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馬來西亞 » 馬來西亞華人為什麼下南洋

馬來西亞華人為什麼下南洋

發布時間: 2022-09-20 11:53:23

❶ 中國人南遷馬來西亞的原因

中國歷史上主要有三次大的移民潮流:
第一次是南宋滅亡,導致漢族南遷,部分遷往海外菲律賓、馬來西亞、泰國等地繁衍生息。

第二次是明初,隨著初期明朝政府大型的海外活動,大批的明朝先人爭先移居海外

第三次是清中末的下南洋是歷史上最大的一次移民活動。

現在居住在新加坡和馬來西亞、印尼的華人基本都是第三次移民的後代,現在的華人分為兩種,一種就是華裔,是指加入居住的的華人後裔,另外一種就是華人,保留了中國國籍的(主要是中華民國國籍)可以稱為中國人,中華人民共和國強制要求當地華人加入當地國籍,不容許擁有雙重國籍。所以海外90%以上的都是華裔,不能稱為中國人。

❷ 為何當年下南洋的人,大多數都是福建廣東一帶的

主要來自福建、廣東的華人「下南洋」,是19世紀直到20世紀前半葉一個引人注目的國際移民現象。究其最初的原因,與英國人在「海峽殖民地(新加坡、馬六甲、檳城)」的政策不無關系。萊佛士登陸新加坡之後,銳意開拓,決心將其發展為一個繁榮的國際商港。

以萊佛士為首的新加坡英國殖民政府大力提倡移民進入,宣布新加坡為自由港。自由貿易政策很大程度上意味著發財致富的良機,很快便吸引了大批移民前往。「再也沒有什麼東西能夠和這個新殖民地在商業上日見興盛和普遍繁榮相比擬的了。

真的,現在只要放眼望望我們這個海港,上游就有20隻大帆船……」早期的新加坡華人大概是從馬六甲和新加坡附近的廖內島過來的,據萊佛士所言,至1819年6月,新加坡人口已增至5 000多人,主要是華人——從此奠定了華人作為新加坡主要族群的基礎。 到了1821年2月,來自中國廈門的第一艘帆船也抵達了新加坡,揭開了「下南洋」的帷幕。

最終,殖民者將不懷好意的目光投向了中國。在以往的經歷里,英國人已經意識到「(中國人)是東方的民族中,唯一使政府不用開支和特別的費用就能增加收入的民族。獲得他們是非常有用的。」 「關於中國苦力的勞動效率是無須多說的。那已經為一切有過使用他們經驗的人們所公認」,因此,必須大力「推動中國移民出洋」,以滿足「從中國獲得」「勞動力的需求」。

❸ 馬來西亞就是「南洋」嗎

馬來西亞是「南洋」的一部分,「南洋」包括的區域比馬來西亞大。

馬來群島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群島。因該群島本地人以馬來人為主,所以名叫「馬來群島」。這里又是海外華僑比較集中的居地之一,在中國又稱為「南洋群島」。

群島上的國家有印度尼西亞、菲律賓、汶萊、馬來西亞(東馬來西亞)、東帝汶和巴布亞紐幾內亞大部分地區。新幾內亞島有時不納入馬來群島。

(3)馬來西亞華人為什麼下南洋擴展閱讀

馬來群島,也叫南洋群島,世界上最大的群島。位於東半球,赤道附近。屬於熱帶雨林氣候和熱帶季風氣候。它位於亞洲東南部太平洋與印度洋之間遼闊的海域上。

南洋群島的「家族成員」,大大小小共有2萬個以上,總面積達255萬平方千米,人口眾多。在這2萬多個島嶼中,有名有姓的海島,僅占總數的1/5,其餘都是「無名小卒」。有人居住的島,僅占島嶼總數的1/10,數目也是極少的,絕大部分島嶼無人居住。

馬來群島國家多為南島語系的民族屬於蒙古人種南方亞種(混有澳大利亞棕色人種的蒙古人種),馬來群島的居民多信仰伊斯蘭教。也信仰佛教。人口超過3億,人口密度最高的島為爪哇島。 主要民族是馬來人。

❹ 中國人移居南洋產生的重要影響

南洋 [1] 的地理概念主要是指包括當今東盟十國在內的廣大區域。而廣義的南洋還包含當今的印度、澳大利亞、紐西蘭以及附近的太平洋諸島。中國歷代封建王朝的末年,不堪戰亂的普通百姓和權力失落的前朝貴族紛紛移居海外。由於地緣上的毗鄰關系,東南亞成為中國移民的遷徙地和避難所。因此這種遷徙歷史上稱為「下南洋」。 [編輯本段]歷史 中國與東南亞的交往,可以追溯到兩千年前的漢代。據《史記》、《漢書·地理志》等文獻記載,公元1世紀左右,中國就與緬甸、越南等國互有來往。唐代時,移民人數開始增多,他們被當地人稱為「唐人」。不過,中國人的南洋路,一直到了明朝和清朝前期,才越走越寬。 幾次大規模遷徙: 1. 西漢末年,一批漢儒學者、軍政官員數千人逃往越南; 2. 南北朝時,五胡亂華,中原人士紛紛移居印度支那; 3. 唐朝後期,黃巢襲擊廣州時,廣東人爭相逃往東南亞; 4. 元滅南宋時,大批遺臣遺民也落難到此。 5. 明末清初,大量的難民、被清兵打散的農民軍、抗清失敗的明軍余部以及不願侍奉清廷的明朝遺民,掀起了移民東南亞的高潮。明亡後,高、雷、廉三州總兵陳上川、副將陳安平等率領兵將家眷3000餘人、戰船50餘艘到達越南南部的湄公河三角洲,這塊地方因此被稱作「明鄉」。1659年,跟隨永曆帝流亡緬甸的官兵眷屬,有的逃亡暹羅 (今泰國 ),有的被安置在緬甸邊遠地方,今天緬甸北部的桂家與敏家都是這些官兵的後裔。 [編輯本段]原因 1. 一般來說,中國歷代封建王朝的末年,大多伴隨著農民起義、外族入侵和王朝更替,不堪戰亂的普通百姓和權力失落的前朝貴族紛紛移居海外。由於地緣上的毗鄰關系,東南亞成為中國移民的遷徙地和避難所。 2. 中國人下南洋的另外一個重要原因,是為了改變個人或家族的命運。據1935年中國太平洋學會對流民出洋的原因所作的調查顯示,因「經濟壓迫」而出洋者占 69.95%。那個時候下南洋的人,既有對未來充滿希望的人,也有在家鄉故土呆不下去的人。 3. 英國、荷蘭殖民統治下的南洋,正處於加速開發過程中,對勞動力的需求量非常大。南洋諸國為吸引華工,先後推出一系列優惠政策,如馬來西亞聯邦最大的一個州——沙撈越州,在白色拉者(意即國王 )二世執政時期,就頒布過一個特別通告:給移民足夠的免費土地種植,政府提供臨時住屋安置移民;免費供給大米和食鹽一年;提供交通運輸工具,建立警察局保護華人安全,華人可永久居住在沙撈越等。這樣的政策對於中國國內流離失所、喪失土地的無業流民來說,具有強大的吸引力。很多人就是在這個時候,或攜妻帶子,或孤身一人,漂洋過海來到南洋。 4. 從文化的角度看,中華民族是一個農耕民族。農耕民族的最大特點,就是喜歡固守一畝三分田,願意過「老婆孩子熱炕頭」的平靜生活。要做一個離家的遊子,要到新世界去努力與開拓,確實需要極大的勇氣。 [編輯本段]現狀 如今,中國人的腳步已經遍及全世界。而海外華人中最大的一個群體,就是東南亞華人。他們中的絕大部分,就是幾百年前那些在南洋披荊斬棘的開拓者的後代。據不完全統計,印尼兩億人口中,約一千萬是華人。馬來西亞兩千五百萬人口,華人約六百萬。泰國六千五百萬人口,華人約二千萬,佔了將近三分之一;新加坡三百多萬人,華人多達90%,是海外華人占所在國人口總數比例最高的一個國家。 大量的華人湧入東南亞後,對當地的生產、生活以及經濟建設,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一方面,許多華人在僑居國從事商業活動,負責管理海外貿易,收購當地土特產,銷售該國貨物,從而形成一個溝通中國與海外貿易的商業網路。這些人也多為當地政府所倚重,暹羅王室就曾表示,「如果沒有華僑,宮廷什麼買賣也做不成」。另一方面,還有相當一部分華人從事手工業,烤麵包師、裁縫、鞋匠、金匠、銀匠、雕刻師、鎖匠、畫家、泥水匠、織工,幾乎無所不包。從事農業、園藝和漁業的華僑人數也很多,他們同樣在當地社會的日常生活中發揮了積極作用。 在東南亞經濟發展過程中,工礦業一直是非常重要的一個方面。在印尼加里曼丹,華人是當地金礦的唯一經營者。礦工人數最多時曾超過9萬,每年生產的金礦砂一般都在百萬盎司(1盎司等於 28.35克)以上。19世紀以前,馬來西亞的錫礦也幾乎全部是由華僑開發。現在當地許多被稱作「錫湖」的大型錫礦區,都是華僑一鋤頭一鋤頭挖出來的。正是由於華僑的辛勤開采,馬來西亞的錫產量在很長一段時間占據世界錫總產量的一大半。 「下南洋」的中國人,就這樣成了當地經濟開發的主力軍。他們的勤奮與努力,改變了所在國經濟落後的狀況。就連英國的海峽殖民地總督瑞天咸也承認,馬來半島的繁榮昌盛,「皆華僑所造成」。「馬來諸邦之維持,專賴錫礦之稅入……錫礦之工作者,首推華僑。彼等努力之結果,世界用錫之半額,皆由半島供給。彼等之才能與勞力,造就今日之馬來半島。」「馬來政府及其人民,對於如此勤奮耐勞守法之華僑之謝意,非言語所可表達。」 華人在改變所在國的經濟狀況的同時,很多人也徹底改變了自己與家族的命運。東南亞華人,先後出現了數以百計的百萬富豪、千萬富豪。 與此同時,東南亞華人在政治上的地位也越來越高。菲律賓總統阿羅約的丈夫是華裔,泰國前總理他信是華人。在泰國議會,三分之二的議員也是華裔。在馬來西亞,華人從政並取得成功,也已經不是什麼新聞。 [編輯本段]新世紀機遇 歷史進入21世紀,中國人下南洋的腳步並沒有停止。但原因和動機,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在檳城街頭,有一位小夥子,今年只有20歲,來馬來西亞已經一年多。「是伯父讓我來的」,小夥子對我們說,他來馬來西亞的原因很簡單,國內高考競爭太激烈,他的成績不能保證上好一點的學校,於是追隨上個世紀90年代來到馬來西亞的伯父的腳步,到馬來西亞「闖世界」。不過,馬來西亞的路也不是很好走。小夥子先後到過新加坡、泰國,依然沒有找到合適的學校。現在只好一邊學習語言,一邊幫伯父看看鋪子。今後的事,只好「看看再說」了。 近年「下南洋」並取得成功的,在吉隆坡也大有人在。廣之旅是中國著名的旅行社,早在 2001年就實施了股份制改造,它旗下的馬來西亞公司的最大股東,就是華人李鍾平。公司的客源非常穩定,業務量逐步上升,收入也越來越可觀。 可以預見,隨著中國經濟實力的進一步提升,「下南洋」的中國人還會越來越多。而隨著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建設的加緊推進,隨著「一軸兩翼」區域經濟合作戰略構想的實施,中國人的南洋之路,會越走越寬。

❺ 下南洋的主要影響

大量的華人湧入東南亞後,對當地的生產、生活以及經濟建設,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一方面,許多華人在僑居國從事商業活動,負責管理海外貿易,收購當地土特產,銷售該國貨物,從而形成一個溝通中國與海外貿易的商業網路。這些人也多為當地政府所倚重,暹羅王室就曾表示,「如果沒有華僑,宮廷什麼買賣也做不成」。另一方面,還有相當一部分華人從事手工業,烤麵包師、裁縫、鞋匠、金匠、銀匠、雕刻師、鎖匠、畫家、泥水匠、織工,幾乎無所不包。從事農業、園藝和漁業的華僑人數也很多,他們同樣在當地社會的日常生活中發揮了積極作用。
在東南亞經濟發展過程中,工礦業一直是非常重要的一個方面。在印尼加里曼丹,華人是當地金礦的唯一經營者。礦工人數最多時曾超過9萬,每年生產的金礦砂一般都在百萬盎司(1盎司等於 28.35克)以上。19世紀以前,馬來西亞的錫礦也幾乎全部是由華僑開發。現在當地許多被稱作「錫湖」的大型錫礦區,都是華僑一鋤頭一鋤頭挖出來的。正是由於華僑的辛勤開采,馬來西亞的錫產量在很長一段時間占據世界錫總產量的一大半。
「下南洋」的中國人,就這樣成了當地經濟開發的主力軍。他們的勤奮與努力,改變了所在國經濟落後的狀況。就連英國的海峽殖民地總督瑞天咸也承認,馬來半島的繁榮昌盛,「皆華僑所造成」。「馬來諸邦之維持,專賴錫礦之稅入……錫礦之工作者,首推華僑。彼等努力之結果,世界用錫之半額,皆由半島供給。彼等之才能與勞力,造就今日之馬來半島。」「馬來政府及其人民,對於如此勤奮耐勞守法之華僑之謝意,非言語所可表達。」
華人在改變所在國的經濟狀況的同時,很多人也徹底改變了自己與家族的命運。東南亞華人,先後出現了數以百計的百萬富豪、千萬富豪。
與此同時,東南亞華人在政治上的地位也越來越高。菲律賓總統阿羅約的丈夫是華裔,泰國前總理他信是華人。在泰國議會,三分之二的議員也是華裔。在馬來西亞,華人從政並取得成功,也已經不是什麼新聞。
「下南洋」成為堪與「闖關東」、「走西口」相媲美的重大歷史事件,同樣有「推-拉」合力的驅動。推力方面,「經濟壓迫」是最具有能量的「激素」。1935年中國太平洋學會對流民出洋的原因所作的調查顯示,因「經濟壓迫」而出洋者佔69.95%。拉力方面,英國、荷蘭殖民統治下的南洋,正處於加速開發中,勞動力的需求量旺,供不應求,就業機會正多。而且,南洋諸國為吸引華工,甚至採取了「最吸引人的條件」,如馬來西亞聯邦最大的一個州沙撈越州,在白色拉者(意即國王)二世執政時期,就頒布了一個特別通告:給移植者足夠的免費土地種植;政府提供臨時住屋安置移植者;免費供給大米和食鹽一年;提供交通運輸工具;建立警察局保護華人安全;華人可永久居住在沙撈越。這對無業失業的流民來說,具有強大的吸引力,由此可以理解為什麼不少流民「甚或自鬻以求至其地」了。
對流入地來說,華工一直是南洋開發的生力軍,他們是廉價的用之不竭的勞動力資源。海峽殖民地總督瑞天咸說,馬來半島的繁榮昌盛,「皆華僑所造成」,「馬來諸邦之維持,專賴錫礦之稅入。……作錫礦之工作者,首推華僑。彼等繼續努力之結果,世界用錫之半額,皆由半島供給。彼等之才能與勞力,造成今日之馬來半島馬來政府及其人民,對於此勤奮耐勞守法之華僑之謝意,非言語所可表達。」(李長傅:《中國殖民史》)
「下南洋」的流民運動,對流出地同樣發生深刻影響,它對緩解「經濟壓迫」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葛劍雄等先生所著《簡明中國移民史》中,有一個簡單的計算:從1840年到1930年的九十年中,由閩、粵兩省輸出的流民每年平均十萬以上,足以抵消每年的自然增長,緩解當地的人口壓力,至少可以減弱由此而引發的社會振盪。
華工通過艱苦創業,積累了大量資本。他們把資金投向近代工商業,又推動了中國社會的轉型。如中國第一家機器繅絲廠——繼昌隆繅絲廠,就是僑商陳啟沅創辦的。中國第一家民族火柴廠——巧明火柴廠,由僑商衛省軒創設。據統計,從1862到1949年,華僑僅在廣東、福建、上海三省市的投資企業數即達25510家。

❻ 馬來西亞和新加坡為什麼這么多華人和中國的血統有關系

馬來西亞和新加坡的華人和中國的血統有很大關系。

那裡華人居多的主要原因是因為在封建社會和民國初期國內戰亂不斷,民不聊生。當時在福建、廣東一帶,人們因戰亂導致民生窮困,那一帶人多地少的情況下,老百姓的生活都得不到保障,很難維持下去,他們為了得以生存下去從而維持家庭生活和躲避當時的戰亂,閩粵地區的老百姓就趕往南洋進行謀生。

南洋指東南亞較深區域(不包括越南北部等)為主的區域,也包括斯里蘭卡等等。阿拉伯海以東的屬於南洋(中東和東非屬西洋)。

(6)馬來西亞華人為什麼下南洋擴展閱讀:

人們下南洋的時期:

1、小規模時期:鄭和下西洋(前期是下南洋)之前,官員和老百姓走南洋是小規模活動。元朝時期有過元爪戰爭。

2、洪流時期:歐洲列強統治南洋各區域時期希望引華人去開發,加之中國幾次大亂,討生活的移民出現了洪流。明末、清朝和民國時期,中國人去東南亞經商(海上絲綢之路)、打工、乃至遷徙到東南亞(起初的主要動因是建立和統治印尼的荷蘭當局來華南招工),規模巨大,納土納群島就是華人建國的。

❼ 馬來西亞和新加坡為什麼這么多華人和中國的血統有關系

馬來西亞和新加坡的華人和中國的血統有很大關系。

那裡華人居多的主要原因是因為在封建社會和民國初期國內戰亂不斷,民不聊生。當時在福建、廣東一帶,人們因戰亂導致民生窮困,那一帶人多地少的情況下,老百姓的生活都得不到保障,很難維持下去,他們為了得以生存下去從而維持家庭生活和躲避當時的戰亂,閩粵地區的老百姓就趕往南洋進行謀生。

南洋指東南亞較深區域(不包括越南北部等)為主的區域,也包括斯里蘭卡等等。阿拉伯海以東的屬於南洋(中東和東非屬西洋)。

(7)馬來西亞華人為什麼下南洋擴展閱讀:

人們下南洋的時期:

1、小規模時期:鄭和下西洋(前期是下南洋)之前,官員和老百姓走南洋是小規模活動。元朝時期有過元爪戰爭。

2、洪流時期:歐洲列強統治南洋各區域時期希望引華人去開發,加之中國幾次大亂,討生活的移民出現了洪流。明末、清朝和民國時期,中國人去東南亞經商(海上絲綢之路)、打工、乃至遷徙到東南亞(起初的主要動因是建立和統治印尼的荷蘭當局來華南招工),規模巨大,納土納群島就是華人建國的。

❽ 馬來西亞為何有那麼多華人

馬來西亞的確算是華人比較多的國家了,當然中國除外,現在馬來西亞的華人占總人口的五分之一多,但其實現在的華人比例已經算是減少過的了。


❾ 下南洋指的是什麼

南洋指東南亞較深區域(不包括越南北部等)為主的區域,也包括斯里蘭卡等等。阿拉伯海以東的屬於南洋(中東和東非屬西洋)。

中國人去南洋區域活動(官事、經商、打工、遷徙),歷史上稱為「下南洋」或走南洋。

小規模時期:鄭和下西洋(前期是下南洋)之前,官員和老百姓走南洋是小規模活動。元朝時期有過元爪戰爭。

洪流時期:歐洲列強統治南洋各區域時期希望引華人去開發,加之中國幾次大亂,討生活的移民出現了洪流。明末、清朝和民國時期,中國人去東南亞經商(海上絲綢之路)、打工、乃至遷徙到東南亞(起初的主要動因是建立和統治印尼的荷蘭當局來華南招工),規模巨大,納土納群島就是華人建國的。

熱點內容
西班牙8號球員有哪些 發布:2023-08-31 22:08:22 瀏覽:1567
怎麼買日本衣服 發布:2023-08-31 22:08:20 瀏覽:924
紐西蘭有哪些人文景點 發布:2023-08-31 22:06:06 瀏覽:1523
皇馬西班牙人哪個台播 發布:2023-08-31 22:05:05 瀏覽:1467
新加坡船廠焊工工資待遇多少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2:01:05 瀏覽:1568
緬甸紅糖多少錢一斤真實 發布:2023-08-31 21:57:45 瀏覽:1222
緬甸200萬可以換多少人民幣 發布:2023-08-31 21:57:39 瀏覽:1187
紐西蘭跟中國的時差是多少 發布:2023-08-31 21:53:49 瀏覽:2396
中國哪個地方同時與寮國緬甸接壤 發布:2023-08-31 21:52:06 瀏覽:1197
土耳其簽證選哪個國家 發布:2023-08-31 21:37:38 瀏覽:8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