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來西亞華文學校是怎麼樣的
⑴ 馬來西亞 華文小學、華文獨中 教學質量如何 學生課業負擔重嗎 補課普遍嗎
華僑在馬來西亞教育負擔重是因為要學習三語(馬來語,英語,華語),負擔不在於質,而在於量.
補課一般常見.不過學習馬來語也是好事來的,比學韓語,日語還來的好.因為畢竟馬來語有將近3億人使用(印尼,馬來西亞,新加坡,汶萊).
以上意見來自馬來西亞僑胞.
⑵ 為什麼馬來西亞華文中學不叫華中而稱獨中
馬來西亞的官方語言是馬來語。
由於華文是非官方語言,華文中學在馬來西亞獨立後就全被改為國民型中學,而不接受改制的就稱為獨立中學,必須在經濟上自力更生,所以獨中成了民辦的教育體制,因此除了學生要自行付學費,全校上下也需時常對外募捐,以維持學校日常開銷。此外,一些獨中也採取新穎的集資措施,如與銀行、商業機構合作,通過互惠互利的方式籌取持續性的發展基金
簡單說,是私立民辦學校。。。。。
⑶ 馬來西亞華人為什麼送小孩去華文學校
馬來西亞的公立學校一般都是馬來語授課,所以華人一般會選擇當地國際學校(雙語教學)或者是有漢語授課的學校,可以讓孩子在漢語和英語的學習上比較有保障。
⑷ 馬來西亞的中文學校用的是台灣教材還是大陸
馬來西亞教育已發展成自己編教材的程度,政府資助的華文小學與中學用的都是馬來西亞自己編的教材。
馬來西亞還有一種獨立華文中學(即無政府資助,靠民間資助的華文學校),制度類似中國六年制高考制度(馬來西亞成為」統考「-分為」初中統考「及」高中統考「),教材與大陸較類似。其中含括散文、詩歌、文言文等等(從唐宋時期到近代的著名經典)。馬來西亞也學習中國文學(可選擇修讀與否),學習的經典文學有魯迅的多部短篇小說。
⑸ 馬來西亞 檳城 菩提華文獨中 教學質量如何 學費多少
1)檳城最好的獨立中學是日新獨中。
2)檳城本地華裔通常不會把菩提列為首選。
3)一般是選擇是:日新->鍾靈/韓江->檳華->菩提。
⑹ 有人了解馬來西亞華文教育嗎
我也算是聽我同學說了一點點,小學分國小和華文小學,國小授課是馬來文和英文多,華文就馬來文英文和中文,但是到了中學,分國中和獨中,獨中就是獨立中學,也可以理解為華文中學,但是獨中畢業之後,你必須要參加另外一個考試才可以申請大學,所以有些華人是選擇讀華文小學之後讀獨中
⑺ 馬來西亞的語言、文化與美食
馬來西亞是一個多種族的國家,其中,馬來人占總人口56%、華人佔23%,原住民佔11%,印度人佔7%。近些年來,由於在節育、移民、經濟因素等原因的影響下,馬來西亞華人所佔人口比例逐漸下降。歷史上,華人是馬來西亞經濟和商業方面佔主導地位的社群,占檳城、怡保、吉隆坡、詩巫、芙蓉及新山大多數人口,而怡保和檳城也保留了豐富的中華傳統文化。印度人則在19世紀初開始,遷移到現在的馬來西亞。
語言
馬來西亞的官方語言稱為馬來西亞語,一種標准化的馬來語。英語在過去較長的一段時間,曾經是實際上的官方語言,但在1969年馬來西亞種族騷亂後(五一三事件),馬來語成為主要語言。即便如此,馬來西亞依舊是英語世界國家。在馬來西亞社會的許多領域,英語依然是一種非常活躍的第二語言,而且在部分的公立學校,英語被使用為數學、科學、理科系和資訊科技系項目(數理)的教學語言。從2017年馬來西亞教育部的新課綱開始,中學中一的數學和科學被改為以國語教學,中學理科系的生物學、物理學、化學,資訊科技系的電腦科學等依舊繼續以英語教學。
馬來西亞英語也稱為馬來西亞標准英語(MySE),是源自英國英語的一種英語型態,雖然這個名稱除在教育有關的討論外,很少在正式場合使用。馬來西亞的企業也廣泛使用馬來西亞英語,以及大馬式英語(Manglish),一種口語化的英語形式,帶有很重的馬來語、華語及淡米爾語的影響。政府不鼓勵馬來語的錯誤使用,並對那些混合馬來語和英語的公共標示牌處以罰款。馬來西亞也有華文學校,即課堂除了馬來語及英語教學之外,也會以中文(華語)作為教學語言,主要為當地華人而設。
馬來西亞其實存在許多其他語言,包括137種語言。西馬有41種語言,而東馬的原住民部族有自己的語言,與馬來語有關,但容易區別。在砂拉越,主要部族語言是伊班話,而在沙巴原住民則是說杜順語言。馬來西亞政府並沒有限制當地華人使用方言。馬來西亞華人多講來自中國南方各省的漢語,較常見的包括福建話(泉漳片閩南語)、粵語、客家話、海南話、潮州話和福州話(閩東語南片),以及1980年代後馬來西亞華社受新加坡講華語運動影響而推廣的華語。泰米爾語主要由泰米爾人所使用,占馬來西亞印度人的多數。馬來西亞泰米爾語是一個顯著的方言,不同於在印度泰米爾語,加進許多來自馬來語的詞彙。其他南亞語言以及泰語也廣泛使用於馬來西亞[22]。另外,有一小群馬來西亞人具有高加索人種祖源,並說著克里奧爾語,例如以葡萄牙語為基礎的馬六甲克里奧爾語,以及西班牙語為基礎的查瓦卡諾語。
文化
馬來西亞是個多元族群、多元文化和多元語言的社會。最早的文化源自於當地的原住民部族,隨後馬來人搬到這里。中華文化和印度文化所具有的實質影響力,可追溯到外國貿易開始活躍於這個區域之時。對於馬來西亞文化產生重大影響的其他文化,包括波斯、阿拉伯與英國文化,由於政府的政治結構,再加上社會契約的理論,對於少數族群產生了最低限度的文化同化。
1971年,政府創立一套「國家文化政策」。這項政策明確界定了馬來西亞的文化,指出它的基礎必須建立在馬來西亞土著的文化,它可能包括來自其他文化的適當元素,而且伊斯蘭教必須在馬來西亞文化扮演重要角色。這套政策也提升了馬來語言優於其他語言的地位。馬來西亞政府對於文化的干預,導致非馬來人的不滿,他們覺得自己的文化自由遭到減損。華人與印度人的社團組織都向政府提交備忘錄,指責政府制訂一個不民主的文化政策。
馬來西亞與鄰國存在著一些文化爭端,尤其是印尼。這兩個國家共同具有類似的文化資產,分享許多傳統,甚至馬來語與印尼語。然而在某些事情上常發生爭執,從烹飪菜餚到馬來西亞國歌。印尼對於保護本國的文化遺產,抱有強烈的感情。馬來西亞倒沒有這么強烈的感覺,在馬來西亞,大多數人認識到,有許多文化價值是共享的。
美食
馬來西亞的美食反映著其人口的多元族群成分,來自境內和周邊地區的許多文化,對於美食有著極大影響。大部分的影響力來自馬來人、華人、印度、泰國、爪哇和蘇門答臘的文化,大多由於這個國家位於古代香料貿易路線上。馬來西亞美食和新加坡與汶萊相似,而且相似於菲律賓美食。新加坡以潮州及閩南人為主,因此食物口味都偏向潮州和福建口味;馬來西亞方面,則以閩南、廣東、客家人為主,甚至也有廣西人及福州人,因此在食物口味上是比較豐富,不同的州屬有不同的菜餚,而且在馬來西亞,食物往往有別於原產地的菜餚。
有時在各族群的原有文化所看不到的食物,也融入馬來西亞這個族群文化的成分之中。例如,在馬來西亞的華人餐廳,也供應馬來菜餚。來自某個文化的食物,有時採用其他文化的烹煮風格。這意味著,雖然許多馬來西亞食物可追溯到某個特定文化,但它們已具有自己的獨特身份,米飯常見於許多菜餚之中。馬來西亞的美食經常使用辣椒,但不見這些美食辣!
⑻ 馬來西亞新山華文小學需要收費嗎
在馬來西亞只要是政府學校一律不需要收學費。華小也是屬於政府學校。不過校服,書本,雜費等還是要付的。免學費這事應該只是提供給馬來西亞公民的福利,非公民就不確定需不需要收學費。
⑼ 馬來西亞為什麼擁有除中國外最完整的華文教育
如今,馬來西亞的華文教育,在東南亞甚至全球都舉世聞名,這是除了中國地區之外,全球唯一擁有最完整華文教育的國家,從幼兒園到大學,馬來西亞都有系統的華文教育。比如,馬來西亞有華小1280多所,華文獨立中學60所,華文大專院校3所。
眾所周知,華人遍布全球多個國家,在東南亞尤其多,新加坡、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泰國等,在國外華文教育上,為何是馬來西亞做的最好?而且,新加坡還是華人政權,為何馬來西亞華文教育比新加坡做的還好?
其實,除了殖民者背景、當地“土人”對華人態度等之外,有一點可以肯定:馬來西亞的這一成果,是華人先烈爭取來了,其中最核心的人物就是“華教族魂”林連玉,一個鮮為人知的華人英雄!
對於東姑阿都拉曼(上圖)而言,對林連玉的答應,或許只是權宜之計而已。1960年,馬來亞政府進行教育改革,其實就是要求:華文中學立即改為英文中學。其中還暗藏一個禍心,七年之後英文不再是官方語文,華文學校就又變成了馬來語中學。
隨後,林連玉開始了又一輪斗爭。在此期間,林連玉說了一些話,相信能感動很多人。
我們的文化,就是我們民族的靈魂,我們的教育機關,就是我們民族的文化堡壘......華文中學是華人文化的堡壘,津貼金可以被剝奪,獨立中學不能不辦。
這是何等的壓抑才讓他發出這樣的吶喊?文化沒了,一切全都沒有了,看一看如今“香蕉人”,新加坡華人、印尼華人等,除了長相之外,還有多少與中國人相同?其實,這就是“入夷則夷”,拋棄了中國的文化傳承,何談中國人?
當然,面對這樣的“刺頭”,東姑阿都拉曼和馬來政府肯定不爽。1961年,林連玉教師資格被取消,1964年公民權被剝奪,一直到1985年去世,林連玉因沒有工作而生活困頓,後來且又疾病纏身,但還在積極為華文教育吶喊。1985年,林連玉去世,靈柩萬人陪伴,護送他最後一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