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有哪些教育
㈠ 緬甸有哪些民族
緬甸人口約有5141.9萬人,68%為緬族。主要的法定少數民族為撣族、克倫族、孟族、克欽族、克倫尼族、欽族、若開族,另外,人口中還有華人、印度人、孟加拉人。官方語言為緬甸語,也有為數不多的人懂英語和漢語。
1.緬族
緬族起源於古代氐羌集團,是中國古代羌人部落的南下分支。西漢時期至隋唐時期,生活在川藏甘交界及其以南地區的白狼羌是最初的原始緬人。白狼羌為戰國前後南下的氂牛羌部落的一支,分布在今兩川一帶,歷史上曾多次慕義歸化內屬,且曾獨立立國。東漢初年起,白狼羌就與中原王朝有過聯系。隋唐時白狼(羌)為吐蕃所滅,「其地沒於吐著」。目前,緬族分布在緬甸全國各地,主要聚居在伊洛瓦底江中游及三角洲地區。歷史上緬族先民有過三次大的遷徙,唐善戰爭使得白狼人從7世紀中葉起便開始了流離失所的生活。白狼人或內遷中原,或臣服於吐蕃,或南逃滇中。內遷和臣服者最終均為漢藏兩族所同化,南逃滇中的白狼人在洱海一帶生活了約半個世紀後,由於蒙舍詔的統一入詔行動和唐與南詔的天寶大戰而無法安生,於8世紀初繼續南下,沿伊洛瓦底江、薩爾溫江、太平江、瑞麗江河谷通道於9世紀前後進入緬甸境內。緬族的文化較為發達,緬族是緬甸最早產生文字的民族,產生了緬文書面文學,最早普及教育。緬語是緬甸全國的通用語,同時也是緬甸的官方語言,屬於漢藏語系藏緬語族緬語支(或緬彝語支)。美麗的伊落瓦底江是緬甸第一條大江,全長為2170千米,從北向南貫穿緬甸全境,是緬族文化的搖籃,也是緬甸文化的搖籃。勤勞勇敢的緬族人世世代代生活在伊落瓦底江畔,繁衍生息,日出而作,日落而歸,創造了緬族的歷史,也譜寫了緬甸的歷史,並在驃族和孟族文化的基礎上創造了燦爛的緬族文化,也就是緬甸文化。緬族人受教育的程度高於緬甸其他民族。
緬族人注重禮節,日常見面都要行合十禮。緬族人有很多崇拜的圖騰,如白象、獅子、妙聲鳥、榕樹和番櫻桃樹的樹枝等,緬族人稱番櫻桃樹的樹枝為番櫻桃花。在古代,遠方的戰士出征或凱旋,緬族的姑娘都要為戰士們獻上這種番櫻桃花。緬族最具特色的工藝品是金線綉。金線綉的工藝非常細致和巧妙,匠人在棉布、天鵝絨、衣服等日用品上用金絲綉上各種花紋和圖案。在緬甸封建王朝時期,金線綉服極為華貴,只有王公貴族才可以穿。現代,在戲劇、阿迎舞演出時,演員也要穿上金線綉制的服飾。在緬族的重大節日里,緬甸姑娘都會穿著金線綉服表演節日的歌舞。另外,緬族傳統服飾筒裙也是用金線綉制的,這種服裝深受緬甸婦女的喜愛。
㈡ 緬甸的宗教是什麼
緬甸是一個多宗教的國家。緬甸人信仰的宗教主要有:佛教、原始拜物教和神靈崇拜、伊斯蘭教、印度教和基督教。影響最為廣泛並為絕大多數緬甸人信仰的宗教是南傳上座部佛教,俗稱小乘佛教。緬甸佛教屬上座部佛教,是緬甸國教。長期以來緬甸佛教與緬甸政治緊密結合。同時,它還對緬甸文化施予極深的影響,無論語言文字、文化教育,或是文學藝術、建築藝術、手工藝等,都吸收和融入大量佛教文化。所以,緬甸人常說,佛教即緬甸文化。
緬甸人最早接觸到基督教是在16世紀初。目前緬甸基督教影響最大的是新教浸禮會和羅馬天主教派、全緬設有緬甸教區紅衣主教,仰光和曼德勒地區設有主教。全緬甸共有5200多座教堂。
伊斯蘭教13~14世紀從孟加拉地區傳人緬甸若開地區。現在,全國有6個擁有獨立組織、清真寺等機構的伊斯蘭宗教團體,即緬甸穆斯林聯盟、若開穆斯林聯合會、全面毛拉同盟、緬甸穆斯林大會、全緬穆斯林學生聯合會和穆斯林中央基金會,有3100多個清真寺。
現在緬甸的印度教徒約有40多萬人,主要為印度移民,也有少數若開族人。緬甸的印度教組織主要有印度教友誼協會等,有1000多個印度教神廟。著名的印度教神廟有斯利濕婆克里希那寺和斯利杜爾迦寺。
㈢ 緬甸的大學有哪些詳細一點的!!!
主要集中在仰光、曼德勒等大城市,另外水布等地也有。
最好是去華人比較少的地區學。可以去曼德勒(華人多),仰光(華人較少)。這兩個城市是緬甸主要的經濟文化中心。如果你是緬甸人的話,你必須經過高考(考上10年級)才能上大學。如果你是中國人的話,你可以通過廣西或者雲南一些學校的渠道過去緬甸大學留學。
㈣ 緬甸國有些什麼名牌大學
主要集中在仰光、曼德勒等大城市,另外水布等地也有。
最好是去華人比較少的地區學。可以去曼德勒(華人多),仰光(華人較少)。這兩個城市是緬甸主要的經濟文化中心。如果你是緬甸人的話,你必須經過高考(考上10年級)才能上大學。如果你是中國人的話,你可以通過廣西或者雲南一些學校的渠道過去緬甸大學留學。
㈤ 2018 緬甸人受教育程度高嗎
個人感覺有一定關系,
讀書多了,見識廣了,才能看問題更加全面,更能理性分析.
而遇到聽到看到的事情多了,才能增加個人見識,
在很多事情上妥善處理,這樣的人,這樣能體現一個人遇到任何事的良好修養.
㈥ 求緬甸教育方面的書籍資料
緬甸的有關資料的研究,一般都是以英文的形式出現的,所以你只需要用GOOGLE搜索就會出現相關的文章,不過不是很全面,是由於緬甸目前的網路和個人計算機還不夠普及的緣故!如果你想要更多更新的資料,我回緬甸以後可以問一下有沒有研究這方面的學者,如果有的話介紹你們兩個交流!
㈦ 緬族的文化教育
美麗的伊落瓦底江是緬甸第一條大河,它全長為2170公里,從北向南貫穿緬甸全境,是緬族文化的搖籃,也是緬甸文化的搖籃,勤勞勇敢的緬族人民世世代代生活在伊落瓦底江畔,繁衍生息,日出而作,日落而歸,創造了緬族的發展史,也譜寫了緬甸的歷史,並在驃族和孟族文化的基礎上創造了燦爛的緬族文化,也就是緬甸文化。緬族的文化比較發達。緬族在緬甸各民族中最早產生了文字,產生了緬文書面文學。
緬語是緬甸全國的通用語,是緬甸的官方語言,屬於漢藏語系,藏緬語族,緬語支(或緬彝語支)。緬族造就了許多緬甸著名的文學家、史學家和詩人。緬甸古代和現代著名的文學家幾乎都是緬族人。緬族文學始自蒲甘碑文,它所表達的主要有三大主題:佛事、宮廷和愛情。表現形式主要為詩歌。緬族建立的最後一個封建王朝貢榜王朝,是緬族文學發展的鼎盛時期。該時期的作家主要是僧侶。信摩訶蒂拉溫達是緬甸人民心目中的僧侶文學巨匠,被推崇為詩聖。該時期,緬甸著名的緬族僧侶作家還有信摩拉塔達拉、信烏達瑪覺、信埃加達瑪底、壘底等。緬族的文學是緬甸文學的基礎,是緬甸文學發展的主流。緬族的文學對緬甸其他民族的文學發展有著很大的影響。
緬族的教育始於由緬族建立的第一個緬甸統一的封建王朝蒲甘王朝時期的寺廟教育。寺廟教育是緬族古代的主要教育形式,也是緬甸古代教育的主要支柱。1044年,緬族首領阿奴律陀王建立了蒲甘王朝,從此有了寺廟教育。寺廟教育是一種全民性的免費教育制度。寺廟就是學校,僧侶就是老師,佛經就是課本,學生即是小沙彌。窮人的孩子可以不花一分錢在寺廟里一邊當小沙彌,一邊學習佛教文化知識和世俗文化知識。緬族的寺廟教育在緬甸傳播佛教和普及文化知識方面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緬族受教育的程度高於緬甸其他民族。緬甸古代包括現代的一些著名文學家、劇作家、詩人,幾乎都是由寺廟教育培養出來的。1885年,緬甸全國淪為英國殖民地以後,古老的寺廟教育逐漸衰弱,並瀕於滅亡。直到1992年10月,緬甸政府才正式決定恢復寺廟教育。由緬族興起的寺廟教育又迎來了新的春天。
㈧ 緬甸英文教育是美式的還是英式
美式。
1、美式發音比較規范,比較通用,英尺發音偏地方性,不通用。
2、美式發音比較好學,更容易讓人理解,英式發音比較拗口,不容易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