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來西亞多少農田
❶ 舉例簡述世界各國農家生態旅遊發展和現狀
(1)義大利。義大利是世界上旅遊業最發達的國家之一,擁有豐富的文化遺產和得天獨厚的自然景觀。在義大利的旅遊業中,農業旅遊屬於新興的生力軍,是近幾年發展勢頭迅猛的旅遊產業。義大利在1865年便成立了「農業與旅遊全國協會」,形成了早期的農業旅遊。經過了20世紀80年代的發展期和90年代的成熟期,到1996年為止,義大利全國20個行政區,已全部開展農業旅遊活動,其中尤以托斯卡那大區最為突出,每年接待國內外農業旅遊者高達20萬人次。
(2)法國。法國既是歐洲第一農業大國,也是世界旅遊業大國,這為法國的農家生態旅遊發展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條件。20世紀70年代,法國國內掀起了建造「第二住宅」的風潮,並開辟人工菜園活動。各地農民積極響應,紛紛推出了農庄旅遊,並組建了全國性質的聯合經營組織。近年,法國人又推出了全新的「農庄旅遊」業,將農業旅遊徹底產業化,全國有1.6萬戶農家建立了家庭旅館以供遊客體驗農家生活樂趣。1988年,法國設立了農業及旅遊接待服務處,並結合此後法國農業經營者工會聯盟、國家青年農民中心和法國農會與互助聯盟等專門農業組織,聯合成立了「歡迎您到農庄來」的聯合經營組織,吸引眾多的遊客前來旅遊。現在,這種農業旅遊能夠為法國農民帶來每年700億法郎的收益,相當於全國旅遊收入的1/4。
(3)西班牙。西班牙是歐洲除瑞士之外山地最多的國家,發展鄉村旅遊有著良好的自然條件。西班牙的鄉村旅遊在1986年前後開始起步,1992年以後快速發展,目前增長速度已經超過了海濱旅遊,成為西班牙旅遊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西班牙人非常重視鄉村旅遊,有36%的西班牙人的假期是在1000多個鄉村旅遊點度過的。鄉村旅遊使西班牙的農村發生了相當大的變化,也使農村的設施和環境都得到了很大的改善。西班牙農民只佔全國總人口的4%,但農業產值卻很高。過去5年裡,西班牙的鄉村旅遊增長了93%,其中89%的遊客是西班牙本地人。這個數字意味著每年有超過200萬的西班牙人遠離城市到內地的農村旅遊。
(4)美國。在美國,農業旅遊業被稱為是「鄉村旅遊」。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尤其是20世紀60年代之後,旅遊業逐漸成為了世界上發展勢頭最強勁並且持久不衰的產業。而從20世紀70年代後期開始,鄉村旅遊就開始在美國長盛不衰。
這是由於一方面,美國政府發現鄉村旅遊與傳統的工業相比,投入更少,收益卻更大;不需要大量的破壞環境,甚至有助於環境的保護;對於員工的技術要求也相對較低。美國農村一直地多人少,開展鄉村旅遊不僅彌補了農業勞動力的短缺,還能幫助農場主就近推銷農副產品。另一方面,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產生了對於鄉村生活的獵奇、回歸大自然的心理,越來越多的遊客不滿足於對美國幾個窗口城市的走馬觀花式的游覽,他們更加想要深入了解美國內部地區的文化、歷史、風光。再加上人口普遍老齡化,使得鄉村旅遊在美國受到越來越多人的青睞。
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之下,美國的農業旅遊得到了長足的發展。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美國聯邦政府和地方各級政府把發展旅遊業作為振興農業地區經濟的重要手段。為了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生存和發展,農場主在鄉村旅遊的內容和項目上不斷推陳出新,以吸引更多的遊客。除了採摘果品、飼養小動物、垂釣比賽、露營野炊等傳統活動,還新增了綠色食品展、珍稀動物展覽、農場博物館、鄉村音樂會等活動,引來了源源不斷的遊客。
到了20世紀90年代,全美農業地區經濟普遍下滑,但農業旅遊成了唯一有所增長的領域。根據美國旅遊行業協會的統計顯示,46%的美國成年人在2005—2007年間曾參加過鄉村旅遊。在美國夏威夷,2005年全州有4800多座農場從事鄉村旅遊,其產值達到3500多萬美元,其中38%左右來自農產品的直接銷售。
(5)馬來西亞。1985年,馬來西亞根據農業部的計劃,建立了一處農林旅遊區,作為農林示範、農林生態保護,開展農業旅遊參觀。從1992年起,將7月2~9日定為一年一度的「花卉節」,以花卉為主題,發展農業旅遊。隨著花卉生產的興起,以及政府有關部門的密切配合,實現了花卉的基地化、產業化,推動了旅遊業的發展,從而吸引了更多的遊客,使馬來西亞旅遊業連年創下佳績。1994年旅遊業外匯收入達到90億馬幣,成為排名第三的產業。1995年,馬來西亞成功舉辦了國際花卉展銷會,成為東南亞地區權威性的國際花卉展。
(6)日本。相對於歐洲,亞洲的農家生態旅遊起步較晚。其中,日本的農業旅遊發展相對較早。其特點在於各地的農場結合當地的農業生產特點,營造富有詩情畫意的田園風光,設立貼心的富有特色的服務設施,以此吸引了大批的國內外遊客。日本的農家旅遊活動豐富多彩,旅行社組織遊客參與春天下農田插秧、秋天收割、捕魚撈蝦、草原放牧、牛棚擠奶等一系列體驗性極強的務農活動。參加的人員有研究人員、學生、職員、公司白領等。
在日本的岩手縣有一座具有百餘年悠久歷史的民間綜合性大農場,名為小井農場。自1962年以來,農場先後開辟觀光農田40公頃。農場中分立了多個主題的區域,動物農場專門用來飼養各種家禽家畜以供人們觀賞逗玩,同時也可以學習到一定的飼養知識;遊客在欣賞完牧場館擠牛奶的表演以及奶油的加工過程後,還能購買到新鮮出爐的奶製品;別具特色的農具館,展示了各種各樣新奇古怪的農業用具,從日本古代的耕作工具到現代化的機器工具都一一陳列於其中,遊客們能夠在這里了解到日本農業發展的歷史。
隨著工業化和城鎮化的進展,在日本也興起了很多的觀光型農庄。人們只需要購買一張門票便能夠在農庄內自由的觀賞各種瓜果蔬菜、花草樹木,同時也有一些農庄提供了採摘樂趣的體驗活動,欣賞之餘還能夠帶走自己採到的新鮮蔬果。
1979年,日本大分縣前知事平松守彥先生提出的以「立足本地,放眼全球,自立自主,銳意創新,培養人才」為基本理念的一村一品運動,經過20多年的不懈努力,振興了大分縣的農村經濟,取得了顯著成效。在這項運動中,很多村莊都將自己的傳統風俗文化作為特色品牌大力宣傳和弘揚,吸引了大批的遊客慕名而來。
近年來,務農旅遊在日本也逐漸升溫。東京一家旅行社每年以春天的插秧和秋天的收割為中心,組織遊客去農村體驗農民生活,直接享受大自然的恩惠。去沿海地區的旅遊團還可以參加捕撈虹鱒魚和採集、加工海帶等活動。
(7)韓國。韓國的鄉村旅遊起步比較晚。近幾年,在一些大城市周邊的漁村出現了很多「觀光農園」和「度假鄉村」。這些農園提供城市居民可以休閑、體驗、收獲的活動,滿足了城市人放鬆身心的需求,農民也從中獲得了可觀的收入。有特色的是,在一些漁村中有規定20人以上的團體遊客在村內的食堂用餐,而零散的遊客則會被分配到經過專業培訓的農戶家中去享受農村式的聚餐,讓遊客吃得開心、吃得健康。這些觀光農園最初多是農民自發組建的。隨著韓國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年輕人都進入城市尋找工作,農村勞動人口下降,僅依靠種植糧食獲得的收入也不斷減少,而很多農戶的一些房屋被閑置。於是,在這樣的契機下,一些農村居民搞起了農家樂一類的鄉村旅遊,讓城裡人來農村吃吃飯、參與勞動,之後收取客人一定的費用。沒想到,這樣的農家旅遊一下受到了城市居民的熱烈歡迎,周末或節假日來農村進行這樣休閑旅遊的人越來越多。由於生意的紅火,越來越多的農民開始效仿這種形式的農家旅遊,經營著自己的農庄。不久之後,韓國的農業部門也發現了這種旅遊模式是增加農民收入的一條道路,於是大力提倡和推動鄉村旅遊的發展,制定了一系列有利於鄉村旅遊發展的政策。韓國農村經濟研究院提供的資料表明,韓國農村觀光和民俗市場的規模,2001年約為28400億韓元,到2005年達到了51100億韓元。
❷ 當年的亞洲四小虎是哪些地方,現在發展的如何了
亞洲四小虎是指泰國、馬來西亞、菲律賓和印度尼西亞四國。這四個國家的經濟在20世紀90年代都像80年代的亞洲四小龍一樣突飛猛進,因而得名。下面讓我們來看看他們的發展吧。泰國位於亞洲中南半島中南部,與柬埔寨、寮國、緬甸、馬來西亞接壤,東南臨泰國灣(太平洋),西南瀕安達曼海(印度洋),疆域沿克拉地峽向南延伸至馬來半島,與馬來西亞相接,其狹窄部分居印度洋與太平洋之間。從地形上劃分為四個自然區域:北部山區叢林、中部平原的廣闊稻田、東北部高原的半乾旱農田,以及南部半島的熱帶島嶼和較長的海岸線。國境大部分為低緩的山地和高原。泰國實行自由經濟政策,在20世紀90年代經濟發展較快,躋身成為「亞洲四小虎」之一,但於「九八經濟危機」中受重大挫折,之後陷入衰退和停滯。
❸ 中南半島耕地面積
中南半島的耕地面積為150萬平方公里。
中南半島(IndoChina Peninsula),是位於東南亞的一個半島,為亞洲南部三大半島之一。
因處於中國南方,中國稱為「中南半島」。又因位置臨近印度和中國,受到印度和中國的影響,國際上稱為「印度支那」。
中南半島包括越南、寮國、柬埔寨、緬甸、泰國及馬來西亞西部,是世界上國家最多的半島。
中南半島氣候濕熱,植被繁茂,半島的主要河流及山脈為中國所延伸過來,故有「山同脈,水同源」之說。
氣候特徵
中南半島絕大部分位於北緯10°-20°之間,屬典型的熱帶季風氣候。每年3-5月為熱季,冬夏季風均消退,氣候炎熱,月均溫達25-30℃;一年分旱雨兩季,6-10月為雨季,盛行西南季風,降水充沛;11月至次年5月為旱季,盛行東北季風,天氣乾燥少雨。氣候特徵:全年高溫,降水集中分布在夏季。
❹ 馬來西亞買房至少要准備多少錢
馬來西亞購房各項費用
1、印花稅1% - 3%
馬來西亞購買商鋪介紹
1)中國人可以購買馬來西亞商鋪,最低限額必須是馬幣100萬。
2)根據馬來西亞國家銀行官方網站,非馬來西亞公民可取的房屋貸款來購買非自住的商業地產或住宅房產。一般購買海外房產可貸款50-60%,持有第二家園簽證可貸至70%,但是是否批准,以及具體批准比例要看銀行。
3)持有費用:
a) Property Tax物業稅:所有在馬來西亞購買的商店、工廠、和農田都得支付物業稅。當地轄區負責收集物業稅,這取決於司法管轄區而異。
b) Assessment Tax 門牌稅:費用按照物業的年租金價值,這個每年租值是由當地的權威決定。一般商店需支付的門牌稅是年租金的12%,1年分期成兩次付款(就是一次付款6%)。
c) Quit Rent 地稅:每年支付一次,以每平方尺2仙的計算。
d) Stamp Duty印花稅:當購買一個物業,印花稅必須在轉讓備忘錄支付。對於第一個RM100,000,印花稅是1%;在接下來的馬幣40萬,印花稅2%;任何超過馬幣500,000,印花稅3%
4)出租政策:可以出租,但包租不保證。出租回報率需根據店鋪地段考量,一般為 5-6%。
5)租金:一般租金是按月份支付
❺ 馬來的雨資料0420
因為 現代化實質上意味著每個人擁有更多的物質和更大的空間,而物質的有限性和人類生存空間的有限性與現代價值的無限發展觀和進步觀之間的矛盾,是造成現代人類社會災難的根源。人類現代的生產和生活方式是造成環境惡化的主要原因。佔世界人口20%的西方國家消耗著世界80%的資源。
環境破壞使廣大發展中國家原有的經濟和社會困境雪上加霜。德國學者莫特爾曼指出,「西方世界毀滅第三世界的自然環境,並且迫使第三世界毀滅它自身的自然環境,相反的,第三世界自然環境的破壞——如雨林的濫伐和海洋的污染——通過氣候轉變反撲到第一世界。第三世界率先死亡,然後是第一世界。窮人率先死亡,然後是富人。小孩先死亡,然後是大人。」
現代化摧毀了人類可持續發展的自然經濟和各種具有節制的文化傳統和價值,使各種發展完全不受約束。對人類和整個生物圈的顛覆影響都產生於過去的500年,即西方價值向全球擴張和取得世界支配地位的500年,500年相對於人類近6000年的文明史,只有8%的時間,但正是這短短500 年所造成的人口爆炸和環境破壞,已經打破了人與自然的平衡關系,改變了生物圈的循環方式和人類的自然進程,違背了人類的整體經驗。現代生態危機是西方科技文明的必然後果。
在現代社會,人是萬物的尺度,金錢是萬物的尺度,使用價值服從於交換價值,生產的真實目的是利潤而不是使用。人們關心的是成本和效率,過度競爭和效率迷戀使人們從事任何活動的出發點都是急功近利的。西方哲學思想從人類中心到西方中心和自我中心的思維方式和價值取向必然導致對所有客體,包括對自然、他人和他族的佔有和控制,變成各種各樣的攻擊性行為。現代文明的進步觀和發展觀認為,人可以無限地認識和改造自然,這使得人們對自然的索取變得有恃無恐,對佔有更多的物質財富成為理所當然。由西方價值主導的現代化是當前人類所面臨的自然環境威脅的根源。
人們並非存心要破壞自然的,而是受到市場和科技力量的驅使;西方文明也並非存心要毀滅其它傳統文化的,而是受到自身強烈的內在擴張沖動的驅使。人與自然關系的惡化,不是所有制,也不是意識形態造成的,而是價值造成的,是由價值形成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造成的。新加坡著名學者基肖爾·馬赫布巴尼認為,西方已成為全球主要危險之源。因為西方價值的主要興趣和努力都是為了要改造和控制自然和人類。現代化與自然是矛盾的,現代化發展是以自然為代價的。
1、人口爆炸
人類在地球上已經生存了幾百萬年。人類歷史上曾經歷過三次大規模人口增長,第一次發生在大約200萬年前,由於工具的使用和製造,使人類能獲得更多的食物;第二次發生在大約一萬年前,畜牧業和農業的出現,人類可以有控制地生產更多的食物;第三次人口大發展出現在十七世紀工業革命之後。目前世界人口還在以每年8000萬的速度增長。人口爆炸是現代化本身造成的。現代化使人口增長、經濟發展和環境破壞三者互為因果,惡性循環。現代化增加了食物,提高了醫療衛生條件,延長了預期壽命,但同時卻破壞了亘古以來的生死平衡,導致人口爆炸,並帶來了政治、經濟、社會、尤其是生態方面的嚴重後果,使人與人之間在生存空間上彼此構成威脅。如果生活充滿緊張、焦慮和痛苦,長壽又有何益?
更多的人口不僅意味著需要消耗更多的自然資源,佔有更大的活動空間,製造更多的污染,而且導致為生存空間——糧食資源、土地資源、能源、礦產資源和水資源進行更激烈的爭奪。
現代化除了帶來絕對人口過剩外,還造成相對人口過剩。因為現代化追求的效率必然會排斥勞動力。現代農業的發展使農業產量劇增,而農業勞動力卻大幅度減少,今天,在主要農業生產出口國,農業人口只佔3%左右;工業生產領域也在快速地朝著這一方向發展。
人口增長有賴於生產發展,生產的發展擴大了人類的活動空間,也擴大了對自然的開發和對環境的破壞。自工業革命以來短短兩百多年裡,人類對自然資源的開發利用和對自然的污染破壞遠遠超過了過去幾千年的總和。環境破壞在規模和速度上與整個現代化成正比。現代化將人從貧困中解放出來,卻讓人類付出人文和生態破壞的代價。
計劃生育非常現實,非常必要,但卻帶來一系列的社會和心理問題,它成了一種違背自然的補救辦法。
2、環境污染
宇宙整體與生命體一樣是具有自我平衡和修復的機制的,但它有一個度,一旦超出這個度將失去平衡,難以自我修復。今天,人類活動已無所不在,人類已把自然界的面貌徹底改變了,我們正在接近這個度。環境污染已威脅到這個世界的每個人,而在那些最貧窮的國家已經開始了無聲的大屠殺。
現代科學技術已擾亂了我們賴以生存的整個生物圈,現代科學技術的每一個勝利都遭到了自然的報復,使人類朝生態毀滅的深淵又邁進一步。現代文明進程中的每一項重要發展都是利弊參半,所帶來的未知和潛在隱患,都會造成深遠的影響。全球變暖、臭氧層消耗、生態多樣性消失、酸雨、江河和海洋污染、森林消失、土壤退化、能源和礦藏衰竭以及其它生態變化,都是近幾個世紀以來現代化發展的結果。大部分新出現的疾病都是因環境改變導致的,它們通過空氣、水和食物直接影響人的健康,全球約40%的人口死亡都與環境破壞有關。
抗生素
二十世紀40年代抗生素的出現拯救了無數生命,人們曾自信地以為已經永遠征服了各種傳染疾病,所有病毒都可以被抗生素殺死。但不幸的是,更多的病毒開始改變它們的基因以抵抗抗生素的作用。到現在為止,讓醫學家感到束手無策的病毒反而越來越多。
許多抗生素在使用後對肝臟、腎臟和胃腸道等組織都有一定的副作用,引起一些不良反映,如食慾不振、惡心、腸胃不適、過敏、休克等。
隨著人們越來越普遍使用抗生素,以及抗生素廣泛應用於家禽家畜,人體因直接間接攝取了更多的抗生素,從而產生了一定的抗葯性,使原有的抗生素失效。這意味著,使用抗生素除了給身體帶來一定傷害外,並不能達到消炎殺菌的作用。人們不得不投入新一代抗生素的開發生產,而新的抗生素使用一段時間後,又會出現同樣的情況,即產生新的抗葯性。據估計,開發一代新的抗生素需要10年的時間,而產生新的抗葯性只需要2 年的時間。
由於抗生素是注入體內直接殺死病菌,而不是通過增強免疫力來抵抗病菌,現在,人一出生就接種疫苗,一感冒就用抗生素,長期使用抗生素和對抗生素的依賴,將使人類的免疫系統變得柔弱遲緩,導致人體免疫系統的逐漸退化。
人類對環境的破壞使生物的變異已達到了前所未有的地步,人為製造和新發現的新的生物致病因子將會不斷出現。從90年代起,由於環境污染和變化以及其他原因,幾乎每年都要發現一種新的生物致病因子。世界衛生組織已證實,現今約有40種疾病僅僅在一代人以前還不為人知。自1967年以來,至少有39種新的病原體被發現,新傳染病正以每年新增一種以上的速度被發現,而半個世紀以前,人們關注的主要是霍亂、鼠疫、回歸熱、天花、斑疹傷寒和黃熱病等六種疾病。大量的人口增長、快速的城市化、頻繁的人口流動將使新發傳染疾病比歷史上任何時候傳播的速度都要快,而新發疾病帶來的危險將是全球性的,因為沒有一個國家能夠完全防止新發疾病傳入境內。
農葯
世界上有300萬種昆蟲,其中只有3000種是有害的,其餘的則是無害或有益的。使用農葯(殺蟲劑、除草劑)殺死了害蟲,清除了雜草,保護了農作物、牲畜和森林,但同時也殺死了大量其它的生物,包括生物鏈上各種相關的植物、昆蟲、鳥類和魚類,並將餘毒殘留在農作物、牲畜和水產品體內,最後通過食物進入人體,造成對人體肝臟、腎臟、腸胃等各個器官組織,以及中樞神經系統和免疫系統的損害。
少數害蟲則可能因個體變異產生抗葯性,這樣,當其它個體被殺死時,它們卻存活下來,然後成倍增長,出現新一代能抗葯的昆蟲,使已有的農葯失效,造成害蟲再度成災,迫使人們開發生產新型高效低毒農葯,而新型農葯的使用可能在短期內顯示出一定的比較優勢,但從長期和更大范圍的使用,仍然會使整個自然中的農葯保有量持續增長。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今天,我們幾乎已經找不到完全不含農葯的食物了。
也許我們可以指望人也象昆蟲和植物一樣通過長期、大量吸收殘留有毒化學葯品而產生抗葯性,據報道,人類的確正在通過獲得新的基因和能力加速進化以適應日益惡化的環境,這些能力包括代謝能力和抗病毒能力,但人的生命周期畢竟比一般動植物長,人類進化的速度遠遠趕不上環境惡化的速度。
合成洗滌劑
由於合成洗滌劑的洗滌能力和成本都優於傳統的肥皂和鹼粉,因此,合成洗滌劑一問世,便迅速在全球普及。合成洗滌劑包括人們經常使用的洗衣粉、餐具洗滌劑、衛生間洗滌劑、地毯洗滌劑、金屬洗滌劑、油污洗滌劑等。這些石化洗滌劑隨著其它生活廢水流入江河大海,造成江河湖泊的富營養化和海洋赤潮。目前地球的水質和土壤的污染中,有70%是來自於家庭所排放的生活廢水。
人們在使用各種洗滌劑時,這些洗滌劑中所含的各種磷化物、氯化物、硫化物等有害化學毒素可能通過毛孔或呼吸進入人體,經過一定積累將損害皮膚、免疫系統、血液系統、神經系統、生殖系統的功能,導致貧血、肝功能下降、不孕、癌症和畸形的發生。
化肥
化肥自問世以來,在提高農作物單位面積產量方面成績顯著,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世界各國化肥用量劇增。農田所施用的任何種類的化肥,都不可能全部被植物吸收利用,因而造成大量化肥流失,由此而引起水體、土壤和大氣污染,成為僅次於農葯的主要人為污染源。化肥對環境的污染包括:江河、湖泊和內海的富營養化;土壤酸化和土質板結;食品、飼料和飲用水中有毒成分(亞硝酸鹽等致癌物質)增加;化肥中的氮元素等進入大氣後,可增加溫室氣體。今天,農作物單產的提高,除了靠改良品種和過度開墾外,在很大程度上是大量使用化肥和農葯的結果。
城市生活污水
城市生活污水主要包括糞便、洗衣水、洗澡水、泔水及各種清洗廢水。現代城市生活污水處理是首先大區域收集污水,通過污水管網和相應的泵站輸送到集中的大型污水處理廠,經過微生物好氧、厭氧及滲透過濾等處理後,再排放到江河湖海。在大規模的處理過程中,廢水中的主要污染物如懸浮物、有機物、石油類、揮發酚、氰化物、硫化物、汞、鎘、鉻、鉛、砷等雖已大部分被清除,但仍有相當部分殘留在水中。隨著城市化的加快,城市生活污水排放量的急增,城市生活排污量已超過了工業污水排放量,江河湖海中有害物的濃度正在持續上升。
城市與農村分離所帶來的人類與土地之間物質代謝的中斷,在工業化國家,是在一百多年前才開始出現,在多數發展中國家,僅僅是近幾十年來的事,而在過去幾千年裡,人畜糞便一直是農家最好的有機肥,泔水一直是農家上好的禽畜飼料。現代的生產和生活方式造成雙向的破壞,一方面它將本可以參加自然循環的物質倒入江河湖海,浪費大量有機肥料,造成大量污染;另一方面又通過工業手段,消耗大量物資和能源,生產大量化肥,施入農田後再次造成新的污染。
冰箱、空調
自1930年,製冷劑氯氟烴問世後,很快在工業製冷、家用冰箱、空調、氣溶膠、噴霧器等領域開始廣泛應用。隨著城市化的到來和家用電器的普及,冰箱、空調已成為現代家庭的必需品。今天,科學研究已證實,氯氟烴是兩種主要破壞臭氧層的人工產物之一(另一種為甲基溴,用於殺死農田及糧倉里的昆蟲和嚙齒動物)。臭氧層能吸收紫外線,保護人和動植物免受太陽紫外線等宇宙輻射,氯氟烴中的氯原子對臭氧層有極大的破壞作用,它能分解吸收紫外線的臭氧,使臭氧層變薄。強烈的紫外線照射會損害人和動物的免疫功能,誘發皮膚癌和白內障,破壞地球上的生態系統。
盡管空調的歷史只有幾十年,但現在人們對空調的依賴就象需要用鍋來煮飯,用壺燒水一樣,成為理所當然。中央空調更成了現代公共建築的規范設計系統,它將門窗密閉,以保持內部溫度和節能,新風通常只佔空調總風量的一小部分,其餘均是回風,室內絕大部分空氣都循環使用,所以室內積有許多細菌、病菌、黴菌,空氣中散發著大量甲醛、苯、氨、氡等有害氣體和異味,漂浮著大量塵埃和煙霧等懸浮粒子,常常導致頭疼、氣悶、流淚等空調綜合症的產生。
計算機網路
今天,互聯網已成為繼報刊、廣播、電視之後的第四媒體,成為人們工作、學習、交往和娛樂的必備工具。自1946年發明第一台電子計算機,1975年造出第一台微型計算機,1986年互聯網問世以來,在人類歷史上,除了電和蒸汽機外,沒有任何一項技術能夠像計算機網路一樣對社會的生產、生活,對人們的觀念、心理、思想和意識,對個性、情感和人際關系產生如此大的顛覆性影響。
在社會關繫上,計算機技術的應用正在無限的延伸,形成排斥一切傳統的、嶄新的文化形態——計算機文化。網路社會特有的運行規則正在顛覆人類迄今為止的社會秩序、道德規范、人際關系和價值體系,一切社會和個人行為都被納入這個無所不能的虛擬世界。在強大的計算機網路統治下,人正在喪失思考、交往、閱讀、書寫和動手能力,對計算機網路產生深刻的依賴。人被爆炸的信息淹沒,無所適從,太多的訓則等於沒有選擇;人的個性、靈性、情感正在被數字和符號侵蝕,成為網路的延伸和信息的載體。計算機網路的發展是無法抗拒的,而它的未來是難以預測的。
在民族文化上,計算機網路的發展加強了強勢文化對弱勢文化的侵蝕和覆蓋。據有關統計,目前在互聯網路上,英語內容約佔90%,法語內容約佔5%,其他語種的內容只佔5%。在這場新的、大規模的文化侵略中,世界已失去邊界,各種反映西方價值的內容正長驅直入,名人、利益集團和市場的影響已超過民族國家的意義。各個民族文化不僅被迫放棄了自己原有的生活方式和特有的技藝,而且還不得不放棄其賴以存在的對本民族文化與價值觀的信任和依賴。金錢、計算機網路和民主政治正在成為全球化時代的三種主要世界性語言。
在生理上,長期經常使用電腦,保持固定姿勢,接受大量電磁波輻射以及電腦、列印機、傳真機和復印機等相關設備釋放出的臭氧,容易使人出現厭食、頭暈、惡心、耳鳴、眼花、失眠、心慌、氣短、無力、心煩意亂、精神萎靡、情緒低落、反應遲鈍等症狀,導致眼部疾患、頸椎/腰椎間盤突出、肩周炎、皮膚乾燥發黃、下肢靜脈曲張、神經衰弱、肥胖、痔瘡等疾患。
在心理上,網路世界正在變成一種心理依賴和精神寄託,成為逃避現實的工具。計算機網路開始了人類從現實世界向虛擬世界的大遷徙,網路世界呈現出的虛幻、新奇、自由、開放使人沉溺。網路通過電腦終端與人交流,取代了真實的人際交往和社會參與,它帶給人興奮,但接著而來的是孤獨和失落。沉溺越深,維持興奮的時間就越短,失落和抑鬱就越深。網路縮短了人的時空距離,卻擴大了人的心理距離,人與人之間的心靈和情感交流變成了人、機之間的冷麵對話,習慣了網路世界的千變萬化,使人對現實生活缺乏興趣。
手機
第一台行動電話誕生於1985年,如今,手機已成為繼報刊、廣播、電視,網路之後的「第五媒體」,它不再是奢侈品和社會身份的象徵,而是一種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如同出門時,跟鑰匙和錢包一樣需要隨身攜帶。新型的手機已經不是單純的通訊工具,它不僅可以用來通話,還可以用作筆記本、收發郵件和簡訊、上網、玩游戲、拍照,甚至可以看電影;此外,其它一些日常經濟活動也可以通過手機這一智能終端來實現,手機可以取代錢包、銀行卡、信用卡,甚至當作大門鑰匙和家用電器的遙控器。手機的出現為人們的社會交往提供了極大的方便,改變著人們的生活方式,對人們的生理和心理產生深遠的影響。
由於手機是靠發射電磁波傳遞信息的,使用手機時,人體就成了天線的一部分,尤其是人的大腦和脖子,長時間通話,意味著長時間受到電磁波和無線電頻率的輻射。手機電磁波輻射危害不斷累積可能引起頭痛、記憶力減退,睡眠失調,神經衰弱、心悸胸悶、頭暈目眩、精神不振,影響人的正常細胞代謝,損害人體免疫系統和生殖系統,誘發腦部腫瘤,而腫瘤的潛伏期可能長達15年。
「手機依賴症」已成為一種新型的心理疾病在人群中普遍傳播。越來越多的人發現自己已無法離開手機,哪怕一會兒不見,也會覺得莫名其妙的煩躁、焦慮和失落。如果偶然忘帶手機,就會感到心煩意亂,不能做其他事情;當一段時間手機鈴聲不響,就會感到若有所失,下意識地看一下手機是否有未接來電;總有聽到手機鈴聲響了的幻覺,經常把別人的手機鈴聲當作自己的手機在響;經常下意識地拿出手機看看是否有自己的電話;經常擔心手機自動關機;當手機一時不能聯線或收不到信號時,會感到坐立不安。
手機成了人們的一種精神寄託和虛擬伴侶,不可須臾分離,使人沉溺,它助長攀比心理和喜新厭舊的習氣。對傳播媒介的過度依賴,加深人的疏離。在一些場合,手機更被濫用作與針孔攝像機、袖珍竊聽器一樣監視他人行蹤的工具。
汽車
作為現代文明的標志,汽車是近代歷史上最偉大的一項發明。汽車具有一種激動人心的魅力,汽車的出現極大地推動了現代生產的發展,加快了整個社會生活的節奏,形成了一種前所未有的汽車文化,它是身份的象徵,代表一種西方的生活方式。汽車對人類帶來的影響比其它科技都更直接、廣泛和深刻。汽車文化造成的能源、土地、交通和污染危機正在全世界蔓延。
目前全世界的汽車保有量已超過6億輛, 並正以每年3000萬輛的速度增長,預計到2010年全球汽車數量將達到10億輛。全世界汽車使用的石油約占石油總消費量的2/3;我國汽車使用的石油約佔全國石油消費量的1/3。據統計,目前全球每天有3000多人死於車禍。
汽車尾氣已取代煤煙成為當今城市的主要污染源。在汽車尾氣所含有的上百種化合物中,一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鉛和固體懸浮物等對人體呼吸、免疫、血液、遺傳等系統會造成急性損害或慢性中毒。生活在城市裡的人,肺成了吸塵器,越來越多的人死於與汽車尾氣有關的疾病,尤其是肺癌。在城市和汽車大國,汽車尾氣已成為酸雨和光化學污染的主要原因。汽車交通雜訊已成為城市環境的主要雜訊污染源。
通過改進汽車的燃燒裝置,使用天然氣、生物燃料、氫燃料所減少的尾氣污染和消耗的能源根本無法抵消現有汽車和每天新增上路汽車所製造的污染和消耗的能源。汽車尾氣正在通過增加治理污染的代價,提高醫療成本吞噬經濟增長的成果。生活在城市,安靜已經與潔凈的水和空氣一樣稀罕和珍貴了。
人口的膨脹加速了城市規模的擴張,工作的流動性和跨地區性,生活的變化多姿,使汽車從奢侈品變為必需品;大眾文化和消費文化大大推動汽車社會的發展;汽車文化在改變社會生活方式的同時也改變著人們的體質和性格,導致生命本質和身體功能的退化;對汽車的依賴使人變得越來越急躁、狹隘和沒有耐心,所有現代科技的新發明都與速度、變化和效率有關,對於生命本質來說,它們給人催逼、壓迫和不安的律動。而隨著中國、印度以及廣大第三世界國家快速邁入汽車社會,汽車災難才真正開始了。
塑料
塑料製品作為一種新型材料,具有質輕、防水、耐用、生產技術成熟、成本低的優點,在全世界被廣泛應用且呈逐年增長趨勢。今天,我們已生活在一個被塑料包圍的世界,而我國已成為世界上十大塑料製品生產和消費國之一。如同所有現代事物一樣,塑料的出現也一定會帶來對自然的負面影響,塑料雖不同於鉛、汞、石棉、農葯、殺蟲劑等傳統有害物質,但它會對環境和人體帶來潛移默化的危害。
大量的廢棄塑料袋、一次性塑料餐具、農用薄膜造成的「白色污染」,正在危害著世界各地的環境,這些廢舊塑料混在土壤中,難以降解,會影響農作物吸收養分和水分,導致農作物減產,而流入水體的廢舊塑料被動物吞食會導致動物死亡。
塑料中的兩種物質雙酚A和鄰苯二甲酸鹽,會影響人類繁衍,改變人體激素,擾亂體內生物信號,尤其是在胎兒階段及剛出生時造成細胞和組織變異,對胎兒和兒童發育造成有害影響。另外,它還可能導致乳房和前列腺的變異,增加患癌症的幾率。
另外,塑料的生產加工耗水驚人,據估計,一隻容量為1升的塑料瓶在生產過程中需要耗費7升水。隨著近年來瓶裝水、桶裝水及各種瓶裝飲料的普及,不僅使我們直接接觸塑料這種有害物質的機會更多了,而且消耗的石油資源和水資源也越來越多了。為了一點潔凈水,不惜消耗大量其它物質,同時攝入有害物質,它體現了現代生活的邏輯。
克隆
基因工程的發展步驟:第一步,克隆,即通過基因復制,生產出原物的復製品;第二步,修改,即通過對基因排序進行修改,預防和治療各種頑症和絕症;第三步,創造,即通過基因的增減、改變和重組,創造出「人造人」。現代分子克隆技術產生於20世紀70年代;1997年克隆羊多莉的誕生;2000年人類基因組計劃草圖完成;2008年4月1日,英國紐卡斯爾大學的科學家宣稱成功培育出英國首個人獸混合胚胎。目前全世界的科學家正在開展一場人造生命的競賽。
克隆人計劃的產生既是為了無排斥反應的器官移植,保護瀕危物種,同時也是受許多經濟利益的誘導。盡管現在大多數國家只支持治療性克隆,反對生殖性克隆,但二者之間只有一步之遙,治療性克隆終將導致生殖性克隆。這將意味著,人類繁殖後代的過程將不再需要兩性共同參與,基因工程將要改變的不僅僅是解剖學結構和智力,而且將改變家庭結構、社會關系、身份認定,以及包括倫理、道德、情感、興趣和審美等在內的一切人的屬性。
克隆技術能夠在人、動物、植物和微生物之間進行人為的相互轉移,未來的人造人將可能是人、動物和植物的混合體,這種人獸雜交的試驗現在已經開始,人與動物之間的界限將要突破,半人半獸的怪物就要出現,人類將面臨被自己創造出的高等物種淘汰的威脅。另外,由於「人造人」具有各種人為的優越稟賦,他們有可能發展出一套適合於他們自己的價值體系和生活習俗,從而與具有這樣那樣缺陷的自然人產生對立,並發展成一種新的種族歧視。
把克隆技術用於人類自己,不僅有悖於人類價值,有悖於人類的倫理和道德的原則,也是對人性的侮辱,它表現出西方價值的歇斯底里,現代科學的瘋狂和人類的自我作踐。
轉基因
人類在過去的幾千年裡對農作物和動物的改良主要是通過隨機和自然的方式來選擇和積累優良基因。而轉基因技術是將某些生物的基因轉移到其它物種中,改變生物的遺傳物質,使被改造的生物在性狀和品質方面向人類需要的目標轉變,它能在不同生物個體間實現基因轉移,是完全按照人類的需要創造出的人造生物。
1983年,世界上第一例轉基因植物——含有抗生素葯類抗體的煙草在美國培植成功;1993年,世界上第一種轉基因食品——晚熟西紅柿在美國投放市場 。目前在國際上,抗蟲、抗病、抗除草劑的轉基因棉花、玉米、大豆、馬鈴薯等已進入商業化應用階段,除了轉基因作物外,轉基因畜禽,轉基因生物農葯,轉基因生物肥料也開始出現。隨著人口的不斷增長和土地的減少,採用生物技術和傳統農業相結合的方式已成為解決未來80-100億人吃飯的問題的重要途徑。我們已經不得不接受轉基因食物了,不久,我們將找不出不含轉基因的食物了。
轉基因技術不僅能有效解決糧食短缺,提高經濟效益,縮短作物生長期,減少農葯使用,增加食物營養和食物種類,同時還為人類戰勝各種絕症提供了希望。 但基因一旦被改動,有可能引起生物體內一系列未知結構與功能的變化;且轉基因操作對生物體的影響會通過不同方式進行遺傳傳遞,從而導致一系列未知問題的產生。
自然界經過漫長歷史進化而來的任何物質,包括基因資源都是一個和諧相關的整體,自有一套內在的運行規律,一旦引入外來轉基因生物品種,將可能超出人的控制,且無法還原。經過人類篩選的外來強勢基因,將因為比其它原生品種的優越而大量繁殖,從而導致自然界原有品種的滅絕,甚至導致超級病蟲害和超級雜草的出現,破壞生物的多樣性,擾亂整個生態系統。另外,轉基因食物中可能含有某些毒素,引起一些過敏反映,造成某些營養物質的破壞。由於轉基因食物的歷史太短,尚不為人知。
❻ 馬來群島上多火山,地震,可是人們選擇在火山周圍居住,耕地。他們的選擇是正確的嗎為什麼
是正確的,一是因為火山噴發後會帶來許多物質,這些物質堆積在附近使得周圍的土壤特別肥沃,適合於糧食作物的生長,投入少產量大,所以他們xuyao居住於火山口附近!二是因為馬來西亞地少人多,經濟落後,只好以這種方法來減少投入增加收入!(我高中時就這么答的)
❼ 中國土地、耕地、草地、森林面積和煤、水、石油儲藏量、居世界第幾和人均佔有量及居世界第幾
①土地資源。中國陸地面積960萬平方公里,占亞洲大陸土地面積的22.1%,佔全世界陸地面積的6.4%,是世界上國土面積廣闊的國家之一。中國豐富的土地資源具有兩個顯著的地理特色:一、海拔較高、起伏較大的山地(包括丘陵、山地和高原)所佔的面積超過平地(平原和高平原),成2/3與1/3之比;二、在復雜多樣的生態環境中,形成草原多、耕地少、林地比例小、難利用土地比例大的特點。目前,草原約佔全國土地總面積的37.4%,耕地佔10.4%,林地約佔12.7%,而沙漠、戈壁、高寒荒漠、石山、冰川和永久積雪等難以利用的土地則合計約佔20.5%。盡管如此,中國土地資源進一步充分合理利用的潛力仍很大,除現有草地、耕地和林地外,估計全國還有約3300萬公頃的宜農荒地、6000多萬公頃的草山草坡和9000多萬公頃的宜林荒山、荒地和疏林地有待開發利用(見中國土地資源)。
②能源。中國常規能源的資源品種齊全,是世界主要能源國家之一。煤炭資源豐富,1990年底煤炭保有量達9014.53億噸,居世界前列;水力資源尤為豐富,理論蘊藏量6.76億千瓦,居世界第1位;石油儲量除已探明部分以外,全國陸上和海上遠景儲量都很樂觀(見中國能源)。
③礦產。中國是世界礦產種類多、分布廣、儲量大、大部分礦產資源能夠自給的少數國家之一。截至1990年底,中國已探明有一定儲量的礦種達148種。其中以有色金屬居優勢,鎢、銻、錫、汞、鉬、鋅、銅、鉍、釩、鈦、稀土、鋰等均佔世界前列。如鎢的儲量為世界各國總儲量的3倍多,稀土金屬儲量佔世界總儲量的一半以上,銻的儲量佔世界儲量的44%。鉛、鐵、銀、錳、鎳等的儲量亦具世界意義。鐵和錳的儲量雖均佔世界第3位,但貧礦多,富礦少;此外,還多伴生礦。如攀枝花鐵礦中,有釩、鈦、鎳等伴生。非金屬礦中的硫鐵礦、菱鎂礦亦居世界首位,磷礦居第2位,石棉等居世界前列(見中國礦產資源)。
④水資源。中國水資源初步估算為27115億立方米。中國河川多年平均徑流相當於世界徑流總量的5.8%(見中國水資源)。
⑤森林資源。中國現有森林面積1.24億公頃,雖佔世界第8位,但森林覆蓋率僅為12.98%,列世界第121位;森林蓄積量91.41億立方米,居世界第5位,其中有多種材質優良、經濟價值較高的樹種(見中國森林資源)。
⑥生物資源。中國生物資源非常豐富,僅種子植物即達2.45萬種,次於馬來西亞和巴西,居世界第3位。在種類繁多的植物中,經濟植物(按單項用途一次一種計)即達2411種,不僅提供各種食料、葯材、纖維和其他多種工業原料,並可保護和改善自然環境條件。水產資源中有色類約2400多種,其中海洋魚類約佔3/5,其餘為淡水魚類。此外尚有甲殼類、貝類和海藻類等(見中國動物資源、中國植物資源、中國水產資源)。
人均資源佔有量低從中國各項自然資源的絕對數量看均甚可觀,但人均佔有量都低於世界平均水平。如中國土地總面積居世界第3位,但人均不足1公頃,而世界人均卻達3公頃;耕地面積列世界第4位,人均約0.1公頃,世界人均約0.36公頃;草場資源居世界第3位,人均約0.35公頃,世界人均為0.76公頃;森林面積人均0.107公頃,世界人均為0.65公頃;地表徑流總量人均不足2700立方米,只有世界平均值的1/4;同時,在世界上45種主要礦產資源儲量價值比較中,按礦產總值比計,中國居世界第3位,而人均卻居世界第10位。
❽ 世界耕地排名
排名 國家 總耕地面積 比例 耕地 比例 園地 比例 其它比例 國土面積
— 世界 17298900 11.61 15749300 10.57 1549600 1.04 88.38 149000000
1 美國 1669302 18.22 1650062 18.01 19240 0.21 81.78 9161923
2 印度 1535058 51.63 1451809 48.83 83249 2.8 48.37 2973190
3 中國 1504350 16.13 1385905 14.86 118445 1.27 83.87 9326410
4 俄羅斯 1237294 7.28 1218599 7.17 18695 0.11 92.72 16995800
5 巴西 661299 7.82 586036 6.93 75263 0.89 92.18 8456510
6 加拿大 474681 5.22 415573 4.57 59108 0.65 94.78 9093507
7 澳大利亞 471550 6.19 468503 6.15 3047 0.04 93.81 7617930
8 烏克蘭 333847 55.3 324791 53.8 9056 1.5 44.7 603700
9 印尼 330037 18.07 201456 11.03 128581 7.04 81.93 1826440
10 奈及利亞 329334 36.16 300736 33.02 28598 3.14 63.84 910768
11 阿根廷 284342 10.39 274490 10.03 9852 0.36 89.61 2736690
12 墨西哥 268072 13.94 243457 12.66 24615 1.28 86.06 1923040
13 土耳其 255893 33.2 229764 29.81 26129 3.39 66.8 770760
14 法國 227155 35.49 214162 33.46 12993 2.03 64.51 640053
15 哈薩克 222394 8.33 221059 8.28 1335 0.05 91.67 2669800
16 伊朗 221400 11.07 195600 9.78 25800 1.29 88.93 2000000
17 巴基斯坦 196860 25.28 190319 24.44 6541 0.84 74.72 778720
18 西班牙 184981 37.03 135776 27.18 49205 9.85 62.97 499542
19 泰國 176407 34.47 140941 27.54 35466 6.93 65.53 511770
20 南非 157246 12.89 147609 12.1 9637 0.79 87.11 1219912
21 尼日 144911 11.44 144784 11.43 127 0.01 88.56 1266700
22 蘇丹 139000 6.95 135600 6.78 3400 0.17 93.05 2000000
23 波蘭 125590 41.25 122545 40.25 3045 1 58.75 304459
24 衣索比亞 119358 10.66 112080 10.01 7278 0.65 89.34 1119683
25 德國 117793 33.73 115698 33.13 2095 0.6 66.27 349223
26 緬甸 106751 16.23 98135 14.92 8616 1.31 83.77 657740
27 菲律賓 106357 35.67 56652 19 49705 16.67 64.33 298170
28 義大利 104377 35.5 77651 26.41 26726 9.09 64.5 294020
29 羅馬尼亞 95384 41.41 90961 39.49 4423 1.92 58.59 230340
30 摩洛哥 93723 21 84797 19 8926 2 79 446300
31 越南 88075 27.07 65528 20.14 22547 6.93 72.93 325360
32 阿爾及利亞 82170 3.45 75501 3.17 6669 0.28 96.55 2381740
33 阿富汗 79902 12.34 78542 12.13 1360 0.21 87.66 647500
34 孟加拉國 78297 58.47 74173 55.39 4124 3.08 41.53 133910
35 馬來西亞 75567 23 17939 5.46 57628 17.54 77 328550
36 民主剛果 75511 3.33 64853 2.86 10658 0.47 96.67 2267600
37 喀麥隆 70698 15.06 58868 12.54 11830 2.52 84.94 469440
38 象牙海岸 68020 21.39 32531 10.23 35489 11.16 78.61 318000
39 迦納 61800 26.76 40507 17.54 21293 9.22 73.24 230940
40 烏干達 60891 30.49 43077 21.57 17814 8.92 69.51 199710
41 伊拉克 59336 13.73 56700 13.12 2636 0.61 86.27 432162
42 白俄羅斯 56821 27.37 55575 26.77 1246 0.6 72.63 207600
43 英國 56604 23.43 56121 23.23 483 0.2 76.57 241590
44 敘利亞 53871 29.27 45644 24.8 8227 4.47 70.73 184050
45 尚比亞 52073 7.03 51777 6.99 296 0.04 92.97 740724
46 肯亞 51119 8.98 45597 8.01 5522 0.97 91.02 569250
48 烏茲別克 47943 11.27 44710 10.51 3233 0.76 88.73 425400
49 坦尚尼亞 47757 5.39 37479 4.23 10278 1.16 94.61 886037
50 匈牙利 47684 51.64 45782 49.58 1902 2.06 48.36 92340
51 日本
❾ 三萬馬來西亞人因為水災被疏散,水災會造成哪些損失
洪水災害直接淹沒受洪水災害影響的建築物倒塌,造成人員傷亡。同時,飢荒或疾病會導致受害者死亡。這是洪澇災害對人們最直接的危害。引起疾病的爆發和流行。由於洪澇、泄洪、家畜泛濫等原因,大量湘祁人需要搬遷。一方面是傳染源向非疫區轉移,另一方面是易感人群進入疫區。例如,流行性感冒、麻疹和瘧疾可以通過這種運動引起流行病。一些多發病,如紅眼、皮膚病,由於人群密度和接觸,也會增加傳播的機會。
疏散洪災時應注意關閉氣閥和總電源開關。家庭燃氣閥門、電源開關等在洪澇災害中易受外力影響,發生泄漏,容易造成燃氣爆炸、泄漏等事故,疏散時應及時關閉。自古以來,洪水給人類帶來了許多災難,如黃河和恆河下游。然而,一些河流洪水也給人類帶來了一些好處。例如,尼羅河的定期洪水在下三角洲平原的農田上沉積了肥沃的泥沙,有利於農業生產。
❿ 東南亞的主要環境問題是什麼
【題目】東南亞農業發展與環境問題
【類詞】2002;亞洲;農業經濟;環境
【正文】
農業在東南亞國家的經濟發展中一直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是東南亞國家糧食、工業原料、就業機會、出口創匯的重要來源。然而,東南亞國家的農業開發中使用的擴大種植面積、移民墾荒、增施化肥農葯、開發森林以及刀耕火種等生產方式,雖然使農業取得了長足的發展,但卻帶來了森林面積減少、水土流失嚴重、土地退化以及生物多樣性減少等環境問題。
一、東南亞農業發展引起的環境問題
東南亞國家之所以重視農業發展,與其經濟依附性、人口壓力等因素有著密切的聯系。
經濟的依附性。東南亞國家除泰國外,在二戰以前均淪為西方國家的殖民地,長期成為帝國主義的原料供應地和商品傾銷市場。這不僅造成東南亞資源不斷減少,而且使該地區的經濟畸形發展,工業落後,農業種植單一。東南亞國家取得獨立後,這種單一的、畸形的依附型經濟結構仍然存在。一是原料出口國的地位尚未根本改變,出口的初級產品中很大一部分是不可再生資源,而一些可再生資源如農產品和木材,也是以大量消耗國家的土地資源、森林資源為代價的。二是東南亞國家在金融方面對發達國家的依附地位仍未改變。20世紀80年代初,發達國家實行緊縮政策,連續提高利率,使包括東南亞國家在內的發展中國家的債務猛增。由於債台高築,東南亞國家不得不出賣寶貴的自然資源來還債。三是長期以來,東南亞一些國家的糧食不能自給,靠出口經濟作物和資源來換取糧食。
人口的壓力。二戰以來,東南亞各國的人口增長很快,從1960年的1.95億增加到目前的5.11億。從1960年至1998年,東南亞絕大多數國家的人口都增長了1倍以上。寮國1998年的人口是1960年的2.77倍,菲律賓是2.74倍,馬來西亞是2.7倍,越南是2.54倍,柬埔寨是2.32倍,泰國是2.31倍,印尼是2.17倍,新加坡是1.93倍。由於人口增長過快,對食物、住房、教育、衛生保健、交通運輸、自然資源佔用等形成持續不斷的高需求。
為了解決人民的溫飽問題,滿足日益增長的人口對物質的不斷需求,發展民族經濟,增強國力,東南亞國家大力發展農業,大規模開發土地,種植糧食作物和經濟作物,開采森林資源,擴大出口創匯,並取得了顯著的成績。但是,由於農業開發措施使用不當,導致了一系列的環境問題。
(一)毀林開荒嚴重
為了擴大經濟作物和糧食作物的種植面積,東南亞國家均採取了毀林開荒的措施。二戰以來,東南亞各國的耕地面積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長,盡管各國人口在不斷增長,但人均可耕地面積並沒有下降多少,有的國家反而增加了。在1980-1996年期間,柬埔寨人口從640萬增加到1027萬,與此同時,人均可耕地面積從0.30公頃增加到0.37公頃;馬來西亞人口從1376萬增加到2117萬,而人均可耕地從0.07公頃增加到0.09公頃。其他東南亞國家也有類似的情況。但是,東南亞各國耕地面積的擴大是以森林、濕地面積減少為代價的。
菲律賓在20世紀70年代以前,主要用擴大耕地面積來促進農業經濟的發展。在50年代上半期耕地面積年均增加3.45%,60年代年均增加1.3%。由於當時菲律賓農業生產率極其低下,以擴大耕地來增加農業生產,其效果並不十分顯著,60至70年代糧食作物的年均增長率只有0.7%,出口作物也只有2.5%。因此,在70年代以前,菲律賓的糧食未能達到自給。
長期以來,泰國農業生產的發展也是通過大量開發土地來實現的,是以森林面積銳減為代價的。耕地逐年增加,從1950-1952年的4140萬萊增至1982年的9324.5萬萊,1990年更擴大到14732萬萊;耕地面積占國土面積的比例也從1950-1952年的12.3%,增至1982年的29%,1990年達47.4%,其中水稻種植面積約佔全部耕地面積的60%。單季稻佔了全部水稻的90%以上。與此同時,泰國的森林面積則逐年減少,從1975年的21800萬公頃減至1992年的14574萬公頃。森林面積占國土面積的比例則從1951年的60%減至1971年的40.7%,1986年的30%,1995年更減至22.8%。除了森林商業砍伐以外,森林面積減少無不與耕地面積的擴大有著密切的關系。
(二)移民安置失當
二戰後,東南亞國家的人口和土地的矛盾突出。一是土地分配不均,大地主和庄園主控制了絕大多數的土地,而大量的小農生產者只擁有少量的土地,佃農普遍存在。泰國、馬來西亞、印尼、菲律賓等國曾進行了土地改革,但收效甚微。
這種毀林開荒,移民墾殖在一定程度上緩和了東南亞國家人口與土地的矛盾,對安置過剩人口起了一定的作用。但是,並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新開拓的耕地多為荒地,如越南新開墾的荒地只有30%可以投入生產,產量相當低。從長遠來看,對荒地和森林的過度墾植,會造成森林面積減少,水土流失嚴重等一系列環境問題。在80年代,越南的許多地區,100%的土地都有不同程度的流失,屬於流失嚴重的竟達80%-90%。如越南北部的山地由於植被遭毀,年均損失1至2厘米的沃土層,流失100噸至200噸泥土。菲律賓、馬來西亞、泰國、柬埔寨、寮國、印尼等國家的移民開荒也引起了嚴重的水土流失問題。
(三)耕作方式原始
獨立時的東南亞國家都是農業國家,技術水平低下,當時一些西方發達國家的農業已經進入現代化時代,而東南亞國家仍處於犁耕時代,以畜力耕作為主,人力耕作為輔,甚至一些國家的山區農民仍採用落後的刀耕火種和移耕的耕作方法。移耕,又稱游耕,是一種刀耕火種的生產方式,是指砍伐並燒毀一片森林,種上糧食或其他經濟作物,收成二三季或在地力減退後便棄地遷居他處。再砍伐森林,種上農作物。如此輪番砍伐和耕種,通常在10年到20年輪種一回。
在印尼爪哇島以外的一些島嶼上,部族農民大都採用移耕從事農業生產,一些山區有90%的土地用於移耕,胡椒、煙草、咖啡、橡膠、椰子等大部分經濟作物都是由移耕小農生產的。在80年代以前,印尼的移耕農業平均每年毀林20萬至30萬公頃。根據1979年的統計數字,由於移耕而毀壞的森林面積達4300萬公頃。越南、寮國、柬埔寨、緬甸、泰國等中南半島國家,山區的農民和少數民族也大都採用刀耕火種的耕作方法從事農業生產。寮國人口中約有35%至40%是少數民族,他們居住在山區,其傳統的耕作方式就是刀耕火種。在80年代以前,寮國每年因山民盲目毀林開荒而燒毀的森林達10萬公頃之多。寮國政府曾動員山民移居到平原地區,但並沒有得到山民的響應。泰國山民的刀耕火種也造成了大量的森林和水源被破壞,從20世紀50年代到70年代,泰國北部的森林每年被山民毀掉10萬至20萬萊。泰國林業廳和聯合國糧農組織合作於1956年至1957年通過空中拍攝的調查顯示,喃奔和清邁府海拔1000米以上的原始森林和松林有67%被毀壞,昌萊府的原始森林有65%被毀壞。從衛星拍回的照片中發現,1973年至1977年間,泰國北部的森林面積從95842平方公里減到68588平方公里,減少了27254平方公里,即每年減少5.69%。這主要是山區農民刀耕火種的結果。由於人口的不斷增多,移耕農民人數也隨之增長,移耕輪回的周期則日益縮短,對森林和土壤的破壞也日益嚴重。1987年印尼外島從事移耕的農民將近200萬戶,移耕的土地面積約為2800萬公頃。目前,刀耕火種的耕作方式在東南亞的一些地區仍在進行。
(四)森林開發過度
由於經濟的依附性,為了籌集外匯,克服國內經濟危機和資金短缺的困難,還清外債,更快地發展民族工業,東南亞國家不得不出口本國豐富的資源,以換取外匯,進口糧食、工業品和先進的技術與設備。但由於當時東南亞國家的加工技術落後,資源均以原材料和初級產品出口,附加值低,這使東南亞的原材料大批大批地出口。世界上有25%的熱帶雨林分布在東南亞。從20世紀60年代以來,隨著國際木材需求量的日益增加和價格的不斷上升,東南亞國家大規模地開發森林資源,出口原木、珍稀木材及其它木材產品,以換取大量的外匯。印尼從1967年開始大規模地把森林成片租給伐木公司開采,幾十年來,其森林經營許可證發得太濫。在馬來西亞,州政府有土地利用權和木材砍伐特許授予權,地方政府發放木材砍伐許可證和木材加工證以增加財政收入。泰國從1968年開始把全國將近一半的森林分割成500多塊租借地供人採伐。東南亞國家每年砍伐森林的比例較高,年均森林面積減少量逐年增大,印尼從20世紀90年代以前的60萬公頃增加到1990-1995年間的108.4萬公頃。與此同時,泰國從24.4萬公頃增加到32.9萬公頃,馬來西亞從25.5萬公頃增加到40萬公頃,菲律賓從9.1萬公頃增加到26.2萬公頃,緬甸從10.2萬公頃增加到38.7萬公頃。可見,與90年代以前相比,90年代上半期這些國家的年均砍伐量大多都增加了1倍,有些國家甚至增加了2倍。近年來,世界上6個森林減少最多的國家中就有4個是東南亞國家,它們的年均砍伐率是:泰國515300英畝、緬甸400500英畝、馬來西亞396000英畝、菲律賓316100英畝。(參見表2)
森林雖屬可再生資源,但其生長周期卻要幾十年甚至上百年。長期以來,在東南亞國家,追逐利潤的跨國木材商和造紙公司、急於還清外債的政府以及想盡快脫貧的農民,在大量砍伐著森林,但森林的恢復和植樹造林工作並未得到應有的重視,森林的恢復速度遠遠趕不上砍伐森林的速度。由於各國政府對森林資源管理不善.使森林砍伐過度,從而導致森林面積逐年減少。印尼人口事務與生活環境國務部長埃米爾·薩林在1979年接見記者時說,「坦率地說,我們當時就是為了籌集外匯,顧不上植樹育林問題。印尼開發中的錯誤,是從政府1967年頒布的森林基本法就開始存在了」。
移民墾荒、毀林造地、擴大耕地面積、耕作方式落後和大規模的商業性森林開發使東南亞森林面積逐漸減少,森林覆蓋率日益降低,林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例也逐年下降。在20世紀70年代以前,印尼、柬埔寨、寮國和汶萊的森林覆蓋率高達70%,緬甸、馬來西亞為66%,只有越南、菲律賓、泰國不到50%。到1995年,這些國家的森林覆蓋率已大大下降,柬埔寨降至55.7%,緬甸是41.3%,馬來西亞是47.1%,印尼是60.6%,泰國是22.8%,菲律賓是22.7%。由於木材資源的日漸減少,林業在這些國家經濟中的地位也日益下降。泰國到90年代已從一個木材出口國轉變為木材進口國,林業產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從1951年的5.1%,下降至1985年的1.3%,1990年更降至0.3%。菲律賓林業產品在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也從70年代開始一直呈下降趨勢,1993年降至0.3%。
森林減少的影響是深遠的,包括生態、經濟和社會的影響。
一是森林減少使東南亞水上流失嚴重,河流泥沙沉積量增多,降雨量減少,進而影響農作物的產量和質量,造成經濟損失。以馬來西亞的沙巴為例,該地區曾有60%的森林覆蓋率。但是由於大量砍伐森林,水土流失嚴重,河流下游泥沙沉積量大,沙巴5條主要河流的沉積物每條河每年每平方公里超過200噸。沙巴最大的保水區——Kinabatangan流域,每年有800萬噸沉澱物流到下游,這相當於每年每平方公里700噸的土地侵蝕速度,超過馬來半島吉蘭丹河沉澱物的6倍。沙巴地區淤泥的大量沉積,對沙巴水電、運輸、經濟的發展造成了不良影響。在菲律賓,由於高地森林砍伐後引起土壤侵蝕所造成的巨型水庫的泥沙沉積,使用作水力發電的水庫的使用壽命縮短了一半或一半以上,菲律賓供電不足、經常停電無不與這些情況有關。
二是森林減少,使蓄水能力下降,洪水、於旱、森林大火等自然災害頻繁發生,這對東南亞國家的經濟發展和居民生活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損失。近年來,東南亞的毀林地區的洪水和泥石流已奪去了成千上萬人的生命,數以萬計的人無家可歸。由於循公河流域的森林和山地被不斷地開墾和破壞,水土流失使沿河地區洪水和泥石流經常發生。處於湄公河下游三角洲的柬埔寨,一遇中上游氣候反常,雨量增多,極易決堤,引發大面積洪災,有「十年九澇」之稱,洪水每年都給柬埔寨人民的生命財產造成巨大損失。如2000年底發生了該國40年來最嚴重的洪水,造成400人死亡,經濟損失超過1億美元。2001年柬埔寨西旱東澇,有14個省、直轄市和84個縣、區受災,造成57.2萬公頃農作物受損,62人喪生.212.19萬人受災,32.5萬人等待救濟。森林的破壞和水土流失也使越南經常發生洪澇乾旱。1996年洪水造成越南大約6億5500萬美元的損失,包括1000人死亡,84萬公頃的田地被淹。2001年八九月間,越南南部的紅河三角洲的洪澇至少造成108人死亡,6萬多人無家可歸,24萬多人因水災而面臨糧食短缺,44.3萬人需要不同程度的物資救援。
而處於南部群島的國家,熱帶雨林遭嚴重破壞後,水土流失也相當嚴重,經常發生如中南半島的洪水、乾旱和泥石流。菲律賓就是典型的例子。由於森林被大量砍伐,高地不斷地被開墾,使國家的水文系統遭受嚴重損害,洪澇與河流淤泥沉積影響到低地平原大部分地區。1983年,菲律賓遭受了30年中影響范圍最廣、持續時間最長的乾旱,5600平方英里的農田缺水,糧食收成比常年減少1/10。1991年的水災使菲律賓2000人死亡(某些觀察家說實際死亡人數3倍於此),50萬人無家可歸,主要原因就是高地的森林砍伐引起了巨大的泥石流。
開荒種地和刀耕火種如果管理不善,還容易引起森林大火。1997年和1998年發生在印尼東加里曼丹的嚴重森林大火,就毀滅了500多萬公頃的森林。大火還引起了跨邊界煙霧污染,客觀上已影響到新加坡、泰國、馬來西亞、菲律賓、汶萊等國的空氣質量,給這些國家帶來了環境和健康問題。據聯合國發展計劃委員會統計,1997年印尼森林大火產生的煙霧使東南亞國家損失了14億美元,大多是用於短期治療的費用。4萬多人因呼吸系統疾病與煙霧相關的疾病而住院,而對兒童和老人所造成的長期危害尚難確定。這場大火對全球生物多樣性和氣候變化也造成了巨大損害。
三是森林資源減少也會使土地肥力下降,土壤鹽鹼化或沙漠化。在自然條件下,植物和腐爛植物形成了一個保護層,可固定土壤並減緩土壤的侵蝕和退化。但當森林被砍伐、土地被開墾後,保護層遭到破壞,礦物循環就會減少。尤其是熱帶雨林遭破壞後,由於沒有樹的遮掩和固定,滂論大雨會很快沖走土壤的養分,使得農業生產和森林恢復周期漫長而艱難。紅樹林和白千層林、珊瑚等一樣,具有保護海堤、防洪、減緩土地鹽鹼化、減緩海岸侵蝕和防止風暴破壞的功能。1950年至1983年間,越南全國的紅樹林大約消失了37%。南部的明海省1983年大概摧毀了紅樹林面積的一半。越南的濕地多分布在湄公河三角洲,以硫酸鹽土或富含黃銅礦的「潛在酸性土」為基礎,由於紅樹林遭到破壞,加大了因黃銅礦氧化引起的土壤酸性化,不僅影響了本地區的農業生產,而且酸性化的土壤隨著雨水流入下游地區和河流,也侵蝕了下游地區的土壤和水源。養蝦場被酸性物質侵蝕了3至4年後,蝦場和深層土壤中的酸性過重,結果造成土地既不能養蝦,也不能種植紅樹林。築堤養蝦固然在短期內給越南的沿海居民帶來了利潤,但是對紅樹林的破壞卻導致更大的經濟損失。1984-1993年,越南團紅樹林減少而造成的經濟損失達2.79億美元。泰國,在90年代初,由於森林的大面積減少,水土流失,已使東北部的1800萬萊士地鹽鹼化,這佔了東北部地區面積的17%;南部地區已有260萬萊土地鹽鹼化或呈現出酸性,50萬萊土地受到侵蝕。其它東南亞國家也有類似的情況。
四是破壞了生物多樣性。東南亞是亞洲乃至世界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地區之一。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是世界上擁有上百萬種物種的國家,印尼的植物和鳥類比整個非洲大陸還多。東南亞的熱帶雨林、紅樹林、濕地面積的銳減,動物棲息地的喪失,導致生物多樣性遭到嚴重的破壞,許多物種面臨滅絕或已經滅絕。根據世界銀行的統計,1997年,印尼哺乳類和鳥類有1955種,而瀕危的種類有232種,佔11%。而菲律賓鳥類和哺乳類種類中的瀕危數量佔了該國總數的24%,越南的比例是10%,馬來西亞是9%,泰國約為9%。而在高等植物種類中的瀕危種類占國內總數的比例,菲律賓是4%,泰國是3.3%,馬來西亞是3.16%,越南是3.2%,印尼是0.8%。由此可見,東南亞幾個具有豐富動植物物種的國家,近年來,瀕危種類數量的比例還是相當高的。(參見表3)
(五)化肥農葯濫用
由於技術落後,為了滿足日益增長的人口的物質需求,除擴大耕地面積外,東南亞國家還大量使用化肥和農葯,以提高單位產量。原東盟國家從20世紀60年代末開始推行的「綠色革命」,除了增加對農業基礎設施和灌溉設施的投資外,還把增施化學肥料、殺蟲劑和除草劑作為提高產量的重要舉措,這曾使東盟國家的農業產量和農業生產力得到很大的提高,但是卻帶來了環境問題。在七八十年代,菲律賓大力鼓勵農業增加化肥和殺蟲劑的使用量,1972年,菲律賓政府制訂了全國規劃,由國家按補貼價格將化肥供給農民,其中用於糧食作物的肥料,定價標准比用於出口作物的肥料低45%。80年代中期,印尼政府的農葯補貼占農用化學品費用總額的50%以上,而最大的農業補貼是用在化肥上面,從1978年到1987年,化肥施用面積每年增長12%,TSP施用面積每年增長17.7%。從1985年開始,實際化肥補貼比農業和灌溉開發支出的部分還要多。1980年政府對化肥的補貼預算總額超過1250億盾(6800萬美元),而到1988年實際財政補貼超過1萬億盾(5.5.億美元)。印尼能從一個主要的大米輸入國到1984年成為大米自給國,這主要歸功於政府實行增加化肥和農葯的使用量等措施的農業綠色革命。泰國的農業之所以發展較快,除了擴大耕地面積、提高技術水平和機械化程度外,提高化肥和殺蟲劑的使用率也是一個重要因素。每公頃耕地施用化肥量由1980年的18公斤增加到1990年的42公斤,整個20世紀80年代化肥施用量年均增長15%,年進口量為220萬噸,1990-1991年化肥使用量達104萬噸。越南也大量施用化肥和農葯,以增加農業產量,每年需用農葯量從1959年的100噸增加到1978年的2.2萬噸。80年代以來,越南加大了化肥和農葯的使用量,從1986年前每公頃使用尿素27.9公斤增加到1991年的84.4公斤。合作社對農葯的保管和使用很隨便,農葯濃度往往超標兩三倍甚至十倍。
殺蟲劑、除草劑、化肥的大量使用,雖可以在短期內提高農業產量,但從長遠來看,這些化學物質使用於農業生產,造成環境污染。一是使土地肥力下降。在全球也存在這樣的問題,在最近45年,全球耕地面積的17%已有某種程度上的退化,其中11%嚴重退化,這些土地面積相當於中國和印度面積之和。土地退化面積有28%是由於有害的農業操作,如過度施肥、欠缺排灌、忽視休耕等。二是病蟲害增多。殺蟲劑在使用一段時期後,由於昆蟲繁殖、變異極快,不久就具有了抗葯性,於是就需要更多的不同的化學殺蟲劑。這些化學葯品還因殺死鳥類而增加了害蟲的數量。印尼在80年代早期,由於殺蟲劑的大量使用,結果褐色蝗蟲因天敵滅絕而數量大增,導致印尼1986年蟲害成災,水稻嚴重減產。印尼前總統蘇哈托在1985年3月下令禁止使用57種殺蟲劑中的56種,以幫助水稻產量恢復到大量使用殺蟲劑之前的水平,1988年取消了每年耗資2000億盾(約1.1億美元)的農葯補貼。三是對人類的健康造成損害。殺蟲劑和除草劑的殘余,化肥使用後殘留的高濃度硝酸鹽和磷酸鹽,以及因灌溉在土壤中積累的鹽,不僅滲透到土壤和水中,而且還會殘留在糧食和蔬菜上,有損人類的身體健康。有毒化學製品的主要健康風險是癌症,而惡性淋巴腫瘤的形成可能要20年。如染色體的主要物質——脫氧核糖核酸受損,將會給下一代帶來先天殘損。據世界衛生組織估計,每年有50萬至100萬人因殺蟲劑中毒,其中有5000到2.6萬人死亡,至少有一半中毒者和75%的死亡者是從事農耕者,大多數發生在欠發達國家。1993年,菲律賓國際大米研究所(IRI)——一個幫助東南亞傳播綠色革命的農業研究組織的研究也發現,殺蟲劑和除草劑的使用不再增加大米產量,且在那些操作的農民中產生了健康問題。
二、採取的應對措施
東南亞國家農業發展所引起的環境問題,已引起國際社會和這些國家的政府及社會的普遍關注。東南亞國家已採取有關應對措施,以減少對環境的破壞。措施主要有:
一是減少和停止原始的耕作、無周密考證的移民墾荒。泰國、緬甸、印尼、越南、馬來西亞等國的政府重視山民經濟的改造,指導山民掌握農業知識,建立永久性農田發展替代種植,並取得了顯著的成效。寮國政府於2001年確定的2001-2005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和2020年奮斗目標,已明確了在今後幾年內要消滅刀耕火種的耕作方式。停止沒有經過周密考證的移民墾荒。如越南近年來實施定居定耕的移民政策,移民點均要經過認真考證,將經常發生洪水、泥石流地區及貧困山區的居民移遷到新經濟區。
二是禁止非法砍伐,鼓勵植樹造林護林。面對森林面積的不斷減少以及所帶來的嚴重環境後果,加上國際社會的壓力,東南亞國家尤其是老東盟國家自70年代中期以來,逐步限制砍伐森林和木材出口,實施造林計劃,建立森林保護區。印尼政府自70年代中期即實行限制原木出口、鼓勵發展木材加工業和植樹造林的政策。印尼政府以課稅的方式來限制原木的出口,規定每出口1立方米原木課以25.5美元的出口稅、13美元的出口許可費,加上各地區制定的重新綠化費等,每出口1立方米的原本所支付的費用約為50美元。菲律賓1974年開始實施《森林改革法》,鼓勵發展國內木材加工業,規定進行選擇性伐木和造林,1986年禁止原木出口,1989年又禁止出口鋸木。1978年馬來西亞政府也制定了保護森林政策,限制原木的產量和出口量。此時,泰國政府也開始實行了造林計劃,政府和公司合資有計劃地進行伐木和造林,1990年森林採伐受到禁止。越南1991年禁止原木出口,1992年又宣布禁止所有木材出口,但這一禁令不適用於農業部和林業部,這兩個部門仍可以繼續出口和轉運木材。越南近年來十分重視植樹造林工作從1999年開始實施「500萬公頃造林計劃」,造林護林已取得成效,到2000年底,森林覆蓋率達33.2%。
三是發展生態農業和生物科技研究。從20世紀70年代以來,新加坡、菲律賓、泰國、印尼、馬來西亞等國開始了生態農業的理論研究和試驗。1982年成立了一個地區性的協作研究機構——東南亞大學農業生態研究網。新加坡是典型的城郊農業,注重農業科技的研究與開發,用生物科技來發展農業。菲律賓在70年代就開始實行生態農業的實踐,建立生態農場,以馬雅農場較為典型。在生產過程中採用變廢為寶的封閉循環和應用生物之間的生產、消費、分解關系,禁止或減少外來能量(化肥、農葯、生長劑)的投入,通過「清潔生產」來生產「健康產品」。設在菲律賓的國際水稻研究所30年前就培育出了點燃綠色革命火種的「神奇水稻」品種。該研究所目前正在考慮將生物技術和基因工程應用於食物的生產,既可提供健康食品,又可節省土地和水資源,減少耕地退化。馬來西亞目前也開始重視生物科技農業的研究與開發,強調高增值產品的發展,如知識密集型食物加工產品和與健康有關的、具有安全性和環保性的生物科技產品。現在,利用生物科技發展農業已經成為馬來西亞的一個新興產業,該國已經建立了對胡姬花和香蕉進行組織培養的生物工業、油棕的組織培養業。
四是控制人口的增長。為了緩解快速的人口增長對經濟、就業、社會和環境帶來的壓力,東南亞國家從20世紀60年代便開始實施家庭計劃,有計劃地控制人口的增長,並取得一定的成效。東南亞國家的生育率已有所下降,到1998年,平均每個婦女生育孩子的數量,新加坡是1.5個,馬來西亞是3.1個,印尼是2.7個,菲律賓是3.6個,越南是2.3個,柬埔寨是4.5個,寮國是5.5個,緬甸是3.1個,泰國是1.9個。雖然一些國家的人口出生率已下降,但是菲律賓、柬埔寨、寮國和緬甸等經濟比較落後的國家仍保持較高的生育率。實行計劃生育,控制人口增長,減少對經濟和環境的壓力仍是東南亞國家面臨的課題。
東南亞國家盡管已採取了減緩農業發展造成環境退化的有關措施,但是,由於經濟、社會、政府等方面的原因,保護環境的成效並不樂觀。雖然禁止原木出口和非法採伐,但是執法不嚴,收效不大。為了增加外匯收入,有的國家政府下令禁止了,隨之又放開,如寮國政府於1991年8月禁止一切採伐活動,但1992年又取消了禁令,向幾個外國公司租讓了伐木權。緬甸於1988年宣布禁止砍伐森林,但該國政府後來又同幾家泰國公司簽訂採伐木材的合同。印尼雖然限制出口原木,但是,幾十年來,印尼以擴大木材產品出口作為其經濟的增長點,開始是出口原木,禁止原木出口後,又出口木材產品。目前印尼是世界上最大的膠合板生產國,膠合板產品成為該國的非石油天然氣產品中僅次於紡織品的第二大出口創匯的產品。據官方統計,1999年印尼有105個膠合板工廠,1701個鋸木加工廠和6個造紙廠,膠合板出口創匯總計達85億美元。這些膠合板和造紙廠,均以木材為原料,膠合板、紙漿的生產和創匯越多,需要的木材也越多,砍伐森林就越多。。農產品加工業的發展對水質和土壤也帶來了新的污染。由此可見,如何減少農業發展引起的環境問題仍是擺在東南亞各國政府面前有待解決的課題。(njdk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