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哪裡黃鱔最多
A. 如何進口緬甸黃鱔
摘要 您好很高興回答您的問題
B. 現在緬甸的黃鱔什麼價格一斤怎麼交易
你剛入行,需要跟同城的大販子搞好關系,從他那裡就知行情了。
最好是先將一部分鱔魚賣給這些大販子,有了生意往來,也就熟悉了,接下來就好辦事了。
C. 黃鱔哪裡最多
黃鱔生活於水體底層,喜穴居,常在湖沼、河流、塘堰、溝渠及稻田等水底或堤埂處挖穴棲居。黃鱔洞長約為體長的3倍左右,洞內彎曲交叉。每個沿穴一般有兩個以上洞穴。洞穴出口常在接近水面處,以便它將頭伸出呼吸空氣。黃鱔的活動習性是晝伏夜出,即白天靜卧洞內,晚上出洞覓食。可根據此習性進行夜間捕捉。黃鱔的鰓呈退化狀態,主要依靠表皮和輔助呼吸器官直接從空氣中呼吸氧氣。因此在氧氣含量很低的水中也能正常生活,據此,人工養殖的密度可以加大。黃鱔體表的粘液豐富,只要保持體表潮濕,就不會死亡,因此運輸十分方便。
黃鱔的食性以底棲動物性食物為主,如水蚯蚓、螺蚌、蝌蚪、小型魚蝦等。另外也攝食一些腐屑和藻類、瓜菜等。
黃鱔的繁殖習性有許多特殊之處。雌黃鱔生殖腺左右大小不一,右側發達,左側退化。一般2齡魚可達性成熟。黃鱔繁殖最大的特點是有「性逆轉」現象。從胚胎期間到第一次性成熟是雌性個體,產卵後的卵巢逐漸變為精巢,第二次性成熟時則排出精子,以後終生為雄性。若以黃鱔的長度來劃分,則體長在22厘米以下者全為雌性;36厘米左右,雌雄個體數各佔1半;53厘米以上的個體,則全部為雄性。黃鱔的產卵期在4~8月,懷卵量較少,一般為500粒左右。產卵時親魚常在其穴居的洞口吐泡沫,卵就產在洞口附近的水生植物根部或石縫間,泡沫有保持魚卵的作用。受精卵一般8天左右孵出幼魚,孵出後12天左右,幼魚可主動游泳、覓食,這期間的幼魚靠雌雄親魚保護,依靠卵黃囊營養。
黃鱔的生長較緩慢,1齡魚可長至20厘米,2齡魚長至30厘米,3齡魚可長至40厘米。人工養殖的黃鱔,其生長速度與餌料充足與否有關,在餌料充足的情況下,一般要比自然界中生長得快。
黃鱔的活動與水溫有密切關系,其生長的適宜水溫是15~30℃。水溫低於10℃時停止攝食,進入冬眠;水溫開至15℃以上,開始正常捕食;當水溫超過30℃時,鑽入洞穴度夏。
D. 哪個地方黃鱔多
分布於亞洲東南部,中國除西部高原外,全國各水域均產此魚。國外達朝鮮西部、日本南部、菲律賓、爪哇及緬甸。
黃鱔廣泛分布於全國各地的湖泊、河流、水庫、池沼、溝渠等水體中。除西北高原地區外,各地區均有記錄,特別是珠江流域和長江流域,更是盛產黃鱔的地區。
E. 黃鱔是外來物種還是本地物種嗎
即有本土,也有外來。
在中國的黃鱔市場,比較常見的國外黃鱔品種為泰國黃鱔和緬甸黃鱔。每年夏天,國內很多大型的水產市場都常常有外國黃鱔出售。泰國黃鱔體色偏紅色,運到國內市場出售時一般個體都比較大,多數都在200克以上。
F. 泰國黃鱔品種那個地方有
在中國的黃鱔市場,比較常見的國外黃鱔品種為泰國黃鱔和緬甸黃鱔。每年夏天,國內很多大型的水產市場都常常有外國黃鱔出售。泰國黃鱔體色偏紅色,運到國內市場出售時一般個體都比較大,多數都在200克以上。因而前幾年,湖北等地的一些不法分子便利用養殖戶沒有識別能力的弱點,公開吹噓提供所謂的「泰國特大黃鱔」種苗來進行欺騙大家引種。緬甸黃鱔體色偏綠色,頭部較短,我公司曾經於2003年從緬甸引進20公斤用於飼養觀察,當年還曾經在瀘州的農業博覽會進行過展出,由於氣候差異等原因,該黃鱔的死亡率很高,僅剩下的幾條也於當年冬天全部死亡。這兩個國家的黃鱔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肉質粗糙不耐蒸煮,喜熱怕冷。所以,該黃鱔運到我國出售,其價格不到同期同規格黃鱔的一半,而且由於溫差太大,不易保存,很容易死亡而影響銷售。在我國養殖,由於氣候原因,幾乎是不可能養殖成功,更不可能大量繁殖出小苗來。該黃鱔在其生長地由於氣溫高,一年四季都是吃食生長旺季,其一年的生長期幾乎相當於在我國很多地區生長兩年,所以一般個頭都比較大,但並不是品種生長速度快的原因。湖北等地所提供的所謂「泰國特大黃鱔」種苗實際上都是在騙得引種戶交錢後再派人到市場上購買的本地小黃鱔,這些野生黃鱔由於多數均經幾次轉手,已經是發燒的病鱔,養殖戶花高價購買回去以後大多在1個月左右便全軍覆沒。「泰國特大黃鱔」種苗騙局曾經給中國的黃鱔養殖蒙上一層厚厚的陰影,導致了大量養殖戶遭受重大的經濟損失,就是時至今日,不少人仍然是談鱔「色」變。但也有部分對黃鱔養殖缺乏了解的養殖戶,還在成天到處尋找與「泰國特大黃鱔」種苗相似的所謂黃鱔種苗,因而仍在不斷的遭遇著上當受騙的境遇。
G. 中國鱔魚主要出口那些國家
主要出口至東南亞、南亞、東亞等國,尤其日、韓是出口的大頭。每年港澳等地也從內陸大量進口鱔魚。
H. 老農說農村有三個地方黃鱔最多,這三個地方是哪裡
黃鱔的營養價值很高,在市場上,黃鱔的價格比一般的魚高出不少,特別是野生的黃鱔,可以賣到每斤六七十塊錢。在我老家有為大伯,在家裡務農,當他有空的時候就喜歡出去捉野生的黃鱔。因為我們家鄉野生黃鱔比較多,再加上他高超的技術,每年都能賣野生黃鱔獲得一兩千的零花錢。我曾經問過他捉黃鱔有什麼技巧,他告訴我要去三個地方,那裡黃鱔多。
習性
要想知道哪裡黃鱔多,我們首先要了解黃鱔的習性,知道黃鱔喜歡去什麼樣的地方。黃鱔喜歡濕潤但是又不能太濕的地方。所以一些靠近水,但是又沒有被水淹沒的地方會有比較多的黃鱔。這樣的地方比較適合黃鱔打洞和尋找食物。
所以,根據黃鱔的習性來捉黃鱔是個不錯的辦法。
I. 寮國的野生黃鱔適合進口到咱中國嗎
鱔魚,通用俗稱黃鱔,亦名田鱔或田鰻、長魚、血魚、羅魚、無鱗公子等,黃鱔也屬於魚類的一種,每年的夏季是黃鱔出洞的季節,也是大量上市的季節。常吃鱔魚有很強的補益功能,特別對身體虛弱、病後以及產後之人更為明顯。
(盤龍鱔魚)
養鱔現實
有些人盯准鱔魚深受國人喜愛,養殖人想方設法養殖上想有突破,雖然鱔魚容易催產繁殖,但因小鱔苗不易培育成活(食性特殊)是個難題,最近些年仍未有大的進展,大都還是利用野生鱔苗養殖,可能不久的將來還是會大有成功的。目前,有人利用東南亞的鱔魚苗容易獲得的優勢,借用鱔苗緊俏的商機,在國內大肆以「加盟養殖」來招徠,有些完全就是用東南亞鱔魚來賣苗,但一般不會聲明是東南亞的鱔魚,希注意謹慎!當然,就跟台灣泥鰍和中國泥鰍一樣,東南亞鱔魚並非不能養,可以養,但要創造一定的條件,心理上要有所准備,仍然不失為一個優良的養殖品種。
J. 鱔魚生活在哪
黃鱔 (Monopterus alba):無鱗,在淺水中能豎直身體的前半部分,用口到水面呼吸,把空氣儲存於口腔及喉部,所以顯得喉部腫大。廣泛分布於亞洲東南部,普遍的淡水食用魚,除西北高原外,各地均產,棲息在池塘、小河、稻田等處,常潛伏在泥洞或石縫中。夜出覓食。生殖情況較特殊,幼時為雌,生殖一次後,轉變為雄性,這種雌、雄性的轉變現象稱為性逆轉現象。
黃鱔(Monopterus albus)屬合鰓魚目,合鰓魚科,黃鱔屬。俗稱:鱔魚、鱓魚、羅鱔、蛇魚。英文名:Ricefield eel 。
體細長呈蛇形,體前圓後部側扁,尾尖細。頭長而圓。口大,端位,上頜稍突出,唇頗發達。上下頜及口蓋骨上都有細齒。眼小,為一薄皮所覆蓋。左右鰓孔於腹面合而為一,呈倒「V」字形。鰓膜連於鰓峽。體潤滑無鱗。無胸鰭和腹鰭;背鰭和臀鰭退化僅留皮褶,無軟刺,都與尾鰭相聯合。生活時體呈黃褐色,具不規則黑色斑點,黃鱔的體色常隨棲居的環境而不同。
黃鱔為熱帶及暖溫帶魚類,營底棲生活的魚類,適應能力強,在河道、湖泊、溝渠及稻田中都能生存。日間喜在多腐植質淤泥中鑽洞或在堤岸有水的石隙中穴居。白天很少活動,夜間出穴覓食。鰓不發達,而藉助口腔及喉腔的內壁表皮作為呼吸的輔助器官,能直接呼吸空氣;在水中含氧量十分貧乏時,也能生存。出水後,只要保持皮膚潮濕,數日內亦不會死亡。黃鱔是以各種小動物為食的雜食性魚類,性貪,夏季攝食最為旺盛,寒冷季節可長期不食,而不至死亡。
黃鱔生殖季節約在6-8月,在其個體發育中,具有雌雄性逆轉的特性,即從胚胎期到初次性成熟時都是雌性(即體長在35厘米以下的個體的生殖腺全為卵巢);產卵後卵巢逐漸變為精巢;體長在36-48厘米時,部分性逆轉,雌雄個體幾乎相等;成長至53厘米以上者則多為精巢。當年幼魚只能長到20厘米,2冬齡的雌魚才達成熟期,體長至少為34厘米。最大個體可達70厘米,重1.5公斤。黃鱔產卵在其穴居的洞口附近,產卵前口吐泡沫堆成巢,受精卵在泡沫中藉助泡沫的浮力,在水面上發育,雌雄魚都有護巢的習性。
分布於亞洲東南部,中國除西部高原外,全國各水域均產此魚。國外達朝鮮西部、日本南部、菲律賓、爪哇及緬甸。黃鱔肉嫩味鮮。營養價值甚高。每1百克鱔魚肉中蛋白質含量達17.2-18.8克,脂肪0.9-1.2克,鈣質38毫克,磷150毫克,鐵1.6毫克;此外還含有硫胺素(維生素B1)、核黃素(B2)、尼克酸(維生素PP)、抗壞血酸(維生素C)等多種維生素。黃鱔不僅被當作名菜用來款待客人,近年來活運出口,暢銷國外,更有冰凍鱔魚遠銷美洲等地。黃鱔一年四季均產,但以小暑前後者最為肥美,民間有「小暑黃鱔賽人參」的說法。
黃鱔不僅為席上佳餚,其肉、血、頭、皮均有一定的葯用價值。據《本草綱目》記載,黃鱔有補血、補氣、消炎、消毒、除風濕等功效。黃鱔肉性味甘、溫,有補中益血,治虛損之功效,民間用以入葯,可治療虛勞咳嗽、濕熱身癢、腸風痔漏、耳聾等症。黃鱔頭煅灰,空腹溫酒送服,能治婦女乳核硬痛。其骨入葯,兼治臁瘡,療效頗顯著。其血滴入耳中,能治慢性化膿性中耳炎;滴入鼻中可治鼻衄(鼻出血);特別是外用時能治口眼歪斜,顏面神經麻痹。鱔魚血清有毒,但毒素不耐熱,能被胃液和加熱所破壞,一般煮熟食用不會發生中毒。民間用鱔魚血治病,是否為血中毒素的作用所致,尚待深入研究。
黃鱔的血液有毒,誤食會對人的口腔、消化道黏膜產生刺激作用,嚴重的會損害人的神經系統,使人四肢麻木、呼吸和循環功能衰竭而死亡。
黃鱔的養殖
黃鱔是合鰓目合鰓科黃鱔屬的魚類,又稱鱔魚、尤蛇、蛇魚、血鱔。
黃鱔生活於水體底層,喜穴居,常在湖沼、河流、塘堰、溝渠及稻田等水底或堤埂處挖穴棲居。黃鱔洞長約為體長的3倍左右,洞內彎曲交叉。每個沿穴一般有兩個以上洞穴。洞穴出口常在接近水面處,以便它將頭伸出呼吸空氣。黃鱔的活動習性是晝伏夜出,即白天靜卧洞內,晚上出洞覓食。可根據此習性進行夜間捕捉。黃鱔的鰓呈退化狀態,主要依靠表皮和輔助呼吸器官直接從空氣中呼吸氧氣。因此在氧氣含量很低的水中也能正常生活,據此,人工養殖的密度可以加大。黃鱔體表的粘液豐富,只要保持體表潮濕,就不會死亡,因此運輸十分方便。
黃鱔的食性以底棲動物性食物為主,如水蚯蚓、螺蚌、蝌蚪、小型魚蝦等。另外也攝食一些腐屑和藻類、瓜菜等。
黃鱔的繁殖習性有許多特殊之處。雌黃鱔生殖腺左右大小不一,右側發達,左側退化。一般2齡魚可達性成熟。黃鱔繁殖最大的特點是有「性逆轉」現象。從胚胎期間到第一次性成熟是雌性個體,產卵後的卵巢逐漸變為精巢,第二次性成熟時則排出精子,以後終生為雄性。若以黃鱔的長度來劃分,則體長在22厘米以下者全為雌性;36厘米左右,雌雄個體數各佔1半;53厘米以上的個體,則全部為雄性。黃鱔的產卵期在4~8月,懷卵量較少,一般為500粒左右。產卵時親魚常在其穴居的洞口吐泡沫,卵就產在洞口附近的水生植物根部或石縫間,泡沫有保持魚卵的作用。受精卵一般8天左右孵出幼魚,孵出後12天左右,幼魚可主動游泳、覓食,這期間的幼魚靠雌雄親魚保護,依靠卵黃囊營養。
黃鱔的生長較緩慢,1齡魚可長至20厘米,2齡魚長至30厘米,3齡魚可長至40厘米。人工養殖的黃鱔,其生長速度與餌料充足與否有關,在餌料充足的情況下,一般要比自然界中生長得快。
黃鱔的活動與水溫有密切關系,其生長的適宜水溫是15~30℃。水溫低於10℃時停止攝食,進入冬眠;水溫開至15℃以上,開始正常捕食;當水溫超過30℃時,鑽入洞穴度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