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來西亞的總人口站滑肉有多少
㈠ 貴州有什麼特色菜
貴州菜又稱黔菜,由貴陽菜,黔北菜和少數民族菜等組成一大約在明代初期,貴州菜己經趨於成熟,許多貴州菜都有600多年的歷史了,眾所周知的宮保雞丁就是有著悠久歷史的貴州名菜,它是清代咸豐年間,貴州平遠人丁保楨的家廚所創,以旺火油爆雞球加辣而食,如今己達到膾炙人口的境地。
以遵義市為代表,名菜有宮保雞丁,糟辣魚,烘雜燴,花攔得,明蝦鵪蛋魚,鳳尾魷魚,擾絲當之米,燒雜燴,烤乳豬,碎滑肉,毛鳳凰魚翅等。
少數民族菜
貴州省民族眾多,少數民族占總人口的1/3。少數民族食俗和飲食風味特點是喜食糯米和酸,當地物產資源豐富,菜餚地方風味和民族出色顯著。著名菜有,奢香玉簪,夜郎面色,腌魚,搗魚,酸湯魚,鹽酸炒鱔魚,糟辣酸湯魚,黃憫竹鼬,鹽酸扣肉,醉燉鮮蝦,雞汁鞭打綉球,鹽酸蒸肉,鷹芋豆腐,荔枝風豬,花江狗肉等。
㈡ 李家鎮的基礎設施
李家鎮距安岳縣城、重慶市大足區、內江市平均距離為50公里;據川渝地區最大的城市重慶、成都的距離分別為120公里、170公里。
成安渝高速(渝蓉高速)公里穿境而過,在據鎮3公里處設有三進五齣的互通,並由李家大道(高速公路連接線,公路等級為:一級公路,雙向四車道。起止點分別為:東風村7社至流河村1社梨子壩)與之相連。
另有文李路(文化——李家)、赤石路(赤雲——石子)2條市級公路在鎮內交匯穿鎮而過,計14.5公里;村級公路174.3公里。村民小組通公路總里程176公里,全鎮實現通公路。戶戶通公路率達50%以上。
鎮內有汽車客運公司1個,汽車客運站1個,通鄉客運路線5條,橋梁22座。 在先鋒村2社至干壩村1社規劃建設內赤路與成安渝高速公路連接線2公里,打通李家至石羊的旅遊環線中通道以及高速公路連接線與重慶大足的通道。
到2015年,實施建設鎮內20公里環城公路以及17個行政村167個社的公路通社通暢工程220公里。
規劃建設2座大橋,即:汪家壩連接姚家壩的汪姚大橋(暫命名),老街至姚家壩苗圃的苗圃大橋(暫命名)。
「李元路」、「文大路」的改造升級。
實施4.5米寬的磨石路(磨灘至興隆石板)三級聯網水泥路改造(項目已於2013年完成建設)。
實施4.5米寬的李磨路(李家鎮至磨灘河水庫)三級聯網水泥路改造(項目預計於2014年完成建設) 1985年、1991年李家供電站、李家變電站建成,2005年完成電網改造,供電面積達100%。2003年擴建磨灘水力發電廠(小型),裝機容量1.2MW ,年發電量約100萬千瓦時,並入國家電網。
2012年新建資陽電網35KV石李線(安岳縣石板鄉——安岳縣李家鎮)(為現李家片區主供線路),與原有內江電網石李線(內江市石子鎮——安岳縣李家鎮)形成雙迴路供電格局。另:110KV變電站也在規劃之中。 在鎮北部建有全縣第二大水庫——磨灘河水庫(蓄水量為3374萬立方米),管理單位為安岳縣磨灘河水庫管理所。另有:小Ⅰ型水庫1座(靈觀橋水庫,壩址位於李家鎮雙石村境內;管理單位為安岳縣靈觀橋水庫管理站),小Ⅱ型水庫2座(龍石灣水庫(屬小(二)型水庫,壩址位於李家鎮西面龍石村境內)和矮子橋水庫(屬小(二)型水庫,壩址位於李家鎮西北面燕窩村境內);管理單位為安岳縣李家鎮農業服務中心)。山平塘131口,石河堰18處,電灌站12處;有水庫灌溉乾渠2條,支渠10條,總長5.6公里,有效灌溉面積達700公頃。
另建有自來水廠兩家,分別為磨灘河水庫自來水廠,獅子坡自來水廠;日供水能力3000立方米。 李家鎮地處重慶,內江,資陽三市交界地帶,地理位置優越。鎮內水利、電力、天然氣及道路基礎設施完善;加之2014年建成的成安渝高速公路(渝蓉高速)將在李家鎮境內設有三進五齣的互通出口,使得李家鎮的地理優勢更加突出。
上游磨灘河水庫(飲用水源一級保護區) 主要為居民的生活提供優質的生活用水,正在興建的關刀橋水庫毗鄰磨灘河水庫,更為下游的發展提供有力的水源保障,鎮內電力設施完善,有35KV變電站一座及兩條35KV線路,也為工業的發展提供了有力的能源保障。
由於以前的工業企業較少,生態環境保存完好,適合休閑,旅遊,李家鎮的旅遊開發還處於起步階段,發展潛力巨大。 地處四川盆地中部的李家鎮主要農業產品為稻米,紅薯,小麥,兼產蠶繭(蠶桑面積達5000畝)、半夏;在一些平壩地區還有成片的魚塘,主要出產四大家魚以及白鰱,鯽魚等,其中最大的一片水產水域是磨灘河水庫,水域面積達2.35平方公里,全鎮年產魚量達1000噸以上,主要銷往重慶,內江等地。由於人均耕地面積小,農民還在自家養有雞鴨等家禽,養殖生豬,均為綠色無公害產品。
全鎮耕地面積1.9萬畝,人均0.95畝,其中灌溉耕地1.1萬畝,以種植水稻、玉米、油菜、紅薯為主。2011年農業總產值0.2億元,占國內生產總值的21.4%。2011年生產糧食1.2689萬噸,人均401.58千克,其中水稻0.53萬噸、玉米0.026萬噸、油菜0.088萬噸。養殖業以魚、豬、雞、蠶為主,附以家禽養殖。2011年生豬飼養量3.9萬頭,年末存欄1.9萬頭;魚800萬尾,雞14.20萬只,蠶0.16萬張;家禽年飼養量25.5萬羽。 安岳縣是農業大縣,工業不是十分發達,相關的企業大多與農業以及基礎設施建設有關;主要以建築、機械加工維修、糧油、絲綢、木材加工為主。
在李家鎮主要有縣辦繅絲三、四廠及織綢一廠(現已改制),菜油壓榨,木材加工,還有建築建材企業約10家。2011年工業生產總值10.78億元,占國內生產總值的58.4%。有各類工業企業250家,職工3526人。 按照「建園引企、承接重慶、吸納沿海」的工作思路,努力打造工業發展平台,實現工業集中區面積達4平方公里的建設目標。
積極、科學承接產業轉移,承接重慶,吸吶沿海,承接汽摩配件製造等產業,在嘉慶村建佔地300畝的汽摩配件園。
依託李家工業集中區,充分利用我鎮現有的金檸、隆聖等絲織企業,發展特色紡織產業,建佔地500畝的絲綢紡織園。
依託鎮內及周邊鄉鎮豐富的竹林資源和李家獨有的竹編文化,發展竹木裝飾材料、竹木工藝製品、竹木纖維加工等特色竹木加工產業等,引進培育規模竹編藝術企業,在嘉慶村建佔地100畝的竹編工藝廠。 鎮內主要景點有:磨灘河水庫庫區,磨灘河水庫劉家山林區(主要有松樹林以及一些百年老藤,因修建水庫而得以保存),龍燈庵,佛台山(又名蝴蝶山);鎮內農家樂產業起步較晚,但很有特色,保存完好的自然生態環境別有一番景象。
磨灘河水庫庫區由於保留了良好的生態環境,近些年來吸引了不少的遊客前來游經玩;旅遊事業呈蓬勃發展之勢。 磨灘河水庫更名開發,即鍾鼓湖(暫命名)生態旅遊開發,景區范圍:環湖的磨灘、關上、古佛3個村。該區為全鎮中心旅遊區,在全鎮旅遊發展中發揮樞紐作用和綜合功能,主要景點:鍾鼓湖資源特色,清澈的湖面、靜雅的山村、別致的民居和高聳的綠山以及雷神寨、龍燈庵等佛雕景點。規劃要點:在充分保護水質及周圍生態環境的前提下,建設水上游樂設施和休閑度假山莊。
6公里生態長廊,景點范圍:高速公路沿線村。該區為全鎮重點旅遊區,成安渝高速公路及石羊旅遊中通道、大足通道穿廊而過,旅遊環境容量大,景點特色濃郁,為全鎮第一期重點開發旅遊區。規劃要點:重點建設該區配套交通等基礎設施、清雜並栽植紅杏楊和聚桉樹等,完善住宿、餐飲旅遊設施。
巒寶坡生態休閑公園和蝴蝶山開發,景點范圍:先鋒村姚家壩和千工村。規劃要點:強化基礎設施建設,修通山路,開發徒步觀光游,建休閑亭子和休閑設施,建設實施綠化、美化、亮化「三化」工程。 鎮內生產的粉條粗細均勻、口感細滑,主銷成都、重慶等地,鎮內有成規模粉條加工企業1家。
李家鎮盛產竹林,有雌竹,斑竹;竹編工藝精湛,尤其是竹編工藝品,所用材料細如發絲、薄如蟬翼,產品精美,具有很高的觀賞價值和收藏價值; 鎮內建有中學1所----安岳縣李家中學,分為南北兩校區(四川省安岳縣李家中學始建於1956年,原名安岳縣第六中學。1983年縣人民政府正式命名為安岳縣李家中學。2009年8月,安岳縣李家鎮初級中學並入安岳縣李家中學,形成一校兩區,現佔地80多畝),在校學生約2000人,在職教職員工100餘人。
中心小學1所,村小8所,在校學生約2000人,在職教職員工100餘人。
2011年末有幼兒園15所,在園幼兒948人,專任教師31人。
義務教育學生入學率、畢業率達100%。2011年財政預算內教育經費1863萬元,比上年增長11.9%。預算內教育經費占財政總支出比例為23%,比上年增長0.45%。 鎮內建有有各級醫療衛生機構26個,有床位160張,每萬人擁有病床51.6張。
其中中心衛生院1所——院(安岳縣李家中心衛生院始建於1952年,是一所國家一級甲等綜合性醫院。現醫院佔地面積8600㎡,建築面積9200㎡,其中業務用房面積5600㎡),年均門診8萬人次,年均住院3600人次。
參加農村新型合作醫療2.41萬人,占農業總人口的98%。 李家滑肉、李家大酥、李家涼粉、李家鹼面名聲遠揚。
其中以李家滑肉最具特色,具有滑肉色澤晶瑩,滑嫩爽口,豌豆尖碧綠清脆,清淡適口,整道菜鮮美嫩滑,湯清味鮮,營養豐富,老少皆宜的特點。
製作材料:豬肉(瘦)(主料)、澱粉,雞蛋清少許,豌豆尖適量(輔料)、胡椒粉,雞精,鹽,豬油(煉制),生薑、蔥少許(佐料);
製作工藝:肉切薄片、炒熟起鍋,加適量澱粉後,用開水調成糊狀,捏小團入湯鍋內,中火煮3—4分鍾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