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馬來西亞 » 馬來西亞親華政黨是哪個

馬來西亞親華政黨是哪個

發布時間: 2022-11-29 15:09:42

A. 馬來西亞的首相

馬來西亞的首相
國父東姑阿都拉曼。
出生日期 1903年2月8日
出生地區
馬來亞(今馬來西亞)吉打州阿羅士打
逝世日期 1990年12月6日
逝世地區
馬來西亞雪蘭莪州吉隆坡
妻子
第三任妻子諾扎克·巴拉克巴哈
馬來西亞首相

第一任首相
首相任期 1957年8月31日 - 1963年9月16日
馬來西亞聯邦首相

第一任首相
首相任期 1963年9月16日 - 1970年
東姑阿都拉曼,或阿卜杜勒·拉赫曼 (Tunku Abl Rahman Putra Al-Haj ibni Almarhum Sultan AblHamid Shah,1903年2月8日-1990年12月6日) 是馬來西亞的第一任首相。

1951年,東姑阿都拉曼不顧家人及朋友的勸告,辭去政府法律部門的職位,出任巫統全國主席,接下領導巫統的重任。

1954年, 東姑阿都拉曼成為了馬來亞的首席部長。獨立前,東姑阿都拉曼在已故陳禎祿及敦李孝式合作下,提出「聯盟」的理想,即是巫
統、馬華及印度國大黨的合作協約。
那時起,東姑開始竭力為爭取馬來亞獨立而奮斗,之後東姑率領我國獨立代表團赴英國,與英國政府談商馬來亞獨立問題,經過談判後,雙方達致協議,馬來亞
終於在不流1滴血的情況下,取得獨立。
領導獨立成功的東姑阿都拉曼,從此成為馬來西亞國父,並且出任我國第1任首相。國父於1990年在吉隆坡中央醫院與世長辭,享年89歲。
東姑阿都拉曼在位13年期間,對各民族一視同仁的政策,促進各族和諧的精神,受到世世代代的大馬子民愛戴與尊敬。他在1970年時辭職。
馬來西亞第二任首相-敦拉薩
任職: 馬來西亞第2任首相
任期:1970年9月22日 - 1976年1月14日
出生日期: 1922年3月11日
逝世日期: 1976年1月14日
出生地點: 北根, 彭亨
逝世地點: 倫敦, 英國
妻子:拉哈諾雅
職業:律師
政黨:巫統
敦拉薩於1970年9月22日從國父兼第1任首相東姑阿都拉曼手中接棒,成為我國第2任首相,但於1976年1月14日病逝。
敦拉薩在位時,宣布實行為期20年的新經濟政策,主要是不分種族提高人民收入及增加就業機會,尤其是改善貧苦人民的生活素質,並且極力通過聯絡土地發展計劃( FELDA)及他惠民計劃,提升人民的生活水準,發展國家經濟,因此被喻為「發展之父」。
在國民團結及穩定政治方面,敦拉薩也功不可沒;在外交方面,敦拉薩的努力令馬來西亞在國際上「冒起」。

1972年,敦拉薩改變大馬的外交政策,開始與共產國家接觸,並致力促進東南亞成為和平
、自由及中立區域。1974年5月,敦拉薩訪問中國,促使馬中邦交關系一直持續至今。
馬來西亞第三任首相-敦胡申翁
馬來西亞第3任首相
任期
1976年1月15日– 1986年7月16日
出生 1922年2月12日
馬來西亞柔佛
逝世 1990年5月29日
美國舊金山
政黨
巫統
專業領域
律師
敦胡申翁於1976年出任我國第3任首任,直到1981年7月16日以健康為理由卸下首相一職,將這重要棒交給敦馬哈迪。
敦胡申翁上任後,除了繼續完成敦拉薩生前未完成發展我國的一些重大計劃,同時也採取多項措施,使我國經濟和社會穩定繁榮。
敦胡申翁較著重國民團結,他認為,人民團結是國家發展的基石。
因此,當敦胡申翁在位時的國慶日主題,總離不開「團結」,如1977年的「團結進步」主題、1979年的「團結守紀」主題等。
在敦胡申翁領導期間,馬來西亞的經濟與政治更加成熟;盡管不同種族和多元文化,全民與敦胡申翁達致共識,共同朝向團結道路。
馬來西亞第四任首相-敦馬哈迪
敦馬哈迪於1925年12月20日,在吉打州亞羅士打誕生,50年後,他成為我國第4任首相,並領導大馬邁向先進國,成為備受尊祟的政治家。

1981年以前,很多外國人並不認識馬來西亞。然而,自馬哈迪於1981年出任首相後,馬來西亞廣為全球注目。
如今,大馬不僅在經濟的傑出表現,更因為成功克服種族的障礙,成為多元民族、多元文化國家的典範。

1991年2月28日,馬哈迪提出了劃時代的宏願∶馬來西亞將在2020年成為先進工業國。

1970至1990年的「新經濟政策」結束後,馬哈迪在國家經濟展現蓬勃力量時,提出在2020年先進工業國宏願,擬定了國家未來30年的發展藍圖。
這個宏願以實際條件為基礎,而且是1項超越種族、政治和宗教的國家發展大計劃。
馬來西亞第五任首相-阿都拉巴達威
我國第5任首相拿督斯里阿都拉巴達威(昵稱Pak』lah),親民形象深入民間。
阿都拉深受父親的影響,生長在1個政治世家,由於父親的關系,年輕時的阿都拉對宗教及政治產生濃厚興趣,為日後政治旅程的輝煌成,奠下穩固基礎。
阿都拉性格冷靜、溫和及親民形象,深受人民愛戴,無論在外交平台及平時出席民間活動,都顯露其領導人的風采,人民堅信他能發揮所長,帶領馬來西亞邁向另一高峰。
上任後,阿都拉馬上採取肅貪行動,他曾說:「這是一項非常重要的努力(肅貪),因為沒有人要和1個貪污的國家接觸
。」贏得全國人民的喝彩。

B. 馬來西亞的歷史人物

1956年2月20日,在馬六甲,東姑阿都拉曼率領的獨立談判代表團,成員也包括馬華的敦李孝式,從英倫凱旋歸來,就在馬六甲這里,宣布獨立談判成功,宣布馬來亞將在1957年8月31日脫離殖民地統治。

敦阿都拉薩, 或者敦拉薩 或者阿卜杜拉·拉扎克 (Tun Abl Razak bin Haji Dato' Hussein Al-Haj ,3月11日, 1922年–1月14日, 1976年)是馬來西亞第二任首相。自從1951年東姑阿都拉曼接任巫統主席職位之後,阿都拉薩便出任巫統副主席。長期以來,他是為人所熟知的東姑的有力助手和承繼人。獨立後,他出任副首相兼國防部長,一直到1970年東姑阿都拉曼宣布退休之後,他乃坐上巫統主席之職位,並且出任首相之職位。

阿都拉薩出生於彭亨州,少年時期曾在著名的霹靂州江沙馬來學院就讀。較後獲獎學金在新加坡萊佛土學院攻讀。1950年在英國考獲法律學位,是一名合格的律師。

他於1950年參加巫統,並且被選為巫統青年團團長。1951年出任巫統副主席。一九五五年,參加我國首次全國立法議會之大選。1956年,聯盟代表團前往英國談判獨立,他是代表團的成員之一。除了副首相職位之外,他亦曾兼任鄉村發展部長,國防部長之重要職位。

1969年,五一三事件發生後,國家進入緊急狀態,阿都拉薩出任國家行動理事會主任。一九七0年九月廿二日,東姑阿都拉曼退休,他乃接任首相之職位,並且署理國防及外部長。

巫統在阿都拉薩的領導下。採取了一連串的新政策,積極推動國民教育政策,宣布新經濟政策,俾在20年內建立起一個馬來人的經濟社會,這給巫統帶來了新的面貌。

這一路來,原本由巫統,馬華和印度國大黨組成的聯盟,在1969年大選中受挫,損失了許多席位。敦拉薩進行活動之下,最先在砂勞越與人民聯合黨,較後則檳城民政黨,霹靂州人民進步黨,以及泛馬回教黨,組成了州和中央聯合政府。於是,國民陣線組織便正式成立。

在外交關系方面,阿都拉薩積極奉行中立不結盟政策。1974年五月,率領馬來西亞代表團,官式訪問北京,正式簽署馬、中兩國建立邦交之協定。而在7月,馬來西亞舉行第四次之全國普選。

這次之大選,國民陣線獲得壓倒性的勝利。在154個國會席位中,贏得了135個席位。而在州議會方面,全國360個席位中,國陣贏得了215個席位。於是,便產生了一個強大的中央和各州政府。這可說是阿都拉薩的一項輝煌的成就。

在應付五一三事件以後的國內動湯局面,阿都拉薩所採取的策略,是盡量減少政黨的政治活動手段,去促進各政黨之間的合作。國民陣線的成立,乃基於這一精神,而國陣取得的成就,也說明此一策略獲得了成果。同時,也更進一步的鞏固了巫統的地拉。

在巫統里頭,當東姑擔任主席,阿都拉薩乃擔任署理主席,當阿都拉薩任主席後,署理主席乃由敦依斯邁醫生擔任。但敦依斯邁醫生於1973年8月突然去世。於是,胡申翁出任署理主席阿都拉薩於1976年1月,在探白血病治療白血病時在倫敦逝世。

阿都拉薩的長子納吉在阿都拉薩逝世後,積極參政,並在政壇上一路青雲直上, 2003年, 馬哈迪從政治退休後,納吉就出任馬來西亞第九任的副首相。

任職: 馬來西亞第2任首相
任期: 9月 22, 1970年 - 1月 14日, 1976年
出生日期: 3月 11日, 1922年
死亡日期: 1月 14日, 1976年
出生地: 北根, 彭亨
死亡地:點 倫敦, 英國
妻子: 拉哈諾雅
職業 律師
政黨: 巫統
副首相:
-依斯邁拉曼 (1970 - 1973)
-胡申翁 (1973 - 1976)

敦依士邁:著名醫生

已退休前警方高級助理總監拿督哈芝阿都華合

東姑阿都拉曼與各族群代表聯合組成的代表團,准備和英國人談判獨立事宜。左起拿督聶阿末、依斯邁、拿督阿都華合、拿督莫哈末錫、李孝式、拿督阿都哈茲和拿督阿都拉薩(圖發不上來)。

陸軍首長阿都阿茲,調升國防衛隊首長
投稿: KSLim_AW
2007-01-31
(吉隆坡訊)副首相兼國防部長拿督斯里納吉宣布,原任陸軍首長丹斯里阿都阿茲再納,將從今年2月1日起擢升為國防衛隊首長,以填補原任國防衛隊首長丹斯里莫哈末安華。

莫哈末安華將於今年1月31日正式退休。

他披露,原任陸軍副首長拿督莫哈末伊斯邁,將於2月1日獲得擢升為陸軍首長職位,填補阿都阿茲所遺留下的空缺。

他在文告中指出,陸軍副首長的空位,則由陸軍戰場首長拿督馬索再納替代。

「原任馬六甲區陸軍分隊第三基地少將拿督祖基菲,則擢升為陸軍戰場首長一職。」

他說,砂拉越州古晉區分隊第一首長拿督莫哈末阿芬迪少將,則擢升為中將,由去年10月24日生效;此外,國防部衛生服務局總監拿督蘇萊曼阿都拉,則擢升為中將,由今年1月1日生效。

另一方面,莫哈末安華(57歲)在梳邦再也空軍基地一項為他而設的歡送會上建議說,海陸空三軍首長的職位任期應該定於3年,即「2+1」共3年的任期。

他個人認為,三軍首長可以在首年探討本身計劃落實的目標,第二年便著手實行,接著在第三年加以鞏固,從而提升國防衛隊的形象和人力資本的發展。
(星洲日報·2007/01/31)

敦陳禎祿(1883-1960)是馬華公會的締造者,創會第一任總會長。

他是飽讀詩書的學者,成功的商人,卓越的政治家,獻身人群的愛國主志士,始終以身為馬來亞人民為榮,堅持自己是馬來亞華人,更是馬來亞華人公民地位的奠基者。

他是第一位鼓吹與發揚種族和諧合作,以建立一個馬來亞人的馬來亞國家的政治先知先覺者;與國父東姑合作,領導爭取馬來亞獨立建國,為馬來亞各族公認的開國元勛。
敦陳禎祿1883年4月5日出生於馬六甲。

從他的高曾祖陳觀夏開始,敦陳家族便定居馬六甲,前後200多年。

陳觀夏是於清乾隆年間,從中國福建南來馬六甲發展,事業有成,富甲一方。

敦陳出生時,陳家雖仍擁有龐大財富,但因為他的父親陳恭安未獲繼承祖業,僅能從祖業收入中,分得固定的生活費,家庭經濟並不富裕。

敦陳早年畢業於新加坡萊佛士學院,曾做過6年校長。1908年他回到馬六甲,投身於橡膠工業。初時當一名膠園襄理,其後,得岳父的支持,拓展商業,商途順遂,很快就風生水起,一身兼任20多家工商機構的董事職位。

事業有成,他也積極從事社會與社團的活動,歷任馬六甲中華總商會及他創立的《海峽殖民地英籍華人公會》的主席副主席。他關心馬來亞本土居民的利益,主張生活在馬來亞本土的馬來人、華人居民應擁有與歐人同樣的平等權利。

由於工商業方面的輝煌成就,和在社會上的積極活動使他成為受人尊敬的馬來亞華人領袖,也深受英殖民地官員另眼相看。1912年受封為太平局紳;1916年委為馬六甲鄉村局委員。第1次世界大戰(1914年至1918年)後,由於他在馬六甲鄉村局委員任內,勤於發言,意見精闢,且積極參與當時有限度的政治活動,因而受到英殖民政的重視,1922年起受委為海峽殖民地行政議會議員,至1933年,更升任為海峽殖民地行政議會執行委員。任內,他對當時英殖民官員和歐人對華人的種種歧視行為表示不滿,提出抗議。1932年12月23日,他發表一份呈給英殖民部的備忘錄,刊登在當時的《英文海峽時報》,指出英殖民政府歧視華人的政策,使永久定居本邦,以本邦為家鄉的華人,對自己在馬來亞的安全,將來及子孫的前途,感覺嚴重不安與憂懼,並指出歧視華人的政策將在巫人與華人(也包括印度人)之間,造成明顯的裂痕,歷久之後更可能擴大為兩者之間的互相猜疑、仇視。他更以立法委員的身份在議會上慷慨陳辭,要求增加亞籍人士的非官方議員席位;他為馬六甲河沿岸的貧窮馬來漁民請命,吁請殖民政府改善他們的生活環境。此外,他極力促請英政府准許非英籍民加入馬來亞民事服務,華人婚俗合法化;提倡民選制度並建議執行議會延攬亞籍人等。

日本人佔領馬來半島期間,陳禎祿避難流寓印度。但是,他仍然心系馬來亞本土華人和所有離開中國的海外華人的未來前途,1943年9月4日,他在印度孟買宣布成立「海外華人協會」。目標是:「保護海外華人的利益;團結華人,確保生存與自衛。」馬來亞光復後,敦陳返馬,積極參加政治活動。1947年10月,他領導華人總罷市反對馬來亞聯合邦憲制。1948年,他被選為「民族聯絡委員會」的委員,他以成熟的智慧和崇高的理想奉獻給該會。他成功地使該委員會一致同意接受經些少修正的「出生地法」(Jus Soli) 的公民原則。這個決定,意味著為了民族的團結和合作,巫人和非巫人雙方都要持容忍的態度和讓步的精神。

1948年6月,因馬共發動武裝反叛,政府宣布實施緊急法令,當時華人成為英軍與馬共戰爭的夾心人,處境非常惡劣。許多華人被英軍扣禁,被驅逐出境,甚至被英軍和馬共槍殺;幾十萬鄉區華人被趕出他們生活了幾代人的村子,他們的屋子連同生產工具、財物,很多時候就這樣被英軍一把火燒掉。英政府的高官還恫言,要把這些鄉區華人集體遣送出境。為了拯救水深火熱中的華人同胞,陳禎祿提出組織「馬華公會」的建議,立刻得到全馬各州華團的響應,各州華團紛紛召開聯席大會支持成立馬華公會。其中1949年2月19日,由雪蘭莪州中華總商會發起的聯席大會,共有超過50個華團的近200名代表出席,議決參與發起成立馬華公會,並已徵求超過3千名華人加入馬華公會。當時,擔任聯邦立法議會議員的16位華籍議員也全力支持,並成為發起人。1949年2月27日馬華公會正式成立,陳禎祿被選為總會長。

馬華成立後,首要任務是阻止英政府驅逐華人返中國的計劃,接著是設法籌款,包括發行18期福利彩票,從盈餘中,籌集數百萬元(註:當時的數百萬元,幾乎等於現時的一億令吉),用來協助那些被集中在新村的同胞,蓋搭棲身的木屋,提供糧食、醫葯和金錢的援助,並為他們爭取一些最基本的民生設施,如食水供應、流動診療所和設立華文小學、民眾會堂、圖書館等。

敦陳由1949年至1958年領導馬華,與巫統合作,從結成華巫聯盟參加全國各州的市議會選舉開始,進而召開9次圓桌會議,探討聯合邦選舉細則、為爭取英國上下議院支持馬來亞的獨立鋪路,制定召開全國國民大會、成立委員會負責考慮及修改聯合邦憲法,以至召開第1、2次全國國民大會,通過《立法議會選舉細則》與《修改憲法報告書》。

1954年2月25日,英殖民政府欽差大臣宣布不同意立法議會選舉及修改憲制報告書,拒絕自治大選,不願交出政治權力。

同年5月,華巫聯盟代表團赴英倫與英談判,要求舉行立法議會自治民選,失敗而歸。

華巫聯盟為此於6月13日召開緊急會議,通過杯葛各級議會,所有縣、市、州、聯合邦的各級華巫議員辭職抗議,也發動遊行示威施壓。

當時已屆71歲高齡的馬華總會長敦陳奮不顧身,領導馬華與華社參與抗議!

正由於敦陳勇者無懼領導馬華,不屈不撓,堅定立場與東姑領導的巫統共同奮斗,不懈努力,馬來亞終於在1957年8月31日脫離英殖民統治,獨立建國;也正由於敦陳始終堅持民族平等,互相關懷、合作的理想,運用智慧,不亢不卑,通過與友族領袖理性談商,終於使百萬華人在獨立年,取得公民權,確保了華人在這個國家的公民地位,並確立華人參與國家的公共決策,共享政權的憲法保障。

敦陳在1960年12月13日逝世,享年77歲。為了表揚他對國家的貢獻,聯盟政府給予他國葬的殊榮,全體內閣一齊送殯。國父東姑阿都拉曼1960年12月21日在下議院發表哀悼辭指出:「如果沒有敦陳當時給我那種巨大的支持,我必須承認,我所領導的爭取獨立的使命,將無法完成,或者須付出流血和不安的代價…。無論從任何角度看,敦陳禎祿是一個傑出的人,他是一個飽學之士,一個成功的商人,一個能乾的政治家,一個獻身社會人群的人,同時他也是一個卓越的愛國主義者。」

馬來西亞第一任首相東姑阿都拉曼,或阿卜杜勒•拉赫曼 (Tunku Abl Rahman Putra Al-Haj ibni Almarhum Sultan Abl Hamid Shah)(東姑)在1903年2月8日在吉打州阿羅士打出生。他是蘇丹阿都哈密第六任妻子仄孟查拉惹的第六個孩子,仄孟查拉惹是暹羅州首領的女兒。在吉打,同胞們的關系與暹羅人非常息息相關;當時東姑出生後吉打仍提供貢物於暹羅。直到1909年,暹羅政府與英國簽署了曼谷合約後,吉打轉由英國統領。

東姑的家庭中總共擁有45名孩子,在眾多兄弟姐妹中,身為小男孩的他受到父親的特別關注。他也受到他兩位哥哥,東姑莫哈默仄瓦與東姑尤索夫的關心,他們負起教導年輕和易受影響的東姑。東姑尤索夫和東姑被送往曼谷的一所學校就讀,在那裡他們與身為暹羅王養子的東姑莫哈默仄瓦在曼谷同住。然而,因為東姑尤索夫在曼谷逝世,東姑被送回吉打,接著轉移至檳城的大英義校求學,較後被送往英國劍橋的聖凱特琳娜學院。當他完成他的文學學士學位歸來,他的哥哥東姑莫哈默仄瓦再次送他回英國修讀法律。

東姑在1957年為馬來亞宣布獨立

東姑被父親取名為博特拉。他被馬來西亞人民稱為國父或獨立之父,是因為他把馬來亞從英國統治中爭取到獨立。在馬來亞取得獨立後,東姑阿都拉曼當上了首相,直到1970年。

黃宮殿

雖然他的家鄉位於亞羅士打,他並不把黃宮殿視為自己的家,他最後居住在宮殿是在他修讀完法律學後,從英國返回國的時候。他的一生多半在檳城與孩子們一起度過,他居住在政府所提供的房子。當今,黃宮殿已被改為皇家博物院。

籠牙皇家陵墓

東姑阿都拉曼,一位亞羅士打的王子及馬來西亞的第一任首相,於1991年逝世。終年87歲。他的遺體葬在吉打州籠牙皇家陵墓,與他的父親及至親兄弟一起。
1956年2月20日,在馬六甲,東姑阿都拉曼率領的獨立談判代表團,成員也包括馬華的敦李孝式,從英倫凱旋歸來,就在馬六甲這里,宣布獨立談判成功,宣布馬來亞將在1957年8月31日脫離殖民地統治。

敦阿都拉薩, 或者敦拉薩 或者阿卜杜拉·拉扎克 (Tun Abl Razak bin Haji Dato' Hussein Al-Haj ,3月11日, 1922年–1月14日, 1976年)是馬來西亞第二任首相。自從1951年東姑阿都拉曼接任巫統主席職位之後,阿都拉薩便出任巫統副主席。長期以來,他是為人所熟知的東姑的有力助手和承繼人。獨立後,他出任副首相兼國防部長,一直到1970年東姑阿都拉曼宣布退休之後,他乃坐上巫統主席之職位,並且出任首相之職位。

阿都拉薩出生於彭亨州,少年時期曾在著名的霹靂州江沙馬來學院就讀。較後獲獎學金在新加坡萊佛土學院攻讀。1950年在英國考獲法律學位,是一名合格的律師。

他於1950年參加巫統,並且被選為巫統青年團團長。1951年出任巫統副主席。一九五五年,參加我國首次全國立法議會之大選。1956年,聯盟代表團前往英國談判獨立,他是代表團的成員之一。除了副首相職位之外,他亦曾兼任鄉村發展部長,國防部長之重要職位。

1969年,五一三事件發生後,國家進入緊急狀態,阿都拉薩出任國家行動理事會主任。一九七0年九月廿二日,東姑阿都拉曼退休,他乃接任首相之職位,並且署理國防及外部長。

巫統在阿都拉薩的領導下。採取了一連串的新政策,積極推動國民教育政策,宣布新經濟政策,俾在20年內建立起一個馬來人的經濟社會,這給巫統帶來了新的面貌。

這一路來,原本由巫統,馬華和印度國大黨組成的聯盟,在1969年大選中受挫,損失了許多席位。敦拉薩進行活動之下,最先在砂勞越與人民聯合黨,較後則檳城民政黨,霹靂州人民進步黨,以及泛馬回教黨,組成了州和中央聯合政府。於是,國民陣線組織便正式成立。

在外交關系方面,阿都拉薩積極奉行中立不結盟政策。1974年五月,率領馬來西亞代表團,官式訪問北京,正式簽署馬、中兩國建立邦交之協定。而在7月,馬來西亞舉行第四次之全國普選。

這次之大選,國民陣線獲得壓倒性的勝利。在154個國會席位中,贏得了135個席位。而在州議會方面,全國360個席位中,國陣贏得了215個席位。於是,便產生了一個強大的中央和各州政府。這可說是阿都拉薩的一項輝煌的成就。

在應付五一三事件以後的國內動湯局面,阿都拉薩所採取的策略,是盡量減少政黨的政治活動手段,去促進各政黨之間的合作。國民陣線的成立,乃基於這一精神,而國陣取得的成就,也說明此一策略獲得了成果。同時,也更進一步的鞏固了巫統的地拉。

在巫統里頭,當東姑擔任主席,阿都拉薩乃擔任署理主席,當阿都拉薩任主席後,署理主席乃由敦依斯邁醫生擔任。但敦依斯邁醫生於1973年8月突然去世。於是,胡申翁出任署理主席阿都拉薩於1976年1月,在探白血病治療白血病時在倫敦逝世。

阿都拉薩的長子納吉在阿都拉薩逝世後,積極參政,並在政壇上一路青雲直上, 2003年, 馬哈迪從政治退休後,納吉就出任馬來西亞第九任的副首相。

任職: 馬來西亞第2任首相
任期: 9月 22, 1970年 - 1月 14日, 1976年
出生日期: 3月 11日, 1922年
死亡日期: 1月 14日, 1976年
出生地: 北根, 彭亨
死亡地:點 倫敦, 英國
妻子: 拉哈諾雅
職業 律師
政黨: 巫統
副首相:
-依斯邁拉曼 (1970 - 1973)
-胡申翁 (1973 - 1976)

敦依士邁:著名醫生

已退休前警方高級助理總監拿督哈芝阿都華合

東姑阿都拉曼與各族群代表聯合組成的代表團,准備和英國人談判獨立事宜。左起拿督聶阿末、依斯邁、拿督阿都華合、拿督莫哈末錫、李孝式、拿督阿都哈茲和拿督阿都拉薩(圖發不上來)。

陸軍首長阿都阿茲,調升國防衛隊首長
投稿: KSLim_AW
2007-01-31
(吉隆坡訊)副首相兼國防部長拿督斯里納吉宣布,原任陸軍首長丹斯里阿都阿茲再納,將從今年2月1日起擢升為國防衛隊首長,以填補原任國防衛隊首長丹斯里莫哈末安華。

莫哈末安華將於今年1月31日正式退休。

他披露,原任陸軍副首長拿督莫哈末伊斯邁,將於2月1日獲得擢升為陸軍首長職位,填補阿都阿茲所遺留下的空缺。

他在文告中指出,陸軍副首長的空位,則由陸軍戰場首長拿督馬索再納替代。

「原任馬六甲區陸軍分隊第三基地少將拿督祖基菲,則擢升為陸軍戰場首長一職。」

他說,砂拉越州古晉區分隊第一首長拿督莫哈末阿芬迪少將,則擢升為中將,由去年10月24日生效;此外,國防部衛生服務局總監拿督蘇萊曼阿都拉,則擢升為中將,由今年1月1日生效。

另一方面,莫哈末安華(57歲)在梳邦再也空軍基地一項為他而設的歡送會上建議說,海陸空三軍首長的職位任期應該定於3年,即「2+1」共3年的任期。

他個人認為,三軍首長可以在首年探討本身計劃落實的目標,第二年便著手實行,接著在第三年加以鞏固,從而提升國防衛隊的形象和人力資本的發展。
(星洲日報·2007/01/31)

敦陳禎祿(1883-1960)是馬華公會的締造者,創會第一任總會長。

他是飽讀詩書的學者,成功的商人,卓越的政治家,獻身人群的愛國主志士,始終以身為馬來亞人民為榮,堅持自己是馬來亞華人,更是馬來亞華人公民地位的奠基者。

他是第一位鼓吹與發揚種族和諧合作,以建立一個馬來亞人的馬來亞國家的政治先知先覺者;與國父東姑合作,領導爭取馬來亞獨立建國,為馬來亞各族公認的開國元勛。
敦陳禎祿1883年4月5日出生於馬六甲。

從他的高曾祖陳觀夏開始,敦陳家族便定居馬六甲,前後200多年。

陳觀夏是於清乾隆年間,從中國福建南來馬六甲發展,事業有成,富甲一方。

敦陳出生時,陳家雖仍擁有龐大財富,但因為他的父親陳恭安未獲繼承祖業,僅能從祖業收入中,分得固定的生活費,家庭經濟並不富裕。

敦陳早年畢業於新加坡萊佛士學院,曾做過6年校長。1908年他回到馬六甲,投身於橡膠工業。初時當一名膠園襄理,其後,得岳父的支持,拓展商業,商途順遂,很快就風生水起,一身兼任20多家工商機構的董事職位。

事業有成,他也積極從事社會與社團的活動,歷任馬六甲中華總商會及他創立的《海峽殖民地英籍華人公會》的主席副主席。他關心馬來亞本土居民的利益,主張生活在馬來亞本土的馬來人、華人居民應擁有與歐人同樣的平等權利。

由於工商業方面的輝煌成就,和在社會上的積極活動使他成為受人尊敬的馬來亞華人領袖,也深受英殖民地官員另眼相看。1912年受封為太平局紳;1916年委為馬六甲鄉村局委員。第1次世界大戰(1914年至1918年)後,由於他在馬六甲鄉村局委員任內,勤於發言,意見精闢,且積極參與當時有限度的政治活動,因而受到英殖民政的重視,1922年起受委為海峽殖民地行政議會議員,至1933年,更升任為海峽殖民地行政議會執行委員。任內,他對當時英殖民官員和歐人對華人的種種歧視行為表示不滿,提出抗議。1932年12月23日,他發表一份呈給英殖民部的備忘錄,刊登在當時的《英文海峽時報》,指出英殖民政府歧視華人的政策,使永久定居本邦,以本邦為家鄉的華人,對自己在馬來亞的安全,將來及子孫的前途,感覺嚴重不安與憂懼,並指出歧視華人的政策將在巫人與華人(也包括印度人)之間,造成明顯的裂痕,歷久之後更可能擴大為兩者之間的互相猜疑、仇視。他更以立法委員的身份在議會上慷慨陳辭,要求增加亞籍人士的非官方議員席位;他為馬六甲河沿岸的貧窮馬來漁民請命,吁請殖民政府改善他們的生活環境。此外,他極力促請英政府准許非英籍民加入馬來亞民事服務,華人婚俗合法化;提倡民選制度並建議執行議會延攬亞籍人等。

日本人佔領馬來半島期間,陳禎祿避難流寓印度。但是,他仍然心系馬來亞本土華人和所有離開中國的海外華人的未來前途,1943年9月4日,他在印度孟買宣布成立「海外華人協會」。目標是:「保護海外華人的利益;團結華人,確保生存與自衛。」馬來亞光復後,敦陳返馬,積極參加政治活動。1947年10月,他領導華人總罷市反對馬來亞聯合邦憲制。1948年,他被選為「民族聯絡委員會」的委員,他以成熟的智慧和崇高的理想奉獻給該會。他成功地使該委員會一致同意接受經些少修正的「出生地法」(Jus Soli) 的公民原則。這個決定,意味著為了民族的團結和合作,巫人和非巫人雙方都要持容忍的態度和讓步的精神。

1948年6月,因馬共發動武裝反叛,政府宣布實施緊急法令,當時華人成為英軍與馬共戰爭的夾心人,處境非常惡劣。許多華人被英軍扣禁,被驅逐出境,甚至被英軍和馬共槍殺;幾十萬鄉區華人被趕出他們生活了幾代人的村子,他們的屋子連同生產工具、財物,很多時候就這樣被英軍一把火燒掉。英政府的高官還恫言,要把這些鄉區華人集體遣送出境。為了拯救水深火熱中的華人同胞,陳禎祿提出組織「馬華公會」的建議,立刻得到全馬各州華團的響應,各州華團紛紛召開聯席大會支持成立馬華公會。其中1949年2月19日,由雪蘭莪州中華總商會發起的聯席大會,共有超過50個華團的近200名代表出席,議決參與發起成立馬華公會,並已徵求超過3千名華人加入馬華公會。當時,擔任聯邦立法議會議員的16位華籍議員也全力支持,並成為發起人。1949年2月27日馬華公會正式成立,陳禎祿被選為總會長。

馬華成立後,首要任務是阻止英政府驅逐華人返中國的計劃,接著是設法籌款,包括發行18期福利彩票,從盈餘中,籌集數百萬元(註:當時的數百萬元,幾乎等於現時的一億令吉),用來協助那些被集中在新村的同胞,蓋搭棲身的木屋,提供糧食、醫葯和金錢的援助,並為他們爭取一些最基本的民生設施,如食水供應、流動診療所和設立華文小學、民眾會堂、圖書館等。

敦陳由1949年至1958年領導馬華,與巫統合作,從結成華巫聯盟參加全國各州的市議會選舉開始,進而召開9次圓桌會議,探討聯合邦選舉細則、為爭取英國上下議院支持馬來亞的獨立鋪路,制定召開全國國民大會、成立委員會負責考慮及修改聯合邦憲法,以至召開第1、2次全國國民大會,通過《立法議會選舉細則》與《修改憲法報告書》。

1954年2月25日,英殖民政府欽差大臣宣布不同意立法議會選舉及修改憲制報告書,拒絕自治大選,不願交出政治權力。

同年5月,華巫聯盟代表團赴英倫與英談判,要求舉行立法議會自治民選,失敗而歸。

華巫聯盟為此於6月13日召開緊急會議,通過杯葛各級議會,所有縣、市、州、聯合邦的各級華巫議員辭職抗議,也發動遊行示威施壓。

當時已屆71歲高齡的馬華總會長敦陳奮不顧身,領導馬華與華社參與抗議!

正由於敦陳勇者無懼領導馬華,不屈不撓,堅定立場與東姑領導的巫統共同奮斗,不懈努力,馬來亞終於在1957年8月31日脫離英殖民統治,獨立建國;也正由於敦陳始終堅持民族平等,互相關懷、合作的理想,運用智慧,不亢不卑,通過與友族領袖理性談商,終於使百萬華人在獨立年,取得公民權,確保了華人在這個國家的公民地位,並確立華人參與國家的公共決策,共享政權的憲法保障。

敦陳在1960年12月13日逝世,享年77歲。為了表揚他對國家的貢獻,聯盟政府給予他國葬的殊榮,全體內閣一齊送殯。國父東姑阿都拉曼1960年12月21日在下議院發表哀悼辭指出:「如果沒有敦陳當時給我那種巨大的支持,我必須承認,我所領導的爭取獨立的使命,將無法完成,或者須付出流血和不安的代價…。無論從任何角度看,敦陳禎祿是一個傑出的人,他是一個飽學之士,一個成功的商人,一個能乾的政治家,一個獻身社會人群的人,同時他也是一個卓越的愛國主義者。」籠牙皇家陵墓

東姑阿都拉曼,一位亞羅士打的王子及馬來西亞的第一任首相,於1991年逝世。終年87歲。他的遺體葬在吉打州籠牙皇家陵墓,與他的父親及至親兄弟一起。

C. 世界上最大的幫派洪門的介紹

「反清復明」,相信大家對這個詞也不陌生吧,這個詞是明末清初的抗清秘密組織「天地會」的宗旨,世界上最大的幫派洪門應該有很多人比較了解吧。以下是我為大家整理的世界上最大的幫派洪門的介紹,希望你們喜歡。

世界上最大的幫派洪門的介紹
洪門起源於「漢留」,經由南明東寧總制使陳近南先生發展,進而轉化為洪門,是由抗清義士殷洪盛起始,殷洪盛抗清犧牲後其子投奔鄭成功,漢留構想流傳至鄭成功所部。旨在反抗滿清迫害統治,留存漢族 文化 。故後人尊其為洪門始祖。1925年10月10日,洪門致公堂轉型為中國致公黨,陳炯明首任該黨。司徒美堂是愛國華僑領袖,也是世界洪門昆仲景仰的洪門元老。抗日戰爭期間,司徒美堂發動海外華僑以捐款捐物等各種方式積極支持祖國抗擊日本法西斯的侵略,為抗日戰爭的勝利做出不朽貢獻。

洪門了其人數超過了世界上任何一個幫派。據統計截至到2005年洪門在世界各地的幫眾超過了90多萬人。洪門由明清時期的「天地會」演變而來現今以成立400多年。分支遍布美國,法國,南非,澳大利亞,越南等20多個國家。1904年,孫中山就是以「洪門大哥」身份赴美進行**活動。1992年,「洪門老大」林紳在美國檀香山去世,前來參加追悼會的人數達到9萬多人其中包括世界各地的洪門壇主還包括全球各大社團,包括義大利3K黨,日本的雅庫扎,香港的三合會,俄羅斯的戰斧,台灣的竹聯幫等等。當時美國政府在僅在檀香山地區就布置了超過20萬的防暴亂,以防止暴亂的發生。
洪門的主要起源
由於洪門的 傳說 版本眾多,各不一致,一種說法就是:「洪門是天地會(又稱紅幫、三合會、三點會、三和會、萬順會等),致公堂是洪門的一個海外分支機構,他們一致的對外稱曰天地會或紅幫,對內則稱洪門。」1992年7月28日在美國舉行第3屆世界洪門懇親大會,經來自世界各地的100多位代表兩天討論,通過總會章程,宣告成立世界洪門總會。首屆會長__鵬,總會設在美國檀香山。為什麼叫做洪門?有的說:「洪門就是漢門,因為喪失了中原的土地,所以在「漢」(繁體「漢」)字里要除去『中土』就成為洪字了。」有的說:「因為明太祖年號洪武,所以拿洪字來起名的。」據洪門秘冊所載,洪門真主為朱洪竺,軍師為陳近南,大將為萬雲龍(一稱鄭成功化名)等人,最初起於福建,以少林寺為主動機關。起初少林寺以武技名於世,清朝康熙皇帝嫉妒他們,命少林寺僧侶遠征西域,後來戰勝回來了,乃借事端戕害功臣鄭君達。又派兵焚毀少林寺,一班寺里的和尚逃出來的不少。其中有個陳近南遂組織天地會,想培植勢力來謀復仇,曾派遣他的部下五大將蔡德忠、方大洪、胡德帝、馬超興、李式開等設立支會,這就是所謂「前五祖」。洪門的源流,言人人殊,從來不一致,因為它化名特多,有紅幫、三點會、三合會、三河會、天地會、致公堂等等;尚有分支別名,不勝枚舉。但是一致的對外稱曰「天地會」,對內則稱「洪門」。由於清廷對天地會黨徒的嚴刑究辦,殺戮株連,所以洪門集會方式多用囗頭傳述來秘密結社,對來源出處,難免魯魚豕亥,錯綜雜沓了。洪門創立有許多說法:一說是起於康熙甲寅十三年(1674年)3月25日;一說是雍正甲寅十二年(1734年)七月二十五日。以上是根據倫敦大英博物館所藏抄本西魯敘事。一說前身是扶余渤海聯合國曼洛理族後裔中紅派和博派合力發起,以神武地皇高洪為名舉族轉變而來。一說是洪二和尚發起建立。以上是根據傳播最廣的民間野史記錄。關於香堂上供奉的牌位,依次是:始祖:洪英(殷洪盛)五先賢:朱之瑜、顧炎武、黃宗羲、王夫之、傅山五宗:文宗史可法、武宗鄭成功、宣宗陳近南、達宗萬雲龍、威宗蘇洪光前五

洪門(漢留)內容關系表祖:蔡德忠、方大洪、胡德帝、馬超興、李式開中五祖:楊仗佑、方惠成、吳天成、林大江、張敬之後五祖:李式地、洪太歲、吳天佑、林永超、姚必達五義:鄭君達、謝邦恆、黃昌成、吳廷貴、周洪英五傑:鄭道德、鄭道芳、韓龍、韓虎、李昌國三英:郭秀英、鄭玉蘭、鍾文君二師:男軍師史明鑒、女軍師關玉英

孫文對於洪門也有他的說法,在他所著的《孫文學說》裡面有一段記載,原文如下:「洪門者,創設於明朝遺老,起於康熙時代。蓋康熙以前,明朝之忠烈士,多欲力圖恢復,誓不臣清,捨生赴義,屢起屢蹶,興虜拚命,然卒不能救明朝之亡。迨至康熙之世,清朝已盛,面明朝之忠烈,變殘廢殆盡。二三遺老,見大勢已去,無可挽回,乃欲以民族主義之根苗,流傳後代,故以反清復明的宗旨,結成團體,以待後有起者可藉為資助也。此殆洪門創設之本意。然其事必當極其秘密,乃可防政府之察覺也。夫政府之爪牙為官吏,而官吏之耳目為士紳,故凡所謂士大夫之類,皆所當忌而須嚴為杜絕者,然後其根株乃能保存,而潛滋暗長於異族專制政府之下。以此條件而立會,將以何道而後可?必也以能全群眾心理之 事跡 ,而傳民族國家之思想。故洪門之拜會,則以演戲為之,蓋此最易動群眾之觀聽也。其傳布思想,以不平之心,復仇之事以表之,此最易使士大夫聞而生厭遠而避之者也。其固結團體,則以博愛施之,使彼此手足相顧,患難相扶,此最合乎江湖旅客無家遊子之需要也。而終乃傳以民族主義,以期達其反清復明之目的焉。」

孫文在和保皇黨論戰之後,覺得美洲的華僑比檀香山多。預備赴美洲宣傳革命。他知道美洲華僑力量的偉大,要加入洪門,因此在洪門前輩,孫文的叔父鍾水養介紹,於1903年冬天,毅然加入了檀香山致公堂。這天同時拜盟的有六十餘人。就在國安會館(同興公司舉行入盟禮節。並由主盟人封孫文為「洪棍」(洪門三把手,掌管執法)。據傳當時加入洪門的會員名冊,現保存在檀香山。

孫文到美國舊金山受到歡迎,當地華僑有90%參加洪門致公堂,總部設在三藩市(舊金山,又譯「聖弗朗西斯科」、「三藩市」),各埠設有分堂,主張各不一樣,再有保皇黨的人從中欺騙,幾乎忘了反清復明的本來面目,孫中山有見於此,乃建議舉行洪門總注冊,代致公堂擬定新章程,將反清復明的范圍更加擴大。使洪門無形成了一個革命團體。當時的洪門致公堂的總注冊和孫文重訂致公堂新章程,對於美洲華僑革命工作關系極為重大。美洲華僑七萬人共捐贈款項約二十一萬元美金,支持了孫中山先生的國內革命之急需。華僑對祖國革命,有莫大的貢獻,所以稱為華僑為革命之母。而因為華僑有90%名列洪門會籍,亦可稱洪門為華僑之母。因海外華僑,若無洪門,則華僑民族意識,不能如此堅強。
洪門的宗旨
海外洪門組織自開山立堂的宗旨,是愛國家,愛民族,抵禦外來侵略。300多年來,他們為了保衛祖國而浴血奮戰,抗禦外侮,鏟除軍閥,進行斗爭,進行革命。1923年10月10日,五洲洪門第三次懇親大會在美國舊金山召開。司徒美堂、黃三德及海外不少洪門團體的代表出席了這次會議。這次大會著重討論了改堂為黨,成立中國致公黨的問題,所以實際上了也是第一次正式籌備組黨會議,並通過了《中國致公黨黨綱草案》,會議決定成立中國致公黨籌備委員會。1925年8月籌備委員會總會又發出《通告全體洪門人士書》,就有關建黨的具體事項,通告了全體洪門人士。

1925年10月10日,五洲洪門第四次懇親大會在舊金山召開。來自美洲各地、香港、澳門和上海等地的洪門組織代表參加了會議。大會的主要內容是:決定以洪門致公堂為基礎,組織華僑政黨,定名為中國致公黨;通過《中國致公黨黨綱》;選舉陳炯明(1878-1933)、唐繼堯(1883-1927)為黨的正副主席。這一次懇親大會為中國致公黨第一次代表大會。

中國致公黨第一次代表大會的召開,宣告了中國致公黨的成立,標志著華僑政治力量的新的崛起。中國致公黨成立後,在美洲凡是有堂的地方都建立了黨的組織,其他國家和地區的致公堂組織也實行改堂為黨,使致公黨的組織遍布亞洲、美洲等30多個國家,但由於洪門之間有較強的獨立性,改堂為黨的決議,未能在海外各地洪門團體中普遍實行,實際上形成了黨堂並存、堂黨不分的格局。在中國致公黨第二次代表大會後,又決定存堂保黨,以黨領導堂,這一決定和「一大」相比是很大進步。「九·一八」事變後,致公黨領導廣大黨員投入了抗日救國斗爭,譴責蔣介石不抵抗政策,並通過致公堂等洪門團體發動華僑積極支持國內一切抗日救亡運動。司徒美堂也立即聯合各僑團組織,發動了募捐救國,又親自攜帶僑胞及捐贈物資到上海慰問十九路軍。1937年「七·七」事變後,司徒美堂以古稀之年,奔赴呼號於美國、加拿大、古巴、秘魯、巴西、巴拿馬等國之間,宣傳抗日救國。

太平洋戰爭爆發,日軍南下侵略南洋各國,激起東南亞各族人民的憤怒反抗,海外的致公黨(堂)組織也運用各種方式進行抗日救亡宣傳工作,或組織華僑抗日武裝,參加當地人民的抗日軍。馬來西亞、菲律賓、新加坡的洪門人士許志猛、官文森、陳演生秘密組織發動華僑青年回國參加抗戰。
洪門的團體性質
天地會一直深處民間,逃避滿清公家的查緝。其起源有下列諸說。

起義團體

起義團體:認為天地會是明朝遺民所創辦的起義團體,或鄭成功部將陳永華草創的組織,有「反清復明」的宗旨。

互助團體

互助團體:認為天地會是社會下層人士如苦力、佃農等組織的互助團體,初期只是為了積累力量,對抗地方門閥甚至恐嚇人財物的土豪劣紳,成立之初並無「反清復明」的宗旨,後因受到反清人士的薰陶,逐漸步向反清。

軍人團體

退伍綠營、湘軍、楚軍等軍人,有武無職,遂時常參與江湖黑道組織,謀取所得,卻屢遭公家查禁,憤而抗清,託言「延平王克復之志」,行黑幫擄掠不法之實。四川一帶稱之為袍哥會。

猜你喜歡:

1. 世界上最大幫派是哪個

2. 中國最大的黑幫:洪門

3. 世界上最大的幫派洪門

D. 請權威人士詳細回答 馬來西亞是一個什麼性質的國家和美中關系怎麼樣整個國家對中美是什麼樣的態

英聯邦國家,肯定親歐美,還有這也是個世襲王國組成的聯邦國家

E. 馬來西亞的前任總統是誰

馬哈蒂爾於1925年12月20日出生在吉打州首府亞羅士打的一個教師家庭。馬哈蒂爾的祖父是個從印度飄洋過海來的穆斯林,這血源可以從馬哈蒂爾那張非常印度化的臉孔上清楚地反映出來。父親在與當地的一個馬來姑娘結婚後,成為一名頗有名望的中學校長。作為一個在多民族的馬來西亞社會中地位不高、人數不多的印度族移民家庭,他的父親非常希望自己40歲才生下的第一個兒子能光宗耀祖,為印度移民爭口氣。馬哈蒂爾確實沒有辜負家族的期望。他從小就顯示出異常的聰明,且非常喜歡讀書,常常是一個人拿著本書在書房裡一呆就是半天不出來。

小馬哈蒂爾性格非常倔強。他雖然常常沉默寡言,凡事卻很有主見。以優異的成績升入中學以後,瘦弱的馬哈蒂爾常常是高年級學生欺侮的對象,母親好幾次看到他鼻青臉腫回家,但從他嘴裡總掏不出半個字。一聲不吭地鑽進了書房學習。也許是一種強烈的使命感的驅使,也許是預感到將來學習機會不多,少年馬哈蒂爾簡直是拼了命在讀書。

自己曾經開辦了一間咖啡店。由於已經學會了如何經營,而且他天生精明,沒多久,他又開了水果鋪和手工藝品店,生意越做越大,越做越紅火。他具有一切成功商人所必備的素質:勤奮、精明、果斷、鍥而不舍。

然而,青年馬哈蒂爾並沒有把所有精力放在埋頭做生意上,他時刻關注著發生在自己祖國土地上的一切。他參加了當時的一些抗日群眾組織如「馬來人聯合會」、「馬來青年聯合會」的活動,並成為其中的活躍分子。日本投降後,英國殖民者又卷土重來,「馬來人聯合會」等組織的任務又歷史性轉變為反英獨立。「馬來西亞國父」拉赫曼親王把這些組織聯合起來,使之成為政黨,名為「馬來民族聯合機構」( 巫統)。它在馬來西亞的獨立過程中,發揮了重要的領導作用。就在這時,馬哈蒂爾結識了這個組織的骨幹成員之一、後來擔任過馬來西亞總理的拉扎克,他在日後的關鍵時刻拉了馬哈蒂爾一把。

「馬來民族聯合機構」及其明確的反英獨立目標,使殖民者當局大為惱怒,它加緊了對馬來人的鎮壓與統治。年青的馬哈蒂爾陷入了深深的苦惱。就在這時,1948年,馬來亞大學開始招生。馬哈蒂爾報名參考並在志願表上毫不猶豫地填上醫學系。結果,他被錄取了。這一年,他23歲。畢業後,馬哈蒂爾擔任了吉打州醫葯官員。1964年,他決定正式棄醫從政,出任巫統最高理事會理事並參加當年下院議員競選。他成功了。一位當年的議員曾這樣評價他:「他的鋒芒讓無數人瘋狂地支持他,也讓無數人熱烈地反對他。但有一點是肯定的,沒有人面對他會無動於衷。」從此,馬哈蒂爾被公認為政治前途無量。1975年,他成為巫統的3位副主席之一。1981年7月,他出任巫統主席,接替因病辭職的海珊·奧思,成為馬來西亞總理。

他連續3次擔任政府總理,而相應地,近年來,馬來西亞的局勢確實越來越穩定,這點,是印尼和菲律賓等相鄰國家比不上的。與此同時,馬來西亞的經濟迅速發展,大有直追亞洲四小龍之勢。

馬哈蒂爾是一位非常能出主意而且機敏過人的總理,他不僅在大政方針上妙招迭出,譬如發展「自由貿易區」以吸引外資,發展製造業擴大出口,取消對華人經濟的過多限制,實行「向東看」政策,鼓勵國內各企業向東方特別是向日本和韓國學習先進技術與管理經驗,自己更利用每一次出訪機會,自動擔當「國家頭號商品推銷員」。而且,在細微之處也常有靈感閃現。這些大概得益於他過去的職業:經商和從醫。他不乏商人的精明,同時也不乏外科醫生式的縝密。縱觀馬哈蒂爾執政10多年來所取得驕人成績,他這位戰後在位時間最長的馬來西亞總理亦足可名垂青史了,而他的個人魅力與鬥士風范,也為這個「橡膠和錫的王國」增添了奇異的光彩。

F. 什麼是「親華」派呀

從字面上看,就知道了 。這是外國的政黨或者個人主張對中國的政策親善友好。 而對立的則是反華派了

G. 彭家聲的果敢同盟軍真的如某些網友所說的是親華勢力嗎

彭家聲和果敢民族民主同盟軍跟親華沒有任何關系。

先來看下果敢地區是什麼情況。

果敢的英文名稱為KOKANG,在雅虎上的解釋是『居住在緬甸金三角的一支來自中國的少數民族』,這個說法並不準確。

『果敢』一詞其實是撣語,在撣語里『果』是『九』的意思,而『敢』是『人家』的意思,那麼撣語的『果敢』翻譯過來就是『九戶人家』的意思。

果敢地處緬北薩爾溫江東岸,面積約為5200平方公里,與雲南省臨滄市下轄的鎮康、滄源、耿馬等縣接壤,國境線長250公里,從地圖上看,整個果敢轄區呈條狀,多為山區和丘陵,主要由三個大壩子組成,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麻栗壩,麻栗壩在撣語里的意思就是『最野蠻的地方』。

下面再來看看彭家聲其人是誰。

彭家聲,人稱『果敢王』,自稱其祖籍四川會理縣薩林大街人,曾多次派人到四川尋根未果,其父彭積昌育有七子,彭家聲為長子,1931年彭家聲在果敢紅石頭河地區出生。

1949年彭家聲參加了為期一年的當時果敢土司楊振材的軍事進修班,與臭名昭著的大毒梟羅星漢是同學。

進修班學習結束後,18歲的彭家聲在果敢土司楊振材政權內擔任土司公署自衛隊分隊長,1965年,緬甸政府軍進駐果敢,土司政權結束,彭家聲卸甲賦閑家中。

緬甸政府軍進駐果敢之初,果敢一度陷入混亂,不甘寂寞的彭家聲乘勢而起,於1965年6月帶領十幾個果敢青年成立了『果敢人民革命軍』,開始與緬甸政府軍打起了游擊,漸漸彭家聲及其兄弟們便聲名鵲起,在緬甸以其『驍勇善戰』名噪一時。

1967年緬甸共產黨邀請彭家聲加入,1968年1月彭家聲的部隊以『果敢人民軍』的名義進入果敢。

1969年3月彭家聲部佔領除滾弄和南湖以外的果敢所有地區,4月果敢立縣,彭家聲出任縣長。

後由於種種原因緬甸共產黨分化解體,彭家聲遂隱居,請注意,這已是他第二次隱居了。

直到他的舊部逐步控制住果敢局勢,他才又重新復出主持大局,並於1989年成立『果敢民族民主同盟軍』,後與緬甸政府達成停火協議,成立了高度自治的『緬甸撣邦第一特區』。

1995年12月20日,緬甸政府、彭家聲、果敢三方成立『果敢臨時政府』,彭家聲出任領導人。

2009年8月7日,緬甸軍方以果敢槍械修理廠制毒為由,將派出30名警察搜查果敢槍械修理廠遭到彭家聲部拒絕,8月8日,緬甸政府向果敢調派軍隊,與果敢形成對峙,後彭家聲部被消滅殆盡,果敢地區被緬甸政府收復,彭家聲從此銷聲匿跡。

2012年某日彭家聲突然出現在克欽獨立軍(KIA)總部拉扎洋,克欽獨立軍領導人看見彭家聲感到十分驚愕,因為他們聽到傳聞說彭家聲已死,彭家聲部被打散消滅後,彭家聲身邊僅剩兩名警衛員跟隨他倉皇從薩爾溫江西岸僥幸逃脫,五年來輾轉流亡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地,直到他重新找到克欽獨立軍的總部去,世人方知傳聞中已經死亡的彭家聲尚在人間,沉寂五年後彭家聲從天而降,克欽獨立軍領導人當即答應給他一百條槍。

彭家聲拿著這一百條槍,重組『果敢民族民主同盟軍』,彭家聲聲稱『果敢民族民主同盟軍』現已發展到14個營,2000名兵員的兵力,還配備了火箭筒,並誓言要帶領『果敢民族民主同盟軍』打回果敢去。

最近緬甸政府軍與克欽獨立軍在緬北的戰事中,彭家聲與其子彭德仁率重組後的『果敢民族民主同盟軍』和德昂民族解放軍一起跟克欽獨立軍協同作戰對抗緬甸政府軍。

截止到2015年1月20日,彭家聲部『果敢民族民主同盟軍』還在薩爾溫江西岸的勐古、大勐博等地區與緬甸政府軍發生激戰。

這就是彭家聲和他的『果敢民族民主同盟軍』的過去與現在。

縱觀彭家聲的人生軌跡和果敢民族民主

H. 新加坡和馬共,馬華的問題!

第一個問題:新加坡獨立,有兩種說法,新加坡的說法是因為馬來西亞的種族歧視,被迫獨立,這個過程新加坡歷史說得很清楚。第二種說法就是因為李光耀在馬來西亞聯邦內倡導馬來西亞是馬來西亞人的馬來西亞,不是馬來人的。這樣引起爭執。下面介紹第二種說法,也就是樓主的疑惑。1963年9月16日,馬來西亞宣告成立,馬來亞聯邦、新加坡、沙勞越和北婆羅州(即今天的沙巴)正式加入該國。只是汶萊王國,因得天獨厚的石油利益便拒絕並入,並在菲律賓與印尼的支持下得以獨立。 分析這段歷史,需要結合當時的國際環境。是時,美蘇稱霸在即,而馬來西亞合並,就是出於美國反華反蘇的戰略需要。當然,最重要的是要建立反華包圍圈,既要防止東南亞華人輸進革命,又要孤立新中國。同時,在美國策劃下組建了東南亞條約組織,類似北約性質。 時任新加坡州長的李光耀,是渴望加入「大馬來西亞」聯邦政府的,因為在他心裡有更美的政治構想需要實現。 遺憾的是,合並後不到兩年,新加坡被逐出聯邦。原因是:時任新加坡州長的李光耀,在馬來西亞國會倡導建立「馬來西亞人的馬來西亞」而不是馬來人的馬來西亞,引起首相東姑的極度不滿。接著1964年新加坡發生種族騷亂,李光耀又指責聯邦政府正推行「種族沙文主義政策。 本來,東姑等馬來西亞高層一直認為華人是他們國家的負擔,華人占居聯邦高達42%的人口後,使馬來西亞開始擔心華人會主宰馬來西亞的政治及經濟環境。所以,在即將全國大選的政治形式下,決定把新加坡正式踢出聯邦! 這個決議,對躊躇滿志的李光耀不啻是一個晴天霹靂,他在電視台的鏡頭前無奈地宣布獨立的那刻放聲大哭!……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街道上的馬來人已經憋得難受,開始放鞭炮慶祝同新加坡的脫離,股市翻番。 更不可思議的是,李光耀沒有放棄努力,居然還爭取議會支持投票,哭著鬧著要求馬來西亞聯邦收回決議!……
兩相比之,十分吊詭。我們都在疑問:獨立是件好事,李光耀為何悲痛欲絕呢?回答這個問題,需要冷靜地分析。 從新加坡的國土資源上來看,獨立後的新加坡,只是一個六百多平方公里的小國,在世界地圖上只是一個小紅點兒。簡單的算術就會知道,二十公里乘以三十公里,還沒有半個北京市區大!而且,新加坡沒有任何自然資源,連水都沒有!以後拿什麼生存?筆者料想,當年的李光耀一定是心裡茫然一片! 再者,彈丸之地,兵力虛空,進攻無力,防禦不足,國力如此薄弱,隨時有傾覆之可能。李光耀的心理傷痛,最大的可能是為安全憂慮。 再再者,新加坡特殊的地理位置,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鄰國羨慕它,大國覬覦它,美英日垂涎於此已非一日。李光耀從民眾福祉出發,不斷尋求馬來西亞庇護,乃人之常情。 再再再者,與馬來人分家了,以後他們間摩擦勢必也會加劇的,兩國能和平共存嗎?這些擔憂,也正如李光耀在《風雨獨立路》寫道: 前途是渺茫的。新加坡和馬來亞只隔著柔佛海峽,由新柔長堤連接起來。兩地向來是由英國當作一個地區統治的。新加坡是英帝國的行政和商業中心。現在我們分了出來,一切都得靠自己。馬來西亞政府正准備教訓我們。他們可能不再讓我們扮演傳統的角色,繼續成為他們出入口貨物以及為他們提供種種服務的中心。所有新興國家都在推行民族主義經濟政策,一切都要自己干,直接同歐洲、美國和日本的主要買客和賣客打交道。在這樣的世界裡,新加坡沒有腹地,就連我們的飲用水也來自柔佛州,該怎麼生存下去? 李光耀還補充強調當年被驅逐的感覺: 那天,東姑是在副首相敦拉扎克提出一項議案一讀之後發言的,該項議案要求立即對1965年憲法與馬來西亞(新加坡修正)法案進行辯論。到下午一點半,二三讀辯論完畢,法案送交上議院。上議院的一讀從兩點半開始,到四點半三讀通過。最高元首當天就批准,完成了憲法所規定的程序。新加坡被正式逐出馬來西亞。 按照馬來穆斯林的風俗,丈夫可以宣布「塔拉克」(我休了你)三次,做妻子的卻無權這樣。這期間我們可以重歸於好,他可以娶回我。不過,在他講了三次「塔拉克」之後,就不能再娶我了。馬來西亞「休」了新加坡的時候,國會上下兩院三讀法案,等於宣布「塔拉克」三次! 李光耀的這種強烈地想返回馬來西亞的想法,在2007年舊事重提。當然,馬來西亞再次以時機尚未成熟,委婉予以拒絕。 不過,想一想馬來西亞的做法,還是值得稱道的。雖然他歷史上逼迫華人選民占絕大多數的新加坡脫離聯邦獨立,但終比那些對華人實行種族清洗的東南亞國家好多了,譬如印尼。再說回來,馬來人如果當時不這么做的話,也很可能李光耀就是現在的馬來西亞資政了,那樣由主體華人主政的國家可能與現在的歷史大不同了(可惜,歷史不容假設)。 好在獨立後的新加坡華人,每當面對不利局面時,共同的生存危機意識都能夠把全體新加坡人團結起來。他們勤儉高效,廉潔奉公,最終打造出為全球矚目的現代化國家。 寫至此,忽然想起在課堂上講課的時候,有學生問筆者的問題:新加坡既然與我們同文同宗同種,為什麼不讓新加坡與中國建立親密關系,或直接並入中國領土? 這樣的想法,思索起來讓人凄涼。因為國際關系的基本常識就純粹利益關系,沒有永遠的朋友,沒有永遠的敵人,只有永遠的利益。很多國人總有種模模糊糊的感覺,覺得全世界猶太人都向著猶太人,那全世界華人也該都向著華人。新加坡是華人為主的國家,就應該並入版圖。 如果這樣的分析,朝鮮、越南早該回歸中國了。它們過去才是中國的固有領土,而新加坡與中國沒有淵源,它並不是從中國分裂出去的,新加坡,她只是個世界上除兩岸四地以外,華人人口佔大多數的唯一國家罷了。 也正因如此,雖然兩國人民有同祖同文的認同感,但新加坡與中國存在親華與反華的雙面性. 其親華性表現在人性方面.在筆者看來,單憑聯合早報就能看出,該報總是對中國內地的報道,以正面為主。而且每天都登載著中國政治和經濟建設成就的消息,這一點,公平地說,比台灣做的好多了。 人性化的親華色彩,新加坡並不輸於世界上任何一地的華人。台灣的9。21大地震,中國大陸百年未遇的洪水災害,汶川5.12特大地震,新加坡人對母親國的感情與行動,都是感人肺腑的。 而其反華性,完全是出於其歷史上被英帝國殖民統治的西化心態.為此,她政治上與台灣保持互動關系,可以疏遠大陸.新加坡早就聲稱,自己要當東南亞最後一個跟中國建交的國家,1990年建交後仍然跟台灣保持軍事合作關系。且,李光耀、吳作棟在各種場合的講話都喋喋不休提到中國的增長是世界最大的挑戰,將來亞洲的穩定取決於美國如何對待中國的崛起之類的話。 這些憂慮,也在李光耀的《風雨獨立路》所反映出: 新加坡是個小島,退潮時,面積只有214平方英里。它是英帝國在東南亞的心臟地帶,所以繁榮發展起來。隨著新馬分家,它變成了一個沒有軀體的心臟。 那時,讓李光耀特難過的是:眼下是一條不知去向何方的坎坷之路,因為他們幾乎一無所有。北面是剛剛翻臉不認人,把人一腳給踹了的馬來西亞,南面是想把整個馬來西亞包括新加坡一起吞並的、充滿敵意的印尼。而當時的中國,被西方國家敵意封鎖,四顧茫茫,惟有痛哭!

I. 請教貼:馬來西亞和新加坡是親華國家

不存在親華不親華 這邊都是華人 我們算中國人 華人是華人 他們的概念是分開的

熱點內容
西班牙8號球員有哪些 發布:2023-08-31 22:08:22 瀏覽:997
怎麼買日本衣服 發布:2023-08-31 22:08:20 瀏覽:324
紐西蘭有哪些人文景點 發布:2023-08-31 22:06:06 瀏覽:343
皇馬西班牙人哪個台播 發布:2023-08-31 22:05:05 瀏覽:927
新加坡船廠焊工工資待遇多少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2:01:05 瀏覽:971
緬甸紅糖多少錢一斤真實 發布:2023-08-31 21:57:45 瀏覽:628
緬甸200萬可以換多少人民幣 發布:2023-08-31 21:57:39 瀏覽:544
紐西蘭跟中國的時差是多少 發布:2023-08-31 21:53:49 瀏覽:1128
中國哪個地方同時與寮國緬甸接壤 發布:2023-08-31 21:52:06 瀏覽:602
土耳其簽證選哪個國家 發布:2023-08-31 21:37:38 瀏覽:3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