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馬來西亞 » 為什麼馬來西亞華人不忘祖國

為什麼馬來西亞華人不忘祖國

發布時間: 2022-12-25 15:07:34

1. 馬來西亞華人:荒漠中的文化傳承

港台的唱片公司,打造了梁靜茹、巫啟賢、張棟梁、光良等一批讓我們誤以為是港台歌手的華語明星,他們實則來自外國——馬來西亞。

通過《奇葩說》,我們見識到了胡漸彪、顏如晶、陳詠開、顏江瀚這一派馬來辯手風采。他們操著一口類似台灣腔的口音的中文馳騁華語辯壇。如果不先看國籍,你也許會疑問:咦?他們來自廣東福建香港還是台灣?

他們是馬來西亞華人。

在我們的印象中,馬來西亞除了水果、叢林就是猴子,要麼就是沙灘、夕陽和清真寺,其實,中華元素是大馬不可缺少的因子。因為這片土地上,還有我們海外的同胞們。他們說著中文,卻不是中國人;他們傳承我們丟失的東西,卻不被同根同族的我們了解。

南洋的華人把中國文化保存得很完善,很多時候甚至比中國還中國。很少有人知道,當我們的文化在本土遭受浩劫時,部分南洋華人們為了文化與血脈的傳承,曾付出血淋淋的代價。

南洋華人因為窮,才背井離鄉下南洋。中國自古不重視海洋發展,近代的兩廣、海南和福建許多窮苦的勞工們,為了生計,不得不冒著生命的風險出海求生,有的還是被"賣豬仔"賣到當地做苦力。

在異國見到同鄉,彼此之間還會問候:"你是幾時入番的?"他們靠著中華民族勤勞聰明的特質,成為了當地有聲望商賈。幾十年後,南洋華人已分為三種。

第一種是土生華人,在鄭和下西洋時留下的中國人與當地的馬來人和土著結合,誕生了東南亞及其具有韻味的娘惹峇峇。

在飯店裡常見的"南洋菜"中,娘惹是菜單上必不可少的名詞。號稱世界服務最好的"新加坡航空公司"的空姐,著裝就為娘惹的傳統服飾。這類的華人與中國已經隨著時間而疏遠,成為當地的特色民族。

第二種是海峽華人,他們是近代移居海外,完全受著西方教育,不以中華文化的文化認同感自居。以新加坡國父李光耀為代表,同時也以先前奉行反華政策的新加坡為地域代表。這類華人有一種戲稱,叫做"香蕉人",因為他們外黃里白。

海峽華人們,拋開血脈與文化,著重思考著利益與生存。

新加坡分離馬來西亞聯邦前,陳嘉庚的叔侄陳六使先生,於新加坡建立了南洋的第一所華文大學——南洋大學,這所大學還聘請了林語堂先生作為校長。

南洋大學的建立可不容易,大到新馬商界、學界,小到三輪車夫、小販、舞女和理發師,都先後參加樂捐,義駛,義踏,義賣,義演等活動,響應有錢出錢,有力出力的呼聲。他們的想法很簡單:他們自己沒有機會讀書,但都希望能盡點微薄之力,讓自己的後代有機會進一所華人自己的大學,接受中國傳統文化的教育。

然而,新加坡獨立後,為了新國家的發展,李光耀政府廢除了所有華文教育,南洋大學強制並入新加坡國立大學,全部改用英文教學。陳六使先生甚至被李政府剝奪公民權。

第三種則是傳統華人,他們也是近代移居海外,不忘根不忘本,堅持著華文教育與中華文化的傳承。以廈門大學、集美大學的建校者陳嘉庚為代表。先前,傳統華人國籍認同和文化認同都堅持為中國。

周總理在萬隆會議上宣布新中國否認雙重國籍時,他們不得不放棄國籍認同。今天的許多馬來西亞華人,就是保有中華文化認同的華人們。在新加坡尚未被迫離開馬來西亞聯邦時,新加坡華人們大多也是如此。

廈大里的陳嘉庚先生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只要在華人生根發芽的地方,就一定書聲朗朗、廟宇林立。

傳統華人在馬來亞對經濟做出了極大的貢獻,卻始終得不到與本地人同等的權利。華人身為外來民族,人口自然是不能超過本地馬來人(新加坡也是因為這個原因被踢出馬來西亞聯邦)。

華人社區的文化、教育和經濟發展受到殖民政府和後來當地政府打壓。比如,任何商鋪都需要寫上馬來文再附上中文;公立學校里以馬來語教學,華文學校的畢業文憑在馬來西亞官方不被承認。更可怕的是,至今的馬來西亞也是如此。

吉隆坡最繁華的唐人街馬來文打頭

早年華人善於經商,不把馬來亞當作自己的歸屬地,所以長期以來並未爭取政治權力,在馬一直是二等公民地位。

林連玉先生,在馬的華人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他一生致力於在馬爭取華人的地位,推崇華文教育。不幸,在抗爭中他也被剝奪了公民權。"我個人的利益早置之度外,為華文教育犧牲永不後悔!"

此後,他堅持著為華文教育爭取權利,聯合不少華社開辦了華校。老先生臨終前道:爭取民族的權益是神聖的任務,我們永遠不會屈服的。即使不幸遇到濫用權力者辣手摧殘,仍然昂起頭來,頂天立地,威武不屈地奮斗到底!這是一個民族,在海外保存的氣節。

華族"族魂"林連玉先生

由於體制限制,華校畢業的學生們很難在馬來西亞找到出路,無法被馬國政府承認學歷。學校也拿不到政府津貼,全部華社華商出資建設。

盡管如此,華人們還是願意把孩子們源源不斷地送往這里接受中文教育,他們會參加馬來西亞獨立中學統一考試校。孩子們畢業後,很多都會選擇前往兩岸三地或者西方發展。

今天,在柔佛州新山有一所華校名為寬柔中學,是馬來西亞最大、培養學生最多的華文私校。

寬柔以教,不報無道

馬來西亞華人,自詡為一種尷尬的存在。在 體育 賽事上,當李宗偉對上林丹,他們自然為李喝彩,當中國隊對上其他國家的對舞,他們可能義不容辭地站在中國隊一方。

新馬兩地的特色本是結合在一起,由於新加坡國力更強,被世界廣泛接受認可,內心鄙視"香蕉人"的馬華們,卻不被國家與世界所理解。更諷刺的是,某些書店會寫上"歐洲文學""印度文學"…"新加坡文學"。反觀馬來西亞的華文教育,是在馬華先賢的浴血奮戰下,無論貧窮與富貴,始終堅守如一,然而里外都不被理解。

對於身處中國的我們,遇見馬華,時常會問道"你是不是來自台灣",或者"中文怎麼這么好"。對一個中華文化滲入骨髓的群體提出這種問題,只能說明我們對彼此的了解並不夠。

即使都繼承了中華文化,兩地的繼承也是有所不同的。在中國,大部分的人都信仰"無神論"。但是,在馬來西亞好多人都還信仰觀十八羅漢、觀音娘娘、關公、濟公、齊天大聖等,不一而足。不止大量的神廟,還保留了大量的宗祠、會館。那些是我們的過去,而我們卻並不了解。

吉隆坡天後宮

在我國的國民教育中,我們經常能看到短短的幾個字"為了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華人華僑的幫助下…"。這些字眼飽含故事,飽含眼淚,飽含鮮血,奉行不幹涉他國內政的我國不可能將馬來西亞華人們為了傳承中華文化浴血奮戰的 歷史 編入教科書。

我們哼著梁靜茹的《勇氣》,看著漸彪颯爽的演講台風,聽著如晶犀利的辯論觀點。

除了感嘆他們的才華,也應該感嘆馬華先賢們的獨立又悲壯的華語堅守,他們的存在不應該在中華文化的發源地鮮為人知。

2. 相比於印尼華人,為什麼馬來西亞華人能保持中華文化

在很多中國人看來,相比其他國家,馬來西亞華人一直保持著強大的華人身份。我們很疑惑,馬來西亞華人是怎麼做到的?實際上,一個人從別人身上看到什麼,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一個人一開始想要找到什麼,特別是在與高度抽象、流動性和政治性的身份有關的問題上。我相信這個解釋,與中國人「海外華人認同中國人」的思想吻合。、

除了這些歷史和事實,一切都與權力斗爭有關。如果你有權力,誰願意被別人統治?華人是一個驕傲的種族,他們相信自己是龍的後裔,並為自己作為五千年中華文明的繼承者而自豪。

在馬來西亞的殖民時代,相比之下,英國人和中國人之間唯一的區別是,英國人是統治者,中國人是被統治的。英國人受到當時的英帝國鼓勵來到馬來西亞,而華人因為生計來這里謀生。與當地人相比,他們都是外族。但是,如果你不認為英國人願意被他們征服的馬來土著人統治,那麼華人也不願意。

3. 馬來西亞華人的華人文化

自18世紀起至20世紀初華人南來馬來西亞以來,華人社團、華文教育和華文報刊被華人社群認為是傳承中華文化和凝聚華人民間力量的重要工具,三者被並稱為華社三大支柱、華社三大資產或華社三大臂膀。
馬來西亞執政當局長久以來一直堅持單一語文和文化的政策。對於中華文化在馬來西亞的延續,華人社會普遍上須靠本身的努力。 華人社團、華文教育和華文報刊被並稱為華社三大支柱已經是深入華人社會的共識並經常被馬來西亞華人各界引用。通過馬來西亞華人各界多年努力的推廣,馬來西亞華人三大支柱也漸漸為海外華人世界重視及報道。由於執政當局認識到三大支柱對華人社會的影響很大,執政黨長久以來試圖取得華文報章來宣揚所謂的國家政策。這可從兩起政黨收購華文報章事件來了解。
1990年代代表馬來民族利益的巫統與馬華公會分別入主由香港出名作家金庸創辦的《新明日報》與《馬來亞通報》。然而,這種試圖通過強大商業財力來控制華文報章以便主導華人社會的輿論與走向以及為政黨服務的作法,最終因為華人社會識破和排斥而失敗。《新明日報》與《馬來亞通報》也因此走進歷史 。
然而,號稱代表馬來西亞華人的馬華公會對90年代《馬來亞通報》的失敗卻仍然不死心,再度於己於2001年動用2億3000萬零吉向豐隆集團收購當時銷量第二大的《中國報》及銷量第三大,創辦78年的《南洋商報》。馬華公會馬華收購華文報的消息證實後,華人社團的反應非常激烈,除了500個華團公開表態反對之外,活躍的華文報評論人及專欄作者也集體停止供稿給《南洋商報》及《中國報》。
自1969年五一三事件後,馬來西亞執政黨以國家利益的理由下壓制媒體自由。然而,隨著互聯網的成長,馬來西亞執政當局在無法對付自由言論後就致力醜化互聯網的信息。根據當今大馬的描述:「不是將冠以外國利益代理的罪名,便是打上破壞族群和諧的標簽。這背後其實是簡化問題、排外反殖的建國(nation-building)論述,以政府作為民族國家的保護者,以國際社會為外患,以國內異議者為內奸。這種論述乃是所有鉗制性媒體法律的自我辯護合理性依據」。 華人初到馬來西亞時多開設私塾以教育下一代,當時的私塾多半以《三字經》、《千字文》或《四書五經》等做為教材。
在南洋,辦學初期英殖民政府多半對其採取放任態度;然而到了1920年,殖民地政府見華人勢力日漸龐大,逐頒布《1920年學校注冊法令》對其進行阻撓和打壓。
二戰時期,日本侵佔馬來亞半島迫使民間教育陷入停頓的狀態,直至戰後方見復甦。在這期間,殖民地政府先後頒布《1952年教育法令》、《1956年教育(修正)法令》、《1957年教育法令》和為數眾多的報告書。
獨立以後,聯邦政府採納1955年的《拉薩報告書》和1961年的《達立報告書》頒布了《1961年教育法令》,大大地削弱了華文教育的發展引起民間的極大反彈;為了維護華人接受華文教育的權利,董總和教總在1977年開始推動獨中復興運動。現今在馬來西亞有1200餘所國民型華文小學、60所獨立中學和3所私立多元媒介大專院校。是目前兩岸三地以外中文教育體系最完善的國家。 初期的馬來西亞華人對祖籍國有割捨不斷的感情,渴望加強與祖國的聯系,故早期的華文報刊內容多以中國新聞為主。但在獨立後,馬來亞政府開放讓僑民入籍以及第二代馬來西亞華人的誕生,華文報刊也慢慢地轉變編輯方針,同時加強華人社群與政府及其他民族之間的訊息交流,扮演著橋梁的角色。今天的馬來西亞華文報刊也依然有特刊報導中國大陸和台灣的新聞。
馬來西亞最初的華文報刊是1815年至1879年之間發行的《察世俗每月統記傳》,尚存最長青的報刊是1910年由孫中山在檳城創辦的《光華日報》,當地華文報刊在反殖民統治、抵禦日侵和建國獨立等歷史事件上都發揮了反映民情的功能,漸漸由僑報轉型為主流報刊。現今較具地位的報刊分別有:《星洲日報》、《南洋商報》、《中國報》、《光華日報》、《光明日報》和《東方日報》等。

4. 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南洋華人華僑在抗日的時候,他們還稱中國為祖國。現在在南洋的華人還稱祖國是中國嗎

不稱了,馬來西亞,新加坡才是他們的祖國,抗日那時不一樣嘛,那時很多都是從中國被迫下南洋的,他們還有中國情結,現在馬來西亞跟新加坡的華人的中國情結就沒這么重了,而且他們法律上也不是中國人了,他們在本地也取得了一定的經濟政治地位。

印尼的華人倒是不一樣,他們很多都還說中國是自己的祖國,因為在印尼華人跟當地人的矛盾比較嚴重,他們很多不承認自己是印尼人

5. 馬來西亞華人對自己的國家和中國的認同感是怎麼樣的


我看已經有不少馬來西亞華人現身說法。我也來湊一下熱鬧。就我個人而言,感受大致如下:
馬來西亞:政治上就不談了,多數人都對自國政府搖頭。我由於生於斯長於斯,自然對馬來西亞這片土地有濃厚的感情。喜歡這里的多元文化,也為馬來西亞華人依然能保持自己的語言文化感到自豪。雖然新加坡比馬來西亞發達,但我還是慶幸自己生在馬來西亞,可以接受完整的中文教育。同時也學會方言和馬來文。新加坡曾經和馬來西亞有著一樣的文化背景,但隨著李光耀推行英文教育,多數人已變得十分西化。雖然李光耀推行英文教育也算是時代下不得為之的產物,畢竟當時周邊都對馬共和華人有敵意和警惕心,加之新加坡多元種族的背景,推行全中文教育反而會招致麻煩。但是接觸了新加坡的華人以後,我會覺得他們沒什麼文化底蘊,有點不中不西的感覺。我個人還是不希望自己會成為連自己歷史文化都不了解的華人的。(大家會不會覺得我有點自相矛盾呢?

6. 馬來西亞華人的對馬貢獻

馬來西亞華人歷來都為國家做出偉大貢獻,更為國家爭光。在各方面都有傑出人才也達到了相當理想的成績,而且人數也不少。由於馬來西亞是一個君主立憲制的國家體制,為國家做出貢獻者都有機會榮獲馬來西亞國家勛銜,而華人也有不少人才榮獲國家最高榮譽。
著名榮獲國家最高榮譽的華裔馬來西亞人有: 敦林蒼佑醫生:前檳城首長、前馬華公會主席、民政黨創會主席。 敦林良實醫生:前交通部長兼前馬華總會長,霹靂江沙人。 敦陳修信:馬華公會前會長。 「敦」 (馬來文:Tun):是馬來西亞的最高榮譽,全國只可以有25人擁有此名銜。 另外還有其他國家高榮譽封銜,例如: 「丹斯里」(馬來文:Tan Sri):是繼敦之後第二高的榮譽,全國只可以有75人擁有此名銜。 「拿督斯里」(馬來文:Dato' Seri)是馬來西亞的州封銜中的最高封銜。 「拿督」(馬來文:Datuk),馬來西亞的一種封銜。

7. 馬來西亞 新加坡等等海外華人的愛國心怎樣

我接觸過的馬來西亞和新加坡華人都是相當愛國的 不過這個國不是中國 而是他們出生生長的國家尤其是年青一代 他們生於東南亞長於東南亞 中國對他們來說是祖國 祖先的國家 爺爺甚至是爺爺的爺爺的家鄉 就這么多而已他們會好奇 會有到中國一覽祖國的想法 但是他們從根本心理來說 他們覺得自己是馬來西亞人/新加坡人所以說句不好聽的 如果兩個國家打起來了 他們不會是站在中國這邊的 其實舉個很簡單的例子就能說明在中國不是很多北漂么 上一代的北漂在北京留下來了 他們的子女在北京出生 在北京長大他們心中就覺得 北京才是他們親切的家鄉而祖籍那個陌生的地方 也就是祖籍而已 不會比成長的地方親切

8. 大馬華人對馬來西亞的感情如何

大馬華人為自己的身份和民族感到自豪,他們都深愛他們的祖國——馬來西亞。

馬來西亞(馬來語、英語:Malaysia),簡稱大馬,是君主立憲聯邦制國家,首都吉隆坡,聯邦政府行政中心布城。全國分為13個州和3個聯邦直轄區,全國面積共33萬平方公里。馬來西亞位於東南亞,國土被南中國海分隔成東、西兩部分,即馬來半島(西馬)和加里曼丹島北部(東馬)。

馬來西亞是個多民族、多元文化國家,官方宗教為伊斯蘭教。馬來西亞是資本主義國家,其經濟在20世紀90年代突飛猛進,為亞洲四小虎之一,已成為亞洲地區引人注目的多元化新興工業國家和世界新興市場經濟體。國家實施馬來族和原住民優先的新經濟政策。

氣候特徵:

馬來西亞位赤道附近,屬於熱帶雨林氣候和熱帶季風氣候,無明顯四季之分,年溫差變化極小,平均溫度在26℃~30℃之間、全年雨量充沛,3月至6月以及10月至次年2月是雨季。內地山區年均氣溫22℃~28℃,沿海平原為25℃~30℃。

9. 馬來西亞和新加坡為什麼這么多華人和中國的血統有關系

馬來西亞和新加坡的華人和中國的血統有很大關系。

那裡華人居多的主要原因是因為在封建社會和民國初期國內戰亂不斷,民不聊生。當時在福建、廣東一帶,人們因戰亂導致民生窮困,那一帶人多地少的情況下,老百姓的生活都得不到保障,很難維持下去,他們為了得以生存下去從而維持家庭生活和躲避當時的戰亂,閩粵地區的老百姓就趕往南洋進行謀生。

南洋指東南亞較深區域(不包括越南北部等)為主的區域,也包括斯里蘭卡等等。阿拉伯海以東的屬於南洋(中東和東非屬西洋)。

(9)為什麼馬來西亞華人不忘祖國擴展閱讀:

人們下南洋的時期:

1、小規模時期:鄭和下西洋(前期是下南洋)之前,官員和老百姓走南洋是小規模活動。元朝時期有過元爪戰爭。

2、洪流時期:歐洲列強統治南洋各區域時期希望引華人去開發,加之中國幾次大亂,討生活的移民出現了洪流。明末、清朝和民國時期,中國人去東南亞經商(海上絲綢之路)、打工、乃至遷徙到東南亞(起初的主要動因是建立和統治印尼的荷蘭當局來華南招工),規模巨大,納土納群島就是華人建國的。

10. 馬來西亞的大多地方都寫漢字,到底是何原因

提起馬來西亞,是不是想起了熱辣辣的陽光,人頭攢動的沙灘,和令人垂涎的美食呢?是呀,馬來西旅遊業很發達,每年都有很多的遊客光臨。

中國人現在的生活條件很不錯,有時間的時候,很多人都喜歡到處去旅遊。選擇出國旅遊的人也不在少數,去馬來西亞旅遊逐漸成為許多遊客的選擇。

馬來西亞的海島風景非常的優美,這里有美麗的海灘,茂盛的原始熱帶叢林,叢林里生長著珍惜的植物,可愛的動物,還有千奇百怪的洞穴。這的城市現代化的程度也很高。每到夜裡,城市的夜景也成為一道美麗的風景線,霓虹閃耀,燈光璀璨。

總之,馬來西亞是一個旅遊的好地方,是一個值得游覽的國家。

熱點內容
西班牙8號球員有哪些 發布:2023-08-31 22:08:22 瀏覽:1018
怎麼買日本衣服 發布:2023-08-31 22:08:20 瀏覽:343
紐西蘭有哪些人文景點 發布:2023-08-31 22:06:06 瀏覽:358
皇馬西班牙人哪個台播 發布:2023-08-31 22:05:05 瀏覽:948
新加坡船廠焊工工資待遇多少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2:01:05 瀏覽:984
緬甸紅糖多少錢一斤真實 發布:2023-08-31 21:57:45 瀏覽:646
緬甸200萬可以換多少人民幣 發布:2023-08-31 21:57:39 瀏覽:561
紐西蘭跟中國的時差是多少 發布:2023-08-31 21:53:49 瀏覽:1146
中國哪個地方同時與寮國緬甸接壤 發布:2023-08-31 21:52:06 瀏覽:619
土耳其簽證選哪個國家 發布:2023-08-31 21:37:38 瀏覽: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