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來西亞撣邦屬於什麼國寶
1. 撣邦的民族
撣邦為多種族邦,總人口為800萬人。
撣族,撣邦民族當中以撣族居多數,撣族人多居住於平原地帶。
波龍族(德昂族),多居住於山嶺地帶氣候較冷地區,主要分布於南山市屬於撣北地區,多以種茶葉謀生。
巴噢族,多居住在山嶺地帶,多以農業與種植洋蔥和馬玲薯謀生。
佤族,居住於薩爾溫江東畔,多以農業為生。
景波族(景頗族),居住於撣北山嶺地帶,多以農業為生。
特努族,居住於撣邦西部平原地帶,多以農業為生。
安沙族,居住於茵萊湖旁邊,以農業、種菁菜、手工藝以及打鐵鑄刀為生。
拉湖族(拉祜族),居住於撣邦東部,主要居住於和寮國交界的山嶺,以農業為生。
啊卡族(苗族),居住於撣邦東部,主要居住於和寮國交界的山嶺地帶,多以農業為生。
果敢族(漢族),居住撣邦北部,主要分布在果敢,多以農業、飼養蓄牧以及貿易為生。
巴懂族(嘎央族),居住於「猛蘇」屬撣邦南部,多以農業謀生。
僳僳族,多居住於撣邦南部,不習慣群居生活,多以農業謀生。
黑央族,紅央族以及花央族居住在撣邦南部和中部,主要在〝南展、可西、猛蘇〞等地,多以農業為生。
懂樂族,多居於撣邦南部,多以農業謀生。
少數民族有安、卡木、他諾、巴列等民族等,多以農業為生。
其它還有英國統治時代自印度遷移到撣邦的印度人,居住撣邦北部地區,飼養家蓄和農業為生。85%的撣邦人民信仰小乘佛教,其餘信仰基督教、印度教、伊斯蘭教、原始宗教等。
2. 緬甸的禪邦和中國有聯系嗎
有。
唐時,南詔興起於雲南西部,天寶十四年以後,形成了一個不受唐朝中央政府管轄的地方民族割據政權。緬甸境內的傣族或傣撣民族的先民均處於南詔的統治下。
緬人勢力崛起,建立了蒲甘王朝。蒲甘王朝興起後,緬族的勢力在向南部孟人地區和西南部阿拉甘地區擴張的同時,也開始向北部和東北部的傣撣民族地區擴張。
大理國時期的西部邊疆一直與印度為界,元朝時期雲南行中書省的西部邊界線亦沿襲不改,這一帶地區的傣撣民族仍在中國元朝的管轄之下。
蒲甘王朝末期,緬甸一度控制了「金齒」 的一些地區,元緬戰爭以後,蒲甘王朝衰亡,元朝先後於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在今緬甸太公城一帶設了太公路。
至元二十七年 (1290年)在今瑞麗縣西南部境外的瑞麗江南北兩岸設了蒙憐路和蒙萊路,後又在今緬甸興威一帶的木都之地設了木邦路,後至順四年(1333年)又在緬甸本部設了邦牙等處宣慰司。
因緬王領地「處雲南極邊」,雲南行省鞭長莫及,於1342年撤消了邦牙等處宣慰司,將其轄地仍交由緬王治理,作為元朝的屬國,不再隸屬雲南省,雲南行省西南部的一段邊界仍退回到太公路南部地段。這一帶地區的絕大部分傣撣民族當時仍在中國元朝的統治下。
元朝末年,今雲南西部中緬邊境一帶地區的傣撣民族以麓川為中心逐漸擺脫元朝的控制,明朝初期除了車里等地區外,今中緬邊境兩側幾乎所有傣撣民族地區均被「麓川」所兼並。
建文元年 (1399年),思倫法卒,原先被麓川兼並的傣族各部,紛紛脫離麓川政權而自立,明廷分別建立了許多土司政權,先設了孟養、 木邦、 孟定三府 ,隸雲南,又設干崖 、 潞江、 大侯 、 灣甸四長官司,隸金齒。重新控制了傣撣民族的廣大地區。
1555年(明嘉靖三十四年),緬甸東吁王朝統治者莽應龍攻佔阿瓦後,便開始向今緬甸撣邦地區和德宏境內侵擾。
先後奪去了木邦,侵佔了隴川、干崖、孟養等地。莽應龍死後,莽應里繼續為東吁國主,進一步向傣撣民族地區進犯,並一度侵入內地。明代後期,許多原先屬於中國的傣族地區淪於緬甸。
清朝初年, 一些早先附緬的傣族首領又在中緬之間徘徊 。
1885年,第三次英緬戰爭後,英國佔領了緬甸王都曼德勒,隨即揮師北上佔領整個緬甸,其殖民統治也隨之向上緬甸擴展。
1886年,英國將除了撣邦的上緬甸劃定為規劃區,即無須議會通過法律,總督可自行頒布行政法令直接管理的地區。眾撣邦仍然由撣族土司們統治,不隸屬緬甸本部。
1887年6月,南撣邦投降,1888年1月, 英國軍隊佔領了北撣邦,基本上控制了撣邦大部,1890年,英軍才越過薩爾溫江,征服了撣邦的最後一個地區景棟。
1920年3月,撣邦土司接受了建立撣族聯邦的計劃。
1922年8月,英屬印度政府批准了該計劃。撣族聯邦由北部撣邦6個地區和南部撣邦35個地區組成,是與緬甸本部同級別的行政區,由總督直接管理。
1925年,改名為撣族聯邦行政區,為撣族聯邦專員所管轄,專員駐東枝。
1947年,撣邦與緬甸簽署彬龍協議。
1948年,共同從英國手中獲得了聯合獨立,是年基於彬龍協議與緬甸組建了緬甸聯邦。
1949年,緬甸以驅逐中國國民黨殘軍為名進入撣邦。
1960年,中緬雙方協商劃分邊界線,本來名義上屬於中國的果敢、佤邦、小勐拉、南坎、木姐等地,正式劃入緬甸撣邦。
(2)馬來西亞撣邦屬於什麼國寶擴展閱讀:
位置境域:
撣邦位於緬甸東部,北與中國雲南省西雙版納接壤,東面與寮國和泰國相接壤,西面與克欽邦、克耶邦、克倫邦、曼德勒省、實皆省相連。
撣邦位於撣邦高原,著名的山嶺間有江河谷地有黑河盆地、錫波盆地、登尼盆地和景棟盆地等。主要河流為薩爾溫江,該江發源於中國,流經撣邦,南流去。撣邦和寮國之間有湄公河界河。
3. 緬甸北部是個什麼樣的地方
真實的緬甸北部,位於中國雲南省與緬甸的交界處,簡稱撣邦,共有四個特區屬於緬北,分別為【果敢族特區】主要以華裔果敢族為首,【佤族特區】主要以佤族自治為首,【克欽特區】主要以克欽族自治為首,【勐臘特區】主要以華裔撣族自治為首,這四個特區也組成了所謂的緬甸北部。
緬甸第一特區,果敢老街,緬北的一部分,傳說中的金三角,也是撣邦四大特區中唯一一個屬於緬甸軍方控制的特區,在大街上你可以看到隨處可見的風流場所,和相隔百米就有一個的娛樂公司,和無數小賭攤子。
在這里在大街上的旮旯里,你可以看到端著礦泉水瓶里插著吸管,正在吸食不明物體的癮君子,和廉價出租屋門口坐在沙發上等待老闆到來的失足女,同時這里也有著無處不在的電信詐騙,這里充滿了誘惑,可能你稍有不慎就能掉入萬丈深淵。
緬甸的地理位置
緬甸位於亞洲東南部、中南半島西部,其北部和東北部同中國西藏和雲南接界,中緬國境線長約2185公里,其中滇緬段為1997公里;東部與寮國和泰國毗鄰,緬泰、緬老國境線長分別為1799公里和238公里。
緬甸西部與印度、孟加拉國接壤。緬甸南臨安達曼海,西南瀕孟加拉灣,海岸線總長2655公里。緬甸的形狀就像一塊鑽石,從南到北長約2090公里,東西最寬處約925公里。
緬甸南端的維多利亞角處於北緯10度,北端葡萄以北的緬中邊界線居於北緯28度,緬甸大部分地區都在北回歸線以南,屬熱帶。緬甸最西部的孟都處於東經92度線附近,東端的緬老界河湄公河在東經101度線附近。
4. 馬來半島 馬來群島 中南半島 印尼群島
馬來群島稱東南亞島嶼區,也叫南洋群島,世界上最大的島群,它位於亞洲東南部太平洋與印度洋之間遼闊的海域上,由印尼17,000多個島嶼和菲律賓約7,000個島嶼組成馬來群島,通常包括新幾內亞島,而不包括西北方的安達曼、尼科巴(Nicobar)群島及東方的俾斯麥群島。印度尼西亞主要島嶼及島群包括大巽他群島、小巽他群島、摩鹿加、巴布亞。主要菲律賓島嶼包括呂宋、民答那峨、米沙鄢(Visayan)群島。該群島還包括馬來西亞(沙巴和沙勞越)、汶萊、巴布亞紐幾內亞。
5. 為什麼佤邦配合北撣邦
屬於北撣邦。佤邦名義上不是緬甸的聯邦組成部分,而是屬於撣邦,佤邦正式名稱是北撣邦第二特區,所以佤邦配合北撣邦。
6. 緬甸大其力隸屬
咨詢記錄 · 回答於2021-11-10
7. 誰知道佤邦這個地方而且是屬於什麼國家的
佤邦,或稱緬甸第二特區或撣邦第二特區,緬甸政府稱緬甸撣邦第二特區、北撣邦第二特區,位於阿佤山區,是緬甸聯邦的一個自治區,曾為緬甸共產黨根據地。
佤邦北面與中國雲南省接壤,南面與泰國接壤,首府為邦康市。佤邦下轄勐冒縣、溫高縣、勐波縣、勐元縣、邦康特區、南鄧特區。佤邦的總人口約55.8萬人,主體民族是佤族,為主要緬北華人聚居區,軍事力量由佤邦聯合軍組成,主要經濟為農業及礦業開采。
(7)馬來西亞撣邦屬於什麼國寶擴展閱讀
佤邦在歷史上為中國領土,唐代屬於南詔國,宋代屬於大理國,元代先屬鎮康路、後分屬孟定路與木連路,明代分屬孟定府、孟璉司、孟艮府,均為傣族世襲土官封地,清中期,阿佤山部分地區脫離原傣族土司控制,成為甌脫地,較知名者有葫蘆、莽冷。
在英國統治緬甸時期,佤邦曾和英屬緬甸分開,有過佤邦(Wa State)這一名稱。歷史上的「佤邦」與現階段的「佤邦」有很大的區別。
佤邦這一稱呼從何時開始已無從考證,但有資料證明,自英國殖民時期開始就有人稱茫弄以北、緬甸一側靠近阿佤山區的地方為「佤邦「,其中 「邦」是指防禦工事良好、以土司為單位管轄的山寨。
8. 緬甸撣邦第三特區的發展歷史
緬甸克欽族也自稱為「景頗人」,與中國雲南境內景頗人同族,克欽族教育之發達與它落後的經濟形成了強烈的反差。早年西方傳教士來到克欽族山區,為他們創造了景頗文字,興醫院,辦學校,建教堂,如今緬甸克欽族領袖中居然很多人都有著在歐美留學的經歷。
緬甸克欽邦第一特區現控制區約6000平方公里,目前是原緬共四個特區中最為富裕的。緬甸這個貧窮國度最為珍貴的兩項寶藏就是「玉石」和「柚木」,而這兩項寶藏基本上全部集中在了景頗人武裝的轄地。碧綠的翡翠寶玉和金紅的百年柚木,自古以來在中國都屬於珍貴之物,於是在對中國頗為友好的克欽邦第一特區的鼓勵和支持下,大批生性冒險敢作敢為的福建客商都蜂擁到了緬甸開礦和伐木。
特區成立之初為解決財政等問題,便同意中國人進入這一地區進行伐木。在整個九十年代木材行業不僅帶動了這一地區的經濟等,還帶動了以此接壤的中國邊境多個縣市的經濟發展,大量優質木材進入中國內地,甚至遠銷歐美等地。九十年代後期緬甸克欽邦第一特區又陸續發現大量礦藏,其礦儲量大、品位高、品種多,其中最為普遍的是鉬礦、鐵礦、鉛鋅礦、金礦等。到目前為止已發現的礦,可能僅占未發現礦藏的一小部分。
九十年代中期,中國雲南省怒江州政府與緬甸克欽邦第一特區政府在極少有人知道的情況下將居住在怒江州偏遠地區,生活極度困難的數千名栗粟族陸續遷往緬甸克欽邦第一特區各地,此事雙方國家政府均無從知曉。由於緬甸克欽邦第一特區原本就有栗粟族居住,他們的到來並沒造成任何不良影響,這些栗粟族都已獲得緬甸國籍。而且他們都已溶入當地社會,全部都能夠解決溫飽,擁有自己的土地、房子。他們學習當地的語言,將子女送進學校,學習緬文。有些能力強的人通過經商等蓋起較好的房子,更有極少數發財後已搬入密支那、曼得勒等地。
緬甸克欽邦第一特區政府主席則孔·丁英是特區政府高層官員中唯一一位讀過大學的人,也是一位頗有爭議的人物。在他的管理下此地極少有人種植毒品、販賣毒品。並修通了多條公路,建立學校、醫院、種植樹木等,並和緬甸國家政府建立良好的關系。然而他也依靠自己的權利成為緬甸地方政府大佬中較為有權、有錢的一個,他有一輛防彈美產悍馬車,價值一百多萬人民幣,數十名警衛,並建立「一個人的政府」。有時他不在板瓦的時候,政府部門出現情況總是找不到他,久而久之終於出現了一次危機。 2005年9月中旬的一天,以原副司令澤龍、原參謀長、幾位部長等趁則孔·丁英在仰光開會的時機,發動兵變。率先與在大田壩地區(緬控下片馬)的另一副司令俄佬部發生交火,多名官兵死傷。而後中國邊境立時封關,在克欽邦第一特區境內的近萬名中國人幾乎一夜之間全都逃回國內。幾天後板瓦又發生小規模交火,一名士兵死傷。中國邊境部隊全副武裝堅守中國邊境口岸與山地,並在邊境站中國境內劃了一個避難所,板瓦的緬甸居民幾乎全部逃到那裡。英國CNN記者在板瓦,每天都向世界各地報告當地情況。當時則孔·丁英在曼得勒(瓦城)通過電話指揮鋼盔營(第一營)准備決戰,後來因雙方都不想把事態擴大,決定在密支那談判。另人意想不到的是則孔·丁英戲劇性的重新獲得了板瓦的兵權,而澤龍等人剛到密支那,沒等談判就失敗了。一個月內他們又聯系了克欽獨立軍試圖奪取戰略要地甘拜地,小規模摩擦後也就離開了。兵變未遂後的澤龍現住密支那受緬甸政府保護已成為一名普通百姓,原第二副司令俄佬升為第一副司令。參與兵變的多名高官降為平民,許多孔·丁英的親信則成為高官,前後不過一個多月。
9. 緬甸撣邦四個特區的詳細資料
果敢第一特區,地處緬北薩爾溫江東岸,面積約5200平方方公里,與我國雲南省臨滄地區的鎮康縣、滄源縣、耿馬縣以及保山地區的龍陵縣接壤,中緬國界線長達250公里。果敢被金三角人稱為是中緬邊境的「小澳門」。在果敢街上,賭博場所隨處可見。果敢的大街小巷經常是彩樂陣陣,鞭炮噼啪,一家接一家的賭場開張。在這里開賭 場,基本都得有本地政要支持,開一家賭場其實就如中國內地搞商貿城一樣,然後再把賭場各種賭桌、賭廳分拆出租給小商人來經營。
佤邦,即緬甸撣邦第二特區,在世界地圖上並沒有標出來,但在這個地球上,它確實奇特地存在著。它處於世人所稱的「金三角」腹地,是毗鄰中國、泰國和寮國的一個自治特區,由南北兩塊地盤組成。它是緬甸乃至東南亞最大的民族地方武裝佤邦聯合軍的控制區,是如今 「金三角」地區最大的罌粟、鴉片、冰毒和海洛因的產銷地。據有關資料顯示,僅海洛因的年產量就在130噸左右,那裡生產並流向全世界的毒品占整個「金三角」地區毒品總量的60%。這一毒源對當地和周邊國家及世界的危害甚巨,令世人震痛。
克欽邦第三特區即原緬共101軍區,是緬共中最晚組建的一個軍區,成員基本上的克欽族。這個軍區實際上只相當於一個旅級單位。下轄3個營和一個教導大隊,有正規兵力600人,總部設在中國騰沖境外的板瓦。司令丁英與副司令澤龍,原來均是克欽獨立軍的連長。1969年先後率部投奔緬共。丁英等權衡再三,看到緬共大勢已去,正式向外宣布與緬共決裂。成立了「克欽新民主獨立軍」,任司令兼地方最高行政長官,澤龍副之。 克欽族的武裝轄地,目前是原緬共四個特區中最為富裕的。緬甸這個貧窮國度最為珍貴的兩項寶藏就是「玉石」和「柚木」,而這兩項寶藏基本上全部集中在了景頗人武裝的轄地。碧綠的翡翠寶玉和金紅的百年柚木,自古以來在中國都屬於珍貴之物,於是在對中國頗為友好的原緬共「克欽族」特區特首的鼓勵和支持下,大批生性冒險敢作敢為的福建客商都蜂擁到了緬甸開礦和伐木。
緬甸撣邦第四特區即原緬共「八一五」軍區。是一個極為袖珍的「割據之地」。不僅人口在幾支地方民族武裝中最少,地理面積也是相對最小。於1989年4月19日宣告脫離緬共領導,率部成立了「緬甸撣邦東部民族民主同盟軍軍政委員會」,下設「軍事委員會」和「地方行政管理委員會」。「八一五」軍區司令林明賢任「主席」和同盟軍「司令」。原「八一五」的683、768旅被改編為369、911師,兵力3000餘人。至1996年底,「第四特區」控制區總面積為4952平方公里, 有9個行政區,500個自然村,16127戶,轄區內人口74022人。「第四特區」在數支割據武裝中,地盤如彈丸。又處於「夾縫」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