犀牛怎麼滅絕馬來西亞
A. 犀牛是怎樣瀕臨滅絕的
因為犀角啊!犀牛角在原來不僅是奢侈工藝品的原料,也是名貴葯材,價值甚至比象牙還高,所以很多偷獵者就去獵殺它們,甚至還有一些比較窮的國家以此為生!當然這是在過去,現在所有國家都禁止犀角和象牙買賣,保護起來了呢!但是由於過去的大量捕殺,現存犀牛數量就不多,犀牛繁殖就成了一大困難,所以瀕臨滅絕。
B. 犀牛滅絕了嗎
犀牛沒有滅絕。犀牛因其角的裝飾和葯用價值而被大量捕捉,除白犀外均為瀕危物種。分布於亞洲南部、東南亞和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區。
犀牛都生存在非洲和亞洲溫暖區。白犀牛和黑犀牛都生活在非洲的大草原。黑犀牛過去生活在撒哈拉沙漠南部的非洲地區。如今它們卻分散在非洲中部,南部和東南部。白犀牛主要生存在南部非洲,只有一小部分在非洲中部和東部。
爪哇犀牛則以茂密的東南亞熱帶雨林為家。它們過去生活在從由中國西南到孟加拉再到印尼的大片地區,如今只能在越南和印尼的爪哇島發現它們的蹤跡。而蘇門答拉犀牛也只剩下小部分生活在馬來西亞半島和印尼的蘇門答拉。印度犀牛則生活在印度和尼泊爾的保護區。
C. 黑犀牛為什麼會瀕臨滅絕
為什麼犀牛將瀕臨滅絕?我們要了解這個問題,首先得了解犀牛。
犀牛分布於亞洲和非洲的熱帶森林裡,亞洲的犀牛一般多為一角,角長在鼻子上,而非洲的犀牛為為兩角,其一隻在前,一隻在後。
t018e7493b6c57f8459.jpg?size=600x327
犀牛頭腦比較遲鈍,視覺也很差,但嗅覺和聽覺卻非常敏銳。 別看犀牛體型笨重,但仍可以相當快的速度行走或奔跑。比如非洲的黑犀在短距離內竟能達每小時45公里的速度。它睡覺的姿勢也很特殊,有時卧睡,有時站著都可入睡。
所有的犀類基本上都腿短、體粗壯。體長約有3米左右,體重達3000千克左右,皮厚且粗糙,常棲息於低地或海拔2000左右的高地。經常是夜間跑出來活動,但生活區域基本不脫離水。並以食草類為主,或樹葉和野果等
其中黑犀牛是犀牛中脾氣最壞者,它經常主動攻擊任何陌生的氣味和聲音,但黑犀牛跑的速度很快,即使沒有擊中目標時,它在荊棘中也可跑到45公里/小時的速度,並且轉身的速度很快,故也能敏銳地實行自我保護。
但犀牛和牛椋鳥卻是非常要好的朋友。這是因為它們各有所長,對於牛椋鳥來說,犀牛是一張會自行移動的宴席桌,因為在犀牛身上寄生著許多味道鮮美的虱子,而牛椋鳥恰恰又最喜歡吃這些味道鮮美的虱子,所以犀牛身上寄生的虱子,足夠讓它飽餐一頓;而對於犀牛來說,牛椋鳥不僅可以除去它身上的寄生蟲,並且在它出現危險時,還可以向它發出各種「報警」。因此,它們各取所需自然就結為了非常要好的朋友。
犀牛和牛椋鳥
t01457fcc7d746e2ce8.jpg?size=288x172
一般像犀牛這種體型龐大的動物反而善良呆萌,它很安靜和膽小,不會去輕易攻擊人類。可是犀牛的最大威脅,反而是人類。尤其是現在市場日漸興旺商業利益,犀牛更是被處於盜獵的對象,因為人類要割走它的角,由於犀牛在傳說中神奇的醫療效果和其尊貴身份的象徵所以售價一般都極其高昂,盜獵者殘忍割去犀牛的角,正是受各方面利益的驅使。在另一方面,由於人口的不斷增長 ,犀牛的棲息地也日益縮小。加上農業的快速發展,使人類占據了越來越多的林地,所以犀牛的棲息地也正在被大幅度破壞和摧毀。甚至導致極小部分犀牛由原先獨居生活變為群居生活,甚至還被迫近親繁殖,因此基因變得十分弱化有時還會產生很多的出生缺陷。
在這種內憂外患的情況下,作為犀牛何能避免不會瀕臨滅絕?甚至可以說現在中國幾乎已經見不到了犀牛。但中國卻是世界野生動物的最大消費國,也是非法野生動物貿易最突出的國家之一,這其中當然首先就包括犀牛角。作為我們很好了解犀牛,也是我們甘心為保護犀牛所做出的第一步,具體做法上必須拒絕犀牛角中葯,拒絕用犀牛角做的工藝品。這些中葯和工藝品,是以犀牛滅亡為代價的。當你在觀賞一個美麗的犀牛角酒杯時,實際上這時呈現在你面前的已不再是一件藝術品了,而是在鼓勵惡意獵殺,當你在了解犀牛後應果斷拒絕一切犀牛角的工藝品。
t01b78c64519ce5e710.jpg?size=600x544
犀牛角工藝品
為了拯救瀕臨滅絕犀牛,歐洲科學家已開始行動,並成功地將試管犀牛胚胎移植回一隻雌性犀牛體內,這也是世界首個成功轉移的試管犀牛胚胎。
D. 犀牛為什麼要滅火
其實犀牛會滅火這種現象,最早流傳於印度、馬來西亞和緬甸等地。所涉及的犀牛主要是印度犀牛和爪哇犀牛(現存犀牛共有非洲的黑犀牛、白犀牛兩種,南亞和東南亞的印度犀牛和爪哇犀牛和蘇門答臘犀牛五種)。
馬來語里對會滅火的犀牛還有專有名詞叫badak api ,badak是犀牛的意思,api是火的意思。 傳說的真實性還沒有經過證實,或許是真的,但要得到證實也很難了,因為犀牛現在已瀕臨滅絕,難以觀察到這種現象了。
只是電影《上帝也瘋狂》使這一傳說傳播開來,使得某些科普節目介紹時也會提到這一點。 如果真有此事的話,解釋生物先天性行為的原因很固定--條件反射。我想就像鬥牛對紅色的東西敏感一樣吧
擴展內容:
犀牛(學名:Dicerorhinus)是哺乳類犀科的總稱, 有4屬5種。是世界上最大的奇蹄目動物,犀類動物腿短、體肥笨拙,體長2.2-4.5米,肩高1.2-2米,體重2000-5000千克。前後肢均三趾;皮厚粗糙,並於肩腰等處成褶皺排列,
毛被稀少而硬,甚或大部無毛;耳呈卵圓形,頭大而長,頸短粗,長唇延長伸出;頭部有實心的獨角或雙角(有的雌性無角),起源於真皮,角脫落仍能復生;無犬齒;尾細短,身體呈黃褐、褐、黑或灰色。
在漸新世呈現了有史以來最大陸生哺乳動物——巨犀,它體格健壯和巨大,體長約8米,身高5米。不過盡管巨犀和犀牛同屬奇蹄目,但並不歸於犀牛科。
中新世的後期,呈現了獨角犀牛的先人。獨角犀牛僅存爪哇犀牛和印度犀牛,均散布在亞洲。在中新世今後呈現的犀牛體型與現代犀牛相挨近。其中有下唇比上唇略大些的大唇犀,下頜有兩顆大牙向前伸出,日子在沼澤地帶,以水中的植物為食。
上新世後期(約300萬年前),雙角犀牛呈現。雙角犀牛有蘇門達臘犀、白犀牛和黑犀牛。第四紀時期人類現已呈現,早期的犀牛以板齒犀、披毛犀為代表。板齒犀個體巨大,5米長,身披厚甲,在額部生有大角,約2米長,牙齒的齒冠高,呈方柱狀,草地上日子,
更新世時期在我國華北的及歐洲等地曾有板齒犀日子;披毛犀和猛獁象外形類似,巨大的身體及長著粗毛的厚皮能夠抵擋冰冷,長鼻上有一對巨角,前面一支最長可達1米,日子在冰冷地帶。這兩種犀類先後在不同的時期都現已滅絕了。
E. 有史以來最大的有角犀牛-板齒犀,究竟是怎麼滅絕的
在傳說中,獨角獸長著馬的身體,頭上有一隻角。但是獨角獸並不只屬於傳說,在地球上還真的有「獨角獸」。
板齒犀
傳說,在西伯利亞地區生活著獨角獸,它們長著一隻巨型的角,身披毛發,曾與人類一起在地球生活。一些科學家執著地認為,他們在西伯利亞發現了這種獨角獸的骨骼化石。它其實是「板齒犀」,也被稱為「西伯利亞獨角獸」。
角鼻龍生活在侏羅紀(2億到1.46億年前)晚期,是的頂級掠食者之一,足跡遍布全球,尤其掌控著北美地區。科學家曾認為,角是角鼻龍進攻和防禦的強大武器,但是那麼短的角顯然不具備攻擊力。隨著異特龍的出現,角鼻龍失去了北美霸主的地位,最終滅絕。
F. 馬來西亞最後一頭蘇門犀死亡,蘇門犀牛有何特別,為何會滅亡
因為犀牛本身它的繁殖能力就比其他動物要差很多,而且對於環境的要求極其嚴苛,能活下來的也是少數,加上當地沒有保護好這種動物,就慢慢的走向滅亡。
隨著現在的環境破壞,人類的濫殺濫捕,導致很多珍稀動物也慢慢的從地球上消失了,所以保護環境,保護野生動物是現在必須要做的事情,像我國已經建立了很多自然保護區,比如羚牛,大熊貓,藏羚羊等珍貴的瀕危動物也慢慢開始群體復甦了起來,這也是一件好事。
G. 中國國內的野生犀牛為什麼會滅絕,還有望恢復嗎
氣候原因與人類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有望恢復。
如今,野生犀牛在國內蹤跡難尋。古籍中有關於野生犀牛的描述,化石顯示,野生犀牛曾遍布中國。9月22日是“世界犀牛日”鯨魚不是魚,犀牛和牛也沒什麼聯系,而是和馬有點類似。
隨著最後冰期結束,地球進入了全新世,就是我們現經歷的時代,製造工具的成熟,人類成為了地球“主宰”。而犀牛家族卻只剩下很少的種類。多樣化程度下降,在全新世早期,中國犀牛的數量還是很可觀的,分布在南部及熱帶和亞熱帶地區。犀牛骸骨在人類遺址中出現,說明原始社會,人類將犀牛視為狩獵對象。隨著農耕文明的發展,人們獵殺犀牛從吃肉演變成對相關製品的依賴。
H. 古代的犀牛曾隨處可見,究竟為什麼被滅絕
主要是因為犀牛的繁殖速度趕不上被殺害的速度,所以後來就被滅絕了。犀牛這個動物曾經在古代的時候也算是一個隨處可見的動物,畢竟犀牛的體型龐大、戰鬥力強悍,基本上沒有什麼天敵。但是隨著人類對犀牛的了解逐漸的增多,犀牛的天敵就出現了,那就是人類。再加上犀牛自身也不是很爭氣,適應不了嚴苛的生存環境,所以後來就滅絕了。
第三個原因就是犀牛對外界環境要求的較高,極少數在野外生存的犀牛基本上都因為這樣那樣的原因而死亡了。其實古人們對馬牛羊的需求同樣很大,但馬牛羊對生存環境要求的不高,很多惡劣的環境下它們都能生存。而犀牛和那些動物相比就顯得比較金貴了,對新環境的適應能力比較差,所以後來犀牛就因為這樣那樣的問題而使得種群數量急劇的減少,最後便滅絕了。
I. 白犀牛為什麼會滅絕
人類獵殺是導致犀牛數量銳減的主要原因。由於犀牛角具有很高的葯用價值,以及可用於製作傳統的阿拉伯彎刀的刀柄,其價格被炒到比黃金還高,已經達到每公斤6萬美元。也因此,人類對犀牛的獵殺活動從來就沒有停止過,再加上人類活動導致棲息地縮小和喪失,在上世紀60—80年代,北方白犀牛已經大量消失,到1984年,僅剩下15頭。
J. 中國犀牛滅絕原因是什麼
中國犀牛曾廣泛分布在我國南方各省,它們主要棲息在接近水源的林緣山地地區.犀牛一般體長在2.1~2.8米,高1.1~1.5米,重1噸.它有許多獨特的外貌特徵,異常粗笨的軀體,短柱般的四肢,龐大的頭部,全身披以鎧甲似的厚皮,吻部上面長有單角或雙角,還有生於頭兩側的一對小眼睛.它們雖是身體龐大,相貌醜陋,卻是膽小不傷人的動物。不過它們受傷或陷入困境時卻兇猛異常,往往會盲目地沖向敵人,用頭上的角猛刺對方。它們雖然體型笨重,但仍能以相當快的速度行走或奔跑,短距離內能達到每小時45公里左右。
我國原來有三種犀牛:大獨角犀(印度犀)、小獨角犀(爪哇犀)和雙角犀(蘇門犀)。它們本該無憂無慮地永遠生活在我國南部,可是它們頭上的珍貴犀牛角成了它們滅絕的主要因素。
自私的人們把犀牛角當成珍貴的葯材,同時也將它與象牙一樣用來雕刻製成各種精美的工藝品,人們還殘忍的將犀牛的皮和血入葯,在我國宋朝就有用犀牛角的記載。人們認為犀牛是上乘中葯,由於犀牛數量稀少,因此越發顯得珍貴,只有有權,有財的人才能享用。到了清朝,南方各省官員為了使犀牛角成為自己私有的財產,發出公告,不許民間亂捕犀牛,只許官方獵殺。這樣,犀牛遭到了官兵的狂殺濫捕。他們打死犀牛,當場把犀牛角鋸下,然後多數進貢給他們的上司和皇上,為他們以後陞官發財鋪平道路。當時最多出動上千官兵,一次能捕幾十頭犀牛。當時民間一些人為了發財也大量偷獵犀牛。如此瘋狂捕殺,到了20世紀初,犀牛在中國所剩無幾。這時的犀牛角更顯得珍貴,但據當時官方資料,在1900年到1910年,僅10年間,官方和民間進貢的犀牛角就有300多支,這還不包括偷運到國外的!而這之後,犀牛很少捕到了,直至1916年最後一頭雙角犀被捕殺,1920年最後一頭大獨角犀被捕殺;1922年最後一頭小獨角犀被捕殺,在這最後十餘年間,共捕殺不足10頭。1922年之後,沒人在中國在看到任何一種犀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