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來西亞陸姓人口多少
Ⅰ 陸姓的在中國有多少人都分布在哪裡姓氏排名中排第幾
咨詢記錄 · 回答於2021-09-18
Ⅱ 誰知道趙姓的歷史和名人,陸姓的來源,陸姓人口總數
歷史名人:
趙匡胤:本為後周大將,"陳橋兵變",代周為帝,建立宋朝,立國320之久,使趙姓的宗族聲望達到了最為輝煌的時期。
趙文淵:北周著名書法家,擅長楷、隸書。當時碑文多出其手,又在西魏時奉命編定了一部六體書法字典。
趙 勝:平原君,以"食客數千人"而著稱,是趙氏有史以來最負盛名的人物。
趙 雍:即趙武靈王,他提倡"胡服騎射",始創騎兵,這是中國軍事史上的一大進步。
趙之堔:清代"西泠八家"之一。
趙之廉:清代傑出書畫家、篆刻家。其書、畫、篆刻對後世都有一定影響,與任伯年、吳昌碩並稱為"清末三大畫家"。
趙 翼:明代史學家、文學家。長於史學,考據精賅,其詩與袁枚、蔣士銓齊名,並稱"江右三大家"或"乾隆三大家"。
趙孟頫:元代傑出書畫家。精於正、行書和小楷,其筆法園轉遒麗,人稱"趙體"。
趙 雲:三國時蜀國大將,為"五虎上將"之一。
趙公明:相傳秦時得道於終南山。人稱之為"趙公元帥",被奉為"財神"。
陸姓起源有四種:
一、傳說帝顓頊的孫子吳回在堯時任火神祝融,他有個兒子名叫終,因為封在陸鄉(今山東平原縣一帶),所以叫陸終。他的子孫有的以陸為姓,稱陸氏。
二 為戰國時,宣王有個兒子名叫通,字季達,受封於平原縣陸鄉(今山東平原縣陸鄉),是陸終的故地,所以以陸為姓,稱陸氏。
三 為出自陸渾國。春秋時期的陸渾國,是由一支名為陸渾之戎居於伊川(今屬河南境)得名。這支陸渾戎,是允姓戎的別部,最早活動於今陝西、甘肅、四川三省交界的若水流域。西周初年遷到陝西秦嶺以北。西周末年乘周王室東遷之機,東遷到今陝西和河南交界的崤山、熊耳山一帶。公元前638年,被秦晉兩國強行遷到今河南以南的伊河流域,公元前525年被晉國所滅。亡國後的陸渾之遺民依照漢人的習慣,以國為姓,稱陸氏。
四為由他族改姓而得。據史料記載,南北朝時後魏有代北(今內蒙古南部一帶)鮮卑族復姓步陸孤氏,隨魏孝文帝遷都洛陽,改為陸氏。這一支陸氏的源地在今河南洛陽一帶。
陸姓的郡望主要有:
吳郡,三國時吳寶鼎元年(公元266年)置郡,治所在烏程(今浙江吳興南,晉義熙初移今吳興)相當於今浙江臨安、餘杭、德清一線西北,以及江蘇宜興縣。這支陸氏為陸通的直系後裔,開基始祖為西漢時的陸烈。
河南郡,漢高祖二年(公元前205)改秦三川郡置郡,治所在雒陽(今河南洛陽東北)。相當於今河南黃河以河南洛水、伊水下游,雙洎河、賈魯河上游、以及黃河以北原陽縣。
潁川郡,秦王政十七年(公元230年)置郡,治所在陽翟(今禹縣)。相當於今河南登封,寶豐以東,尉氏,郾城以西,密縣以南,葉縣、舞陽以北縣地。這支陸氏是吳郡陸氏的分支,開基始祖為東漢穎川太守陸閎。
平原郡,西漢置郡,治所在平原(今山東平原縣南)。相當於今山東平原、陵縣、禹城、齊河、臨河、商河、惠民、陽信等縣。
河內郡,楚漢之際置郡,治所在懷縣(今河南武陟縣西南)。相當於今河南黃河以北、京漢鐵路(包括汲縣)以西地區。西晉時移治野王(今河南沁陽)。
陸姓以「河南」、「平原」、「河內」、「吳郡」為堂號。
發源於今山東境內的陸氏和由鮮卑復姓步陸孤氏改姓的陸氏,、發展成為陸姓的兩支主流。
兩支陸姓主要分布在今山東、河、江蘇、浙江、江西、湖北等省。這些地方的陸姓族人大多為陸通的後代。
《新唐書·宰相世系表》記載,陸通之子陸發,仕齊為大夫,謚號恭侯。陸發有兩子:陸萬、陸臬。陸萬生陸烈,字伯元,西漢時為縣令、豫章都尉,深得吳人愛載,死後葬於胥屏亭,他的子孫成為吳郡吳縣人。以後子孫不斷繁衍,到東漢時的陸閎為潁川太守、尚書令,生有三子:陸印、陸溫、陸桓,號潁川支。陸桓,字叔文,生子陸續,陸續生有三子:陸稠、陸逢、陸褒。陸稠任荊州(相當於今湖北、湖南兩省和河南、貴州、廣東、廣西的一部分)刺史,另分荊州支。陸逢為漢尚書僕射,樂安侯,生有五子:陸涉、陸表、陸瓊、陸吳、陸招。後發展為陸氏樂安(相當於今山東博興、高青、桓台、廣饒、壽光等地)支。陸表生子陸穰,陸穰生子陸恢。陸恢為兩晉之諫議大夫,又分出陸姓諫議分支。到南北朝時,南北兩地的陸氏人口得到了大規模的發展。宋元以後,陸姓遍布全國各地。 當今陸氏人口單位面積(即 1 平方公里)內的密度,最高的是在江、浙、滬、皖和粵、桂、瓊地區,每平方公里的陸姓人口達到 0.8 人以上,中心密集點在上海、江蘇東南、浙江北部地區,每平方公里的陸姓人口達到 4 人以上。每平方公里達到 0.8 人的地區,陸姓人口大約 149.3 萬,其覆蓋面積僅占國土面積的 10.6% 。每平方公里不足 0.8 人的陸姓人口大約 222.7 萬,約占國土面積 89.4% 。
陸姓分布很廣,但不平衡。陸姓在兩廣和江浙地區則是常見的姓氏之一,但在北方和西部則難見到。陸姓在人群中的分布密度是:廣西南部、海南、廣東西南地區的陸姓,一般占當地人口的 1.5% 以上,其中廣西欽州地區和廣東雷州半島,陸姓人口占當地人口的 3% 以上,最高達 4.2% ,以上地區覆蓋面積占國土總面積的 2.1% 。在廣西北部、廣東西部、貴州大部、湖南西南部、江蘇大部、浙江北部、安徽東端地區,陸姓人口占當地人口的 0.5 —— 1.5% ,其覆蓋面積占國土面積的 6.3% 。其他地區,陸姓人口占當地人口不足 0.5% ,其覆蓋面積占國土總面積的 91.6% ,其中人口不足 0.51% 的覆蓋面積占 49% 。
Ⅲ 姓氏陸的起源、祖訓、名人簡介、故事趣聞
陸氏是由戰國時期齊宣王少子田通受封於平原陸鄉(今山東平原縣境內)因以得姓。
陸姓當今分布極為廣泛,以江蘇、廣西、廣東、浙江、上海較多。陸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第198位。陸姓在2006年中國姓氏人口排名第70位[1] ,總人口大約近420萬。佔全國漢族人口的0.31%[2]
主要源流
始祖陸通公像
陸姓的源頭主要有四股:顓頊[3] 、媯姓、允姓和他族改姓。
1、出自顓頊:據說,顓頊之子稱的族人分布在今河南東南汝河地區。稱之子老童,老童之二子黎、吳回在高辛氏時代先後任祝融氏(古代掌管火種的首領之稱謂,代表著在氏族中的極高地位和權力)。[4]
2、出自媯姓(姚姓媯姓->媯姓陳氏->媯姓田氏->媯姓陸氏):戰國時,齊宣王(公元前319-公元前301年在位)封少子田通於陸鄉,子孫以陸為氏。陸鄉即古陸終氏的居地,今山東陵縣。媯姓陸氏也有2300多年的歷史。[4]
3、出自允姓:西周末,西部允姓戎人一支進入秦嶺北的駱谷。此地為陸終氏的始居地區,陸終之長子名昆吾,居於駱谷的戎人取陸終昆吾之簡稱為陸昆,因變音為陸渾,史稱陸渾戎。在春秋初陸渾戎一支東遷到河南西部洛水上游,在今河南嵩縣東北伏流城北建立了陸渾國。春秋時期公元前525年,晉頃公滅陸渾國,子孫遂以國為氏,稱為華夏一份子。[4]
4、出自他族改姓:古代陸姓起源,除了主要以陸通為始祖的「平原之陸」外,還有因北魏孝文帝時期推行改革,由鮮卑族步六孤氏改姓所致,稱「河南之陸」。[5-6]
遷徙傳播
先秦時期陸姓活動在陝西、河南、山東、湖北地區。
漢朝時陸姓已經播遷到江西、江蘇、安徽、湖南、河北、浙江等地。陸表生子陸穰,陸穰生子陸恢。
兩晉時期,又分出陸姓諫議分支。到南北朝時,南北兩地的陸氏人口得到了大規模的發展。
唐朝初期,中原地區出發的南下大移民,陸姓首次進入福建,進而向廣東移民。
宋朝時期,陸姓大約有25萬餘人,約佔全國人口的0.33%,排在第六十三位。陸姓第一大省是浙江,約佔全國陸姓總人口的21%。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於浙江、江西、江蘇、福建,這四省陸姓大約占陸姓總人口的71%。其次分布於河南、廣西、安徽,這三省的陸姓又集中了19%。全國已初步形成了以江浙贛閩、廣西為中心的兩塊陸姓人口聚集區。[4]
明初時,陸贄在寧波府的一支後人遷回山東,在濟寧西北定居。並在山東多地分居。現分南北二支。南支以居住在濟寧市嘉祥縣馬村鎮南陸村西陸村為中心,分布在濟寧、菏澤、鄆城、魚台、汶上、滕州、肥城、東平、徐州、商丘、棗庄、臨沂、泰安、濟南等地。北支以梁山戴廟(現屬東平)為中心,分布在陽谷、東平、台前、聊城、德州等地。
明朝時廣西的陸姓已成為南方中有影響的姓氏。陸姓大約有52萬人,約佔全國人口的0.56%,為明朝第三十七大姓。[4]
清朝初進入台灣。[4] 陸姓在台灣諸姓中,排列較後,據《台灣省通志·人民志·氏族篇》(盛清沂纂修,由文獻委員會1973年出版,眾文圖書印行)排列為第108位,戶數為439。據《台灣區百大姓源流簡介》(林添福、何金賜、何欽藤、林金山撰輯,台灣省名姓淵源研究學會編印,1990年5月出版)書中排列,陸姓在台灣諸姓中占第94位。據此,陸姓較1973年有明顯增多。該書內還有二則載述:一則稱陸氏族人播遷閩、粵及渡海來台之資料,未詳;一則載陸姓在台灣縣市和鄉鎮地區情況,其中在台灣分布較多之縣市依次為:台北市、高雄縣、台北縣、高雄市、宜蘭縣。分布鄉鎮地區依次為:高雄橋頭、台北市松山區、台北市大安區、永和市、台北市古亭區。[2]
在壯族中,陸姓來源有二說。一說是各部落首領在江岩地方集會賜姓,會打鳥的部落從此以壯語(鳥)為姓。另一說是除了從外地遷入帶來的姓以外,主要還有從原始信仰圖騰而發展為姓的,陸姓很可能因古代崇拜鳥之故。
得姓始祖
陸,為大土山,亦稱高平之地,泛稱陸地。陸是一會意字,左邊表示很高的意思,右邊示其有土無石。陸人與生活在陸地上的一種名「螽」的昆蟲有關,稱陸螽,陸螽是一種能跳、繁殖力強,又能作食物的昆蟲。陸終氏族是以捕食善跳的這種昆蟲的部落,加之氏族子孫繁衍也確像陸螽那樣眾多,氏族就以陸螽為原始圖騰,同時也成了氏族之名,螽、終同音,而成了陸終氏族。陸終氏族之後出現了陸地名和陸氏族,建立過陸國,最終出現了陸姓。[4]
Ⅳ 陸是第幾姓氏
陸姓當今分布極為廣泛,以江蘇、廣西、廣東、浙江、上海較多。陸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第198位。陸姓在2006年中國姓氏人口排名第70位,總人口大約近420萬。佔全國漢族人口的0.31%
陸姓的源頭主要有四股:顓頊、媯姓、允姓和他族改姓。
1、出自顓頊:據說,顓頊之子稱的族人分布在今河南東南汝河地區。稱之子老童,老童之二子黎、吳回在高辛氏時代先後任祝融氏(古代掌管火種的首領之稱謂,代表著在氏族中的極高地位和權力)。
2、出自媯姓(姚姓媯姓->媯姓陳氏->媯姓田氏->媯姓陸氏):戰國時,齊宣王(公元前319-公元前301年在位)封少子田通於陸鄉,子孫以陸為氏。陸鄉即古陸終氏的居地,今山東陵縣。媯姓陸氏也有2300多年的歷史。
3、出自允姓:西周末,西部允姓戎人一支進入秦嶺北的駱谷。此地為陸終氏的始居地區,陸終之長子名昆吾,居於駱谷的戎人取陸終昆吾之簡稱為陸昆,因變音為陸渾,史稱陸渾戎。在春秋初陸渾戎一支東遷到河南西部洛水上游,在今河南嵩縣東北伏流城北建立了陸渾國。春秋時期公元前525年,晉頃公滅陸渾國,子孫遂以國為氏,稱為華夏一份子。
4、出自他族改姓:古代陸姓起源,除了主要以陸通為始祖的「平原之陸」外,還有因北魏孝文帝時期推行改革,由鮮卑族步六孤氏改姓所致,稱「河南之陸」。
遷徙傳播
先秦時期陸姓活動在陝西、河南、山東、湖北地區。
漢朝時陸姓已經播遷到江西、江蘇、安徽、湖南、河北、浙江等地。陸表生子陸穰,陸穰生子陸恢。
兩晉時期,又分出陸姓諫議分支。到南北朝時,南北兩地的陸氏人口得到了大規模的發展。
唐朝初期,中原地區出發的南下大移民,陸姓首次進入福建,進而向廣東移民。
宋朝時期,陸姓大約有25萬餘人,約佔全國人口的0.33%,排在第六十三位。陸姓第一大省是浙江,約佔全國陸姓總人口的21%。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於浙江、江西、江蘇、福建,這四省陸姓大約占陸姓總人口的71%。其次分布於河南、廣西、安徽,這三省的陸姓又集中了19%。全國已初步形成了以江浙贛閩、廣西為中心的兩塊陸姓人口聚集區。
明初時,陸贄在寧波府的一支後人遷回山東,在濟寧西北定居。並在山東多地分居。現分南北二支。南支以居住在濟寧市嘉祥縣馬村鎮南陸村西陸村為中心,分布在濟寧、菏澤、鄆城、魚台、汶上、滕州、肥城、東平、徐州、商丘、棗庄、臨沂、泰安、濟南等地。北支以梁山戴廟(現屬東平)為中心,分布在陽谷、東平、台前、聊城、德州等地。
明朝時廣西的陸姓已成為南方中有影響的姓氏。陸姓大約有52萬人,約佔全國人口的0.56%,為明朝第三十七大姓。
清朝初進入台灣。陸姓在台灣諸姓中,排列較後,據《台灣省通志·人民志·氏族篇》(盛清沂纂修,由文獻委員會1973年出版,眾文圖書印行)排列為第108位,戶數為439。據《台灣區百大姓源流簡介》(林添福、何金賜、何欽藤、林金山撰輯,台灣省名姓淵源研究學會編印,1990年5月出版)書中排列,陸姓在台灣諸姓中占第94位。據此,陸姓較1973年有明顯增多。該書內還有二則載述:一則稱陸氏族人播遷閩、粵及渡海來台之資料,未詳;一則載陸姓在台灣縣市和鄉鎮地區情況,其中在台灣分布較多之縣市依次為:台北市、高雄縣、台北縣、高雄市、宜蘭縣。分布鄉鎮地區依次為:高雄橋頭、台北市松山區、台北市大安區、永和市、台北市古亭區。
在壯族中,陸姓來源有二說。一說是各部落首領在江岩地方集會賜姓,會打鳥的部落從此以壯語(鳥)為姓。另一說是除了從外地遷入帶來的姓以外,主要還有從原始信仰圖騰而發展為姓的,陸姓很可能因古代崇拜鳥之故。
Ⅳ 陸姓多見嗎,
陸姓當今分布極為廣泛,以江蘇、廣西、廣東、浙江、上海較多。陸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第198位。陸姓在2006年中國姓氏人口排名第70位 ,總人口大約近420萬。佔全國漢族人口的0.31%
陸氏是由戰國時期齊宣王少子田通受封於平原陸鄉(今山東平原縣境內)因以得姓。
Ⅵ 陸姓是貴族姓嗎
陸姓是鮮卑八大功勛貴族之一。
陸氏是由戰國時期齊宣王少子田通受封於平原陸鄉(今山東平原縣境內)因以得姓。
陸姓當今分布極為廣泛,以江蘇、廣西、廣東、浙江、上海較多。陸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第198位。陸姓在2006年中國姓氏人口排名第70位,總人口大約近420萬。佔全國漢族人口的0.31%
能人將相有
1、陸賈——跟從劉邦平定天下,建立漢朝,官至大中大夫。
2、陸遜——是一位很有謀略的儒將。
3、陸績——三國時期的天文學家兼鬱林太守。
4、陸凱——建武尉,統領軍隊。
5、陸抗——是三國時期吳國的名將。
Ⅶ 姓陸的姓氏起源,源於哪裡
陸姓的源頭主要有四股:顓頊[3] 、媯姓、允姓和他族改姓。
陸氏是由戰國時期齊宣王少子田通受封於平原陸鄉(今山東平原縣境內)因以得姓。
陸姓當今分布極為廣泛,以江蘇、廣西、廣東、浙江、上海較多。陸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第198位。陸姓在2006年中國姓氏人口排名第70位,總人口大約近420萬。佔全國漢族人口的0.31%
Ⅷ 陸姓氏的現狀
陸姓當今分布極為廣泛,以江蘇、廣西、廣東、浙江、上海較多。陸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第198位。陸姓在2006年中國姓氏人口排名第70位 [1] ,總人口大約近420萬。佔全國漢族人口的0.31%陸姓_網路。
Ⅸ 姓陸的人,分布在哪裡的最多
姓陸的人,分布在江蘇省的最多。江蘇居住了陸姓總人口的23%,為陸姓第一大省。
當代陸姓的人口近420萬,排在全國第六十位,大約佔全國人口的0.33%。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於江蘇、廣西二省區,大約占陸姓總人口的44%。其次分布於廣東、上海、浙江、貴州、安徽,此五省市陸姓人口又佔33%。全國形成了東方江浙和南部兩廣的兩塊陸姓聚集區。
陸姓的源頭主要有四股:顓項、媯姓、允姓和他族改姓。
1、出自顓項:據說,顓項之子稱的族人分布在今河南東南汝河地區。稱之子老童,老童之二子黎、吳回在高辛氏時代先後任祝融氏(古代掌管火種的首領之稱謂,代表著在氏族中的極高地位和權力)。
2、出自媯姓(姚姓媯姓->媯姓陳氏->媯姓田氏->媯姓陸氏):戰國時,齊宣王(公元前319-公元前301年在位)封少子田通於陸鄉,子孫以陸為氏。陸鄉即古陸終氏的居地,今山東陵縣。媯姓陸氏也有2300多年的歷史。
3、出自允姓:西周末,西部允姓戎人一支進入秦嶺北的駱谷。此地為陸終氏的始居地區,陸終之長子名昆吾,居於駱谷的戎人取陸終昆吾之簡稱為陸昆,因變音為陸渾,史稱陸渾戎。在春秋初陸渾戎一支東遷到河南西部洛水上游,在今河南嵩縣東北伏流城北建立了陸渾國。春秋時期公元前525年,晉頃公滅陸渾國,子孫遂以國為氏,稱為華夏一份子。
4、出自他族改姓:古代陸姓起源,除了主要以陸通為始祖的「平原之陸」外,還有因北魏孝文帝時期推行改革,由鮮卑族步六孤氏改姓所致,稱「河南之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