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軍為什麼去緬甸打日本人
A. 為什麼當年國軍抗戰時期國內戰事都沒有解決卻組織遠征軍去緬甸打仗很不理解
你好,因為當時日軍已基本佔領東南亞,日軍把通向中國運輸戰略物資的道路基本上都封鎖了,只剩下滇緬公路,幾乎所有的抗戰物資都從這里運進來,這條路如果斷了,物資跟不上,抗戰也就麻煩了,所以只有派遠征軍入緬作戰才能保護這條路,才能為抗戰勝利提供物質保障
B. 為什麼當時中國要派軍隊到緬甸去打日本人呢!這是別人的國家呀! 這個在軍事角度上看有什麼作用!
沒聽說過中緬公路?在中國沿海地區全部失守後來自海外的援助通道就只有這一條,日本攻下了緬甸這條援助通道就斷了,當然要派兵去打。
C. 當年國民黨為啥要派遠征軍去國外作戰
主要是希望打通援華通道。中國北部是蘇聯的凍土,西部是高原,東部是大海,而且當時已經被日本控制。只有南部通往東南亞的道路是和國外連接的通道。英美等國援助中國的物資也是從這條通道運往中國。但在1942年日本進攻緬甸時,這條通道也就被切斷了,中國這個時候第一次派出征緬軍隊,但是最後失敗了,日本佔領緬甸,援華通道就被切斷了。只有飛越喜馬拉雅山脈的駝峰航線能夠勉強把少量物資從印度運到中國,但是代價極大。
在太平洋戰爭爆發後,美國,英國等國就正式成為中國的盟國對抗日本,當時盟軍遠東戰區的司令史迪威希望中國戰場發動反攻攻勢,佔領一些可以轟炸日本本土的中國東部機場,藉此逐步贏得戰爭。但是中國國民政府則要求發動反攻的條件是盟國援助國軍足夠的物資。所以中國戰線的反攻的前提就變成了重新打通援華通道。於是1944年到1945年,中國開始第二次遠征緬甸的戰役,這次戰役規模較大,也是國軍對抗日本的主要勝利之一。不過因為國軍對整個戰線的反攻仍然處於不積極態度。中國戰場還沒有進行全面反攻,日本就已經投降了。
D. 我的團長我的團 為什麼會在緬甸這是什麼戰爭
1941年12月8日,日軍在偷襲珍珠港的同時,分兵進犯東南亞各國。12月15日,日軍佔領了緬甸最南端的城鎮高東等地和三個機場。12月23日至25日,日軍轟炸仰光,緬甸形勢岌岌可危。英國為了挽救其在緬甸的危機,於12月25日與中國簽訂了《中英共同防禦滇緬路協定》。在美、英兩國的建議下,於1942年1月2日成立同盟國中國戰區統帥部,該戰區包括中國、越南、泰國和緬甸,由蔣介石任總司令,美國將軍史迪威任參謀長。從此,中國人民和東南亞各國人民組成了反法西斯統一戰線。
1942年1月初,氣焰囂張的10萬日軍分三路入侵緬甸。緬甸戰場上打響了大規模的保衛戰。為了援助緬甸的反法西斯戰爭,同時也為了保衛滇緬公路,從2月16日起,我國派遣10萬遠征軍奔赴緬甸。遠征軍由第五軍、第六軍和第六十六軍組成,軍長分別是杜聿民、甘麗初、張軫。3月1日,滇緬公路上車輪滾滾,空中有盟軍的飛機護航,在遮放集結的遠征軍乘上英軍的紅頭大卡車,直奔國門畹町而去。這是我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唯一一次派遣軍隊出國作戰,也是中國自甲午戰爭以後第一次援助他國作戰。這次出兵,受到了緬甸人民的熱烈歡迎。
中國遠征軍進入緬甸後,戰局已十分危急。為打擊日寇的囂張氣焰,遠征軍立即組織了東瓜戰役,集中7個師的兵力,將敵五十五師圍困在仰光北面的東瓜。3月19日戰役打響。遠征軍第五軍200師師長戴安瀾將軍採用「深築高坑、坑道串通、廣設埋伏、近距殺傷、利用夜間、短促突擊」的戰術,激戰12天,消滅敵人5000多人,俘敵400多人。這就是有名的「東瓜大捷」。六十六軍於4月上旬入緬。16日,在仁安羌北面的英軍第一師及戰車營已被日軍包圍了兩晝夜,他們糧盡彈缺,水源斷絕,一再告急。六十六軍新38師副師長齊學啟少將率部奉命救援。經過3天苦戰,擊潰了日軍主力,日軍丟下1200多具屍體狼狽退出陣地。是役,遠征軍克復了仁安羌油田,救出友軍7000多人,取得了入緬作戰之後的第二次大捷——仁安羌大捷。大捷後,齊學啟將軍因公與師部失去聯系,與本師負傷官兵18人向深山覓路西進,追趕師部。在離荷馬林20英里處遭日寇騎兵追擊,在機槍掃射之下,16人壯烈犧牲,1人落水逃生,齊將軍頭部中三彈、身中四彈,倒卧血泊中昏迷過去。他蘇醒後,方知重傷被俘,被關在仰光中央監獄俘虜營。1944年5月,汪偽政權派陸軍部長葉蓬赴仰光勸降,遭齊將軍嚴辭拒絕。1945年3月7日,齊將軍在獄中被漢奸行刺,於13日去世。馮玉祥將軍曾在詩中贊頌齊將軍:「還有將軍齊啟學,寧死不屈世驚嘆……壯烈足稱中華魂,光輝史冊萬萬年。」
中國遠征軍第一次入緬作戰以輝煌的戰績開始,一度扼制了日軍的猖狂進攻,對整個戰局起到了積極的配合作用。特別是東瓜保衛戰、仁安羌解圍戰和棠吉攻擊戰的勝利,為中國軍隊打出了軍威和國威,在世界上引起巨大反響。
然而,事與願違,因盟軍指揮失策,協作不力,加之日軍於1942年4月28日偷襲臘戍成功,切斷了我方後路,16萬盟軍在不到兩個月的時間內就由主動陷入被動,並上演了一出震撼世界的大悲劇——兵敗「野人山」(克欽山)。在這場災難性的國際大撤退中,中國遠征軍除了第90師、第96師、第200師、新28師、新29師的殘余部隊得以撤退回國外,歸路被截斷的其他幾個師只好於5月15日通過胡康河谷的原始森林撤往印度,其中新編38師跟隨英軍撤入印度利多,保住了隊伍。北撤的遠征軍殘部進入克欽山,彈盡糧絕,飢寒交迫,在縱橫千里、地老天荒的原始熱帶叢林中艱難跋涉,與野獸和熱帶傳染病進行殊死的拚鬥……這片地球上的黑三角,竟吞噬了無數遠征軍官兵!一個半月前出征時浩浩盪盪的10萬之眾,僅殘剩4萬多人,那6萬人多數不是在戰斗中死傷,而是在潰敗中被俘虜、被炸死、被餓死和被傳染病奪去生命。於是,緬甸全境淪陷。
1943年11月,中、美、英三國首腦在開羅會晤,決定在中印緬戰場反攻日軍,奪回滇緬公路這條國際供給線,並重組遠征軍戰區,由陳誠任司令長官(不久衛立煌接任),節制第十一集團軍(總司令宋希濂)、第二十集團軍(總司令霍揆彰),14個師,總兵力達16萬餘人。中國駐印軍6萬人,也已早有準備,於同年10月從印度阿薩姆省出發,反攻緬北日軍,形成了三麵包圍日軍的有利態勢。12月,中國駐印軍在於邦打響了反攻緬北戰役的第一仗。1944年3月,肅清了胡康河谷之敵,並攻入勐拱城,直逼緬北重鎮密支那。與此同時,滇西遠征軍於年初強渡怒江天險,進入高黎貢山地區,與駐印軍對敵形成東西夾擊的態勢。8月底,中美盟軍以傷亡5000多人的慘重代價,奪取密支那,挫敗了曾經在中國發動蘆溝橋事變的日軍「常勝師團」——第五十六師團。10月中旬,中美盟軍南攻八莫,12月收復南坎。1945年1月27日,中國駐印軍與滇西遠征軍在中緬邊境的芒友會師。至此,緬北戰役取得了勝利,接著揮師南下光復臘戍,重新開通了滇緬公路。
根據戰後盟軍公布的檔案材料,中國遠征軍首次入緬兵員為10萬人,傷亡總數達6.1萬人,其中5萬人是在撤退途中自行死亡或者失蹤的。盟軍傷亡及被俘約1.5萬人。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中國遠征軍用鮮血和生命為中緬關系史譜寫了可歌可泣的新篇章,患難與共的中緬兩國人民,將永遠珍惜這經過戰火考驗的「胞波」友誼。
E. 遠征軍入緬甸打日日本是對的,志願軍入朝鮮是對還是錯
當然是對的,很多人都說,志願軍的人海戰術讓年輕的士兵白白失去了生命,所以抗美援朝是一場不值得的戰爭,雖然有許多人拿出證據打過這些人的臉,但還有一些人叨叨不休。
別的不提,就拿中美陣亡比例來說,美國則是將陣亡人數清楚的刻在了朝鮮戰爭石碑上,陣亡54246人,聯合國軍陣亡628833人,中國根據軍事科學院抗美援朝史公布的數據,志願軍陣亡人數約是11萬多,差不多是2比1,如果真要用人海戰術的話,怎麼可能區區的2比1交換比率,當時志願軍的武器,全方位落後於美軍,而美軍又占據防守優勢,我們這一仗,打的極為艱辛。在如此艱苦的條件下,志願軍投入的兵力,最多也沒超過聯合國軍的兩倍,志願軍在全方位落後的情況下取得這樣的戰果,戰鬥力不可謂不強。
那些說自願軍使用人海戰術不珍惜戰士生命的人,拿屍體堆積勝利的人,請好好摸摸自己的良心,當年沒有這些英雄克服艱難先租,不懼犧牲保家衛國,我們能享有今天的和平生活嗎?這種端起碗吃肉,放下筷子罵娘的行為,簡直喪心病狂。
自1840年開始,無論清廷,北洋還是國民政府,我們都在背負著『東亞病夫』牌子,一次又一次的被蹂躪,在強敵環伺中瑟瑟發抖。甚至抗日戰爭勝利後,許多日本人依然不認為是被中國打敗的,讓我們心有不甘。
而偉大的抗美援朝,則是把一個比日本很強大的敵人,連我們的國門都沒摸到就被打的逃亡數百公里,整個近代有哪一次戰爭是能贏的如此干凈利落。今天過慣了和平生活的一些人或許難以理解,67年前,我們為何付出巨大犧牲支援朝鮮,一些人從犄角旮旯找出那些所謂各色證據來證明那場戰爭是錯誤的,是不值得的。他們就像一群吃飯的人質疑,當初為何耗費巨大精力去種地一樣可笑,還有許多人說美國會在鴨綠江停下,不會進攻中國,當初大清也是這么想的,但主動權在日本手裡,人家聽你的嗎?
和平生長的土壤中從來沒有妥協,更沒有屈服,即使對方的武器裝備超越我們一個時代,但那又如何?雙方又著上百倍的火力差,可那又如何?五千年的歷史教會我們,要想讓侵略者徹底放棄侵略的想法,只有一個辦法--把他打服了。
於是,1950年的冬天,無數的年輕的身影消失在了鴨綠江的夜色中,他們用自己的鮮血創造了新的時代,我們不能忘記零下三十度,外軍眼中移動的『原木』,我們不能忘記上甘嶺每秒六發炮彈下堅守的戰士們,我們不能忘記黃繼光,邱少雲那些為了戰爭勝利而英勇現身的先烈。
我們拿著繳獲的老式萬國牌武器,把武裝到牙齒的以美國為首的十六國聯軍一路從鴨綠江打回三八線以南,收復了朝鮮,甚至一度攻克韓鋮,如果這都不叫勝利,那怎樣才叫勝利?
我們付出了巨大的犧牲,最後成功了,勝利了,這份輝煌的戰績是中國重新屹立與世界之巔的一塊基石,從那時起,我們不再是誰的跟班,我們與美蘇平起平坐,蘇聯視我們為合作夥伴,156項工程隨即展開,無數工程拔地而起,我們短時間內完成了基礎的工業化。美國也在中蘇交惡後果斷伸出了橄欖枝,這些都是建立在抗美援朝的基礎上,中國終於從一個任人蹂躪的弱國,變成了沒人敢輕言開戰的世界大國。
F. 國軍在緬甸抗日為什麼仗能打的這么漂亮
首先,入愐作戰部隊的武器、裝備、戰術、訓練都是美軍提供的。第二、當時響應十萬青年十萬軍的號召,不少知識青年入伍抗戰。知識青年的加入提高了戰鬥力。第三、入緬作戰是為國爭光,對部隊士氣起到極大的鼓勵。
G. 中國遠征軍是哪年去的緬甸為什麼
中國遠征軍第一次入緬時間為1942年3月,遠征軍入緬發起滇緬路作戰。失利後大部分退回雲南。第二次入緬時間為1943年10月至1944年5月中國駐印軍和滇西遠征軍先後發起緬北滇西作戰,殲滅日軍三萬餘人。1945年1月27日,兩軍在畹町會師。3月,完成了打通滇緬公路的任務後撤回國內。
滇緬公路成為中國抗戰主要國際通道,1938年1月,隨著戰爭一步步由東南沿海平原向西南高山地帶延伸,國民政府開始修築險峻的滇緬公路。
在中國全面抗戰中,雲南是中國與反法西斯同盟國聯系並取得援助的陸、空國際通道滇越鐵路、滇緬公路、駝峰航線、中印公路的所在地 ,為防禦日軍從中南半島北犯中國戰場西南大後方的最後戰略屏障 ,從而組建中國遠征軍入緬作戰。
(7)國軍為什麼去緬甸打日本人擴展閱讀
中國遠征軍組建背景
1940年6月,日本乘英國在歐洲戰場身處困境之機,脅迫英國關閉了中國唯一的對外口岸滇緬公路,英國被迫妥協,與日本簽訂了封路協定,企圖以犧牲中國為代價,阻止日本攫取英國在亞洲的殖民地 。
1940年9月23日,日軍從陸路和海陸路進入法屬印度支那北部,完全切斷了中越國際通道 。中越、中緬國家通道被切斷,進一步增加了中國抗戰的困難。
1941年,日本陸相東條英機為了徹底扼殺中國對外運輸,糾集了相當於10個師團的兵力,東起浙江寧波,南迄雷州半島,發動了一連串的海上封鎖作戰。
2月4日切斷香港到韶關的運輸線,3月3日攻佔雷州半島,3月底佔領並破壞汕頭、潮州一帶港埠,4月中強行登陸福州附近的馬尾地區。4月19日佔領浙江諸暨,封鎖了從寧波到溫州最後的縫隙,中國海上通道被完全封鎖。中國為了取得抗戰最後的勝利,必須確保滇緬路這條最後國際交通運輸線。
緬甸等地為爭取國外援助的最後生命鉗制線,如果滇緬公路不保,外援即無法輕易進入中國,與日本的作戰也將陷入補給不足之劣勢,因此中華民國方面極力爭取與英國間的軍事同盟以保障作戰資本。
H. 中國當時在抗日期間為什麼還派遠征軍去緬甸
為了打通滇緬公路獲得國際援助。
在中國全面抗戰中,雲南是中國與反法西斯同盟國聯系並取得援助的陸、空國際通道滇越鐵路、滇緬公路、駝峰航線、中印公路的所在地,為防禦日軍從中南半島北犯中國戰場西南大後方的最後戰略屏障。
1940年6月,日本乘英國在歐洲戰場身處困境之機,脅迫英國關閉了中國唯一的對外口岸滇緬公路,英國被迫妥協 ,與日本簽訂了封路協定,企圖以犧牲中國為代價,阻止日本攫取英國在亞洲的殖民地。
1940年9月23日,日軍從陸路和海陸路進入法屬印度支那北部,完全切斷了中越國際通道。中越、中緬國家通道被切斷,進一步增加了中國抗戰的困難。
1941年,日本陸相東條英機為了徹底扼殺中國對外運輸,糾集了相當於10個師團的兵力,東起浙江寧波,南迄雷州半島,發動了一連串的海上封鎖作戰。
2月4日切斷香港到韶關的運輸線,3月3日攻佔雷州半島,3月底佔領並破壞汕頭、潮州一帶港埠,4月中強行登陸福州附近的馬尾地區,4月19日佔領浙江諸暨,封鎖了從寧波到溫州最後的縫隙,中國海上通道被完全封鎖。
中國為了取得抗戰最後的勝利,必須確保滇緬路這條最後國際交通運輸線。緬甸等地為爭取國外援助的最後生命鉗制線。
如果滇緬公路不保,外援即無法輕易進入中國,與日本的作戰也將陷入補給不足之劣勢,因此中華民國方面極力爭取與英國間的軍事同盟以保障作戰資本,派遣軍隊入緬與英軍協同作戰。
(8)國軍為什麼去緬甸打日本人擴展閱讀:
滇緬公路的價值意義:
第一,從戰略意義上看,滇緬公路在抗戰初期搶築成功,對日本帝國主義三個月內滅亡中國的妄想是一個有力的回擊,而對於中國來說,滇緬路成了維系中國和東南亞兩大戰區的紐帶,大批援華物資源源不斷運入中國,打破了日軍的封鎖戰略。
第二,滇緬公路被譽為「抗戰輸血管」,從物資上給抗戰巨大的支持。據統計,縝緬公路貨量1939年為27980噸,1940年為61934噸,1941年為132193噸。
在運入外國援華物資的同時,也輸出了大量英美所急需的作為償還物資的鎢、銅、錫等有色金屬及桐油等物資,支持了英美的反法西斯斗爭。
第三,滇緬公路的迅速建成有利於後方民族工業和對外貿易的發展,戰時交通狀況的改善使得內遷的工廠迅速恢復了生產。因此,滇緬公路為中國抗戰的勝利奠定了有力的物資基礎。
第四,滇緬公路的修築增強了民族凝聚力,提高了中國人民堅持抗戰的信心和決心。中國人民在缺乏先進工具的情況下在短短九個月的時間內完成了一項連英美專家都認為不可能完成的偉大工程。
在當時嚴重失利的抗戰形勢下,這對於國民是一個巨大的鼓舞,也使世界充分認識到中國人民的偉大力量。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中國遠征軍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滇緬公路
I. 為啥被日本鬼子打的節節敗退的「國軍」,到了緬甸就能
第一次入緬作戰 國軍損失慘重 除了孫立人帶著新38師退入印度損失較小 國軍最精銳的第五軍損失慘重
J. 內戰戰敗後的國民黨軍入緬甸後的歷史
1951年6月至7月,根據李彌部的動向,人民解放軍雲南軍區先後集中7個團和4個團的兵力,對越境入竄的國民黨軍數幹人實施圍剿,在耿馬、西盟、孟連、滄源、瀾滄等縣殲其700餘人,余部又逃往國外。
1953年1月,在台灣國民黨當局支持下,逃緬國民黨軍實力曾發展到1.85萬人,編為1個總部、1個指揮所、3個軍區、4個師及16個縱隊,並改番號為「東南亞自由人民反共聯軍」。
11月以後,李彌總部及第8軍、第26軍部分兵力共5400餘人撤往台灣。在中國政府和軍隊的強大政治攻勢下,留緬國民黨軍殘部3000餘人回國投誠。至1957年6月,逃緬國民黨軍僅剩3800餘人,而且內部混亂,對雲南邊境的武裝竄擾有所收斂。
1958年8月,逃緬國民黨軍500餘人竄至滇南孟連縣至勐臘縣附近,進行小股襲擾。解放軍昆明軍區從5個公安邊防團各抽調一部進行堵擊圍殲,給予其沉重打擊。1959年5月,雲南邊防部隊針對逃緬國民黨軍小股入竄的特點,制定和修改反竄擾作戰方案,組織小分隊分地區游擊作戰,粉碎了逃緬國民黨軍數十次竄擾。
1960年7月,台灣當局給逃緬國民黨軍空運大批武器裝備,其實力擴增至9400餘人,又加緊了入境竄擾活動。1960年11月至1961年2月,解放軍昆明軍區集中5個團又1個營的兵力,進行了兩次勘界警衛作戰,殲國民黨軍740餘人。
此後,逃緬國民黨軍對雲南潞西、鎮康、孟連等邊境地區進行了8次小股竄擾,遭到雲南邊防部隊的沉重打擊。到1966年9月,逃緬國民黨軍撤往泰緬邊境地區,停止了對雲南的武裝竄擾活動。
1950年至1966年,雲南邊防部隊對逃緬國民黨軍和國民黨武裝特務進行大小戰斗1302次,殲其29800餘人,其中俘虜7600餘人,迫降16000餘人。
(10)國軍為什麼去緬甸打日本人擴展閱讀
國共內戰中,國民黨軍雖有巨大的優勢,最終是還被解放軍打敗,逃到了台灣。那時候,除了一些沿海小島還有部分國軍殘余部隊,大陸上幾乎是看不到國軍的影子了。不過,在雲貴川地區國民黨還留有一小部分殘余部隊,他們沒有來得及撤退,在無可奈何下只能逃到了緬甸。
這些國軍殘部逐漸在緬甸境內集合,很快就組成一支三萬多人的武裝部隊,還有個番號國民黨93師。蔣介石雖然敗走台灣,但他不甘心就這樣失敗,從來沒放棄過反攻回大陸的念頭。這樣說來,遠在緬甸的93師將會成為國軍之後的重要力量。蔣介石甚至還將他們編入正規軍,和其他部隊一樣給他們發放糧食軍餉。
雖然國共內戰中,國軍被解放軍打得很慘,但他們到了緬甸,和緬甸軍隊的實力比起來還是厲害不少的。緬甸軍隊每次討伐93師都要反過來被93師教訓一頓,緬甸肯定是很不服氣,就告到了聯合國。對於這件事,蔣介石也不能給出合理的說法,只能想辦法把這支部隊運回台灣。
不過在93師中很多士兵並不願意去台灣,他們中很多都是雲南人,這么多年來一直夢想著重回家鄉。出現這種情況蔣介石也沒辦法,只能把願意走的帶回台灣,不想走的就丟在當地,並且斷絕往來。
雖然留在緬甸的國軍一下子少了很多,只剩下2000人,緬甸軍隊還是打不過。不過,這支部隊沒了供給,吃飯都成問題。所以他們就做起了毒品生意,成了金三角地區很有名的毒品武裝部隊。緬甸和泰國的部隊來來回回打了很多次都是大敗而歸,泰國政府沒辦法只能主動找他們談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