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首都什麼時候改為內比都
❶ 緬甸為什麼改首都
緬甸政府決定將行政首都從仰光遷往內比都,觀察家們認為緬甸政府愈趨自我封閉。多數人認為將政府和軍隊從仰光遷到位於山區叢林的秘密營地是出於軍事戰略上的考慮。
緬甸的新首都已由緬甸政府先期確定了,它就是國境中部的彬馬那(現稱「內比都」)。彬馬那位於原首都仰光以北390公里的一個小盆地中,行政上屬曼德勒省。此前這里是個鮮為外界所知的小城。錫當河從市東流過,周圍有叢林滿布的山丘環繞,向南是比較寬敞的平川地。這里是緬甸少有的鐵路樞紐之一。
❷ 緬甸定都仰光很遠的時間,怎麼遷往荒涼的內比都
自1855年緬甸成為英國的「保護者」(1885年後成為英國的殖民地)以來,仰光已成為該國的首都和經濟文化中心。緬甸1948年獨立成立後,仰光仍保持著重要地位,經過150年的發展,最終成為人口761萬、商業繁榮、文化繁榮的大都市,在東南亞乃至世界上享有盛譽。
緬甸北部抵抗力量分布圖(部分)
此外,仰光位於伊洛瓦底江河口附近,雖然土地肥沃,交通便利,但它位於地震帶,多次遭受地震和海嘯的破壞(1930年的地震及其海嘯,幾乎摧毀了整個仰光),\「風水」很糟糕。正因如此,迷信的緬甸軍政府(緬甸是佛教國家)最終通過占卜選擇了內比都的「風水寶地」。雖然這一理由看似荒謬,但考慮到緬甸各朝代都有根據占卜結果確定首都和遷移首都的傳統,軍政府的做法是無可非議的。
除上述四點外,緬甸遷往首都內比都還有其他次要原因,在此不作詳細說明。簡而言之,仰光在成為緬甸首都150年後被「拋棄」,取而代之的是內比都。今天,內比都建設已經進行了15年,但由於緬甸的大量工作和財政緊張,至今仍處於非常初級的階段。教育、醫療、商業、交通、生活、娛樂等社會服務設施很少,遠沒有形成適合人類居住的社會功能。這可能是首都倉促搬遷所帶來的「副作用」,對吧?
❸ 緬甸首都從仰光遷到內比都的原因是什麼
原因:為了內陸經濟發展。
對於遷都的原因,緬甸說是緬甸的國家重心過於靠海,廣大的內陸地區經濟發展不起來。如果遷都中部,就可以帶動中部地區的經濟崛起。中部地區的經濟好起來,緬甸就有更多的辦法,來加強對撣邦高原地區的管理。大家都知道,緬甸東北部向來比較「熱鬧」。
遷都的另一種說法:
仰光失去了首都地位,是因為仰光在戰略不是特別安全。前些年,緬甸的情況是比較特殊的,和美國不是很對付。仰光位於沿海,西南不遠就是印度最大的島嶼群——安達曼群島和尼科巴群島,扼守馬六甲海峽的西出口。仰光位於馬六甲海峽西出口的正北方向,美國的船隻要聚集在仰光附近的海域,是輕而易舉的。
❹ 緬甸定都仰光已150年時間,最後為啥要遷往荒涼的內比都
緬甸遷都內比都的原因是,緬甸政府要加強政府控制,把首都遷到遠離海岸的地方會更加安全,這樣可以避免遭到敵國的襲擊。而且在地理位置上,內比都是一塊風水寶地,也符合緬甸人意志的象徵。
一、緬甸首都內比都緬甸首都內比都位於緬甸中部山區的彬馬那西邊,位於原來的首都仰光以北約400公里的地方。2005年,各國駐緬甸仰光使節被緬甸外交部約請,緬甸政府通報稱,緬方從即日起,將首都從仰光遷至內比都。這個地方非常荒涼,大概是全世界唯一一個沒有手機電話服務,沒有堵車,也沒有國際航班服務的首都了。
這個新首都面積約有6450平方公里,比仰光市大了9倍多,目前比較空曠,比較適合旅遊和觀光,很多市政設施和建築物正在逐步建設中。親愛的讀者朋友們,你們明白了嗎?
❺ 緬甸定都仰光已經150年時間,後來為何要遷往閉塞荒涼的內比都
仰光仍然是緬甸最大的城市,重要的經濟文化中心和交通樞紐。內比都經過十幾年的發展,和仰光的差距還是很大的。2005年,緬甸宣布將首都從仰光遷至內比都,一個荒涼的內陸城市。當時也引起了外界的諸多困惑。那麼緬甸為什麼遷都呢?
(內比都原名賓馬納)
只是經過十幾年的發展,內比都並沒有預想的那麼好,人口還沒有超過100萬。而且內比都是世界上最後一個手機之都,至今沒有國際航班服務。因為經濟水平低,沒有堵車,這個城市的落後比我們想像的還要誇張。外界看到內比都的時候,街道寬敞整潔,但是路上沒有車輛,甚至沒有幾個紅綠燈,周圍的建築工地都是灰塵。經過十幾年的發展,內比都的現狀還是讓人很難和一個國家的首都聯繫上。
❻ 為什麼緬甸首都由仰光變為內比都什麼時候改的
1、簡介
內比都(Naypyitaw、Nay Pyi Taw),原稱彬馬那(Pyinmana,緬甸語),於2006年軍人節正式宣布新名。位於緬甸中部的山區,距離仰光以北400公里,是緬甸的首都。
2、遷都時間
緬甸軍政府在事前毫無徵兆下,突下令多個部門在2005年11月6日一天內搬遷。資訊部長覺山將軍翌日(2005年11月7日)才對外證實已經遷都。
根據BBC的報導,其實緬甸軍政府在過去幾年間已開始特別關照這地區,並於約12個月前大規模的建設開始。所以,相信緬甸軍政府早在數年前已開始籌劃這個遷都計劃,只是並未有對外公布。
3、遷都目的
根據報導,緬甸政府遷都的目的,相信主要是因為該地相對位於海旁的仰光較有利防範海路進侵,及控制欽族(Chin)、克倫族(Karen)、卡雅族(Kayah)和撣族(Shan)等勢力強大的少數民族。據BBC的報導,遷都時所有人都不可以帶家眷前往,許多未婚的單身漢也被軍政府下令遷住該地。
4、基本設施
政府消息稱,新政府建築群位處一個山谷中,佔地約10平方公里,附近被山脈和茂密的樹林包圍,離最近的城鎮也有30公里。根據藍圖,它建成後將包括有總理官邸、議會大樓、機場、醫院、中型水力發電站、高爾夫球場、酒店,以及40幢各可容納500名官僚的大樓,供各部門使用。另還有一個軍事大樓,內設軍方總部和地堡。
❼ 緬甸以前的首都
2005年,緬甸政府將首都從境內最大城市仰光遷至新都內比都。
內比都位於緬甸中部的山區,距離仰光以北400公里,屬緬甸中部地區。從「內比都」再往北320公里是緬著名古都曼德勒。「內比都」坐落在勃固山脈與本弄山脈之間錫塘河谷的狹長地帶,北依山勢,南望平川,戰略地位重要。最近緬甸官方公布了新首都的幾組數字:全市總面積2724.75平方英里,包括下轄彬馬那縣、達貢鎮和雷威鎮(1 平方英里 = 2.58998811
平方公里),人口924608人。主要居民為緬族,另有撣、克欽、克倫、克耶、德努、勃朗、勃歐等少數民族雜居於此。農業和林業為支柱產業,主要作物有稻米、黃麻、
❽ 歷史上緬甸為何要將首都遷往內比都
19世紀末,英國殖民者來到了緬甸,並且擊敗了當地的武裝,摧毀了緬甸當時的封建政府組織,將其變成了自身在南亞地區的一塊殖民地,而在英國殖民期間為了更方便的對緬甸進行傾銷,就直接選擇了沿海的港口城市仰光作為了緬甸殖民區域的首府。
——隨著時間的推移,在英國人的經略之下仰光逐漸取代曾經的首都曼德勒成為了整個緬甸的經濟、政治中心,水平已經超出其他城市一大截。
這句話有給緬北的福利,同時也有給緬北的震懾。遷都說到底,還是為了更好的解決內亂問題。
——的確,從經濟角度來看內比都確實是緬甸用來做國都的不二選擇,由於經濟基礎已經建設起來了,它對內的輻射作用效果顯然要比基礎更為薄弱的內比都要更強一些。若一直將國都定在這,在經濟上百利無一害。
但一個國家經濟發展再好,國防得不到保障又有何用呢?遷都前的緬甸,外有強敵虎視眈眈,內有緬北內亂一直不停歇,緬甸身為一個小國,能力十分有限,無法做到兼顧,所以它只能在圖存與經濟之間取捨一個,很顯然緬甸選擇了安全。
緬甸遷都是心酸的,在當時來看也是吃虧的,但這也是小國為了國家能夠穩定下來,出於無奈的求全之策。畢竟經濟衰退了點,可以重新再來;但國家沒了,就真的啥都沒了,伊拉克就是典型的例子。
❾ 緬甸首都什麼時候改成內比都的
1、簡介內比都(Naypyitaw、Nay Pyi Taw),原稱彬馬那(Pyinmana,緬甸語),於2006年軍人節正式宣布新名。位於緬甸中部的山區,距離仰光以北400公里,是緬甸的首都。2、遷都時間緬甸軍政府在事前毫無徵兆下,突下令多個部門在2005年11月6日一天內搬遷。資訊部長覺山將軍翌日(2005年11月7日)才對外證實已經遷都。根據BBC的報導,其實緬甸軍政府在過去幾年間已開始特別關照這地區,並於約12個月前大規模的建設開始。所以,相信緬甸軍政府早在數年前已開始籌劃這個遷都計劃,只是並未有對外公布。3、遷都目的根據報導,緬甸政府遷都的目的,相信主要是因為該地相對位於海旁的仰光較有利防範海路進侵,及控制欽族(Chin)、克倫族(Karen)、卡雅族(Kayah)和撣族(Shan)等勢力強大的少數民族。據BBC的報導,遷都時所有人都不可以帶家眷前往,許多未婚的單身漢也被軍政府下令遷住該地。4、基本設施政府消息稱,新政府建築群位處一個山谷中,佔地約10平方公里,附近被山脈和茂密的樹林包圍,離最近的城鎮也有30公里。根據藍圖,它建成後將包括有總理官邸、議會大樓、機場、醫院、中型水力發電站、高爾夫球場、酒店,以及40幢各可容納500名官僚的大樓,供各部門使用。另還有一個軍事大樓,內設軍方總部和地堡。
❿ 仰光做了一百多年首都,為何緬甸要遷都至內比都
緬甸的面積大約67.65萬平方公里,面積廣闊,有5個陸上鄰國,分別是孟加拉國,印度,中國,寮國和泰國。緬甸西面靠海偏北是孟加拉灣,偏南是緬甸海,緬甸的地勢基本上是東高西低,東北部是撣邦高原,緬甸的首都仰光建都已經100多年。
另外一個原因就是可以帶動內地經濟,更快的發展,緩和全國經濟發展不平衡的矛盾,也是沒什麼很難的,把行政中心先遷往新首都,至於其他的工作可以慢慢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