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任緬甸軍官有多少
Ⅰ 在緬甸戰場被擊斃的少將以上的日軍軍官總數共計多少
摘要 您好,1.
Ⅱ 緬甸有沒有領導人
緬甸有領導人。
緬甸2010年結束了軍政府統治,進行民主改革。根據2008年憲法,緬甸是一個總統制的聯邦制國家,將實行多黨民主制度。總統既是國家元首,也是政府首腦。
緬甸現任總統
吳登盛(Thein Sein)。1945年4月出生,緬族。畢業於緬國防軍事學院。1997年4月任三角軍區司令。2001年12月,任國防部軍務署長。2003年8月出任「和發委」第二秘書長,2004年 10月升任「和發委」第一秘書長。2007年5月18日被任命為代總理,同年10月24日出任總理,並於11月晉升上將。2010年4月退役,擔任緬甸聯 邦鞏固與發展黨(簡稱「鞏發黨」)主席並仍任政府總理。同年11月,在全國大選中當選為人民院議員。2011年2月4日,在聯邦議會選舉中當選為緬甸聯邦 共和國首任總統。
Ⅲ 緬甸有四大軍閥嗎
一方面,它不像越南那樣是一個統一的社會主義國家;另一方面,它也不是像泰國那樣的君主立憲制國家。國際新聞報道較少,這可能是因為該國沒有太多的指導性報道。
直皖戰爭後,直奉之間在地盤和權力的分配上,矛盾日益尖銳,導致1922年4月爆發首次直奉戰爭。雙方在北京附近開戰,結果奉軍戰敗,退出關外。直系控制北京政權後,仍採用消滅異己勢力,推行武力統一的政策。先打起「恢復法統」的旗號,驅逐徐世昌,扶出黎元洪復任總統。
軍閥特點
1、軍閥沒有強烈的意識形態,使文化活動自由,讓新文化運動得以興起。如段祺瑞聘蔡元培做北大校長。
2、有輪流執政現象,不將對手趕盡殺絕。
3、以擴充軍隊為第一目的,嚴重阻礙中國現代化。
4、中國自北宋實施重文輕武的政策後,軍人素質嚴重降低。從袁世凱的善後大借款後,袁世凱私心自用提拔行伍,造成軍中(上層軍官)76%文盲。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軍閥 (割據一方的軍人集團)
Ⅳ 泰國和緬甸軍力對比
迫擊炮:81毫米、107毫米若干門,120毫米12門。
反坦克導彈:「龍」式300具
無坐力炮;75毫米30門,106毫米150門。
高炮:20毫米48門,37毫米122門,40毫米128門,57毫米24門。
地空導彈:「紅眼睛」若幹部
運輸機:14架
聯絡機:20架
教練機:28架
直升機:167架,其中AH-1P型武裝直升機4架。
海軍
6.8萬人(含陸戰隊、海軍航空兵和岸防部隊)。編有3個作戰艦隊和1個海軍航空兵聯隊
直升機航母:「差克里·納呂貝特」號1艘。
導彈護衛艦:8艘,其中「納黎萱」級、「昭帕耶」級、「格臘武里」級、「佛陀約華」級各2艘。
護衛艦:6艘,其中「瑪古·拉差古曼」級1艘、「達比」級2艘、「達津」級2艘、「賓格老」級1艘。
小型護衛艦:「拉坦納凱辛」級2艘、「哈姆羅辛」級3艘。
導彈快艇:「拉差立」級3艘,「布拉巴拉巴」級3艘。
巡邏艇:77艘
掃雷艦艇:7艘
兩棲艦艇:9艘
後勤支援艦船:16艘
海軍航空兵1700人,裝備作戰飛機67架、武裝直升機5架。
陸戰隊
1.8萬人。編有1個師,2個步兵團,1個炮兵團,1個兩棲攻擊營,1個偵察營。裝備裝甲輸送車33輛,115毫米牽引炮12門及「龍」式反坦克導彈若干具。
空軍
4.3萬人。編有3個攻擊戰斗機中隊,3個戰斗機中隊,5個防暴機中隊,1個電子偵察機中隊,2個武裝偵察機中隊,3個運輸機中隊,2個直升機中隊,1個高炮連。作戰飛機153架。
攻擊戰斗機:F-5A/型14架,F-16型34架。
戰斗機:F-5型33架
防暴機:AC-47型4架,AU-23A型22架,N-22B型19架。
電子偵察機:IAI-201型3架
武裝偵察機:OV-10C型25架,RF-5A型3架。
航測機:8架
運輸機:C-130H型等共28架
教練機:共165架,其中L-39ZA/MP型34架具有作戰能力。
聯絡機:11架
直升機:42架
空空導彈:「響尾蛇」、「大蟒」若干枚。
地空導彈:「吹管」、「蝮蛇」若干枚。
准軍事部隊
約16.56萬人。其中,「獵勇」部隊2.26萬人,保衛國土志願隊5萬人,海上警察2500人,航空警察500人,邊境巡邏警察4萬人,地方警察約5萬人。
預備役部隊
20萬人,編有4個陸軍預備役師。
部署
陸軍按4個部域軍部署,重點部署在中部和東南部地區。海軍部署在各海軍基地,陸戰隊駐梭桃邑海軍基地。空軍各飛行大隊分別駐各空軍基地。主要軍事基地18處,其中海軍基地5處(曼谷、宋卡、攀牙、梭桃邑、達叻)、空軍基地13處(廊曼、柯叻、打卡里、華富里等)。
兵役制度
實行義務兵役制,服役期2年。
軍銜
軍官分4等10級:元帥,將官3級(上將、中將、少將),校官3級(上校、中校、少校),尉官3級(上尉、中尉、少尉)。
駐外兵力
2000年共派出900人參加聯合國東帝汶維和部隊,另有20名軍事觀察員參加聯合國在東帝汶、獅子山、伊拉克和科威特的維和行動。
外國駐軍
新加坡駐有1個訓練營地。美國120人(陸軍40人、空軍30人、海軍10人、陸戰隊40人)。
軍隊節日
建軍節4月8日
Ⅳ 緬甸有多少職業軍人
截止2013年,緬軍有現役部隊約42.9萬人。年軍費約6-8.5億美元。實行志願兵役制。緬甸陸軍負責所有的地面作戰行動以及負責將空軍和海軍納入聯合作戰編成體制。陸軍部隊編成與眾不同,不採用旅級編制,而是將陸軍分成12個地區司令部編制,每個地區司令部由「戰術行動司令部」 組成。兵力32.5萬人。編有10個輕裝步兵師師部,12個軍區司令部,32個戰術指揮部,245個步兵營,7個炮兵營,4個裝甲營和2個高炮營。
Ⅵ 緬甸各勢力與中國關系
緬北六大武裝
1、撣邦武裝
撣邦擁有超過360萬人口,占緬甸人口總數的7%,信仰佛教,從300年前起就長期與緬甸中央政府發生武裝沖突。撣邦武裝最多時曾有100隻武裝,其中最出名有3隻,第一是撣邦軍(SSA),上世紀70年代,成為緬共最有利的同盟軍。
第二個為撣邦聯合革命軍(SURA),自從上世紀60年代開始與殘留緬甸國軍聯合,從事搜集情報,走私毒品活動。
第三個是撣邦聯軍(SUA),其規模最大時,擁有超過2萬武裝力量,裝備有薩姆7型防空導彈,迫擊炮等武器。雖然其主力14000人在1996年向政府投降,但現在仍有相當力量在緬北活動。
2、佤族武裝
佤族生活在緬甸阿佤山一帶,靠近中國滇西南。該民族在1967年以前尚處於原始社會末期,數十個世襲部落首領統治整個社會。60年代,緬共來到佤邦建立根據地,大批佤族青年加入緬共軍隊,從而緬共為佤邦培養出大批軍政人員。
1989年4月,緬共中部軍區副司令鮑有祥,第12旅旅長趙尼萊突然包圍緬共中央總部,成立佤邦聯軍。
佤邦聯軍地盤與中國雲南的滄源縣,耿馬縣,瀾滄縣,孟連縣等接壤,總面積大約有3萬平方公里。佤聯軍的路線是:一手高舉和平民主的旗幟,一手高舉武裝自衛的旗幟,以軍事實力為後盾,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最終實現民族自治和大佤邦的戰略構想。
佤聯軍現在可以說是緬北最大的武裝力量,主要軍官包括,田家新,李老二,陳祥,趙岩祥,魏學榮,扎老布,李祖烈,賽堂,三不勒等等,擁有5個師級部隊,超過2.5萬軍隊,裝備有地空導彈,120毫米,100毫米,82毫米迫擊炮,75毫米無後坐力炮,4管高射機槍,53式輕重機槍,56式自動步槍,56式半自動步槍,56式輕機槍和M-16步槍。
佤聯軍還辦有4所軍事學校,並重金聘請解放軍和台灣退役軍官擔任教官訓練部隊。改變過去緬共陳舊的作戰方式。
3、果敢武裝
果敢特區面積5200平方公里,果敢人最早是在1661年在反抗清軍的最後一戰,失敗後流亡緬甸的明軍及其家屬。1942年,日軍侵佔緬甸後,果敢自衛軍與日軍作戰百餘次,獲得英國女王頒發的OBE勛章。果敢民風強悍,素有九反之地的稱謂。
現在果敢最大武裝是果敢同盟軍,最早為1989年脫離緬共的緬共東北軍區副司令彭家聲部隊。果敢同盟軍控制面積較小,僅有2700平方公里,人口22萬,武裝力量在2000人左右。
4、克欽武裝
克欽是緬甸第六大民族,人口125萬,與中國境內景頗族是同一民族。
克欽獨立軍,現在控制區域1萬平方公里,人口10萬,克欽在其控制區實施二丁抽一,三丁抽二制度,現擁有7000武裝力量和5000名民兵,實力僅次於佤聯軍。
為獲得武器,克欽武裝想盡辦法從印度,緬甸,泰國走私M-16步槍,M-24沖鋒槍,M-79型火箭筒及子彈。
克欽新民主軍,該武裝最早為1989年,緬共第101軍區部分部隊改編而成,駐地在中國雲南怒江州,保山地區邊境外,境內森林覆蓋率高達84%,擁有大量珍貴木材。其武裝力量包括1500名常備軍和民兵,武器包括,54式手槍,56式自動步槍,75毫米無後坐力炮,82毫米迫擊炮和馬克辛重機槍。
5、克倫族武裝
克倫族擁有超過400萬人口,分布在克倫邦和伊洛瓦底江三角洲地區。為遠古古羌人集團較早南下的一支,與中國漢族同源。
克倫族自古代起就與緬甸中央政府作戰,英國殖民緬甸期間,又協助英軍進攻緬軍。二戰期間,更是在英國幫助下,猛烈進攻親日的昂山將軍領導的緬甸獨立軍。
克倫民族解放軍(KNLA)
始創於1945年,目前控制區域1.3萬平方公里,人口13萬。軍事力量包括7個旅6個直屬營等7000人。
6、克耶解放軍
成立於1949年7月,是一支以實現民族獨立和自治為理想的反政府武裝。現在其主力近萬人已經接受民族和解。泰緬邊境但仍然在其控制區(泰緬邊境)進行武裝割據,自我管理。
Ⅶ 緬甸大選的2010緬甸大選
2010年首次多黨制全國大選
緬甸20年來首次大選於當地時間7日早上6點展開投票,選舉聯邦議會和省邦議會。大選共選舉產生1000多名聯邦議會議員和省邦議會議員。在這次大選後,90天內將召開聯邦議會第一次會議,選舉產生總統、副總統,組成新政府,屆時現軍政府將向新政府移交權力。
本次大選依據2008年全民公決通過的《緬甸聯邦共和國憲法》而舉行,共選舉產生1000多名聯邦議會(人民院和民族院)議員和省邦議會議員。大選後90天內召開聯邦議會第一次會議,屆時將選舉產生總統、副總統,組成新政府,現今的軍政府將向新政府移交權力。
新憲法規定,總統為國家元首和政府首腦,還擔任包括三軍總司令為其成員之一的國家國防安全委員會主席。三軍總司令為緬甸各種武裝力量的最高統帥。軍隊將繼續在國家政治方面發揮作用,將在各級議會中擁有由三軍總司令提名、非選舉產生的軍人議員席位,數量佔全部議席的25%。
新憲法明確規定,緬甸政治上實行多黨制,經濟上實行市場經濟制度,外交上奉行自主、積極、不結盟的外交政策,不允許外國在緬駐軍。10月21日,緬甸正式啟用新國旗、新國徽,國歌則保持不變。 在嚴密的安保措施之下,緬甸7日清晨開始了一場等待了20年之久的大選。這是緬甸20年來的首次多黨制大選,是緬甸七點民主路線圖的第五步,也是實現從軍政府向民選政府轉型的一次重要選舉。
本次大選依據2008年全民公決通過的《緬甸聯邦共和國憲法》舉行,共選舉產生1000多名聯邦議會議員和省邦議會議員。其中25%的議席不經過選舉,仍由軍方人士占據。大選後90天內將召開聯邦議會第一次會議,選舉產生總統、副總統,組成新政府,屆時現軍政府將向新政府移交權力。
在最大城市仰光,政府安排了部分當地媒體和外國媒體機構在當地雇員,前往部分票站采訪報道。不過當局此前已經宣布,禁止國際媒體和外國觀察員采訪或監督大選。
在仰光街頭記者發現,在各個政黨競選海報中,軍政府支持的緬甸聯邦鞏固和發展黨(簡稱鞏發黨),占據了最大多數。鞏發黨在提名的候選人人數上,也大幅領先其他政黨。
大選投票於當地時間7日下午4時順利結束,各投票站隨即開始點票工作。從仰光和東枝幾個投票站的開票情況看,鞏發黨暫時處於領先地位。據緬甸官方人士說,大選正式結果幾天以後才能公布。 丹瑞大將深藏不露
在仰光城市中心的茵雅湖四周,都是風格別致的幾層小樓,樓外的院子內綠樹成蔭。據稱,包括緬甸最高領導人丹瑞大將等不少高層有時就住在這一帶。一位當地司機告訴《環球時報》記者,不少政府高官都在新首都內比都有好幾套豪宅,但平時他們大部分時間還是住在仰光。
不論在仰光還是內比都,緬甸普通民眾給記者的印象是:不少人會說英語,對於領導人話題他們毫不避諱。仰光計程車司機貌埃就非常不滿地批評說:「丹瑞最大的問題就是沒把我們的汽油費給降下來,他坐車可以不掏自己的錢,我們賺錢就沒有空間了。」現在,仰光也仍有人議論2006年丹瑞女兒的婚禮。傳聞新人收到的禮物包括多輛名車和多棟豪宅,總值5000萬美元。現年77歲的丹瑞大將出生於普通家庭。1953年從軍校畢業後,一步步走上了緬甸權力的巔峰。現在他是緬甸40萬武裝部隊的統帥以及國家和平與發展委員會的主席。對於他的私生活人們知之甚少,很多人只知道他的夫人杜江江是緬甸婦幼保健協會名譽主席。
外界對丹瑞大將的印象多源於西方或者親西方的媒體,英國《金融時報》引述緬甸經濟分析家索烏的話稱,許多內閣部長之所以唯唯諾諾是因為害怕丹瑞。他「凡事都獨斷獨行」,以致經常出現判斷錯誤的政策。美聯社在報道緬甸2005年遷都時,描述了丹瑞大將「相當迷信,總是喜歡占星問卦」的形象。記者在內比都和「萬塔之城」的蒲甘采訪期間,陪同人員昂融介紹說,丹瑞大將是虔誠的佛教徒,在朝拜蒲甘一座傳奇寺院和修建內比都大金塔時有許多的講究。但昂融非常鄭重地說:「佛教是我們的國教,沒有信仰,不講儀規的人怎麼可能領導緬甸呢?我不明白外界所說的迷信是什麼,但如果外界不懂得我們的佛教儀規,請不要說三道四。」
在一些與丹瑞大將見過面的人講述中,他的形象要生動得多。一位多次見過丹瑞的中國人對《環球時報》記者說:「到緬甸的第二天上午,丹瑞就在他的官邸會見了我們。停在他官邸門前的黑色轎車掛了五顆將星,很是奪目,這是大將軍銜的標志。我們見到的丹瑞並沒有傳說中那樣威嚴。他畢竟是一個佛國緬甸人,緬人生性不很張揚,外表總是很謙卑的樣子。也許是見到老朋友的緣故,他那天上午非常開心,談笑風生。」最讓這位客人感到意外的是,西方人眼裡「很反西方」的丹瑞「會說流利的英語」。不過他也說,「盡管丹瑞外表溫和,但從周圍人對他的態度上,我依然能感覺到一種權威。」仰光大學一位不願意透露姓名的教授說:「丹瑞沒有什麼家庭背景,完全是靠自己打拚一步步做起來的。在起起伏伏的緬甸軍界,如果不是極擅長權術,很難干到這一步。」
儒雅現總理被看好
在7日將舉行的大選中,將有來自37個政黨約3000名候選人和82個獨立候選人參加本次大選,競爭1159個各級議會議席。目前,被輿論普遍認為實力最強大的是聯邦鞏固與發展黨。他的組建者是緬甸現任第四號領導人、65歲的政府總理吳登盛。之前,他被稱為「登盛上將」。為了參加競選,已經脫下了軍裝。
與其他官員不太一樣的是,吳登盛生活很平民化。陪同記者采訪的昂融說:「許多政府高官都有自己的小別墅,只有吳登盛仍住在仰光非常普通的公寓里,他的家人也是如此,並沒有因為他的總理高位而獲得明顯的好處。」在內比都,吳登盛住的是政府統一為部長以上官員配發的獨幢小別墅,用昂融的話說:「他的生活要求比較一般,與人也容易走得近。」不過,緬甸學者溫敏說:「他做事謹慎卻很有主見。與外界想像很不一樣的是,這位頗為儒雅氣的總理是不時敢跟丹瑞提出不同意見的。只要他認為做的對,他就會把意見擺到桌面上。當然,他的溝通方式與話語表述很講策略。」
在西方面前,這位「儒雅與平民化」的總理就變得「靈活而強硬」了。2009年11月15日,吳登盛和美國總統奧巴馬在新加坡的香格里拉酒店舉行了歷史性會晤。領導人並排交錯手拉手合影留念是東盟會議一個傳統環節。會晤開始前,奧巴馬在與其他領導人拉手時對這種合影方式表現出興趣,吳登盛卻沒有伸出手迎合他。溫敏說:「雖然吳登盛延續了緬甸一貫的對西方,尤其對美國的強硬態度,但他走過世界許多地方,思維開放,有明確的發展思路。」
為了組黨參加大選,像吳登盛一樣脫下軍裝的部長有多名,緬甸目前的第三號、第五號領導人也在其中。他們可能會競選總統、副總統。當地評論認為,大選後,這些辭去軍職的政府高官地位不會發生大的變化,軍方的影響力依然能牢牢控制住緬甸局勢。
高級軍官仍是主心骨
一位不願意透露姓名的緬甸媒體人士告訴記者:「除了吳登盛外,特種戰局的兩位高級將領——明蘇中將和金沙中將都將成為緬甸新政府的核心力量,陸軍司令丁吳也是吳登盛的堅強後盾。」這些手握重權的將軍們其實並非如外界想像的那樣「頑固不化」,比如說丁吳就在去年的政府高級會議上公開建議,讓反對派在議會席位中佔30%到40%也無妨。仰光軍區司令部前司令、現任部隊訓練司令部司令哈塔溫中將深得緬甸商界的支持,因為他的思想「非常開放」,認定緬甸的未來必然「與開放的世界不可分割」。緬甸現在的三號人物欽紐和二號人物貌埃同樣會在緬甸未來局勢中發揮重要作用。72歲的貌埃現任國家和平與發展委員會副主席,比他小一歲的欽紐任國防軍副總司令。
「緬甸軍人在社會上地位較高,軍人的影響力非緬甸局外人所能想像。穿軍裝是許多緬甸青年的理想,這樣的影響力不是一兩代人能消除的。」昂融告訴記者。在緬甸,姑娘們嫁人的首選就是軍人。丹瑞的女兒嫁的據說也是個軍人。
丹瑞大將並不參加今年的大選。外界猜測,大選之後,77歲的丹瑞會把軍權移交給年紀比他輕的將領,但很少人相信丹瑞會在選舉後立即交出大權。在泰國出版的緬甸人雜志《伊洛瓦底》的創刊人兼主編昂藻說:「我不認為他會樂於退休,他還會盡量掌權。這是因為,他為自己的前途擔心。過去的五至十年裡,丹瑞樹立了不少敵人。」有分析認為,如果軍人支持的政黨獲勝,他將會擔任國家主席。而這是新國會2008年通過的新憲法所設立的新職位。也有人認為,這名深藏不露的領導者,至少還有一張牌尚未打出。緬甸學者溫敏說,若他能找到一個對他絕對忠誠的接班人,他可能會擔任名譽職務。 緬甸大選最終結果公布鞏發黨獲近八成各級議會議席
緬甸聯邦大選委員會17日公布全國大選最終結果,政府總理吳登盛領導的聯邦鞏固與發展黨(鞏發黨)獲得約77%聯邦議會(人民院和民族院)和省邦議會議席。
最終結果顯示,在此次全國大選選舉產生的1154個各級議會議席中,鞏發黨一共獲得了883個議席,包括259個人民院議席,129個民族院議席和495個省邦議會議席,在各級議會中均為多數黨。
緬甸第三號領導人國家和平與發展委員會成員吳瑞曼、第四號領導人政府總理吳登盛、第五號領導人國家和平與發展委員會第一秘書長吳丁昂敏烏作為鞏發黨候選人參加大選,並正式當選聯邦議會人民院議員。
緬甸本月7日舉行20年來的首次多黨制全國大選。此次大選被普遍認為是推動緬甸由軍人政權向民選政府轉型的一次重要選舉。包括鞏發黨在內的37個政黨的3000餘名候選人和82名獨立候選人參選。
通過大選選舉產生的聯邦議會將在選後90天內召開首次會議,並在會上選舉產生總統、副總統,並組建新政府。其後,軍政府將向民選政府移交權力。
Ⅷ 從中國遠征軍入緬參戰開始,到戰爭結束,中國遠征軍共陣亡多少人有那些軍官
一次遠征陣亡50000多人。。
二次緬北滇西 駐印軍陣亡11000多人 遠征軍陣亡29000人
總計近十萬人吧。。
軍官不好統計吧。。
大點的有戴安瀾 胡義賓 凌則民 柳樹人 覃子斌。。。
Ⅸ 緬甸遠征軍總指揮
中國緬甸遠征軍?
1942年4月2日,國民黨最高軍事委員會任命羅卓英為遠征軍第一路司令長官,歸史迪威和英軍太平洋戰區司令指揮。10月,取消中國遠征軍第一路長官司令部,成立中國駐印度總指揮部,由史迪威和羅卓英分任正、副指揮;為了保持中國軍隊的獨立性,另設副總指揮部,由羅卓英節制。由於史迪威要求營以上的軍官由美國人擔任,因而與羅產生了矛盾。1942年底,由於史迪威與羅卓英矛盾不可調和,羅卓英被調回國內,由第8軍軍長鄭洞國接替羅卓英的職務,之後副總指揮部被撤銷。
1943年3月底,中國遠征軍司令長官部在雲南楚雄成立,陳誠就任司令長官;1943年冬,陳誠因病辭職,衛立煌接任遠征軍司令。
Ⅹ 緬甸司令可以管多少人
緬甸現在還有很多地方武裝沒有沒有歸降政府
撣東同盟軍(NDAA)
撣東同盟軍(NDAA)。是1989年4月由緬甸G**人民軍815軍區另立門戶的武裝組織。現控制區面積4950餘平方公里,分為小勐拉、南板和薩洛3個行政區。人口7.4萬人。以撣族為主體,其次是拉祜族、佤族和議族。總兵力3300人,主席兼司令林明賢,副司令蔣志明、羅常保。總部設在小勐拉。
撣邦民族軍(亦稱撣邦軍)
撣邦民族軍(亦稱撣邦軍),成立於1964年5月。該部主要以緬甸撣族為主體所組成。撣族為緬甸第三大民族,有緬甸撣族和中國撣族(傣族)之分。撣幫聯合革命軍於1985年加入坤沙的蒙泰軍。1995年初其主席賽雷被坤沙暗害,同年5月,撣族頭人甘約率部脫離坤沙的蒙泰軍另立山頭,重新組建了「撣邦民族軍」。現主要活動於緬甸東枝以北的南蘭、板法、孟蓋和賴卡等地區。控制區面積約510平方公里(不含游擊區),控制區人口4.5萬人,總兵力3200餘人,總部設在孟蓋,該部曾先後10多次與緬政府進行談判,但均未能達成和解協議。
果敢同盟軍(MDNA)
果敢同盟軍(MDNA),是1989年3月由緬甸G**人民軍東北軍區兵變另立山頭的武裝組織。1992年該部發生內訌,司令彭家聲和參謀長楊茂良大打出手,結果楊茂良驅逐了彭家聲,自任主席兼司令。1995年彭家聲又打回去,重任主席,其弟彭家富任司令,魏超仁任參謀長。現控制區面積2700平方公里,人口22萬,成員主要是果敢族(漢族),其次是撣族(泰族)和苗族。武裝力量2700餘人,其中軍隊500餘人。總部設在老街。
克倫尼民族解放陣線(KNLF)
克倫尼民族解放陣線(KNLF)。是以克倫尼族(克耶族)為主體的民族地方武裝。領導人美桑達、吳吞覺,兵力1600餘人,總部在霍雅。
克倫尼民族進步黨(KNPP)
克倫尼民族進步黨(KNPP),是以克倫尼族(克耶族)為主體的民族地方武裝。領導人昂丹雷、吳庫貼布佩,兵力7800人,總部在多達瑪基。
克欽獨立軍(KIA)
克欽獨立軍(KIA),組建於1961年2月5日,當時,緬軍中的一支以「早丹」等三兄弟為首的少數民族軍來到緬北克欽地區,宣布成立了「克欽獨立軍」 (KIA),並且成立了獨立的「克欽政府組織」(KIC)和「克欽政黨」(KIO)。克欽獨立軍是緬甸國內老牌的反政府少數民族武裝,當地人多稱其為「山兵」,部隊主要沿用英國軍隊的管理體制和教練方法。
1962年2月5日1987年5月,緬甸國防軍對其進行了歷史上最大規模的圍剿,由於時任「克欽主席」的早邁執行不抵抗政策,其「中央政府」被迫退到距雲南省盈江縣邊緣數百米的「勒新」。後來由於夏季叢林暴雨突來,阻擋了國防軍的繼續進攻,克欽「中央政府」才得以保存。
1989年3月,緬甸國內最大的反政府武裝「緬共人民軍」瓦解,克欽獨立軍在武器等方面斷了重要來源,形勢對克欽軍不利。於是早邁決定與政府進行停戰談判,1994年2月24日雙方達成停火協議,緬政府承認其為「克欽邦東部第一特區」,46其轄區為位於緬甸克欽邦東北部,與中國雲南及印度的阿薩姆邦接壤,控制區面積約287平方公里,下設12個縣,總人口約15萬人。
克欽獨立軍所轄地區是克欽邦最主要的罌粟種植區,但自1991年始即開始禁毒,不僅不準販毒,而且不準吸毒,凡販毒和吸毒者一律處死!經過努力,克欽獨立軍轄區內一度確實做到了無罌粟種植,無鴉片販賣。
克欽自衛軍(KDA)
克欽自衛軍(KDA)。是以克欽族為主體的民族地方武裝。領導人木吐諾,兵力2000餘人,總部在崗卡。
撣邦各民族人民解放組織(SSNPLO)
撣邦各民族人民解放組織(SSNPLO),是以撣族為主體的民族地方武裝。領導人吳達格雷,兵力3100人,總部在瑙都。
佤邦聯合黨與瓦邦聯合軍(MNSA)
佤邦聯合黨與瓦邦聯合軍(MNSA),原名緬甸民族民主聯合黨,是1989年4月從緬共中部軍兵變後分離出來的部分。1989年11月改名佤邦聯合黨。該黨領導的武裝稱「佤邦聯合軍」,簡稱「佤聯軍」。其宗旨是謀求佤邦自治,並成為省級行政區。佤聯軍控制區分南、北2個部分。北部與中國雲南省接壤,面積1.7-1.8萬平方公里,人口40餘萬。南部與泰國和寮國相鄰,面積1.8-1.9萬平方公里,人口22萬。佤聯軍控制區以佤族為主體民族,人口數量約占總人口數的70%。依人口數量排列,下面是拉祜族和撣族,再次是克欽、漢、愛尼、僳僳、苗、布朗、回、本、崩龍、阿克、緬、克倫和老棉等民族。佤聯軍成員以佤族居多,主要領導人也大多是佤族人士。佤聯軍現已發展到3.5萬人,是緬甸最大的民族地方武裝。現任黨總書記趙尼萊,副總書記趙明(最近去世)、肖明亮。佤聯軍總司令鮑有祥,副總司令李自如、布萊康。總部設在邦康(原名邦桑)。南部指揮機關「行政事務管理部」設在萊三哨。書記鮑有義(兼南部軍區政委)。
政府給了正式名分,撣邦第3特區。原主要控制區是北部山區,土壤貧瘠,只能種毒。後來打敗坤沙,擴展了南部軍區。南部可以種水稻。政府派人車把北部居民運到南部,給安家費,在雲南省幫助下替代種植(水稻)。還發現了錫礦。用礦產和水稻來做主要經濟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