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葉罐錫馬來西亞香港哪裡
A. 網上買錫器怎麼分辨
你是喜歡海外錫器還是國內的?國內最好的是道口錫器;國外最好的是泰國、馬來西亞製作的,工藝、錫質都不錯。不過現在越來越多的錫器都自稱是馬來西亞錫器,其實並不然。在網上好多都寫著「泰國錫、馬來西亞錫、馬來西亞款」等字樣,仔細一問都不是泰國或馬來西亞製作的,工藝上材質上是完全不是一個等級的。我當然不是說國內製作的錫器不夠好,只是國內的好牌子是絕不會打著這種擦邊球的。你說對吧?要是真正馬來西亞當地製作的錫器,絕不會寫「馬來西亞錫」或「馬來西亞款」,有點投機取巧的意思。
我就上過當,不過我現在都會問一下客服確定一下。她們說不說實話就看她們良知了。「我們不是馬來西亞製作,但是錫料是馬來西亞的」(真心無法查證)「我們不是馬來西亞製作也不是馬來西亞錫,只是造型是馬拉西亞款」(有點披著羊皮的狼的意思)如此眾多,不在一一說了。
無論你是不是海外品牌還是國內品牌的錫器,求實是基礎。我說的對吧?老老實實的描述最靠譜!!!!!對了,錫含量97%以上就是上乘錫器,太軟了根本成不了形狀的,不知道為什麼網上說99.9%的錫是好的,真心不知道他們是怎麼製作的?無法想像!!
B. 張源美茶行的錫茶筒下印有《顏增記《》字樣我想了解其中歷史謝謝!((茶筒有幾十年歷史了)
張水存 :1927年一月生,福建安溪人,茶葉世家出身,其父輩四兄弟創立的「張源美茶行」
在20世紀前半葉是緬甸最大的茶葉進口商和銷售商。二戰後,「張源美」在廈門的茶行成為總行,1947年,20歲的張水存開始管理廈門「張源美茶行」。1956年公私合營後,張水存到廈門茶葉進出口有限公司的前身——中茶廈門辦事處,後任茶葉經銷部經理。張水存專注研究烏龍茶的審評與經營管理,1958年,他研製出「以煤代木炭焙茶」工藝,後被烏龍茶主要產銷區泉州、漳州、汕頭等廣為使用。2002年,他寫出中國首部烏龍茶著作——《中國烏龍茶》。【《寫字樓》2013年6月號·文圖】站在張水存廈門湖濱北路高樓家中的陽台,初夏雨季的朦朧水汽中,遠望這個城市高樓林立,「篔篔漁火」之景已是昔日風景,寬闊湖水與海洋相連,靜謐中又似乎可以想見曾經商船往來的熱鬧。這樣的熱鬧以現代化的方式在延續,時代的變遷也在延續。張水存是親眼所見這些時代的變遷。變遷的,還有他自己的人生。「也許沿著這個蜿蜒伸展的海岸,沒有同樣的小島曾有過比它更令人感興趣與刺激的故事,它僅僅有八英里寬,許多轟動的事件在此地與毗鄰發生。它是一個經歷無數殘酷斗爭的劇場與戰略要地,是兇狠的海盜與殘忍的冒險家的相聚之地……它是一個經歷無數次殘酷斗爭的戰場及戰略要地。」1911年11月8日,美國歸正教會牧師Rev.Philp
Wilson
Pilcher在他的《廈門市志——一個中國首次開埠港口的歷史與現實》的序言中,寫下了以上這段話。張水存和他的父輩,也正得益於這個開放的港口,在歷史波瀾的縫隙中,努力地打拚出自己的一片天地。翻開一部中國烏龍茶的歷史,他們的名字已經鐫刻其上。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他們也是這個城市早先的冒險家了。張源美茶行興衰張水存是茶鄉安溪人,出生於1927年一月。87歲的他,耳聰目明,身體健朗。他以一泡傳統烘烤過的鐵觀音迎我。用的是一副寫著「張源美茶行」的茶具,他說是兒子找人燒的,有十幾年了。這副茶具似乎是一種懷念了。如今,張源美茶行早已潛入歷史中,成為故事。我們也只能就著一盞茶的香味,來讀讀這故事裡關於烏龍茶、關於一個港口城的起起伏伏。自1610年,廈門商人將武夷茶運至爪哇賣給荷蘭人,然後轉入歐洲市場銷售,到1644年,英國人在廈門設立貿易機構,開始由廈門運武夷茶和烏龍茶到歐美各國銷售,並將廈門方言「茶」字拼為「Tea」,成為今天西方茶葉的專用文字——早在17世紀初期,外國人已經知道廈門是中國茶葉的輸出口岸,因此也頻繁地往來廈門進行茶的貿易。廈門因此成為中國最早由海路出口茶葉的重要港口,還曾是閩台茶葉貿易的集散地。這個傳統的烏龍茶加工貿易口岸也稱為是茶葉的海上「絲綢之路」。地理的條件和歷史的機遇,成就了一些茶商的輝煌。在歐美市場由於廈門烏龍茶的品質下降而禁止進口後,東南亞地區的華僑由於愛國愛鄉之心,仍然經營和飲用家鄉茶,烏龍茶遂成為僑銷茶。此時,張水存的父輩開始在歷史故事中現身了。清朝末期,因為貧苦生活所迫,張水存的父輩不得不背井離鄉討生活。他的伯父張彩山和父親張彩鳳先隨鄉親南渡新加坡,白天在米廠做工,晚上拉人力車,卻依然收入微薄。1904年,張彩山輾轉至緬甸開荒種植果蔬,勉強維持生計。1911年,他回鄉成親,並帶著新婚的妻子和兩個弟弟張彩鳳、張彩雲到緬甸協助果蔬的產銷,同時積累了緬甸的商業經驗。1921年,張彩雲回安溪結婚,耳聞鄉里有幾家在南洋經營家鄉茶葉的茶莊,不僅銷路好,獲利也頗豐,他也萌生出在緬甸經營茶葉的念頭。他在安溪成立了以「張源美」為商號,以
「白毛猴」為商標的張源美茶行。茶行創建後,張氏兄弟先精製了24件茶葉,由張彩南押運到緬甸的仰光銷售,但由於是新品牌,茶葉的銷售並不順利。張氏兄弟總結經驗,決定由張彩南在安溪主持茶葉收購和加工,張彩雲在緬甸負責銷售。1922年,張彩雲到緬甸仰光後,認為開店等待客人上門,既被動也不易推廣自己的品牌。於是他隻身到緬甸所屬的各埠推銷茶葉,連偏遠的小鎮都一一涉足。他也委託仰光著名的茶行「集發號」代理銷售他的茶葉。幾年後,張源美在緬甸的銷售局面逐漸打開了。1930年代,供應緬甸市場銷售的武夷茶的幾家廈門茶行由於被土匪滋擾,不敢前往閩北收購茶葉,這使得武夷茶短缺,卻給了經營安溪茶的張氏兄弟一個絕佳的機會,他們趁此占據了緬甸的大部分茶葉市場。1931年,張氏兄弟在仰光設立茶葉批發場所,同時向緬甸政府申請注冊「白毛猴」商標,開始張源美茶行的大規模拓展時期。為了適應業務發展,張氏兄弟於1932年在廈門這個茶葉貿易港口創立了茶葉轉口和加工場所,使自家茶行的生產、運輸和銷售能夠配套。「七七盧溝橋事變」後,由於廈門被日本人佔領,茶店關門收市。國民黨政府對茶葉實行統購統銷,由中國茶葉公司負責經營,在泉州設立茶葉管理機構,以控制烏龍茶營運。考慮到戰時交通可能發生的困難,張氏兄弟又當即在香港和泉州設立茶葉轉運棧,為戰時的銷售另開運輸通道,部分烏龍茶由泉州口岸出口香港和南洋。另一方面,張氏兄弟深知茶葉貨源的重要性,他們看準時機,趁著戰亂不但大量收購茶葉,而且自1939年起便在武夷山區購置岫岩、青獅岩、土地公岩,並租用了一些較為著名的茶岩,同時還在崇安赤石街(今武夷山市區)購置大茶廠一座,方便對收購來的毛茶進行精製加工。此時的張源美茶行已經在緬甸家喻戶曉,以「白毛猴」為商標的茶葉每年的銷售量達到4000多箱,約合70多噸。張氏兄弟在茶葉生意上合力合作,他們既堅持生產「質優價昂」的茶葉,如鐵盒裝的「岐山洞正白毛猴」、紙包裝的「岐山洞提叢小種」和「寶國水仙」;也不惜工本地生產以「萬圃」、「福記」為牌號的「質優價廉」的產品,占據了從高端到低端的市場,使得外來的茶行無法與之抗衡,並且也因薄利多銷而贏得商業競爭。
20世紀初,張源美茶行獨霸緬甸市場,成為緬甸最大的茶葉進口商和銷售商。但張源美茶行在烽火亂世中也並非一直順遂。1941年秋天,張源美茶行在安溪的茶廠和住宅被土匪洗劫,損失慘重。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張氏兄弟被迫放棄緬甸,踏上回國的逃亡路途,他們輾轉經雲南歸國。張氏兄弟權衡之下,放棄泉州的茶葉轉運棧,而選擇在物產豐饒、茶葉銷售量大的漳州定居,並在1942年創辦了漳州的張源美茶行。成熟的商業模式和經驗,加之曾有的品牌信譽,張源美茶行東山再起,很快成為閩南和粵東地區知名的茶商。茶商子弟早當家抗戰勝利後,張源美茶行在廈門、香港和緬甸等地的經營機構先後恢復營業。張氏兄弟看到廈門商賈雲集,港口條件便利,因此將廈門的茶行確定為張源美茶行的總行,由張彩雲任總經理,負責領導各埠頭的茶行和茶廠,同時經營國內批發零售、代客買賣、代辦茶葉出口業務等。廈門張源美茶行的業務迅猛發展,甚至超過了一些百年老字型大小。由於掌握有武夷山大量優質的貨源,又堅持「品質第一,作價恰當,勤於經營」的傳統,張源美茶行的「武夷岫岩老叢水仙」和「三印水仙」,很快佔領了廈門武夷茶的大部分消費市場,而茶行的中低檔茶葉則暢銷於漳州區域。張氏兄弟接著拓展茶行在廣西、廣東的市場,於1947年在廣州設立了茶葉代銷點。而此時香港的張源美茶行改轉口自家茶葉為代客買賣,同時還為台灣茶商銷售大量的紅茶和烏龍茶到歐洲各地,業務十分興隆,茶葉年銷售量都在萬件以上。這是張源美茶行最輝煌的年代。茶行的茶園和茶廠分布於武夷山區和安溪茶區,茶行則分布在廈門、漳州、香港、緬甸仰光及廣州,年自售的茶葉已達250噸以上。為便於經營管理、提高效益,加之家族子孫繁衍,張氏兄弟決定對各地的經營機構實行分房經營、自負盈虧。張源美茶行的第二代開始進入歷史。張水存便是其中之一。他的父親是二房張彩鳳。長房管理武夷山茶岩園、茶廠和香港茶行,二房管理廈門總行,漳州和仰光的茶行分別歸三房和四房。張水存主持廈門茶行,由於人手缺乏,又再次聘請叔叔張彩雲擔任經理,直至他1948年南渡緬甸,張水存正式擔任經理。出生在烏龍茶產區安溪的張水存,也在安溪長大。1945年,18歲高中畢業時才來到廈門。他說自己雖然從小看到做茶的過程,但真正懂得做茶,是在1947年接管了張源美廈門總行後,「不得不學,因為要做買賣了,自己得懂,這樣才不會上當。」張水存說,「茶葉認真去學,並不難。」20歲的他掌管著張源美廈門總行的生意,其時店裡有十幾個員工,生意規模不小,他還記得茶行每年銷往緬甸的茶葉有1000多箱,每箱是36斤。解放後,張源美廈門總行和漳州茶行都參加公私合營,香港茶行另行成立福建茶行,後自建公司。而在緬甸的張源美茶行,1962年被緬甸政府收歸後倒閉,雖然張氏後人在緬甸再立茶號有仰光三美、源發,並經營緬北茶山,但「張源美」這個商號已經消失於歷史中了。見證一條商業街的起落張水存回憶年輕時候,總會說起從前廈門海口一帶的街道,水仙路、鎮邦路與中山路交會的十字街是廈門的金融貿易中心,黑市的錢庄多,茶莊也多,因為南洋來往的船隻都停在旁邊的太古碼頭,而來去鼓浪嶼的旅客也在這一帶上岸,所以就成了商業繁華之地。張源美的廈門總行也在這條街區。在烏龍茶已經退出歐美市場的這個年代,對於經營南洋和本地業務的茶商來說,卻是最黃金的時代。20世紀前半葉,廈門地區經營茶葉的茶行、茶莊有三四十家,為全國罕見,就連煙攤小販和雜貨店也都兼賣茶葉。其行業繁榮可見一斑。張源美茶行經營內外銷業務,因為在國外有聯店,資金雄厚,業務規模龐大,已經是茶行業的代表。雖然論創業歷史,張源美不是最為久長,但論規模和聲譽,緬甸、新加坡、馬來西亞、香港和閩南地區的老一輩人中都還有記憶的印痕。比如在岩名和茶葉品名成為茶店代稱的年代。茶店在產地擁有茶山茶岩,都以自己的山岩名稱冠於品名之前,而張源美所出售的武夷岩茶,稱為「武夷岫岩老叢水仙」和「三印水仙」——這也讓廈門的老茶人念念不忘。1956年,張源美茶行公私合營到廈門茶葉進出口公司。1959年,張水存到位於水仙路的茶葉總店做經理,負責茶葉加工和銷售管理,他回到老地方,做的是舊日熟悉的行當。在有廈門人熟悉的「海堤茶廠」開始的1959年,張水存的名字就和這個名字關聯在一起了。「1970年代,買茶都是憑戶口分配的,一家只能買幾兩……」
1984年,茶葉開放自由經營後,廈門茶葉進出口公司在水仙路28號開辦了「廈門茶葉進出口貿易公司」,經營內銷茶葉的批發零售,這個門店也是由張水存管理,店裡有十來個員工,業務涉及的地域不小,除廈門地區外,還到漳州的雲霄、東山、詔安和潮汕地區,銷售業績非常好。除了見證了一條街一個茶種的起落,張水存說起自己少年時候來廈門後的住所變遷,那也是一個故事了——他最早的住處是在鷺江道的廬山路,「現在都拆沒了」,接著又搬到後江埭,被拆遷再搬到岳陽小區,然後才住到現在的地方。眼見著這座城起高樓拓馬路,六十多年對於歷史不過一瞬,對於他,已經是從少年到暮年的大半生。烏龍茶焙烤之改革提起烏龍茶烘烤工藝的改革,張水存也是史書上刻下的名字。由於烘烤茶葉的木炭供應日益緊張,以煤取代木炭焙茶勢在必行,但煤炭燃燒的臭煤味與最容易吸取異味的茶葉一起烘烤,如何去煤味而保持茶的本味,這是個大問題。1958年,張水存通過思考和揣摩木炭烘烤茶葉的現狀悟出:如果造一個煤灶,把鍋倒翻在灶上,於接合處用灰土封密,煤氣則由另設的煙道排出,這樣鍋上升來的火溫就與焙窟中木炭的火溫相同。經過初步試驗,肯定了這種方法的可行性。張水存再經過持續的摸索和試驗,終於掌握了使用煤炭焙烤茶葉的最佳操作方法,並在1958年底正式投入生產。這項改革,不僅節約了大量木材,而且操作簡便。要焙茶時馬上生火,不焙茶時則隨時停火,不受時間限制,也大大減輕了勞動強度。另外,採用煤炭焙烤茶葉比傳統的方法快速和安全,還使得茶葉的生產環境和衛生狀況得到很大的改善。這項技術被推廣之後,漳
州、泉州、汕頭等地的同行都來觀摩取經,現在烏龍茶產區仍然採用這個方法焙制茶葉。在以煤取代木炭焙烤茶葉後,雖然沒有燃料短缺之憂,但這畢竟是落後的手工生產工藝,不適應大規模的生產需求,並且在茶葉需要高溫焙烤時,所燃燒送熱的鋼管三兩次就會被燒壞。1974年,張水存在工廠工作時,也參與了茶葉烘乾機高爐的改革,改進了以電代高爐送熱風焙烤茶葉的方法。第一部烏龍茶書里的私人史1987年,張水存在廈門茶葉公司退休後,被公司留用至1992年,然後又工作到1996年才算是真正退休。此時,廈門茶葉協會成立不久,他又接著去茶葉協會發揮余熱,再工作十幾年,「廈門茶葉協會里大概沒有比我年紀更大的茶人了……」六七十年與烏龍茶分割不開的故事,讓張水存寫出了中國第一本關於烏龍茶的專著——《中國烏龍茶》,書的內容包括烏龍茶的起源、產制、鑒別、存放、品飲以及中國烏龍茶的產銷歷史,名茶,名種……他從家族歷史說到烏龍茶出口至內銷,由盛及衰再到盛,很多是親身經歷,更有非常實用的經驗之談。「我其實也不是專門想寫茶書,是因為出了幾篇關於茶的文章,想整理一下……」張水存這么解釋自己的初衷。書中有三篇寫到廈門的烏龍茶行業翹楚所代表的時代:創立於清乾隆年間的楊文圃茶行,在1930年代倒閉,它代表的正是烏龍茶風靡歐美的時期;創立於20世紀20年代的張源美茶行,代表的是烏龍茶的僑銷茶時期;而張水存工作了大半輩子的廈門茶葉公司,則代表了日本的烏龍茶熱時期。廈門這座城與烏龍茶的歷史,被張水存整理出明晰的脈絡。張水存用舊報紙做示範,為我們演示了過去烏龍茶150克的紙包裝,以及5到10克的小泡包裝茶,這樣的茶一包泡一次,是方便「茶桌仔」和小戶人家泡用的,張水存說這樣包裝的茶還做批發用,小販和茶樓可以批發一些去零售。張水存的茶桌上,來自各地的茶不少。他每天喝茶,還是喜歡喝烏龍茶,尤其是來自家鄉安溪的傳統正味鐵觀音,還有武夷岩茶。客廳牆上掛著與張水存亦師亦友的、著名的茶學泰斗庄晚芳寫的字,「廉美和敬」,那是庄晚芳所理解的中國茶德。張水存說自己理解也認同。「泉水質美,可存茶香」,這幅嵌入張水存名字的字,也是庄晚芳所寫。張水存拿出一張珍貴的老照片。那是1953年春節,他和堂弟及張源美廈門茶行伙計們的合影。老照片中的人年輕俊朗,或身著時尚的西服或穿傳統的青年裝。那是一個時代的傳奇故事吧,在傳奇的廈門鷺江道上。「一些事件的故事鐫刻在石頭上,或雕刻在牌坊上,可惜年代之刻已毀滅,估計至少有三百年之久……不管廈門能呈現給世界多少(它確實已經呈現了許多),僅它呈現給英語的兩個字,就足以使它流芳百世。」Rev.Philp Wilson
Pilcher所說的這兩個字里,有一個便是茶——Tea,在烏龍茶的綿長醇香里,張水存和他的父輩也呈現給歷史關於他們這個茶葉家族和烏龍茶的故事。有些故事也許已經湮滅,但循著逝去的光陰往回望,那屬於上個世紀的榮耀和探索其實並沒有湮滅,它們依然留存在茶香里,被後人翻尋和品味……
C. 想購買好點的錫制茶葉罐,不知選哪個品牌
樓主,據我了解,國內各大知名茶葉企業,如天福等企業的高檔茶葉包裝均為純錫茶葉罐。因錫良好的密閉性,不僅可以有效防潮,更能保持茶葉的鮮美芳香和持久.至於國內錫器品牌,做得好的鳳毛麟角,我買過漁女錫雕生產的錫茶葉罐,是聽朋友介紹的,他們的錫茶葉罐工藝比較精緻,可媲美馬來西亞錫器,性價比很高!建議你有空的話,去了解下,希望能讓你滿意!
D. 馬來西亞十大名特產
馬來西亞十大名特產
到馬來西亞旅遊,不帶點特產回去怎麼行?本文特意為大家收集整理了馬來西亞十大名特產,去馬來西亞旅遊的小夥伴可要記住啦!
一.錫製品
錫有銀灰色的金屬光澤,它擁有良好的伸展性能,它在空氣中不易氧化,它的多種合金有防腐蝕的性能,因此它常被用來作為其它金屬的防腐層。錫的主要來源是它的一種錫石,盛產於中國雲南、馬來西亞等地。錫是最早被發現的超導體之一。錫是質軟的金屬,延展性好,熔點度低,製成茶葉罐或杯子又保鮮保溫的功能喔!
二.肉骨茶
是馬來西亞華人的創意料理,清末,華人離鄉背景遠赴南洋掏金尋求另一片天地,英國人在巴生建立了深水碼頭運送錫礦及香料。華人在巴生地區以勞動換取薪資,在巴生河谷採挖「錫米」,為了維持體力和適應熱帶氣候,便用豬骨和中葯及家傳的偏方一起熬成湯,因湯和茶顏色相近,所以又稱之肉骨茶。肉骨茶不但美味、營養豐富,還提供所需能量,並且能抗風濕耐飢餓,馬上在勞工間流傳起來。肉骨茶就成了新馬兩地人人喜愛的美食。 肉骨茶分為新加坡的海南派及馬來西亞的福建派,海南肉骨茶有較重胡椒味,而福建肉骨茶有較重葯材味。任君挑選!!
三.咖哩粉
味道香濃,常用椰漿去減低辛辣和提升香味。可運用多種香料,如羅望子、月桂葉以及香芋等拌煮,充滿南洋風味。價錢非常便宜喔!
四.冬革阿里
在馬來西亞名稱則叫做(Tonqkat Ali)(意即阿里的柺杖),越南名稱則是(Cay Ba Binh)(意即能治百病的草),生長范圍遍及印支半島、馬來半島、印尼的深山野嶺之間。在過去當地居民用它作為治療一些疾病如皮膚搔癢、消化不良、驅蟲、腰骨酸軟、瘧疾…等等。19世紀時,抵抗英國殖民統治的馬來西亞人民,在沼澤瘴氣的山林間,躲避英軍追捕及迂迴抵抗的時候,就是把這種被稱為東革阿里的植物,作為醫療之用。當年的馬來西亞抗英英雄末基勞(Mat Kilau),享年124歲,據說也是拜此聖葯之效所賜,令人嘖嘖稱奇,東革阿里為馬來西亞的國寶葯草,實至名歸。東革阿里還可以分成口服及外用2種,外用的可以搭配其他草葯製成葯油,用來按摩與促進血液循環;至於口服的,不但具有防虐、防毒、防高血壓的功效;更可以改善身心、增強癒合系統。最重要的是,他的`壯陽效果更是驚人,據說其療效比人參強五倍,婦女也用來滋補養身!
五.巧克力
馬來西亞巧克力~是世界上相當有名的,因為馬六甲盛產的美味可可是製作巧克力很重要的原料,你可以在馬來西亞買到多種口味的巧克力,個人推薦堤拉米蘇口味及椰子口味的巧克力!
六.千里追風油
乃選用中國名貴地道葯材提煉而成,功能卓著,遠近馳名,功效快、氣味純,促進血液循環、迅速恢復健康,居家旅行常備良葯。
七.白咖啡
低溫烘焙的白咖啡是馬來西亞獨特的技術,因為顏色淡,所以被叫做「白咖啡」,沒有高溫烘焙的焦苦酸澀,這有點像拿鐵奶香味較重的感覺。這是一定要買上幾包在家好好享受!
八.馬蹄酥
原為唐代的宮廷食品。 相傳是唐朝李世民的原配夫人長孫皇後回陜西省探親的隨身禮物。這種宮廷點心後來傳入閩南。 製作過程是將餅貼在熱爐壁上烘烤,餅呈馬蹄形,故稱馬蹄酥。後這種制餅技術隨著移民到了馬來西亞發揚光大 。
九.蠟染布
一般蠟染的圖案結構,是四面均齊和上下對稱、多樣統一、滿而不亂;追求整體的裝飾效果,馬來西亞的蠟染,圖案富有南洋風、鮮艷感,構成了瑰麗多姿、清新明快、富有魅力的藝術效果。您可以選購穿上,讓自己感受熱情的渡假風!
十.豆蔻(Nutmeg)
是馬來西亞最有名的香料,種子顆粒會散發出令人興奮的芳香味。以前豆蔻用於做酒、咖啡和烘製糕餅,增添風味。
豆蔻具有使人情緒開朗,有抗精神失調功能,並對失眠、咳嗽、氣喘、發燒、陽萎、早泄和消化系統等毛病有一定的功效!
您可能感興趣的文章:
;E. 如何鑒別錫制茶葉罐
錫對人體無毒無害,性喜涼。一般來說金屬都會有種所謂的金屬味,可是錫卻偏偏沒有,也許就是天賜予我們的良品。古時候的人就喜歡用錫來凈化水質使味道更加清甜,用錫製成的茶葉罐因為自身的材質,密封性相對其他來說更強,而且因為罐身比較厚實,罐頸高,溫度恆定,保鮮的功能就更勝一籌。
目前市場高檔茶葉罐主要以錫罐為主,但品質魚龍混雜,主要是參雜大量鉛或其它金屬、工藝品採用的技術粗糙,請大家挑選錫罐的時候,一定要注意鑒別以下幾點:
A、先聞其「聲」。純凈的錫料延展性好,因扭曲有聲,故稱「響錫」。扭曲後會變型,因此購買時不能用此方法,但我們可以通過更簡單的方法「聞其聲」:用指甲由手心向外輕輕掃過錫器,97%的錫器有清亮的金屬聲和短暫的迴音;99.9%的錫聲音不脆亮也沒有迴音,屬上乘錫器。《滇系》一書記載,「唯蒙自之錫名於天下......其廠名曰個舊。個舊之錫,響錫也」。
B、再觀其「色」。純錫,色如銀,亮如鏡。含量97%的錫器拋光後雖亮不白,屬於暗亮;含量99.9%的錫器拋光後顯銀亮色,屬上乘錫器,貌似銀器。而近代發源於錫都個舊的「斑錫」,特點為必須在99.9%的純度下顯斑,除拋光處「色如銀」外,還能彰顯出黑、白、灰的明暗肌理效果,使錫器玲瓏剔透,華光溢彩,乃精品錫器。
C、三辨其「質」。質,指錫器的純度,錫器純度越高,越經久耐用,裝食品不但無害,還能夠長期保鮮;純度低的錫器,裝食品易變質,也不夠耐用。進口的錫器多標明純度,國產的錫器大多不註明,但從其產地我們可以略知一二。馬來西亞、泰國、新加坡等地的錫器多為97%的錫含量,其自稱純錫;99.9%的錫器世界范圍內只有錫都個舊生產,乃真正意義上的純錫,或稱高純錫、精錫。含量在97%以下屬於下乘錫器,沒有實用價值和收藏品價值,不建議購買。
D、後賞其「工」。工,指錫器的工藝,錫器的工藝多由其純度決定,97%及以下的錫器質地堅硬,適於機械加工,加工出來的錫器往往渾然一體,浮雕效果明顯,但其密封性不是最好,因此茶葉罐一般都採用內外兩層設計。99.9%的錫器質地較軟,手工特點濃厚,一件作品多為幾部分合成,能夠表現出高級的雕刻和鏤空工藝,高純錫密封性很好,茶葉罐僅需使用一個外蓋即可達到效果,你常常可以發現用力蓋時會反彈回來,便是這個緣故。
F. 馬來西亞有哪些特產盛產什麼
馬來西亞特產
1、錫製品 馬來西亞的錫品質相當好,是具有相當價值的紀念物。錫製品也成了馬來西亞最出名的手工製品。這里有全世界最大的錫製品工廠,產品全部由手工完成,制胚、打磨、雕花等每一項工序都出自師傅們匠手,工藝成本很高,是高檔的生活用品,送人或收藏也很不錯。其中最有名的是皇家雪蘭莪品牌的。錫制水杯或茶葉罐的保溫和保鮮性能特別好。 2、巴迪蠟染布馬來西亞的巴迪布有各式各樣吸引人的設計和顏色。製作巴迪布要經過一段非常特殊的過程。先以蠟打底(畫草圖),然後染色、晾乾、設計,再將布料煮沸。一次又一次的反復這個過程。巴迪布可以製成服裝、桌布、窗簾、手提袋、圖畫及帽子等。身材好的女士不妨買一條Sarong(筒裙),穿起來效果很好,還可一物多用,價格也很便宜。3、銀製品馬來西亞的銀製品做工精美,用料考究,各地的工藝品商店都能購買到質量上乘的手工銀器。925銀飾品也很受青睞,設計上很有特色,能體現銀的靈氣。4、風箏馬來西亞的風箏也有悠久的歷史,早在馬六甲王朝時期,就已經有放風箏的習俗。馬來西亞風箏造型奇特、巧奪天工,令人愛不釋手,作為室內裝飾物可謂別具一格。風箏的形狀有魚、鷹、貓、鸚鵡、孔雀、青蛙等,最受歡迎的是月亮風箏。在正式的官方場合,馬來姑娘常常手執圖形優美的月亮風箏歡迎貴賓。 5、手工織品手工織品是一種以華麗精緻的方法,刺綉在貴重天鵝絨布上的古老手藝。手工織品可做成家裡的裝飾品之用,諸如牆上吊飾、坐墊,甚至卧室的托鞋。6、雕刻畫馬來西亞有以漁民、農村生活為題材、利用銅或鋁版雕刻的雕金畫,以及土著民族所雕刻的木雕手工藝品,具有一定的藝術鑒賞價值,是別處難得的旅遊紀念品。7、蝴蝶標本馬來西亞蝴蝶種類多達幾千種,吸引著大批遊客。本地人將絢爛多彩的蝴蝶製成栩栩如生的標本和裝飾物出售,成為馬來西亞一大特產。 8、涼鞋可能因為四季皆夏的原因,馬來西亞的涼鞋不僅款式漂亮、做工好,而且價格相比中國國內同樣品質的要便宜不少。
G. 馬來西亞新山哪裡有賣錫茶葉罐
在中國買,買了帶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