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馬來西亞 » 馬來西亞蚊子傳染病叫什麼

馬來西亞蚊子傳染病叫什麼

發布時間: 2022-09-09 11:36:26

⑴ 傳播瘧疾的蚊種主要有哪些

1,中華按蚊

蚊子成蟲在發育過程中需要從人體或其它宿主體內吸食新鮮血液,以獲得發育所需要的營養,這種叮咬不僅給宿主造成了極大的騷擾,同時還會傳播病毒引起瘧疾、淋巴絲蟲病、流行性乙型腦炎、黃熱病、登革熱和登革出血熱等蟲媒疾病。

2,微小按蚊

微小按蚊是中國南方山地和丘陵瘧區的瘧疾主要媒介。在有些地區,也有自然感染班氏絲蟲感染期幼蟲的記載,微小按蚊也是東南亞瘧疾的重要媒介之一。



3,大劣按蚊

大劣按蚊是我國海南島叢林和山區瘧疾的主要媒介,有高度的自然腺感染率,達1.7%—5.9%。它也是東南亞的許多地區瘧疾的重要傳播者。

(1)馬來西亞蚊子傳染病叫什麼擴展閱讀

中華按蚊形態特徵:成蟲為灰褐色或棕褐色中型蚊蟲,雌蚊觸角基段蓬鬆狀,有完整或不完整的白環。雌蚊觸須具4個白環。翅前緣有明顯的亞緣白斑和亞端白斑,前緣基段通常雜有少數淡色鱗,但無白斑,徑脈干大部分黑色。

中足基節上下各有一白鱗簇,後足跗節1一4節末端有窄白環,基節通常無白環。腹部第2~7節腹板上各有1對舌形自斑,各節側膜上有T形暗斑,第七腹板有鱗簇。雄蚊抱肢基節背面有很多淡色鱗。

⑵ 有關馬來西亞傳染病的相關問題有關模擬聯合國的。

(吉隆坡綜合訊)馬來西亞柔佛州大水災一些災區的積水久久不退,衛生部擔心可能爆發傳染病,昨天也有災民投訴患上皮膚病。衛生總監依斯邁指出,災區的水源顯然已經受污染,水源不流通又受到污染,可產生很多「災難性後果」。自上個月19日以來,柔佛發生兩波大水災,造成17人死亡,至少10萬人無家可歸,被迫在當局設立的水數百個救災中心過日。峇株巴轄一個鄉村的災民昨天說,他們住家附近的河流泛濫成災,受污染的河水涌進家裡,造成他們患上皮疹。37歲的拉比雅指出,該村有很多小孩患上皮疹。她說:「很多小孩患了皮疹,紛紛哭訴他們的皮膚發癢。」依斯邁強調,災區必須趕快清理干凈。他說:「很多事情必須處理,包括消毒、清理以及教育公眾注意個人衛生。」「此外,人們也面對肉體及精神上的壓力,可能患上各種與傳染病無關的病症,例如疲勞、抑鬱及焦慮。」動員200醫務人員依斯邁透露,當局已經動員大約200名醫務人員,檢查及醫治災民。他說:「我們的人員將會出動,鑒定需要獲得治療照顧的災民。積水消退之後,災區也可能出現傳染病,例如痢疾、食物中毒、傷寒及流行性霍亂,我們必須做好准備。」他指出,當局擔心的其它實現包括醫葯供應是否充足、交通、病人伙食,治安及醫務人員的士氣等等。他說,由於葯物及儀器短缺,重災區哥打丁宜的私人診所全都關門。另外,婦女、家庭及社會發展部副部長周美芬昨天透露,接下來幾天,哥打丁宜預料會有更多災民病倒。周美芬也是國陣華族成員黨馬華公會的婦女組署理主席。她說,至今已有越來越多災民向馬華志願醫療隊求助,因此她相信接下來的人數還會上升。她指出,哥打丁宜市區的化糞池在大水災中爆裂,導致很多災民患病。截至昨天,昔加末、笨珍及居鑾的水災已經過去。柔州警察總部水災行動室發言人說,這三個地區的救災中心全部關閉,災民回返家園。不過,峇株巴轄的災情沒有改善,仍有5萬人滯留在救災中心。哥打丁宜的災民減至792人,麻坡及新山南區的災民人數也下降。在彭亨州,水災昨天再次來襲,正在舉行補選的峇都達南州選區也發生水災,干擾了競選活動。

新華網吉隆坡5月9日電(記者熊平)據馬來西亞媒體9日報道,馬來西亞馬六甲州一所學校最近暴發傳染病,目前已有至少1名學員死亡,另有418名學員被隔離。

馬來西亞《星報》援引馬六甲州衛生官員的話說,本月4日,該州丁賴地區一所公路運輸學校的1名24歲學員死於通過空氣傳播的傳染病,可能是腦膜炎,也可能是其他傳染病。具體病因正在確認中。

馬衛生部長廖中萊9日說,導致該學員死亡的病因是腦膜炎。

馬新社說,死者4月27日曾與該校100多名學員一起外出旅遊,5月2日返回學校後,出現發燒、咳嗽、頭痛和流鼻涕等症狀,被送往醫院兩天後死亡。其他學員也出現同樣症狀,均已被隔離,目前病情穩定。

1997年在馬來西亞Kinta地區養豬農中暴發過一次腦炎流行,有1人死亡。

馬來西亞和英國科學家日前利用基因改造技術培育出一種不能繁殖後代的伊蚊。馬來西亞科學家計劃將這種蚊子投放到該國首都吉隆坡附近的吉膽島上,以抗擊當地的登革熱。 馬來西亞媒體28日報道,登革熱的主要傳染源是伊蚊。這種蚊子呈黑色,腿部有明顯的白色紋路。馬來西亞醫學研究所科學家與英國牛津大學下屬的一家生物技術公司對雄伊蚊進行了基因改造,雌伊蚊與這種基因改造過的雄伊蚊交配後無法產生後代。科學家希望藉此達到消滅伊蚊並控制登革熱疫情的效果。 由於吉膽島伊蚊眾多,科學家計劃在今年底或明年初把數百萬只經過基因改造的伊蚊投放到該島。預計這項實驗將歷時一年多,隨後科學家將評估用這種辦法抗擊登革熱的效果。 馬來西亞衛生部長廖中萊指出,這項研究目前仍處於實驗階段,如果成功,這些經過基因改造的伊蚊將會被投放到馬來西亞登革熱高發地區。 登革熱是一種急性熱帶傳染病,患者通常會出現發燒和肌肉疼痛等症狀

⑶ 有一個國家被蚊子咬的叫什麼病

蚊子可以傳播多種疾病。登革熱,病毒型乙型腦炎,黃熱病,塞卡病毒,瘧疾

⑷ 請問什麼是登革熱怎麼防治

登革熱是登革熱病毒引起、伊蚊傳播的一種急性傳染病。臨床特徵為起病急驟,高熱,全身肌肉、骨髓及關節痛,極度疲乏,部分患可有皮疹、出血傾向和淋巴結腫大。

病因
(一)傳染源:患者和隱性感染者為主要傳染源,未發現健康帶病毒者。
(二)傳播媒介:伊蚊,已知12種伊蚊可傳播本病,但最主要的是埃及伊蚊和白伊蚊。
(三)易感人群:在新疫區普遍易感。

症狀
潛伏期5~8d。按世界衛生組織標准分為典型登革熱、登革出血熱和登革休克綜合征3型。
一、典型登革熱。
1.發熱:所有患者均發熱。起病急,先寒戰,隨之體溫迅速升高,24小時內可達40℃。一般持續5~7d,然後驟降至正常,熱型多不規則,部分病例於第3~5d體溫降至正常,1日後又再升高,稱為雙峰熱或鞍型熱。兒童病例起病較緩、熱度也較低。
2.全身毒血症狀:發熱時伴全身症狀,如頭痛、腰痛,尤其骨、並節疼痛劇烈,似骨折樣或碎骨樣,嚴重者影響活動,但外觀無紅腫。消化道症狀可有食慾下降,惡心、嘔吐、腹痛、腹瀉。脈搏早期加快,後期變緩。嚴重者疲乏無力呈衰竭狀態。
3.皮疹:於病程3~6日出現,為斑丘疹或麻疹樣皮疹,也有猩紅熱樣皮疹,紅色斑疹,重者變為出血性皮疹。皮疹分布於全身、四肢、軀乾和頭面部,多有癢感,皮疹持續5--7日。疹退後無脫屑及色素沉著。
4.出血:25~50%病例有不同程度出血,如牙齦出血、鼻衄、消化道出血、咯血、血尿等。
二、登革出血熱。
開始表現為典型登革熱。
三、登革休克綜合征。具有典型登革熱的表現;在病程中或退熱後,病情突然加重,有明顯出血傾向伴周圍循環衰竭。表現皮膚濕冷,脈快而弱,脈壓差進行性縮小,血壓下降甚至測不到,煩燥、昏睡、昏迷等。病情凶險,如不及時搶險,可於4~6小時內死亡。

所有典型登革熱患者均發熱。起病急,先寒戰,隨之體溫迅速升高,
24小時內可達40℃。一般持續5~7日,然後驟降至正常,熱型多不規則,
部分病例於第3~5日體溫降至正常,1日後又再升高,稱為雙峰熱或鞍型
熱。兒童病例起病較緩、熱度也較低。發熱時伴全身症狀,如頭痛、腰痛,
尤其骨、並節疼痛劇烈,似骨折樣或碎骨樣,嚴重者影響活動,但外觀無
紅腫。消化道症狀可有食慾下降,惡心、嘔吐、腹痛、腹瀉。脈搏早期加
快,後期變緩。嚴重者疲乏無力呈衰竭狀態。患者於病程3~6日出現斑丘
疹或麻疹樣皮疹,也有猩紅熱樣皮疹,紅色斑疹,重者變為出血性皮疹。
皮疹分布於全身、四肢、軀乾和頭面部,多有癢感,皮疹持續5~7日。疹
退後無脫屑及色素沉著25~50%病例有不同程度出血,如牙齦出血、鼻衄、
消化道出血、咯血、血尿等。其他 多有淺表淋巴結腫大。約1/4病例有肝
臟腫大及ALT升高,個別病例可出現黃疸,束臂試驗陽性。輕型登革熱表
現類似流行性感冒,短期發熱,全身疼痛較輕,皮疹稀少或無疹,常有表
淺淋巴結腫大。因症狀不典型,容易誤診或漏疹。 重型登革熱 早期具有
典型登革熱的所有表現,但於3~5病日突然加重,劇烈頭痛、嘔吐、譫妄、
昏迷、抽搐、大汗、血壓驟降、頸強直、瞳孔散大等腦膜腦炎表現。有些
病例表現為消化道大出血和出血性休克。

防登革熱,最主要的措施是殺滅蚊蟲,清除蚊蟲孳生地,同時做好個人防護,防止蚊蟲叮刺:

1、消滅蚊幼蟲:發動學生、家庭婦女,家家戶戶齊動手,傾倒盛養富貴竹、萬年青……的花瓶、花盆中積水,清洗根部,3-5天換水一次。在花盆假山中放養魚,吞食蚊幼蟲。 大面積積水可加入汽油,使幼蟲窒息死亡。

2、消滅成蚊:

1)室內交替使用「泰康」、「奮斗吶」噴殺。噴殺的地方是房屋陰暗處,窗簾布、牆裙等。室外可用「菊素靈」噴殺。這些葯物也可殺滅蒼蠅、蟑螂、蚊子等昆蟲。

2)做好個人防護:睡覺時要掛蚊帳或點燃蚊香,塗驅蚊油防蚊。蚊帳可用「泰康」、「奮斗吶」浸泡,涼干再掛,殺滅成蚊。

⑸ 蚊子會傳播什麼疾病

蚊子主要的危害是傳播疾病。據研究,蚊子傳播的疾病達80多種之多。在地球上,再沒有哪種動物比蚊子對人類有更大的危害。
瘧疾這種病是由瘧蚊傳染的。瘧疾又稱瘴氣。據1935年衛生署的調查,在瘴氣盛行的區域里,居民血液內有瘧原蟲的佔50%,患惡性瘧疾的佔72%。1936年江蘇皋縣因患瘧疾死亡二萬人左右,1876年開鑿巴拿馬運河時曾因黃熱病及瘧原死了無數的工人,以致1889年不得已而停工。後經昆蟲學家解決了蚊子的問題才得以繼續完成運河工程。1930年遠東熱帶病醫學會的報告指出:泰國每年死於虎口約50人,而死於瘧疾者達五萬人。全世界瘧疾屬的成員有400種,其中85種能傳播瘧疾。瘧原蟲造成的瘧疾是全球人類主要的死因之一,尤其是五歲以下的孩童,更容易受到瘧疾的感染而死亡。瘧疾每年約造成3百萬人死亡,[3]
會傳染瘧疾的瘧蚊分布在中南美洲、非洲、大洋洲和中亞,尤以非洲最為嚴重。在非洲,平均每30秒就有一個兒童死於瘧疾。甘比亞瘧蚊(Anopheles
Gambiae),瘧蚊的一種其他疾病大部分種類的蚊子都能夠傳染絲蟲病(由線蟲導致)。這種疾病會導致橡皮腫(gumma)使外生殖器及大腿異常腫大。在全球,約有120萬人感染絲蟲病。[2]大部分品種的蚊子會傳染病毒性的疾病,包括黃熱病、登革熱、日本腦炎、聖路易腦炎、多發性關節炎、裂谷熱(Rift
Valley
fever)、契昆根亞熱及西尼羅河熱。幸運的是,艾滋病不會藉由蚊子叮咬而傳染。
蚊子是怎樣把病原傳入人體的呢?當瘧蚊吸食患有瘧疾病人的血液,也把其中的瘧原蟲(瘧疾的病源)吸進體內。它們再咬人時,瘧原蟲又從蚊子的口中注入被咬者的體內了。十天以後,瘧原蟲開始在接近皮膚的血管內出現。它們在患者的紅血球內繁殖,分裂成大量的小原蟲,這些小原蟲破壞紅血球並釋放一種毒素。每個小瘧原蟲又侵入其它紅血球而繼續繁殖,使得病人體內瘧原蟲和毒素越來越多,引起患者發冷和發燒。得了瘧疾的病人首先發冷,全身抖個不停,但體溫表測驗體溫是高的。大約經過一小時,病人才覺得發燒,這時體溫繼續上升,三、四小時之後開始出汗、體溫下降,再過幾小時病人覺得鬆快,病好像過去了,其實這時小原蟲已侵入新的紅血球,又開始繁殖。當瘧原蟲再次破壞紅血球而出時病人又發病而形成第二回合。除非獲得適當的治療否則這種發作將有規律地繼續下去而令人痛苦不堪。瘧疾給人類造成的損失是相當大的,病人身體衰弱,工作效率低,嚴重時還會喪失生命。目前用葯品已可治療和預防此病,但最好的辦法是消滅傳染這種疾病的蚊子--瘧敗。
流行性乙型腦炎(這是一種由濾過性病毒引起的急性傳染病),也是由蚊子傳帶的,這種病又叫日本乙型腦炎,普通都把它叫做大腦炎。患者有發燒、頭疼、嘔吐,抽風、昏睡、昏迷等現象。治療上沒有特效葯品,所以病死率相當高。
蚊子咬吸了含有本病毒的人或動物的血液後,經過一個相當時期就具有了感染性,再叮咬沒有免疫力的人時可以使被咬者發病。傳染這種病的蚊子叫庫蚊和伊蚊。防治本病的發生與流行除注射疫苗、防治傳染外,必須大力進行滅蚊,消滅傳播者。此外,庫蚊和按蚊還傳播絲蟲病(象皮腫)。
我國能傳播疾病的蚊大致可分為三類:一類叫按蚊,俗名瘧蚊,主要傳播瘧疾。據不完全統計,1929年的1年內,全世界因患瘧疾致死的約200萬人。另一類叫庫蚊,主要傳播絲蟲病和流行性乙型腦炎。第三類叫伊蚊,身上有黑白斑紋,又叫黑斑蚊,主要傳播流行性乙型腦炎和登革熱。

⑹ 蚊子都有什麼病毒

蚊子有很強的攜帶病原體,傳播疾病的能力,經蚊子傳播的疾病多達80餘種。其中常見的病毒性疾病有:乙型腦炎、寨卡病毒感染、登革熱、基孔肯亞熱、裂谷熱、黃熱病、西尼羅熱、辛德畢斯病毒病、委內瑞拉馬腦炎、聖路易腦炎等。除了傳播病毒以外,蚊子還能傳播寄生蟲病,如:瘧疾和絲蟲病。

⑺ 八種由蚊子傳播的人類疾病

如果列一張威脅人類的致命動物排行榜,蚊子肯定會名列榜首,而且不同於老鼠、毒蛇,它們簡直是防不勝防。人被各類蚊子(如按蚊、伊蚊、庫蚊等)叮咬而感染的疾病有瘧疾、乙腦、黃熱病、西尼羅河熱等,這些疾病也被統稱為蚊媒病。近期在中南美洲密集出現並已在世界多地散見的可導致新生兒小頭症和其他神經系統病變的病例,就被認為是蚊子傳播的寨卡病毒所導致的。世界衛生組織已將其列為「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這是繼甲型H1N1流感、脊髓灰質炎及埃博拉疫情後,世衛組織發布的第四個「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

1.瘧疾

瘧疾是一種由於按蚊(又稱瘧蚊)叮咬人體,令人感染瘧原蟲而引起的急性寄生蟲傳染病。在世界范圍內,每年高達3億~5億人感染,死亡人數在100萬~300萬之間,其中大部分為兒童。瘧疾與艾滋病、結核病一起被世衛組織列為三大危險疾病之一。雖然抗瘧葯拯救了數百萬人的生命,但是一些瘧疾現已發展出抗葯性,而且瘧疾疫苗歷經幾十年的研究,迄今仍無一種獲得正式批准,所以抗瘧之路依然艱辛而漫長。

2.黃熱病

黃熱病是第一個被發現的人類急性病毒性傳染病,也是第一個被證實是由蚊類(主要是伊蚊)媒介傳播的疾病。該病1648年在尤卡坦半島首次發現,被稱為美洲瘟疫。後來又在世界多地帶來毀滅性的疫情,如1793年的美國費城黃熱病大流行,造成全市1/5人口死亡。1907年,《國際衛生公約》將黃熱病列為繼天花、鼠疫、霍亂之後的國際檢疫傳染病,可見其危害之巨。不過,隨著南非病毒學家馬克斯·泰雷爾等人的努力,黃熱病肆虐的歷史終於結束了,他也因此而獲得1951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3.登革熱

伊蚊還是傳播登革熱的重要蚊種。該病於1779年在埃及開羅、印度尼西亞雅加達及美國費城發現,並根據症狀命名為關節熱和骨折熱,1869年定名為登革熱。登革熱由登革病毒引起,每年全球有4億人因蚊蟲叮咬而感染登革熱病毒,

約22000人不治身亡,東南亞地區的兒童深受其害。2015年,巴西、菲律賓和墨西哥批准了全球首個登革熱疫苗,效果還有待全面檢驗。

4.基孔肯亞熱

基孔肯亞熱與登革熱傳播媒介相同——主要是伊蚊,發病的症狀也類似。1952年首次在坦尚尼亞證實了該病的流行,1956年分離到病毒。自2004年以來,這種病毒的傳播范圍迅速擴大,在亞洲和非洲持續流行,並蔓延至印度洋群島和美洲加勒比海及周邊地區。

5.寨卡病

自2015年10月以來,巴西報告的新生兒小頭症疑似病例激增,在衛生部門確定一個死去的嬰兒身上存在寨卡病毒且該嬰兒天生就有小頭畸形和其他遺傳性疾病之後,認為寨卡病毒和小頭症之間存在關聯。寨卡病毒是一種蚊媒病毒,主要通過伊蚊傳播,於1947年首次在烏干達通過叢林黃熱病監測網路在恆河猴身上發現,隨後於1952年在烏干達和坦尚尼亞人群中確認。成人染上寨卡病毒一般危害不大,但該病毒會「穿透」胎盤屏障,干擾胎兒神經發育系統,導致胎兒流產、新生兒小頭畸形甚至死亡。

6.西尼羅河熱

西尼羅河病毒是1937年在烏干達西尼羅河地區首次被分離出來並因此而得名,此後陸續在非洲、歐洲、中東、西亞和中亞、大洋洲以及北美被發現。鳥類作為病毒的主要宿主,促使該病遠距離且迅速傳播,而蚊子叮咬是造成人類感染的主因。2012年的一項研究認為,蚊子不僅充當了從染病動物到人之間的媒介,它們本身就可以直接傳播病毒。幾種庫蚊已被證實是傳播西尼羅河病毒的罪魁禍首。

7.流行性乙型腦炎

流行性乙型腦炎又稱日本乙型腦炎,其病原體於1934年在日本發現,主要分布在東亞和東南亞地區。傳播流行性乙型腦炎的蚊種有庫蚊、伊蚊和按蚊中的某些種,而三帶喙庫蚊是主要傳播媒介。蚊子傳播病原體主要有兩種方式:生物性傳播和機械性傳播,乙腦病毒的傳播就屬於前者。病毒進入蚊子體內後,先在腸道內增殖,然後行至唾液腺,經叮咬後傳播給人或動物。

8.絲蟲病

庫蚊是傳播絲蟲病的主要媒介,此外還有幾種按蚊和伊蚊。絲蟲把蚊子作為中間宿主,幼蟲在蚊子體內發育,蚊子叮咬吸血時,成熟的感染期幼蟲即自其喙逸出,侵入最終宿主體內,再發育為成蟲。絲蟲會寄生在人的淋巴系統和肌肉組織里,由此引發四肢或其他部位腫大,因此絲蟲病又被稱為「象皮病」。

原文來自《網路知識》


註:所有文章均由中國數字科技館合作單位或個人授權發布,轉載請註明出處。

⑻ 蚊子攜帶什麼病毒 蚊子攜帶的病毒有哪些 蚊子的危害

專家管蚊子傳播的病毒叫「蚊媒病毒」,如非洲存在的寨卡病毒、黃熱病毒、登革熱病毒等。

蚊子的危害:

中科院武漢病毒所蟲媒病毒媒介控制學科組副研究員夏菡介紹,已發現蚊蟲攜帶和傳播的病毒有300餘種,其中近100種可以引起人、畜疾病,有些甚至致死,如裂谷熱、病毒性腦炎、登革出血熱等,傳播的烈性病毒讓「蚊子比子彈更可怕」。

由於全球化發展、氣候變化等因素,蚊子的活動區域不斷擴張,增加了蚊媒病毒的傳播概率。

(8)馬來西亞蚊子傳染病叫什麼擴展閱讀

轉基因蚊子讓蚊子無毒可傳

美國食品葯品管理局發布了一份在佛羅里達州基黑文地區進行轉基因蚊子投放試驗的徵求意見。根據意見,英國牛津昆蟲技術公司將在該地區投放代號為OX513A的轉基因蚊子。這一試驗旨在研究轉基因蚊子幫助消除寨卡熱、骨痛熱等由蚊子傳播的多種疾病的有效性。

早在幾年前,科學家就研製出轉基因蚊子,並在世界各地進行了多次投放試驗。

英國牛津昆蟲技術公司擬投放的轉基因蚊子是一種改造後的埃及伊蚊,其體內會產生一種毒素。在實驗室里,這種毒素被四環素所抑制,所以它對蚊子沒有影響。一旦把轉基因蚊子釋放到自然環境中,脫離了四環素的抑制,毒素就被激活了。

然後,這種雄蚊與自然環境中的雌蚊交配,產生的後代體內就會含有這種毒素。在蚊子幼蟲發育早期,有活性的毒素會殺死它們。這樣,整個種群的數量就會逐漸減少從而達到滅蚊效果。

⑼ 蚊子傳播的疾病有哪些

蚊子傳播的疾病多達80餘種,主要有: (1)流行性乙型腦炎:主要流行區在遠東和東南亞地區,我國華南,華北,東北地區可見,集中7,8,9三個月發病.它由病毒引起,經蚊傳播,臨床上發病急,有高熱,意識障礙,驚厥,強直性痙攣和腦膜刺激征,重型患者病後往往有後遺症. (2)登革熱和登革出血熱:由登革病毒引起,經蚊傳播的急性傳染病.登革熱以發熱,皮疹,肌肉和骨關節劇烈酸痛,淋巴結腫大,白細胞減少等為主要表現,病死率低;登革出血熱以發熱,皮疹,出血,休克等為主要特徵,病死率高.目前主要分布在我國南方沿海地區,長江以南為多. (3)黃熱病:是黃熱病病毒所引起的急性傳染病,經伊蚊傳播.主要流行於非洲和中南美洲,臨床特徵有發熱,劇烈頭痛,黃疸,出血,蛋白尿.我國尚未發現本病. (4)瘧疾:由按蚊傳播,是瘧原蟲傳播引起傳染病,夏季兩季多見,常年可發病,國內多見於長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區,可遍布全國,北方地區發病較少.臨床表現為:間歇性寒戰,高熱,出汗,脾腫大,貧血.臨床可分間日瘧疾,三日瘧疾,惡性瘧疾三型.其中惡性瘧疾可侵犯內臟,預後不良. (5)絲蟲病:通過蚊蟲叮咬而傳播,在我國僅有斑氏及巴來絲蟲病流行,長江以南地區流行.絲蟲寄生在淋巴組織,皮下組織或漿膜腔,引起淋巴管炎症及阻塞,形成象皮腫,腹水等.臨床還有絲蟲熱,肺部嗜酸粒細胞浸潤綜合征等. (6)黑熱病:是由白蛉叮咬而傳播的,為內臟利什曼原蟲引起的地方性傳染病.因此,滅蚊避蚊是預防蚊媒傳染病的一項重要措施

熱點內容
西班牙8號球員有哪些 發布:2023-08-31 22:08:22 瀏覽:1433
怎麼買日本衣服 發布:2023-08-31 22:08:20 瀏覽:774
紐西蘭有哪些人文景點 發布:2023-08-31 22:06:06 瀏覽:1147
皇馬西班牙人哪個台播 發布:2023-08-31 22:05:05 瀏覽:1331
新加坡船廠焊工工資待遇多少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2:01:05 瀏覽:1394
緬甸紅糖多少錢一斤真實 發布:2023-08-31 21:57:45 瀏覽:1075
緬甸200萬可以換多少人民幣 發布:2023-08-31 21:57:39 瀏覽:1025
紐西蘭跟中國的時差是多少 發布:2023-08-31 21:53:49 瀏覽:1965
中國哪個地方同時與寮國緬甸接壤 發布:2023-08-31 21:52:06 瀏覽:1051
土耳其簽證選哪個國家 發布:2023-08-31 21:37:38 瀏覽: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