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來西亞坤甸是哪個島
Ⅰ 世界唯一分屬三國的島嶼——加里曼丹島
世界第三大島
加里曼丹島也叫婆羅洲,地處馬來群島中心,位於北緯7.8度至南緯6度之間,赤道穿過中部,東隔望加錫海峽與蘇拉威西島相望,東北部臨蘇祿海,北臨南海,南隔爪哇海與爪哇島相望,西隔卡里馬塔海峽與蘇門答臘島、勿里洞島、馬來半島相望。加里曼丹島地勢中部高四周低,中部有卡普阿斯山脈、依蘭山脈、馬勒山脈等山脈,沿海多為平原;位於該島東北部的海拔4095米的基納巴盧山是全島最高山峰。加里曼丹島為典型的熱帶雨林氣候,具有全年高溫多雨的特點,年降水量多在2000毫米以上。島上河流眾多,河長超過500千米的河流有卡普阿斯河、馬坎哈河、巴里托河和拉讓江;卡普阿斯河源於中部山地,自東北向西南流經印尼西加里曼丹省注入南海,全長1143千米,流域面積9.8萬平方千米,是加里曼丹島最長河流,也是印度尼西亞最長的河流和世界最長的島上河流。馬哈坎河自中部向東南注入望加錫海峽,全長980千米,是加里曼丹島第二長河。加里曼丹島位於亞歐板塊的南部,地質穩定,無火山,也鮮有地震。
加里曼丹島有豐富的煤炭、石油、天然氣等礦產資源。加里曼丹島中南部(印尼東加里曼丹省、印尼南加里曼丹省)一帶有大量的褐煤、次煙煤礦床,目前已探明的煤炭儲量在100億噸以上,佔印度尼西亞已探明煤炭總儲量的60%左右(印度尼西亞是世界煤炭儲量最多的十個國家之一)。印度尼西亞目前是世界第四大煤炭生產國和主要煤炭出口國,2019年生產了6.1億噸煤炭(2/3的煤炭產自加里曼丹島);印度尼西亞生產的煤炭2/3供出口,主要出口中國、日本、韓國、印度等國,2019年我國從印度尼西亞進口了1.38億噸煤炭。加里曼丹島北部沿海及大陸架、東部沿海馬哈坎河三角洲一帶有豐富的油氣資源;東加里曼丹省是印度尼西亞三大油氣區之一(印度尼西亞三大油氣區是東加里曼丹油氣區、爪哇油氣區和蘇門達臘油氣區),佔全國天然氣總儲量的1/3左右,有著名的巴達克油田等(印度尼西亞天然氣探明儲量居世界第11位、東南亞首位)。加里曼丹島北部陸地及近海的南海油氣區是馬來西亞最大的油氣區(馬來西亞天然氣探明儲量居世界第15位、東南亞第二位)。汶萊的油氣資源也極為豐富。
婆羅洲島上的居民
加里曼丹島是世界唯一分屬三國的島嶼(分屬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和汶萊三國),73%的土地屬於印度尼西亞,26%的陸地屬於馬來西亞,汶萊佔有該島0.9%的土地。加里曼丹島北部在行政上屬馬來西亞的兩個州——沙巴州和砂拉越州,這里也稱東馬來西亞(簡稱東馬);加里曼丹島的中南部在行政上屬印度尼西亞的5個省——東加里曼丹省、北加里曼丹省、南加里曼丹省、中加里曼丹省和西加里曼丹省,總稱印尼加里曼丹地區。加里曼丹島現有約2000萬人口,平均每平方千米不到3人,是人口稀疏地區;其中居住在東馬的人口有660萬,居住在汶萊的人口有43萬,居住在印尼加里曼達地區約有1300萬。
加里曼丹島居民以馬來族、達雅族、班查族、爪哇族、華裔等民族為主。達雅族是加里曼丹島的原住民,現有人口800萬左右,佔全島總人口的近40%;達雅族也叫達雅克族,主要居住在加里曼丹島的內陸,屬蒙古人種馬來類型,講南島語系印度尼西亞語族的達雅語,原以採集狩獵為生,現主要種植水稻、玉米、豆類、紅薯、油棕櫚、天然橡膠、椰子,村寨周圍栽種芒果、木瓜、香蕉,也飼養豬、羊等牲畜,沿海達雅族從事捕魚、採集燕窩等生產活動;達雅族傳統上信奉祖先崇拜,現多數信奉基督教;達雅族實行一夫一妻制,每個家庭5~6口人;達雅族的傳統民居是高腳長屋,一個長屋可長達200米,每個長屋可居住幾十戶人家;一個達雅人村寨通常由1~8個長屋組成。達雅族有若干個分支,其中居住在加里曼丹島西北沿海一帶的人是伊班人(也叫海達雅人),講與馬來語十分相似的伊班語,多以海上捕魚為生,擅長造船、竹編、藤編,多數信奉基督教。
馬來族是加里曼丹島最大的非土著民族,全島總數在200萬以上,主要集中在北部、西部沿海;馬來族是汶萊達魯薩蘭國的主體民族,占該國人口的2/3;東馬來西亞居民中約1/3是馬來族。馬來族屬蒙古人種馬來類型,膚色淺棕,頭發直長,體毛稀少,眼睛較大,鼻子高而直,身材中等偏低;馬來族講屬南島語系印度尼西亞語族的馬來語,大多信奉伊斯蘭教(遜尼派)。
加里曼丹島東南沿海低地多是班查族,講與馬來語相似的班查語(屬南島語系印度尼西亞語族),大多信奉伊斯蘭教(遜尼派),以種植水稻、天然橡膠、油棕櫚、胡椒等作物,兼營漁業,文化上受達雅族、爪哇族影響較大。印尼南加里曼丹省約3/4是班查族。爪哇族是印度尼西亞最大民族,在南加里曼丹省、東加里曼丹省人數較多,占東加里曼丹省總人口的13%,是該省第二大民族。
婆羅洲熱帶雨林
加里曼丹島70%以上的地區覆蓋著熱帶原始森林,盛產大葉黃花梨、印茄木、婆羅洲鐵木、柚木等優質木材,是印尼和馬來西亞主要的木材生產基地。印茄木是蘇本科印茄本屬的高大喬木,俗名鐵梨木、南洋木寶,菠蘿格,只生長在加里曼丹島、蘇拉威西島、馬來半島熱帶雨林中,最大樹高45米、胸徑1.7米;木材具有密度大、材質重、防腐防蟲的優點,心材紅褐色、淡栗褐色,是製作高級傢具、地板的優質材料;印茄木被定為馬來西亞的「國樹」。大葉黃花梨學名「長葉鵲腎」,別名「印尼黃花梨」、「黃金黃花梨」,是一種主要生長在加里曼丹島海拔300米以下的低地雨林中的高大喬木,要生長500~800年才能成材;大葉黃花梨木材具有密度高、材質重、紋理絢麗、有輕微木香、入水即沉的優點,是一種可與我國的海南黃花梨(降香黃檀的俗稱)齊名的世界名貴硬木。加里曼丹島雨林中生長著如單葉省藤等1000多種藤,這里的藤非常粗壯、飽滿,最粗的藤條有6厘米,最長的藤條長達180米,是製作藤傢具的優質原料。藤是一種生長在熱帶及亞熱帶森林中的一種棕櫚科攀援藤本植物,全球有10000多種;單葉省藤是棕櫚科省藤屬攀援藤本植物,藤條一般長度在25米左右,直徑在3~4厘米,主要生長在婆羅洲、蘇門答臘島的熱帶雨林中。印度尼西亞是全球最大的藤條生產國、出口國,絕大多數產自加里曼丹島。
加里曼丹島雨林中還有一種世界最大的花——婆羅洲大王花,它是大花草科大王花屬的肉質寄生草本植物(有婆羅洲大王花、馬尼拉大王花、壯麗大王花、阿諾德大王花等20多個種);婆羅洲大王花寄生在婆羅洲雨林落葉堆積層的樹根上,沒有地下莖和葉片,盛開的花由5個多漿汁的花瓣組成,每片花瓣厚5厘米、寬30厘米,整個花冠直徑50~90厘米,總重約10千克。馬來王豬籠草是只在婆羅洲沙巴州基納巴盧山海拔1500~2650米一帶生長的豬籠草科豬籠草屬的肉食性藤本植物,別名王侯豬籠草、拉賈豬籠草、巨型馬來西亞豬籠草,莖通常沿地面生長,葉柄的末端都有籠蔓,籠蔓尖端是一個一般不超過200毫升的捕蟲籠,但一些個別的捕蟲籠可高達40厘米、容積達3.5升(可裝下2.5升的消化液),捕蟲籠上有大量的蜜腺,可以誘捕小型脊椎動物甚至小型哺乳動物(主要捕食昆蟲),豬籠草屬中捕蟲籠容積最大的種(全球豬籠草屬有馬來豬籠草、萊佛士豬籠草、寶特豬籠草、美琳豬籠草等67種);馬來王豬籠草現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列入瀕危物種。
婆羅洲雨林中棲息著婆羅洲象、婆羅洲猩猩、長鼻猴、馬來犀鳥等獨有的珍稀動物。婆羅洲象是亞洲象的4個亞種之一(亞洲象有婆羅洲象、印度象、錫蘭象和蘇門答臘象四個亞種),也叫加里曼丹象、婆羅洲矮象,僅存於婆羅洲的原始雨林中;婆羅洲象的個頭比我國西雙版納雨林中的印度象要小,成年雄象身高不過2.5米,尾巴很長幾乎陲到地面;野外婆羅洲象的數目估計僅有1500頭左右。加里曼丹雨林中還生活著婆羅洲猩猩,它是靈長目猩猩亞科猩猩屬的三個種之一(另兩個種是蘇門答臘猩猩和班達努里猩猩,棲息在婆羅洲海拔800~1500米的低山熱帶雨林中,體型較大,在靈長目動物中體型僅次於大猩猩,成年雄性體長1.25米,體重75~100千克,因體毛呈暗紅褐色也稱紅毛猩猩,主要吃野生無花果、樹葉、蜜果、鳥蛋、昆蟲等;婆羅洲猩猩因近年來加里曼丹島油棕櫚種植園的擴張、熱帶雨林棲息地的大量喪失而數量急劇減少,現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列入瀕危及極危動物。婆羅洲猩猩被馬來西亞沙巴州奉為「國獸」。長鼻猴是世界唯一的不屬於反芻亞目卻能反芻的動物,其鼻子特別大,雄性猴子更是隨著年齡的增長越長越大,最後形成象茄子一樣的紅色大鼻子(最長鼻子可長7~8厘米),只棲息在婆羅洲的沿海低地森林中;目前長鼻猴種群數目不足2000隻,已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列入瀕危物種。馬來犀鳥是犀鳥科角犀鳥屬的一種鳥類,棲息在婆羅洲、爪哇島、蘇門答臘島、馬來半島的熱帶雨林中,因嘴上有盔突形似犀牛角而得名,雄鳥的眼睛呈紅色或橙色,雌鳥的眼睛呈白色,成年鳥體長110~127厘米,重2~3公斤,壽命長達35歲;馬來犀鳥有三個亞種:馬來犀鳥指名亞種、馬來犀鳥爪哇亞種和馬來犀鳥婆羅洲亞種;馬來犀鳥因在馬來西亞數量眾多、形態優美、色彩艷麗而深受馬來西亞人民的喜愛、崇拜,是達雅族的「戰神」,被奉為馬來西亞的「國鳥」(也是馬來西亞砂拉越州的州鳥)。
東南亞土豪小國——汶萊
汶萊早在中國唐代史書中就有記載,當時稱之為「勃尼」,中國明代的史書中記為「汶萊」,14世紀建起以伊斯蘭教為國教的汶萊帝國;汶萊帝國在16世紀初達到鼎盛,國土包括加里曼丹島的大部分、蘇祿群島及棉蘭老島一部分,國都「汶萊城」在今斯里加巴灣市;18世紀70年代英國勢力侵入,1888年淪為英國殖民地,20世紀20年代詩里亞地區發現和開採石油,1941——1945年被日本佔領,1971年取得內部自治權,1984年脫離英國獨立,定國名「汶萊達魯薩蘭國」,"汶萊」在馬來語中意指「國家」,「達魯薩蘭」的阿拉伯語意為「和平之地、安樂世界」,現為英聯邦成員國,政治體制是君主專制政體。汶萊位於加里曼丹島北部,國土面積僅5765平方千米,國土被馬來西亞的砂拉越州分為東西兩部分,現有長30千米的淡武隆跨海大橋聯系(無需通過馬來西亞)。人口45.95萬(2019年),居民居民中馬來裔占總人口66%、華裔佔11%、原住民佔3.4%、印度裔佔2.3%;汶萊官方語言是馬來語;國民中67%是穆斯林。汶萊自然資源豐富,已探明的石油儲量14億桶,天然氣儲量3900億立方米,居東南亞各國前三名;汶萊森林面積占國土面積的72%,其中80%的森林是熱帶原始森林。汶萊的經濟發展水平較高,2019年人均GDP27871美元(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按國際匯率計),居世界第32位、亞洲第7位(僅次於新加坡、以色列、日本、阿拉伯聯合大公國、韓國和科威特)。汶萊經濟以石油天然氣產業為支柱,石油天然氣占該國國內生產總值40%,石油天然氣出口額占出口總額的90%;液化天然氣產量居全球第四位、東南亞第三位,是全球第四大液化天然氣出口國。據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的《2020年世界人類發展報告》,汶萊的人類發展指數是0.838,居世界第47位、亞洲第9位(在新加坡、以色列、日本、韓國、阿聯酋、沙烏地阿拉伯、巴林、卡達之後),屬極高人類發展指數國家。汶萊法律規定國家不徵收個人所得稅,實行醫療保健和各級教育免費制度;公民受教育程度較高,女性識字率95%以上,男性識字率近98%;目前汶萊的人均壽命大77.3歲,是東南亞人均壽命僅次於新加坡的國家。
汶萊最大的城市及首都是斯里加巴灣市,坐落在婆羅洲島北岸的汶萊灣,原名「汶萊城」,1970年改為現名,現有人口20萬(2019年);斯里加巴灣市是「和平的市鎮」之意。斯里加巴灣市是汶萊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有橡膠加工、煉油、天然氣液化等工業;斯里加巴灣市也是汶萊的航運中心,斯里加巴灣汶萊國際機場是東南亞重要機場之一,年旅客吞吐量在1500萬人次,可直飛吉隆坡、雅加達、新加坡、上海、香港、奧克蘭、墨爾本、胡志明市、倫敦、曼谷、迪拜等城市。斯里加巴灣市也是東南亞著名的 旅遊 城市,著名景點有努洛伊曼皇宮、蘇丹紀念館、東南亞最大的游樂園之一的水晶公園、汶萊最大的皇家清真寺——博而基亞清真寺等。蘇丹紀念館於1992年為紀念汶萊蘇丹登基25周年建造,內有2200個房間,包括清真寺、直升機停機坪、3千米的地下道等,整個皇宮可居住2000位客人,館內收集的紀念品包括鑲有鑽石的王冠、華麗的傳統御用戰車。
沙巴州和砂拉越州
加里曼丹島北部屬馬來西亞領土,包括馬來西亞沙巴州(面積7.45萬平方千米,人口385萬)和砂拉越州(12.45萬平方千米,人口277萬)兩個州(馬來西亞的一級行政區包括13個州和3個聯邦直轄區)。沙巴州、砂拉越州 歷史 上與汶萊一起被稱為「北婆羅洲」,在1881年以前是汶萊王國的領地,1881年至1963年被英國人統治,1963年後成為馬來西亞的兩個州。東馬總面積19萬多平方千米,占馬來西亞總陸地面積的57%;東馬人口660多萬(2017年),占馬來西亞總人口的1/5。東馬主要城市有古晉、哥打基納巴盧、斗湖、山打根、民都魯等。古晉是馬來西亞砂拉越州首府,有人口80萬,也是東馬地區最大的城市;古晉位於加里曼丹島西部、砂拉越河下游,距海岸約35千米,建有馬來西亞最大的煉銻廠,商貿發達;古晉國際機場是馬來西亞第三繁忙的國際機場,可直飛新加坡、吉隆坡、廣州、香港、斯里加巴灣市、雅加達等城市。哥打基納巴盧位於加里曼丹島東北部南海沿岸,有人口50多萬,是沙巴州首府及東馬第二大城市,是進入馬來西亞的「東方之門」;郊區的哥打基納國際機場是馬來西亞第二大機場,為4F級國際機場,可直飛香港、馬尼拉、雅加達、漢城等地。東馬地區著名的城市還有民都魯,位於沙拉越州北部沿海(南海),建有馬來西亞最大的液化天然氣加工廠,民都魯港還是世界最大的液化天然氣輸出港之一,民都魯還以「民都魯國際風箏節」而聞名於世。山打根市也譯仙納港,位於沙巴州東部蘇祿海沿岸,曾是英屬婆羅洲的首府,有人口近50萬,因華裔占該市人口的2/3而有「小香港」之稱;山打根還是馬來西亞最大的木材出口港和主要漁港。
東馬有兩處世界自然遺產——巫魯國家公園和基納巴盧國家公園。巫魯國家公園位於砂拉越州北部靠近汶萊邊境處,佔地52800公頃,有婆羅洲島第二高峰——巫魯山(海拔2377米),有全世界最大的天然石洞及全球罕見的「刀石林」,2000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世界遺產委員會評價:巫魯山國家公園因其生物多樣性和喀斯特地貌而聞名,僅維管束植物就有3500多種,棕櫚樹種異常豐富,已知的就有20屬109種;公園內已開放的山洞至少總長在295千米,洞中景觀壯麗並棲息著上百萬只蝙蝠,公園內的砂拉越洞穴長600米、寬415米、高80米,是已知世界最大的洞穴。基納巴盧國家公園(也譯京那巴魯國家公園)位於沙巴州東北部,距哥打基納巴盧80多千米,公園佔地745平方千米,因公園內的基納巴盧山被馬來西亞稱為「神山」而俗稱「神山公園」,2000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世界遺產委員會如此評價:基納巴盧國家公園植被豐富,從熱帶低地雨林到高山森林、亞高山森林和更高處的灌木應有盡有,有5000~6000中植物、300多種鳥類和超過100種哺乳動物,有許多著名的食蟲植物及多種蘭花,特別是馬來西亞豬籠草(馬來王豬籠草)。
印度尼西亞的加里曼丹地區
加里曼丹島南部屬印度尼西亞,稱為「印尼加里曼丹地區」,總面積53.95萬平方千米,約佔印度尼西亞總土地面積的1/3,行政上為東加里曼丹省、中加里曼丹省、西加里曼丹省、北加里曼丹省、和南加里曼丹省五省(印度尼西亞的一級行政區是31個省和3個地方特區)。中加里曼丹省是印尼加里曼丹地區面積最大的省,經濟以農業為主,也是印度尼西亞經濟最落後的省之一,首府是帕朗卡拉亞(人口不足20萬)。北加里曼丹省是印度尼西亞最年輕的一級行政區,設於2012年,首府是丹戎施樂。西加里曼丹省有人口450多萬(2018年),首府及最大城市是位於卡普阿斯河下游的坤甸市,人口60多萬,也是印尼加里曼丹地區第四大城市;坤甸市因地處赤道而有「赤道之城」的別名;坤甸市也是印尼加里曼丹地區華裔最多的城市,華裔佔全市人口的31%。東加里曼丹省是印尼加里曼丹地區經濟最強的省,油氣開采、煉油等工業較發達,首府三馬林達坐落在馬坎哈河下游,人口75萬,是印尼加里曼丹地區僅次於巴厘巴板的第二大城市。南加里曼丹省首府馬辰(又名班賈爾馬辛)位於婆羅洲島南部巴里托河及馬塔普拉河交匯的三角洲上,因河網密布而有「河城」之稱,人口70多萬,是印尼加里曼丹地區僅次於巴厘巴板、三馬林達的第三大城市;馬辰始建於16世紀,18世紀後期成為荷蘭的保護地,長期是荷屬婆羅洲的首府,有橡膠加工、木材加工等工業;郊區有馬辰沙姆斯丁努爾國際機場,年旅客處理能力在1000萬人次;馬辰港面臨爪哇海,是印度尼西亞主要海港之一,是印度尼西亞主要的煤炭、橡膠、棕櫚油、木材、藤條、胡椒輸出港。
印尼加里曼丹地區最大的城市是三馬林達以南120千米處的海港城市巴厘巴板,有人口85萬(2019年),也是印尼加里曼丹地區最大的工業和金融中心,近海有大型油氣田,有煉油、木材加工、造船等工業。巴厘巴板與三馬林達之間建有現代化的高速公路(印尼加里曼丹地區唯一高速公路),這是巴厘巴板郊區有印度尼西亞東部地區最大的國際機場——巴厘巴板蘇丹阿吉穆罕默德蘇萊曼國際機場,可直飛雅加達、萬隆、坤甸、馬辰、新加坡等城市,年旅客處理能力在1000萬人次;巴厘巴板港瀕臨望加錫海峽,可泊3.5萬噸的海輪,是印度尼西亞主要的石油、液化天然氣、煤炭、木材輸出港。
Ⅱ 坤旬屬於哪個國家
是坤甸吧。 印度尼西亞城市,西加里曼丹省首府,位於赤道附近。華人人口佔三分之一是典型華人社會。18世紀此地曾建立華人自治組織蘭芳公司(朱傑勤《東南亞華僑史》)。位於加里曼丹島西岸卡普阿斯河汊流與蘭達河合流點,離河口23公里,河闊水深,通海輪。
中文名稱
坤甸
外文名稱
Pontianak
行政區類別
首府
所屬地區
印度尼西亞
面積
17,220平方公里
Ⅲ 坤甸的簡介
卡江將坤甸市一分為二,一邊是市區,一邊是郊區,市中心位於Mempawah Hilir。該市有18個區域,面積共17,220平方公里,人口大約628,000。坤甸是西加里曼丹省的經濟、政治中心和最大城市,該市市內水渠縱橫交錯,屋舍大多興建在水上。為古老經濟中心和重要港口。市內港汊縱橫,多橋梁。有造船業。輸出橡膠、胡椒、椰干、甘蔗、燕窩、林產品和建築材料。土特產有蠶絲、絲織品、籃子等。城北建有赤道紀念碑。
坤甸市市名有兩種串法,官方串法:pontianak,非官方:Khuntien。
1771年10月23日建市,18世紀此地曾為蘭芳共和國的首都。現今是西加里曼丹省的經濟、政治中心和最大城市。該市市內水渠縱橫交錯,屋舍大多興建在水上。華人人口佔三分之一。
主要依賴飛機和水運。坤甸機場連接馬來西亞和國內其他機場。
Ⅳ 坤甸木的地理分布
印尼加里曼丹島西加里曼丹的首府坤甸(Pontianak)位於赤道正下方,是卡布亞斯江(Kapuas)與蘭達河(Landak)的合流處。在1770年阿拉伯海盜與商人阿都拉曼(Abl Rahman) 建立了這座城市。後來隨著離此以北幾公里的金礦的發現,坤甸迅速發展起來,這里也成為了華僑集中地。據說過去廣東從坤甸進口的這類木材較多,因而人們稱之為坤甸木。
Ⅳ 亞洲各地文化與自然條件,民風民俗
概述
加里曼丹島(Kalimantan Island)也譯作婆羅洲(Borneo),是世界第三大島位於東南亞馬來群島中部,東為蘇門答臘島,西為蘇拉威西島,南為爪哇海、爪哇島,北為南中國海。面積為743,330km2。人口907萬(1980)。北部為馬來西亞的沙撈越和沙巴兩州,兩州之間為汶萊。南部為印度尼西亞的東、南、中、西加里曼丹四省。歷史悠久,中國史籍稱為「婆利」、「勃泥」、「渤泥」、「婆羅」等。山脈從內地向四外伸展,東北部較高,有東南亞最高峰基納巴盧山,海拔4,102米。地形起伏和緩,雨量豐沛,多分頭入海的大河。森林覆被率80%。經濟開發限於河流下游及海濱地帶,主要城鎮多在河口內側。地下礦藏有石油、天然氣、煤、金剛石、銅、金等。農產有稻米、橡膠、胡椒、西谷、椰子等。陸上交通以公路為主。大河多能通航。石油及銅礦開采和伐木業重要。
政治
婆羅洲島被分為三國領土,分別屬於馬來西亞,汶萊及印尼。
北部為馬來西亞所佔,為東馬來西亞全境,行政區為沙巴與砂朥越二州,及納閩聯邦直轄區。(面積第二)
北部中間為汶萊國,汶萊全境都在婆羅洲島內包括臨近島嶼。(面積最小〕
南部為印尼的加里曼丹。(面積最大)
地理位置
婆羅洲島位於東南亞,且處於島嶼東南亞的中心部分。
四面接觸之海:
婆羅洲島四面環海,海岸線長達1440km。
東北部是蘇祿海(英文:Sulu Sea) ,
東部有蘇拉威西海(英文:Celebes Sea)及加錫海峽(英文:Makassar Strait)。
南部是爪哇海及卡里馬塔海峽 (英文:Karimata Strait)。
西部,北部是南中國海。
地貌
島的中間是山地,四周為平原。南部地勢很低,成為大片濕地。這個島印尼佔了很大的地方,但人口不足1000萬,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區。島的內部是森林,南部濕地很少有人進去,但有一些原始部落人住在森林裡。加里曼丹島許多地方都被原始森林覆蓋著,世界上除了南美洲的亞馬孫河流域的熱帶森林外,就要數加里曼丹島的熱帶森林最大了。該島正位於地球的赤道,氣候炎熱,這里熱帶動植物應有盡有,如巨猿、長臂猿、象、犀牛,以及各種爬行動物和昆蟲。因此,印尼在這里建有一座世界上最大的熱帶植物園,園里收集了各種熱帶植物品種,同時附設了供人參觀的旅遊區。
生態
婆羅洲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生物多樣性集中地之一。世界自然基金會近日公布的一份報告說,自二OO五年七月到二OO六年九月,科學家在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和汶萊三國分管的婆羅洲總共二萬二千平方公里的熱帶雨林核心區,共發現三十種魚類、兩種樹蛙、十六種姜科植物、三種樹木和一種闊葉植物。
其中身長僅八點八毫米的魚,是世界上已知排名第二小的脊椎動物。此外,一種牙齒突出、能依靠腹部緊緊吸附岩石的鯰魚、六種暹羅斗魚等物種,也是前所未見的。新發現的姜科植物比迄今發現的整個姜科茴香砂仁屬植物的數目還要多一倍。
世界自然基金會去年四月公布,自一九九六年以來,婆羅洲共發現了三百六十一個新物種,平均每個月至少新發現三個物種,且該地區尚有上千個物種還沒得到研究。
世界自然基金會「婆羅洲之心」項目國際協調員斯圖爾特・查普曼說:「這些發現再次證明了婆羅洲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生物多樣性集中地之一。」
隨著農業開墾和種植經濟作物,島上的原始森林目前只剩下一半,當地生物急需保護。
目前婆羅洲生活著十種靈長類動物、三百五十種鳥類、一百五十種爬行及兩棲類動物以及一萬五千種植物。這里還是紅毛猩猩、馬來熊、犀牛等瀕危物種的家園。
景點
【坤甸】加里曼丹島的一些沿岸地區人口較多。如坤甸,是正處在赤道線上的一個城市,華僑最早來到這個地方,現在華人也很多,市上大部分商店是華人開設的,因此中國風情很濃。因為是平原,這里的河道四通八達,漁業發達,椰子樹也很多,椰干用於出口。這里天氣很熱,人們成天揮汗如雨。
【馬辰城】 馬辰城,是加里曼丹的運輸中心。島上出產的橡膠、木材、藤條、椰乾等物產,通過這里運出去。馬辰漁產豐富,鱷魚也很多,漁產品和鮮魚皮也是重要的輸出物品。
【黑暗的森林】加里曼丹島的中部地區,向內陸就是原始森林,那裡面一直是個危險的地方,被人們稱為「黑暗的森林」。森林裡面住著一個令人生畏的土著族,這就是專門獵取人頭的達亞克族人。達亞克族人機智勇敢,在原始森林裡過著自給自足的生活。他們男人種稻、打獵,女人在家飼養家畜和料理家務,不願與外界人多接觸,更不允許外界人進入他們的住地。但是也有些探險的人到過他們的住地。但當人們真進入他們的地區時,他們會熱情地歡迎。達亞克人住處是建造的長屋,每個長屋裡居住上百人,長屋的「頭人」是他們推選出來的,負責管理長屋裡的人們。在長屋外面掛著過去獵來的人頭骨和其它的一些獵獲物,如各種野獸的頭骨等,每一長屋的人可能是有親緣關系的一個部落的分支。
華人史
大約在西元414年(晉安帝隆安14年),中國憎侶法顯由印度求得佛法,回歸中國途中經過南洋,曾有一提及耶婆提(Ye-po-ti),根據史家的意見,認為此地是現今的婆羅洲。中國和婆羅洲最早的通航紀錄是出現在《梁書》里,西元520年(梁武帝普通原年),在中國古籍中,當時被稱為渤泥(Poni)、婆利(Poli)、或婆羅(Polo),後來演變成婆羅乃(Brunei),也就是現在通用的汶萊一名。
在梁、隋、唐三朝里,婆利都有遣送信使向中國朝貢方物,直至宋代這種接觸繼續保持,到了明朝一系列史無前例的官方航海便在此時開始,最著名的要算是鄭和的七下西洋,據記載曾兩次經過渤泥。
14、15世紀時華人曾在沙巴的今那巴打岸河(Sungai Kinabatangan)居住,有一明朝使者王森屏傳說還做過沿岸地區的統治者-拉者(Rajah),當時約西元1375年(明洪武8年)。
18世紀末業,華人活動逐漸轉移到婆羅洲的西部,主要集中在一些金礦開采地區,如坤甸(Pontinak)和三發(Sambas),大約在西元1772年(清朝乾隆37年),有近百名客家人抵達坤甸,可說是開發此地的先軀者。估計在西元1820年(清道光元年),大約有三萬六千名華人居住在此礦區內,此後至西元1823年(清道光四年)已達十五萬人之多。
在荷蘭殖民勢力進入南婆羅洲之後,他們開始忌妒華人在金礦區的利益,並使用權力限制華族移民和貿易,爾後逐漸減少,不少礦工也被迫遷徙至沙拉越。
Ⅵ 坤甸木和鐵木有區別
坤甸木和鐵木是有區別的,坤甸木和鐵木的區別如下:
1、作用不同
鐵木供製傢具及建築材料之用。
而坤甸木則是不適合製作傢具的。宜做造船材,特別適合製做航海木船(如龍骨)、大型遊艇、橋梁、電桿、枕木、車廂、卡車車架等。
2、分布地理位置不同
鐵木分布於日本、朝鮮以及中國大陸的甘肅、河南、陝西、四川、河北等地,生長於海拔1,000米至2,800米的地區,一般生長在山坡林中。
坤甸木分布於東南亞的馬來半島、加里曼丹島、菲律賓和印度等地。多為小至中喬木,稀見大喬木。
3、形態特徵不同
鐵木樹皮暗灰色,粗糙,縱裂;枝條暗灰褐色,具不顯著的條棱,皮孔疏生;小枝褐色,具細條棱,密被短柔毛,有時多少被毛或幾無毛,疏生皮孔。芽長卵圓形,漸尖,長5-6毫米;芽鱗近膜質,數枚呈覆瓦狀排列,無毛,邊緣具短纖毛。
俯重(硬)坡磊(Hopea nutens)樹高18~30m,最高可達37m;樹徑130cm左右,分布於馬來半島及加里曼丹島等地。心邊材色區分困難,心材黃色,新鮮時綠色,久則材色轉呈黃褐色或深紅褐色;邊材黃色,厚約1cm,新鮮面長時間暴露於大氣中,材色並不顯著轉深。生長輪不明顯。
Ⅶ 婆羅洲那裡是不是特別荒蠻
當然不是!
婆羅洲就是今天的加里曼丹島。加里曼丹島目前分別為三國所有,即:馬來西亞、汶萊及印度尼西亞。
加里曼丹島(Kalimantan Island)是世界第三大島,面積74.33萬平方公里,屬於熱帶雨林氣候,植被繁茂。目前該島上人口約2000萬左右,將近3/4居民在印度尼西亞境內。民族成分復雜,有非穆斯林的達雅克人(Dayak)、信奉伊斯蘭教的馬來人,以及華人和少數歐洲人。
另外,加里曼丹島上主要城市有:
坤甸,正處在赤道線上的一個城市,華僑最早來到這個地方,現華人也很多。市裡大部分商店是華人開設的,因此中國風情很濃。
馬辰,是加里曼丹島南部的運輸中心,是該島僅次於古晉的第二大城市。島上出產的橡膠、木材、藤條、椰乾等物產,通過這里運出去。
古晉,馬來語意思為「貓」,位於加里曼丹島北部,是馬來西亞砂勞越州首府,也是全島最大城市。主要居民有華人、馬來人,也有印度人、達雅人。馬來語、華語、英語在當地被廣泛使用。
Ⅷ 坤甸木的木材材質如何哪裡產的材質比較好
坤甸木,屬於龍腦香科,坡磊屬(Hopea spp.),是重(硬)坡磊類木材,不屬於紅木科目,近年來多被不良商家作為紅木銷售。商品名為賈姆木(Giam),分布於東南亞的馬來半島、加里曼丹島、菲律賓和印度等地。多為小至中喬木,稀見大喬木,約有24種。
乾燥前易開裂,乾燥後木材強度高,耐久性強,木材有油性,物理打磨會在表面形成油性保護層,猶如包漿,心材可以不必進行防腐處理。宜做造船材,特別適合製做航海木船(如龍骨)、大型遊艇、橋梁、電桿、枕木、車廂、卡車車架等。還可做啤酒、葡萄酒酒桶、黃油攪拌桶等。
印尼加里曼丹島西加里曼丹的首府坤甸(Pontianak)位於赤道正下方,是卡布亞斯江(Kapuas)與蘭達河(Landak)的合流處。在1770年阿拉伯海盜與商人阿都拉曼(Abl Rahman) 建立了這座城市。後來隨著離此以北幾公里的金礦的發現,坤甸迅速發展起來,這里也成為了華僑集中地。據說過去廣東從坤甸進口的這類木材較多,因而人們稱之為坤甸木。
坤甸木因其結構細勻,材質硬重,強韌耐腐,抗蛀力強,且不怕潮濕、置於潮濕處不會腐蝕,而浸於水中則越堅實,是船隻內外龍骨的極佳用材,清代廣州船舶業多採用坤甸木。當時廣州造船業都在廣州珠江南岸一帶,採用坤甸木製作傢具的作坊也集中於此,而製作酸枝花梨傢具的作坊則集中於廣州內城與外城之間的玉帶濠(護城河)附近,所以廣東傢具行業又有花梨行和坤甸行的區分,兩者的作坊和團體涇渭分明。 珠江三角洲一帶,人們常用坤甸木來製作競渡的龍舟,競渡過後,人們即將它深埋於河沙之下,因坤甸木忌北風和日曬,待來年端午節再挖出重新啟用。當地也有用坤甸木為建築用材的,如廣州市南沙區黃閣鎮蓮溪村大型宗祠建築群——麥氏宗祠,於廣州四大名祠中位居第三。該宗祠中樑柱尤為高大粗壯,直徑均在30~60cm,這些木料就是坤甸木,據說都是當年從緬甸運過來的,數百年來未被白蟻咬食,保存至今沒有腐朽。 坤甸木色澤黃褐至棕褐色,結構細致勻稱,紋理多斜行,為有名的高強度結構用材,其優點是木材堅硬,油漆後光亮性好,而價格比酸枝便宜。廣作傢具中,富裕中上層人家多用酸枝木、花梨木等材質;中下家庭使用坤甸木。一般廣作椅、凳、床、榻等傢具都可使用坤甸木來製作。在廣作傢具中,坤甸木因其古拙的色澤與厚重的造型佔有重要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