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馬來西亞 » 馬來西亞長屋是什麼意思

馬來西亞長屋是什麼意思

發布時間: 2022-10-21 12:50:23

① 馬來西亞的伊班人有什麼文化

伊班人的刺青文化 - 馬來西亞
看這里
http://www.backpackers.com.tw/forum/showthread.php?p=681055

數百年來,伊班人都是居住在長屋裡。對於長屋,他們有著一生一世的情緣。

在砂勞越境內各省份的內陸地區里,到處都可以看到長屋。長屋的長度是視所居住的家庭的多寡如何而定。長屋的兩端,建有木梯,居民出入都利用這兩個入口。長屋內部用木板隔成數個大房,每個大房裡住著一個家庭。大房裡面又以木板分隔成數個小房間,包括睡房、客廳、廚房、曬台等。客廳設在屋子中間,介於睡房與曬台之間,沒有牆壁或其他遮蓋物。下午工作回來或者在沒有工作的日子裡,長屋內的住民就圍在廳上閑聊。

婚喪儀式或其他的節日都在廳上舉行。前來訪問的親戚朋友,在未獲得所欲訪問者或是屋主的邀請之前,也坐在這種廳上等待;這種客廳,伊班人稱之為ruai。在睡房和客廳的上面,設有一個貯藏室,伊班人稱之為Sadau。他們的農作物諸如稻米等是收藏在Sadau裡面的,接近客廳的地方,有一個曬台,沒有屋頂,是用來曬稻米、黑胡椒、樹膠等農作物用的。

這位伊班族跳起舞來七情上臉

每一座長屋都委任一位「屋長」(tuairumah),「屋長」之下另委數名助手,協助「屋長」處理長屋內之一切事務。他們主要任務維持長屋的安寧,指揮與安排長屋居民清理長屋內外的工作,規定慶典的時間以及安排慶祝儀式等工作。此外,「屋長」亦負有司法的責任。

到今天,伊班人仍然喜歡居住在長屋內。伊班人是一個溫和,有禮以及深具同情心的民族,他們若居住在一起,就可以發揮互助的精神。

長屋開始興建之前,所有的家庭成員都必須清除建屋基地。被指定作為奠基,即豎立木柱的工匠,必須到森林裡去尋找一種名為Nendak的鳥。這種鳥和平常的鴿子差不多。如果這種鳥是在他右邊鳴叫,他就折斷和帶回去五根樹枝,如果那種鳥是在他的左邊唱叫,他就折斷和帶回去三根樹枝。那種樹枝被稱為PaongBurung。伊班人相信,有好多種鳥可以決定他們的命運。

當他們把柱子豎立起來時,婦女須准備幾種吃的東西;這些食物包括糯米、蛋、栳葉、檳榔、煙葉、香煙以及糕餅等。作為豎立木柱用的地洞挖好以後,他們把雞血或豬血灑在木柱上和地洞里。木柱豎立起來以後,他們就在地洞旁邊種植一種樹,這種樹的名稱是mumban。據說,若把石塊、鐵片和mumban樹埋在地洞里的話,興建起來的長屋才會堅固和耐久。

伊班人的傳統舞蹈

所有的工作,是以互助合作的方式進行,這種奠基儀式通常都很隆重,白天他們一起工作,晚上就一同吃、喝、跳舞和唱歌。長屋建好以後,尚要舉行一個更盛大的慶祝入伙儀式。

http://www.zaobao.com/special/newspapers/2000/pages3/sinchew120500.html

② 馬來西亞都有啥特色啊

馬來西亞是個以農立國的民族,因此維持著許多原始信仰,非凡是各民族濃厚的宗教色彩。其宗教融合了伊斯蘭教、印度教、佛教,其中以印度教影響尤為深遠。由於多民族的長期共同生活,形成一種多元的文化特色。

馬來人信仰伊斯蘭教。由於馬來人在政治上勢力很大,伊斯蘭教也成為馬來西亞的國教,全國各地的主要清真寺無不宏偉壯麗。除伊斯蘭教以外,馬來人還保留著原始宗教,其代表性的儀式是稱作昆德利的共食儀式。這種共食儀式起著維持社會連帶關系的重要作用。可以說馬來人的社會組織是由伊斯蘭教規范和傳統習慣二者合一共同維系的。

住在馬來西亞的華人的宗教是佛教和道教。有代表性的佛教寺院有吉隆坡的觀音寺、三寶洞、霹壢洞;馬六甲的青雲寺;檳榔嶼的極樂寺、白雲寺等。寺院規模多宏偉壯觀,大多成為名勝之地,充分反映了支撐馬來西亞經濟的華人的社會力量。佛道混合是這些寺院的特徵,一個寺院里往往同時供奉著福德正神、玉皇大帝和釋迦牟尼、觀音菩薩。

住在馬來西亞的印度人多為印度南部的泰米爾族。其代表性的宗教當然是印度教,這是印度人特有的宗教。印度教的特點是一無教祖,二無教會組織,三無至高無上的經典,人們崇拜村鎮神、家族神和個人神三種神氏。印度教有許多外國人很難理解的地方,比如作為社會基本制度的種姓制度。印度教終極理想是達到梵我如一,而要達到這種至高的境界需要做瑜珈等種種苦行。供奉的神有維鳩奴神、濕婆神。
海龜產卵奇觀

紅灘是聞名遐邇的大海龜產卵地,位於瓜拉丁加奴以南60公里,是一個靜謐的鄉村,這里是有名的海龜產卵地,每年5月到9月是產卵季節,大批旅遊者從世界各地趕到這里來觀賞這一奇觀。

紅灘有5種大海龜,體長平均155厘米、體重平均375公斤左右。至今觀測到的最大的海龜有體長200厘米、體重750公斤的大傢伙。
海龜在深夜從海底慢慢地爬上來找產卵處,找到一處即全力以赴的挖開沙子,在裡面產下80——100個乒乓球一樣大小的卵,在上面蓋上沙子,然後慢慢回到海里,不留任何腳印。整個過程宛如一幕動人的戲劇,也正是因為它太有名,假如旅遊者一心想看到在海邊靜靜產卵的海龜,恐怕會失望而歸,而對於海龜來說,如今已落到在眾目睽睽之下產卵的尷尬境地。

在紅海灘住宿時,若事先向旅遊人員說好,一有海龜上岸的消息,服務員會敲客房門通知遊客。時間早則夜裡9點或10點,晚則黎明4、5點鍾。海龜要在海灘上徘徊許久才產卵。產卵結束後海龜爬回大海,產下的卵立即會有工作人員收集保護起來。旅遊中心四周的沙灘上有小海龜孵化場。運氣好的話可在此看到新出生的龜寶寶。

馬來人早期的住房與海、河密切相關,為了捕魚、喝水、運輸的方便,就在海邊河畔搭屋成家,漁村建在水上,所謂街道就是一些連接起來的小橋。在馬來西亞北部,經常可以見到放木排工人的村莊,寬寬的木筏上有竹製的茅屋。在馬來亞的港口城市,有許多船上人家,他們終生在船上居住。

塞諾伊人的村寨一般分兩類:一類是兩三戶有親戚關系的人家組成的建在水邊的高腳屋村寨,這是今天最普遍的一類;另一類是由一個或幾個如同加里曼丹達雅克人那樣的長屋組成的村寨,長屋最里邊的房間屬於頭人(頭人這個職位在各支塞諾伊人中都是世襲的),這類長屋已較少見了。居住在深山老林里的塞諾伊人喜歡住在河源地帶,他們蓋房子更隨便。塞芒人的住房非常簡陋,是用棕櫚葉搭的窩棚。棚子一端觸地,另一端用兩三根木棍支起,有時他們把小屋建在樹上。在沙撈越州,海達雅克族(即伊班族,是沙撈越州最大的少數民族)則集體住在長屋裡,長屋是一種與浮腳樓相似但相長的房子(長達數十米,甚至有200米長),長屋中間有一通道,通道兩旁是住戶。在離沙撈越州首府古晉58千米的甘蓬加猶山區,居住著陸達雅克人(即伊班族)。他們住的「長屋」是用椰子葉覆蓋的,屋內的地板、樑柱,非凡是高架木樁,用的都是上等硬木,牆壁則竹木兼用。
馬來頭飾

馬來人無論男女頭上都戴著各種各樣的頭飾。在去村裡或城裡清真寺的路上,經常可見戴圓錐型天鵝絨帽子的男性,這表明他是回教徒。而到麥加朝過聖,獲得「哈吉」稱號的人都戴一種叫做可達雅的白色帽子。

馬來語「通可羅」即是指婦女用的頭巾,也是表演傳統文藝或體育活動時不可缺少的頭飾,其式樣可根據本人喜好而千變萬化。馬來西亞國王的通可羅幅在馬來式頭飾中是最有名的,它是國王身份的標志,他人不得隨意模擬。國王的頭巾甚至還被起了個名字叫做「永遠的回憶」,據說這原來是森美蘭州蘇丹用過的。

蘇丹及其繼續人、大臣、閣僚的頭巾一般使用代表高貴的黃色和白色,頭巾包裹也有特定的方式,一般人不得模擬(舞台上除外)。

③ 請介紹一下馬來西亞的風土人情

馬來西亞的風土人情:稱呼:同家族的馬來人沒有固定的姓,所以不以姓氏作為稱呼用途。馬來人名字的第一個部分是他們的名字,第二個部分是他們父親的名字,兩者之間隔著「bin」(男士用)或「binti」(女士用),有時會省略。

見面禮:傳統上,馬來人在見面時會用雙手握住對方的雙手互相摩擦,然後將右手往心窩點一點。對不相熟的女士則不可隨便伸手要求握手,男子應該向女子點頭或稍行鞠躬禮,並且主動致以口頭問候。但現在西式的握手問好在馬是最普遍的見面禮,不論用在馬來人、華人或印度人都可通用無阻。

(3)馬來西亞長屋是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馬來西亞飲食習慣:馬來西亞人食物一般以米飯、糕點、椰漿、咖喱為主;喜歡帶有辣味的菜餚。他們吃中餐的興趣似乎還要比吃西餐更濃些。用餐一般都以手抓食,只有在西式宴會時,才偶爾用匙和叉。馬來西亞的印度人吃飯一般慣用手抓飯或用勺子取食。

難在飲食嗜好上有如下特點:注重講究飯菜量少質精,注重飲食及餐具的潔凈衛生。口味一般口味不喜太咸,愛香辣味道。主食以主飯為主,也愛吃花捲、豆沙包、炒麵、什錦飯、鍋烙、餛鈍等食品。副食喜歡吃牛肉、羊肉、雞、鴨、魚等,也愛吃蔬菜中的黃瓜、西紅柿、菜花、土豆、青椒、菠菜、豆角等。

製法對煎、炒、炸、燒、燴等烹調方法製作的菜餚偏愛。菜譜很欣賞咕嚕肉、香酥雞、辣子雞丁、干燒鱖魚、番茄裡脊、炒肉青椒、鮮蘑菜花、糟熘魚片等風味菜餚果品最愛吃檳榔果,也喜歡菠蘿、洋桃、芒果、椰子、木瓜、香蕉、等水果;乾果愛吃核桃仁、花生米等。

④ Malaysia

Culture of Malaysia

Bergendang (Drumming)

In the traditional musical performances of the Malay community in Sarawak, it is the womenfolk who play the gendang or drums. Seated behind a screen, they drum out their beats in rhythm to songs sung by young maidens and dances performed by men.

Wayang Kulit (Shadow Play)

Wayang Kulit is a traditional theater art-form using puppets and shadow-play to tell the epic tales of the Ramayana. The puppets are made of buffalo hide and mounted on bamboo sticks. There may be as many as 45 puppets - handled entirely by a single master puppeteer, known as the Tok Dalang.

Maggagong (Gong Ensembles)

Brass or bronze gong ensembles form an inherent part of Sabah's ethnic music. The melody varies from district to district. The Kadazan Dusun group include six songs and a drum called the sopogogungan (Penampang) in their musical composition while the Bajau from Kota Belud add kulintangan, a set of kettle-bedded gongs.

Bunga Malai (Garland Making)

Flowers form an integral part of the cultural heritage of Malaysian Indians for religious occasions, weddings, moving house, or welcoming an important guest. Flowers, holy basil, and the leaves of the margosa or mango tree are strung together to form a malai or garland. They are done in different styles to suit each particular occasion.

Sumpit (Blow Pipe)

The tribal people of Sarawak are known for their magnificent hunting skills. They are aided by the sumpit, a six-foot long wooden blowpipe with a poisoned or a barbed tip. One quick puff sends the dart (sometimes twenty-yards away) to the victim, usually a wild pig, deer, or bird.

Silat (The Malay Art of Self defense)

Silat, the Malay art of self-defense combines a series of supple movements, which enables a person to defend himself under provocation. The aim of silat is to instill confidence in oneself in the face of adversity. Occasionally, a keris (small dagger) may be used.

Culture of Malaysia

Malaysian culture is a mixture of Malay, Chinese, Indian, and various indigenous tribes dating back to more than fifteen hundred years ago from a Malay kingdom in Lembah Bujang with traders from China and India.

The first Chinese to settle in the Straits Settlements, primarily in and around Malacca, graally adopted elements of Malaysian culture and intermarried with the Malaysian community and with this, a new ethnic group called babas (male) and nonyas (female) emerged. Babas and nonyas as a group are known as Peranakan. They proced a synthetic set of practices, beliefs, and arts, combining Malay and Chinese traditions in such a way as to create a new culture.

The People

Malay are Malaysia's largest ethnic group, accounting for over half the population and the national language. By definition of the Malaysian constitution, all Malays are Muslims. Traditional Malay culture can still be found in the village. Malays in different areas of the country speak their own unique dialects that can sometimes be unintelligible to most of their fellow countrymen.

The Chinese have been settling in Malaysia for many centuries, as seen in the emergence of the peranakan culture, but the exos peaked ring the 19th century through trading and tin-mining. When they first arrived, the Chinese often worked the most grueling jobs like tin mining and railway construction. Later, some of them owned businesses that become large conglomerates in today's Malaysia. Most Chinese are Tao Buddhist and retain strong ties to their ancestral homeland. They form the second largest ethnic group.

Indians had been visiting Malaysia for many centuries, but only settled ring the 19th century. Most came from South India, fleeing a poor economy or by an organised emigration administrated by the British authorities. Arriving in Malaysia, many worked as rubber tappers, while others built the infrastructure or worked as administrators and small businessmen. The Indians form the third largest ethnic group of Malaysia.

The indigenous tribes are the oldest inhabitants of Malaysia. They account for about 5 percent of the total population, and represent a majority in East Malaysia of Sabah and Sarawak. In Sabah, the largest official ethnic group is Kadazan, thought many unofficially recognised subgroups exist. The same can be said of other ethnic groups, with as many as a hundred racial groups forming the state's population. However e to the fact that many subgroups possess only minor differences, they are not always differentiated.

In Sarawak, the dominant tribal groups are the Dayak, who typically live in longhouses if in the rural areas and are either Iban or Bidayuh.

馬來西亞文化

Bergendang(擊鼓)

在傳統音樂表演馬來沙撈越共同體,這是他們發揮gendang或鼓. 坐在屏幕上,鼓了自己的節奏來打歌初唱的年輕男子,舞蹈表演.

WayangKulit(皮影戲)

wayangkulit是傳統戲曲藝術形式,以影子傀儡操控告訴史詩的史詩故事. 木偶都裝上了竹子,棒隱藏布法羅. 可能有多達45個傀儡,完全由單一的木偶大師稱為dalang景觀.

Maggagong(龔合奏)

銅管樂隊、銅鑼組成部分薩巴赫固有的民族音樂. 來自不同地區的區調. 卡達山人的六首歌曲,包括一組名為鼓Sopogogungan(Penampang)的音樂作曲,而由毒品BajauBeludKulintangan加上一套釜-鑼鳴.

馬來Kata(Lord作)

鮮花組成部分文物馬來西亞印度人對宗教場合,婚禮、遷居、重要來賓的歡迎. 花卉、聖Basil,或margosa芒果樹的葉子都凝聚成一個橫跨馬來或推斷. 他們在做每一個不同的風格,以適合特定的場合.

Sumpit(一種毒箭)

部落的人都知道,沙撈越的宏偉狩獵技巧. 他們資助的Sumpit、六英尺長的木板blowpipe中毒或有小費. 別人送的一個快速反應小組(有時是21碼以外)的受害者,通常是野生豬、鹿、鳥.

Silat(馬來自衛藝術)

Silat、馬來藝術自衛隊將一系列靈活流動,讓一個人在為自己辯護的挑釁. silat目的是要使自己的信心面對逆境. 偶爾,Keris(小顆)可用.

馬來西亞文化

馬來西亞是一個文化混合馬來、中國、印度、各原住民可追溯到一千五百多年前從馬來王國LembahBujang(吉打得一個地區)與中國和印度的商人.

首次來中國海峽定居點,主要是馬六甲及其周圍,逐步採用分子和馬來西亞混血文化與社區和馬來西亞,新族群稱為Babas(男)、(女)Nonyas出現. BabasNonyas作為一個群體,被稱為Peranakan. 他們製作了一套做法合成、信仰、藝術、馬來西亞和中國傳統相結合,使之形成新的文化.

人民

馬來西亞是馬來最大的族群,佔全國人口的一半以上,語文. 顧名思義,馬來西亞憲法規定,所有馬來人都是穆斯林. 馬來傳統文化仍然有村. 馬來人在全國各地講了自己獨特的方言,有時可以看到他們的同胞.

中國已移居馬來西亞幾百年,從出現的Peranakan(混血民族)文化,但在19世紀人口高峰期,通過貿易、錫礦業. 剛來時,最辛苦的工作,工作中往往喜歡錫礦業和鐵路建設. 後來,有的國有企業,成為大企業,在當今馬來西亞. 佛教與中國陶都保持最牢固的祖國. 他們是第二大族群.

訪問馬來西亞印度人已經好幾百年,但只是在19世紀解決. 大多數來自南印度,為逃避經濟不景氣的移民名額,或由一個英國當局. 抵達馬來西亞橡膠橡膠做很多,而基礎設施建設和其他工作人員,並為小企業. 印度人是馬來西亞的第三大族群.

古老的土著部落居民馬來西亞. 他們約占總人口的5%,大多數是在東馬來西亞的沙巴和沙撈越. 在沙巴的最大族群是官方Kadazan(卡達山人),認為存在許多非正式小組認可. 同其他民族,可以說,有多達百族群組成國家的人口. 但由於許多人只擁有不同群體,他們並不一定區別.

在沙撈越州,主要是Dayak(大雅)族群,他們一般都生活在農村,如果longhouses(長屋)不是Bidayuh(一種民族)或判處.

⑤ 馬來西亞各民族文化習俗

馬來人是熱情、謙恭、大方、講究禮節的民族。在馬來人家中作客應注意舉止得體,尊重長者。如果雙方都是穆斯林,賓主要用伊斯蘭教特定的問候語打招呼。進門時除非得到主人的許可,客人必須把鞋脫在門口或樓梯口,方可進屋。進屋後,賓主雙方要互相問候和握手。

馬來人用餐時習慣用手取食,因而在用餐前須把手洗干凈。進餐時必須用右手,否則會被視為不禮貌。如不得不用左手用餐或取餐具,應先向他人道歉。

(5)馬來西亞長屋是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其他:

婚姻傳統上由父母安排,典型的家庭包括夫妻及其子女。婚姻及繼承製度均受伊斯蘭律法的約束。

除非主人允許,否則不管是到訪馬來人、華人或印度人的家,都需在入門前先脫鞋子。到馬來人家做客,如果主人安排坐在地板上的墊子上,男性應盤腿而坐,女性則應把腿偏向左邊而坐。

其他禁忌或禮節

馬來人忌諱別人觸摸其頭部,除了教師或宗教儀式外,任何人都不可隨意觸摸別人的頭部。不要把腳底展露在他人面前,用腳底對著人是對別人的侮辱。

⑥ 馬來西亞長屋適應什麼自然條件

熱帶雨林。。。。。。。。

⑦ 馬來西亞城市古晉

這里有點照片http://www.e-traderland.net/board/viewthread.php?tid=40478&highlight=&page=2&sid=pYVMQh

古晉( Kuching 馬來語,意為「貓」)馬來西亞沙撈越州首府。東馬歷史最久、最大的城市、工商業中心與港口。古晉地處砂拉越州的西部,砂拉越河南岸,離海岸約35公里。市內新舊建築交替,河渠縱橫,綠水悠悠,裝載橡膠、椰子、胡椒的小船穿梭期間,有「 水上之都」之稱。沿河兩岸的高腳長屋,更是古晉的特色。近河口處建有本丁港,河邊有市場、碼頭和干船塢,城東有小型工業區及新港丹那普提。有農產品加工、鋸木、肥皂、成衣、製鞋等工業。南面的布索,有世界最大熔銻廠。公路伸入內地山區和礦場,州內大部分地區物資由此運新加坡轉口。有著名的砂拉越博物院和水族館。 人口12萬(1980),華人甚多,居民從事木雕、陶器、紡織品、貝殼、裝飾品的製作。東部為新工業區,沿河下游4公里處是丹那晉提新港,郊區有國際機場。
[編輯本段]語言
古晉作為馬來西亞的一份子,語言成分自然也是多姿多彩的。和其他馬來西亞城市一樣的,馬來語、英語、華語的流通性相當大馬來語是政府及半政府機關的指定用語.而英語則是通用語,在商業活動中廣泛的被使用。華語雖說流通於華族之間,但事實上華族之間的溝通普遍使用方言,比如說福建話、客家話、廣東話、潮州話、福州話等等。
[編輯本段]人口
古晉省的南市人口有143,500;北市的人口有133,600;巴達萬區有302,800,也是全砂最多人口的一個管轄區。以宗族區分的人口有華人(220,400)、馬來人(207,000)、印度人及當地的內陸民族,也就是達雅族(58,100)。
住在古晉市區的華人以客家人居多。華人當中,福建人及詔安人又以從事商業及建築業為主,客家人多務農,興化人多從事漁業、輪胎等零件業,海南人多經營咖啡店,潮州人多經營雜貨業,福州人也多數從商,還有金融及木材業。
雖然大馬是以伊斯蘭教為國教,但仍屬於宗教自由的國度,本地華人多信奉佛教、道教、基督教、天主教等等。最廣為人知的,是青山岩的寺廟及「壽山亭大伯公廟」。
古晉是座民風淳樸的城市,跟其他大城市比較起來,古晉人的生活較悠閑,步伐沒那麼匆忙。
古晉更有一歷史博物館,展示之歷史文物,堪稱東南亞最豐富的博物館。里頭擁有許多當地的古物及文明。
[編輯本段]休閑購物
目前,古晉市的購物商場有23間,超過大約1300家的零售店分布在這些商場內,而所有商場的面積總和約125,000平方米。其中較受歡迎的購物中心有:Crowne Plaza Riverside (河濱廣場)、Tun Jugah (敦朱加大廈)、Sarawak Plaza (砂拉越大廈)、Hock Lee Centre (福利中心)、以及Wisma Saberkas (青統大廈)等。

⑧ 在馬來西亞親朋好友去世有什麼禮節

馬來西亞婚禮習俗在所有的習俗中,馬來人最重視婚姻方面的習俗,僅就婚姻習俗而言,其從訂親、結婚到離婚,種類繁雜,習俗各異,不了解些習俗,你將無所適從。馬來族男孩一到成婚年齡。男方一家就開始物色對象,找到目標後就著手對女方本人及其家人進行了解,並到女方家看看姑娘。看完姑娘後,如男方同意了,就在家人中商議,取得一致看法後,確定去求親的日期和方法,求親時通常由男方家長出面,女方家長一般不立即應允,等過了一天甚至一周之後才給男方家長肯定的答復。如果雙方都同意這門婚事後,就將聘禮、結婚費用和婚禮日期等事確定下來,如果婚禮晚些時候才舉行男方可先送訂婚禮物。訂婚禮一般是一枚鑽石戒指,還有布、拖鞋、鞋子等物。倘若男方毀約不能成婚,訂婚禮是不能索回的;如果是女方反梅,其所受禮品將加一倍退回男方。馬來西亞雖然是一個伊斯蘭教國家,如今的馬來人在婚姻上已經相當開明了,自由戀愛非常普遍。但在傳統的馬來族家庭里,正式結婚卻仍然要經過一系列的古老而繁瑣的程序。相親首先是正式的相親。在約定的這一天,小夥子帶著禮物和父母、媒人一起來到女方家中,見過女孩的全家。雙方家長初次會面,談談家常,相互了解。如果沒什麼問題,這次就可以將送給姑娘的娉禮、結婚的日期等具體問題確定下來,以便盡早安排和准備。一般情況下,一年後就可以舉行婚禮了。婚前准備婚禮一般定在周末,並提前一段時間通知親友,以便那些路遠的能及時趕到。馬來人非常重視婚禮,把它當作一生中最重要的一天。在這一天,人們要把新郎、新娘打扮得漂漂亮亮、富麗堂皇,讓他們過一天「國王和王後」的生活。婚前有一個重要的儀式——塗指甲紅,它象徵著吉祥、幸福和美滿。姑娘們掐來新鮮的指甲花,擠出紅色的汁液,把新娘的指甲、手掌和雙腳塗得鮮紅。之後,新郎、新郎穿著光彩照人的傳統服飾,坐在綴滿棕櫚葉和各色鮮花的彩棚下,由專業攝影師拍照,作為饋贈親友的禮物和一生的留念。彩棚裝飾極其精美,簡直就像古代皇帝的華蓋一樣華麗。一對新人在眾人的簇擁和歡呼聲中享受著終生難忘的美妙感覺。定婚儀式這里的「定婚」是指宗教意義上的一個口頭、非正式的儀式,由當地教區的教長主持。正式的定婚已經在此前完成了,並領取了具有法律意義的結婚證書。按照數百年的傳統,新郎要向女方奉送一定數量的娉禮,現在一般為幾十馬元。教長對新郎說道:「我將×××許配給你,娉禮××馬元,願安拉保佑你們!」新郎回答:「我願娶×××為妻,娉禮××馬元,感謝安拉!」在有的地區,對話在新郎和岳父之間進行,由教長或族中長老主持,內容也大致如此。說話者的吐字必須清晰,聲音也須得洪亮,使得在場的三個證婚人和所有親友們都能聽得清清楚楚。事後,教長還要送給新郎一本關於婚姻義務的小冊子,提醒新郎婚後必須全心全意地盡到做丈夫的責任。並且說明,如果新郎以後沒有按教規給予妻子精神和物質上的保護和關愛的話,作為懲罰,其婚姻關系將有可能被伊斯蘭教法庭予以解除。實際上,這次的娉禮只是一個很小的象徵性的數目,它的意義在於宣示這樣一個道理:無論貧富,真主都給予他們結婚的權利。之後還有一筆數目更大的真正意義上的娉禮,通常會高達數千馬元,用於購置珠寶、衣服和嫁妝等。結婚典禮馬來人的婚禮一般會持續三天。第一天在新娘家中舉行,也有在當地清真寺中舉行的。一般定在穆斯林的休息日——星期五,由一名教長主持。在龐大親友團的擁簇下,新郎帶著鑽戒、珠寶等禮物來到新娘家中(或清真寺),見過教長、證婚人以及新郎家的長輩。教長問新郎:「以真主安拉的名義,你願意娶×××為妻嗎?」新郎回答:「以真主安拉的名義,我願意娶×××作為我的妻子。」教長接著問新娘:「以真主安拉的名義,你願意嫁給×××為妻嗎?」新娘同樣回答:「以真主安拉的名義,我願意。」雙方交換禮物,在教長的領讀下共誦>,為未來祈福。新郎送給新娘的彩禮被放在洞房裡,向來賓們展示。有各式各樣的衣服、化妝品等,甚至還有祈禱用的跪墊(以表示對安拉的忠誠),都被裝在精美的盒子里,或疊得整整齊齊,讓眾人一飽眼福。星期天是正式成婚和大宴賓客的日子。其中,最熱鬧的要屬鬧婚了。一群未婚青年敲著手鼓,載歌載舞地簇擁著新郎來到新娘家門前,後面跟著龐大的迎親隊伍。伴娘和新娘家的親友們會蜂擁而上,攔住新郎索要「入門費」。只有新郎給足了錢,才會放他過去。這樣「過五關、斬六將」,新郎才能一睹新娘的芳容。然後,新郎、新娘身穿華麗的服飾,像國王和王後一樣端坐在裝飾精美的花床上,老年人在他們頭上撒下鮮花和大米,並念經為他們祈求幸福。宴會一般設在庭院里,以便能招待盡可能多的來賓。庭院早就被前來幫忙的親友們裝飾一新,到處是鮮花、食品和吉祥物。婚宴一般都非常豐盛,不僅有回教傳統的肉食,還有各種新鮮水果、飲料等。身著民族服裝的客人們一面享受著琳琅滿目的美味佳餚,一面與端坐在房門洞開的新房裡的小夫妻逗樂,旁邊還有雇來的小樂隊演唱和伴奏,氣氛十分熱鬧。每位來賓都會得到一份禮物。在過去,一般會是一個下盛米飯、上放紅雞蛋的小杯,有時還會有漂亮的紙花。其中,雞蛋象徵著新娘健康多產、家庭人丁興旺,米飯預示著衣食豐足、生活美滿。現在則大多以新式禮品代替,例如巧克力、果凍和蛋糕等。馬來西亞的習俗與禁忌1.服飾馬來男子的傳統套服是上身穿稱為「巴汝」的無領長袖衫,「巴汝」的特點是長、寬、松。下身穿長至腳踝的布質紗籠。在正式的社交場合,馬來男子現在喜歡穿一種稱為「巴迪」的蠟染花布長袖上衣。馬來女子的傳統套服與男子的相似,受伊斯蘭教的影響,她們的頭上常常圍著一條紗巾,與中東婦女不同的是,她們用的是鮮艷美麗的純色紗巾。2.飲食馬來西亞主體民族馬來人大多是穆斯林,他們的飲食習慣與伊斯蘭教有著密切的聯系。他們不吃豬肉和水生貝類動物,不喝酒。馬來人餐前餐後都必須洗手,餐間還備有洗手的水,進餐時在地毯上席地圍坐,各人必須用右手抓取食物,否則會引起別人的反感。馬來人的食物以大米為主,辣椒和咖喱是最常用的佐餐食品。馬來最有名的風味食品之一是一種叫「沙爹」的烤肉。3.居住隨著馬來西亞經濟的發展,舊時的高腳屋、長屋只在一些農村和山區存在了。高腳屋是有木樁架空離地數尺的單層建築,屋頂用樹葉或木板鋪蓋,牆和地板用木料建成。高腳屋防濕防潮防動物侵害。長屋是馬來西亞土著少數民族集體居住的建築,是用木樁架空離地數尺的長形建築,長屋中間有一條通道,通道兩邊是以家庭為單位的住戶。4.嫁娶馬來人的婚配是由父母決定的,基本上有三種形式:媒妁定親、定娃娃親、遺囑結親。定親後,一般要在女方家舉行訂婚儀式。馬來人的婚禮很隆重,婚禮在女方家舉行,女方要准備婚禮用的並坐台。在婚禮開始之前,新娘在母親的帶領下走出新房,由伴娘扶著登上並坐台。陪送新郎的隊伍一路鼓聲不斷,新郎進入女方家後被扶上並坐台,坐在新娘的右邊。這時由新娘的母親向新人祝福。婚禮完畢後,新郎留在新娘家,3天後才能同房。7天後新娘新郎到男方家回門。馬來人的習俗是夫妻婚後居住在女方家。現在可有多種選擇。5.生育馬來婦女孕育孩子有很多講究,這些講究一般與椰子有很大關系,譬如用椰子測胎兒的性別,用椰殼裝嬰兒的頭發後為嬰兒取名字,把裝有嬰兒頭發的椰殼埋在院子里並種上一棵椰樹作為紀念等等。馬來婦女生孩子後要坐月子44天。馬來人對生男生女沒有男尊女卑的意識,所以,當地華人生了女孩比較願意送到馬來人家撫養。6.禮節家庭禮節順從和尊重父母,在父母面前坐板凳應恭敬,不得叉開雙腿,不得翹二郎腿。坐席時應面向父母跪坐,不準盤腿。人際交往禮節尊重尊長,男子之間見面握手,但不能與穆斯林婦女握手。互相介紹時,先向女子介紹男子,向年長者介紹年幼者,向地位高者介紹地位低者,在宴會上如果不認識鄰坐的女子,應請主人作介紹。7.禁忌馬來人的習俗與我國相異處甚多,所以必須加以留意,以免無意中犯了禁忌,造成失禮,或引起誤會與無謂的紛爭。主要有:交往切忌用左手在馬來西亞與馬來人交往,要尊重他們的習俗,否則便會被視作對他們不禮貌。同馬來人握手、打招呼或饋贈禮品,千萬不可用左手,因為馬來人認為左手最臟,用左手和他們接觸,是對他們不敬,猶如某種侮辱。在吉隆坡,所有公廁除了提供手紙之外,每個廁所必有一支自來水管,水籠頭上必套上一條膠管,那是專門供馬來人洗屁股用的。看來馬來人大便後從不用手紙而用左手及自來水清洗。這就是他們認為左手最臟的原因。不要求客人送禮馬來人待客人熱情,通常用糕點、茶、咖啡和冰水款待。客人必須吃一點,以示領受主人的熱情和善意。如果客人不吃也不喝,主人則認為是對他或她的不尊敬。馬來西亞人不要求客人送禮,如果向主人送一些日常食品如椰子、檳榔、香蕉、糕點、餅干、糖果之類,表示友好情誼,主人會高興地收下。用右手抓飯馬來人禁煙,不吃豬肉、死物或動物血液,平時喜歡喝咖啡、紅茶等飲料,也愛嚼檳榔。老百姓以大米為主食,喜愛吃帶辣的菜,尤其是咖喱牛肉。主食以米飯、糯米糕點、黃姜飯、榴槤飯為主,還有用椰漿和糯米製成的"馬來棕"、"竹筒飯"等。他們的用餐習俗也較獨特。無論是在農村還是在城市,馬來人用餐習慣用右手抓飯進食,只有在西式的宴會上或是在高級餐館用餐時,馬來人才使用刀叉和匙。一些受西方影響的馬來人日常進食也有用刀叉和匙的。羊肉串、烤雞是著名的風味萊餚,當地稱之"沙爹",是宴請客人必不可少的食品。吃飯時,客人要細心觀察主人的動作,依照主人的樣子做,避免做出主人忌諱的動作。馬來人用餐十分講究衛生和禮節。進餐前必須把手洗干凈。在擺放的各種食品和菜餚之間,放著幾碗清水專供洗手用。即使事先把手洗干凈了,在用手取食物前,仍要出於禮貌,把手放在水碗中蘸濕。馬來人相互拜訪時,衣冠必須整齊。如果是穿著拖鞋,首先必須脫掉,放在門口,因為馬來人的內廳是供祈禱的地方。馬來人認為以食指指人,是對人的一種污辱,所以切勿以食指指人。對女士不可先伸出手要求握手。頭被認為是神聖的部位,在親近兒童時,不可觸摸他的頭部,否則會引起不快。和伊斯蘭教徒共餐時,不要勸酒,要避免點豬肉做的菜餚。馬來人不喜歡別人問自己的年齡。若問年紀會被視為不禮貌。馬來西亞不禁止一夫多妻,所以不要隨便閑談他人的家務事。對長者不能直呼「你」,而要稱「先生」、「夫人」或「女士」。

⑨ 馬來西亞的民居朝向

早期馬來西亞人的住房與海、河密切相關。為了捕魚、喝水、運輸的方便,就在海邊河畔搭屋成家,漁村建在水上,所謂街道就是一些連接起來的小橋。
在首都吉隆坡,到處是高聳入雲的摩天大廈和鱗次櫛比的現代化建築群,但在鄉村或城郊,馬來西亞人卻喜歡住在傳統的浮腳樓里。
這里所謂的馬來民居,主要是指馬來民族(也包括沙巴和沙撈越原住民)的傳統民居,而不是指華人、印度人,或殖民而來的歐亞裔人的住宅樣式。

早期的馬來人為了適應環境,滿足生存的需要,逐步創建出多種不同樣式並具有獨特傳統風格的馬來屋宇,整個建築大都就地取材,使用木材、竹藤與樹葉編制而成。傳統的馬來民居,或置身於幽靜的樹林中,建造獨體的單層木屋,或集建形成村落;或就近在海邊或河畔搭屋成家,有的漁村就建在水上,所謂街道就是一些連接起來的小橋;在馬來西亞北部的原住民族,在河源地帶放木排的人們常常生活在寬寬的木筏上,搭建一種竹製的茅屋;在馬來西亞的港口城市,有許多船上人家,終生居住在船上。

馬來西亞民居的最大特點,是建造者十分重視民居的通風性和耐熱性,窗戶開的特別大,有的採用屋頂與牆身稍稍離開,以保持房間的涼爽通風。為了防潮以及防範熱帶蛇蟲,房子的全部結構都建在離開地面的支柱上,屋前搭出一個長方形的涼台,一個可隨時取下的梯子就是上樓進門的唯一通道。

馬來人:早期的住房與海、河密切相關。為了捕魚、喝水、運輸的方便,就在海邊河畔搭屋成家,漁村建在水上,所謂街道就是一些連接起來的小橋。在馬來西亞北部,常常可以見到放木排工人的村莊,寬寬的木筏上有竹製的茅屋。在馬來亞的港口城市,有許多船上人家,他們終生在船上居住。

塞諾伊人:塞諾伊人的村寨一般分兩類:一類是兩三戶有親戚關系的人家組成的建在水邊的高腳屋村寨,這是今天最普遍的一類;另一類是由一個或幾個如同加里曼丹達雅克人那樣的長屋組成的村寨,長屋最里邊的房間屬於頭人(頭人這個職位是世襲的),這類長屋已較少見了。居住在深山老林里的塞諾伊人喜歡住在河源地帶,他們蓋房子更隨便。

塞芒人:塞芒人的住房非常簡陋,是用棕櫚葉搭的窩棚。棚子一端觸地,另一端用兩三根木棍支起,有時他們把小屋建在樹上。

海達雅克人:在沙撈越州,海達雅克人集體住在長屋裡。長屋是一種與浮腳樓相似但很長的房子(長達數十米,甚至有200米長),長屋中間有一通道,通道兩旁是住戶。

陸達雅克人:居住在離沙撈越州首府古晉58千米的甘蓬加猶山區,他們住的「長屋」是用椰子葉覆蓋的,屋內的地板、樑柱,特別是高架木樁,用的都是上等硬木,牆壁則竹木兼用。

⑩ 加里曼丹島上的居民:伊班族

加里曼丹島上的居民:伊 班 族


攝影/馬克·萊恩(Mark Lehn) 撰文/王珩



由印尼、馬來西亞和汶萊三國共同管轄的加里曼丹島(又稱婆羅洲島。馬來語:Borneo,印尼語:Kalimantan)是世界第三大、亞洲第一大島。這個四面環海的島嶼雨量豐沛,叢林遍布。島嶼面積73.6萬平方公里,諸多獨特的物種如馬來犀鳥、婆羅洲猩猩、加里曼丹象(又稱婆羅洲象)等在此棲息繁衍;奇特稀有的馬來西亞大花草(或稱大王花、萊佛士花)也在叢林中繁殖生長。


加里曼丹島的中部地區有大片原始森林,有人稱其為「黑暗森林」,只因為一個令人有些生畏的本土民族——達雅族(Dayak,也稱為達雅克族)居住於此。達雅族人口約200~400萬,分布范圍甚廣,馬來西亞的砂拉越州、印尼的中加里曼丹、東加里曼丹和西加里曼丹等地都可尋到他們的蹤跡,具體人數難以統計。


達雅族說達雅語,屬於南島語系馬來-波利尼西亞語族。在他們世代口耳相傳的 歷史 述說中,他們的族群原本多居住於加里曼丹島沿海一帶及該島最長河流卡普阿斯河(Sungai Kapuas)的沿岸,後因外來移民紛紛遷入,達雅族漸漸搬到內陸居住,主要居住在各河流的上游,所以後來有了「Orang Dayak」的稱呼,即「上游的人」之意。之所以說他們讓人心生畏懼,源於古時這個民族有獵取人頭和食人的習俗。在過去,部落之間戰事不斷,而獵人頭作為一種盛行於加里曼丹島和東南亞島嶼間的習俗,是土著民族以此來顯示自身勇猛和成功的一種行為。不過這種習俗隨著時間推移如今已經淡化許多。


達雅族使用多種南島語系語言,包括多種與非洲馬達加斯加官方語言類似的語言。族內分有七大族群,一些族群還擁有本族不同的語言。宗族是達雅族內重要的 社會 結構,同一個宗族的達雅人會居住在一種他們稱之為「長屋」的大而長的建築中,印尼語叫做「balai」或是「batang」。除了日常起居,長屋裡還會舉行一些慶典或是涉及新生死亡的宗教儀式,對他們生活的重要意義不言而喻。



伊班族(Dayak Iban)是達雅族的7個分支中的一個,約有80多萬人口。在馬來西亞,大多數伊班族人居住在砂拉越(馬來語:Sarawak,馬來西亞在婆羅洲領土上兩個行政區域之一,另一個為沙巴州)的詩里阿曼省、木中省和加帛省,一小部分居住在沙巴州,還有少數人口遷移到馬來西亞半島居住。


和很多土著民族一樣,伊班族最初也無文字記載史料,都是口口相傳。根據目前的一些研究,他們的祖先原本居於婆羅洲西南海岸,後來逐漸向河流源頭遷移,大約16世紀中葉,他們到達今砂拉越南部地區後駐扎定居。雖無文字,但豐富的口頭文學是伊班族的一大財富,他們的語言也屬於南島語系的馬來-波利尼西亞語族,該語言與馬來語,特別是砂拉越地區的馬來語有著密切的關系。不過如今在語言傳承方面,由於政府不重視,伊班語的承續十分困難。


和達雅族其他分支一樣,伊班人也有自己的長屋。這些長屋大約每10年移動一次,以便在叢林中獲得更大面積的土地。如今大部分伊班人仍舊住在叫做「Rumah Panjai」的長屋中。這相當於一個小型自治單位,一個家族的兩三代人同住一屋,但每個小家庭又是獨立的。在同一條河流流域或是同一個地區,彼此靠近的長屋通常會以聯姻或結盟的方式形成所謂的地區聯盟。


伊班族一開始便建立了種族制度,當中的少數採集者和游牧獵人或被驅逐或被根除,但有的又以和平的方式被族群接納。在持續擴張的過程中,和別的部族發生暴力沖突是常有的事情,例如他們曾佔領過比達友人(Bidayuh,砂拉越和西加里曼丹的主要土著群體之一)的領土,又因為河流的主導權與北部的卡揚人(Kayan)沖突不斷。18世紀起,伊班族的一些長屋社區開始放棄半游牧的生活方式,他們停止不必要的遷移,選擇留在族群的核心區生活,那裡有足夠的土地可供使用。而另一些依然向外擴張的族人卻開始更大的動作:他們襲擊中國商船、襲擊馬來西亞沿海居民,甚至一些遙遠的伊班族定居點,如同海盜一般強取豪奪。19世紀中葉,他們還與歐洲殖民者進行過大規模對抗。


伊班族原是獵頭族,這是一種將人殺死後砍下頭顱並收集起來的習俗。伊班族善戰,他們為了爭奪更多的土地和資源便在附近河流流域展開獵人頭的活動,這種男性藉以獲得威望和展示自我驍勇的方式在當時十分盛行。而在部族頭目和一些元老級人物的婚喪禮中,頭顱又被當作儀式的祭品。不過,獵殺婦女、孩童和屍體不包括在內。這種習俗在歐洲殖民者到來之後漸漸擯棄。


1839年,英國探險家詹姆斯·布魯克(James Brooke,以下簡稱詹姆斯)首次在加里曼丹島海岸登陸。他幫助汶萊蘇丹鎮壓了砂拉越土著的叛亂,並說服蘇丹任命他為此地總督,以此確立自己的地位。詹姆斯還讓人在倫敦游說英國政府承認砂拉越的地位,意在引起投資者的興趣並進一步鞏固自身地位。雖然伊班族的海盜行徑和其他部族之間的戰爭對當時的蘇丹並無太大影響,但詹姆斯認為這是個潛在的大麻煩並會威脅到外來的商船。他開始禁止伊班族的很多行動,特別是獵頭行為。他懲罰那些違反禁令的伊班人,大有殺雞儆猴之意。不過,由於砂拉越並非英國王室的殖民地,很多人將其看作是詹姆斯的私人冒險,所以他沒有得到任何英國士兵和船隊的支持。

在英國殖民這段時期,伊班族被稱為「海上達雅族」或「海達雅族」(Sea Dayaks)。


伊班族對於家庭極為重視,每次家中的新生兒都會成為族內眾人關注的焦點,各種迎接新生命的傳統儀式更是少不了。對於家庭成員之間的關系,他們有著自己的標准。比如給新生兒起的名字必定會與其祖父母有關聯,他們認為如此就能讓後輩和祖先之間產生聯結,是為某種福佑之意。


在伊班族的 社會 中,男女之間可自由戀愛,不過考慮到婚姻可使兩個家族結為聯盟,所以年長者更傾向於主導年輕人的婚姻。伊班人婚後依舊住在長屋中,也許是男方家也許是女方家。令人驚訝的是,他們對於離婚的態度並不保守,只需夫妻雙方都同意即可,因此離婚在這里並不是一件稀罕事。


平日里,男子負責打獵劈柴等粗重活,女子則負責家中烹飪、蔬果採集和長屋日常事宜的照料。在伊班人的傳統里,男孩到了青少年時期就要學習如何外出自立,他們稱之為「開啟一段初始人生歷程」。這些少年要面對各種突發情況並學會如何解決,當然如果能帶回戰利品就更令長輩為之驕傲。而少女們則通過學習編織來證明她們的成長。編織是部族女性的傳統技藝之一,她們織出來的布稱為「Pua Kumbu」,帶有明顯的熱帶地區風格,色彩濃郁豐富、針法講究,這些布匹實用又不失美感,製成的傳統服飾頗具風情。


但如今,面對現代化的強烈沖擊,這里的手工技藝也逐漸式微,大部分年輕人外出尋找工作,只在節假日才返鄉探望,伊班族傳統技藝的傳承並不樂觀。


伊班族有許多儀式性的慶典都與農耕相關,這些儀式飽含了他們對神明的虔誠和信仰的寄託。稻米和糯米是伊班族的主要糧食作物,除了當成日常主食,他們還會將其製成糕點或是釀成米酒。他們將自製的酵母和糯米一同發酵後做成族內傳統的酒類飲品「tuak」,「tuak」在經過蒸餾等過程後又能製成另一種酒精濃度更高的酒「langkau」。伊班人認為這些酒對身體 健康 極好,除了宴會時舉杯同飲,平日里消暑解渴或是作為迎接客人的飲品都沒問題。


由於部落中缺乏冷藏設備,他們在保存肉類食品時多使用乾燥法和腌漬法。將魚類和肉類切成小塊後加入一些鹽,放入陶罐或是玻璃罐中封存,一般可保存數月之久。或是把肉放置到一種平板烹飪器具上,用爐火烘烤至干,也可保存一段時日,食用時拿出來重新烹煮即可。




加拿大人馬克·萊恩(以下簡稱馬克)是一位對傳統文化和習俗有著濃厚興趣的攝影師,一切充滿 歷史 感的人和事都能挑起他一探究竟的念頭。多年前,馬克就對居住在加里曼丹島的土著部落頗感興趣,此前他曾在馬來西亞沙巴地區的巴瑤族(Bajau)拍攝過一個個人項目,但他仍然期望能拍攝更多的土著民族,尤其是伊班人。在馬克看來,讓更多人了解這些離群索居並遠離現代文明的人群是一件現在、甚至未來他都想持續做下去的事情。


2018年2月,馬克來到了西加里曼丹島,踏上了拍攝的旅程。由於要輾轉好幾個地方,他打算至少待上兩個星期。考慮到對那裡情況並不很熟悉,他找了一位當地修理工當助手,幫他安排一些旅程事宜,比如航班的預訂、車輛和船隻的租賃等繁雜事情都交予這位當地人全權負責,同時他還能充當向導和翻譯。


這一次,除了像以往一樣拍攝一些紀實風格的照片,馬克還想進行一些別的嘗試。比如他想以純色幕布為背景,為伊班人拍攝肖像照。他認為這種方式能讓這個族群的特性更為凸顯,更為豐滿。不僅讓外界了解他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對他們每個人的模樣和獨有的特質也能有更直觀的感受。


為此,除了攝影器材以外,馬克還准備了一個百利能箱,專門用來放置拍攝所需的背景布以及照明用燈等道具。而他自己的私人物品則少之又少,因為光是背負這些器材就足以讓他有些應付不來了。


不過,熱情的伊班族卻讓馬克的旅途疲憊感減輕不少。令他驚訝的是,和一般土著部落不同,伊班人尤為開朗,當聽到馬克是專程來拍攝的,他們更是異常興奮。伊班族對於本民族的 歷史 文化尤為自豪,熱情地侃侃而談。他們幾乎都不懼鏡頭,溝通起來比想像的要順暢許多。兩周的時間里,馬克和當地人同吃同住,盡管生活習慣方面有諸多差異,但馬克還是盡量讓自己融入其中,試著體驗那些不同。


和其他許多土著民族一樣,數百年來,伊班人和其祖先信仰泛靈論,即所謂的萬物有靈。在這個目前已知的最古老信仰系統中,信仰者們堅信天地萬物擁有靈魂,並具有思考能力。但在詹姆斯·布魯克踏上這片土地後,許多伊班人受到歐洲傳教士的影響改而信奉基督教,不過這些人又同時堅持著伊班族的舊有傳統習俗,在兩者中摸索,試著找尋一些平衡。


馬克在很多伊班人的身上都看到大面積的刺青。顯而易見,和其他島嶼民族一樣,伊班族也有刺青傳統。部落的刺青師用水和碳調製成黑色染料後,用尖銳的骨頭碎片,加上棍子和刀具的輔助進行操作。他們的刺青圖案相當豐富,動物的、花草的,還有一些抽象圖案,式樣不一。據說在部族中,只有男性可以刺青。而刺青的位置也有一套說法:在脖子上刺青象徵著勇氣,刺於雙肩則象徵男子成年禮。在獵人頭的習慣還未拋棄之前,據說每獵殺一人就會將一個指骨刺至全黑,而在初次獵殺時會將手背刺至全黑。


同當地人一樣,馬克也居住在長屋中。他了解到在過去,傳統的長屋以樹皮為牆,棕櫚葉或木瓦為頂。但如今隨著時代的發展,伊班族開始使用磚塊、混凝土或水泥來修建長屋。屋內擺設也和從前大相徑庭,電視、冰箱等家用電器並不少見,自來水、電源和互聯網等現代必需品也一應俱全。如今馬來西亞政府還為外來遊客修建了觀光體驗的長屋,雖是新建,但各種元素仍舊保持,遊客可通過欣賞獵頭舞、品嘗自釀米酒等方式來了解這個民族。對此,伊班族並不排斥。


在兩周的時間里,馬克發現與伊班族交朋友並不是一件難事。和聳人聽聞的獵頭族形象不大一樣的是,他們性格外向且不失友善,對於腳下這片一直倚賴的土地和世代傳承的文化習俗始終感到驕傲,而面對新奇事物的接納度也讓人驚訝。身為一名外來造訪者,馬克也學著以謙卑之心對待每一種他並不熟悉但願意嘗試理解的事物,也許這也是他從這個民族身上所學到的。



>>> End <<<


本文節選自《文明》2018.12期



熱點內容
西班牙8號球員有哪些 發布:2023-08-31 22:08:22 瀏覽:1015
怎麼買日本衣服 發布:2023-08-31 22:08:20 瀏覽:341
紐西蘭有哪些人文景點 發布:2023-08-31 22:06:06 瀏覽:356
皇馬西班牙人哪個台播 發布:2023-08-31 22:05:05 瀏覽:945
新加坡船廠焊工工資待遇多少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2:01:05 瀏覽:983
緬甸紅糖多少錢一斤真實 發布:2023-08-31 21:57:45 瀏覽:642
緬甸200萬可以換多少人民幣 發布:2023-08-31 21:57:39 瀏覽:560
紐西蘭跟中國的時差是多少 發布:2023-08-31 21:53:49 瀏覽:1142
中國哪個地方同時與寮國緬甸接壤 發布:2023-08-31 21:52:06 瀏覽:617
土耳其簽證選哪個國家 發布:2023-08-31 21:37:38 瀏覽: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