趁機逃之夭夭了。
角蜥的這第三個自衛方式的發現頗費周折,因為它平時是很少使用這個方法來避敵的。角蜥看上去性情比較溫順,所以在產地常有人進行人工馴養,成為當地人喜愛的一種寵物。然而,有人卻傳說他們曾見過這種動物會從眼睛裡噴射出長長的血流,並且說如果人被這種「神怪武器」擊中,就會死亡。但大多數人都認為這不過是天方夜譚的迷信說法。
為了證實關於角蜥眼睛中能噴血的說法,很多科學家都開始對它進行實驗。一些科學家認為角蜥的確可以從眼中噴射出一股鮮紅色的液體,很象血液,其目的顯然意味著防禦,但能夠「噴血」的角蜥僅占實驗數量的百分之五。就是說,只有極少數的角蜥才有這個本領。也有的科學家對角蜥的此種行為以及這種行為與性別、季節、溫度或其他因素的相關關系進行了研究,但並沒有取得進一步的結果。
3.「飛行的金剛石」——刀嘴蜂鳥(圖)
刀嘴蜂鳥的生活習性也十分奇特,有許多不同與其他鳥類的地方。生活在中美洲的攀緣植物西番蓮的花蜜是它的主要食源,有趣的是,刀嘴蜂鳥的長嘴與西番蓮的11.4厘米長花冠的結構相適宜,恰好能伸到其喇叭形的花朵中去吸取花蜜。取食的時候,它並不需要將身體停落在花枝間,而是施展其高超的飛行技術,將身體懸停在空中。由於它的舌是管狀的,就如同醫生使用的注射針管一樣,因此當它將嘴插入花冠時,舌頭便能很快地在嘴的前端伸出,用舌尖上的纖毛去舔食花蜜,當纖毛上吸滿花蜜後,舌就縮回口中,將花蜜舔掉。這種既准確又便利的取食方式,在多姿多彩的鳥類世界中,恐怕也是無與倫比的。
刀嘴蜂鳥和西番蓮花朵的的這種精巧默契的配合使雙方都得到了好處,刀嘴蜂鳥得到了食物,西番蓮花則得以傳粉受精。因此刀嘴蜂鳥被人們稱為「花的媒人」,因為它在舔食花蜜時,可以幫助植物傳粉。平時它總在花朵的下方飛來飛去,尋覓食物,這時花粉便會粘到它的羽毛上,然後它就一邊飛舞,一邊將這些花粉傳帶給了其他的花朵,為這些植物完成了授粉的程序。
4.食性最為奇特的鸚鵡——啄羊鸚鵡(圖)
啄羊鸚鵡有著強烈的好奇心,看到任何一樣新東西都要設法弄個明白,因此它們便在當地的居民中留下了愛找麻煩的不好名聲。雖然它的體形僅有烏鴉一樣大小,卻時常撕碎當地運木工人的睡袋,在大蓬車頂上吵鬧,或者用它長而鋒利的彎嘴,弄開當地居民的家門和窗戶,有時即使裝有金屬防護網,也很難防住它們的好奇心。在滑冰場附近,它們也被視為有害動物,因為它們嗜好從遊客的小汽車上折下一些軟部件,令到這里消遣的遊客好不煩惱。在一些國家公園里,它們經常作為吸引遊客的寵物而受到種種優惠,但這又害苦了公園里的工作人員。他們要想方設法地保護電視的天線,為了防止汽車的雨刷被它們叼走,還要把汽車停放在裝有鐵絲網的停車場內。
啄羊鸚鵡的好奇心可能與其奇特的覓食行為有關。它是一種雜食性的鳥類,時常撬地衣,捉昆蟲,挖根塊,鑽雪地,取食山毛櫸的嫩芽、高山灌叢類的根和漿果、植物的花蜜等植物性食物,並且經常在石塊和雪底下尋找一些昆蟲的幼蟲,一旦有機會還偷襲各種小動物,其動作就像一隻兇猛的老鷹一樣敏捷,此外還取食各種屍體,也常在人類的生活垃圾中尋覓食物。
更為奇特的是,啄羊鸚鵡還經常襲擊羊群,所以有「殺羊者」的稱號。不過,據說啄羊鸚鵡最早只是啄食羊身上的寄生蟲,由於一些偶然的機會,它將羊皮啄破,吃到了羊的肉,從而發現羊肉的味道更好吃,於是才逐漸改變了食性。
5.森林中的彩虹——彩虹吸蜜鸚鵡(圖)
彩虹吸蜜鸚鵡分布於印度尼西亞、帝汶和澳大利亞東部、北部等地。棲息於低地森林,也常見於公園和庭院。多成對或集群活動,活潑好動,叫聲嘈雜。飛行呈直線,速度快。主要食物以植物的果實、種子、嫩芽、花蜜等為食,特別是蘋果、梨以及剛灌漿而未成熟的玉米、高粱等,偶爾也吃一些昆蟲。與此相適應的是,它的肌胃也比較小,而且非肌肉質。到了開花季節,彩虹吸蜜鸚鵡便從這一個樹叢飛到另一個樹叢,從這一個地區飛到另一個地區,能夠象生活在南美洲的蜂鳥那樣傳播花粉。它的舌尖部布滿了刷子狀的突起,完全適應吸食花粉、花蜜及柔軟多汁的果實的生活。為了尋找食物,往往長途跋涉,有時也會光臨人家附近的果樹或花園中採取花蜜。在澳大利亞的昆士蘭,由於人們用人工餵食的方法招引彩虹吸蜜鸚鵡,使它們逐漸和主人熟悉,形成著名的「鸚鵡盛會」, 數量多達500—600隻,堪與我國雲南的「蝴蝶泉」的情景相媲美。很多人不遠萬里,來到昆士蘭,不僅能夠欣賞這一世界奇觀,還可以體驗親手飼喂野生鸚鵡的快樂感受。
6.不自己孵卵的鳥類——蘇拉冢雉(圖)
在繁殖季節里,蘇拉冢雉只產卵,不孵卵,這種繁殖行為十分特殊,與我們所見的絕大多數鳥類大不相同。雌鳥僅在受到陽光曝曬的海濱沙土挖一個洞,然後將卵產在洞中,再用沙土把洞封上,形成一座像墓穴一樣的大土冢。卵就依靠土冢內保持的溫度進行孵化。雌鳥產卵之後就完事大吉,再也不用回到土冢,也不對土冢中的溫度進行調控。因此,土冢中能夠保持一個適宜的孵化溫度顯然是依賴於雌鳥對這個洞的位置進行精心選擇的結果。正是由於這種奇特的孵卵方式,才使這種鳥類被稱為「冢雉」或「營冢鳥」。也有人稱它為自然界中的「孵卵器」創始者。
7.以猴類為食的猛禽——食猿雕(圖)
食猿雕具有很強的領域性,每對差不多要佔領30—50平方公里以上的領域,根據森林覆蓋的程度和地形的變化而有所不同。在它的領域內,大多數動物都是其獵捕的對象,尤其是獼猴等各種猴類、蛇、靈貓等樹棲動物。這些動物的種群數量在森林復蓋較好的地區通常是比較豐富的。有時它還喜歡隱藏在犀鳥的洞穴附近,伺機捕殺那些來給在洞穴中孵卵的雌犀鳥送食物的雄犀鳥。那些喜歡在村落、農田等處活動的食猿雕,還常常捕食狗、小豬等家畜。
8.長相奇特的食草動物——馬來貘(圖)
馬來貘又叫亞洲貘、印度貘,是貘類中最大的一種,體長為140—250厘米,肩高73—120厘米,尾長5—10厘米,體重180—300千克。長相十分奇特而有趣,一副呆頭呆腦的樣子,有人說它耳朵像馬,後腿像犀牛,身軀像豬,鼻子似象。身體滾圓而肥壯,皮膚很厚,頭部比豬大得多,脖子粗壯,鼻吻部延長、突出呈圓筒形,柔軟而下垂,雖然比不上象鼻,但比豬的鼻吻部要長大得多,並且能夠自由伸縮。眼睛很小,位於頭側,看去沒有一點神采,彷彿總是要昏昏欲睡醒的樣子。耳朵大而豎立,呈長圓形,中間還長著一撮鬃毛,但不太活動。四肢粗壯,前肢具4趾,其中的一趾顯著地大於其他各趾,後肢具3趾。雌獸有一對乳頭,位於鼠鼷部。尾巴極短。全身由黑白兩色、整齊潔凈的短毛組成,頭部和身體的前部、腹部、四肢和尾巴均為黑色,身體的中、後部為灰白色,形成強烈的對比色,可以在叢林中起到迷彩的作用,特別是在月夜的陰影之下。偶而也能見到通體均為黑色的變種。
馬來貘分布於亞洲的馬來半島、印度尼西亞的蘇門答臘、泰國南部和緬甸南部的丹那沙林等地,生活於海拔2400—4500米的熱帶叢林、沼澤地帶。它是喜水的動物,從不離開森林的水邊,常常呆在水中或泥中,一來為了逃避敵人,二來為了冷卻身體,在水裡游泳時可以將長鼻子伸出水面來進行呼吸。在陸地上活動也很敏捷,善於奔跑、爬山、滑坡等,走路時鼻吻部幾乎貼著地面。性情孤僻,大多獨自在林中遊逛,偶而也有2—3隻在一起的小群。不喜歡強光的刺激,只能夜間出來活動,白天則躲在陰暗的地方休息。視覺較差,但聽覺和嗅覺十分靈敏。在野外主要靠嗅覺覓食,以多汁植物的嫩枝、樹葉、野果,特別是水生植物為主要食物,能巧妙地運用它的長鼻子來卷摘食物,每天要吃9千克左右食物。牙齒非常堅硬,能夠咬斷粗硬的樹枝,臼齒的咀嚼面很寬,就像磨盤一樣,很適合於磨碎食物,即使纖維粗硬的枝葉,也能磨得粉碎。
9.以蟻類為食的動物——大食蟻獸(圖)
大食蟻獸正如其名,是一種奇妙的、專門以吃螞蟻類為生的動物。它的體型較大,體長為100—130厘米,尾長65—90厘米,體重18—23千克,最大的可達 40千克。長相十分古怪,脊部隆起,彎曲呈拱形,整個頭部又細又長,頭骨長達 38厘米。額部扁平,腦容量非常小,耳朵、眼睛和鼻子都很小,嘴更小,只是頭部前端的一個小孔,似乎並不存在。嘴裡沒有牙齒,因為它只要將蟻類等食物囫圇吞下即可,所以用不著牙齒來進行咀嚼。吻部變成了一根只有鉛筆粗細的大圓錐管狀,可以將長舌收藏其中。它的像蚯蚓一樣的長舌頭最長可以延伸至61厘米,但寬度僅有1—1.5厘米,是一個非常完美的器官,充滿了肌肉,能完成最為復雜的捕食任務。因為唾液的需要量很大,使得它的頜下腺極為發達,由喉部擴大至胸部,在取食的時候,頜下腺先在長舌上分泌一層濃濃的唾液,然後伸進蟻穴,蟻類立即被粘在舌頭上面釣上來,舌頭像傳送帶一樣縮回時再將其帶入口腔之中。
10.最懶惰的動物——褐喉樹懶(圖)
褐喉樹懶又叫灰樹懶,不僅習性恰如其名,而且在許多方面也都確實是極其奇特的動物。它的體長大約為50—60厘米,尾長約為3—4厘米,體重4—4.5千克左右,其外形略微有些與猴類相似,以致於有人常在野外把它錯誤地當成猴子。它長著一副表情生動的面孔,頭小而圓,眼睛圓而朝向前方,耳朵極小,隱藏於毛的下面。上頜長著5顆,下頜長著4顆極小的圓錐形牙齒,終生不脫換,也沒有明確的分工,咀嚼面由於吃植物而磨損變凹。上肢較下肢為長。前、後足上均有3個連在一起的趾,每個趾上都具有長鉤狀的,像鐮刀般尖銳的長爪,可用來撈取食物,打擊敵人,並藉以自懸其身。尾巴很短,樣子也很難看。
褐喉樹懶的體毛短而密,一般以灰褐色為主,頭部、喉部略深,肩部色淺,其上也有褐色的斑點。奇特的是,它身上的毛向與一般哺乳動物的體毛恰好相反,是從腹部向背部生長,因此雨水容易流下。另外還有極好的天然保護色,這不但是因為它的毛色接近樹皮的顏色,而且在每根毛上都有「溝」,當藻類、地衣等植物孢子落到「溝」內,受到它身上散發的碳酸氣的影響,便開始大量生長、寄生,使它的體表成為綠色,尤其是在雨季,因此更容易和樹皮上的苔蘚混同起來,很難彼其他動物發現。不過,這樣的毛皮也不可避免地招來一些虱子、甲蟲以及蛾類的幼蟲等寄生其間,從皮毛的分泌物中吸取營養,或者依靠吃藻類而生存,形成一種共生的關系。
褐喉樹懶終生在樹上生活,無論進食、睡眠、交配和生育,幾乎從不到下地面上,甚至死後仍然掛在樹上。有人說它一生也不離開一棵樹,可能是言過其實了,因為雖然它在正常情況下很少移動,但是當這棵樹上的食物吃光了,為了取食也不得不在樹間移動,只不過移動得太慢而已,這是因為其鉤形的指和爪在地面上根本無法站立,更不會在地面上走路,假如落到了地面上,則將陷入極大的困難之中,只好伸出爪子鉤住地面,吃力地把身體往前拖。因此,一旦它在樹上不小心折斷了一根樹枝,落在了地上,聽覺敏銳的美洲虎就會立即尋著聲音,猛撲上來,將它作為一頓美餐。奇怪的是,它在排泄的時候卻要沿著樹干悄悄地下到地面,用短尾巴在地面上掘一個小坑,將糞便排在坑裡後再用土埋上,然後爬回到樹梢。它為什麼要耗費許多能量,冒著危險去排泄呢?目前尚沒有很好的解釋,有人戲稱它是在為自己所偏愛的樹木「施肥」。不過,它排便的次數非常少,每個月也僅有一、二次。更為奇特的是,它還是在水裡游泳的能手,可以敏捷地渡過溪流或運河去尋找新的覓食地點,它那輕質量的肌體和脹大了的胃都可以產生較大的浮力。
它的性情溫和,喜歡單獨活動,但生活十分懶散,一生都是在慢節奏中度過的。它非常貪睡,一個晝夜大約要睡17—18個小時,白天常常挑選一棵枝繁葉茂的樹梢,用前肢鉤住頭上的樹枝,將身體靠在樹幹上,頭彎向胸前,幾個小時一動也不動,所以很難被發現。它平時的動作遲緩,顯得有氣無力,三個爪甲牢牢地抓住樹干,每邁一步大約需要12秒鍾,每分鍾最快也只能移動1.8—2.4米,是世界上走得最慢的哺乳動物,甚至比爬行動物中的烏龜還要慢。行動如此緩慢的種類自然很難對其他動物構成威脅,而當它在躲避其他食肉動物的捕捉時,也是寧願蜷縮不動而不會企圖逃走,即便被捉住以後也不急著掙扎。與這種習性相對應的是它的身體對能量的需求和消耗很小,心跳和消化也很慢,肌肉只有相似體型的其他動物的一半,幾乎是皮包著骨頭。它還是一種接變溫性的動物,體溫的變化范圍一般在24—33℃之間,為了節約能量,在夜間休息時體溫下降6℃左右,而其他動物除了冬眠之外,很少有這種現象。但沒當氣溫降至27℃以下時,它又會顫抖著身子將體溫升高。因為它具有特殊的血管網可以將進入四肢的血液冷卻,反之,也可以加溫從肢幹部到軀幹部的血液,這樣多少可以防止體溫降得過低,所以它並非是真正的變溫性動物。
為了維持生命而必須從事的覓食活動也在慢吞吞地進行,只要身旁有可以吃的食物,它就決不會更多地移動身軀,只是懶洋洋地伸出長爪,將食物鉤過來,送入口中長時間地細嚼起來。尋覓食物主要依靠敏銳的嗅覺和觸覺,食性非常狹窄,僅以一、二種樹的嫩葉、幼枝、樹芽和樹果等為食,不過這些樹的枝葉一般水分都十分充足,再加上生活環境也很濕潤,所以它一生都不用喝水。樹葉蛋白質的含量較低,而且不利於消化,因而提供給動物的能量十分有限。為了充分利用這些有限的能量資源,它生有一個大而異常復雜的胃,其功能與反芻動物的瘤胃有很多相似之處。胃內含有著豐富的微生物,起著發酵室的作用,能分解將低樹葉中含量較低的蛋白質轉變為可被小腸吸收的有效營養成份,實現充分的吸收和高效率的能量轉換。這個消化過程需要很長的時間,大多數反芻動物的消化過程以小時計算,則它的消化過程則是以來日計算的,可以說是哺乳動物中消化過程最慢的一種。
❼ 緬甸山上撿到的石頭。透明紅色坑坑窪窪的
似乎是塊琥珀。琥珀,是一種透明的生物化石,是松柏科、雲實科、南洋杉科等植物的樹脂化石。樹脂滴落,掩埋在地下千萬年,在壓力和熱力的作用下石化形成,有的內部包有蜜蜂等小昆蟲,奇麗異常。琥珀大多數由松科植物的樹脂石化形成,故又被稱為「松脂化石」。
❽ 在緬甸的大山上有一種樹的果實是三瓣的,叫什麼樹
烏桕(拉丁學名:Sapium sebiferum (L.) Roxb.),別名:臘子樹、桕子樹、木子樹、烏桖、桊子樹、桕樹、木蠟樹、木油樹、木梓樹、虹樹、蠟燭樹、油籽(子)樹、洋辣子樹。大戟科、烏桕屬落葉喬木,烏桕是一種色葉樹種,春秋季葉色紅艷奪目,不下丹楓。為中國特有的經濟樹種,已有1400多年的栽培歷史。
❾ 家裡有三十畝荒山,種植什麼比較好一些
很多人建議種水果或者種田。所以我們不認為現在下結論還為時過早,但首先要看地理環境和是否適合種植養殖。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山林很多,但是如果交通不方便,路很長,那就不建議種植果樹,不建議養殖。因為運輸非常困難,如果道路長,地形復雜,成本會很大。根據目前的市場變化,我們投入的巨額資金可能會在後期形成泡沫。也就是有可能得不償失。投資太大,利潤會很弱。如果交通不方便,那麼我們建議你可以種一些樹。一些常用作傢具的樹。這類樹木雖然生長緩慢,但具有很高的利用價值和經濟價值。雖然這個增長比較慢,但是十幾二十年後,一次性收入可能達到百萬。但是種植前的管理需要一點陽光,所以長到一定長度就不需要怎麼管理了,是一個非常適合的種植項目。
柚木種植的投資主要包括:地租,可以忽略不計,因為題主有30畝荒山,是他自己的,不用租;購買樹苗的支出。一畝山地可種植60株柚木,每株柚木苗售價8元,共計480元;加肥料,除草,人工費,大概要2000元左右。然後,第一年投資2480元左右。第二年和第三年需要施肥,每年肥料成本450元,2年肥料總支出900元。從第四年開始,柚木已經關閉,只需要簡單的護理。每株平均管理成本8元,每年480元,17年8160元。這樣種植一畝柚木投資11540元。而20年的柚木可以積累1立方米左右,60株柚木按照90%的成活率可以積累54立方米。按每立方米8000元的價格,每畝產值可達43.2萬元,減去成本,利潤為42.046萬元。年平均利潤21023元。如果種植30畝荒山,總投資34.62萬元,總利潤1261.38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