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來西亞拋柑什麼意思
A. 馬來西亞的春節 馬來西亞的春節習俗有哪些
1、說到馬來西亞華人的春節特色活動,第一個當然是 「撈生」!撈魚生是南洋一帶大受歡迎的漢族新年風俗。尤其流行於香港、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地。七彩繽紛的魚生有七彩燦爛的好意頭,而「撈起魚生」這個名稱,又有「風生水起」及「越撈越旺」的意思。
無論是企業的收工宴、開工酒,親戚朋友的家庭聚會等,大家總是愛來 「撈」 一番!大夥兒在「撈生」時都會邊撈邊說吉祥話,並且越撈越高,以取其寓意吉祥,祈求在新的一年撈得風生水起、好運連連。這項特色已經 「紅」 到大中華地區,成為介紹馬來西亞春節特色的第一招牌。
2、在大馬過春節,除了「撈生」外,大馬客家人或廣東人還會吃比較有特色的盆菜,盆菜必定要裝在一個圓盆里,代表團團圓圓、圓圓滿滿。
看似粗粗的盆菜實質烹飪方法十分考究,分別要經過煎、炸、燒、煮、燜、鹵後,再層層裝盆而成,內里更有乾坤,由雞、鴨、魚、蚝、腐竹、蘿卜、香菇、豬肉等十幾種原料組成。盆菜吃法也符合中國人的傳統的宗親法度,一桌子食客只吃一盆菜,寓意團圓,一派祥瑞氣象。
除此之外,大馬華人過年,和中國南方人一樣會吃魚(年年有餘)、蝦(意為笑哈哈。蝦在粵語里和「哈」發音相近)吃豬手(招財)和年糕(步步高升)等等。
3、到了初九,大馬的福建人會「拜天公」,這天,可以說是福建人最重要的節日。甚至比年三十更加熱鬧。鞭炮放得也比年三十更狠。也有人把它稱為「過小年"。在馬來西亞,春節期間不必到中國城或華人區。隨處都可聽到此起彼伏的鞭炮聲。很有節日氣氛。年初九這一天,福建人拜天公儀式,比大年除夕迎新春、接財神更熱鬧,更隆重。
B. 馬來西亞華人春節習俗怎麼樣的
看到這樣一則新加坡社會的新聞:兒子當醫生,年收入逾40萬林吉特,老媽卻在除夕夜孤單一人煮快熟面當「團圓飯」!
華人社會中不乏漠視親情者。他們當中有些稱自己的媽媽為「老婦人」,稱自己的爸爸為「老頭子」。遺棄雙親的事並非個別現象,新加坡政府就立法規定孩子須奉養父母(上述事件中,那沒有「醫者父母心」的醫生被法庭下令須每月給其母親千多元的贍養費)。據報道,新加坡越來越多適婚者選擇單身,不願意組織家庭,不嚮往其樂融融、充滿溫馨的家庭生活。這反映出他們內心對親情的淡泊。
華人除夕的年夜飯強調豐盛和團圓,這提醒大家要努力掙錢,但也要重視親情,要物質和精神財富並重;包紅包、向長輩和親戚拜年,在傳達著不能忽視親情的信息。
事實上,親情是所有人類美好感情的基礎。親情升華了,就會產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同情心和愛心。同情心和愛心是精神財富,也是文學藝術的靈魂。有高尚同情心和愛心者,加上一定的文化水平和欣賞能力,就能享受文化藝術所帶來的美的愉悅,這種愉悅,無論深度和時間,遠遠超過物質感受。
有些華人還保留先祭天祭祖後再吃團圓飯的習俗。這習俗其實有很好的含義:提醒人們,我們享有的美好的生活,別忘了大自然的賜予和祖先的恩惠。敬畏天地(用現代的話講就是要有環保意識),感恩祖先,這種價值觀是美好的,也是精神財富之一,我們的祖先(民族)為我們留下這一文化傳統,說明了祖先的智能和對世世代代的關愛。
先哲老子對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有很形象的描述和精闢的看法:「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田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老子提醒我們,沒有節制的追求物質生活,過分地沉溺於感官刺激,會帶來各種不良後果,包括眼花、耳鳴、口傷、人心瘋狂和行為失常。因此人們應該以精神生活為主,物質生活為次。
馬來西亞衛生部長蔡細歷坦言,他在吉隆坡居住了3年,不認識鄰居,兩家也鮮少來往。他感慨城市缺乏鄉間的人情味,也難遇到真心朋友。大城市的缺乏人情味,說明社會過度物質化會使人也物化,心靈空虛下易傾向追求層次較表面的「感覺文化」,而失去對精神生活的嚮往,並衍生各種社會亂象如賭的盛行,吸毒的盛行、色情業的盛行;各種罪惡事實上也源於對物質的過分崇尚。
C. 海外春節的中國遊客都會如何慶祝春節
1、馬來西亞
大馬華人稱春節為農歷新年,本地各族則稱華人過年為「Chinese New Year」和馬來文的「Tahun Baharu Cina」,意即華人新年。
在福建裔人口為主的檳城,每年拜天公的慶典都會吸引成千上萬的人齊聚姓周橋,大家一起擺長桌「團拜」迎接天公誕,場面蔚然壯觀。如今的天公誕不僅由福建裔慶祝,其他方言群體也漸漸接受了這個傳統。
到了正月十五元宵,賞燈猜燈謎之外,馬來西亞還有「拋柑接蕉」的習俗。單身男女匯聚一堂,女生將聯系方式寫在柑上邊,然後拋入河中或湖中,男生則撈取,趁機結識有緣人。
2、美國
除中國以外,與世界各國城市相比較,美國紐約的唐人街春節活動可謂陣勢最大。每到華人春節的時候,紐約唐人街里都會舉行隆重的花車巡遊活動,可以吸引20萬以上的華人和外國遊客前往圍觀,如今這已成為了紐約市的一大招牌文化景觀。
自2005年起,中國的農歷新年已被定為紐約州的法定節日,也是該州公共節日里僅有的一個華人節日。
從20年前開始,每年中國農歷大年三十和大年初一,紐約地標建築帝國大廈會連續兩晚徹夜亮起紅黃雙色彩燈,傳遞喜慶與吉祥,向全體全球華人拜年,此時的帝國大廈也是遊客們爭相拍照合影的一大風景。
3、加拿大
2016年,加拿大政府正式宣布把農歷新年命名為「春節」(Spring Festival)。之後,在大年初一這一天,加拿大總理都會發表新春賀詞,祝福華人朋友們新年快樂。
加拿大最大的城市多倫多,有該國規模最大的唐人街。每到中國農歷春節期間,多倫多唐人街比平日更加熱鬧。春節期間,加拿大唐人街的美食氛圍也更加明顯,飯館餐廳鱗次櫛比,供應味道最正宗的典型中國菜。用當地華人的話說,吃美食,也是中國人慶祝春節的傳統方式。
4、新加坡
牛車水(China town)是指新加坡的唐人街。新年期間的牛車水,所有街道都張燈結綵,與燈火輝煌的夜市和流光溢彩的裝飾品相映成趣,成為新加坡農歷新年慶祝活動的焦點。而牛車水街市亮燈活動期間則是體驗牛車水狂熱氣氛的最佳時機。
新加坡妝藝大遊行是農歷新年期間舉行的傳統遊行活動,近年來已發展成盛大的街頭遊行,匯集舞蹈、街頭彩車、雜耍、打擊樂、舞獅和舞龍、小丑和雜技等眾多精彩表演。
5、泰國
春節期間,遠在東南亞的泰國依然能感受到濃濃的中國年味兒,隨處可見的中國紅:中國結、紅燈籠、紅對聯、煙花爆竹。
在曼谷,最熱鬧,年味最濃的地兒當屬唐人街了,到處人潮湧動,張燈結綵。在這里每年都會舉辦盛大的春節廟會活動,國王、公主和明星都會現身。在活動中,會有中國文化習俗的展覽,也會有舞龍舞獅和明星登台表演。
D. 元宵節是不是就我們中國人節日,別國有沒有這節日
當然有啦
韓國
韓國沒有元宵節的說法,正月十五叫「正月大望日」,意為「望滿月」。和中國不同,他們在這一天並不吃元宵,而吃混合糯米、高粱米、紅小豆、黃米、黑豆等雜糧做成的五穀飯,吃各式各樣的堅果,花生、核桃、松仁、栗子、銀杏等等,據說可以使牙齒更堅固,還能防治疔瘡等皮膚病。此外,還要喝「清耳酒」,祈願新年不患耳疾,而且一年到頭聽到的都是好消息。韓國農村還保留著一些正月十五的傳統慶祝活動。如「燒月亮屋」,用樹干或竹子搭成圓錐形的屋架,掛上寫著新年願望的紙條,圓月升起之後,人們用手中的火把點燃「月亮屋」,圍著火堆歡歌起舞。樹乾和竹子燃燒時發出噼里啪啦的響聲可以驅走惡鬼,火燒得越猛烈,就預示著這一年的年景越興旺,如果火半途熄滅,則會被視作凶兆。此外,還有放風箏、拔河、踏橋等活動,都有祛病、除災、祈福等涵義。
日本
日本把公歷1月叫正月,1月15日稱為小正月,與大正月(元旦)相對,小正月日本有很多民俗活動,而農歷正月十五的元宵節對大部分日本人來說比較陌生。小正月主要以祈禱豐禳等為中心,這一天讓在「松之內」期間(1月1日至7日)忙個不停的主婦們暫作休息,因此也稱「女人正月」。小正月早上有吃小豆粥的習慣,在《土佐日記》、《枕草子》等文學作品中記錄了這個習俗。農歷正月十五這天,日本的中華街非常熱鬧。如橫濱中華街每年都會舉辦元宵節賞花燈的活動,一些當地的華人華僑都會前去湊一湊熱鬧。賞花燈的活動大概在傍晚時候就會開始,整條街上都被裝點得五彩繽紛。而中華街也一改往日的喧鬧氣氛,給人一種美輪美奐的感覺。其間還會穿插一些舞龍舞獅和傳統舞蹈表演。一些日本人也不禁被這樣的節日氣氛所感染,大呼「美不勝收」。
馬來西亞
元宵節是馬來西亞華裔重大的傳統節日之一,其「拋柑接蕉」的習俗熱鬧浪漫、別具一格。元宵之夜,華裔單身男女紛紛「出籠」,涌往公園的河邊或湖邊,男的拋香蕉,女的拋柑橘,還在水果上寫下聯絡號碼,以期覓得一段好姻緣。由於參與的人數眾多,導致公園的草場被踐踏、一些小設施如地面照明燈遭破壞及欄桿被撞傾斜,一些城市曾以保護公園設施為由,拒絕發准可證給主辦單位,但馬來西亞元宵節「拋柑」最終還是被解禁了。在吉隆坡,活動組織方安排年輕人圍坐在噴水池周圍,在柑橘和香蕉拋入水中後,男性會去撈柑,女性則去拾蕉。在馬來西亞北部霹靂州,華人社團在怡保觀音洞舉辦了「你掛柑我采柑」的活動,年輕人用紅線將自己的相片和柑橘綁好,掛在許願樹上,希望就此結識可以攜手相牽的伴侶。
E. 馬來西亞春節和中國春節有哪些相似和不同
馬來西亞過春節習俗也跟中國大致相同
初一前:購買賀年物品,俗稱「辦年貨」。年三十晚:吃團圓飯。初一:到廟宇上頭香、出門拜年。初二:出門拜年,回娘家之日。初三:通常不會外出拜年,因「赤口」,所以希望避免容易與人發生口角爭執,若有親朋好友尚未互相拜年,便會在年初四繼續。初七: 人日, 撈魚生,是新加坡獨創的年菜。把食材准備好後要站起來,用筷子把魚片和其他配料配料拌勻,邊說:「撈起,撈起,撈個風生水起!」而且要越撈越高,以示步步高升。初九:如果是福建人後裔則有天公誕,當天凌晨或者初八夜晚子時後,各家便開始祭祀。十五:元宵節。新馬一帶的元宵節和七夕一樣被稱為「中國情人節」,慶祝方式也有所不同:未婚女性會結伴到河邊拋柑祈求姻緣(男性則拋香蕉)[3],而且普遍上沒有提燈籠或賞燈等習俗。
F. 馬來西亞過元宵節嗎
元宵節也是馬來西亞華裔重大的傳統節日之一,馬來西亞元宵節不鬧花燈,卻另有一番熱鬧浪漫的景緻。
古代的未婚少女平時足不出戶,平常
女子特別是大家閨秀或小家碧玉,都是「三步不出閨門」,只有到了元宵節,才被破例允許結伴出門看燈賞玩,不少男女借機物色心上人,擦出愛的火花,因此,元
宵節素有「中國情人節」之稱。「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從古詩詞歌賦中不難看出元宵節的浪漫溫馨。如今,馬來西亞的年輕人仍
在用自己的方式續寫這份浪漫情懷。
這個古代習俗傳到大馬後,改成「拋柑接蕉」,起初是由祖籍福建的大馬未婚女子開始「拋好柑,嫁好尪(音
骯,意丈夫)」。如今,它演變成一個青年男女的新年節日,大家熱熱鬧鬧地在元宵夜向大海、湖泊或池塘拋果,女拋柑橘、男擲香蕉,還在水果寫上聯絡號碼,以
期覓得一段好姻緣。元宵節這一夜,華裔單身男女紛紛「出籠」涌往公園的河邊或湖邊,男的拋香蕉,女的拋柑祈求姻緣。許多單身男女參加「拋柑接蕉」活動,希
望用這個方式讓自己「撈到」一個好姻緣。
據說「拋柑接蕉」原是祖籍中國福建的馬來西亞華人的習俗,起初是青年男子向海中拋蘋果,期盼早娶賢妻,姑娘則拋柑橘,希望覓得如意郎君,後來逐漸演變成女拋柑橘、男擲香蕉。如今,在吉隆坡、雪蘭莪州、檳城和馬六甲等地,仍有這樣的習俗。
一
般來說,參與活動的青年在元宵夜乘船賞月之時,會在柑橘或香蕉上寫下自己的姓名和聯系方式,然後拋入水中,希望獲得月下老人的協助。在吉隆坡,活動組織方
安排年輕人圍坐在噴水池周圍,在柑橘和香蕉拋入水中後,男性會去撈柑,女性則去拾蕉。北部霹靂州的華人社團則在怡保觀音洞舉辦了「你掛柑我采柑」的活動,
年輕人用紅線將自己的相片和柑橘綁好,掛在許願樹上,希望就此結識可以攜手相伴的伴侶。
G. 「鬧元宵」致敬傳統文化,在國外如何慶元宵
2017年2月11日(農歷正月十五)是中國傳統節日元宵節。過元宵節被稱作「鬧元宵」,一個「鬧」字把元宵節的娛樂氣氛表達得極為生動。元宵節承載了新年新希望,人們慶祝元宵節,是抒發對美好生活的期盼和願望。中國元宵節的慶祝活動精彩紛呈,而在世界上其他一些國家,是怎麼慶祝元宵節的呢,下面來一起看看吧。
元宵節對於中國人擁有不可替代的情感意義,吃元宵、猜燈謎等各種慶祝活動已經成為中國人的文化記憶。類似元宵節這樣的傳統節日,既是優秀傳統文化的集中體現,也是文化傳承的載體。
在全球化的時代,在多元文化沖擊下的今天,我們應該格外重視對傳統節日文化的挖掘與建設。
傳統節日正在成為世界文化遺產,傳承傳統節日就是傳承文化遺產,傳承文化遺產就是在保持世界文化生態的多樣性。在這個過程中,還要推動中外文化交流互鑒,支持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走出去。
H. 元宵節是中國情人節
,中國情人節有兩個,只說七夕是情人節的是孤陋寡聞,元宵節也是中國情人節
元宵節也是一個浪漫的節日,元宵燈會在封建的傳統社會中,也給未婚男女相識提供了一個機會,傳統社會的年輕女孩不允許出外自由活動,但是過節卻可以結伴出來遊玩,元宵節賞花燈正好是一個交誼的機會,未婚男女借著賞花燈也順便可以為自己物色對象。元宵燈節期間,又是男女青年與情人相會的時機。
在台灣,還有未婚女性在元宵夜偷摘蔥或菜將會嫁到好丈夫的傳統習俗,俗稱:「偷挽蔥,嫁好尪」、「偷挽菜,嫁好婿」,希望婚姻美滿的女孩,要在元宵之夜到菜園里偷摘蔥或青菜,期待未來家庭幸福,唐代的燈市還出現樂舞百戲表演,成千上萬的宮女,民間少女在燈火下載歌載舞,叫做行歌、踏歌。
歐陽修(生查子)雲: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書;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 辛棄疾(青玉案)寫道:眾里尋它千網路,暮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就是描述元宵夜的情境,而傳統戲曲陳三和五娘是在元宵節賞花燈進相遇而一見鍾情,樂昌公文與徐德言在元宵夜破鏡重圓,《春燈謎》中宇文彥和影娘在元宵訂情。所以說元宵節也是中國的「情人節」。
「中國情人節」--元宵節
元宵節是春節過後的第一個重要華夏民族傳統節日。元宵節自漢代「燃燈禮佛」,而到了唐代則「燃燈成俗」,逐漸演變成為一個可以讓人們「縱情」的節日。
有些民族在元宵節有男女青年可以互表愛意的做法。民俗中有「八月十五雲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燈」之說,在白天還舉行耍獅子、跑旱船、扭秧歌、踩高蹺,晚上則有猜燈謎、舞龍燈,未出嫁的少女可以特許在這一天晚上外出遊玩。在過去「燈」和「謎」是分不開的,「燈謎」俗稱「打燈虎」。謎條貼在花燈上,猜中者有獎。有的店鋪張燈掛謎,「如有猜中者,獎蘋果三千」,當猜中者領獎時才發現獎品不過是一隻蘋果上插著三根牙簽。
許多東南亞華人保留著過傳統節日的習俗,馬來西亞華人對元宵節和春節非常重視。他們從冬至到正月十五都算做過年,除了保持吃元宵、點燈籠的習俗之外,還有一項有趣的活動,那就是在正月十五這一天,未婚男女相互拋水果,男孩向女孩拋蘋果,女孩則向男孩拋柑子,其中的含義是希望自己未來找到一個如意的伴侶。
這種習俗其實在我國內地的一些少數民族中也有保留,如南方地區的白族、壯族和苗族等,都有在春節到元宵節男女青年互相「拋綉球」的習俗。凡是接不住綉球的男女,都要贈紀念品給對方。而太多次失球又無法贖回紀念品的人,就表示接受對方的愛情了。由此也有人稱元宵節為「中國情人節」。
I. 有哪些國家也過元宵節
日本、韓國、越南、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國家也過元宵節。
1、日本
日本在很大程度上繼承了中華文化,尤其是隋唐時期的一些風俗。起初日本的元宵節也是正月十五,但是由於近代日本取消了農歷,所以改成了1月15日。雖然時間改變了,但風俗卻還是那些風俗。在元宵節這一天的早上,日本人會喝紅豆粥,寓意新的一年紅紅火火。
此外,元宵節也是舉辦成人禮的日子。在這一天,剛剛成年的日本青年們會穿上和服,舉行屬於自己的成人禮,類似於中國的加冠禮。
2、韓國
韓國曾經是我們的藩屬國,也深受中華文化的影響。與中國一樣,韓國的元宵節也是正月十五,韓國的元宵節被稱為大望日。不過韓國人不吃湯圓,而是喝五穀粥,寓意今天五穀豐登。
在元宵節這天,韓國人要穿上韓服到野外放風箏,風箏上寫著不愉快的事情,讓這些事都飛的遠遠的。到了晚上,還要舉行篝火晚會。其實,中華文明中的節日,韓國基本上都保留了。比如春節也是這樣,不過韓國人的春聯是白色的。
3、越南
越南也是當年的藩屬國之一,和韓國一樣保留了很多傳統節日。在元宵節這天,越南人要集體吃年糕,然後去花市買上幾盆鮮花。越南會舉行各種慶祝活動,比如舞龍、舞獅表演等等。言而總之,和國內的情況差不多。
4、泰國
在泰國,元宵節這天,大家都前往寺院上香祈福,而且會起得很早,爭取上第一炷香。
5、馬來西亞
馬來西亞在這一天,青年男女會出來看燈展,希望找到自己心儀的對象。
6、新加坡
在新加坡,除了語言之外,過元宵節幾乎各方面都和國內一模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