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來西亞怎麼看中國少數民族
⑴ 馬來西亞華人
文 |小皮咖
前幾天看中國新歌聲的時候,有一名選手叫古潔瑩。牙齒不怎麼看,但是歌唱的很好聽。當她說她這是第一次來到中國,我突然間對她的國籍產生了興趣,查了一下,發現她原來是馬來西亞人。
世上華人的海外僑胞,總共有3000多萬。其中群體最大,經濟上最成功的是東南亞華人。印度尼西亞有兩億人口,有一千萬華人。馬來西亞有2500萬人,約有600萬華人,泰國有6500萬人,有900萬華人,新加坡300多萬人,華人佔90%。
海外華人又分為兩種,一種是傳統華人,一種是海峽華人。這兩種華人的典型代表是馬來西亞華人和新加坡華人。
1965年之後,新加坡成立,隨著新加坡總理李光耀的西化政策,以及南洋大學的沒落,新加坡的華文教育,目前已經所剩無幾。新加坡的現況是很多華人會說華語,但看不懂漢字,有的甚至連華語都不會說,只能說英語。雖然李光耀推崇的是精英教育,新加坡目前所取得的成績歸功於他的政策,但是這種為了與西方大國一些經濟來往交流,學習英語,藐視華語,漠視中國傳統文化,丟失的卻是祖先們一千多年文化精髓的傳承!
馬來西亞呢,則更好的傳承了中國的傳統文化。馬來西亞有一套從小學到大學完整的華文教育體系,這一切都源自於馬來西亞華人幾代人不懈的努力奮斗。
馬來西亞華人在馬來西亞,就相當於我國的朝鮮族。他們在遠方有一個自己的祖國中國,在馬來西亞相當於少數民族。但華人的處境卻沒有朝鮮族在中國的處境那麼好。華人勤勞,拼搏,奮斗,在馬來西亞也積累了很多財富,但是在馬來人看來卻是華人掠奪了他們的財富,侵佔了他們的工作機會。因此華人在馬來西亞的地位並不高。
在馬來人佔多數的馬來西亞的華人,基本上是沒有什麼政治話語權。馬來人規定,馬來西亞以馬來語為官方語言,全國的學校推行馬來語教學。推行馬來語教學的,可以享受政府全額的津貼,推行馬來語教學,並以華文為一門學科教學的享受政府部分津貼。而以華文為主教學的學校,不享受任何津貼。甚至一些大學學位在官方上不予承認。
但是到目前為止,馬來西亞全國有華小一千兩百多所,在校學生60多萬人,華文獨立中學60多所,在校學生6萬多人,華文大專學院三所,學生一萬多人。這些學校的經營經費源自於華人的捐款,在如此不好的外界環境中屹立了這么多年。所以馬來西亞華人會說英語,也會說馬來語,也會說華語,更有的會說自己的家鄉話如客家話和廣東話。
馬來政府規定,國家土地歸馬來人所有,所以華人擁有的土地都被馬來人強制以以低價收購。雖然中國人經商在當地擁有很多財富,但是在馬來西亞的處境卻不怎麼好。因此很多華人,當自己的小孩在國內上完華文學校的中學之後,便送往外國讀大學。有的還在國外發展。例如著名歌手梁靜茹,曹格等。
馬來西亞的排華政策,使得馬來西亞華人的人口中佔比從37%降到目前的25%,馬來西亞華人正在逐步的減少。這些政策也導致了馬來西亞的一些人口流失和精英的散失,不利於民族團結和國家的長遠發展。
雖然馬來西亞,對馬來西亞的華人不怎麼友好,但是馬來西亞華人卻深深的愛著這個國家。你問馬來西亞華人--馬來西亞跟中國踢足球,他會支持誰,他肯定毫不猶豫的說會說"馬來西亞啊"。他們討厭的只是馬來西亞的政客,他們愛這個國家,愛這個國家的風情,愛這個國家的風景,因為——這里畢竟是生他養他的地方!!
⑵ 大家(中國大陸)對馬來西亞華人的印象是與新加坡華人有區別嗎
馬來西亞華人和新加坡華人外貌上根本沒有區別,大多都是廣東和福建移民的後代,馬來西亞華人廣東籍多,而新加坡華人福建籍多數。從整體看還是有區別的,新加坡華人比較勤勞,精明和實干。馬來西亞華人就差些,這個跟教育和環境有關,新加坡整體的教育和環境優於馬來西亞,所以整體的素質要優於馬來西亞。
⑶ 馬來西亞人怎麼看中國
我是馬來西亞華裔,祖輩在很早期(在馬來西亞還沒組成,還有各大的國王存在的時代)逃難去了那裡。依據祖輩和長輩們所傳下來的話,他們是很想念家鄉,用了各種辦法聯系家族,都失敗了。只能依靠習俗+知識+文化+食物+族譜(因為戰爭的關系丟失很多次,不怎麼完整)傳給下一代,希望未來的子孫們能幫他們完成願望吧。所以我們這些做子孫對於中國是有好感,又帶點懵懂,畢竟不是在中國長大,如果某天長大了,有機會就去中國,然後旅遊+尋根去唄。長輩們是很關注中國,當時的收音機、黑白電視到彩色電視啊、卡帶啊、CD啊、衛星電視啊、到了如今的網路視頻等等的,都一定要有中國的新聞+娛樂節目+電視劇等等,對於中國的成長是感到欣慰+高興的,嗯。
⑷ 馬來西亞和國內的民族不同,華人在馬來西亞的融入度怎麼樣呢
馬來西亞原先叫馬來亞,我國南方老百姓早就在宋代就開始前去維持生計,掙到錢便歸國。之後富甲一方了不捨得舍棄故變為流落他鄉,一代又一代繁殖,再加上中國元明清多代戰爭持續,社會發展腐壞,導致更多人離鄉背井前去。
那樣那時候占據百分之八九十馬來財富的百分之四十的華人徹底能把馬來人盤到現在的印第安人。馬來並不是馬來西亞的土著換句話說土著居民,和下南洋的華人一樣,馬來人也是馬來西亞這片土地的外來者!現如今的馬來西亞,馬來人佔大多數,中國人佔有率四分之一上下,馬來西亞的華人很勤勞很闖盪,因而相對而言大馬華人的生活質量都很好,而且很多傳統中華文化藝術在華人圈獲得了非常好的承傳,許多地方比國內做的好。
⑸ 馬來西亞這個國家是不是中國移民啊怎麼長相包括習俗都怎麼接近,還有語言都是中文(要求具體答案)
是中國的移民呀。習俗方面馬來西亞華人保存的還是比較好,春節也是馬來西亞的法定節日。馬來西亞小學的時候是馬來文 中文 英文都學的,以後想學中文的話就得去私立學校了。我們公司以為馬來西亞女孩,跟中國人沒分別
⑹ 馬來西亞歧視華人嗎
華人必須交稅養巫族的社會福利,規定必須請一些%的巫族員工,馬來族保送進大學就算成績差,華族上大學只能憑自己,但不一定成績好就能選上想選科目因固打制。還被異族學生欺負。買房都比巫族貴。二等公民的華族與巫族通婚必須改姓成馬來伊斯蘭姓名和信伊斯蘭教同化來獲得特權。警察和軍隊高層都是馬來族,高級重要警察和軍隊是限制華族去當的。想用歧視政策氣走華族,華人人口下降很厲害。
加上華族民族性國民性甘為奴隸,馬華又被稱為甘為奴族。大多從明清民3時期移民來的。
如果是秦朝人漢朝人唐朝人的國民性怎麼可能甘心為奴呢。
秦漢唐時的華族有骨氣有民族氣節有民族性;元明清民4代的華族沒啥民族性,很爛且奴化。
馬來族原來信溫和的印度教的,鄭和傳播伊斯蘭教譯經使到「馬來族和印尼人」改信伊斯蘭教。
有人覺得鄭和裝成佛教徒進入明朝高層,為了掌握權力便於傳教。
華人國家新加坡人均JDP幾萬以上,能和先進歐美國家比,馬來西亞才幾千,馬來族信伊斯蘭教一天拜神五次還用工作嗎,沒人去投資。馬來現代化全靠華族,要不是華人,現在馬來西亞還是像寮國一樣落後呢。馬來西亞政教合一。
本身馬來族這個名字就是有問題的,華人,印度人,巫族同是馬來的民族,為啥只有巫族被稱為馬來族,馬來土著部落少數民族才是原住民吧,其他的都是移民。
巫族移民來了之後就自稱土著。
馬來西亞華人是屬於非土著身份 (Non-Bumiputra),這也包括峇峇娘惹,印度族等等。馬來族人及馬來西亞土著是Bumiputra,也包括葡萄牙族,印尼族人等等,都有馬來西亞土著特權(馬來西亞憲法第153條款和馬來人至上)。 馬來西亞華人可以通過同化的方式獲取土著特權,也即是 (Bumiputra) 身份,這必須要與馬來族或馬來西亞土著通婚,改變信仰伊斯蘭教和把原有的姓名改為馬來伊斯蘭名字, 同化後的子孫就有馬來西亞土著特權。根據馬來西亞新經濟政策(NEP),由於馬來西亞有馬來人至上(馬來語:Ketuanan Melayu) 也既是種族主義信條,此信條的用意是要貶低非馬來人的身份讓他們無法享有馬來西亞土著特權,在其他國家也有類似的等級制度,此信條把馬來西亞華人和其他非馬來人的身份往下推成為『第二等公民』。(註明:所謂的第二等公民,是因為非土著受到明顯不公平的對待,故出現的用詞)。
馬來西亞華人是屬於「非土著」身份(Non-Bumiputra),當中也包括峇峇娘惹,印度人等等。馬來族人及馬來西亞土著是「Bumiputra」。已成為馬來西亞公民的葡萄牙族和印尼族都有馬來西亞土著特權(請看:馬來西亞憲法第153條款)。馬來西亞華人可以通過同化的方式獲取土著特權,也即是 (Bumiputra) 身份,這必須要與馬來族或馬來西亞土著通婚,改變信仰(伊斯蘭教)和把原有的姓名改為馬來伊斯蘭名字,同化後的子孫就有馬來西亞土著特權,不過接受同化的華人並不多。[29]馬來西亞新經濟政策(NEP),把馬來西亞華人和其他非馬來人的身份往下推成為『第二等公民』。(註明:所謂的第二等公民,是因為非土著受到明顯不公平的對待,故出現的用詞)
⑺ 馬來西亞華人在性質上是不是和國內的朝鮮族,京族一樣
看情況,在中國,漢族是主體民族,而朝鮮族、京族、蒙古族、俄羅斯族、哈薩克族、烏茲別克族、柯爾克孜族(吉爾吉斯)、塔吉克族、門巴族(阿洛人和倉洛人,不丹稱主巴,或譯宗喀)、傣族(泰國和寮國)等少數民族也存在自己的民族國家,而在馬來西亞曾經馬來族、華族和印度人皆為主體民族,513後馬來西亞不再屬於馬來西亞人,而成了馬來族的天下,馬來族和馬來西亞的一些本地少數民族被界定為土著,算主體民族,而包括華族和印度人,其他民族被界定為非土著,算少數民族,另外非馬來族的土著,則民族問題現況模糊。另外馬來西亞人並不=馬來人,就像柬埔寨人不=高棉人,中國人也不=漢族一樣,所以馬來西亞,簡稱大馬,或稱馬國,但絕不是馬來,馬來西亞華人也簡稱為大馬華人,而絕非簡稱馬來華人,如同中國朝鮮族也絕對不會簡稱漢朝鮮族一樣。
所以結論,大馬還區分本地民族或外來民族,並優惠和限制(宗教問題)被認定為本地民族的各個民族,歧視非本地少數民族,這是中國沒有的,在中國的各個民族是平等的,我們都是中國人。
⑻ 馬來西亞人歧視中國人嗎馬來西亞人對中國人的看法和印象是怎樣的
馬來人視情況,我們自己華人(香蕉人除外)反正不會歧視啊,當然首先要看對方表現出來的人品才好溝通啊,很多(現實中的)中國人都挺好的,就是偶爾會被一些遊客的行為態度驚了一把。。。嗯,其他都OK,我跟中國老家親戚也不時會通信往來啊,他們也挺好的,我也打算明年過年去他們那拜年。就是網民那裡溝通不來,至少五年以前的中國網民都不錯的,現在不知道為什麼我所接觸到的25歲(主要20以下)的網民,都有點沙文,前一秒還玩的好好的,問了你哪裡人之後瞬間畫風就變了。。。
⑼ 馬來西亞和中國關系如何
適中,友誼往來情況。不會超級好,但也不會非常差。
馬來西亞和中國關系主要是由馬來西亞的華人作為溝通橋梁。
因文化緣故,馬來西亞有3大種族:馬來人,華人,印度人,還有其他少數民族如希克族,原住民等。
也因歷史的緣故,早期的馬來亞沒有建立邦交關系,直到馬來西亞獨立後的幾年才和中國建立起建交。詳細情況你可以去瀏覽馬來西亞的官方正確渠道,都有詳細說明前因後果。
馬來西亞華人早期因為歷史原因,每個種族無法相互了解對方,所以導致了一些種族之間的摩擦,但是很快的就被各民族醒悟了,也就延伸了如今馬來西亞的《5大原則》。詳細歷史經過你可以查閱馬來西亞的相關網站。
馬來西亞也在很多早期中國遇到困難時做出協助,例如南京大屠殺事件,汶川大地震等等。中國的相關博物館也有展示出來。
國際關系都要客觀的去看待和查閱相關的大量文獻。不可以帶有個人的偏見和偏激去審判。
⑽ 馬來西亞和新加坡為什麼這么多華人和中國的血統有關系
馬來西亞和新加坡的華人和中國的血統有很大關系。
那裡華人居多的主要原因是因為在封建社會和民國初期國內戰亂不斷,民不聊生。當時在福建、廣東一帶,人們因戰亂導致民生窮困,那一帶人多地少的情況下,老百姓的生活都得不到保障,很難維持下去,他們為了得以生存下去從而維持家庭生活和躲避當時的戰亂,閩粵地區的老百姓就趕往南洋進行謀生。
南洋指東南亞較深區域(不包括越南北部等)為主的區域,也包括斯里蘭卡等等。阿拉伯海以東的屬於南洋(中東和東非屬西洋)。
(10)馬來西亞怎麼看中國少數民族擴展閱讀:
人們下南洋的時期:
1、小規模時期:鄭和下西洋(前期是下南洋)之前,官員和老百姓走南洋是小規模活動。元朝時期有過元爪戰爭。
2、洪流時期:歐洲列強統治南洋各區域時期希望引華人去開發,加之中國幾次大亂,討生活的移民出現了洪流。明末、清朝和民國時期,中國人去東南亞經商(海上絲綢之路)、打工、乃至遷徙到東南亞(起初的主要動因是建立和統治印尼的荷蘭當局來華南招工),規模巨大,納土納群島就是華人建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