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馬來西亞守了多少天
A. 二戰時馬來西亞和日本打的怎麼樣
簡單來說,就是當地的英國軍隊最終不敵日軍退到淡馬錫島,當地人屈服於日本軍隊,剩下的就是共產黨在抗日,直到日本受美國軍隊轟炸,然後日本軍隊投降退兵,英國回來繼續統治。
B. 馬來西亞5.13事件是什麼
1969 年5月,馬來西亞反對黨在第三屆全國選舉中獲得50.9% 的選票,首次超越由巫統等政黨組成的聯盟。5月13日,反對黨和巫統的支持者在雪蘭莪州和首都地區爆發流血沖突,執政的聯盟當即將沖突歸咎於反對黨,並在首都等地實行戒嚴。
根據馬來西亞官方報告,共有 196 人死於這場騷亂,其中華族 143 人,馬來族 24 人,被捕者多達 9143 人,其中華族5126 人,馬來族 2077 人,印族 1874 人。騷亂爆發後,馬來西亞實行了 2 年的緊急狀態,議會停擺。
(2)二戰馬來西亞守了多少天擴展閱讀:
傳統上,馬來西亞官方將五一三事件描述為一場種族沖突。二戰後,馬來西亞逐漸脫離英國的殖民統治,成為一個多民族的獨立國家。馬來族是人口最多的族群,但華族在社會經濟等領域處於優勢地位,這種不平等釀成了兩大族群之間的矛盾。
基於這一歷史敘述,馬來西亞政府於 1970 年提出了新經濟政策,在教育、住房、公共工程等領域實行向馬來族及土著傾斜的配額制,以縮小族群之間的社會與經濟差距。
1970 年代發展起來的石油、製造業,幫助緩和了馬來西亞的社會矛盾。同時,政府也更為小心地處理種族關系,維持各族群政治權力的平衡。對於五一三事件的歷史事實,官方則選擇低調處理,在中學教科書中亦甚少著墨。
近年來,柯嘉遜博士、李光耀等學者或政治人物提出,五一三事件很可能是巫統權力斗爭的結果。騷動不是自發的,而是經過了精心設計,巫統激進派試圖藉此逼宮路線溫和的「國父」東古·阿卜杜勒·拉赫曼。東古於 1970 年辭職。
如今,年輕一代的馬來西亞人對五一三事件所知有限。教科書的粗線條敘述、公開資料的貧乏、老一輩的謹慎與恐懼,都讓真相顯得遙不可及。五一三事件50 周年之際,一些學者、媒體人和年輕學生都在呼籲正視歷史,以真正實現族群和解。
C. 請求,二戰中各個日軍師團不同時間,人員損失表
第一師團
太平洋戰爭後期日軍第一師團受命被調入萊特島。1944年11月5日美軍和第一師團在李蒙峽谷遭遇,在之後的50天內,第一師團和美軍互有攻守,呈膠著狀。然而最終第一師團因補給不利,無奈撤向李蒙峽谷的西側的坎奇伯特山區。1944年12月25日,日軍第14方面軍司令官山下奉文大將下達了「自給自足,永久抗戰」的命令。第一師團奉命轉移到色布島上。到1945年1月,第一師團撤離色布島,萊特登陸時有1萬5千名士兵的第一師團此時只剩下800名士兵了。(活該啊)
3、第二師團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軍第二師團立即被配屬給今村均中將的第16軍。1942年在日軍攻陷爪哇之後,第二師團被命令在當地執行警備和掃盪任務。於是,第二師團被卷進了與其命運相關的索羅門群島的戰役。1942年8月開始的瓜島攻堅戰,才是第二師團惡夢的開始。為了奪下瓜島的飛機場,作為先遣隊,第二師團派出了以步兵第4聯隊為基幹而組成的青葉支隊(支隊長那須弓雄少將)。為了與此相配合,川口支隊(支隊長川口清健少將,福岡的第35旅團為基礎)和青葉支隊一同在瓜島登陸。9月2日,第一次瓜島機場爭奪戰以日軍的失敗而告終。10月初,第二師團主力在瓜島成功登陸,於24日和25日進行了第二次總攻擊。然而得到的又是慘敗,並且以那須少將為首,步兵第16和29聯隊兩個聯隊長都戰死。雪上加霜的是11月3日,步兵第4聯隊聯隊長又戰死了。這就意味著在瓜島的第二師團失去了他們所有的步兵指揮官。再加上食物和彈葯的補給已經完全被切斷。「瓜」島變成了「餓」島(日語中,「瓜」的發音和「餓」的發音相同),不斷有士兵餓死和逃走。日軍大本營終於決定中止瓜島爭奪戰,1942年下令撤退,而瓜島的第二師團的殘余部隊直到1943年2月才全體正式撤離。之後,第二師團在菲律賓被重建。1943年9月開始第二師團被任命擔任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和新加坡的警備工作。1944年,第二師團被投入到緬甸戰場,但是其作戰最後還是失敗了,1945年2月,第二師團被英軍趕出緬甸,最後在越南西貢向盟軍投降。
4、第三師團
日軍第三師團一直在中國戰場作戰,最後參加了「大陸交通線打通」作戰(「一號」作戰)。中國方面稱之為豫湘桂戰役。這次戰役分為第一期「京漢」作戰和第二期「湘桂」作戰,而第三師團參加了「湘桂」作戰。這個作戰的宗旨是:確保從漢口到越南的鐵路沿線,破壞在中國華南地區的盟軍B29轟炸機機場。作戰成功了。最後,第三師團在前往上海的路上,迎來了無條件投降的那一天。
5、第四師團
第四師團在太平洋戰爭初期參加了日軍對菲律賓的進攻,之後曾一度回國整編,1943年第四師團再次被動員,被派往印度尼西亞擔任Sumatra島的警備。最後被派屬給日軍第15軍,進駐在泰國。不久之後在泰國的Lamphum向英國東南亞軍區無條件投降。
6、第五師團
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後,第五師團被配屬給山下奉文中將的第25軍,參加進攻馬來西亞、新加坡的戰斗。馬來西亞、新加坡戰役之後,以第41步兵聯隊為基幹組成了東支隊。這支部隊的預定任務是在菲律賓各島執行掃盪,但是沒過多久就被編入日軍百武晴吉中將的第17軍。之後,東支隊被派遣去參加莫爾茲比港攻堅戰。而莫爾茲比港攻堅戰的慘敗,讓這支隊伍回到朝鮮平壤進行新兵補給,補充完畢的隊伍被編入重建的日軍第30師團。第30師團主力在日軍第8方面軍今村均大將的指揮下,轉戰於巴布亞紐幾內亞。最後在印度尼西亞的塞蘭島迎來了1945年8月15日無條件投降的那一天。第30師團長山田清一中將由於師團傷亡太大而在投降時切腹自盡。
7、第六師團
太平洋戰爭爆發。1942年年末,日軍第六師團被編入參加瓜島爭奪戰的百武晴吉中將的第17軍。最初日軍大本營有將第六師團派往瓜島的意向,但是最後仍然決定放棄瓜島。於是第六師團主力被派往索羅門群島以北的Bougainville島,而第13聯隊被派往以新喬治島為中心的中部索羅門群島。隨即遭到駐守美軍的頑強抵抗,損失相當大,之後第13聯隊於1943年9月下旬也撤回Bougainville島。以第六師團為主力的日軍第17軍堅守著Bougainville島,但是1943年11月1日美軍在日軍防衛最薄弱的Bougainville島的西海岸登陸成功,立刻建成了橋頭堡和機場。日軍第17軍幾次試圖將美軍趕回海中,但是都以失敗告終。美軍在Bougainville島登陸之後並沒有採取積極的攻擊態勢,但是接替美軍的澳大利亞軍隊卻毫不手軟,頻頻向第六師團發起攻勢。第六師團節節敗退到布因地區。就在這時候日本天皇宣布無條件投降了。
8、第七師團
在太平洋戰爭開始的初期,日軍第七師團還在日本本土的北海道擔任當地的防衛工作。1942年8月以其步兵第28聯隊為基幹而組成的一木支隊(支隊長一木清直大佐)奉命去爭奪瓜島的飛機場。一木支隊的先頭部隊於1942年8月21日在瓜島的灘頭陣地上全軍覆沒,支隊長一木清直大佐也被當場擊斃。之後第七師團和第二師團的川口支隊組成的第二登陸梯隊也遭受了毀滅性的打擊。出征的旭川第28聯隊的2507名子弟兵中僅有143名生還。之後第七師團的主力被派往日本本土北千島,最後還是回到了防衛北海道的這個起點上。並於1945年8月15日迎來了投降的那一天。
9、 第八師團
資料不祥
10、 第九師團
1944年6月美軍在中太平洋的重鎮塞班島一舉登陸。最初,日軍第九師團是准備被作為抑制美軍在塞班島登陸的阻擊部隊而去塞班島布防的。1944年6月7月7日隨著塞班守軍的全軍覆沒,第九師團即被編入日軍牛島滿中將的第32軍擔任沖繩的防衛任務。第九師團在沖繩南部構築了相當規模的阻擊美軍登陸的陣地(事後的事實也證明,讓美軍大嘗其苦頭)。從日俄戰爭開始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第九師團都是在惡仗、硬仗中披荊斬棘的走過來,對此日軍第32軍的首腦給予第九師團極大的希望。並且按照第九師團的戰術特點,量身訂制了以第九師團為中心的在沖繩灘頭給美軍致命一擊的作戰計劃。但是為了填補日軍部分部隊從台灣調往菲律賓後,在台灣產生的日軍兵力空白,盡管在日軍第32軍首腦的強力反對之下,第九師團還是無奈的於1944年12月末奉命前往台灣。失去第九師團的日軍第32軍放棄了積極的灘頭阻擊作戰,不得已採用了利用地形的持久戰的戰略。1945年4月,美軍跳過台灣直接攻擊沖繩,日本大本營的許多作戰參謀對於當時把第九師團調往台灣的行為稱之為「參謀本部這輩子最白痴的行為」。就這樣,日本最精銳的部隊之一的第九師團在沒有和美軍交過手的情況下,就在台灣無奈的投降了。
11、第十師團
1944年2月,日軍第十師團的一部被派往中太平洋,而第十師團主力於1944年7月前往南太平洋。最初的預定是派往台灣,但是最後第十師團還是被抽調去了菲律賓的呂宋島。第十師團在尚武集團(隸屬於山下奉文大將的第14方面軍)的指揮下,於1945年1月開始與登陸上來的美軍展開了約半年的拚死相搏。面對強大的美軍,第十師團發起一次次的肉搏戰,拚死抵抗。在物資和火力佔有絕對優勢的美軍的攻勢下,第十師團遭受了毀滅性的打擊,處於全面崩潰的狀態,於1945年8月15日無條件投降。但是呂宋島全島的日軍投降還是1945年9月2日的事。
12、第十一師團
太平洋戰爭初期,日軍第十一師團在中國滿州駐屯。1944年2月,第十一師團和第一師團的一部分兵力被抽調出來,編成了日軍第6派遣隊派往關島。這支部隊後來改稱獨立混成第10聯隊,在關島全軍覆沒。之後,第十一師團在滿州駐屯到1945年4月。1945年4月,第十一師團和第五十七弘前師團一起被調回日本本土。第十一師團駐守在四國島,准備和美軍進行本土決戰。在准備中,第十一師團迎來了無條件投降的一天。
13、第十二師團
1936年4月,日軍第十二師團奉命到中國滿州駐屯。1941年7月小倉大佐的第14聯隊被編入新設的日軍第二十五師團。在滿州期間,第十二師團的主要任務是討伐當地的抗日游擊隊。1944年11月,第十二師團被派往台灣。第十二師團是從朝鮮釜山港經海路前往台灣的,途中,載著第十二師團步兵的運輸艦中的3艘被美軍潛水艇擊沉。1945年1月,雖然遭受了一定的損失,第十二師團主力陸續到達台灣,在台灣西海岸擔當防衛。就這樣,這支生力軍在沒有和美軍交過手的情況下,在台灣無條件投降了。
14、第十四師團
1940年8月,日軍第十四師團被任命在中國滿州永久駐屯,第三次踏上了中國大陸。太平洋戰爭爆發後,經過了關東軍特別演習後,第十四師團依然在滿州駐扎。然而以日軍在瓜島的敗北為轉折點,日軍在太平洋上開始節節敗退。1943年8月,日本大本營策定了絕對國防圈(千島列島、硫磺島、馬里亞那諸島—卡羅林島—馬紹爾群島、西新幾內亞、緬甸),但是要守這么漫長的防衛線,太平洋上現有的日軍兵力是不夠的。所以在滿州駐屯的第十四師團被抽調出來派往帛琉群島。第十四師團在1944年4月末到達帛琉群島。第十四師團主力擔任帛琉本島的防衛任務,而步兵第2聯隊負責擁有機場的佩里留島的防衛任務。帛琉群島南端的安加維爾島的防衛則是交給了步兵第59聯隊第1大隊。1944年6月美軍攻佔塞班島。進入1944年9月,美軍加強了對帛琉群島的轟炸。1944年9月15日,美軍海軍陸戰隊第1師開始准備在佩里留島登陸。1944年11月20日,日軍守備隊指揮官中川州男大佐(步兵第2聯隊長)向日軍大本營發出最後一封訣別電報之後切腹自盡,到1944年11月20日為止第十四師團步兵第2聯隊共抵抗了70天。與此同時,安加維爾島的守備隊約1200名官兵在美軍第81師約2萬名士兵的猛攻下,33天後全軍覆沒。在帛琉本島的第十四師團主力雖然沒有遭到美軍的攻擊,但在飢餓和空襲的威脅下也損失慘重,無條件投降對他們來說是種解脫。
15、第十六師團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軍第十六師團被編入進攻菲律賓的本間雅晴中將的日軍第14軍,參加了第一、第二次巴丹半島的攻堅戰和菲律賓各島的討伐戰,之後第十六師團便在菲律賓駐屯。到1944年,第十六師團移駐到萊特島。1944年10月12日,麥克阿瑟將軍率領的盟軍開始在萊特島登陸。駐守在萊特的只有第十六師團,勢單力孤,阻擋不了美軍四個師的攻擊。第十六師團集中兵力死守著塔克羅班機場,但是沒多久就失守了。重新奪回機場的戰斗也失敗了。日軍大本營決定在萊特島與美軍決戰,不停地向萊特派遣兵力。萊特島的攻防戰持續到了1944年12月,日軍傷亡慘重。1944年12月15日,美軍在明德羅島登陸成功,把戰火燒到了呂宋島附近。而萊特島的決戰變得沒有一點意義了。日軍大本營命令在萊特島的日軍「自給自足,永久抗戰」,而這時第十六師團也沒多少有生力量了,殘部退到坎基伯特山裡展開了游擊戰。戰後,根據日本厚生省(衛生部)的內部資料,第十六師團共有13778名官兵參加了萊特島的戰役,其中戰死13158名,倖存者僅620名,師團長牧野四郎中將也在無條件投降的命令到來前5天戰死了。
16、第十九師團
1938年隨著張鼓峰事件的爆發,日軍第十九師團立即被派往前線。然而隨著日本在中國這個戰爭泥潭中越陷越深,日本大本營方面不願將事件擴大也為了避免對蘇開戰而於1938年7月26日命令第十九師團立即開回駐防地。之後,蘇軍得勢不饒人連下張鼓峰的戰略要地,出於無奈第十九師團師團長尾高龜藏中將擅自命令向蘇軍還擊。戰斗持續了11天,第十九師團雖然堅守了陣地,但是損失了將近20%的兵力,於1938年8月10日宣布停戰。太平洋戰爭中,第十九師團依然在朝鮮半島北部擔任防衛任務。1942年9月步兵第74咸興聯隊被抽調編入了日軍第30師團,第30師團於1944年12月進駐菲律賓的呂宋島。第30師團主力屬於尚武集團,隸屬於山下奉文中將的日軍第14方面軍,擔任林葛安灣北部的聖菲爾南多地區的防衛工作。1945年1月9日,第十九師團在林葛安灣迎擊了前來登陸的美軍。但是美軍無論在兵力和火力上都佔有絕對優勢,將第十九師團趕進了林葛安灣北部的山嶽地帶。當第十九師團正准備展開游擊戰時,日本無條件投降了。
17、第二十師團
1942年年底,日軍第二十師團被派往太平洋的巴布亞紐幾內亞前線。1943年1月在維瓦克島登陸成功的第二十師團主力把主要精力放在機場建設和修築菲尼斯蒂爾山脈沿海地帶公路上。1943年4月,第二十師團前往麻丹修築道路。1943年9月22日美澳聯軍在芬施哈芬地區登陸之後,立即與在那裡守備的第二十師團第80聯隊混戰成一團,盡管自然條件惡劣但第二十師團主力還是拚命增援。然而終究不是美澳聯軍的對手,於1943年底撤退到西奧地區。1944年1月2日,美澳聯軍在岡比地區登陸,此舉意圖切斷第二十師團的退路。第二十師團無奈退往麻丹地區。在熱帶叢林中有很多士兵掉了隊,但終於在1944年2月底到達麻丹地區。然而到了麻丹地區之後等待第二十師團卻的是一紙新的命令:前往愛達培。此時的行軍比在熱帶叢林中更艱苦,大片的沼澤地吞噬了不計其數的官兵,第二十師團師團長片桐茂中將也在維瓦克地區附近戰死。自1944年4月下旬到5月上旬為止,第二十師團的各個部隊陸續到達維瓦克地區。但是由於美澳聯軍下手比日軍快了一步,率先在荷蘭蒂亞地區和愛達培地區登陸,第二十師團變得進退不得。日軍第18軍司令官安達二十三中將為了使部隊得到生存空間,下令與美澳聯軍決戰。1944年7月開始,第二十師團在飢餓和疲勞的困擾下,展開了愛達培攻堅戰。但是因為死傷慘重,戰斗減員嚴重,於1944年8月3日終止了戰斗。之後,第二十師團在飢餓、瘧疾等流行病以及澳軍的圍攻下,實際上已經沒有作戰能力了。1945年7月25日,日軍第18軍司令官安達中將下令「全員犧牲報國」,但之後不久日本就無條件投降了。在巴布亞紐幾內亞登陸時,第二十師團有25572名如狼似虎的官兵,而投降時只有785具連槍都舉不動的瘦骨嶙峋的骷髏了。
日軍主力精銳損失在太平洋戰場是不爭的事實。中國戰場牽制的無非是二流三流部隊。甚至日軍大本營計劃把第三師團都抽調到馬里亞納群島去,真沒什麼好吹的。
D. 二戰時四個小時就投降的國家
二戰時四個小時就投降的國家是丹麥,1940年4月9日04:15分,戰斗開始,到早上不到8點,丹麥宣布投降,時間不到4個小時。
1940年4月9日凌晨,德國以防止英法入侵,保衛丹麥、挪威的中立為名,發動了侵略戰爭。德軍的裝甲兵越過了丹麥和日德蘭半島的防線,在丹麥首都哥本哈根和各戰略要地投下了傘兵,登陸兵也在各主要港口登陸。同時向丹麥發出了最後通牒。70歲的丹麥國王克利西爾,急忙召開內閣會議,宣布接受德國的最後通牒,並命令只打了幾槍的衛隊放下武器。到上午8時,剛剛從睡夢中醒來的丹麥人從無線電廣播中聽到「丹麥已接受德國保護」的驚人消息時,都感到莫名其妙。就這樣,德軍花了不到一天時間便佔領了丹麥全境。
佔領丹麥之後,德國人還是給了丹麥人不少優厚待遇的,市政管理等還是由原來的丹麥人負責
E. 殖民統治時期,馬來西亞分別受到哪幾個國家的統治
16世紀開始先後被葡萄牙、荷蘭、英國佔領,在太平洋戰爭中還被日本佔領,解放後還曾經被英國繼續殖民統治。
1、葡萄牙佔領期
1511年,葡萄牙艦隊攻佔馬六甲,建立殖民地。麻六甲末代蘇丹馬哈茂德沙輾轉流亡於馬來半島與廖內群島,聯合各地數度意圖收復馬六甲不果,1641年,荷蘭聯合柔佛攻下馬六甲。
2、西班牙佔領期
在17世紀初,荷蘭建立了荷蘭東印度公司,建立在摩鹿加群島的貿易,隨後占據了爪哇島上的蘇丹國,1619年建立巴達維亞,隨後從巴達維亞擴展勢力到馬來群島。
3、英國佔領期
英國人於18世紀開始向東南亞擴張,1786年英國佔領檳榔嶼,1819年佔領新加坡和馬六甲,1826年英國將檳榔嶼、馬六甲和新加坡合並成一個省,總稱馬六甲海峽殖民地。
4、日本佔領期
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雖然英國、澳大利亞和印度軍隊的頑強抵抗,但日本在兩個月內就占據了馬來西亞。
(5)二戰馬來西亞守了多少天擴展閱讀:
16世紀,西方海上霸權興起,馬六甲因其交通及戰略地位重要,引起西方列強覬覦和入侵,先後被葡萄牙、荷蘭、英國佔領。
1867年4月海峽殖民地脫離英屬印度管轄,成為皇家殖民地,到20世紀初,馬來西亞完全淪為英國殖尼地,英國在侵佔馬來半島的同時,還入侵沙撈越和沙巴。
在英國的殖民統治下,馬來亞經濟呈現明顯的畸形發展,為了大量開發錫礦及橡膠園,英國從中國及印度大量的引進勞工,使得馬來西亞的多元種族的社會特徵開始形成。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馬來亞、沙撈越、沙巴被日本佔領,1945年8月日本投降後,英國又恢復對馬來亞的殖民統治,一年後,英國組成馬來亞聯盟。
1957年8月31日馬來亞聯合邦正式宣布獨立,1963年9月16日,馬來亞聯合邦同新加坡、沙撈越、沙巴合並組成馬來西亞,1965年,新加坡脫離馬來西亞獨立。
F. 關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的
第二次世界大戰是1939-1945年期間以德國、義大利、日本軸心國為主的法西斯力量與以中國、蘇聯、美國、英國等同盟國為主的反法西斯力量之間在世界范圍內進行的人類歷史上規模空前的戰爭(中國學術界認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起止時間為1931年9月至1945年9月,而以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變至1939年9月1日德國閃擊波蘭為「大戰的序幕與爆發」階段)。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戰火蔓延到亞洲、歐洲和非洲,參戰國家多達61個,捲入戰爭的人口達17億,動員的武裝力量總人數超過1.1億。參戰國軍隊傷亡總數為5000萬人以上,再加上平民,傷亡總數達9000萬。參戰國軍費消耗總額為13520萬美元,再加上財政消耗和物資損失,損失總數達40000億美元。
直接參戰的反法西斯國家和人民付出了巨大的人力和財力方面的代價。戰爭期間,蘇聯、美國、英國軍隊傷亡總人數達1860萬人,蘇聯軍民傷亡達2000萬人,中國軍民傷亡達2000萬人以上;美國財產損失3500億美元,蘇聯財產損失2000億美元,英國財產損失1500億美元,中國財產損失1000億美元以上。
法西斯國家本身在大戰中也遭受重創。戰爭期間,德國動員的總兵力為1700萬人,佔全國總人口的21.5%,軍隊傷亡總數達1170萬人,經濟損失達3000億美元;日本動員的最大兵力為970萬人,佔全國總人口的12.8%軍隊傷亡總數達216.1萬人,經濟損失達1000億美元。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進程通常分為軸心國的戰略進攻與同盟國的戰略防禦,戰略相持與戰略轉折,以及同盟國的戰略進攻與軸心國的戰敗三個階段。
1939年9月至1942年夏秋,德國、義大利、日本軸心國先後在各自的戰場上展開全面戰略進攻,在遭到同盟國和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抵抗後,其進攻銳勢逐漸減弱,終於在蘇德戰場的斯大林格勒地區、非洲戰場的阿拉曼地區和太平洋戰場的中途島海域到達戰略進攻的終點。
在戰爭形勢發生根本轉折之前,各主要戰場均有著各自的戰略相持階段。1942年11月前後,盟軍在三個主要戰場先後進行的斯林格勒會戰、阿拉曼戰役和瓜達卡拉爾島戰役,標志著大戰戰略轉折的實現。
1944年,同盟國在歐亞戰場先後轉入全面戰略進攻。歐洲戰場方面,蘇軍率先在東線發動強大攻勢,美英等國盟軍隨後在法國登陸,形成對德國的東西夾擊。亞洲與太平洋戰場方面,盟軍通過島嶼登陸作戰和海空作戰對日軍展開戰略進攻。歐亞各國的抵抗運動和游擊戰爭則配合著盟軍的進攻,加快了民族解放的步伐。
1945年2月,蘇聯、美國、英國首腦舉行雅爾塔會議,共商最後打敗德日法西斯和建立戰後國際新秩序的大計。1945年4月1日,盟軍在魯爾地區合圍西線德軍主力,下旬即進抵易北河一線。蘇軍於4月16日發起柏林戰役,25日與美軍會師在易北河畔的托爾高,27日突入柏林市中心,29日強攻國會大廈。30日,希特勒自殺身亡。5月8日,德國最高統帥部代表正式簽署德國無條件投降書。
德國投降後,蘇、美、英三國首腦於7月17日至8月2日舉行波茨坦會議,商討如何處置德國、對日作戰和戰後處置日本等問題。會議期間,中國、美國、英國簽署並發表《波茨坦公告》,促令日本政府立即無條件投降。但是,公告內容遭到日本政府的拒絕。1945年8月6日和9日,美國先後在廣島和長崎投擲原子彈。蘇聯於8月8日對日宣戰,9日兵分三路向中國東北境內的日本關東軍發起進攻。在中國軍民協助下,蘇軍解除關東軍武裝,11日進入朝鮮北部地區,25日佔領南薩哈林島,9月1日進佔千島群島。8月9日,毛澤東號召中國一切抗日力量舉行全面反攻。八路軍、新四軍和華南各抗日游擊隊立即向華北、華中、華南敵占區發動進攻,並抽調大量兵力進軍東北,會同東北抗日聯軍配合蘇軍作戰,取得反攻的重大勝利。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發表投降詔書。28日,盟軍開始在東京附近和其他地區登陸,實現對日本的佔領。9月2日,日本代表在駐泊東京灣的美國「密蘇里號」戰列艦上正式簽署無條件投降書。9月9日,侵華日軍代表在南京簽署無條件投降書。第二次世界大戰至此即宣告結束。
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一場現代化的戰爭。交戰雙方大量使用坦克、裝甲車、飛機、火炮、軍艦等現代武器裝備,並首次使用雷達、火箭炮、導彈、原子彈等新式武器和技術,導致作戰形式和方法的重大變革,出現了閃擊戰、大縱深作戰、登陸與抗登陸作戰、潛艇戰與反潛戰、航空母艦編隊作戰、戰略轟炸與防空作戰、空降與反空降作戰等新的作戰形式和方法。第二次世界大戰各參戰國在戰爭中取得的經驗教訓,對軍事思想和戰略理論的影響深遠,為各國國防建設提供了歷史借鑒。
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具有偉大的歷史意義,是人類歷史的又一個偉大的轉折點。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及其奠定的「雅爾塔體制」,為戰後世界的相對和平創造了條件。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削弱了資本主義世界,改變了資本主義世界諸強並立、相互爭霸的格局,出現了美國獨霸的一統天下。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為亞歐一系列國家走上社會主義道路創造了前提。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為亞非拉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的民族解放運動開辟了道路。
1939—1945年,德國、義大利、日本法西斯國家發動了一場人類歷史上空前規模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先後有61個國家和地區、20億以上的人口被捲入戰爭,軍民死亡5120餘萬人,最後以德、意、日三個法西斯國家的徹底失敗而告結束。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有一系列政治、經濟、軍事和歷史的原因。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帝國主義時代所固有的各種基本矛盾一個也未解決,而又增加了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的矛盾,戰勝國與戰敗國的矛盾以及帝國主義戰勝國之間的矛盾。隨著帝國主義國家間經濟、政治和軍事發展不平衡的加劇,軍事實力發展較快的德、意、日三國要求重新劃分世界勢力范圍,使帝國主義之間的矛盾進一步尖銳起來。
1929—1933年的世界經濟危機,又使這一矛盾進一步加劇。
為擺脫危機而走上軍國主義道路的德、意、日三國,相繼發動了局部侵略戰爭,最後終於導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
首先揭開這次戰爭序幕的是日本帝國主義。1931年9月18日,盤踞在中國沈陽地區的日本關東軍向當地中國駐軍發起進攻。1933年1月,日軍開始向華北進犯。1937年7月7日,日軍又向駐守北平西南郊蘆溝橋的中國軍隊發起進攻,中國人民從此全面開展了歷時8年的抗日戰爭。
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開始是德軍入侵波蘭以至西歐各國。戰爭分五個階段。
戰爭第一階段(1939年9月1日至1941年6月21日),1939年9月1日,法西斯德國進犯波蘭,第二次世界大戰從此全面爆發。9月3日,英、法對德國宣戰,不列顛帝國的自治領和殖民地加入了英、法同盟(9月3日,澳大利亞、紐西蘭、印度加入;9月6日,南非聯邦加入;9月10日,加拿大等加入)。由於波蘭幾乎沒有戰爭准備,雙方實力又極為懸殊,波蘭很快就被德軍佔領,國家滅亡。9月17日,蘇聯軍隊開進了波蘭,佔領了西烏克蘭和西白俄羅斯等地區。9月28日,德蘇簽訂了「定界」條約,確定了雙方各自在波蘭的佔領地區。
從戰爭爆發到1940年5月前,英法推行戰前外交方針,企圖將德國侵略禍水引向蘇聯。而法西斯德國則利用戰略間歇,積極准備進攻西歐各國。
1940年4月9日,法西斯德軍兵團未經宣戰即侵入丹麥並佔領該國領土。同時,開始入侵挪威。在以吉斯林為首的親法西斯分子(所謂「第五縱隊」)的協助下,法西斯德軍在挪威的戰斗行動經兩個月便以佔領全境而告結束。
法西斯德國軍政頭目早在結束挪威戰役之前,就已著手實施「黃色計劃」,這計劃規定經盧森堡、比利時、荷蘭對法國實施閃電突擊。進攻於1940年5月10日拂曉開始,首先對機場進行了密集的空中突擊,並實施了空降。法西斯德軍的主要突擊經阿登山從北面迂迴「馬奇諾防線」,橫貫法國北部,抱定防禦戰略的法軍統帥部將重兵配置在「馬奇諾防線」,而未在縱深建立戰略預備隊。法西斯德軍坦克兵團在突破色當地區的防禦之後,於5月20日進抵英吉利海峽。5月14日,荷蘭武裝力量投降。比軍、英國遠征軍和一部法軍,在弗蘭德平原被分割。5月28日,比軍投降。英軍和一部法軍被封鎖於敦刻爾克地區,在丟棄全部重型軍事技術裝備後,撤至英國。6月初,法西斯德軍突破了法軍在索姆河、埃納河倉促建立的防線。6月10日,法國政府放棄巴黎。1940年6月22日,軍事行動以簽署法國投降書即所謂《貢比涅停戰協定(1940年)》而告結束。
1940年6月10日,義大利加入反對英、法的戰爭。8月,意軍侵佔英屬索馬里和肯亞、蘇丹各一部,9月中,又從利比亞侵入埃及,企圖進逼蘇伊士。希臘軍隊打破了意軍由阿爾巴尼亞向希臘發展進攻的企圖。1941年1—5月,不列顛帝國軍隊將意軍逐出英屬索馬里、肯亞、蘇丹、衣索比亞、意屬索馬里、厄利垂亞,義大利艦隊在地中海遭受很大損失。1941年初,德軍組成一個「非洲軍」,由隆美爾將軍指揮開到北非。德、意聯軍於3月31日轉入進攻,4月下半月進抵利比亞、埃及邊界。
在歐戰同時,日本帝國主義對中國的侵略也進一步擴大了。日軍向中國內地進攻,開始佔領華南地區,侵佔了法屬印度支那北部。
1940年7月16日,希特勒發出了關於入侵英國的訓令(「海獅」戰役)。1940年8月,德國航空兵開始對英國城市進行密集突擊。
德在侵英的同時,注意力已轉向東方。與進犯蘇聯的計劃密切相關的是德、意、日侵略同盟的加強。法西斯德國在准備侵蘇戰爭過程中,先後入侵巴爾干半島、保加利亞、南斯拉夫和希臘,奪佔了克里特島。
法西斯德國在戰爭第一階段的軍事勝利,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它的對手未能聯合自己的力量,建立統一的軍事領導體系。到戰爭第一階段末,幾乎全部西歐和中歐國家都已被法西斯德國和義大利佔領或淪為附庸,其經濟和資源被用於准備侵蘇戰爭。
戰爭第二階段(1941年6月22日至1942年11月18日),1941年6月22日,法西斯德國背信棄義地進犯蘇聯。22日、24日,丘吉爾、羅斯福分別代表英國和美國政府發表聲明和通過締結協定,支持蘇聯反對法西斯侵略的斗爭。
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主戰場的蘇德戰場,從軍事行動一開始就異常激烈。頭幾個月里德軍侵佔了大片俄國領土。蘇軍在莫斯科附近的反攻和1941—1942年間的冬季總攻的結果,使法西斯的「閃擊戰」計劃遭到了徹底破產。
1941年12月7日,日本突然襲擊美國在太平洋的軍事基地珍珠港,挑起了對美戰爭。
12月8日,美、英等一系列國家對日宣戰;12月11日,法西斯德國和義大利對美宣戰。
法西斯德軍統帥部經過廣泛的准備,於1942年7月中,開始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最大的會戰之一斯大林格勒會戰(1942—1943年)。在太平洋,日本奪取了制海權,佔領了香港、緬甸、馬來西亞連同新加坡要塞、菲律賓、印度尼西亞各重要島嶼及其他地區。重創英、美、荷聯合艦隊,日本在太平洋戰區的地位得到了加強,使美、英失去了太平洋西部所有海、空軍事基地。從1942年上半年起,美國在太平洋的力量開始增加,日本艦隊在珊瑚海海戰(5月7—8日)和中途島海戰(6月)中受到了相當大的損失,於1942年底在太平洋轉入防禦。日本帝國主義者被迫放棄了對蘇作戰的打算。
戰爭第三階段(1942年11月19日至1943年12月31日),1942年11月19日,蘇軍在斯大林格勒附近開始反攻,合圍和粉碎了敵軍33萬人的集團。蘇軍奪取主動權後,於1942年冬、1943年春在北高加索、頓巴斯、列寧格勒附近和戰場其他地區對敵實施了毀滅性突擊,將敵人打退500—1300公里,解放了戰前居住過4000餘萬人口的大片國土。敵軍218個師被擊潰,約5000門火炮、7000輛坦克、1.4萬余架飛機被擊毀,法西斯德國已無力補充這些慘重損失。這些勝利,從根本上破壞了德國的軍事實力,改變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所有戰場的軍事政治形勢。從1941年6月至1943年12月,對德宣戰的國家由15個增加到36個。
從1942年秋開始,英、美的戰斗行動積極了一些。盟國較大兵力的戰略航空兵被調整來轟炸德國的城市、工業目標和軍事目標。在大西洋交通線上與德國潛艇斗爭的效率也有提高。盟軍統帥部在艾森豪威爾將軍統一指揮下,在北非的軍事行動表現了相當大的積極性。1943年7月10日,美英軍(13個師)在西西里島登陸,並攻佔該島,9月初又派登陸兵在亞平寧半島登陸,均未遭意軍重大抵抗。英美軍在義大利的進攻,適逢墨索里尼制度由於以意共為首的廣大人民群眾的反法西斯斗爭而陷於嚴重危機。7月25日,墨索里尼政府被推翻。巴多格里奧元帥成為新政府首腦,於9月3日與美、英簽訂了停戰協定。法西斯集團開始瓦解。
戰爭第四階段(1944年1月1日至1945年5月9日),美英武裝力量在太平洋和亞洲的較大范圍內展開了進攻。1944年夏秋蘇軍進行了數個較大的進攻戰役。芬蘭政府於1944年9月19日與蘇聯簽訂停戰協定,退出法西斯集團,並於1945年3月4日對德宣戰。由於進行了白俄羅斯戰役(1944年),白俄羅斯全境、立陶宛大部獲得解放。蘇軍以及波蘭第一集團軍部隊7月下旬解放波蘭。1944年中,摩爾達維亞全境、羅馬尼亞大部獲得解放。蘇軍進入保加利亞加速了該國正在醞釀的人民起義,9月9日,起義爆發,推翻了君主法西斯制度,成立了祖國陣線政府,也對德宣戰。8月29日,斯洛伐克武裝起義爆發。與此同時,南斯拉夫人民解放軍部隊在蘇軍參加下,解放了貝爾格萊德。1944年10月,法西斯德軍在巴拉頓湖地區的反攻被擊退後,布達佩斯獲得了解放。蘇軍援助了挪威人民,從法西斯德國侵略者手中解放了挪威東北地區。
蘇軍最高統帥部大本營於1945年1月12—14日在維斯瓦河及東普魯士發起進攻,粉碎了維斯瓦河、奧得河之間的法西斯德軍集團,解放了波蘭大部領土。強攻奪取了柯尼斯堡,消滅了敵軍澤姆蘭德集團。4月上半月,德軍在東波美拉尼亞和西里西亞的重兵集團相繼被殲,但澤至奧得河之間的波羅的海沿岸獲得解放。為了協調反法西斯德國的行動和解決戰後歐洲安排問題,2月4—11日在雅爾塔舉行了蘇、美、英三國首腦會議。4月初,盟軍在魯爾合圍法西斯德軍約20個師。西線德軍實際上停止了抵抗。4月下半月至5月初,盟軍進抵易北河,佔領了埃爾富特、紐倫堡,進入捷克斯洛伐克和奧地利西部。英軍進抵什未林、呂貝克、漢堡。5月2日,駐義大利的德軍C集團軍群投降。4月16日,蘇軍3個方面軍發動了規模巨大而極其緊張的柏林戰役,德軍柏林集團在這一戰役中遭到圍殲。
柏林被攻克後,西線出現了成批的投降。希特勒自殺(4月30日)後拼湊的鄧尼茨政府,在不停止對蘇作戰的情況下與美、英締結局部投降協定。5月8日午夜,凱特爾元帥為首的德軍最高統帥部代表,在蘇軍佔領的柏林近郊卡爾斯霍斯特簽署了法西斯德國武裝力量無條件投降書。蘇聯元帥朱可夫受蘇聯政府委託,同美、英、法代表一起接受了無條件投降。
戰爭第五階段(1945年5月9日至9月2日),1944、1945年間,盟國武裝力量在太平洋戰區進行了粉碎日本艦隊和解放日佔島嶼的海上戰役和登陸戰役。1945年5月,在發動戰爭的侵略國家同盟中,只剩下日本還在繼續作戰。8月9日,蘇聯武裝力量開始對集結於滿洲的日本關東軍採取軍事行動。8月10日,蒙古人民共和國參加對日作戰。關東軍在短時間內即被完全擊潰。中國東北、朝鮮北部、南薩哈林島(南庫頁島)和千島群島均獲得解放。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在各戰場對日作戰中取得了一系列具有重大意義的勝利。美國於8月6日和9日對廣島、長崎投下了兩顆原子彈,加速了日本侵略戰爭的失敗。1945年9月2日,舉行了日本投降書的簽字儀式。第二次世界大戰宣告結束。
第二次世界大戰對人類的命運產生了巨大影響,是人類歷史的重大轉折點。第二次世界大戰是由德、日、意法西斯國家集團發動的,它們的目的,不僅在於爭奪殖民地,而且在於確立自己的世界霸權,奴役世界各國人民。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拯救了各國免於法西斯的奴役,挽救了世界文明的毀滅。這是不幸中的幸事。
國際法西斯力量的潰敗,從根本上改變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分布,決定了世界的整個戰後發展。許多民族和國家贏得了獨立和解放,阿爾巴尼亞、保加利亞、匈牙利、德意志民主共和國、越南民主共和國、中國、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波蘭、羅馬尼亞、捷克斯洛伐克、南斯拉夫等國人民,在共產黨和工人黨領導下,推翻了資產階級和地主的統治,完成了本國生活中深刻的社會政治變革和經濟變革,走上了社會主義發展道路。世界社會主義體系的建立,成了偉大十月革命勝利後最大的、具有世界歷史意義的事件。
第二次世界大戰作為人類歷史上最大的武裝斗爭,具有軍事行動規模巨大、軍事生產空前發展、人員物資損失慘重的特點。全面戰爭持續了2194天(6年);軍事行動遍及歐、亞、非洲陸地和大西洋、北冰洋、太平洋、印度洋廣闊水域;
被征入伍者達1.1億人。在戰爭年代,僅反希特勒同盟各國就生產飛機58.8萬架,坦克23.6萬輛,火炮147.6萬門;
德國生產飛機約10.9萬架,坦克4.6萬輛,火炮和迫擊炮43.5萬余門以及其他武器。
第二次世界大戰是歷史上破壞性最大的一次戰爭。僅在歐洲,戰爭破壞造成的物資損失(據不完全統計)即達2600億美元(按1938年價值);各交戰國的直接軍費支出占其國民總收入的60—70%。軍隊死亡1690餘萬人,居民死亡3430餘萬人,合計死亡5120餘萬人,僅蘇聯就達2000餘萬人。這對人類物質文明是一次巨大摧殘。
第二次世界大戰首次使用了雷達和其他無線電電子器材、火箭炮、第一批噴氣式飛機、飛航式導彈和彈道火箭,在戰爭的最後階段使用了核武器和雷達等。空軍、國土防空軍、潛水艦隊、空降兵兵團、工程兵和技術兵的作用增大了。這些對戰後各國的軍事思想、戰爭思想和軍隊建設都產生了深遠而重大的影響。
G. 二戰時,開戰四個小時就投降的國家有哪些
這不太可能,我只知道泰國和丹麥一天就投降了
挪威23天
荷蘭5天
比利時18天
令人稱奇的是德國39天征服世界老牌資本主義帝國主義殖民國家,號稱歐洲最強陸軍的法國。
侵略蘇聯沒成功,但是突破縱深為二戰之最。
同樣侵英沒成,沒有縱深。
被rb入侵的國家和地區:香港:18天。
威克島:12天。
菲律賓23天。
泰國:一天,沒有亡國,只簽訂同盟條約。
馬來西亞:1個月。
新加坡:7天。
印尼(當時是荷屬東印度):1個月零1天。
H. 二戰時期,日軍如何用半年佔領東南亞
二戰時期,日軍如何用半年佔領東南亞,1941年12月7日,由寺內壽一指揮的日本南方軍40餘萬人,分兵數路進攻香港、馬來西亞、菲律賓、印度尼西亞和緬甸。12月8日,侵入泰國並轟炸菲律賓,9日入侵馬來亞,10日在菲律賓登陸並進攻關島,19日突入香港,23日進攻威克島。
日軍在偷襲了珍珠港數小時後就轟炸了棉蘭老島的達沃城,接著又轟炸了克拉克機場和卡維特海軍基地。1941年12月9日轟炸了馬尼拉。1941年12月10日,日軍在北呂宋的阿帕里和維甘登陸兩天後,又在南呂宋的累加斯皮登陸。1941年12月24日,日軍主力在仁牙因登陸。同一天,日軍在阿蒂莫南登陸,然後向馬尼拉實施向心攻擊。
2月,日軍攻佔了索羅門群島的阿德米納爾蒂群島和布克島。3月8日,日軍推進到新幾內亞內陸;10日,日軍遭到美軍艦反擊, 有7艘運輸艦被損毀。5月,日軍攻佔了圖拉吉島,該島位於索羅門群島南部,正處在以拉包爾為基地的戰斗機作戰半徑的邊緣,南距索羅門群島第二大島瓜達卡納爾島約30海里,北面緊挨著佛羅里達島,是南太平洋海空交通的樞紐要地,原由澳大利亞部隊駐守, 後澳軍因戰局惡化無力防禦而主動撤離。日軍佔領該島後就開始修建機場。
1942年2月15日,新加坡英軍司令帕西瓦爾簽訂投降書,新加坡棄守。1942年3月9日,印尼群島荷軍投降。1942年5月6日,美菲聯軍7萬餘人在巴丹投降,菲律賓淪陷。1942年5月8日,緬北重鎮密支那失守,中國遠征軍、英印軍全面撤退,緬甸落入日軍之手。中國與盟國的陸上交通被徹底切斷,只能靠駝峰航線空運獲得援助物資。
1942年5月, 日本又先後侵佔新加坡、緬甸、新幾內亞和索羅門群島其餘島嶼等戰略要地,幾乎達到了原定的全部戰略目標。日本在征服東南亞和西南太平洋之後,控制了這個地域的1.5億人口和386萬平方公里土地。
連同以前侵佔的地區,包括朝鮮、中國淪陷區和印度支那,總面積達700萬平方公里,人口約5億,形成了一個北起阿留申群島,南臨澳大利亞,西迄印度洋的龐大殖民帝國,基本上實現了“大東亞共榮圈”的擴張計劃。
日軍在太平洋上的戰略防禦體系是依託一系列島嶼所形成的三條島嶼鏈。第一條島嶼鏈從南到北依次是吉爾伯特群島、馬紹爾群島、威克島、阿留申群島;第二條島嶼鏈依次是新幾內亞群島、馬里亞納群島、硫磺列島、小笠原群島;第三條島嶼鏈依次是菲律賓群島、台灣島、琉球群島,再由東西向的加羅林群島連接,形成蜘蛛網狀的戰略防禦態勢。日軍企圖憑借這些島嶼消耗、疲憊美軍艦隊,並適時出動聯合艦隊,進行一場海上決戰,迫使美國承認日本在西太平洋上的霸主地位,取得體面的媾和。
在日軍完成對太平洋島嶼的初步佔領,形成三條島嶼防禦鏈後,日本在戰略上開始顯露進攻乏力、防守失位的跡象。由於急於求成,日本的進軍路線拉得過長而在太平洋戰場陷入了困境。在對珍珠港襲擊6個月後, 日本在兩個關鍵性的戰役中接連受挫,這為盟軍全面反攻提供了良機。
I. 哪位大師誰給詳解下二戰馬來亞陸上戰況
你問的是「馬來亞戰役」(1941年12月8日-1942年2月15日)吧?
日軍負責佔領馬來半島為陸軍中將山下奉文,他選擇採用參謀辻政信的建言在雨季中進行攻擊行動,因為辻政信認為西方英國人那些士兵不願意在下雨、夜晚作戰,大日本帝國陸軍軍部原本凝派給山下奉文4個師進行侵攻任務,但是山下奉文卻只要2個師團(約5萬餘人)就足夠了,因為他認為馬來半島的叢林地形會使得後勤補給非常不易,軍隊人數太多會對後勤補給造成極大負擔。
——馬來亞戰役示意圖
這里還有一個「普及版」的連環畫,可以看一下:
http://bbs.tiexue.net/post_5489589_1.html
J. 第二次世界大戰-日本侵略馬來西亞的資料
首先是馬來半島之役,1941年12月8日12時15分,在航空母艦和護航艦隊的支援下,日軍第5和第18師團由第25軍軍長山下奉文中將率領,分別在暹羅灣的宋卡、巴塔尼和哥打巴魯同時登陸,並以53000人的兵力和英國將領帕西瓦爾將軍所領率的8萬名英、澳、新、印、馬聯軍部隊作戰。由於後者在人員訓練、戰術准備及裝備不足的情況下,在日本海空優勢兵力的打擊下,兵敗如山倒。兵分三路的日軍,在1942年1月31日完成攻佔整個馬來半島的任務。在該役中,日軍共傷亡了4515人,而盟軍則大部分被俘。其中在1941年12月10日馬來半島外海的關丹海域,奉命增援的英國海軍「威爾士親王」號戰列艦和「反擊」號戰列巡洋艦遭到52架日軍魚雷攻擊機和34架高空轟炸機的輪番攻擊,結果兩艘名艦均被擊沉。接著在1942年2月9日晚上10時,日軍再兵分兩路跨海登陸新加坡,將澳大利亞第27步兵旅擊潰後,迅速繼續挺進。1942年2月15日英軍投降,新加坡不到一星期就淪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