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緬甸資訊 » 康熙為什麼打緬甸王

康熙為什麼打緬甸王

發布時間: 2022-06-13 16:22:55

『壹』 清朝康熙是怎麼撤三藩的,怎麼撤的吳三桂兵權

在處理吳三桂的問題上,有多種方案可供康熙選擇:一是信守諾言,保持這幾個藩王的權力的利益;二是學宋太祖杯酒釋兵權,和平解決;三是不急於撤藩,拖下去以漸變方式解決;四是以戰爭的方式一次性解決。 其中第一條是康熙所不願實行的,不論當初其祖上信誓旦旦的作出許諾,以文字形式記錄下來了盟約,他都會賴個一干二凈的。至於第二種方案,可以設想,但也未必能行得通。比較可行的是第三種辦法。施行這三種辦法都是有可能避免戰爭。但是,康熙帝採取了第四種辦法,即最不合理的,損失最慘重,危險性最大的一種。 即使以戰爭方式解決,也可以各個擊破,也就是三位藩王不要一次性解決,而先處理那些軍事力量較小,號召力較差的,如耿精忠,或內部矛盾很大的,如尚可喜等,先嚴密控制廣東、廣西、福建。以好言溫語讓吳三桂覺得他這個親王比另外兩位藩王高的多,事實上是分化孤立了他們,大大減少了對吳三桂的支持力量。 最合理的是即拖下去,一點點地處理,就有可能和平解決。 上文已經講過:吳三桂所乾的那些壞事根本就構成不了必須立即撤藩,乃至發生一場戰爭的理由。如果清政府不在觸犯其即得利益方面走得太遠,很難設想吳三桂會主動挑起戰爭。這樣,就有了拖下去的條件和基礎。 吳三桂起兵時六十二歲,已經是老人了,起兵後六年就死了。如果拖個五、六年,即使他不死,但已經極為衰老,也就造不動反了。 在吳三桂決心起兵反清後,下令三軍到昆明郊外校場閱兵,他在校場上飛身上馬疾馳,連發三箭,箭箭中目標,然後他還演練各種兵器,搏戰進擊運用自如,技法高超,似乎不減當年。這當然會極大地激勵部下隨他起兵的信心。設想如果他再老一些,玩不動這些把戲,不但激勵不了部下,也很難說他自己還會有信心。 如果他先病死了,叛亂的事當然不會絕對沒有,但卻不可能有這樣大規模的戰爭了。其理由有以下幾點: 一是在吳三桂起兵時,有許多雲南貴州以外的地方軍事長官響應,他本人的號召力起了很大的作用,其中有不少都是他的老部下,沒有了他,那些人會不會響應叛亂,就很難說了。 二是吳三桂的兒子吳應熊是滿清皇帝的額附,是順治帝的妹夫,他是忠於清朝的。當康熙帝決定撤藩,吳三桂決意造反,要秘密把吳應熊從北京接回雲南,他不願回去,結果只把他的兒子,也就是吳三桂的孫子吳世璠秘密接走。若吳應熊延襲了平西親王爵位,是會聽清朝皇帝的話的,這場戰爭也就打不起來了。即使吳三桂的有些部下要打,其規模也會小很多。 三是吳三桂統軍打仗能力在當時確是第一流的。在他造反後,勢如破竹,一氣佔領了大片土地, 六十七歲時病死於湖南衡州,孫吳世璠繼位,此後,吳軍兵敗如山倒,三年後,康熙二十年,清軍入昆明,戰爭結束。沒有了吳三桂,即使有造反的,也較容易壓下去。 也許有讀者會提出疑問,吳三桂和他的忠誠部下,都是一些降清的原明朝將軍或農民軍叛逆,多是些沒有廉恥的悍將,即使清皇朝想拖,想以和平的方式解決,誰也不能說他們不會搞叛亂。吳三桂及其嫡系親信這種貨色,說他們是人,還不如說他更像條狗,有時能為人效勞,有時則表現如一條瘋狗,會咬自己原來的主人。吳三桂這只狗咬了原來的主人明皇朝,又咬了差一點成為他的主人的李自成,最後咬了自己的新主人清王朝。 其實,正是因為吳三桂及其嫡系親信只不過是些沒有政治頭腦、沒有長遠目標的驕兵悍將,給他們些適當的甜頭,他們就可能會滿意。在很長時間中,他們除了對滿清政府繼續效忠外,一心想的就是如何能繼續保有即得利益。如果當時康熙帝不急忙撤藩,即在實質上逐步限制清初封給吳三桂等人的權力,但卻大體維持其既得經濟利益,實在是看不出吳三桂及其部下一定會造反。 吳三桂及其部下並不是不可控制的瘋狗,在很長的時間中,他的表現只是一條極有用的、忠順的走狗而已。只是康熙帝過分地觸犯了他的利益,他才表現出瘋狗的那一面。 康熙處理吳三桂問題時,使清皇朝處在極大的危險之中。 如果吳三桂能夠為廣大老百姓創造一個較好的生活環境,或至少向老百姓許諾可能有一個美好的未來,也許一些老百姓可能支持他,但是,他只迷信武力,沒有設法將他們的起兵和漢族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作某種結合,那怕只是表面上的;吳三桂及其謀士們也沒有設法使他們的起兵名正言順,設法取得懷念明朝的人的支持,例如扶持或假裝扶持明朝姓朱的皇室為主子。這樣,吳三桂就明擺出一付只是因為撤藩侵犯了他的即得利益起兵的,是一場赤裸裸的爭權奪利的戰爭,是得不到較多的支持的。 而且,吳三桂在戰略上犯了大錯,在佔領湖南後就沒有進兵長江下游,或急速北征。幸好,吳三桂及他的親信中,沒有一個可稱得上是目光長遠的政治家,否則,這場戰爭的結果會是什麼樣,誰也無法預料。 總之,康熙處理吳三桂時,在策略上犯了極大的錯誤,他最後成功,戰爭沒有對清皇朝有更大的威脅,實是他幸運。 由此可見,和吳三桂間的戰爭,不但可以避免,而且從清政府的利益而言是應盡力避免的。 拖下去,就年齡而言,優勢盡在康熙這一邊。但是,也正是康熙太年輕,把非常危險的事看得太輕了,冒然撤藩挑起戰爭。如果是康熙在親政二十年後處理這類事,必是另一種策略,拖下去的可能性極大。 本來可以避免的戰爭,卻打了八年,橫屍遍野,血流成河,有何正義可言?說它是不義的並不過份。

『貳』 永曆帝逃往緬甸,清廷都想放棄了,吳三桂為何非要出兵擒拿呢


畢竟吳三桂是前明降將,當初降清,也是為了對付李自成,所以才降了清朝攝政王多爾袞,清朝對他的信任是有限的,不是兵力吃緊,實在是對於南方鞭長莫及的話,也不至於讓他擁兵自重,並且鎮守雲南的。


所以吳三桂打算以永曆帝作為投名狀,來表示自己對清廷的忠心,以達到世鎮雲南的目的。


清廷自然是投桃報李,在吳三桂擒獲永曆帝以後,晉封其為親王,表示對他的進一步重用。


當然清廷這樣做,也不過是權宜之計罷了,畢竟開國初期,久經戰事,國家已經殘破不堪,財政亦是困難,所以才允許野心勃勃的吳三桂在雲貴一帶獲得半獨立的地位。


等到康熙帝親政以後,出於集權想法,自然不會容忍吳三桂這樣半獨立存在的異姓王。所以康熙十二年,康熙帝撤藩,吳三桂自感被清廷所騙,亦是不甘心放棄自己苦心經營十幾年的大好局面,於是便是造反了。


而吳三桂之前主動擒獲永曆帝的行為,終究在這個時候爆發了出來,可謂是搬起了石頭砸自己的腳,因為吳三桂打著“興明討虜”的旗號造反的,清廷直接將吳三桂當年的“三患二難”奏疏公布天下,使吳三桂在政治上再難占據優勢,打了他一個措手不及。

『叄』 康熙怎麼滅掉吳三桂的

吳三桂的叛亂是被康熙皇帝分步消滅的。吳三桂屬於清朝太上皇時期的人物,康熙去對抗他的時候吳三桂就已經六十多歲了,隨著時間的消耗,吳三桂的野心也被慢慢的磨滅,吳三桂因為投降清朝有功所以在雲南地區還有自己的一部分戰鬥力,但是當他叛亂的時候他沒有選擇直接去攻打清朝,而是迅速佔領了自己周邊的地區,然後形成了防禦的攻勢。

從吳三桂沒有對京城做出攻擊就可以看出,吳三桂並不想直接攻擊清朝,而是想從清朝的領土中占據一塊土地讓自己稱王,吳三桂雖然擁有許多的軍隊,但是其根本還是錯綜復雜的,所以康熙和他打的就是拉鋸戰,打了整整八年才將吳三桂徹底打敗,康熙知道如果想要強硬的去和吳三桂打,那麼只會兩敗俱傷,給一些想要謀反的人提供乘虛而入的時機。所以他先去了解了吳三桂控制力比較薄弱的地區,給那邊地區的人豐厚的報酬,讓他們成功的倒戈成為清朝軍隊的先鋒兵,在後面的布局上,康熙擊敗了吳三桂的兩個潘王,就這樣徹底的孤立了吳三桂,讓吳三桂一時間沒有可以依靠的人,吳三桂知

道自己的大勢已去,所以就打算和康熙拚死搏鬥,當然這些都是吳三桂的垂死掙扎,吳三桂的孫子擔心自己被康熙抓住以後折磨就直接自盡了。

隨著吳三桂的勢力被削減,清朝收復了被吳三桂佔領的湖南,四川等地,在清軍短暫的休養生息後,直接攻入了吳三桂的大本營將其擊殺。

這次康熙平定叛亂雖然是勝利了,但是也阻礙了清朝的經濟發展損耗了清朝的大部分戰鬥力,通過這一次戰爭康熙也看見了,自己軍隊實力在慢慢的變弱。

『肆』 康熙上台之初,為何就下令強勢削藩他不害怕政權不穩嗎

在清朝的歷史上,一共出現了四位異姓藩王,即定南王孔有德、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仲明和平西王吳三桂。

這四人中,前三位是在“吳橋兵變”後,投降了皇太極,這個時候還處於後金政權時期,而他們三位在清朝不斷發展壯大的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並且立下了汗馬功勞。

吳三桂歸順的時間相對較晚,是在順治元年(1644年),“山海關大戰”的時候在陣前投降了清朝,並且在此之後隨同其他三位藩王一同南下,平定了李自成的大順政權和張獻忠的大西政權,接著又盪平了南明小朝廷,同樣功勛卓著。

順治九年(1652年),隨著定南王孔有德在桂林戰死,全家除了其女孔四貞外,盡皆被李定國屠戮,定南王世襲被取消。

至此,清朝初年“三藩”鎮守的格局正式形成。

平西王吳三桂鎮守雲南,兼領貴州,主要對付的是南明永曆政權以及李定國的殘部;

平南王尚可喜鎮守廣東,主要對付張獻忠的余部;

靖南王耿仲明,在其去世後由其子耿繼茂繼任,之後便是耿精忠襲承靖南王,耿家先是鎮守四川對付張獻忠的殘部,後駐防福建防備盤踞在金夏,後又佔領台灣的鄭氏集團。

裁撤三藩,康熙皇帝初衷是好的,但是方法卻是錯誤的。

1673年(康熙十二年),鎮守廣東的平南王尚可喜接受了手下謀士的建議,決定急流勇退,自請撤藩,本人回遼東養老,由其子尚之信襲承其平南王的爵位,繼續世守廣東。

尚可喜的撤藩請求無疑讓康熙皇帝找到了“剛想睡覺就有人送枕頭”的感覺,立馬予以了同意。在這之後,平西王吳三桂和靖南王耿精忠,先後上疏自請撤藩,等待康熙皇帝的回復。只不過,尚可喜自請撤藩是真心的,而吳三桂和耿精忠顯然是抱著試試看的態度。

『伍』 清朝初年的「三藩之亂」指的是哪三位藩王

滿清之入主中原及消滅南明,多賴明朝降將之力,故起初不惜以高官厚祿籠絡他們。清在入關初即封吳三桂為平西王,順治六年又封尚可喜為平南王,耿仲明為靖南王,後耿仲明子繼茂承襲父爵。南明政權消滅後,平西王吳三桂鎮守雲南,兼轄貴州;平南王尚可喜鎮守廣東;靖南王耿繼茂(後由子精忠代)鎮守福建。此即所謂「三藩」

『陸』 吳三桂在康熙年間反清到底是為什麼

康熙十二年(1673年)春,鎮守廣東的平南王尚可喜疏請歸老遼東,康熙皇帝遂乘勢作出了令其移藩的決定。

而後,又對鎮守福建的靖南王耿精忠的撤藩要求也依例照準。在形勢的逼迫下,吳三桂也假惺惺地上書朝廷,請求撤藩,實則希冀朝廷慰留他。

對於吳三桂的真實意圖,康熙皇帝非常清楚。他認為,吳三桂和朝廷對立已久,「撤亦反,不撤亦反。

不若及今先發,猶可制也」。於是力排眾議,毅然決定允其撤藩,還派專使至滇,雷厲風行地經理撤藩事宜。

十一月,吳三桂誅殺雲南巡撫朱國治,自稱天下都招討兵馬大元帥,提出「興明討虜」,起兵造反。

由於吳三桂專制滇中十四年,在反叛之初,叛軍乘銳連下貴州全省、湖南的衡州。

福建靖南王、廣東平南王二藩和吳三桂在各地的黨羽如四川之鄭蛟麟、譚弘、吳之茂,廣西之羅森、孫延齡,陝西之王輔臣,河北之蔡祿等也先後揭起叛旗,紛紛響應。一時之間,形勢對吳三桂非常有利。

歷史評價

謝四新:李陵心事久風塵,三十年來詎卧薪?復楚未能先覆楚,帝秦何必又亡秦!丹心早為紅顏改,青史難寬白發人。永夜角聲應不寐,那堪思子不思親。

孫旭:三桂為明季罪人,又為本朝反賊,其生平亦何足道!

邵為章:百萬雄師睥睨間,先朝一胍絕南蠻。擒人即是人擒路,誰道天公不好還。行營歷歷草凄凄,銅柱摩崖手自題。虎豹無晴威尚在,老軍猶說舊平西。

佘一元:吳帥旋關日,文武盡辭行。士女爭駭竄,農商互震驚。

著名清史專家李治亭:在明清之際的大舞台上,吳三桂是一位著名人物。他以迎清兵入關而名噪一時,30年後又舉兵叛清,一度割據西南。

王妍:眾所周知,吳三桂反清,被清朝視為罪大惡極的「逆臣」。

(6)康熙為什麼打緬甸王擴展閱讀:

吳三桂祖籍南直隸高郵,萬曆四十年(1612年)生於廣寧前屯衛中後所(今遼寧綏中)。他出身於遼西將門世家,自幼習武,善於騎射。

吳襄耳聞目睹了明朝在天啟二年(1622年)如何在廣寧之戰中失利,遼東經略熊廷弼如何被傳首九邊,遼東巡撫王化貞如何下獄而死。

吳三桂的生母不詳,吳襄奉旨調進北京,娶了祖大壽的妹妹為續弦。祖大壽是世居遼西的望族,吳襄成為祖大壽的妹夫,吳三桂成了祖大壽的外甥。

祖、吳兩家的聯姻,使吳襄、吳三桂父子找到了堅強的靠山,也使祖氏家族的勢力更加壯大。

吳三桂在父親吳襄和舅舅祖大壽等的教誨和影響下,既學文,又學武,不到二十歲就考中武舉,從此跟隨父親吳襄和舅舅祖大壽,開始他的軍旅生涯。

崇禎二年(1629年),清太宗皇太極親率五、六萬大軍,避開明朝構築的寧錦防線,繞道蒙古直趨北京,史稱「己巳之變」。

面對來勢兇猛的清軍,朝野非議頗多,又恰逢皇太極設計反間,生性多疑的崇禎將袁崇煥逮捕入獄。

關寧軍入衛以來受到不公正待遇已久:連獲廣渠門、左安門二捷,卻仍被當作奸細謾罵,在城壕露宿半月,京營從城上扔磚砸死三人,選鋒出城砍死六人,巡夜兵丁被殺或勒索。

等到袁崇煥蒙冤,眾將士已是心灰意冷,皆言「以督師之忠,尚不能自免,我輩在此何為?」竟不聽祖大壽號令,徑自向東奔去。

崇禎四年(1631年)的大凌河之戰中,團練總兵吳襄率馬步四萬余往援大凌河城(今遼寧凌海)祖大壽,結果吳襄臨陣逃脫,被削職。

『柒』 康熙都說算了,吳三桂卻仍要殘忍地殺死永曆帝是怎麼回事

吳三桂處死南明永曆皇帝,加封平西親王。

順治元年(1644年)降清,吳三桂投降清朝,並在山海關大戰中大敗李自成,被封為平西王,隨後引八旗鐵騎入關南下,橫掃長江以南半壁江山。順治十六年(1659年),吳三桂鎮守雲南,引兵進入緬甸,迫緬甸王交出南明永曆皇帝朱由榔,而南明朝廷的最後一位皇帝。康熙元年(1662年),吳三桂殺永曆帝於昆明,南明滅亡。同年,吳三桂晉封為平西親王,與福建靖南王耿精忠、廣東平南王尚可喜並稱「三藩」。

吳三桂原為明朝遼東將領,自降清以來,屢次受到官職升遷與爵位封賞,但是每次封賞都幾乎是以對南明作戰的功勛而取得,而在手刃南明永曆皇帝朱由榔之後,吳三桂也到達了權勢的最高峰,不僅自己封疆裂土,自己的兒子吳應熊也成為了額駙,吳家顯赫一時。

『捌』 康熙八歲登基,擒鰲拜,攘外除憂,依賴吳三桂,為何最終卻執意平定三藩

因為當時藩王的實力太強,對康熙的皇權隱隱有了威脅,所以必須要平定三藩,削減他們手中的權利。當時清朝剛剛入關的時候,以吳三桂等人為首的明朝官員在審時度勢後選擇投降清朝,當時的清朝廷剛剛建立不久,朝政還不穩定,對於他們的投降非常的高興,也為了盡快的收攏人心,所以並沒有剝奪他們手中的兵力,還將他們都封了官職。

隨後康熙便雷厲風行的開始削減藩王的實力,雖然吳三桂等人也進行了反抗,但在朝廷無情的鎮壓之下都落敗了。卧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這是君王的一貫信條,對於高高在上的君王來說,是絕對不允許大權旁落的,勢必要掌握在自己手中。

『玖』 吳三桂到底擁有多少軍隊,為何能威脅康熙皇帝的統治

吳三桂其實手裡的兵還真的不多,要說他自己的話也就三四萬的士兵,加上其他三個藩王的士兵一共也就十幾萬人,這個數量和清朝的中央軍比起來還是有一些差距的,但是就這么十幾萬不對照樣讓康熙很是頭疼,吳三桂能威脅到康熙的統治一個更主要的原因是因為吳三桂在南方一代的威望是很高的以至於要高過康熙皇帝。

再就是吳三桂在南方地區的影響力了,一個藩王居然能聯合其他地區的藩王一起造反足可以見得吳三桂的威望,而且雲南地區山高皇帝遠,康熙想要把手伸進南方屬實也是不容易,況且吳三桂還是一個出色的軍事家和政治家,在打仗和治理國家上都有自己的見解這樣的一個人有部隊有才華不造反才怪。 所以從兵力和政治實力上來看吳三桂無疑都是康熙最大的敵人,對康熙的位置也是最大的競爭者。

『拾』 陝甘提督王輔臣已經歸順康熙,為什麼康熙還要將他凌遲處死

為了保住皇權,寧可錯殺,也不可放過。在中國古代皇權集中的時代,威脅皇權者,必會被處死,皇帝的地位是不可動搖的。王輔臣曾經是吳三桂手下一名大將,後來大清王朝入關,平定四海八方,王輔臣投靠了大清王朝,然後在大清做了一個小官。他對大清王朝沒有多大的感情,心中還惦念著吳三桂,對朝廷不太忠心。在吳三桂襲擊大清的時候,王輔臣正好被康熙皇帝提拔為陝甘提督。

為了穩固皇權,避免這種叛亂的事再次發生,康熙帝痛定思痛,下令將他凌遲處死。這是他該得的,如果他對大清王朝忠心耿耿,可以繼續做他的陝甘提督,富貴平安的過一生。但是他賊心不死,只要還在一天,就可能威脅到大清王朝的安定。

熱點內容
西班牙8號球員有哪些 發布:2023-08-31 22:08:22 瀏覽:1864
怎麼買日本衣服 發布:2023-08-31 22:08:20 瀏覽:1272
紐西蘭有哪些人文景點 發布:2023-08-31 22:06:06 瀏覽:2197
皇馬西班牙人哪個台播 發布:2023-08-31 22:05:05 瀏覽:1808
新加坡船廠焊工工資待遇多少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2:01:05 瀏覽:1951
緬甸紅糖多少錢一斤真實 發布:2023-08-31 21:57:45 瀏覽:1603
緬甸200萬可以換多少人民幣 發布:2023-08-31 21:57:39 瀏覽:1545
紐西蘭跟中國的時差是多少 發布:2023-08-31 21:53:49 瀏覽:3084
中國哪個地方同時與寮國緬甸接壤 發布:2023-08-31 21:52:06 瀏覽:1557
土耳其簽證選哪個國家 發布:2023-08-31 21:37:38 瀏覽:1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