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來西亞視什麼為外交政策基石
⑴ 關於馬來西亞的知識
馬來西亞啊,沒有四季,都是夏天,30°C 左右,這個不怎麼變。近來幾乎每天都有雨,偶爾傾盆而降,偶爾灑灑小雨。但是天氣還是悶熱啊,要呆到晚上天氣才涼爽些,今晚有點兒冷,我都穿外套了。呵呵~
這里的國語是馬來語,是馬來人的語言,注意,是馬來人,不是馬來西亞人。但是後來為了要讓各大民族團結起來,就改稱馬來西亞語。年輕的一輩固然會講,國語畢竟是必修的,管你是華人還是馬來人。長輩們,就算沒念過書,也能說上一兩句不那麼正統的,打招呼八卦八卦沒問題,要談深入的話題就不行了。至於英語能力呢,只能說水準不一吧,但是一般會比中國人好些,因為實踐機會比較多。從小就學,而且數理科用英語教,大學也是英語授課,但是大部分人都不能學的很出色。
馬來西亞有3大民族,馬來人(至少60%),華人(30%左右),印度人(少過10%)。剩下的就是一些少數民族,他們和馬來人一樣是土族,但是待遇實在差很多。就如我所說,馬來人講馬來語,但是馬來語,好像漢語一樣,分成普通話和方言。華人呢,基本上都會講華語,加上一兩種華人方言,有些華人呢是因為祖先是潮州來的,所以他會說潮州話,有些則是因為地方關系,所以會說某種方言,例如住在首都吉隆坡的都會說粵語,住在檳城州的都會說福建話。很少華人只會說馬來語和英語,但是還是有的。印度人就印度話啊。不少旅行,是念書,工作嗎?我想應該沒問題吧,我看我那些中國朋友自在的很,沒什麼約束。
環境呢,還好啦。只是我覺得掠奪匪太多了,這個真的是…我也不知道怎麼說…馬來西亞國教是回教,馬來人全是回教徒,所以這里6成以上是穆斯林,每天的5次祈禱都在各個清真寺用大喇叭播出,而且沒什麼地方你是看不見清真寺的了,所以我覺得有點兒不體諒。這里有種族紛爭的問題,華人老是埋怨政府偏袒馬來人,什麼獎學金,津貼,工作機會,都是馬來人的,怎麼華人繳稅最多,反而都沒份。馬來人就說,你們是二等公民,非土族,讓你們來住都要感恩了,還吵。無奈~但是隨著日子一天一天的過,老一輩的,當年從中國來馬來西亞的,都離開了,都成為歷史了,我們年輕的,只能說都沒受過苦啊,都不是太極端,不是太在乎,沒獎學金嘛,爸媽肯給就好了,沒津貼嘛,我錢夠用啊,就是沒想這問題太多,可是爸媽那一倍還是會有些意見的。只是政治家經常圍繞在這些話題上,但是有時候他們說的也未嘗不是道理。
消費嘛,要跟地區了,鄉間小鎮還是可以吃到便宜到笑的東西,城市呢,也不會要命啦,一般吧,不稱得上是高消費的國家,這樣吧,咱們比麵食吧,首都一碗叫價4元馬幣左右,小鎮2元,略有裝潢的餐館8元,再高級點的16元,有些實在難得你會看見20多元的,但是這些都是賣氣氛多過賣食物的。就是這樣。還有,一份報紙1元3毛馬幣,搭一次公車5毛到4元不等。你自己看看兌換率好好想吧。對,馬幣是Ringgit Malaysia,簡稱RM,華語是「令吉」,1令吉馬幣大概,我是說大概噢,2元人民幣吧。
好了,就這樣。
⑵ 汶萊是個什麼國家這么有錢
汶萊是一個君主專制國家。位於亞洲東南部,加里曼丹島西北部,北瀕中國南海,東南西三面與馬來西亞的沙撈越州接壤,並被沙撈越州的林夢分隔為不相連的東西兩部分。
汶萊有錢是因為有大量的原油和天然氣。汶萊是個以原油和天然氣為主要經濟支柱的國家,占整個國家國內生產總值50%。在東南亞,石油儲量和產量僅次於印度尼西亞,居第2位。汶萊是亞洲最富有的國家之一。
(2)馬來西亞視什麼為外交政策基石擴展閱讀
中國和汶萊於1991年9月30日建立外交關系,雙邊關系發展順利,各領域友好交流與合作逐步展開。1999年,兩國簽署聯合公報,進一步發展在相互信任和相互支持基礎上的睦鄰友好合作關系。2013年,兩國建立戰略合作關系。
汶萊海岸線長約162公里,有33個島嶼,總面積為5765平方公里。屬熱帶雨林氣候。汶萊古稱渤泥。14世紀中葉伊斯蘭教傳入,建立蘇丹國。1888年淪為英國保護國,1941年被日本佔領,1946年英國恢復對汶萊控制。1984年1月1日完全獨立。
汶萊奉行不結盟和同各國友好的外交政策。主張國家無論大小、強弱,都應相互尊重。1984年2月24日加入聯合國,重視聯合國作用。1984年1月7日成為東盟第六個成員國,與東盟各國關系密切。視東盟為外交基石,主張通過東盟實現地區穩定、繁榮與團結。
⑶ 是民主國家嗎,馬來西亞到底怎麼樣
國名: 馬來西亞(Malaysia)
國土面積:329,735平方公里,其中陸地面積328,535平方公里,西馬面積131,574平方公里,東馬面積198,161平方公里。水域面積1,200平方公里。
獨立日:8月31日(1957年)
國慶日:8月31日(1957年)
災難意識日:12月26日(2005年馬來西亞政府決定設立。選擇這一天作為全國「災難意識日」,是因為馬來西亞過去在這一天多次遭受自然災難的襲擊。1996年這一天,東馬來西亞的沙巴州遭受強烈熱帶風暴襲擊,有100多人死亡,許多房屋和財產被毀;2004年12月26日,馬來西亞北部檳榔嶼等州部分地區遭到印度洋海嘯襲擊,共有60多人死亡。)
國徽:中間為盾形徽。盾徽上面繪有一彎黃色新月和一顆14個尖角的黃色星,盾面上的圖案和顏色象徵馬來西亞的組成及其行政區劃。盾面上部列有5把入鞘的短劍,它們分別代表柔佛州、吉打州、玻璃市州、吉蘭丹州和丁加奴州。盾面中間部分繪有紅、黑、白、黃4條色帶,分別代表雪蘭莪州、彭亨州、霹靂州和森美蘭州。盾面左側繪有藍、白波紋的海水和以黃色為地並繪有3根藍色鴕鳥羽毛,這一圖案代表檳榔嶼。盾面右側的馬六甲樹代表馬六甲州。盾面下端左邊代表沙巴州,圖案中繪有強健的褐色雙臂,雙手緊握沙巴州州旗。盾面下端右邊繪有一隻紅、黑、藍3色飛禽,代表沙撈越州。盾面下部中間的圖案為馬來西亞的國花──木槿,當地人稱「班加拉亞」。盾徽兩側各站著一頭紅舌馬來虎,兩虎後肢踩著金色飾帶,飾帶上書寫著格言「團結就是力量」。在盾徽上還繪有一彎新月和一顆14。
國歌:《月光》
國花:木槿。馬來西亞人民用這種紅彤彤的木槿花朵,比喻熱愛祖國的烈火般的激情。
國家政要:最高元首 米詹?扎因?阿比丁(Sultan Mijan Zainal Abidin),2006年11月被推選為馬第13任最高元首,12月13日宣誓就任,2007年4月26日登基;總理阿卜杜拉?艾哈邁德?巴達維(Abllah Ahmad Badawi),2003年10月就任,2004年3月連任,2007年3月繼續連任.
軍事:陸軍的前身是1935年英國殖民地政府組建的馬來兵團。1958年馬從英國人手中接管原英殖民地海軍輔助部隊,1963年正式改為馬來西亞皇家海軍。1958年6月1日正式建立馬來皇家空軍。馬最高元首是三軍最高統帥。國防決策機構為國家安全委員會,總理任主席。武裝部隊總司令是最高指揮官。實行志願兵役制,服役期為10年。
新聞出版:約有50份報紙,用8種文字出版。主要報紙有:馬來文的《馬來使者報》、《每日新聞》、《祖國報》;英文的《新海峽時報》、《星報》、《馬來郵報》;華文的《南洋商報》、《星洲日報》等。馬來西亞國家新聞社(簡稱馬新社)是一個半官方的通訊社。馬來西亞廣播電台屬官辦,建於1946年,擁有6個廣播網,用馬來語、英語、華語和泰米爾語廣播。馬來西亞之聲電台建於1963年,用馬來語、阿拉伯語、英語、印尼語、緬甸語、他加祿語和泰語等8種語言對外廣播。馬來西亞電視台屬官辦,建於1963年,設有兩個頻道,用馬來語、英語、華語和泰米爾語播放。另外還有第三電視台(TV3)、城市電視(METRO VISION)和國民電視(NTV)三家私營電視台。近年開辦了ASTRO衛星有線電視頻道。
外交: 奉行獨立自主、中立、不結盟的外交政策,主張建立東南亞和平、自由和中立區。優先發展同東盟國家的關系,視東盟為其外交政策的基石。重視發展同大國關系。積極發展同伊斯蘭國家和不結盟國家關系。致力於促進東亞環境的穩定,加強與東北亞的聯系,繼續加強與其他國家良好的雙邊關系。將與鄰國和有特殊重要性的國家發展積極的關系;在處理雙邊關系時,將遵循互利的原則,通過談判和平解決所有分歧。在更大的區域范圍內,即東盟與中國、日本、韓國范圍內,馬來西亞將繼續堅定地提倡與中、日、韓合作。在多邊領域,馬來西亞將積極參與各種聯盟或論壇,致力於維護各種權益,尤其是發展中國家的權益。
⑷ 給我一點關於馬來西亞的歷史資料謝謝
馬 來 西 亞 由 馬 來 半 島 的 西 馬 及 位 於 北 婆 羅 州 的 東 馬 所 組 成 。 在 英 國 統 治 的 時 期 ,西 馬 都 被 稱 為 馬 來 亞 。
馬 來 西 亞 是 東 南 亞 這 個 地 區 其 中 一 個 最 早 有 人 類 居 住 的 地 方 。 大 約 50,000 年 前 , 東 馬 沙 撈 越 州 的 古 老 尼 亞 (Niah Cave〕 洞 里 , 已 經 開 始 有 人 類 居 住 了 。
在 西 馬 , 即 馬 來 半 島 , 內 陸 山 區 的 原 住 民 比 馬 來 人 更 早 就 在 這 里 居 住 了 。
位 於 柬 埔 寨 的 Funan 王 朝 , 於 公 元 初 期 曾 經 延 伸 其 影 響 力 到 馬 來 半 島 。 到 了 第 七世 紀 , 蘇 門 答 臘 的 室 里 弗 遜 (Sri Vijaya〕 王 朝 則 在 南 中 國 海 的 區 域 崛 起 成 為最 大 的 王 朝 。 第 十 三 世 紀 後 半 期 , 滿 者 伯 夷 (Majapahit〕 王 朝 取 代 室 里 弗 遜 ,馬 來 半 島 也 跟 著 落 入 滿 者 伯 夷 王 朝 的 掌 控 中 。
室 里 弗 遜 王 朝 的 王 子 拜 里 米 蘇 拉 , 於 大 約 1403 年 逃 出 滿 者 伯 夷 王 朝 的 勢 力 范 圍後 , 落 腳 在 馬 來 半 島 的 馬 六 甲 , 並 在 這 里 建 立 了 歷 史 上 聞 名 的 馬 六 甲 王 朝 。 也 是在 這 個 時 候 , 大 約 於 十 五 世 紀 初 , 回 教 被 引 進 馬 六 甲 王 朝 。
馬 六 甲 王 朝 在 全 盛 時 期 , 是 個 聞 名 於 世 的 港 口 及 經 貿 中 心 。 由 於 其 位 置 處 於 航海 及 經 貿 的 中 心 , 又 有 良 好 的 深 水 港 口 , 東 去 資 源 豐 饒 的 東 方 文 明 古 國 ,西 接 印 度 、 阿 拉 伯 世 界 及 歐 洲 西 方 列 強 , 使 到 馬 六 甲 不 僅 成 為 繁 榮 一 時 的 商 業中 心, 它 也 同 時 成 為 東 西 方 多 種 文 化 互 相 碰 面 及 交 流 的 地 方 。 中 國 明 朝 的 鄭 和就 曾 在 七 度 下 南 洋 的 時 候 , 到 過 馬 六 甲 。 為 了 促 進 兩 國 之 邦 交 , 明 朝 的 公 主 漢麗 寶 更 是 被 遠 嫁 到 馬 六 甲 來 。
西 方 列 強 於 十 六 世 紀 相 繼 而 來 , 葡 萄 牙 人 於 1511 年 消 滅 了 馬 六 甲 王 朝 , 開 始 了馬 來 半 島 的 殖 民 史 。 葡 萄 牙 統 治 馬 六 甲 到 1641 年 , 被 荷 蘭 人 所 擊 敗 , 馬 六 甲 又由 荷 蘭 人 所 統 治 。 英 國 人 於 十 八 世 紀 開 始 展 延 它 對 馬 來 半 島 的 控 制 。 1786 年 ,萊 特 首 登 檳 城 , 1819 年 萊 佛 斯 占 領 新 加 坡 , 1819 年 英 國 人 和 荷 蘭 人 交 換 殖 民 地 , 使 英 國 人 也 獲 得 了 馬 六 甲 , 並 於 較 後 成 立 了 馬 六 甲 海 峽 殖 民 地 。
英 國 人 和 馬 來 蘇 丹 於 1895 年 簽 署 的 邦 咯 島 協 約 , 使 英 國 人 的 勢 力 進 一 步 從 馬 六 甲 海 峽 殖 民 地 延 伸 到 內 陸 的 馬 來 州 屬 。 通 過 律 政 司 (Resident System〕 的 制度 , 英 國 人 逐 漸 全 面 的 控 制 了 整 個 馬 來 半 島 及 新 加 坡 。
在 英 國 人 殖 民 的 時 期 , 英 國 人 為 了 大 量 開 發 錫 礦 及 樹 膠 園 , 從 中 國 及 印 度 大 量的 引 進 勞 工 , 使 到 馬 來 西 亞 的 多 元 種 族 的 社 會 特 征 開 始 形 成 。
1942 年 第 二 次 世 界 大 戰 , 日 本 軍 入 侵 馬 來 亞 , 把 英 殖 民 政 府 擊 潰 並 統 治 了 馬 來 亞 三 年 零 八 個 月 。 日 本 投 降 後 , 英 軍 回 歸 馬 來 亞 繼 續 其 殖 民 。 1948 年 , 英 殖 民 政 府 宣 布 全 國 進 入 緊 急 狀 況 以 對 付 馬 來 亞 共 產 黨 。
1940 年 代 末 期 及 1950 年 代 所 掀 起 的 爭 取 獨 立 運 動 , 終 於 使 英 殖 民 政 府 讓 馬 來 亞 於 1955 年 進 行 了 第 一 次 的 全 國 選 舉 , 由 代 表 馬 來 人 的 巫 統 、 代 表 華 人 的 馬 華 公 會 及 代 表 印 度 人 的 印 度 國 大 黨 所 組 成 的 聯 盟 ( 現 在 稱 為 國 陣 〕 , 橫 掃 了 52 議 席 中 的 51 席 。
1957 年 8 月 31 日 , 聯 盟 主 席 東 姑 阿 都 拉 曼 宣 布 馬 來 亞 獨 立 。 馬 來 文 成 為 國 語, 回 教 成 為 國 教 。 東 姑 阿 都 拉 曼 出 任 第 一 屆 的 首 相 , 並 被 稱 為 國 父 。
在 北 婆 羅 洲 方 面 , 沙 巴 從 1882 年 就 被 英 北 婆 羅 公 司 統 治 , 直 到 日 本 軍 隊 在 第 二次 世 界 大 戰 攻 入 占 領 為 止 。 砂 勞 越 則 是 英 人 查 爾 斯 布 洛 克 和 汶 萊 蘇 丹 協 議 下 所建 立 起 來 的 白 人 拉 惹 布 洛 克 的 天 下 。 從 1840 年 直 到 1942 年 , 它 都 由 布 洛 克 家 族所 控 制 。 在 世 界 大 戰 過 後 , 沙 巴 及 砂 勞 越 正 式 成 為 英 國 殖 民 地 。
1963 年 , 馬 來 亞 聯 同 新 加 坡 、 沙 巴 及 砂 勞 越 組 成 了 馬 來 西 亞 聯 邦 。 但 1965 年 ,由 於 東 姑 阿 都 拉 曼 及 李 光 耀 的 政 治 分 裂 , 新 加 坡 宣 布 退 出 馬 來 西 亞 。
1969 年 的 全 國 大 選 成 績 , 顯 示 人 民 對 聯 盟 的 支 持 急 劇 下 降 , 反 對 黨 所 獲 得 的 席位 劇 增 。 雖 然 聯 盟 仍 然 控 制 聯 邦 政 府 , 但 失 去 了 吉 蘭 丹 州 政 權 , 並 在 多 個 州 議會 里 面 對 強 大 的 反 對 黨 勢 力 。 1969 年 5 月 13 日 , 反 對 黨 的 勝 利 游 行 在 不 同 種 族的 相 互 嘲 諷 及 挑 釁 的 過 程 中 , 演 變 成 種 族 沖 突 及 流 血 事 件 , 造 成 百 多 人 喪 失 生命 , 無 數 財 產 被 摧 毀 。 此 歷 史 事 件 被 成 為 513 事 件。
1970 年 , 馬 來 西 亞 宣 布 實 施 為 期 廿 年 的 新 經 濟 政 策 , 其 目 的 是 要 消 除 貧 窮 , 重組 社 會 , 以 拉 近 貧 富 的 鴻 溝 。 但 這 項 政 策 所 實 行 的 固 打 制 , 也 使 到 非 馬 來 人 社會 非 常 不 滿 。
1972 年 , 第 二 任 首 相 敦 拉 薩 改 變 了 外 交 政 策 , 開 始 和 共 產 國 家 接 觸 , 並 致 力 使東 南 亞 成 為 和 平 、 自 由 及 中 立 的 區 域 。 1974 年 , 敦 拉 薩 訪 問 中 國 , 兩 國 的 邦 交自 此 一 直 密 切 發 展 至 今 。
1970 年 代 , 馬來 西亞開始其工業化計劃 。 新 經 濟 政 策 廿 年 的 成 果 , 已 經 使 到 馬來 人 的 經 濟 地 位 大 大 提 升 。 1991 年 , 第 四 任 首 相 馬 哈 迪 醫 生 宣 布 推 行 為 期 三十年 的 2020 宏 願 計劃 , 致 力 使 馬 來 西 亞 在 2020 年 成 為 先 進 國 。
直到目前為止 ,馬 來西 亞仍 然以 每 年 超 過 8% 的 成 長 率 發 展 , 成 為 其 中 一 個 世 界上 成 長 得 最 快 的 國 家 。
目前馬來西 亞共有 十三個州,兩個聯邦直轄區。 其首都為吉隆 坡,是其中一 聯邦直轄區
⑸ 馬來西亞的首相
馬來西亞的首相
國父東姑阿都拉曼。
出生日期 1903年2月8日
出生地區
馬來亞(今馬來西亞)吉打州阿羅士打
逝世日期 1990年12月6日
逝世地區
馬來西亞雪蘭莪州吉隆坡
妻子
第三任妻子諾扎克·巴拉克巴哈
馬來西亞首相
任
第一任首相
首相任期 1957年8月31日 - 1963年9月16日
馬來西亞聯邦首相
任
第一任首相
首相任期 1963年9月16日 - 1970年
東姑阿都拉曼,或阿卜杜勒·拉赫曼 (Tunku Abl Rahman Putra Al-Haj ibni Almarhum Sultan AblHamid Shah,1903年2月8日-1990年12月6日) 是馬來西亞的第一任首相。
1951年,東姑阿都拉曼不顧家人及朋友的勸告,辭去政府法律部門的職位,出任巫統全國主席,接下領導巫統的重任。
1954年, 東姑阿都拉曼成為了馬來亞的首席部長。獨立前,東姑阿都拉曼在已故陳禎祿及敦李孝式合作下,提出「聯盟」的理想,即是巫
統、馬華及印度國大黨的合作協約。
那時起,東姑開始竭力為爭取馬來亞獨立而奮斗,之後東姑率領我國獨立代表團赴英國,與英國政府談商馬來亞獨立問題,經過談判後,雙方達致協議,馬來亞
終於在不流1滴血的情況下,取得獨立。
領導獨立成功的東姑阿都拉曼,從此成為馬來西亞國父,並且出任我國第1任首相。國父於1990年在吉隆坡中央醫院與世長辭,享年89歲。
東姑阿都拉曼在位13年期間,對各民族一視同仁的政策,促進各族和諧的精神,受到世世代代的大馬子民愛戴與尊敬。他在1970年時辭職。
馬來西亞第二任首相-敦拉薩
任職: 馬來西亞第2任首相
任期:1970年9月22日 - 1976年1月14日
出生日期: 1922年3月11日
逝世日期: 1976年1月14日
出生地點: 北根, 彭亨
逝世地點: 倫敦, 英國
妻子:拉哈諾雅
職業:律師
政黨:巫統
敦拉薩於1970年9月22日從國父兼第1任首相東姑阿都拉曼手中接棒,成為我國第2任首相,但於1976年1月14日病逝。
敦拉薩在位時,宣布實行為期20年的新經濟政策,主要是不分種族提高人民收入及增加就業機會,尤其是改善貧苦人民的生活素質,並且極力通過聯絡土地發展計劃( FELDA)及他惠民計劃,提升人民的生活水準,發展國家經濟,因此被喻為「發展之父」。
在國民團結及穩定政治方面,敦拉薩也功不可沒;在外交方面,敦拉薩的努力令馬來西亞在國際上「冒起」。
1972年,敦拉薩改變大馬的外交政策,開始與共產國家接觸,並致力促進東南亞成為和平
、自由及中立區域。1974年5月,敦拉薩訪問中國,促使馬中邦交關系一直持續至今。
馬來西亞第三任首相-敦胡申翁
馬來西亞第3任首相
任期
1976年1月15日– 1986年7月16日
出生 1922年2月12日
馬來西亞柔佛
逝世 1990年5月29日
美國舊金山
政黨
巫統
專業領域
律師
敦胡申翁於1976年出任我國第3任首任,直到1981年7月16日以健康為理由卸下首相一職,將這重要棒交給敦馬哈迪。
敦胡申翁上任後,除了繼續完成敦拉薩生前未完成發展我國的一些重大計劃,同時也採取多項措施,使我國經濟和社會穩定繁榮。
敦胡申翁較著重國民團結,他認為,人民團結是國家發展的基石。
因此,當敦胡申翁在位時的國慶日主題,總離不開「團結」,如1977年的「團結進步」主題、1979年的「團結守紀」主題等。
在敦胡申翁領導期間,馬來西亞的經濟與政治更加成熟;盡管不同種族和多元文化,全民與敦胡申翁達致共識,共同朝向團結道路。
馬來西亞第四任首相-敦馬哈迪
敦馬哈迪於1925年12月20日,在吉打州亞羅士打誕生,50年後,他成為我國第4任首相,並領導大馬邁向先進國,成為備受尊祟的政治家。
1981年以前,很多外國人並不認識馬來西亞。然而,自馬哈迪於1981年出任首相後,馬來西亞廣為全球注目。
如今,大馬不僅在經濟的傑出表現,更因為成功克服種族的障礙,成為多元民族、多元文化國家的典範。
1991年2月28日,馬哈迪提出了劃時代的宏願∶馬來西亞將在2020年成為先進工業國。
1970至1990年的「新經濟政策」結束後,馬哈迪在國家經濟展現蓬勃力量時,提出在2020年先進工業國宏願,擬定了國家未來30年的發展藍圖。
這個宏願以實際條件為基礎,而且是1項超越種族、政治和宗教的國家發展大計劃。
馬來西亞第五任首相-阿都拉巴達威
我國第5任首相拿督斯里阿都拉巴達威(昵稱Pak』lah),親民形象深入民間。
阿都拉深受父親的影響,生長在1個政治世家,由於父親的關系,年輕時的阿都拉對宗教及政治產生濃厚興趣,為日後政治旅程的輝煌成,奠下穩固基礎。
阿都拉性格冷靜、溫和及親民形象,深受人民愛戴,無論在外交平台及平時出席民間活動,都顯露其領導人的風采,人民堅信他能發揮所長,帶領馬來西亞邁向另一高峰。
上任後,阿都拉馬上採取肅貪行動,他曾說:「這是一項非常重要的努力(肅貪),因為沒有人要和1個貪污的國家接觸
。」贏得全國人民的喝彩。
⑹ 新加坡和馬來西亞的關系
新加坡曾經屬於馬來西亞。
新加坡古稱淡馬錫。8世紀屬室利佛逝王朝。18~19世紀是馬來柔佛王國的一部分。
1819年,英國人史丹福·萊佛士抵達新加坡,與柔佛蘇丹訂約,開始在新設立貿易站。
1824年,新淪為英國殖民地,成為英在遠東的轉口貿易商埠和在東南亞的主要軍事基地。
1942年被日本佔領。
1945年日本投降後,英國恢復殖民統治,次年劃為直屬殖民地。
1959年實現自治,成為自治邦,英保留國防、外交、修改憲法、宣布緊急狀態等權力。
1963年9月與馬來亞、沙巴、沙撈越共同組成馬來西亞聯邦。
1965年8月9日脫離馬來西亞,成立新加坡共和國;同年9月成為聯合國成員國,10月加入英聯邦。
新加坡的外交政策
新加坡突出經濟外交,積極推進貿易投資自由化,並與紐西蘭、日本、歐洲自由貿易協會、澳大利亞、美國、中國、約旦、韓國、印度和巴拿馬簽署雙邊自由貿易協定。
新加坡也同紐西蘭、智利、汶萊簽署了首個地跨三個大洲的自貿協定,並與巴林、埃及、科威特和阿聯酋就商簽雙邊自貿協定達成共識。
以上內容參考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新加坡國家概況
⑺ 汶萊的資料急用
汶萊概況
www.XINHUANET.com 來源: 新華網
【字體:大 中 小】 【背景色 】
國名: 汶萊達魯薩蘭國(Brunei Darussalam)
獨立日:1月1日(1984年)
國慶日:2月23日(1984年)
國旗:呈橫長方形,長與寬之比為2∶1。由黃、白、黑、紅四色組成。黃色的旗地上橫斜著黑、白寬條,中央繪有紅色的國徽。黃色代表蘇丹至高無上,黑、白斜條是為了紀念兩位有功的親王。
國徽:呈紅色。一彎新月環抱著一根棕櫚樹干,其上為展開的雙翼,雙翼之上為一頂華蓋和一面旗幟,這象徵汶萊信奉伊斯蘭教和蘇丹至高無上。在新月中央用馬來文寫著「永遠在真主指導下,萬事如意。」中心圖案兩側有兩只手臂,表示人民向真主祈求,人民對蘇丹和政府的擁護。國徽底部的飾帶上寫著「和平之城——汶萊」。
斯里巴加灣市中心融伊斯蘭與
馬來建築風格於一體的建築物
國家政要: 蘇丹哈吉·哈桑納爾·博爾基亞(Haji Hassanal Bolkiah),1967年10月繼承王位。王儲穆赫塔迪·比拉(Al-Muhtadee Billah),1998年8月冊封為王儲。
自然地理:國土面積5765平方公里。汶萊達魯薩蘭國位於加里曼丹島北部,北瀕南中國海,東南西三面與馬來西亞的沙撈越州接壤,並被沙撈越州的林夢分隔為不相連的東西兩部分。海岸線長約161公里,沿海為平原,內地多山地,有33個島嶼。東部地勢較高,西部多沼澤地。屬熱帶雨林氣候,炎熱多雨。年均氣溫28℃ 。 感受「袖珍之國」汶萊
人口:37.01萬(2005年),其中馬來人佔67%,華人佔15%,其他種族佔18%。汶萊的國語為馬來語,通用英語,國教是伊斯蘭教,其他還有佛教、基督教、拜物教等。
2004年2月23日,准備參加
國慶日慶祝活動的青少年在
國家體育場合影
首都:斯里巴加灣市(Bandar Seri Begawan) ,位於汶萊-穆阿拉區,面積16平方公里,人口約6萬。原稱汶萊市,從十七世紀起即成為汶萊首都,1970年10月4日改為現名。
行政區劃:分區、鄉和村三級。全國劃分為4個區:汶萊-穆阿拉(Brunei-Muara)、馬來奕(Belait)、都東(Tutong)、淡布隆(Temburong)。區長和鄉長由政府任命,村長由村民民主選舉產生。
簡史:汶萊古稱渤泥。自古為酋長統治。15世紀伊斯蘭教傳入,建立蘇丹國。16世紀中葉,葡萄牙、西班牙、荷蘭、英國等相繼入侵這個國家。1888年,汶萊淪為英國的保護國。1941年,汶萊被日本佔領,1946年英國恢復對汶萊的控制。1959年,汶萊與英國簽訂協定,規定國防、治安和外交事務由英國管理,其他事務由汶萊蘇丹政府管理。1971年,汶萊與英國重新簽約,規定除外交事務和部分國防事務外,汶萊恢復行使其他所有內部自治權。1978年,汶萊蘇丹赴倫敦就主權獨立問題同英國政府談判,並締結了友好合作條約。根據條約,英國於1984年1月1日放棄了其掌握的汶萊外交和國防權力,汶萊宣布完全獨立。獨立以後,蘇丹政府大力推行「馬來化、伊斯蘭化和君主制」政策,鞏固王室統治,重點扶持馬來族等土著人的經濟,在進行現代化建設的同時嚴格維護伊斯蘭教義。
斯里巴加灣市的阿里·賽福鼎
清真寺
政治:汶萊是一個「主權、民主和獨立的馬來穆斯林君主國」。1956年9月29日頒布第一部憲法。獨立後它的基本條款繼續有效。1971年和1984年曾進行重要修改。憲法規定,蘇丹為國家元首,擁有全部最高行政權力和頒布法律的權力,同時也是宗教領袖。設宗教、樞密、內閣、立法和世襲等5個委員會(1984年獨立後,立法委員會停止運作,內閣委員會改為內閣政府),協助蘇丹理政。
經濟:汶萊是東南亞第三大產油國和世界第四大液化天然氣生產國。石油和天然氣的生產和出口是汶萊的經濟支柱,占其國內生產總值的36%和出口總收入的95%。石油儲量和產量僅次於印度尼西亞,居東南亞第二,液化天然氣的出口居世界第二位。人均國內生產總值1.9萬美元,是世界最富的國家之一。近年來,汶萊政府大力推行經濟多元化和私營化政策,力圖改變過分依賴石油和天然氣的單一經濟結構。 感受汶萊的富有和安樂
汶萊警察
新聞出版:汶萊新聞社是文唯一官方新聞機構,創建於1959年。主要報紙:《婆羅州公報》,日報(英、馬來文);《汶萊燈塔》,周報(馬來文)。汶萊廣播電視台創建於1957年5月,是汶萊唯一的廣播電視台。廣播電台擁有兩個廣播網,一個用馬來語和方言,一個用英語、華語和廓爾喀語廣播,現每天播音超過30小時。電視台從1975年起開設彩色電視頻道,播放馬來文和英文節目。
外交:汶萊奉行不結盟和同各國友好的外交政策,1984年2月24日加入聯合國。汶萊視東盟為其外交基石,與東盟各國關系密切,1984年1月7日成為東盟第六個成員國。汶萊積極發展同伊斯蘭國家間的關系,是伊斯蘭會議組織成員國。汶萊1994年4月15日成為世界貿易組織成員國。
與中國關系:1991年9月30日,汶萊與中國建交。2004年9月,汶萊蘇丹博爾基亞對中國進行工作訪問,兩國發表聯合公報。2003年兩國雙邊貿易額達3.46億美元,平均每年增加1億美元。2005年4月國家主席胡錦濤對汶萊進行國事訪問。
⑻ 今年是中國和馬來西亞建幾周年
今年是中馬建交35周年。
1974年5月31日同中國建交。
馬來西亞「馬來」在馬來語中意為「黃金」。全境被南中國海分隔為東西兩部分。馬來半島部分稱西馬來西亞,位於馬來半島南部;沙巴、沙撈越合稱東馬來西亞,位於加里曼丹島北部。面積32萬多平方公里。人口1949.3萬(1994),馬來族佔58.1%,華人31.3%。馬來語為國語,通用英語。伊斯蘭教為國教。首都吉隆坡。農作物主要有橡膠、油棕、可可、胡椒、椰子、水稻等。已由一個農業和礦產品出口國成功地轉變為主要出口工業製成品的國家。近年來國內生產總值持續高速增長。人均國民生產總值8350林吉特(1993年)。貨幣名稱林吉特。主要出口電子產品、石油、橡膠、棕油、錫、木材、可可、紡織品;進口機械運輸設備、食品和燃料等。15世紀初以馬六甲為中心的滿刺加王國崛起,並發展成當時東南亞主要國際貿易中心。16世紀起先後遭到葡萄牙、荷蘭、英國侵略。1919年淪為英國殖民地。二次大戰期間被日本佔領。戰後英國恢復殖民統治。1948年2月組成馬來亞聯合邦。1957年8月31日(國慶日),馬來亞聯合邦獨立。1963年9月16日同新加坡、沙撈越、沙巴組成馬來西亞。1965年8月9日新加坡退出。對外奉行中立不結盟政策,以東盟為其外交政策基石,主張建立東南亞和平、自由和中立區。
⑼ 認識馬來西亞
國名: 馬來西亞 (Malaysia)
自然地理:面積33萬平方公里。位於東南亞,地處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間。全境被南中國海分成東馬來西亞和西馬來西亞兩部分。西馬來西亞為馬來亞地區,位於馬來半島南部,北與泰國接壤,西瀕馬六甲海峽,東臨南中國海,東馬來西亞為沙撈越地區和沙巴地區的合稱,位於加里曼丹島北部。海岸線部長4192公里。屬熱帶雨林氣候。內地山區年均氣溫22℃—28℃,沿海平原為25℃—30℃。
人口:2500多萬(2005年12月)。其中馬來人及其他原住民佔66. 1%,華人佔25. 3%,印度人佔7. 4%。砂撈越州原住居民中以伊班族為主,沙巴州以卡達山族為主。馬來語為國語,通用英語,華語使用也較廣泛。伊斯蘭教為國教,其他宗教有佛教、印度教、基督教、拜物教等。組圖:馬六甲的唐人街
首都:吉隆坡(kuala lumpur) ,人口約120多萬。具有觀光和通訊兩大功能的吉隆坡塔,高達466米,是亞洲最高塔之一,如兩柄銀色利劍直插雲端。吉隆坡還是這個多民族、多宗教國家的縮影,市內清真寺以及佛教、印度教的寺廟隨處可見,基督教的教堂也有20來座。新首都:普特拉賈亞(putrajaya) 位於吉隆坡以南35公里處,總理府及部分政府工作人員於1999年6月遷入,2005年前搬遷完畢;人口約7000。
簡史:公元初馬來半島建立了羯荼、狼牙修等古國。15世紀初以馬六甲為中心的滿刺加王國統一了馬來半島的大部分,並發展成當時東南亞主要國際貿易中心。16世紀起先後遭到葡萄牙、荷蘭和英國侵略。1911年淪為英國殖民地。沙撈越、沙巴歷史上屬汶萊,1888年兩地淪為英國保護國。二次大戰期間,馬來亞、沙撈越、沙巴被日本佔領。戰後英國恢復其殖民統治。1957年8月31日馬來亞聯合邦在英聯邦內獨立。1963年9月16日,馬來亞聯合邦和新加坡、沙撈越、沙巴合並組成馬來西亞(1965年8月9日新加坡宣布退出)。
行政區劃:全國分為13個州,包括西馬的柔佛、吉打、吉蘭丹、馬六甲、森美蘭、彭亨、檳城、霹靂、玻璃市、雪蘭莪、丁加奴以及東馬的沙巴、沙撈越,另有三個聯邦直轄區:首都吉隆坡、納閩和普特拉賈亞(Putra Jaya,聯邦政府行政中心)。
政治:最高元首為國家首腦、伊斯蘭教領袖兼武裝部隊統帥,由統治者會議從馬來西亞9個州的世襲蘇丹中選舉產生,擁有立法,司法和行政的最高權力,以及任命總理、拒絕同意解散國會等權力,任期五年。統治者會議由柔佛等九個州的世襲蘇丹和馬六甲等四個州的州元首組成。其職能是在九個世襲蘇丹中輪流選舉產生最高元首和副最高元首;審議並頒布國家法律、法規;對全國性的伊斯蘭教問題有最終裁決權;對涉及馬來族和沙巴、沙撈越土著民族的特權地位等重大問題進行審議。凡有關統治者特權地位的法律,未經該會議同意,不得通過。每次開會時,內閣總理和各州州務大臣、首席部長在旁協助。國會是最高立法機構,由上議院和下議院組成。但實權在內閣手裡。
經濟:自然資源豐富。橡膠、棕油和胡椒的產量和出口量居世界前列。七十年代以前經濟以農業為基礎,依賴初級產品出口。後來不斷調整產業結構,電子業、製造業、建築業和服務業發展迅速。錫礦豐富,曾為世界產錫大國,但近年來產量明顯減少,2000年錫產量估計為6100噸。石油儲藏量約39億桶(1997年探明)。天然氣儲量2. 27萬億立方米(1998年探明)。此外,還有鐵、金、鎢、煤、鋁土、錳等礦產。盛產熱帶硬木。農業以經濟作物為主,主要有橡膠、油棕、胡椒、可可和熱帶水果等。稻米自給率為76%。七十年代以來不斷調整產業結構,製造業、建築業和服務業發展迅速。八十年代中期,因受世界經濟衰退影響,經濟出現困難。政府採取刺激外資和私人資本增長措施後,經濟明顯好轉。1987年以來經濟持續高速發展,年均國民經濟增長率一直保持在8%以上,成為亞洲地區引人注目的新興工業國之一。旅遊業為國家第三大經濟支柱,主要旅遊點有檳城、馬六甲、浮羅交怡島、刁曼島等。貨幣:林吉特或令吉。
軍事:陸軍的前身是1935年英國殖民地政府組建的馬來兵團。1958年馬從英國人手中接管原英殖民地海軍輔助部隊,1963年正式改為馬來西亞皇家海軍。1958年6月1日正式建立馬來皇家空軍。馬最高元首是三軍最高統帥。國防決策機構為國家安全委員會,總理任主席。武裝部隊總司令是最高指揮官。實行志願兵役制,服役期為10年。
新聞出版:約有50份報紙,用8種文字出版。主要報紙有:馬來文的《馬來使者報》、《每日新聞》、《祖國報》;英文的《新海峽時報》、《星報》、《馬來郵報》;華文的《南洋商報》、《星洲日報》等。馬來西亞國家新聞社(簡稱馬新社)是一個半官方的通訊社。馬來西亞廣播電台屬官辦,建於1946年,擁有6個廣播網,用馬來語、英語、華語和泰米爾語廣播。馬來西亞之聲電台建於1963年,用馬來語、阿拉伯語、英語、印尼語、緬甸語、他加祿語和泰語等8種語言對外廣播。馬來西亞電視台屬官辦,建於1963年,設有兩個頻道,用馬來語、英語、華語和泰米爾語播放。另外還有第三電視台(TV3)、城市電視(METRO VISION)和國民電視(NTV)三家私營電視台。近年開辦了ASTRO衛星有線電視頻道。
外交:奉行獨立自主、中立、不結盟的外交政策,主張建立東南亞和平、自由和中立區。優先發展同東盟國家的關系,視東盟為其外交政策的基石。重視發展同大國關系。積極發展同伊斯蘭國家和不結盟國家關系。致力於促進東亞環境的穩定,加強與東北亞的聯系,繼續加強與其他國家良好的雙邊關系。將與鄰國和有特殊重要性的國家發展積極的關系;在處理雙邊關系時,將遵循互利的原則,通過談判和平解決所有分歧。在更大的區域范圍內,即東盟與中國、日本、韓國范圍內,馬來西亞將繼續堅定地提倡與中、日、韓合作。在多邊領域,馬來西亞將積極參與各種聯盟或論壇,致力於維護各種權益,尤其是發展中國家的權益。
與中國關系:1974年5月31日,馬中兩國建交。2004年5月,馬來西亞總理巴達維對中國進行正式訪問。2005年5月,吳邦國委員長對馬來西亞進行友好訪問。2005年12月,溫家寶總理對馬來西亞進行正式訪問。 兩國聯合公報 兩國貿易額持續快速增長,2004年雙邊貿易額達262.61億美元。
⑽ 「汶萊」是什麼地方
是國家
國名
汶萊達魯薩蘭國 Brunei Darussalam
獨立日
1984年1月1日
國慶日
1984年2月23日
國旗
呈橫長方形,長與寬之比為2∶1。由黃、白、黑、紅四色組成。黃色的旗地上橫斜著黑、白寬條,中央繪有紅色的國徽。黃色代表蘇丹至高無上,黑、白斜條是為了紀念兩位有功的親王。
國徽
呈紅色。一彎新月環抱著一根棕櫚樹干,其上為展開的雙翼,雙翼之上為一頂華蓋和一面旗幟,這象徵汶萊信奉伊斯蘭教和蘇丹至高無上。在新月中央用馬來文寫著「永遠在真主指導下,萬事如意。」中心圖案兩側有兩只手臂,表示人民向真主祈求,人民對蘇丹和政府的擁護。國徽底部的飾帶上寫著「和平之城——汶萊」。
國歌
汶萊達魯薩蘭國國歌
國家政要
蘇丹哈吉·哈桑納爾·博爾基亞 Haji Hassanal Bolkiah,1967年10月繼承王位。王儲穆赫塔迪·比拉 Al-Muhtadee Billah,1998年8月冊封為王儲。
自然地理
國土面積5765平方公里。汶萊達魯薩蘭國位於加里曼丹島北部,北瀕南中國海,東南西三面與馬來西亞的沙撈越州接壤,並被沙撈越州的林夢分隔為不相連的東西兩部分。海岸線長約161公里,沿海為平原,內地多山地,有33個島嶼。東部地勢較高,西部多沼澤地。屬熱帶雨林氣候,炎熱多雨。年均氣溫28℃ 。
人口
總人口約35萬(2004年),其中馬來人佔67%,華人佔15%,其他種族佔18%。汶萊的國語為馬來語,通用英語,國教是伊斯蘭教,其他還有佛教、基督教、拜物教等。
首都
斯里巴加灣市 Bandar Seri Begawan ,位於汶萊-穆阿拉區,面積16平方公里,人口約6萬。原稱汶萊市,從十七世紀起即成為汶萊首都,1970年10月4日改為現名。
時間
比格林尼治時間早8小時;與北京時間相同
國際電話碼
673
新聞出版
汶萊新聞社是文唯一官方新聞機構,創建於1959年。主要報紙:《婆羅洲公報》,日報(英、馬來文);《汶萊燈塔》,周報(馬來文)。汶萊廣播電視台創建於1957年5月,是汶萊唯一的廣播電視台。廣播電台擁有兩個廣播網,一個用馬來語和方言,一個用英語、華語和廓爾喀語廣播,現每天播音超過30小時。電視台從1975年起開設彩色電視頻道,播放馬來文和英文節目。
二、簡史
汶萊古稱渤泥。自古為酋長統治。15世紀伊斯蘭教傳入,建立蘇丹國。16世紀中葉,葡萄牙、西班牙、荷蘭、英國等相繼入侵這個國家。1888年,汶萊淪為英國的保護國。1941年,汶萊被日本佔領,1946年英國恢復對汶萊的控制。1959年,汶萊與英國簽訂協定,規定國防、治安和外交事務由英國管理,其他事務由汶萊蘇丹政府管理。1971年,汶萊與英國重新簽約,規定除外交事務和部分國防事務外,汶萊恢復行使其他所有內部自治權。1978年,汶萊蘇丹赴倫敦就主權獨立問題同英國政府談判,並締結了友好合作條約。根據條約,英國於1984年1月1日放棄了其掌握的汶萊外交和國防權力,汶萊宣布完全獨立。獨立以後,蘇丹政府大力推行「馬來化、伊斯蘭化和君主制」政策,鞏固王室統治,重點扶持馬來族等土著人的經濟,在進行現代化建設的同時嚴格維護伊斯蘭教義。
三、政治
汶萊是一個「主權、民主和獨立的馬來穆斯林君主國」。1956年9月29日頒布第一部憲法。獨立後它的基本條款繼續有效。1971年和1984年曾進行重要修改。憲法規定,蘇丹為國家元首,擁有全部最高行政權力和頒布法律的權力,同時也是宗教領袖。設宗教、樞密、內閣、立法和世襲等5個委員會(1984年獨立後,立法委員會停止運作,內閣委員會改為內閣政府),協助蘇丹理政。
四、經濟
汶萊是東南亞第三大產油國和世界第四大液化天然氣生產國。石油和天然氣的生產和出口是汶萊的經濟支柱,占其國內生產總值的36%和出口總收入的95%。石油儲量和產量僅次於印度尼西亞,居東南亞第二,液化天然氣的出口居世界第二位。人均國內生產總值1.9萬美元,是世界最富的國家之一。近年來,汶萊政府大力推行經濟多元化和私營化政策,力圖改變過分依賴石油和天然氣的單一經濟結構。
五、對外關系
奉行不結盟和同各國友好的外交政策。主張國家無論大小、強弱,都應相互尊重。1984年2月24日加入聯合國,重視聯合國作用。1984年1月7日成為東盟第六個成員國,與東盟各國關系密切。視東盟為外交基石,主張通過東盟實現地區穩定、繁榮與團結。系亞太經濟合作組織(APEC)和亞歐會議成員(ASEM),重視維護地區和平、安全與穩定,對區域性經濟合作持積極態度,主張各國實行貿易、投資自由化和開展經濟技術合作。認為近年來國際形勢的變化對國際關系產生了深刻影響,聯合國和地區組織應在維護和平、保持穩定和促進發展中發揮作用。支持聯合國改革,希望通過改革加強聯合國的地位和作用,提高聯合國的效率和活力,認為安理會改革應多傾聽中小發展中國家的聲音,增加發展中國家的代表性。重視同中國、美國、日本等大國關系。積極發展同伊斯蘭國家間的關系,是伊斯蘭會議組織成員國。此外,還是英聯邦和不結盟運動等國際組織成員國。1993年12月9日加入關貿總協定,1994年4月15日成為世界貿易組織成員國。
近年來,汶萊積極參與地區和國際事務。2000年,成功主辦了第八次亞太經濟合作組織領導人非正式會議。2001年,成功主辦了第七次東盟領導人會議和第五次東盟與中國、日本、韓國領導人會議。2002年,成功主辦了第九次東盟地區論壇(ARF)外長會。
目前,汶萊共與143個國家建立外交關系,在32個國家設有使館或高級專員署(英聯邦國家對使館的稱謂)。
參考:http://ke..com/view/763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