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的友情體現在哪裡
㈠ 和緬甸人交往注意什麼
緬甸人社交習俗總的特點:
佛教之國緬甸人,崇拜烏鴉奉為神;榕樹極為受寵愛,喻為佛塔民族魂;宗教習俗「右為上」,「左賤」、「女卑」根很深;「過午不食」為教規,恪守教義方為純;國民待人講友善,禮貌盛情心忠懇。在生活細節上有如下特點:緬甸人歷來非常尊敬僧侶,黃色的袈裟是人們心目中庄嚴、崇高、聖潔、不可侵犯的象徵。乘船坐車,人們見到和尚要起立讓座;宴會、集會等場合,和尚都坐最好的位置;任何人,包括國王,謁見和尚教要跣足膜拜;大法師有事見緬王時,緬王要主動讓開寶座,以示尊敬。
緬甸的「潑水節」是人民傳統的新年佳節,於每年公歷4月13日前後,一般要慶祝4天。在「潑水節」期間,佛教徒清晨要先趕赴附近的寺院,參加浴佛儀式,念育吉祥經。向菩薩灑香水,祈求保佑。家家戶戶在門前缸桶里盛裝貯滿清水,潑灑來客和過往行人,以表示衷心祝願。人們都以被潑得多而興奮。緬甸佛家人可以食肉,這是與有的佛教國不同的。但佛家人是不可殺生的。
緬甸人無論做什麼事都有個「男右女左」的習俗。據說這表示「右為大,左為小」、「右為貴,左為賤」的意思。在信奉佛教的緬甸人心目中,榕樹是非常神聖的,榕樹就是佛塔,他們在崇拜烏鴉之俗。並視其為「神鳥」,對其倍中愛護。他們一般便後都不願意使用手紙,他們的習慣是用水罐裝水,用左手來沖洗。
緬甸中部勃叨族婦女的審美觀很奇特。她們都以預長為美的標志。為了讓脖子變長,他們從小便在頸部套上一圈圈類似脖套的黃銅環,銅環高達30厘米以上便被視為美貌。在她們的手臂和腳、腿上也都愛戴這種飾物。緬甸的緬族人以紋身為美。男子紋身較為普遍,一般從十幾歲就在背、腹、腿外紋以花草鳥獸;有些女子也喜歡在身上刺花作裝飾。緬甸人偏愛東亞蘭花,人們視其為美好和吉祥的象徵,並喻其為國花。他們喜愛孔雀。人們視其為美好和幸福的象徵。他們在生活上,習慣使用紅、黃和鮮艷的色彩。常以其裝飾自己或美化環境。
㈡ 緬甸的風土人情
緬甸人一般不在星期二出門辦事,認為在這一天出門辦事,一次不能成功,至少辦兩次才行。如在星期二有急事要辦,出門前,邁出幾步之後,必須再退回屋內,然後才上路,以示反復兩次。認為只有這樣,才能在星期二把事情一次辦成功。 送物:緬甸人崇拜佛教,樂善好施,但送給他人物品時,有一定的規定。一般來說,送物必須在星期一到星期六期間,星期天忌送他人物品,尤其禁止把衣服、沙籠送給別人。在星期一,緬甸人禁忌送牛給他人或向他人借牛使用;星期二,禁忌把木頭、竹子等送給別人;星期三,禁忌把稻穀贈給他人;星期四,禁忌向他人索借金銀製品。此外,緬甸人還禁忌在星期二、五、六借錢給別人。用手在緬甸、印度,有一個禁忌常會被初到者忽視,即當地人把左手看作是低下的、不潔凈的。這是因為他們上廁所時用左手(緬甸的廁所里,不論檔次高低,都有洗手設施,或是面盆,或是水龍頭,亦或只有一個筒易水池,加上一把水勺),所以平時送茶、上菜、接物、遞東西都不允許用左手,見面時更是禁忌用左手握手。我是左撇子,心中暗下決心,定要刻骨銘心記住這點,以免狂忌。 建塔、拜塔的傳統風俗 緬甸素以「萬塔之國」著稱,在這里,到處可見大大小小金光燦燦風格各異的佛塔。據緬甸學者考證,古代在蒲甘地區實際有佛塔5000多座,這些佛塔,全是緬甸人捐款修建的。虔誠的佛教徒把修建佛塔看作一生最大的心願。他們平日捨不得吃穿,臨終前把一生辛苦的積蓄捐獻出來修建一座佛塔,才算了卻心願。正如緬甸人自己說的:「我們緬甸人在施捨時手決不會發抖」。不過,緬甸人修建佛塔的目的同樣是為了積德,以便擺脫苦海,來世升入天堂。 緬甸人無姓氏,只有名字,一般人在自己名字前冠一稱號,以區別其性別,輩分。男人或晚輩自稱為「貌」,稱前輩為「吳」,稱平輩為「郭」,女人通稱「瑪」,年齡大的稱「杜」,緬甸人喜歡扎素色頭巾,稱為「崗包」。 緬甸人為了適應當地炎熱的氣候,不論男女老幼,下身都喜歡穿著五光十色的紗籠,就象我們說的圍裙一樣,穿起來看似有些邋遢,但卻方便涼快。如果是在一些比較莊重的場合,男子穿的紗籠還講究配套,即是用一條布巾以一定格式扎在頭上,這叫戴「崗色」,上身則穿沒有衣領的對襟式長袖短衫。女子穿的紗籠看起來比較薄,但多配有底裙,腰間還會繫上銀帶或安上紐扣作裝飾。 取名 緬甸人有名無姓,通常在自己的名字前面加一冠詞,以示性別、年齡、身份和地位。青年男子自稱「貌」(Maung,意為弟弟),表示謙虛,對幼輩或少年也稱「貌」,對平輩或兄長則稱「郭」(Ko,意為哥哥),對長輩或有地位的人則稱「吳」(U,意為叔伯)。如某男子叫「昂基」(Aung Gyi),隨著他的年齡和地位的變化,被稱作「貌昂基」(Maung Aung Gyi)、「郭昂基」(Ko Aung Gyi)或「吳昂基」(U Aung Gyi)。 此外,還有在自己名字前冠以「德欽」(Thakin,意為主人)、「波」(Bo,意為軍官)、「耶波」(YeBo,意為同志)、「塞耶」(SaYar,意為教師和醫生)的。 緬甸婦女不論已婚與否,一般在名字前加「瑪」(Ma),表示謙虛;對幼輩或平輩也稱「瑪」(意為姑娘),對長輩或有地位的則稱「杜」(Daw,意為姑、姨、嬸)。如有一位叫「丹敏」(Tan Min)的女子,隨著她的年齡和社會地位的不同,人們可稱她為「瑪丹敏」(Ma Tan Min)或「杜丹敏」(Daw Tan Min),她本人自稱「瑪丹敏」(Ma Tan Min)。 有統計,緬甸人取名所用的字總共不到100個,用這些字互相拼湊,取其聲韻順口悅耳即可。因而緬甸人重名的很多,為表示區別,往往在名字前或名字後加上籍貫或工作單位、職業名稱等。 生活禁忌 緬甸人有「右為貴,左為賤」,「右為大,左為小」的觀念。因此,緬甸人有「男右女左」的習俗。此外女人不能枕著男人的胳膊睡,否則男人就會失去「神力」,整日萎靡不振。 緬甸人視頭頂為高貴之處,所以不能用手觸摸他人頭部,即使是十分可愛的孩童也不能撫摸其頭。 與朋友同行,不能勾肩搭背。給長者遞接物品時,不能用右手,右手被視作是不潔凈的。 緬甸人視太陽升起的東方為吉祥的方向,認為東方是釋迦牟尼成佛的方向,所以緬甸人家裡的佛龕都供在室內東牆上。因此睡覺時,頭必須朝東忌諱朝西,否則是對佛的玷辱,會招致不幸。緬甸人還認為西方是死神居住的地方,古代緬甸國王斬殺犯人時,都是出宮殿西門,所以睡覺絕對不能頭朝西睡。緬甸人把東面和南面稱為頭頂部,把西面和北面稱為腳尾部。家中長者的座位在頭頂部,晚輩的座位在腳尾部。 在緬甸,女子穿的筒裙(緬語稱「特敏」(TaMane))被視為不吉祥之物,不充許晾曬在超過人頭的地方。因此男子忌諱在晾著衣服的繩索或桿子下穿行。如男子穿行,則男子身上的「神力」會丟失,並會倒霉一輩子。故此,到佛塔寺廟朝拜的信女,不得登攀塔座,只能跪在塔下瞻拜許願,如要向佛塔、菩薩身上貼金,需交由男子代辦。
㈢ 請問為什麼說中國和緬甸之間的友誼是胞波友誼
因為緬甸人的緬族和中國漢人的共同祖先都是古羌人,其實我們都屬於漢藏語系.後來隨著古羌人的遷徙,近而形成了不同的民族,兩家分開還不到幾千年。
㈣ 中國和緬甸之間的友誼為什麼被稱為「胞波情誼」
「胞波」是兄弟同胞的意思。由緬語音譯而來,原義為同胞。是對中國人的親切稱呼。 所以象徵緬甸和中國是兄弟一樣的親切。1956年,由周恩來總理與緬甸吳巴瑞總理親手締造了中緬兩國兄弟般的友誼。現在的胞波節更成了兩國人民共同的歡樂盛典。
「胞波」是有一定的歷史背景的:當年中國被蘇聯和美國孤立。在外交上尋求突破,就跟非洲的許多小國建立好關系,當時緬甸在國際亞洲還算一個比較富裕的國家,當時的聯合國秘書長是緬甸人。加上緬甸的地理位置的重要,周總理在外交戰略上極力拉攏緬甸,而建立良好的關系,緬甸人親切的稱中國為胞波。中國與緬甸劃分國界的時候,周總理將一些中國的土地都劃分給了緬甸,為的就是打好關系。
㈤ 中國與緬甸的關懷特點
我在緬甸工作過一年,所以對中緬兩國的關系稍微了解一點:
樓上說的前半句有道理,那就是緬甸和朝鮮的處境很像。都是獨裁國家,人民生活水深火熱,受西方制裁。中國出於地緣和政治因素一直在給予這兩個國家或明或暗的幫助和支持。不過緬甸和朝鮮不同的是:緬甸本身擁有非常豐富的自然資源,如石油、天然氣、森林資源、水力資源等,中國對緬甸的投資屬於完全雙方互利的,我們可以得到巨大的經濟利益。同時緬甸的地理位置又十分獨特,在緬甸可以發現很多中印兩國戰略交鋒的痕跡。而且緬甸也是破解中國馬六甲困境的重要砝碼。現在中石油正在投資興建的中緬油氣管道就是國家戰略項目,同時我國在緬北投資了大量的水電項目,這都是造福兩國人民,尤其是促進緬甸經濟發展的重要舉措。
總之,緬甸和中國的合作是一種互利雙贏的合作,從政治上,經濟上都是如此。
㈥ 緬甸為什麼自獨立以來和中國關系一直很不錯
1、中國與緬甸的關系其實並非一直很不錯,在表面無事的景象下隱藏著不穩定的暗流。緬甸當局的打擊少數民族的民族沙文主義政策以及對在緬華裔的不公平政策尤其是對緬共的鎮壓令中國對緬甸當局很反感。
2、中緬關系保持良好的關鍵在於中國長期奉行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不幹涉緬甸內政,在緬甸受到西方世界不公平對待的時候,中國主持正義,為緬甸的國家利益作出了貢獻。
3、緬甸在國際上也同樣堅持一個中國,在恢復中國在聯合國合法席位及其他一些涉華事務上積極站到中國一方,雙方始終保持外交上的默契。
4、中國歷史曾經支持過緬共,但當緬共內訌不斷,前途無望之後,中國停止了對緬共的支持。出於中國邊境安全的需要,轉而支持緬甸軍政府的禁毒行動。中緬雙方存在著共同的利益,這也是雙方關系融洽的基礎。
㈦ 據說目前和中國關系最好的國家是緬甸,次種說法有根據嗎
國與國沒有永遠的友誼,只有永遠的利益。中國由於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因此每個時期和別的國家的關系也不同。比如上個世紀50到60年代,和越南國家好,後來又與越南發生戰爭。與朝鮮的關系也很好,但自從與韓國建交後,就與朝鮮的關系冷淡了。中國與緬甸的關系也是一樣的,因為緬甸的武器90%都是由中國提供的,而緬甸又每年提供給中國許多能源、石材、木材等。國家關系也很不錯。但是,目前來說與中國關系最好的接壤國家應該屬巴基斯坦和尼泊爾。這兩個國家每年都獲得不少利益,所以對中國也十分友好。再加上執政黨是共產黨(毛派),對中國本身就懷有敬畏,所以比較聽中國的話。巴基斯坦就更不用說了,看看巴基斯坦的飛機和軍艦吧,幾乎都是中國造的,所以也一直被西方稱為中國的盟國,這也讓印度阿三很不爽。因為只要中印開戰,巴基斯坦肯定站在中國這邊。
㈧ 為什麼緬甸對中國很友好
因為有共同的利益,
中緬有共同的敵人,就是印度~~!
㈨ 中緬之間的友誼為何稱為胞波情誼
「胞波」意即「同胞兄弟」。傳說很久以前,太陽神的後裔與龍公主相愛,之後龍公主生下了三個蛋。一個龍蛋從河裡漂到中國,一位美少女從中脫殼而出,後來成為中國的皇後;一個觸地而裂,變成寶石,緬甸便成為寶石之國;還有一個被緬甸驃族老人打水時取回,孵化出一個男孩,後來男孩成為緬甸古蒲甘王朝的始祖。於是,蒲甘王朝的始祖特授中國皇後之子即其外甥為「烏底巴」,「烏底巴」含有「同胞所生」之意。從此,緬甸人民就把中國人民當作自己的「瑞苗」——親戚;從此,中緬兩國邊民語言相通,習俗一致,通婚互市,留下了許多動人的故事。為此,陳毅元帥曾在1957年陪同周恩來總理訪問緬甸時寫詩篇《贈緬甸友人》:「我住江之頭/君住江之尾/彼此情無限/共飲一江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