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來西亞華人過年有什麼習俗
1. 有哪些國家也過元宵節
日本、韓國、越南、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國家也過元宵節。
1、日本
日本在很大程度上繼承了中華文化,尤其是隋唐時期的一些風俗。起初日本的元宵節也是正月十五,但是由於近代日本取消了農歷,所以改成了1月15日。雖然時間改變了,但風俗卻還是那些風俗。在元宵節這一天的早上,日本人會喝紅豆粥,寓意新的一年紅紅火火。
此外,元宵節也是舉辦成人禮的日子。在這一天,剛剛成年的日本青年們會穿上和服,舉行屬於自己的成人禮,類似於中國的加冠禮。
2、韓國
韓國曾經是我們的藩屬國,也深受中華文化的影響。與中國一樣,韓國的元宵節也是正月十五,韓國的元宵節被稱為大望日。不過韓國人不吃湯圓,而是喝五穀粥,寓意今天五穀豐登。
在元宵節這天,韓國人要穿上韓服到野外放風箏,風箏上寫著不愉快的事情,讓這些事都飛的遠遠的。到了晚上,還要舉行篝火晚會。其實,中華文明中的節日,韓國基本上都保留了。比如春節也是這樣,不過韓國人的春聯是白色的。
3、越南
越南也是當年的藩屬國之一,和韓國一樣保留了很多傳統節日。在元宵節這天,越南人要集體吃年糕,然後去花市買上幾盆鮮花。越南會舉行各種慶祝活動,比如舞龍、舞獅表演等等。言而總之,和國內的情況差不多。
4、泰國
在泰國,元宵節這天,大家都前往寺院上香祈福,而且會起得很早,爭取上第一炷香。
5、馬來西亞
馬來西亞在這一天,青年男女會出來看燈展,希望找到自己心儀的對象。
6、新加坡
在新加坡,除了語言之外,過元宵節幾乎各方面都和國內一模一樣。
2. 馬來西亞什麼時間過春節
馬來西亞有兩上代表新年的節日,一個是馬來人的春節,叫開齋節。一般是每年9月到11月之間,每年的日期不定。一個便是華人的新年節日春節,其時間與中國農歷時間一樣。
馬來西亞為多元族裔國家,但華人比例高,因此把春節列入國家法定假日放假2天,每逢此時民間大肆慶祝。與傳統春節的差異,他說新加坡和馬來西亞到農歷初七時,會吃「撈生」搶好彩頭。
(2)馬來西亞華人過年有什麼習俗擴展閱讀:
馬來西亞過春節習俗與中國大致相同,由於當地華人多來自福建,受閩南文化影響,人們過春節一定要買鳳梨。閩南語「鳳梨」與「旺來」諧音,鳳梨就成了春節的吉祥水果。
節日期間人們相互拜年時,喜歡帶一些橘子,進門送給主人,「橘」與「吉」諧音,象徵大吉大利。此外,穿新衣也歷來被視為辭舊迎新的標志。
吉隆坡的商業區和飯店區會掛上了2-3萬盞大紅的燈籠,特別是到了晚上,萬盞齊明,頗為壯觀。吉隆坡的中國城張燈結綵。
3. 新年習俗也太不同了,馬來西亞人撈生買萬字,中國都沒有
全世界人都知道,春節是中國最盛大的傳統節日。其實春節不僅僅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全世界的華人圈子以及華人圈子影響到的地方,都會過這個節日。馬來西亞人口的多數都是華人,所以自然也會遵循華人的傳統過春節了。馬來西亞的華人,大部分都來自於東南沿海地帶,所以受當地的習俗影響,過年的習俗可能會何我國北方大部分地區有所不同。那麼馬來西亞過年,有哪些有意思的習俗呢?
只要是有華人的地方,就會有春節的慶祝活動。這些活動雖然形式看上去非常不同,但是本質上都是一樣的。
4. 海外春節的中國遊客都會如何慶祝春節
1、馬來西亞
大馬華人稱春節為農歷新年,本地各族則稱華人過年為「Chinese New Year」和馬來文的「Tahun Baharu Cina」,意即華人新年。
在福建裔人口為主的檳城,每年拜天公的慶典都會吸引成千上萬的人齊聚姓周橋,大家一起擺長桌「團拜」迎接天公誕,場面蔚然壯觀。如今的天公誕不僅由福建裔慶祝,其他方言群體也漸漸接受了這個傳統。
到了正月十五元宵,賞燈猜燈謎之外,馬來西亞還有「拋柑接蕉」的習俗。單身男女匯聚一堂,女生將聯系方式寫在柑上邊,然後拋入河中或湖中,男生則撈取,趁機結識有緣人。
2、美國
除中國以外,與世界各國城市相比較,美國紐約的唐人街春節活動可謂陣勢最大。每到華人春節的時候,紐約唐人街里都會舉行隆重的花車巡遊活動,可以吸引20萬以上的華人和外國遊客前往圍觀,如今這已成為了紐約市的一大招牌文化景觀。
自2005年起,中國的農歷新年已被定為紐約州的法定節日,也是該州公共節日里僅有的一個華人節日。
從20年前開始,每年中國農歷大年三十和大年初一,紐約地標建築帝國大廈會連續兩晚徹夜亮起紅黃雙色彩燈,傳遞喜慶與吉祥,向全體全球華人拜年,此時的帝國大廈也是遊客們爭相拍照合影的一大風景。
3、加拿大
2016年,加拿大政府正式宣布把農歷新年命名為「春節」(Spring Festival)。之後,在大年初一這一天,加拿大總理都會發表新春賀詞,祝福華人朋友們新年快樂。
加拿大最大的城市多倫多,有該國規模最大的唐人街。每到中國農歷春節期間,多倫多唐人街比平日更加熱鬧。春節期間,加拿大唐人街的美食氛圍也更加明顯,飯館餐廳鱗次櫛比,供應味道最正宗的典型中國菜。用當地華人的話說,吃美食,也是中國人慶祝春節的傳統方式。
4、新加坡
牛車水(China town)是指新加坡的唐人街。新年期間的牛車水,所有街道都張燈結綵,與燈火輝煌的夜市和流光溢彩的裝飾品相映成趣,成為新加坡農歷新年慶祝活動的焦點。而牛車水街市亮燈活動期間則是體驗牛車水狂熱氣氛的最佳時機。
新加坡妝藝大遊行是農歷新年期間舉行的傳統遊行活動,近年來已發展成盛大的街頭遊行,匯集舞蹈、街頭彩車、雜耍、打擊樂、舞獅和舞龍、小丑和雜技等眾多精彩表演。
5、泰國
春節期間,遠在東南亞的泰國依然能感受到濃濃的中國年味兒,隨處可見的中國紅:中國結、紅燈籠、紅對聯、煙花爆竹。
在曼谷,最熱鬧,年味最濃的地兒當屬唐人街了,到處人潮湧動,張燈結綵。在這里每年都會舉辦盛大的春節廟會活動,國王、公主和明星都會現身。在活動中,會有中國文化習俗的展覽,也會有舞龍舞獅和明星登台表演。
5. 馬來西亞華人春節習俗怎麼樣的
看到這樣一則新加坡社會的新聞:兒子當醫生,年收入逾40萬林吉特,老媽卻在除夕夜孤單一人煮快熟面當「團圓飯」!
華人社會中不乏漠視親情者。他們當中有些稱自己的媽媽為「老婦人」,稱自己的爸爸為「老頭子」。遺棄雙親的事並非個別現象,新加坡政府就立法規定孩子須奉養父母(上述事件中,那沒有「醫者父母心」的醫生被法庭下令須每月給其母親千多元的贍養費)。據報道,新加坡越來越多適婚者選擇單身,不願意組織家庭,不嚮往其樂融融、充滿溫馨的家庭生活。這反映出他們內心對親情的淡泊。
華人除夕的年夜飯強調豐盛和團圓,這提醒大家要努力掙錢,但也要重視親情,要物質和精神財富並重;包紅包、向長輩和親戚拜年,在傳達著不能忽視親情的信息。
事實上,親情是所有人類美好感情的基礎。親情升華了,就會產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同情心和愛心。同情心和愛心是精神財富,也是文學藝術的靈魂。有高尚同情心和愛心者,加上一定的文化水平和欣賞能力,就能享受文化藝術所帶來的美的愉悅,這種愉悅,無論深度和時間,遠遠超過物質感受。
有些華人還保留先祭天祭祖後再吃團圓飯的習俗。這習俗其實有很好的含義:提醒人們,我們享有的美好的生活,別忘了大自然的賜予和祖先的恩惠。敬畏天地(用現代的話講就是要有環保意識),感恩祖先,這種價值觀是美好的,也是精神財富之一,我們的祖先(民族)為我們留下這一文化傳統,說明了祖先的智能和對世世代代的關愛。
先哲老子對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有很形象的描述和精闢的看法:「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田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老子提醒我們,沒有節制的追求物質生活,過分地沉溺於感官刺激,會帶來各種不良後果,包括眼花、耳鳴、口傷、人心瘋狂和行為失常。因此人們應該以精神生活為主,物質生活為次。
馬來西亞衛生部長蔡細歷坦言,他在吉隆坡居住了3年,不認識鄰居,兩家也鮮少來往。他感慨城市缺乏鄉間的人情味,也難遇到真心朋友。大城市的缺乏人情味,說明社會過度物質化會使人也物化,心靈空虛下易傾向追求層次較表面的「感覺文化」,而失去對精神生活的嚮往,並衍生各種社會亂象如賭的盛行,吸毒的盛行、色情業的盛行;各種罪惡事實上也源於對物質的過分崇尚。
6. 一些國家的春節習俗是什麼(15個就行)
1、越南過春節
新春亮點:越南是世界上少數幾個使用農歷的國家之一,也是少數幾個全國過春節的國家之一,春節是越南民間最大也最熱鬧的傳統節日。和廣州人非常相像的是,花市也是越南春節的重要活動之一。越南人最愛的年花有劍蘭、大麗菊、金橘和桃花。除夕夜零時,電台會播出國家領導人春節講話,節日氣氛達到高潮。隨後人們采一根樹枝回家,這風俗叫「采綠」。在越南語中,「綠」和「祿」同音,「采綠」就是「采祿」,意味著把吉祥如意帶回家。
越南人過春節也有貼春聯習慣。以前春聯用漢字書寫,文字拼音化以後,現在大部分春聯改用拼音文字,每個拼音字是一個方塊,自成風格。另外,越南人也愛在家裡貼上「福」、「雙喜」等字樣和福、祿、壽星的形象,還有各種傳統年畫,表達對新年的美好祝願與嚮往。
新春期間到越南,可以暢游湄公河,欣賞胡志明、美拖市內獨具特色的新年裝飾,感受異國濃厚的新春氣氛。也可以在各地觀賞到別具特色的文娛活動,如越南傳統戲劇、歌舞、雜技、武術、摔跤、舞獅等,還有盪鞦韆、斗雞、斗鳥等民間活動。節日期間,穿上越南旗袍的年輕女子特別美麗。
2、韓國過春節
在韓國,傳統節日很多,四大傳統節日是春節、元宵節、端午節和中秋節,其中春節和中秋節是最重要最盛大的節日之一,法定假日都是三天。
朝鮮半島過春節的文化習俗,據說可以追溯到古新羅時代。韓國春節也在正月初一,韓國人稱為「舊正」,傳統上又稱「元旦」、「元日」、「歲首」, 與我國春節相似。每到除夕,韓國人也是千方百計與家人團聚、共享天倫。春節一大早,舉行「茶禮」,即在宗祠或住宅的廳里擺設年禮、歲酒、年糕片湯等,進行家庭祭祀,這個過程也叫做「祭禮」。然後全家一起吃「歲餐」,歲餐相當於我國大年三十的年夜飯。年飯後,收拾好飯桌,互相拜年,一家人圍坐在一起吃年糕湯,韓國人認為吃了它就算長了一歲。接著還要「省墓」,即到先人的墓地,擺上祭品,進行祭奠。
初一下午,人們互相走親串友,給親朋好友拜年。如今,更多的人用賀年卡和禮物來互賀春節。春節期間有很多民俗活動,如擲骰子、放風箏、抽陀螺、踏蹺蹺板等。 懸掛「福笊籬」的習俗,至今在一些地方特別是農村,仍很流行。
3、朝鮮過春節
朝鮮也有過春節的習俗,朝鮮管春節叫年節。每年陰歷初一,朝鮮人帶著新的憧憬和期望熱熱鬧鬧地過年,這是一年中最大的民俗節日。為了過年,人們把屋裡屋外收拾得乾乾凈凈,縫制新裝,做特種飯菜。
節日飲食主要有年糕湯、煎餅、江米條、食糖、柿干、松子、柿餅汁、蜜糯湯、米花果兒等。這些節日飲食中不可缺的是年糕湯,人們說每年吃一大碗就長一歲。
每到過年這一天,無論是誰都要互相拜年。凌晨時開始祭祖。祭祖儀式結束後,全家人按輩分依次拜年,然後,到村裡的長輩和老師家拜年。拜年的時候,互相說些萬事如意等吉利的話,表示祝福。這一天,家家愉快地吃應時飯菜。人們把過年的飯菜叫做歲餐,過年喝的酒,叫做歲酒。
過年的飯菜很豐盛,有糕片湯、糯米糕、蒸糕、煎餅類、糖果類、柿餅汁、蜜糯湯、烤肉等。其中,糕片湯是不可缺少的和最有代表性的。過年這天早晨喝的酒叫「屠蘇酒」,是用多種葯材泡製的。喝「屠蘇酒」已成為朝鮮民族過年的一種習慣。
過年,更令人快樂的是男女老少都要參加的各種游戲,有壓跳板、盪鞦韆、滑冰車、踢毽子、和抽陀螺等。抽陀螺在中國玩得也很普遍。目前朝鮮過春節是光有假日沒有什麼供應。每個人根據自家的情況過節。而金正日的生日的2.16和金日成的生日4.15的時候,不但放假,還家家戶戶免費供應酒、肉、糧食等。
4、新加坡過春節
新加坡是個多民族、多元文化的國家,一年中各種民族節日很多。重要的有華人的春節、西方的聖誕節、馬來人的開齋節、印度人的大寶森節、新加坡國慶節。新加坡華人占總人口的75%以上,所以中華傳統的春節是最隆重、最具影響力的節日。
每逢春節,新加坡華人家家戶戶寫春聯、貼福字,屋裡屋外紅紅火火;買年貨、做年菜、除夕吃團圓飯喜氣洋洋;民間也興拜年、祝福、送紅包和壓歲錢,圖個吉利。南洋華人還用獨特的方式來歡慶華人年,那就是一家人歡聚一堂「撈魚生」。「撈魚生」是一種菜式,以生魚條為主食,加以有色蔬菜和水果絲、白芝麻、花生碎,調和五香粉、胡椒粉、醬汁等,裝成一個大盤。「撈魚生」儀式開始時,便由一人發令,其他人一起把大盤中的菜物高高撈起,並齊聲高喊:「撈起,撈起(撈喜),撈到風生水起,一年好過一年」 。「撈魚生」帶有吉祥的意味,祈求來年好運,能發大財。一份考究的魚生,價值新幣千元以上。我多次品嘗過這種既當菜又當飯的魚生,確有其特色,但並無當地人那份興致和著迷。
春節的市場上張燈結綵,人山人海,一派繁忙景象。特別是牛車水(唐人街)更是大量出售華人風味食品,中國民族服飾和林林總總的吉祥物。那裡鑼鼓喧天,舞龍隊、舞獅隊盡情表演。一年中唯有春節這一天,這里可以燃放煙花炮竹,節日的氣氛非常濃郁。
「春到河畔迎新年」 是每年春節活動的重頭戲,舉行的地點是濱海灣。在那裡春節期間有各種文藝演出,有各式雜貨市場,有中華各地特色小吃,還有迎新燈展,並在新加坡河兩岸燃放大型煙花。2012年春節還展出70多手工扎制的巨龍形彩燈,四川成都的燈彩,廣西民俗文化表演,還有LED舞龍隊,都是新的亮點。一年一度的妝藝大遊行,往年都在烏節路等鬧市區舉行,今年移至新加坡河進行水上大遊行,載歌載舞如同揚州古運河花船表演,不知哪個更加出色。
聞名遐邇的新加坡風景區聖淘沙,新春花會已經開幕,100萬株花卉竟相綻放,奼紫嫣紅,爭奇斗艷,美不勝收,這可算是熱帶雨林的南洋島國春節展示的一大特色。
5、馬來西亞過春節
馬來西亞過春節習俗與中國大致相同,由於當地華人多來自福建,受閩南文化影響,人們過春節一定要買鳳梨(菠蘿),閩南語「鳳梨」與「旺來」諧音,鳳梨就成了春節的吉祥水果。節日期間人們相互拜年時,喜歡帶一些橘子,進門送給主人,橘與「吉」諧音,象徵大吉大利。
放鞭炮是過春節的標志。這兩年馬來西亞政府宣布解禁燃放鞭炮,給每年歡慶農歷新年的華人一個大喜訊。於是,從歲末除夕到大年初一,即使到了元宵節,大街小巷到處爆竹連聲,此起彼伏。孩子們歡樂地爭執著,誰放的爆竹最響亮,誰放的煙花最美麗;而這嘰喳爭論的童稚聲,總被連綿不絕的鞭炮聲所淹沒。
6、印度尼西亞過春節
臨近傳統節日春節,印度尼西亞彌漫著濃郁的節日氣氛。首都雅加達的商場超市掛滿了大紅燈籠和中國結,有些商場還搭起了販賣中國傳統臘肉乾、應子梅等的臨時攤位,紅蠟燭、紅年糕、各式各樣的紅色佩飾以及大紅喜字令人目不暇接。
在班芝蘭一帶的唐人街,造型各異的各類鞭炮品種齊全,年糕專賣店的貨架上擺滿了各類年糕,糖果店裡的巧克力、蜜餞、開心果、瓜子、花生、山楂、梅子等一應俱全,紅梅、金橘等印尼華人春節必備的裝飾品銷路也格外地好。
除夕當天,人們要到廟堂進香祈禱,希望一年健康平安、萬事如意。除夕夜,大多華人都會聚集在老人家裡吃團圓飯,家中年長者接受兒孫們的拜年,老人則向晚輩發放紅包,然後兒孫們與老人合影,之後是全家聚餐。直到深夜,晚輩們才告別老人,各自回家。
印尼華人過春節的另一特色是公益色彩濃。各華社團體、宗親會、互助會和廟堂組織獻血、分發食品等社會公益活動,希望所有人都能過一個美滿幸福的春節。
7. 馬來西亞人過新年有哪些習俗、活動
馬來人信奉伊斯蘭教,因此開齋節是馬來人新年,是全國最重要的節日。開齋節前一個月,全國穆斯林都要實行白天齋戒禁食,齋月後第一天就是開齋節。節日前夕
穆斯林要進行慈善捐贈活動。節日清晨,穆斯林們在教堂舉行隆重的禱告儀式,之後互相祝賀。節日里,人們從四面八方趕回家裡,同親人團聚,親朋好友互相拜訪
祝賀佳節。
8. 馬來西亞人過年是什麼時候
農歷新年就是春節。
馬來西亞農歷新年必吃年糕,因為有「年年高升」的意思。傳統的年糕是用糯米和白糖製成的,放在香蕉葉里蒸煮長達12-36小時。年糕的種類繁多,在馬來西亞最常見的年糕與廣東及香港的年糕相似,是橙紅色年糕,屬甜味,由糯米和白砂糖製成,通常切片用慢火將年糕煎軟才食用。
春節習俗:
農歷新年期間,長輩會給予晚輩紅包,以紅色信封包著,稱「壓歲錢」,統稱為「紅包」(粵語作「利市」)。紅包通常由已婚夫婦給予家庭中未婚的年輕子女。出於禮貌和習俗,晚輩會祝願長輩在來年幸福、健康和好運。
馬來西亞「粿加必」是類似雞蛋卷,原是馬來人和娘惹的傳統餅食,後來潛移默化地融入了華人家庭,成為華人新年必備的應節食品。「粿加必」是用傳統長柄圓形餅模,倒上薄薄一層的雞蛋面煳在餅模後趕緊合起來,慢慢用炭爐烘烤並不時翻轉以便兩邊都被烘烤均勻。
9. 馬來西亞過年穿什麼
在一般情況下,馬來西亞人講究穿著以天然織物做成的服裝。最具代表性的馬來西亞人的服裝,是被稱為國服的一種叫作巴迪的長袖上衣,它多以蠟染的花布做成,即使在很正式的交際場合,穿這種衣服也不為失禮。 馬來人還習慣穿民族的傳統服裝。男子的傳統服裝是:上穿巴汝,即一種無領、袖子寬大的外衣。下身則圍以一大塊布,叫作沙籠。他們的頭上,還非要戴上頂無沿小帽不可。女子的傳統服裝是:穿無領、長袖的連衣長裙。她們的頭上,必須圍以頭巾。 在社交場合,馬來西亞人穿著西裝或套裙。但在正規的場合里,絕對不允許人們露出胳膊和腿部來,所以,在馬來西亞背心、短褲、短裙往往是忌穿的。 馬來人有佩戴短劍的習慣,他們認為短劍象徵著力量、勇敢與智慧。去馬來西亞人家裡作客,進門前必須首先脫下鞋子,並且摘下墨鏡。參觀清真寺時,更要切記這一點。
10. 馬來西亞的農歷新年,飲食文化和習俗活動是怎樣的
基本上和廣東和閩南一帶的風俗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