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遠征軍哪個省人多
Ⅰ 二戰期間中國國民黨的遠征軍去了緬甸回來了多少人
二戰期間中國遠征軍主要戰役關鍵詞: 二戰 中國遠征軍 國軍 (1):滇湎路戰役 1942年(民國三十一年)3月至9月,在中日戰爭中,中國遠征軍在雲南省西南部、緬甸·、泰國西北部和印度東北部地區,對日軍第15軍進行的防禦戰役。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中國同蘇、美、英及東南亞、大洋洲各國結成反法西斯統一戰線。是年1月,在美、英兩國建議下,設立中國戰區(最初包括中國、泰國、越南和緬甸北部)統帥部,3月,日軍進攻緬甸(時為英國殖民地),英國守軍告急。中國以陸軍第5、第6、第66軍為主共10萬餘人組成中國遠征軍第1路,在司令長官羅卓英指揮下,進入緬甸與盟軍並肩作戰。 8日,日軍第15軍在司令官飯田祥二郎指揮下登陸仰光,分路北進。一路以第33師團由仰光沿伊洛瓦底江東岸進攻卑繆:一路以第55師團由勃固向仰曼鐵路北犯東吁、彬文那,企圖切斷中國西南國際交通線。 18日,日軍第55師團先頭部隊在彪關以南與第5軍警戒部隊接觸。第5軍騎兵團給日軍以奇襲後轉移至鄂克春地區。接著日軍又發起進攻,經激烈戰斗,鄂克春失陷。日軍繼續向東吁進攻,與第5軍第200師發生激戰,雙方均有重大傷亡。日軍一部向右翼迂迴,第200師向北轉移。此時,第5軍新編第22師由黎達誓方向反擊,給日軍以重大殺傷,雙方在斯瓦河畔對峙。4月11日,日軍第55師團和增援第18師團各一部向黎達誓進攻,經激烈戰斗,新編第22師逐次轉移至彬文那。日軍進犯彬文那地區,被第5軍第96師擊退。後因右翼英軍後撤,陣地突出,第5軍各部放棄彬文那向密鐵拉、敏建方向轉移。16日,日軍第33師團在突破英軍陣地後,將英緬軍第1師及戰車營一部包圍於仁安羌以北地區。第66軍新編第38師一部馳援,與日軍鏖戰兩晝夜,擊斃日軍1000餘人。 日軍攻陷東吁後,以第56師團分向毛奇、雅多進攻。第6軍先後在毛奇、壘固、和榜、雷列姆地區阻擊日軍,並在薩爾溫江以東的緬泰邊境地區,對日軍進行作戰後回國。第200師在和榜地區阻擊日軍北犯,並克復東枝。在轉移途中與日軍發生激戰,師長戴安瀾受重傷後犧牲。此後第200師、第96師經騰沖、維西向怒江東岸轉移。第5軍直屬部隊、新編第22、第38師經太洛、新平洋轉移至印度東北邊境雷多地區。 日軍於24日攻陷雷列姆後,旋即分兩路向臘戍突進,第66軍逐次回援,節節失利,日軍直向中國國境逼進。此後,退回滇西的遠征軍與滇西第11集團軍各一部在龍陵、騰沖地區對日軍實施反擊,以一部進入日軍後方游擊,主力逐次退回怒江東岸,與日軍隔江對峙。至9月16日,戰役結束。 點評:此戰,遠征軍經一個多月作戰,在保衛東吁、解救英軍諸戰中,英勇頑強為世人所贊譽。但由於出國時機過晚,盟軍作戰缺少協同,多頭指揮等原因,使遠征軍始終處於被動態勢,未能達成戰役企圖。
Ⅱ 在緬甸的中國遠征軍是怎麼回事
中國遠征軍是抗日戰爭期間中國政府為支援英國軍隊在緬甸殖民地對抗日本帝國陸軍以及保衛中國 西南大後方補給線安全而組建的出國作戰部隊。是中國與盟國直接進行軍事合作的典型代表,立下赫赫戰功。1942年後稱為中國駐印軍,由於古代印度從來沒有和阿薩姆地區統一過,18世紀英國殖民者侵入阿薩姆地區,後來才成為英國殖民地英屬印度的一部分,隨英國在緬甸的軍隊進入阿薩姆地區後,中國遠征軍又被稱為中國駐印度軍隊。詳細可以查一下網路。
Ⅲ 9名緬甸遠征軍詳細資料~~!!
這是一個長達半世紀的尋親故事,93歲的重慶遠征軍老兵朱凱在緬甸已病入膏肓,今年5月第一批遠征軍戰士回國,他因找不到在重慶的親人而放棄。昨日,在記者的多方聯系下,終於找到了他在重慶的親人。朱老在緬甸的女婿藺以富在電話中對記者說:「他最近生病了,快死了,真的想回家。」
「我打死過很多日本兵」
昨日上午,緬甸密支那南堤(音),當女婿將話筒遞到朱老手上時,朱凱自顧自地用鄉音對記者說:「我快死了,可能真的回不來了。」記者聽出他的口音是川東口音。
朱凱的女婿藺以富說:「他聽力下降得很快,最近老說自己要死了,回不來。」朱凱會說緬甸語和四川方言,這么多年來,他堅持收看收聽中國電視頻道和廣播。朱凱總說:「怕自己到家了,家鄉話都不會說,找不到家人。」
朱依稀記得自己的部隊番號,他是國民黨第五軍第22師第66團第二營第二連重機槍手。女婿藺以富用很不流利的中文說,他是被國民黨軍隊當時抓壯丁抓去當兵的,早年隨第五軍在廣西昆侖打過仗,1942年進入緬甸在密支那和印度邊境打仗。朱至今還保存了當年國民黨發的遠征軍勛章。他對女婿說:「我在密支那打死了很多日本兵。」這段經歷,藺以富也是最近才聽他說的,此前根本不知道這個拄拐杖的瘦弱岳父竟然是個重機槍手。
緬甸遠征軍戰斗尾聲,朱凱由於撤退時和部隊失去聯系就留在緬甸印多舉,這一留就是60餘載。從20年前開始,70多歲的朱凱就開始找尋國內的親人,他當時寫了一封信寄回重慶,也收到了回信地址為「合川縣尖山鄉朱家場武街(音)」的家鄉信,這讓老人十分興奮。
目前老人手上僅有的信息是一系列親人名字,哥哥朱紹雲(榮)、侄兒朱中良、朱中林。而這些人究竟在哪?今年5月,緬甸第一批遠征軍老兵回國,他因沒有找到親人而失去了回國的機會,女婿記得那天他一直念著:「回不去了,這輩子回不去了。」
尋親川女想給他一個家
而就在這個老人尋找家人的同時,家在四川眉山但在無錫打工的女子鄒璐也在尋找她的家人。
鄒璐說:「自己有家人參加過國民黨軍隊,也出國打仗。」她指出自己的家人跟老人的家人提供的名字一模一樣,鄒璐丈夫的爺爺名叫朱中林,家人中也有叫朱中良的。她找的也是朱凱。鄒璐得知朱凱在緬甸時欣喜若狂,她說:「那天全家人都非常高興,終於找到了。」第二天,鄒就通過緬甸遠征軍老兵找到了朱凱的電話號碼,而這次通話並不十分愉悅,鄒說:「他說自己是重慶的,不是四川眉山,也沒有去過眉山。」
究竟是怎麼回事,難道鄒璐真錯了,鄒昨日對記者說:「我不知道是對是錯,如果錯了,我想如果老人能夠回國,我願意去圓這個善意謊言,給老人一個家。」
67年來首和重慶家人通話
記者昨日在網上只搜到合川尖山鎮,而朱家場武街則無法查找,隨後記者致電合川政府部門,一工作人員稱,如今的尖山鄉已合並到大石鎮,而大石鎮工作人員稱,時隔這么多年,地名肯定有變,這個地名沒聽過。
記者隨即通過合川戶籍民警查尋,尋找到一個1924年生的朱紹雲,但已過世,他的後人否認曾有家人到緬甸作戰。經多番尋找,大石鎮方面終於傳來消息,朱老侄兒朱中林就在大石鎮玻侖村二社,朱中林和朱凱終於通上電話,這是他到緬甸67年後第一次聽到重慶家人的聲音。
Ⅳ 求緬甸遠征軍的歷史資料
緬甸遠征軍
1941年12月8日,日軍在偷襲珍珠港的同時,分兵進犯東南亞各國。12月15日,日軍佔領了緬甸最南端的城鎮高東等地和三個機場。12月23日至25日,日軍轟炸仰光,緬甸形勢岌岌可危。英國為了挽救其在緬甸的危機,於12月25日與中國簽訂了《中英共同防禦滇緬路協定》。在美、英兩國的建議下,於1942年1月2日成立同盟國中國戰區統帥部,該戰區包括中國、越南、泰國和緬甸,由蔣介石任總司令,美國將軍史迪威任參謀長。從此,中國人民和東南亞各國人民組成了反法西斯統一戰線。
1942年1月初,氣焰囂張的10萬日軍分三路入侵緬甸。緬甸戰場上打響了大規模的保衛戰。為了援助緬甸的反法西斯戰爭,同時也為了保衛滇緬公路,從2月16日起,我國派遣10萬遠征軍奔赴緬甸。遠征軍由第五軍、第六軍和第六十六軍組成,軍長分別是杜聿民、甘麗初、張軫。3月1日,滇緬公路上車輪滾滾,空中有盟軍的飛機護航,在遮放集結的遠征軍乘上英軍的紅頭大卡車,直奔國門畹町而去。這是我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唯一一次派遣軍隊出國作戰,也是中國自甲午戰爭以後第一次援助他國作戰。這次出兵,受到了緬甸人民的熱烈歡迎。
中國遠征軍進入緬甸後,戰局已十分危急。為打擊日寇的囂張氣焰,遠征軍立即組織了東瓜戰役,集中7個師的兵力,將敵五十五師圍困在仰光北面的東瓜。3月19日戰役打響。遠征軍第五軍200師師長戴安瀾將軍採用「深築高坑、坑道串通、廣設埋伏、近距殺傷、利用夜間、短促突擊」的戰術,激戰12天,消滅敵人5000多人,俘敵400多人。這就是有名的「東瓜大捷」。六十六軍於4月上旬入緬。16日,在仁安羌北面的英軍第一師及戰車營已被日軍包圍了兩晝夜,他們糧盡彈缺,水源斷絕,一再告急。六十六軍新38師副師長齊學啟少將率部奉命救援。經過3天苦戰,擊潰了日軍主力,日軍丟下1200多具屍體狼狽退出陣地。是役,遠征軍克復了仁安羌油田,救出友軍7000多人,取得了入緬作戰之後的第二次大捷——仁安羌大捷。大捷後,齊學啟將軍因公與師部失去聯系,與本師負傷官兵18人向深山覓路西進,追趕師部。在離荷馬林20英里處遭日寇騎兵追擊,在機槍掃射之下,16人壯烈犧牲,1人落水逃生,齊將軍頭部中三彈、身中四彈,倒卧血泊中昏迷過去。他蘇醒後,方知重傷被俘,被關在仰光中央監獄俘虜營。1944年5月,汪偽政權派陸軍部長葉蓬赴仰光勸降,遭齊將軍嚴辭拒絕。1945年3月7日,齊將軍在獄中被漢奸行刺,於13日去世。馮玉祥將軍曾在詩中贊頌齊將軍:「還有將軍齊啟學,寧死不屈世驚嘆……壯烈足稱中華魂,光輝史冊萬萬年。」
中國遠征軍第一次入緬作戰以輝煌的戰績開始,一度扼制了日軍的猖狂進攻,對整個戰局起到了積極的配合作用。特別是東瓜保衛戰、仁安羌解圍戰和棠吉攻擊戰的勝利,為中國軍隊打出了軍威和國威,在世界上引起巨大反響。
然而,事與願違,因盟軍指揮失策,協作不力,加之日軍於1942年4月28日偷襲臘戍成功,切斷了我方後路,16萬盟軍在不到兩個月的時間內就由主動陷入被動,並上演了一出震撼世界的大悲劇——兵敗「野人山」(克欽山)。在這場災難性的國際大撤退中,中國遠征軍除了第90師、第96師、第200師、新28師、新29師的殘余部隊得以撤退回國外,歸路被截斷的其他幾個師只好於5月15日通過胡康河谷的原始森林撤往印度,其中新編38師跟隨英軍撤入印度利多,保住了隊伍。北撤的遠征軍殘部進入克欽山,彈盡糧絕,飢寒交迫,在縱橫千里、地老天荒的原始熱帶叢林中艱難跋涉,與野獸和熱帶傳染病進行殊死的拚鬥……這片地球上的黑三角,竟吞噬了無數遠征軍官兵!一個半月前出征時浩浩盪盪的10萬之眾,僅殘剩4萬多人,那6萬人多數不是在戰斗中死傷,而是在潰敗中被俘虜、被炸死、被餓死和被傳染病奪去生命。於是,緬甸全境淪陷。
1943年11月,中、美、英三國首腦在開羅會晤,決定在中印緬戰場反攻日軍,奪回滇緬公路這條國際供給線,並重組遠征軍戰區,由陳誠任司令長官(不久衛立煌接任),節制第十一集團軍(總司令宋希濂)、第二十集團軍(總司令霍揆彰),14個師,總兵力達16萬餘人。中國駐印軍6萬人,也已早有準備,於同年10月從印度阿薩姆省出發,反攻緬北日軍,形成了三麵包圍日軍的有利態勢。12月,中國駐印軍在於邦打響了反攻緬北戰役的第一仗。1944年3月,肅清了胡康河谷之敵,並攻入勐拱城,直逼緬北重鎮密支那。與此同時,滇西遠征軍於年初強渡怒江天險,進入高黎貢山地區,與駐印軍對敵形成東西夾擊的態勢。8月底,中美盟軍以傷亡5000多人的慘重代價,奪取密支那,挫敗了曾經在中國發動蘆溝橋事變的日軍「常勝師團」——第五十六師團。10月中旬,中美盟軍南攻八莫,12月收復南坎。1945年1月27日,中國駐印軍與滇西遠征軍在中緬邊境的芒友會師。至此,緬北戰役取得了勝利,接著揮師南下光復臘戍,重新開通了滇緬公路。
根據戰後盟軍公布的檔案材料,中國遠征軍首次入緬兵員為10萬人,傷亡總數達6.1萬人,其中5萬人是在撤退途中自行死亡或者失蹤的。盟軍傷亡及被俘約1.5萬人。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中國遠征軍用鮮血和生命為中緬關系史譜寫了可歌可泣的新篇章,患難與共的中緬兩國人民,將永遠珍惜這經過戰火考驗的「胞波」友誼。
Ⅳ 遠征軍士兵主要來自哪個省
湖南,遠征軍官兵百分之六十為湖南籍,單湖南籍將軍就有四十餘人,百分之二十廣西人,百分之十雲南人,其餘各省總合約百分之十,中央軍王牌以三個湘軍集團軍和桂軍一個集團軍為主,黃埔系中央軍也是以湘軍為主,其餘四個中央集團軍也有百分之二十湘籍士兵
Ⅵ 9名緬甸遠征軍資料~~~~
左邊的是劉昭回 中間和右邊的不是這次回來的 這張截圖應該是劉昭回爺爺回四川了之後的 因為他脖子上掛的那枚紀念章是家鄉人民送他的
回國探親的九位遠征軍老兵是
劉昭回 四川岳池縣人,現居緬甸臘戌
鍾雲清 廣西北流人,現居緬甸曼德勒
楊子臣 四川三台縣人,現居緬甸密支那
王之平 河南孟津人,現居緬甸曼德勒
林峰 廣東梅縣人,現居緬甸曼德勒
張浩東 現居緬甸木邦一保,河南
經明清(經乘國)江蘇句容人,現居緬印邊境
王子安 湖北武漢人,現居緬甸木姐
蔡振基,廣東梅縣人,現居緬甸棒賽
我的級別不夠 傳不了照片
Ⅶ 去緬甸的中國遠征軍有多少人
根據戰後盟軍公布的檔案材料,中國遠征軍首次入緬兵員為10萬人,傷亡總數達6.1萬人,其中5萬人是在撤退途中自行死亡或者失蹤的。盟軍傷亡及被俘約1.5萬人。
Ⅷ 中國遠征軍——在緬甸
有必要!
下面是我復制的,不用給我加分。下面的話純粹是為上面那三個字壯膽
1942年1月,8萬日軍大舉進攻緬甸,英國守軍告急。
1月21日,丘吉爾在轉致參謀長委員會的電報中指出:「緬甸如喪失,那就慘了。這樣
會使我們同中國人隔絕,在同日本人交戰的軍隊中,中國軍隊算是最成功的。」
日軍進攻緬甸,既可以一舉切斷美英援華戰略物資與孤立中國,又可以佔領美英在緬甸的軍事基地,伺機進攻印度,西進與德軍會師中東。
在強大的日軍面前,東南亞盟軍部隊節節敗退:新加坡淪陷,英、印、荷、澳聯合艦隊在爪哇海戰中戰敗,緬甸英國皇家空軍基地馬格威遭日軍轟炸毀滅……整個亞洲大陸乃至世界都面臨空前厄運。
此時,中國的抗戰正處於最為艱難的相持階段。軍事專家岳思平說,盡管如此,中國軍民仍以極大的犧牲勇氣和國際主義精神,動員10萬精兵入緬作戰。「派出的是當時中國最為精銳的隊伍,包括中國唯一的一支機械化部隊。」曾任中國遠征軍總指揮史迪威總部聯絡參謀的王楚英回憶說,3月20日,剛剛入緬的遠征軍一個師就在距仰光50公里的同古與日軍交火,在沒有空軍支援的情況下,以集束手榴彈、汽油瓶與4倍與己的日軍血戰,頂住了日軍12天猛攻,殲敵近5000人。
「連日本人也承認這是南洋開戰後第一次受挫。」老人驕傲地說,之後不久,他們又在仁安羌救出了包括英緬軍總司令亞歷山大在內的7000餘名被圍英軍。
捷報轟動英倫三島,英國政府為此特意給中國遠征軍師長孫立人將軍頒發勛章。
在熱帶叢林中,10萬遠征軍以6萬人的犧牲書寫了二戰史上極為慘烈的一筆。
87歲的遠征軍老兵李潤懷忘不了二00師師長戴安瀾將軍犧牲的情景。「1942年5月18日,我們與日軍遭遇。將軍親臨戰斗前線,日軍機槍集中向他掃射,將軍身受重傷。」
摸著自己右臉上那塊很深的彈傷,李潤懷告訴記者,8天後,38歲的戴安瀾將軍犧牲在了異國的征途上。
在反法西斯戰爭中,國共兩軍犧牲的旅以上將領達200多人。
1943年夏,從緬甸轉戰至印度的中國遠征軍一部在美國空軍及工兵的協助下,開始反攻緬北,在與有著〃常勝軍〃之稱的日軍第18師團鏖戰中步步獲勝。翌年5月,經過重新組織的中國遠征軍16萬餘人開始歷時8個月的滇西反攻作戰,以巨大的犧牲清除了日軍在雲南的據點,繼而入緬作戰。
「我們打得很勇敢,以致於史迪威不得不下令『凡未受命者不得擅自前往火線。』」另一位健在的遠征軍老兵薛文濤,至今還記得美國《時代》周刊記者雪普萊在采訪孟關之戰後寫下的這樣一段報道,「如有人仍懷疑中國軍隊之作戰能力,想系未見華軍在孟關之戰斗。」
接任史迪威擔任印緬戰區美軍司令及中國駐印軍總指揮的蘇爾登將軍後來的回憶說:「在此區作戰的華軍對盟方戰役的整個成就貢獻至偉,擊斃大部分日軍者皆因中國地面部隊之功也。」
中國戰區成立
1941年12月7日,日軍偷襲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爆發,美國對日宣戰。
中國於1942年1月1日與美、英和前蘇聯等26個國家聯合發表了對法西斯作戰的《華盛頓宣言》。兩天之後(即1月3日),美國羅斯福總統建議將緬甸、泰國辟出來並入中國戰區,由蔣介石擔任戰區統帥,美國史迪威將軍任戰參謀長、中緬戰區美軍最高司令長官,拉開了中國遠征軍入緬作戰的序幕。
史迪威將軍
作為中國人民一個真誠的老朋友的史迪威將軍,1883年生於美國佛羅里達州,1904年西點軍校畢業後先後4次被派往中國,從一名學習中文的青年軍人、公路工程師、教官逐步晉升為美國駐華使館中校武官、准將、中將、四星上將,是一個地道的中國通。在抗日戰爭中,他看到國民黨集團的腐敗無能,感到氣憤和失望,由此和蔣介石發生了矛盾。史迪威提出「依據租借法案把送到中國的美國武器平均分給包括八路軍、新四軍在內的各抗日部隊」而得罪了蔣介石,導致美國政府1944年10月對他發出一紙召返令……
在以後的兩年裡,史迪威將軍雖然仍在美國軍內供職,也曾指揮了著名的沖繩戰役,並於抗戰勝利後在「密蘇里」號戰艦上參加了日本簽訂的正式投降儀式,但終因心理失衡,抑鬱生癌,於1946年辭世。
中國人民永遠不會忘記,歷史也不會忘記這位正直的美國軍人。
高唱戰歌進昆明
日寇的虎狼之師在太平洋戰爭中橫沖直闖,一路所向披靡,在不到3個月的時間里,先後佔領了菲律賓、香港、馬來西亞、新加坡及印度支那等地。東南亞各國相繼淪入敵手,日寇長驅直入緬甸南部,爾後疾速挺進緬北,中國雲南邊陲危在旦夕。應英軍和美軍的要求,為保衛雲南大後方,在全國人民的巨大聲援和支持下,中國政府決定出師抗擊日寇。
1942年3月,第5軍、第6軍、第66軍等10萬中國大軍沿滇緬公路入緬與盟軍協同作戰,其頭部隊是第5軍200師的1萬多名將士。作為中國組建於抗戰中的第一支機械化部隊,並且是在廣西昆侖關血戰中殲滅了素有日本「鋼軍」之稱的中村正雄旅團的中國威武之師,他們鬥志昂揚地高唱戰歌《戰場行》進入昆明時,受到了社會各界和廣大人民群眾的熱烈歡迎。《戰場行》這首歌是200師少將師長、著名抗日愛國將領戴安瀾譜寫的,歌詞大意是:
弟兄們,向前走!
弟兄們,向前走!
五千年歷史的責任,
已落在我們的肩頭,
已落在我們的肩頭。
日本強盜要滅亡我們的國家,
奴役我們的民族。
我們不願做亡國奴,
我們不願做亡國奴。
只有誓死奮斗,
只有誓死奮斗,
只有誓死奮斗!……
戴安瀾將軍
作為中國遠征軍先頭部隊的200師師長,戴安瀾將軍1904年生於安徽省蕪湖市無為縣,他的名字在上個世紀40年代的抗日戰爭中曾與雲南的命運緊緊系在一起,成為一位家喻戶曉、婦孺皆知的風雲人物。
戴安瀾於1925年1月考入黃埔軍校第3期,受過周恩來、惲代英等共產黨人的教育。次年畢業後,參加過北伐戰爭,歷任排長、連長、少校區隊長、迫擊炮連連長、營長、副團長、團長、旅長和副師長、師長,自號「海鷗」,人稱「海鷗將軍」。由於他在抗日戰爭中是最早提出響應國共合作的國民黨將領之一,並始終英勇殺敵,參加過著名的台兒庄戰役和昆侖關大戰,多次負傷,戰功卓著,最後率領所屬200師從雲南奔赴炮火硝煙的緬甸戰場,「揚威國外,藉伸正義」,戰死在緬北重鎮茅邦,年僅38歲,人們又將他喻為「奮飛於抗戰烽火中的一隻勇敢無畏的海鷗」。
雲南是最可靠的戰略大後方
大後方的雲南各族人民為中國遠征軍提供了一切後勤保障,1942年1~3月,中國遠征軍出師緬甸抗日前後,僅保山縣府即交軍糧4.5萬大包,使遠征軍「兵馬未動,糧草先行」。
另據保山28鎮不完全統計,遠征軍失利後征派民工破壞滇緬公路、招待傷員又開支「積谷」14066公石,開支國幣480146元。三迤大地成了10萬中國遠征軍供給充足、進退自入的最可靠的戰略基地。
遠征軍的重大歷史影響
200師開過昆明後,即赴保山板橋一帶稍作休整,1942年3月開始進入緬甸作戰。滇緬公路上運兵車、大炮牽引車的馬達聲,汽車喇叭聲,腳步聲和喧囂聲不絕於耳,松軟的泥土公路上塵土飛揚。200師沿滇緬公路浩浩盪盪,一路進發,沿途均有雲南各族人民提供茶水、送糧送蛋,歡送中國遠征軍出國作戰。這是中國自1894年甲午戰爭以來,第一次出師援助友邦、抗擊侵略而採取的大規模軍事行動。戴安瀾心中頓時不由得湧上一股從來未有的豪氣,他以岳飛、文天祥為榜樣,並以諸葛武侯出征自勉,即興賦詩兩首:
策馬揚鞭走八荒,遠征大業邁奏皇。
誓澄宇宙安黎庶,手挽長弓射夕陽。
萬里旌旗耀眼開,王師出境夷島摧。
揚鞭遙指花如許,諸葛前身今又來!
這兩首詩表達了戴安瀾也可以說是全體中國遠征軍當時的義憤心情和視死如歸的抗戰決心。
200師以人不御甲、馬不停蹄的急行軍速度晝夜兼程,於1942年3月7日按時抵達緬甸東瓜(也稱同古)。從此,「中國遠征軍」作為一個特定歷史條件下產生的專用名詞,開始見諸於中外報刊和書籍,至今仍然閃耀著不可磨滅的愛國主義和國際主義精神的光輝。在他們入緬作戰的時間里,始終牽動著1300萬雲南各族人民的心,頻傳的捷報讓人歡欣鼓舞,戴安瀾將軍的英名也由此深深地嵌在雲南乃至全國人民的心中。
Ⅸ 中國遠征軍和志願軍大部分都是哪裡的人我怎麼看見電視里采訪的老兵都是些湖南人
出兵人最多,打的最好的幾只部隊也是湖南人組成,所以采訪的也是湖南人。
Ⅹ 請問網友們,中國遠征軍為什麼有點人留在異地在緬甸哪裡很多。當時撤軍怎麼沒有一起回來呢.
1先期進去的打散建制了
2後期進去的一般回來了
3有些人不想回來再打仗了
4有些是50年代李彌部隊的也以遠征軍的名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