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來西亞政壇最近發生了什麼
㈠ 請祥述一下馬來西亞的局勢 特別是政治方面.(經濟,環境都有涉獵最好)
馬來西亞又稱大馬,是新興的資本主義國家。
經濟:
上世紀70年代前,以農業經濟為主,依賴初級產品出口。
70年代以來不斷調整產業結構,大力推進出口導向型經濟,電子業、製造業、建築業和服務業發展迅速。
80年代中期受世界經濟衰退影響,經濟下滑。
1997年的東南亞金融危機使馬經濟遭受嚴重打擊,馬貨幣林吉特對美元匯率下跌幅度曾達46%,股市綜合指數下挫過半。1998年,馬經濟出現13年來首次負增長(-7.5%),失業率和通膨率上升。
1999年2月,馬政府以徵收撤資稅取代對短期外資的管制,外資開始迴流。
1991年馬哈迪在位期間提出「2020宏願」的跨世紀發展戰略,旨在2020年將馬建成發達國家。
政治:實行君主立憲制。因歷史原因,沙撈越州和沙巴州擁有較大自治權。
以巫統為首的執政黨聯盟國民陣線(簡稱「國陣」)長期執政,馬來人占政治主導地位,政局穩定。1997年東南亞金融危機和安華事件曾對馬政局造成沖擊。1999年第十屆全國大選中,國陣雖繼續保持國會三分之二以上議席,但在馬來人中支持率有所下降;反對黨回教黨勢力上升,在吉蘭丹和登嘉樓兩州執政。「9·11事件」後,回教黨的極端宗教色彩受到質疑,處境被動。國陣在三次地方補選中獲勝,凝聚力增強,執政地位得到鞏固。
2003年10月31日,馬哈迪辭去黨政職務,副首相巴達維接任總理及國陣、巫統主席,政權平穩過渡。巴達維延續馬哈迪既定的內外政策,同時加強政府機構整頓和廉政建設,強調全民分享政治權力和經濟發展成果,受到民眾普遍歡迎和支持。
2004年3月,馬來西亞提前舉行第十一屆全國大選,國陣創下歷屆大選最好戰績,贏得219個國會議席中的199席和505個州議席中的452席。巴達維蟬聯首相,領導地位進一步鞏固。2005、2006年,馬來西亞政局繼續保持穩定,國陣執政基礎穩固。馬來西亞馬來民族統一機構新任主席納吉布2009年4月3日宣誓就任馬來西亞總理。
憲法
1957年頒布馬來亞憲法,1963年馬來西亞成立後繼續沿用,改名為馬來西亞聯邦憲法,後多次修訂。憲法規定:最高元首為國家首腦、伊斯蘭教領袖兼武裝部隊統帥,由統治者會議選舉產生,任期5年。最高元首擁有立法、司法和行政的最高權力,以及任命總理、拒絕解散國會等權力。1993年3月,馬議會通過憲法修正案,取消了各州蘇丹的法律豁免權等特權。1994年5月修改憲法,規定最高元首必須接受並根據政府建議執行公務。2005年1月,馬議會再次通過修憲法案,決定將各州的水供事務管理權和文化遺產管理權移交中央政府。
統治者會議
由柔佛、彭亨、雪蘭莪、森美蘭、霹靂、登嘉樓、吉蘭丹、吉打、玻璃市9個州的世襲蘇丹和馬六甲、檳州、砂拉越、沙巴4個州的州元首組成。其職能是在9個世襲蘇丹中輪流選舉產生最高元首和副最高元首;審議並頒布國家法律、法規;對全國性的伊斯蘭教問題有最終裁決權;審議涉及馬來族和沙巴、砂拉越土著民族的特權地位等重大問題。未經該會議同意,不得通過有關統治者特權地位的任何法律。內閣首相和各州州務大臣、首席部長協助會議召開。
議會
也稱國會,最高立法機構。由上議院和下議院組成。2003年5月,國會通過重新劃分國會和州議會選區的動議,國會下議院議席從194增至219個,除砂拉越以外的12個州議席從422增至505個。議員任期5年。本屆國會於2004年3月第十一屆全國大選後組成。以巫統為首的國陣擁有199席,超過議席總數的90%。反對黨擁有19席,其中民主行動黨12席,回教黨6席,人民公正黨1席。無黨派獨立人士1席。下議院議長丹斯里·拉姆利·雅·塔利布(Tan Sri RAMLI Ngah Talib),2004年11月22日任職。上議院有70名議員,由全國13個州議會各選舉產生2名,其餘44名由最高元首根據內閣推薦委任,任期3年。上議院議長丹斯里·阿卜杜爾·哈密德(Tan Sri Dr. ABDUL HAMID bin Pawanteh),2003年7月7日任職。
㈡ 安瓦爾·易卜拉欣的政治經歷
安瓦爾出生在一個政治活躍的家庭。他在1960年代,便是馬來亞大學的學生領袖,當時他已表現出他的領導才華。他在馬大考取馬來文研究學士文憑後,1971年創立馬來西亞回教青年運動,1972年至1976年擔任大馬多元種族青年理事會主席,以及1974年起擔任大馬回教青年陣線主席。
在未加入巫統前,他經營一間私立學校。1971年到1979年,是安瓦爾以「憤怒青年」形象顯露鋒芒的時代,當時,安瓦爾除了受到回教及左翼思想的影響外,馬哈迪的著作──《馬來人的困境》也是安瓦爾批判社會的重要參考。這可從安瓦爾當年不惜冒險印刷及分發這本禁書得以佐證。
相對於馬哈迪的民族主義意識形態,安瓦爾則較傾向伊斯蘭教的斗爭,以爭取穆斯林利益為己任,作風比馬哈迪更激進。不過,安瓦爾的不馴在進入馬哈迪麾下後,逐漸被緩和下來。而且,他與西方國家,特別是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關系,也更密切。這也是每個進入既有體制者,逐步被體制融合的必然結果。
1987年10月,安瓦爾執意委派不懂中文的校長掌管華文小學,造成華人社會普遍不安。馬哈蒂爾最後採用高壓手段進行茅草行動(Operasi Lalang),援引內部安全法扣留了100多人(包括年邁的華教人士沈慕羽)和關閉了4家中英文報章。對於此,安瓦爾於2007年4月25日作出公開道歉,並說這是受巫統的框架所局限,他本人難以作出改變。到現在為止安瓦爾也是當時涉及此事的馬來人領袖之中唯一為此事道歉的。 安瓦爾自1981年進入巫統,協助馬哈蒂爾推動國家行政回教化(Menyerap Nilai-Nilai Islam Dalam Pentadbiran Negara)的政策。世俗國家馬來西亞從此邁步走向回教國的目標。
1982年全國大選前一個星期,馬哈迪宣布這名前回教青年運動領袖加入巫統,這也令他鋪下一條康莊大道。馬哈迪擔任教育部長期間,對安瓦爾的勇氣、辯才及見識極為欣賞,因此在出任總理後,便有意將安瓦爾延攬麾下。除了受到馬哈迪的器重外,回教黨也有意邀請安瓦爾入黨,以壯大勢力。不過安瓦爾在經過思考後,拒絕了己故回教黨主席拿督阿斯里慕達的邀請,選擇加入使他更有機會施展抱負的巫統。
經兩位好友易卜拉欣阿里及蘇卡蘭沙米的穿針引線,並通過當時的財政部長東古拉沙里的安排,安瓦爾得以和馬哈迪見面。而馬哈迪更極力邀請安瓦爾加入巫統,加入巫統後,他立即參與大選,並成功攻下檳城唯一的回教黨堡壘區--峇東埔國會選區,隨後受委為總理署副部長。
1982年9月,他在巫青團團長職競選中,以183票對173票擊敗原任團長拿督蘇海米,當選團長。
1983年,他受委為文化、青年及體育部長;在1984年出任農業部長。同年再度競選青年團團長時,以226:137再次擊敗蘇海米,證明其勢力迅速膨脹。1986年改選,繼續蟬聯團長。他以303票,擊敗當時對手賽義德·哈米德,後者只得109票。
他於1986年出任教育部長,直至1990年。1987年黨選,安瓦爾放棄巫青團長一職,改為競選副主席。他和拿督阿卜杜拉以及旺莫達中選為副主席,不過在這場六角戰中,他僅得850票,排名第三。在1990年黨選的同樣六角戰中,他是得票率最高的副主席。
在國際事務上,安瓦爾表現非凡,1989年,他當選為聯合國文教科組織監督理事會主席,及東南亞教育部長理事會主席。
1993年巫統黨選,最引人矚目是署理主席職位的競選。最初安瓦爾宣布不會挑戰原任署理主席加法爾·巴巴,但是基層的意願是要他打。結果,以他為首的少壯派陣營橫掃大部分高職,包括署理主席、三個副主席職位及巫青團長職。1993年12月,安瓦爾出任馬來西亞副總理。 進入1998年,大馬經濟並沒有好轉,股市及匯市每況愈下,馬哈迪對安瓦爾所採用的經濟緊縮政策也感到不滿。房貸利率以倍數高漲,民怨沸騰。令人們更加相信安瓦爾有意促使馬來西亞發生暴亂,藉助人民的力量以推翻馬哈迪的政權,從而取而代之。安瓦爾的意圖被馬哈迪先發制人而受挫。
在這期間與巫統關系密切的企業,也蒙受巨大的虧損,欠下數十億令吉的債務。其中一些更瀕臨倒閉。企業界普遍希望政府放寬銀行貸款利率,使企業得以呼吸。安瓦爾與馬哈迪在這方面,顯然有著不同的觀點。他不斷地抬高利率。
此外,在經濟風暴的吹襲下,韓國及泰國都換下了政權,統治印尼32年的總統蘇哈托更因其家族貪污濫權,被人民在五月的暴亂中推翻。這些訊息都給大馬政壇帶來一定的沖擊。也印證了馬哈蒂爾必須將安瓦爾拉下馬以保護本身及其兒子的船務公司。同年六月的巫統大會,安瓦爾與馬哈迪雖然達致互相支持,但是,巫統黨內的斗爭卻到了如火如荼的地步。
在巫統大會上,安瓦爾的支持者巫青團長查希哈米迪針對巫統黨內的朋黨主義及裙帶風發炮,此外,查希也指政府不應顧著拯救大公司,也應拯救小型企業及窮人。這種論點引起巫統代表的不滿,使到查希成為眾矢之的;馬哈迪更公布在政府私營化下的名單,強力反駁查希的「朋黨論」,使到查希窮於應付。
另一方面,一本詆毀安瓦爾的書籍「安瓦爾不能當總理的五十個理由」,在被塞入巫統中央代表的公事包內。這本書中指安瓦爾涉及性丑聞及叛國,引起各界的關注。在安瓦爾報警後,警方介入調查,並逮捕了該書的作者阿卜杜勒·卡力。不料爾後竟牽扯出另一段駭人聽聞的事件,警方指有充足證據證明安瓦爾涉及性丑聞。
1998年7月,馬哈迪委任前任財政部長敦達因出掌經濟事務,任總理署特別任務部長。至此,許多政治觀察家,都認為此舉將影響安瓦爾的地位,不過,安瓦爾對此堅決否認。到了八月,國家銀行正副總裁丹斯里艾哈邁德頓及拿督鄺榮柏相繼辭職後,安瓦爾辭職的消息也不脛而走。但他再度力斥「謠言」。9月1日,政府宣布管制貨幣的激烈措施後,安瓦爾的威信受到重挫。翌日,總理馬哈迪宣布革除安瓦爾的副總理及財政部長職,並由即日起生效。這意味著安瓦爾的政治前途已經出現前所未有的危機,很可能就此結束。馬哈迪與安瓦爾不和的傳言得到證實。這也證明了外國媒體的一些猜測不是空穴來風。
隨著安瓦爾革職後,他也被巫統開除黨籍。眾叛親離,加上面對嚴重的指控,他已無法通過巫統體制的管道,來展開政治斗爭。由於他已不是副總理兼內閣部長,加上被開除黨籍,一些媒體只對他何時被捕、被提控感興趣。因此,這幾天內,安瓦爾的談話已不像過去般獲得大篇幅的報道。在這種情況下,安瓦爾唯有通過在他的住家發表「政治演說」來爭取支持。外國媒體及電腦網際網路,也成為他散播「政見」的管道。
馬哈迪表明,即使法庭宣判安瓦爾無罪,安瓦爾也不可重回巫統。這意味著至少在馬哈迪主政期間,安瓦爾無望巫統回歸。安瓦爾當時亦表明他不會加入反對黨。 2008年3月8日的全國大選是馬來西亞政治的分水嶺。安瓦爾本身所屬的人民公正黨一躋成為國會最大反對黨。此外,由人民公正黨和另外兩個國會反對黨——回教黨及行動黨組成的聯盟 (現命名為人民聯盟,簡稱民聯) 也打破了馬來西亞的政治歷史,第一次否決了執政黨國陣在國會的三分之二多數議席。三黨也破天荒地贏得了五個州屬的執政權。
安瓦爾妻子萬·阿齊扎(前任國會反對黨領袖)於2008年7月31日宣布辭去峇東埔國會選區國會議員的職位,正式為其夫安瓦爾重返國會開路。2008年8月26日,安瓦爾以15671張多數票大勝贏得了峇東埔國會選區補選。安瓦爾重返國會,並以反對黨領袖的身份參與在8月28日的2009年馬來西亞財政預算案。安瓦爾為掌握實權的公正黨乃至馬來西亞反對黨領袖。
㈢ 馬航失事的真相是什麼我沒關注新聞額。
你好,下面是我的想法
馬航是被劫持的,且劫機者向馬來西亞政府提出了與馬來西亞國內政治有關的政治訴求,馬政府在接到劫機者的要求後,經過5個小時的談判,最後沒有答應劫機者的訴求,劫機者在等待無果耗盡燃料後。。。。
馬政府從始至終都知道飛機在哪裡。在得知飛機燃料耗盡後,馬政府決定將事件描述成常規失事。以避免人道主義壓力和避免讓國內政治力量知道劫機者的政治訴求。
以下是邏輯分析: 飛機為什麼折返馬來西亞? 答:劫機者在控制飛機後立即折回馬來西亞反映劫機者的訴求與馬來西亞有關。
誰是劫機者? 答:機組人員。
劫機者的訴求是什麼? 訴求如下:馬來西亞政府立即答應某個政治要求,比如,宣布釋放政治犯安瓦爾(3月7日,馬來西亞上訴法庭推翻反對派領導人安瓦爾雞奸案被判無罪的裁決.現年66歲的前副總理安瓦爾說,政府企圖用這項指控毀掉他的政治生涯).. 如果答應條件,會保證飛機安全,並對外宣稱飛機出現故障,返航降落在馬來西亞或者那個機場,否則將會毀滅飛機。
劫機者為什麼主動關閉與地面導航的通訊聯系? 答:在控制飛機後,在提出訴求前,劫機者不希望導航台知道飛機被劫持,以便在政府答應條件後,以故障為理由體面的降落,劫機者認為政府會因為230多人的生命答應他們的條件,劫機者是希望活著回來的。 於是關閉導航通訊,並啟動了與馬航總部內部通話的設備,劫機者為什麼一直在飛 這是一個關鍵,如果劫機者不是因為有某種訴求,只是因為心理失衡自殺,他早就自殺了!而不是飛到燃料耗盡,劫機者一直在等,等馬政府的回復。
馬來西亞政府為什麼說謊? 答:劫機者的政治訴求如果被大眾知道,會引起政治地震,同時如果讓國際社會知道馬來西亞政府拒絕劫機者要求使飛機毀滅,將不利於馬來西亞的聲譽。 美國已經知道真相!? 當馬來西亞行為把事件搞成一個普通的航空事故或者一個遠找不飛機殘骸的迷,然後賠償家屬了事。波音公司受不了,這樣會使得波音公司背上飛機有質量問題的黑鍋,於是波音公司和美國政府公布了飛機在失聯後又飛了5個小時的鐵證。 在鐵證面前逼馬來西亞政府承認事件是劫機事件不是飛機技術故障,由此將美國波音公司洗白。 事實上美國已經知道了事情的全部真相,美國甚至知道飛機最終到了那裡。
美國只發布對自己有利的,美國也不想發布全部真相,以得罪馬來西亞,相反美國以真相要挾馬來西亞政府,獲取巨大的政治利益。 為什麼馬來西亞在失聯5個小時後才公開飛機失聯? 這個時間差馬來西亞政府正在和劫機者討價還價,這段時間飛機沒有失聯,聯系一直在馬來西亞政府與劫機者之間通暢保持著,且馬來西亞政府也希望說服劫機者無條件放棄劫機,因此無法發布失聯信息。當馬來西亞政府確認飛機燃料耗盡,並定下隱瞞真相的策略後,公開了失聯信息,並誤導國際社會,製造找不到飛機的假象。 但沒有想到,波音飛機不堪忍受被抹黑,且有飛機繼續飛行的鐵證,公布了關鍵證據。 飛機就在馬來西亞附近~根據馬航的資料一開始飛機不斷的折返游弋馬來西亞附近,之後向西北消失在雷達上。劫機者的政治訴求主要是馬來西亞國內事情,因此沒有必要飛他國,另外劫機者是希望政府答應條件,自己能活著回來的,因此,也不會飛往印度洋,飛往印度洋是死路。飛往哈薩克其實和飛往印度洋一樣也沒有出路和必要,在馬來西亞附近游弋等待談判結果是最合理的。
馬來西亞政府現在還試圖掩蓋真相! 事實上飛機從始至終都沒有離開馬來西亞的雷達,並與馬來西亞高層政治人物保持聯系,這也是一國總理擔當事件發言人的原因之一!
如果滿意請評價,若有問題還可以追問我,嘻嘻
㈣ 馬來西亞政治,東南亞毒品
大馬國會分成上議院跟下議院兩院。下議院的議員是通過選舉由人民一人一票分區選出。下議院選舉完成後就由擁大多數議席的政黨或陣線組織政府。上議院的議員是委派的。委派有兩種,第一是由每一個州的政府派兩個代表擔任,另外是由聯邦政府委派一定數量的人士擔任,表面上說是委派社會各階層的代表性人物擔任,不過通常都是委派他們政黨里的朋黨擔任。
在國會里投票選首相是只限下議院議員投票而已,當然是一人一票。其中有一個固定的程序,不過都是手續而已,最重要是有足夠的下議院議員支持。去年霹靂州政府被推翻的案件是靠全部公務員系統加上州君主幫忙用偷雞摸狗式偷來的,不算。
一,相反,在馬來西亞毒品販賣不但不合法,而且以重刑伺候,例如任何人只攜帶超過十五公克的海洛因入境被查獲就會被控上法庭,罪成一定是死刑。
二,馬來西亞首相是由國會下議院選舉中贏取最多席位的政黨或者是陣線的領導人擔任。
現今大馬有兩大陣線,一為國民陣線,簡稱國陣,由以巫統為首的十四個政黨組成,從大馬獨立至今已經執政聯邦政權五十二年了。另外一個剛在二零零八年大選結盟的人民陣線,簡稱民聯,由大馬人民公正黨,大馬民主行動黨及泛馬回教黨組成。
三、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尼、泰國、汶萊、越南、菲律賓等國的毒品販賣都沒有合法化,其他的國家就不清楚了。
㈤ 馬來西亞政壇「常青樹」馬哈蒂爾,他有著怎樣的傳奇人生
他的傳奇可以用四個一來概括,那就是一個診所、一封信、一本書和一個主義。
一封信。馬哈迪於1946年加入巫統,開始了他的政治生涯。在1969年的選舉中,由領導的聯盟獲得了很小的多數,甚至在許多州都沒有組建政府。局勢開始變得非常不穩定和動盪。 1969年5月,馬哈迪(Mahathir)譴責巫統(UMNO)領導人造成騷亂,並寫了一封嚴厲措詞給總理圖庫·阿卜杜勒·拉赫曼(Tunku Abl Rahman)。並要求他辭職。馬哈迪指出,他將錯誤的政策引入了多民族社會。但是這種坦率的批評是不能容忍的,馬哈迪被開除黨籍。
㈥ 馬來西亞的政治體系
馬來西亞是一個君主立憲制度的國家,但是他的君主有所屬聯邦的九個州的蘇丹來選舉產生,聯邦蘇丹任期五年,居住在吉隆坡的王宮里.
大家都知道大馬是有十三個州組成,其他的四個州比如擯城,馬六甲都是州長制,州長在聯邦蘇丹選舉中沒有選舉權也沒有被選舉權只限制在就個州的州長內.當然馬來西亞有的州的蘇丹,(我記不清楚了,到底是玻璃市州還是吉打州)的蘇丹也是有三個人輪流來做的!
曾經馬來西亞聯邦最高蘇丹擁有很大的特權,比如官員見到他們要說"我是您忠實的奴僕"等等,但是在馬哈爾做總理的時候已經禁止使用了.當然啦,如果你在馬來西亞(尤其在西馬的東海岸的幾個州)敢說蘇丹或者伊斯蘭教的壞話,最輕也是石頭擊斃的下場!
你怎麼也要給我選中吧,這可是我自己寫的!!
㈦ 馬來西亞歷屆首相
馬來西亞歷屆首相資料
======
第一屆
======
姓名:東姑阿都拉曼
任期:1957年8月31日 - 1963年9月22日
尊稱:國父 或 獨立之父
簡介:東姑阿都拉曼(Tunku Abl Rahman Putra Al-Haj ibni Almarhum Sultan Abl Hamid Shah,1903年2月8日-1990年12月6日)是馬來西亞的第一任首相。同時亦被視為「馬來西亞國父」。1954年, 東姑阿都拉曼成為了馬來亞的首席部長。馬來亞在 8月31日,1957年馬來亞獨立時,他成為了馬來亞的第一任首相。他在1970年時辭職,阿都拉薩就成為第二任首相 。1990年因病逝世,享年87歲。http://jinian.moonlightchest.com/11/default.asp
======
第二屆
======
姓名:阿都拉薩
任期:1970年9月22日 - 1976年1月14日
尊稱:發展之父
簡介:敦阿都拉薩(Tun Abl Razak bin Haji Dato' Hussein Al-Haj,1922年3月11日-1976年1月14日)是馬來西亞第二任首相。自從1951年東姑阿都拉曼接任巫統主席職位之後,阿都拉薩便出任巫統副主席。長期以來,他是為人所熟知的東姑的有力助手和承繼人。獨立後,他出任副首相兼國防部長,一直到1970年東姑阿都拉曼宣布退休之後,他乃坐上巫統主席之職位,並且出任首相之職位。http://jinian.moonlightchest.com/74/default.asp
======
第三屆
======
姓名:胡先翁
任期:1976年1月15日 – 1981年7月16日
尊稱:團結之父
簡介:敦胡先翁(1922年2月12日——1990年5月29日),又譯做敦胡申翁,是一名馬來西亞政治家,也曾經是一名律師。胡先翁曾於1976年1月15日至1981年7月16日任職馬來西亞第三任首相,被稱為「團結之父」。由於胡先翁生在一個富有民族主義與政治思想的政治世家,深受其家族影響,所以在擔任公務員的同時,他也積極地投入了政治活動。1972年,胡先翁在巫統代表大會中獲選為巫統副主席。1973年8月8日,被巫統最高理事會任命為代理署理主席(即第一副主席),以接替8月2日逝世的副首相敦伊斯邁醫生。13日,晉升為副首相兼貿易與工業部長。1976年1月14日,首相阿都拉薩在倫敦病逝。15日,胡先翁在國家皇宮宣誓,就任馬來西亞第三任首相。17日,在巫統最高理事會的緊急會議中受確定為巫統代主席。1978年,在巫統黨選中不勞而獲,成為巫統主席。
======
第四屆
======
姓名:馬哈迪·莫哈末
任期:1981年7月16日 – 2003年10月31日
尊稱:現代馬來西亞之父
簡介:敦馬哈迪·莫哈末(1925年12月20日—)生於吉打州的亞羅士打,曾任於1981年至2003年間擔任馬來西亞首相一職,後於2003年10月31日正式把首相的職務轉交於阿都拉·巴達威。1964年,馬哈迪·莫哈末以醫生的專業身份代表巫統競選國會議員,競選獲勝後進入國會,歷任各種內閣職位,1976年擔任副首相,1981年出任首相。2003年,他在舉行巫統大會上,宣布退休。馬哈迪·莫哈末是一名深具爭議性的政治領袖,他在擔任馬來西亞首相期間,被認為是馬來西亞現代化的工程師。無論如何,他也備受批評,特別是他的權威式的領導方式及其裙帶作風。擁有「Dr. M」之稱的馬哈迪·莫哈末,在國際舞台上也非常積極,特別是以熱切推動「亞洲價值觀」著稱。
======
第五屆
======
姓名:阿都拉·巴達威
任期:2003年10月31日 -
尊稱:廉潔先生
簡介:阿卜杜拉·艾哈邁德·巴達維(Abllah bin Haji Ahmad Badawi,1939年11月26日-),馬來西亞第五任首相。1999年1月8日,前任首相馬哈迪改組內閣,委任原外交部長阿都拉·巴達威為副首相兼內政部長,中止了外界對副首相人選的猜測,也使阿都拉一躍而為萬眾注目的政壇明星。阿都拉作為巫統元老及資深內閣部長,的確具備了出掌這兩個重要職位的資格;而且,基於政治現實,馬哈迪也有必要盡快委任一名副手,以填補權力真空;溫文爾雅,形象清廉的阿都拉,遂成為馬哈迪的選擇。
㈧ 馬來西亞的政治因素和社會文化因素是什麼
1 搜索
---獨具特色的馬來西亞政黨政治
2 不同觀點1
巫統一直作為馬來西亞執政黨,打壓反對黨,而亞洲金融危機以後,反對黨逐漸獲得基層廣泛支持,最近一次大選反對黨取得重大優勢,並指責以巫統才保住執政地位,這種激烈的政治斗爭因素,甚至牽連到當下失蹤的馬航事件。
3 馬來西亞作為伊斯蘭教國家,社會保守,同性戀屬於最嚴重禁忌
反對黨最有名的領導人,當年被巫統清除,又先後兩次被以雞奸罪名指控,從而消滅政治生命。
4 毛支持馬來西亞華人為主的共產黨,武裝內戰,馬來西亞全體華人為此長期受迫害歧視。鄧停止對馬來西亞共產黨的援助後,馬共解散,實現和解。中國從來不對華人提供外交保護。華人現在只從事經濟活動,很少參與政治。華人不再受迫害,而長期歧視不能短時間徹底消除。
㈨ 馬來西亞的政治體制是什麼,最高元首是什麼官職 總統還是皇帝,是怎樣產生的,選舉還是世襲
馬來西亞的國家元首成為「最高元首」
馬來西亞是個君主立憲的國家。她的象徵性統治者稱為馬來西亞國家元首(Yang Di-Pertuan Agong),即最高元首,由七個馬來州屬——柔佛、雪蘭莪、吉打、霹靂、吉蘭丹、彭亨、登加樓的蘇丹(Sultan),加上森美蘭的嚴端和玻璃市的拉惹中輪流擔任,每任為5年。另外四個州屬由象徵性州元首(Yang Di-Pertuan Negeri)統治。
馬來西亞憲法規定:最高元首為國家首腦、宗教首領和武裝部隊統帥,由統治者會議從9 個世襲蘇丹中依照參加競選最高元首的蘇丹的年齡和就任年代擬出的名單中,選出一位資歷 最高的蘇丹擔任國家元首,任期5年。最高元首擁有最高權力。
㈩ 這次馬航墜機事件
也不能說是不當中國一回事,而是因為馬國內部的權力政治斗爭不得不說出一堆堆的謊話假話和故意誤導來忽悠中國。
目前可以肯定的是,馬航MH370是被劫持的,且劫機者向馬來西亞政府提出與馬來西亞國內政治有關的政治訴求,馬政府接到要求後,經過5個小時談判,沒有答應劫機者的訴求,劫機者在等待中耗盡燃料。
馬政府從始至終,都知道飛機在哪裡。
馬政府決定將事件描述成常規失事。以避免人道主義壓力和避免讓國內政治力量知道劫機者的政治訴求。
1)飛機為什麼折返馬來西亞? 答:劫機者在控制飛機後立即折回馬來西亞,反映劫機者的訴求與馬來西亞有關。
2)誰是劫機者? 答:機組人員
3)劫機者的訴求是什麼? 答:馬來西亞政府立即答應某個政治要求,比如,宣布釋放政治犯安華(事發前的3月7日,馬來西亞上訴法庭推翻反對派領導人安華雞奸案,被判無罪的裁決。現年66歲的前副總理安華說,政府企圖用這項指控毀掉他的政治生涯。) 如果答應條件,會保證飛機安全,並對外宣稱飛機出現故障,返航降落在馬來西亞或者那個機場,否則將會毀滅飛機。
4)劫機者為什麼主動關閉與地面導航的通訊聯系? 答:在提出訴求前,劫機者不希望導航台知道飛機被劫持,以便在政府答應條件後,以故障為理由體面降落,劫機者認為政府會因為230多人的生命而答應他們的條件,劫機者是希望活著回來的。於是關閉導航通訊,並啟動了與馬航總部內部通話的設備,
5)劫機者為什麼一直在飛? 答:這是一個關鍵,如果劫機者不是因為有某種訴求,只是因為心理失衡自殺,他早就自殺了!而不是飛到燃料耗盡,劫機者一直在等,等馬政府的回復。
6)馬來西亞政府為什麼說謊 答:劫機者的政治訴求如果被大眾知道,會引起政治地震,同時國際社會知道馬來西亞政府拒絕劫機者要求使飛機毀滅,將不利於馬來西亞的聲譽
7)美國已知真相 當馬來西亞行為把事件搞成一個普通的航空事故或者一個永遠找不飛機殘骸的迷,然後賠償家屬了事。波音公司是受不了,這樣會使得波音公司背上飛機質量問題的黑鍋,於是波音和美國政府公布了飛機失聯後又飛了5個小時的鐵證。在鐵證面前逼馬來西亞政府承認事件是劫機事件,而不是飛機技術故障,由此將美國波音公司洗白。事實上,美國已經知道了事情的全部真相,也知道飛機最終到了那裡。美國只發布對自己有利的。相反美國以真相要挾馬來西亞政府,獲取巨大的政治利益。
8)為什麼馬來西亞在失聯5個小時後,才公開飛機失聯? 答:這個時間差,是馬來西亞政府正在和劫機者討價還價,這段時間飛機沒有失聯,聯系一直在馬來西亞政府與劫機者之間通暢保持著,且馬來西亞政府也希望說服劫機者無條件放棄劫機,因此無法發布失聯信息。當馬來西亞政府確認飛機燃料耗盡,並定下隱瞞真相的策略後,公開了失聯信息,並誤導國際社會,製造找不到飛機的假象。但沒有想到,波音飛機不願被抹黑,且有飛機繼續飛行的鐵證,便公布了關鍵證據。 其實飛機就在馬來西亞附近, 根據馬航的資料。一開始飛機不斷的折返游弋馬來西亞,之後才向西北消失在雷達上。劫機者的政治訴求主要是馬來西亞國內事情,因此沒有必要飛他國,另外,劫機者是希望政府答應條件,自己能活著回來的,因此,也不會飛往印度洋,飛往印度洋是死路。飛往哈薩克其實和飛往印度洋一樣也沒有出路,在馬來西亞附近游弋等待談判結果是最合理的。馬來西亞政府試圖掩蓋真相!事實上可能飛機從始至終都沒有離開馬來西亞的雷達,並與馬來西亞高層政治人物保持聯系,這也是一國總理擔當事件發言人的原因之一。
目前馬國在沒有新增實際證據的情況下,突然定調定性說是飛機就是一般的墜毀,顯然還是國內政治斗爭告一回合後的反應。可以肯定,馬國還有大量的證據是實情沒有公布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