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來西亞的華人為什麼不支持馬華
1. 馬來西亞華人的處境有多尷尬
馬來西亞華人的尷尬處境在於,華人在馬來西亞取得了不錯的成績,但總是不斷有報道華人在馬來西亞所受的不公正待遇。造成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是,其他族裔特別是馬來人不滿華人的經濟壟斷,認為華人搶了他們的飯碗,使他們的收入變低。然而他們並沒有認識到華人為之付出的努力,以及他們懶惰、散漫的生活態度。
從客觀上說華人很難擺脫目前的尷尬局面,原因在於少數族裔與主體族裔的矛盾。在盧安達大屠殺中,只有10%人口的圖西族是當權派,被80%人口的胡圖族人殺戮,造成100萬人口死亡的慘案。南非的曼德拉上台以來,擁有絕對多數的黑人對白人進行排擠。這都是一些極端的例子,說明了華人做為少數族裔,非常不容易改變現狀。
2. 馬來人自己沒本事,為什麼一直以來排斥華人
馬來人很懶,沒本事沒有錢。中國人很勤勞有錢。其實說白了就是羨慕嫉妒恨而已。民族就不行,還想要點地位。
3. 馬來西亞華人為什麼不能參政
馬來西亞華人能參政的,在大馬國家憲法上並沒阻止馬來西亞華人競選成為州會議員或國會議員,州首長(相當是中國省長)和國家首相,但是華人要擔當國家首相是不太可能的,因為當地華人雖佔三大種族之一,但只佔人口大約四分之一。而占人口最大比例的是馬來人(占人口二分之一以上),所以在人數的不利因素上,也因為宗教和語言和各方面的原因,華人很難當上馬來西亞首相。如果要知道華人擔當過的最高職位,那應該是州首長,比如說現任檳城州州首長林冠英。
4. 馬來西亞排華嗎不一樣的城市有什麼不一樣嗎如果是一般的馬來西亞居民,是怎麼樣看待華人的或者
我在馬來西亞讀書很多年。。他們並不是排華。只是他們國家自我保護意識比較強,因為馬來西亞國家的福利還是很好的,只是針對本土人,所以導致本土人比較懶,散漫,笨。不懂得努力賺錢。而針對馬華卻沒有福利,所以馬華總是努力張辦法賺錢,再加上繼承了中國人的優良傳統。聰明勤快聰明,,所以馬來西亞本土人擔心馬來西亞變成第二個中國,,所以在政治上壓制華人,高層領導人和實權都不敢給馬華,,所以馬華在馬來西亞不是很有地位。。這是政治上的事。。生活中還好。不會出現排斥中國人的現象。你想在馬來西亞弄個第二家園身份嗎?挺好的,那邊生活節奏慢。習慣了那邊的生活節奏還是挺舒服的。。你可以去網路一下,0060戰斗在大馬。。是馬來西亞留學網站,,裡面有可以幫辦第二家園的,,你可以去裡面咨詢各種關於馬來西亞的問提
5. 馬來西亞的華人為什麼看不起中國
我感覺也瞧不起,我游戲玩東南亞服被馬來西亞華人嘲諷好幾次都是無緣無故上來就說什麼中國就是出垃圾的地方
6. 馬來西亞的華人為何很少選擇和馬來人通婚,有什麼原因嗎
我認為馬來西亞的華人很少選擇和馬來人通婚的原因有以下幾點,首先是宗教信仰問題,其次是民族排外問題,然後是圈子融合問題,最後是生活習慣問題。
4.生活習慣問題
生活習慣也是個很大的問題,馬來西亞的人是有些看不起女性的,但是我國的女性還都是很要強的,是那種婦女能頂半邊天的人。如果嫁給他們一直讓他們看不起的話,就會感覺很憋屈,但是也不排除有人就為了要一個富足的生活嫁給他們。
7. 馬來西亞擁有著眾多華人,為何馬來西亞政府還要施行打壓華人的政策
這主要是因為馬來政府為了維護其他種族的利益,才會選擇打壓華人,更重要的是馬來西亞政府有著非常多的其他種族的官員。華人在當地是非常富裕而且文化程度非常高的人群,他們對於馬來西亞的經濟發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並且他們也貢獻了大部分的稅收。然而他們的政治地位卻並不是太高,這主要是因為很多的華人只是會選擇從事商業活動,並不會選擇進行政治活動,所以也導致了現在馬來西亞並沒有太多的華人官員。
當然對於一些馬來西亞華人現在的生活處境,隨著中國的經濟發展崛起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因為馬來西亞華人和中國的交往非常的密切,所以馬來西亞華人害怕得罪於中國,這樣會使得中國對於馬來西亞進行經濟制裁,這樣使得馬來西亞政府會得不償失。
8. 新加坡和馬共,馬華的問題!
第一個問題:新加坡獨立,有兩種說法,新加坡的說法是因為馬來西亞的種族歧視,被迫獨立,這個過程新加坡歷史說得很清楚。第二種說法就是因為李光耀在馬來西亞聯邦內倡導馬來西亞是馬來西亞人的馬來西亞,不是馬來人的。這樣引起爭執。下面介紹第二種說法,也就是樓主的疑惑。1963年9月16日,馬來西亞宣告成立,馬來亞聯邦、新加坡、沙勞越和北婆羅州(即今天的沙巴)正式加入該國。只是汶萊王國,因得天獨厚的石油利益便拒絕並入,並在菲律賓與印尼的支持下得以獨立。 分析這段歷史,需要結合當時的國際環境。是時,美蘇稱霸在即,而馬來西亞合並,就是出於美國反華反蘇的戰略需要。當然,最重要的是要建立反華包圍圈,既要防止東南亞華人輸進革命,又要孤立新中國。同時,在美國策劃下組建了東南亞條約組織,類似北約性質。 時任新加坡州長的李光耀,是渴望加入「大馬來西亞」聯邦政府的,因為在他心裡有更美的政治構想需要實現。 遺憾的是,合並後不到兩年,新加坡被逐出聯邦。原因是:時任新加坡州長的李光耀,在馬來西亞國會倡導建立「馬來西亞人的馬來西亞」而不是馬來人的馬來西亞,引起首相東姑的極度不滿。接著1964年新加坡發生種族騷亂,李光耀又指責聯邦政府正推行「種族沙文主義政策。 本來,東姑等馬來西亞高層一直認為華人是他們國家的負擔,華人占居聯邦高達42%的人口後,使馬來西亞開始擔心華人會主宰馬來西亞的政治及經濟環境。所以,在即將全國大選的政治形式下,決定把新加坡正式踢出聯邦! 這個決議,對躊躇滿志的李光耀不啻是一個晴天霹靂,他在電視台的鏡頭前無奈地宣布獨立的那刻放聲大哭!……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街道上的馬來人已經憋得難受,開始放鞭炮慶祝同新加坡的脫離,股市翻番。 更不可思議的是,李光耀沒有放棄努力,居然還爭取議會支持投票,哭著鬧著要求馬來西亞聯邦收回決議!……
兩相比之,十分吊詭。我們都在疑問:獨立是件好事,李光耀為何悲痛欲絕呢?回答這個問題,需要冷靜地分析。 從新加坡的國土資源上來看,獨立後的新加坡,只是一個六百多平方公里的小國,在世界地圖上只是一個小紅點兒。簡單的算術就會知道,二十公里乘以三十公里,還沒有半個北京市區大!而且,新加坡沒有任何自然資源,連水都沒有!以後拿什麼生存?筆者料想,當年的李光耀一定是心裡茫然一片! 再者,彈丸之地,兵力虛空,進攻無力,防禦不足,國力如此薄弱,隨時有傾覆之可能。李光耀的心理傷痛,最大的可能是為安全憂慮。 再再者,新加坡特殊的地理位置,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鄰國羨慕它,大國覬覦它,美英日垂涎於此已非一日。李光耀從民眾福祉出發,不斷尋求馬來西亞庇護,乃人之常情。 再再再者,與馬來人分家了,以後他們間摩擦勢必也會加劇的,兩國能和平共存嗎?這些擔憂,也正如李光耀在《風雨獨立路》寫道: 前途是渺茫的。新加坡和馬來亞只隔著柔佛海峽,由新柔長堤連接起來。兩地向來是由英國當作一個地區統治的。新加坡是英帝國的行政和商業中心。現在我們分了出來,一切都得靠自己。馬來西亞政府正准備教訓我們。他們可能不再讓我們扮演傳統的角色,繼續成為他們出入口貨物以及為他們提供種種服務的中心。所有新興國家都在推行民族主義經濟政策,一切都要自己干,直接同歐洲、美國和日本的主要買客和賣客打交道。在這樣的世界裡,新加坡沒有腹地,就連我們的飲用水也來自柔佛州,該怎麼生存下去? 李光耀還補充強調當年被驅逐的感覺: 那天,東姑是在副首相敦拉扎克提出一項議案一讀之後發言的,該項議案要求立即對1965年憲法與馬來西亞(新加坡修正)法案進行辯論。到下午一點半,二三讀辯論完畢,法案送交上議院。上議院的一讀從兩點半開始,到四點半三讀通過。最高元首當天就批准,完成了憲法所規定的程序。新加坡被正式逐出馬來西亞。 按照馬來穆斯林的風俗,丈夫可以宣布「塔拉克」(我休了你)三次,做妻子的卻無權這樣。這期間我們可以重歸於好,他可以娶回我。不過,在他講了三次「塔拉克」之後,就不能再娶我了。馬來西亞「休」了新加坡的時候,國會上下兩院三讀法案,等於宣布「塔拉克」三次! 李光耀的這種強烈地想返回馬來西亞的想法,在2007年舊事重提。當然,馬來西亞再次以時機尚未成熟,委婉予以拒絕。 不過,想一想馬來西亞的做法,還是值得稱道的。雖然他歷史上逼迫華人選民占絕大多數的新加坡脫離聯邦獨立,但終比那些對華人實行種族清洗的東南亞國家好多了,譬如印尼。再說回來,馬來人如果當時不這么做的話,也很可能李光耀就是現在的馬來西亞資政了,那樣由主體華人主政的國家可能與現在的歷史大不同了(可惜,歷史不容假設)。 好在獨立後的新加坡華人,每當面對不利局面時,共同的生存危機意識都能夠把全體新加坡人團結起來。他們勤儉高效,廉潔奉公,最終打造出為全球矚目的現代化國家。 寫至此,忽然想起在課堂上講課的時候,有學生問筆者的問題:新加坡既然與我們同文同宗同種,為什麼不讓新加坡與中國建立親密關系,或直接並入中國領土? 這樣的想法,思索起來讓人凄涼。因為國際關系的基本常識就純粹利益關系,沒有永遠的朋友,沒有永遠的敵人,只有永遠的利益。很多國人總有種模模糊糊的感覺,覺得全世界猶太人都向著猶太人,那全世界華人也該都向著華人。新加坡是華人為主的國家,就應該並入版圖。 如果這樣的分析,朝鮮、越南早該回歸中國了。它們過去才是中國的固有領土,而新加坡與中國沒有淵源,它並不是從中國分裂出去的,新加坡,她只是個世界上除兩岸四地以外,華人人口佔大多數的唯一國家罷了。 也正因如此,雖然兩國人民有同祖同文的認同感,但新加坡與中國存在親華與反華的雙面性. 其親華性表現在人性方面.在筆者看來,單憑聯合早報就能看出,該報總是對中國內地的報道,以正面為主。而且每天都登載著中國政治和經濟建設成就的消息,這一點,公平地說,比台灣做的好多了。 人性化的親華色彩,新加坡並不輸於世界上任何一地的華人。台灣的9。21大地震,中國大陸百年未遇的洪水災害,汶川5.12特大地震,新加坡人對母親國的感情與行動,都是感人肺腑的。 而其反華性,完全是出於其歷史上被英帝國殖民統治的西化心態.為此,她政治上與台灣保持互動關系,可以疏遠大陸.新加坡早就聲稱,自己要當東南亞最後一個跟中國建交的國家,1990年建交後仍然跟台灣保持軍事合作關系。且,李光耀、吳作棟在各種場合的講話都喋喋不休提到中國的增長是世界最大的挑戰,將來亞洲的穩定取決於美國如何對待中國的崛起之類的話。 這些憂慮,也在李光耀的《風雨獨立路》所反映出: 新加坡是個小島,退潮時,面積只有214平方英里。它是英帝國在東南亞的心臟地帶,所以繁榮發展起來。隨著新馬分家,它變成了一個沒有軀體的心臟。 那時,讓李光耀特難過的是:眼下是一條不知去向何方的坎坷之路,因為他們幾乎一無所有。北面是剛剛翻臉不認人,把人一腳給踹了的馬來西亞,南面是想把整個馬來西亞包括新加坡一起吞並的、充滿敵意的印尼。而當時的中國,被西方國家敵意封鎖,四顧茫茫,惟有痛哭!
9. 馬來西亞華人為什麼不和馬來人通婚
馬來西來華人不是不和馬來人通婚,而是很少華人會跟馬來人通婚,主要原因是牽涉到宗教信仰和習俗問題。
馬來人(Malay),又稱馬來族,馬來語作Orang Melayu,是馬來半島、婆羅洲和蘇門答臘半島東南部一個種族集團。馬來人使用的語言屬於澳斯特羅尼西亞語系(又稱南島語系或馬來-波里尼西亞語系)印度尼西亞語族。馬來人有時候也會用來泛指使用南島語系印度尼西亞語族語言的民族。
馬來人以農為主,居住鄉村;而漢人、印度人和其他民族群體則以城市生活為主。馬來半島大部地帶為叢林,鄉村建於沿河、沿海及公路兩旁,人口自50至10,00不等。房屋建築在木樁之上,高出地面1.2∼2.4公尺(4∼8呎),屋脊呈人字形,上覆茅草;小康之家的住房則以瓦覆屋脊,厚板鋪地。主要糧食作物是水稻,主要經濟作物是橡膠。1970年代末,馬來半島的天然橡膠產量佔世界總產量的2/5強。
傳統上馬來人的社會組織帶有封建制的色彩,貴族平民之間界限分明。村長由平民擔任,區長便是貴族,村長受區長管轄。現代貴族已由議會及其他民選機構指派的官員所替代,但階級區別仍很顯著。
婚姻傳統上由父母安排。典型的家庭包括夫妻及其子女。婚姻及繼承製度均受伊斯蘭律法的約束。
家庭組織除南部森美蘭州母系制占優勢外,一般都為雙系制。馬來人以農業為主,種水稻、橡膠、椰子、咖啡、金雞納樹和油棕等,有卓越的蔬菜栽培技術。漁業和航海業發達。
10. 馬來西亞歧視華人嗎
華人必須交稅養巫族的社會福利,規定必須請一些%的巫族員工,馬來族保送進大學就算成績差,華族上大學只能憑自己,但不一定成績好就能選上想選科目因固打制。還被異族學生欺負。買房都比巫族貴。二等公民的華族與巫族通婚必須改姓成馬來伊斯蘭姓名和信伊斯蘭教同化來獲得特權。警察和軍隊高層都是馬來族,高級重要警察和軍隊是限制華族去當的。想用歧視政策氣走華族,華人人口下降很厲害。
加上華族民族性國民性甘為奴隸,馬華又被稱為甘為奴族。大多從明清民3時期移民來的。
如果是秦朝人漢朝人唐朝人的國民性怎麼可能甘心為奴呢。
秦漢唐時的華族有骨氣有民族氣節有民族性;元明清民4代的華族沒啥民族性,很爛且奴化。
馬來族原來信溫和的印度教的,鄭和傳播伊斯蘭教譯經使到「馬來族和印尼人」改信伊斯蘭教。
有人覺得鄭和裝成佛教徒進入明朝高層,為了掌握權力便於傳教。
華人國家新加坡人均JDP幾萬以上,能和先進歐美國家比,馬來西亞才幾千,馬來族信伊斯蘭教一天拜神五次還用工作嗎,沒人去投資。馬來現代化全靠華族,要不是華人,現在馬來西亞還是像寮國一樣落後呢。馬來西亞政教合一。
本身馬來族這個名字就是有問題的,華人,印度人,巫族同是馬來的民族,為啥只有巫族被稱為馬來族,馬來土著部落少數民族才是原住民吧,其他的都是移民。
巫族移民來了之後就自稱土著。
馬來西亞華人是屬於非土著身份 (Non-Bumiputra),這也包括峇峇娘惹,印度族等等。馬來族人及馬來西亞土著是Bumiputra,也包括葡萄牙族,印尼族人等等,都有馬來西亞土著特權(馬來西亞憲法第153條款和馬來人至上)。 馬來西亞華人可以通過同化的方式獲取土著特權,也即是 (Bumiputra) 身份,這必須要與馬來族或馬來西亞土著通婚,改變信仰伊斯蘭教和把原有的姓名改為馬來伊斯蘭名字, 同化後的子孫就有馬來西亞土著特權。根據馬來西亞新經濟政策(NEP),由於馬來西亞有馬來人至上(馬來語:Ketuanan Melayu) 也既是種族主義信條,此信條的用意是要貶低非馬來人的身份讓他們無法享有馬來西亞土著特權,在其他國家也有類似的等級制度,此信條把馬來西亞華人和其他非馬來人的身份往下推成為『第二等公民』。(註明:所謂的第二等公民,是因為非土著受到明顯不公平的對待,故出現的用詞)。
馬來西亞華人是屬於「非土著」身份(Non-Bumiputra),當中也包括峇峇娘惹,印度人等等。馬來族人及馬來西亞土著是「Bumiputra」。已成為馬來西亞公民的葡萄牙族和印尼族都有馬來西亞土著特權(請看:馬來西亞憲法第153條款)。馬來西亞華人可以通過同化的方式獲取土著特權,也即是 (Bumiputra) 身份,這必須要與馬來族或馬來西亞土著通婚,改變信仰(伊斯蘭教)和把原有的姓名改為馬來伊斯蘭名字,同化後的子孫就有馬來西亞土著特權,不過接受同化的華人並不多。[29]馬來西亞新經濟政策(NEP),把馬來西亞華人和其他非馬來人的身份往下推成為『第二等公民』。(註明:所謂的第二等公民,是因為非土著受到明顯不公平的對待,故出現的用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