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馬來西亞 » 馬來西亞盛產油的植物叫什麼

馬來西亞盛產油的植物叫什麼

發布時間: 2022-09-01 05:47:22

① 棕櫚油是什麼提煉出來的

棕櫚油是世界油脂市場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1981年,它在世界油脂總產量中佔了很大比重,約為9%。預計它在世界油脂市場的貿易總額還會進一步增加。
棕櫚油是從油棕樹上的棕果(Elaeis Guineensis)中榨取出來的,它被人們當成天然食品來使用已超過五千年的歷史。棕櫚油的原產地在西非。1870年,棕櫚油傳入馬來西亞,當時只是作為一種裝飾植物。直到1917年才進行第一次的商業種植。在六十年代,馬來西亞為了幫助減少對橡膠和咖啡的貿易依賴,開始大大提高棕櫚油的產量。

油棕是一種四季開花結果及長年都有收成的農作物。油棕的商業性生產可保持25年。油棕是世界上生產效率最高的產油植物。在馬來西亞,目前每公頃油棕生產大約5噸的油脂,每公頃油棕所生產的油脂比同面積的花生高出五倍,比大豆高出九倍。一般的馬來西亞已到成熟期的油棕,每年每公頃平均產量是3.7噸毛棕櫚油。

棕櫚油也被稱為「飽和油脂」,因為它含有50%的飽和脂肪。油脂是飽和脂肪、單不飽和脂肪、多不飽和脂肪三種成分混合構成的。棕櫚油是植物油的一種,能替代其它油脂,可代替的有大豆油、花生油、向日葵油、椰油、豬油和牛油等。由於棕櫚油與各種油脂的相互關系,棕櫚油的價格也是隨著世界一般油脂價格的遊走而浮動,同時,棕櫚油價格的波動幅度也很大。

② 油棕櫚果的化學成分

油棕是世界上生產效率最高的產油植物。在馬來西亞,目前每公頃油棕每年生產大約5噸的油脂,每公頃油棕所生產的油脂比同面積的花生高出5倍,比大豆高出9倍。油棕樹能生產2種食油:即棕櫚原油(CPO: Crude Palm Oil)與棕櫚仁油(CPKO: Crude Palm Kernel Oil),雖然這兩種油都源於同樣的果實,棕櫚原油與棕櫚仁油擁有不同的化學及營養成份。棕油可分割成液體(油酸甘油脂)與固體(硬脂)成份。 棕油具有平衡的不飽和酸與飽和酸比例。它含有40%油酸;10%亞油酸;45%棕櫚酸和5%的硬脂酸。這組合使到此食油適用於各種食品應用。

③ 哪一種植物被稱為世界油王為什麼這么說

引言:哪一種植物被稱為世界油王?為什麼這么說?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世界油王——油棕,在日常的應用

當初人們只是把油棕作為觀賞、裝飾及綠化樹種,直到1917年人們才認識到它的其他價值。油棕果皮和種仁中含有豐富的油脂,種仁含油45.5%。油棕是世界上單位面積產油量最高的作物。在馬來西亞每公頃的油棕可產棕櫚油4噸,棕櫚仁油0.4噸左右,單位面積產油量是大豆的20倍、菜籽的10倍。棕櫚油含有不飽和脂肪酸約50%,還含有豐富的維生素E,可抵禦細胞衰老、動脈硬化及癌症,同時含有維生素A和類胡蘿卜素。由於它具有抗氧化和抗聚合作用,被廣泛應用於食品製造業。

④ 這是什麼植物

棕櫚樹苗。棕櫚樹屬常綠喬木。樹干圓柱形,常殘存有老葉柄及其下部的葉崤,它原產中國,除西藏外中國秦嶺以南地區均有分布,常用於庭院、路邊及花壇之中,適於四季觀賞。木材可以制器具,葉可制扇、帽等工藝品,根入葯。
棕櫚

棕櫚樹屬常綠喬木。樹干圓柱形,常殘存有老葉柄及其下部的葉崤,它原產中國,除西藏外中國秦嶺以南地區均有分布,常用於庭院、路邊及花壇之中,適於四季觀賞。木材可以制器具,葉可制扇、帽等工藝品,根入葯。
編輯摘要 編輯信息模塊 中文學名: 棕櫚 中文別名: 唐棕、中國扇棕、拼棕 英文名: Trachycarpus fortunei 界: 植物界 門: 被子植物門(Angiospermae) 綱: 單子葉植物綱(Monocotyledoneae,Liliopsida) 目: 棕櫚目(Arecales )只有這一科。 科: 棕櫚科(學名:Palmae)又稱檳榔科。 屬: 棕櫚屬 種: 棕櫚種 分布: 在中國主要分布在秦嶺、長江流域以南溫暖濕潤多雨地區
棕樹,學名棕櫚(Trachycarpus fortunei),又名唐棕、中國扇棕、拼棕,棕櫚科棕櫚屬長綠喬木。為單子葉植物,樹高達5~7米,干徑20厘米左右。樹干圓柱形,直立無分枝,幹上具環狀葉痕呈節狀。葉圓扇形,簇生於樹干頂端向外展開,掌狀深裂至中部以下,成多數的披針形裂片;葉柄兩側有鋸齒,葉基的苞片擴大成黃褐色或黑褐色的纖維狀鞘包被樹干,通稱棕皮或棕片。花單性,肉質圓錐花序生於葉叢中,有明顯的大形花苞,花淡黃色而細小,初出苞的花穗花小多數密集如魚子,古稱「棕筍」(又名木魚)。花萼和花冠均三裂,雄蕊6枚,子房三室,心皮基部合生。核果球狀或呈腎形、成熟時由綠色變為黑褐色或灰褐色,微被蠟和白粉,甚堅硬。花期4~5月,10~11月果熟。
棕桐樹是一特用經濟樹種。其主要產品棕皮能製作徐繩、棕墊、地毯等, 嫩葉可編織帽、扇、籃、包, 木材可以做橋樁、豬牛欄柱和水槽等, 種子粉碎後可以喂養家畜, 花果與陳舊棕絲燒制的「陳棕碳」 可入葯。棕樹樹姿優美, 四季常春, 又是較好的園林樹種。棕樹一次種植, 幾十年受益。故農諺說「 家有萬棵棕, 世代不受窮」 。

棕櫚原產於中國,現世界各地均有栽培,乃世界上最耐寒的棕櫚科植物之一。棕櫚在中國主要分布在秦嶺、長江流域以南溫暖濕潤多雨地區,以四川、雲南、貴州、湖南、湖北、陝西最多,垂直分布在海拔300~1500米,西南地區可達2700米。棕櫚性喜溫暖濕潤的氣候,極耐寒,較耐陰,成品極耐旱,惟不能抵受太大的日夜溫差。栽培土壤要求排水良好、肥沃。棕櫚根系較淺,無主根,種時不宜過深,栽後穴面要保持盤子狀。棕櫚對煙塵、二氧化硫、氟化氫等多種有害氣體具較強的抗性,並具有吸收能力,適於空氣污染區大面積種植。除此之外,棕櫚還有許多用途,樹干紋理緻密,外堅內柔,耐潮防腐,是優良的建材;葉鞘纖維可制掃帚、毛刷、蓑衣、枕墊、床墊、水塔過濾網等;棕皮可制繩索;棕葉可用作防雨棚蓋;花、果、棕根及葉基棕板可加工入葯,主治金瘡、疥癬、帶崩、便血、痢疾等多種疾病;種子蠟皮則可提取出工業上使用的高熔點蠟;種仁含有豐富的澱粉和蛋白質,經磨粉後可作牲畜飼料;未開花的花苞還可作蔬菜食用。
棕櫚
1、線棕(馬尾棕、粗棕、竹節棕)
線棕的樹干高大,節間長,葉身大,葉柄長,葉色濃綠,皺褶先端較尖,葉質較薄,棕片厚而密,棕絲粗長,結構較稀,頂端結合成帶而下垂。產量及出絲率高,毛腳少,最適宜制繩索。但對立地條件要求較高,樹干高,節間長,采剝不方便。種實橢圓狀卵形,熟時藍黑色。
2、板棕(密棕)
板棕的樹干粗肥,樹勢較矮,節間密,葉身較大,葉柄粗肥,葉色翠綠,皺褶先端凸尖,葉質肥厚。棕皮寬,棕絲較短,棕絲頂端分離而稍下垂,毛腳少,產量較高,宜於編制蓑衣。對立地條件要求也較高。樹干粗肥,節間短,便於采剝。種實腎臟形,熟時黃褐色。
3、毛棕(細棕)
毛棕的樹干較粗,葉身小,葉柄短,葉色淡綠,棕片寬不及板棕,長不及線棕,棕絲短細,質脆,毛腳多,產量低,質量差。對立地條件要求一般。
4、山棕
山棕一般處於野生狀態,植株矮小,干細節密,葉身小,葉柄短,葉色黃綠,棕片狹短而薄,棕絲短,產量低,質量差。能耐干瘠,抗風力強。
棕櫚 - 中國特有珍稀品種 棕櫚
1、水椰(Nypa fruticans Wurmb)
現狀:漸危種。水椰是中熱帶海岩沼澤土生長的半紅樹、紅樹林的建群種。由於過度砍伐和採摘果實,使水椰林林相及天然分布受到極大影響。尤其在近幾年內,封港的大片水椰林樹被砍去,用作蓋房屋、工棚等。若不加強保護,將淪於瀕危狀態。

2、瓊棕(Chuniophoenix hainaensis Burreet)
現狀: 瀕危種。又名陳棕,為海南島植物,分布范圍極為狹窄。近年來,產區大量收購莖稈 作工藝品,所以屢遭砍伐,致使資源日益減少,現已處於瀕臨滅臨的境地。
3、矮瓊棕(Chuniophoenix humilis C.Z.Tang et T.L.Wu) 為中國特產的稀有珍貴植物,與瓊棕的區別在於植株矮燭。莖稈較細,葉較小,裂片少,花序較小,分枝少,且不再分枝,分枝上的小苞片為黃褐色,花淡黃色,花瓣強烈反卷,果較小。生態學和生物學特徵等與瓊棕相近,觀賞價值更高。應加強保護,以免絕滅。
4、龍棕 (Trachycarpus dracocephalus Ching et Hsu)
現狀:漸危種。龍棕物產於雲南西部,由於分布區局限、零星分散,結果量少,自然更新能力差,加上森林被嚴重破壞,生態系統失調,致使植株日漸減少。
5、董棕(Caryota urens L.)
現狀:漸危種。董棕在中國僅雲南有少量分布,主要生於石灰岩山區。由於過度採伐,成齡植株日漸減少,有些地區的生境完全被破壞,已失去自然更新的條件,而且其生物學特性特殊,自然更新周期較長,容易陷於瀕危狀態。
棕櫚 - 科屬特性
1、刺葵亞科。僅刺葵1屬,17種。分布於非洲、亞洲。海棗是熱帶乾旱地區的重要植物,是西亞、北非的重要食品,常見於沙漠綠洲,有生命之樹之稱。乾果從中東輸入,稱伊拉克棗。
2、貝葉棕亞科。31屬,360餘種 。分布於熱帶各地及地中海地區;大部分具掌狀葉的棕櫚都屬於該亞科,不少種類與人類生活關系密切,最常見的用途是葉片供編織各種器具;葉鞘纖維作填充物等,如中國廣東產的蒲葵,長江流域出產的棕樹。
3、糖棕亞科。產熱帶非洲、亞洲,共6屬40餘種,產於非洲的海菲棕,又稱非洲棕櫚酒椰,是非洲內陸草原地區重要經濟植物,花序可取汁釀酒和做飲料。特產於印度洋塞席爾群島的雙椰子的果實,是植物界最大的,每果重達30餘千克。
4、魚尾葵亞科。產亞洲和大洋洲,3屬38種。魚尾葵產熱帶東南亞,幼嫩莖尖可作蔬菜,樹干髓心可制澱粉,中國南部也產。莎木分布於亞洲濕熱地區,果實煮熟後可食用,花序軸產糖汁,中國南方也有分布。
5、鱗果亞科。共有22屬600餘種,主產亞洲熱帶。本亞科出產多種重要經濟產品,如省藤為東南亞地區重要藤類資源,供編織各種精美傢具、器皿,莖長達200餘米,中國南方也產。藤血竭為著名的血竭原植物,其果實可提取紅色樹脂,作中葯血竭或染色顏料用。西谷椰產東南亞及巴布亞紐幾內亞等地,樹干髓心可製成西穀米(西米)作主糧用。
6、椰子亞科。共22屬640種,分布於世界熱帶各地,主要分布於南美洲。椰子廣泛栽培於世界濕熱地區,特別是海岸地區,果實為重要水果、食用油料;果皮為填充纖維,中國南方也產。油棕原產西非熱帶,種子富含油脂,為棕櫚油來源,中國雲南和廣東有栽培。
7、檳榔亞科。共有120屬,1100種,泛熱帶分布。檳榔為亞洲熱帶重要葯材和咀嚼品,男女老幼皆用之,有護齒、助消化、殺蟲之效;中國雲南、廣東有栽培。王棕屬植物的幼嫩莖尖可作蔬菜;王棕是熱帶普通的觀賞樹木。
8、水椰亞科。1屬1種,即水椰,分布於亞洲熱帶、大洋洲,北延至中國海南島和台灣,常生長於海灣泥沼地帶或在紅樹林中混生;常有胎生習性;果肉可食或以鹽漬後食用;花序軸流出汁液可制飲料;葉供編織、蓋房等。
9、象牙椰亞科。3屬15種。分布於美洲熱帶。象牙椰子果實稱為植物象牙,用於製作工藝品。
棕櫚 - 栽植技術
1采種
從15 ~ 40 年生的壯年樹上采種.幼齡樹和老齡樹上的種子不宜採用。要在11 ~12 月間, 棕樹種實已完全成熟、呈灰揭色時採收。種實除去小枝梗後, 放在室內, 鋪12 ~ 15厘米厚, 攤晾15 天左右, 即可播種。若待春播應將種子與濕沙混合, 攤放室內, 上蓋一層稻草, 保濕貯存。
2.整地播種
做苗圃的地應選擇靠近水源、不易受旱受澇、較肥沃的沙壤土或粘壤土。一般每「 7 平方米施腐熟的人糞尿8 ~ 10 擔、過磷酸鈣20 千克, 耕翻後, 做成寬1 . 4 米的畦,安徽潛山縣農業區劃辦(帕奮。50) 周學雍君廬黯溉稽渠整碎畦面土塊, 即可播種。播前要將種子放在草木灰水中浸泡48 ~ 64小時, 擦去果皮和種子外的蠟質, 洗凈播種。由於棕樹種子的發芽率一
般只有40 %左右, 故要播足種子,每6 67 平方米播種50 一60 千克。條播, 條距20 ~ 25 厘米。播後用灰糞和細碎肥沃的土雜糞混合後蓋種,不可覆蓋過厚, 以2 ~ 2 . 5 厘米為
度。然後上蓋一層稻(麥)草, 以防土壤乾燥板結。
3. 苗期管理
出苗80 %以上時, 於傍晚將蓋草掀去, 用噴壺噴濕畦面。幼苗期要保持土壤濕潤, 及時拔除雜草. 出苗一個月後, 每「 7 平方米用尿素2 千克對水澆施。3 ~ 4個月後, 幼苗長出3 片葉時, 即行假植。假植土壤要疏鬆肥沃, 每6 67 平方米施腐熟土雜糞80 ~ 1 0 擔。假植行株距15 厘米x l3 厘米, 栽後每夭傍晚要澆水, 直至成活。一個月後, 開始鬆土追肥。高溫季節, 要在苗間擂芭茅稈遮蔭。苗高6 0 厘米左右, 即可移栽。
4. 移栽
選擇土壤潮濕肥沃、排水良好的山腳坡地, 尤以田頭、地邊、宅旁、溪岸、路邊等空閑地為佳。低窪地、重粘土、死黃泥、過酸過鹼、土層淺的地均不宜栽植。成片栽植的, 要在移栽前一年的7、8 月間, 將地面雜草灌叢全部砍倒, 深挖土30厘米左右, 把雜草灌叢埋入土中; 待移栽時, 打碎土塊, 撿除石塊、樹根等, 挖穴造林. 穴深及長寬各30 厘米, 行株距17 米又1 . 3 米, 每6 67平方米約栽3 0 株。零散栽植的, 要2 0. 勸自,在移栽處整地挖穴, 穴深30 ~ 35 厘米, 穴長寬各4 。厘米, 株距2 米, 做行道樹的株距要在3 米以上。由於棕苗無主根, 須根群向四方伸展, 故應在穴底中央鋪墊一些土, 讓其高於四周. 栽植時, 苗莖立於中間高處, 須根傾斜伸向四周低處, 然後填土踩實。注意不宜栽植過深, 嚴防把苗心埋入土中. 穴深苗小的, 可在穴底填些腐熟的土雜糞或肥土. 移栽後, 每2 ~ 3 年施肥一次, 施用火糞、垃圾、土雜糞等。還要注意排水防債, 以防引起爛根死亡. 並應注意及時清除樹幹上的苔癬、地衣、膝蔓等。

棕櫚 - 主要作用
棕桐樹是一特用經濟樹種。其主要產品棕皮能製作徐繩、棕墊、地毯等, 嫩葉可編織帽、扇、籃、包, 木材可以做橋樁、豬牛欄柱和水槽等, 種子粉碎後可以喂養家畜, 花果與陳舊棕絲燒制的「陳棕碳」 可入葯。棕樹樹姿優美, 四季常春, 又是較好的園林樹種。棕樹一次種植, 幾十年受益。故農諺說「 家有萬棵棕, 世代不受窮」 。
概括為以下幾點
1、棕櫚樹栽於庭院、路邊及花壇之中,樹勢挺拔,葉色蔥蘢,適於四季觀賞。
2、木材可以制器具。單子葉植物中的棕櫚科江蘇棕櫚基地有100萬株左右以其特有的形態特徵構成了熱帶植物部分特有的景觀。
3、雙子葉植物棕櫚棵,葉鞘為扇子型,可做扇子。
4、棕皮在浙江做成棕衣,是古代的雨衣。
5、棕櫚花主治:血崩;帶下;腸風;瀉痢;瘰癧。
6、棕櫚皮主治:吐血;衄血;便血;血淋;尿血;血崩;外傷出血。
7、棕櫚根主治:吐血;便血;崩漏;帶下;痢疾;淋濁;水腫;關節疼痛;瘰癧;流注;跌打腫痛。
8、棕櫚子主治:腸同;崩漏;帶下;瀉痢;遺精 。

棕櫚 - 棕衣

後馮村穿的棕衣式樣
浙江省仙居縣後馮村歷史上以穿棕衣為主要經濟來源。這一村的棕衣為長衣,無袖,下垂一層密集的棕片,使不透水。20多年前,農村房前屋後還到處長著棕櫚樹,樹幹上裹著層層棕片。要使用棕絲時,攜把刀搬把梯子爬上棕櫚樹,將一片片的棕絲剝下,去掉棕葉,晾乾待用。編制棕蓑衣的工具十分簡單,一根比筷子略小的引針,一盒用桐油浸過的用來潤滑引針棕絲。製作棕衣時,先抽棕絲。用釘耙梳理成片的棕絲,抽絲,搓成棕絲繩備用。先做領子,將片狀的棕絲按衣領的形狀疊起,用棕絲繩細細縫起來。衣領製成後再一片片拓展成肩部、背部。然後製作棕衣下擺,最後拼接成一件棕蓑衣。編制一件棕衣一般需要2天時間。
那時,編制棕衣這一行相業相當興旺,每年還有師傅到縣外各地巡迴編制棕衣,至少都會在一個村裡呆上個把月。現在用棕衣的漸漸少了。首先是因為,近年來,農民生產項目多樣化,且耕種效率大幅提高,「斜風細雨即歸家」,除了插秧和偶爾一二次緊急之事,已不再風雨無阻整年泡在田裡勞作,田間勞動的雨具用途已大為減少,其次是被現代多樣化的雨具如塑料雨衣、雨傘等所替代,年輕人比較喜歡。但講實際的老農還是喜歡棕衣,它有透氣、結實耐用,特別是在插秧時,用來給秧苗遮陽。
但年輕人總是肯為美而犧牲實用,而且,他們也是各有優點,比如有的輕便,有的美觀。因此,許多編制棕衣師傅早已改行另謀生路了,這個行當、手藝大約也被人已忘得差不多了。雖然許多農家還可見到棕衣的身影,但都是些年留下的破棕衣。農村的菜園邊、山崗上,還偶有幾棵老棕櫚樹在風中寂寂寞而立。
從文獻記載來看,早在周代,人們已使用起雨衣。最早的雨衣為芒草所制,名「蓑」,又稱「蓑衣」。江南盛產棕櫚樹,多用棕絲編織蓑衣,稱棕衣,也有稱「棕蓑衣」。傳說上古時虞堯為種田人出生,他登位時無衣可穿,就剝來毛棕編成蓑衣,穿著接受百姓的祝賀。後來蓑衣就成為聖服,不但可避風雨,且可防猛獸。《明會典·計贓時估》:「棕蓑衣一件,三十貫。」可見棕蓑衣伴著人們已經走過幾千年的歷史了。
很久以來,蓑衣是各家必備雨具,連王公貴族豪門中亦少不得此物。《紅樓夢》第四十五回「金蘭契互剖金蘭語風雨夕悶制風雨詞」中寫道:「只見寶玉頭上帶著大箬笠,身上披著蓑衣。黛玉不覺笑了:『那裡來的漁翁!』」江南多雨,蓑衣更是不可少。只是後來,隨著其它更美觀的雨具的出現,它從家家必備之物,退到農家獨有,成為南方農民勞作時的專用的雨具。記得小時候,農村家家都有好幾件棕衣,一般是家裡有幾個勞力就至少有幾件棕衣。先前夏天時,生活困難的人家還用幾片棕片縫制短褲。
歷史上蓑衣對人們生活影響甚深,這從歷代詩文中得到反映。如《詩經·小雅·無羊》:「爾牧來思,何蓑何笠」。漢毛亨注釋:「蓑,所以備雨;笠,所以御暑」。唐崔道融《田上》詩:「兩足高田白,披蓑半夜耕。人牛力俱盡,東方殊未明。最著名的是唐代張志「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的名句,描繪了一幅極富詩意的江南漁家生活畫面,或讓人垂羨的江南隱者生活場景[1] 。
棕櫚 - 生長及棕片采割 棕櫚
棕櫚幼年階段生長十分緩慢,且要求適當的蔭蔽。其莖長出土壤表面約需3-5年,形成掌狀有皺折的正常葉片要3-4年,投產時間要在8年以上,而此時櫚樹高度僅1.3-1.5m這樣緩慢的生長過程,在裸露地無蔭蔽的條件下尤為明顯。同一土壤和品種,在為全光照1/4-1/5的光強下比1/2的光強生長旺盛。投產前,年生長過程的特點表現為生長期,生長量小,速生期不夠明顯。在幼年階段,棕櫚的這一特性在品種之間基本上是一致的。為了加快棕櫚的生長,在整個幼年階段需要進行較長的持續管理。特別是當年新葉生長的5-9月,由於棕櫚高、徑生長幾乎是同期進行,初期生長主要依靠前期積累的光合產物的供給。
棕櫚 - 副產品 棕櫚油
棕櫚油是從油棕樹上的棕果(Elaeis Guineensis)中榨取出來的,它被人們當成天然食品來使用已超過五千年的歷史。棕櫚油的原產地在西非。1870年,棕櫚油傳入馬來西亞,當時只是作為一種裝飾植物。直到1917年才進行第一次的商業種植。在六十年代,馬來西亞為了幫助減少對橡膠和咖啡的貿易依賴,開始大大提高棕櫚油的產量。
棕櫚油也被稱為「飽和油脂」,因為它含有50%的飽和脂肪。油脂是飽和脂肪、單不飽和脂肪、多不飽和脂肪三種成分混合構成的。棕櫚油是植物油的一種,能替代其它油脂,可代替的有大豆油、花生油、向日葵油、椰油、豬油和牛油等。由於棕櫚油與各種油脂的相互關系,棕櫚油的價格也是隨著世界一般油脂價格的遊走而浮動,同時,棕櫚油價格的波動幅度也很大
品質介紹
棕櫚油是世界油脂市場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1981年,它在世界油脂總產量中佔了很大比重,約為9%。預計它在世界油脂市場的貿易總額還會進一步增加。
棕櫚油是從油棕樹上的棕果(Elaeis Guineensis)中榨取出來的,它被人們當成天然食品來使用已超過五千年的歷史。棕櫚油的原產地在西非。1870年,棕櫚油傳入馬來西亞,當時只是作為一種裝飾植物。直到1917年才進行第一次的商業種植。在六十年代,馬來西亞為了幫助減少對橡膠和咖啡的貿易依賴,開始大大提高棕櫚油的產量。
油棕是一種四季開花結果及長年都有收成的農作物。油棕的商業性生產可保持25年。
油棕是世界上生產效率最高的產油植物。在馬來西亞,目前每公頃油棕生產大約5噸的油脂,每公頃油棕所生產的油脂比同面積的花生高出五倍,比大豆高出九倍。一般的馬來西亞已到成熟期的油棕,每年每公頃平均產量是3.7噸毛棕櫚油。
棕櫚油也被稱為"飽和油脂",因為它含有50%的飽和脂肪。油脂是飽和脂肪、單不飽和脂肪、多不飽和脂肪三種成分混合構成的。
棕櫚油是植物油的一種,能替代其它油脂,可代替的有大豆油、花生油、向日葵油、椰油、豬油和牛油等 。由於棕櫚油與各種油脂的相互關系,棕櫚油的價格也是隨著世界一般油脂價格的遊走而浮動,同時,櫚油價格的波動幅度也很大。
用途
棕櫚油在世界上被廣泛用於烹飪和食品製造業。它被當做食油、鬆脆脂油和人造奶油來使用。象其它食用油一樣,棕櫚油容易被消化、吸收、以及促進健康。棕櫚油是脂肪里的一種重要成分,屬性溫和,是製造食品的好材料。從棕櫚油的組合成分看來,它的高固體性質甘油含量讓食品避免氫化而保持平穩,並有效的抗拒氧化,它也適合炎熱的氣候成為糕點和麵包廠產品的良好佐料。由於棕櫚油具有的幾種特性,它深受食品製造業所喜愛。
此外,棕櫚油還可以用來製造肥皂、菜油、以及其它許多種類的產品。
在我國,目前食用精煉棕櫚油,產品規格方面,主要指標是溶點不超過24℃-33℃,用於食品(麵包、餅乾等)的煮炸方面,每年的需要量占進口量的絕大部分;工業使用的精煉棕櫚油,要求溶點不低於44℃,主要用於製造肥皂、硬脂酸及甘油,每年的需要量基本是在十幾萬噸
棕櫚 - 生存環境和對人類的作用
棕櫚樹喜溫暖濕潤氣候,喜光。耐寒性極強,可忍受零下14度的低溫,是我國栽培歷史最早的棕櫚類植物之一。
用途
棕櫚樹栽於庭院、路邊及花壇之中,樹勢挺拔,葉色蔥蘢,適於四季觀賞。木材可以制器具。單子葉植物中的棕櫚科江蘇棕櫚基地有100萬株左右以其特有的形態特徵構成了熱帶植物部分特有的景觀。雙子葉植物棕櫚棵,葉鞘為扇子型,在江蘇棕櫚基地最多.提供棕纖維,葉可制扇、帽等工藝品,根入葯。[2]
棕櫚 - 功能主治 棕櫚
收澀止血。用於吐血,衄血,尿血,便血,崩漏下血。
1、鼻血不止。用棕櫚燒灰,吹入流血的鼻孔內。
2、血崩不止。有棕櫚皮營業稅存性,空心服三錢,淡酒送上。
3、敵國淋不止。用棕櫚皮半燒半炒,研為末。每服二錢。
4、屙血。作棕櫚皮半斤、橋樓一個,共燒成灰。每服二錢,米湯調下。
5、瀉痢。用棕櫚皮燒存性。研為末,水送服一匙。
6、小便不通。用棕櫚皮燒存性,水酒送服二錢即通。
棕櫚 - 栽培及經營方式 棕櫚

(1)棕糧間作型
這是成片發展棕樹,以短養長,以耕代撫促進棕樹生長和早日投產的主要經營方式。一般棕樹多點播或撒播,每公頃保存3000-6000株,約12年可以投產。投產後每公頃可收棕片750-3000kg。
間種作物有玉米、馬鈴薯、薯類、豆類等。大小春一起,每公頃可收糧3000-3750kg。亦有大春種,小春休閑者。
(2)棕樹同其它樹種混交型
這種栽培方式主要出現在海拔800-1300m(1500m)的地帶,混交樹種在盆地邊緣多為榿木、柏木、油桐、香椿、長杉、泡桐等。棕樹同速生闊葉樹的混交效果較好,同針葉樹的混交效果較差。一般先植其它樹種,待其郁閉或接近郁閉後再栽棕櫚。這樣可利用先植樹抑制雜草改善光照、水分和養分狀況,創造棕櫚幼年階段生長的適宜環境。
(3)棕、茶套作型
這是產茶山區一種常見的栽培方式,也是以短養長,長短結合,充分利用土地資源的方法之一。一般做法是:
棕樹行距2m,株距1m。在兩棕樹之間種茶2行。常先植茶2-3年後植棕,或棕、茶同時種植。4-6年後收茶,10年左右開始收獲棕片。在這種栽培方式下,1ha可收茶15-30公擔,棕樹投產後年可收棕75-100kg。缺點是多毛蟲危害。
(4)棕樹純林
在勞力較少、荒山面積較大、土壤表層多石塊或石櫟、不宜農作的地區,常培育棕樹純林。一般是一次種植,然後讓其不斷地天然更新,以達到邊培育後繼資源,邊利用的目的。這種群落的特點是「幾世同堂」,密度大,一般12年左右可以投產。
栽植密度對這種經營方式尤顯重要。一般採用1m×1m的株行距。在土壤表面石塊遍布的地方,棕櫚純林在造林後連續除草、施肥管理3年,幼林生長也很不理想。6年生平均高僅33cm,平均地徑4.3cm,葉片12個。雖然林地上有一定數量的天然更新的成年投產棕樹,但產量低。因此,這種經營方式未必可取。
(5)四旁種植
四旁種植在分布區同內是最廣泛的一種栽培方式。以地邊和屋旁種植為主,作為四旁綠化樹種或群眾自用。多零星,不能五項原則商品。
棕櫚 - 主要危害 棕櫚

1、氣候性病害,主要出現在西緣山地,這是由於花期的低溫和陰雨使花序蕾不能長出苞片致病而引起的腐爛。主要影響棕片色澤,形成所謂「花殼棕」。
2、蟲害主要有天牛、介殼蟲等,防治方法與一般樹種相同。
3、動物性危害:一是來自山鼠和田鼠啃吃棕心和棕籽;二是來自吃蟲的啄木鳥,因其要啄開樹皮食蟲,故樹干常有孔洞,經雨水侵入,使樹干腐朽而枯倒。

⑤ 棕櫚油是做什麼用的

棕櫚油經過精煉分提,可以得到不同熔點的產品,分別在餐飲業、食品工業和油脂化工業擁有廣泛的用途。棕櫚油在世界上被廣泛用於烹飪和食品製造業。它被當作食油、鬆脆脂油和人造奶油來使用。像其它食用油一樣,棕櫚油容易被消化、吸收、以及促進健康。

棕櫚油是脂肪里的一種重要成分,屬性溫和,是製造食品的好材料。從棕櫚油的組合成分看來,它的高固體性質甘油含量讓食品避免氫化而保持平穩,並有效的抗拒氧化,它也適合炎熱的氣候成為糕點和麵包廠產品的良好佐料。

(5)馬來西亞盛產油的植物叫什麼擴展閱讀

2017年4月有相關機構的研究報告指出,在200℃以上高溫精煉過程中,棕櫚油比其他植物油會產生更多的氯丙醇酯、縮水甘油酯。隨後,一些媒體關於食品中氯丙醇酯、縮水甘油酯毒性的報道引起了消費者的關注。4月6日國家食品葯品監督管理總局發布2017年第2期《食品安全風險解析》。

氯丙醇酯是氯丙醇類化合物與脂肪酸的酯化產物,有多個種類,食品中檢出量較高的是3-氯丙醇酯。在穀物、咖啡、魚、肉製品、馬鈴薯、堅果和以植物油為原料的熱加工油脂食品中,都有3-氯丙醇酯檢出。其中,精煉植物油等食品中檢出3-氯丙醇酯的報道逐漸增加。

在油脂精煉過程中,縮水甘油酯通常會伴隨3-氯丙醇酯一起形成,3-氯丙醇酯含量高,縮水甘油酯含量也高。「其含量水平與原料種類有關,相比玉米油、菜籽油、大豆油,以果肉為原料的植物油如棕櫚油,更容易產生3-氯丙醇酯。

專家建議,高溫煎炸的烹調方式本身就不被提倡,此外,單一油種的脂肪酸構成不同,營養特點也不同,因此建議大家不要只吃一種油,經常更換烹調油的種類,食用多種植物油,更有利於健康。

⑥ 什麼植物被稱為「世界油王」

從人類進入農耕時代至今,已有上萬年的歷史,然而按照嚴格的擇優淘劣的法則,有幸成為當今農業上最重要的油料作物的種子植物,不外十多種。它們是眾所周知的花生、大豆、芝麻、向日葵、油菜籽、油茶、油橄欖、油桐、椰子、油棕……在這些油料作物「精英」之中,「世界油料作物之王」非油棕莫屬。

當初人們只是把油棕作為觀賞、裝飾及綠化樹種,直到1917年人們才認識到它的其他價值。油棕果皮和種仁中含有豐富的油脂,種仁含油45.5%。油棕是世界上單位面積產油量最高的作物。在馬來西亞每公頃的油棕可產棕櫚油4噸,棕櫚仁油0.4噸左右,單位面積產油量是大豆的20倍、菜籽的10倍。棕櫚油含有不飽和脂肪酸約50%,還含有豐富的維生素E,可抵禦細胞衰老、動脈硬化及癌症,同時含有維生素A和類胡蘿卜素。由於它具有抗氧化和抗聚合作用,被廣泛應用於食品製造業。果肉油為棕紅色的非乾性油脂,醫葯上具有防止心血管疾病的作用,工業上用作鋼板防銹劑等。棕仁油主要用作烹飪和食品工業。我國為棕櫚油第二大進口國。當今人類十分關注能源、環境和生態。植物油脂被視為一顆能源的新星,被科學家稱為「綠色的能源」、「可再生的能源」、「永不枯竭的能源」……可以肯定,油棕的發展前景將十分廣闊。馬來西亞油棕生產的總產量佔世界總產量的70%以上。此外,油棕的樹干及果穗的汁液可釀制油棕酒,花汁可做飲料。油棕植株高大,羽葉分裂,樹形美觀高雅。

油棕又叫油椰子、非洲油棕(Elaeis guineensis),為棕櫚科常綠喬木,高達10米,胸徑達50厘米,葉羽狀全裂,簇生於莖頂,長3~4.5米。果實卵球形或倒卵形,長4~5厘米,直徑3厘米,熟時橙紅色,種子近球形或卵球形。油棕生長在年平均氣溫24~28℃,年平均降雨量1800~3000毫米的地區。油棕原產熱帶非洲,我國於1920年從馬來西亞引種到海南,目前在海南、廣東、廣西、雲南、福建、四川、台灣等地有栽培。世界上主要油棕生產國有馬來西亞、菲律賓、印度尼西亞、象牙海岸、扎伊爾、奈及利亞等。

⑦ 馬來西亞的什麼樹是油料作物

油棕(Elaeisguinensis),別名油椰子、非洲油棕,棕櫚科的一員。植株直立喬木狀,高達10米以上,莖粗50厘米。葉羽狀全裂,簇生於莖頂,長3—45米。花雌雄同株異序。雄花序由多個指狀的穗狀花序組成;雌花序近頭狀,密集。果實卵球形或倒卵形,長4—5厘米,直徑3厘米,熟時橙紅色。種子近球形或卵球形。花期6月,果期9月。油棕在其中果皮和種仁中儲藏著極其豐富的油脂。1875年,馬來西亞從倫敦皇家植物園引入第一批非洲油棕種子,1917年開始生產性栽培。1966年馬來西亞成為世界頭號油棕種植國,至今未衰。 2001年油棕種植面積從2000年的337.6萬hm。增至354.7萬hm。2005年,包括棕油、棕仁油、棕仁餅、油脂產品和成品在內的油棕產品出口總量達1862萬噸。。。。。。

⑧ 棕油是什麼油

棕油是一種植物油,提取自油棕子,是續大豆油之後的第二大食用油。除此之外,棕油也被作為生物柴油使用。馬來西亞和印尼是世界上最主要的棕油生產國。
棕櫚油是從油棕樹上的棕果中榨取出來的,棕櫚樹原產西非,18世紀末傳到馬來西亞,逐漸在東南亞地區廣泛種植。目前,東南亞、南美洲、非洲的很多國家都種植棕櫚樹。棕櫚果經水煮、碾碎、榨取工藝後,得到毛棕櫚油,毛棕櫚油經過精煉,去除游離脂肪酸、天然色素、氣味後,得到精煉棕櫚油(RBD PO)及棕櫚色拉油(RBD PKO)。根據不同需求,通過分提,可以得到24度、33度、44度等不同熔點的棕櫚油。棕櫚油具有豐富的營養物質及抗氧化性,在食品工業以及化學工業領域均有廣泛應用。棕櫚果實中脂肪酶或脂肪酸過氧化氫酶的水解使得棕櫚油的品質不夠穩定,需要採取在儲罐中充填氮氣等方法來保證其質量。
(一)棕櫚油的發展歷史
棕櫚油是從油棕樹上的棕果(Elaeis Guineensis)中榨取出來的,它被人們當成天然食品來使用已超過五千年的歷史。油棕是一種四季開花結果及長年都有收成的農作物。油棕的商業性生產可保持25年。油棕是世界上生產效率最高的產油植物,棕櫚樹通常2-3年開始結果,8-15年進入旺產期,到18-20年後開始老化、產量降低,這個時候通常需要砍掉重植。棕櫚果生長在棕櫚樹的大果串上,每個果串大約有棕櫚果2000多個。棕櫚油的原產地在西非。1870年,棕櫚樹傳入馬來西亞,當時只是作為一種裝飾植物。直到1917年才進行第一次的商業種植。在上個世紀六十年代,馬來西亞為了減少對橡膠和咖啡的貿易依賴,開始大規模提高棕櫚油的產量。現在經過改良後的棕櫚產品已經廣泛在熱帶地區的非洲、拉丁美洲和東南亞種植。其中棕櫚油產量高度集中在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

⑨ 馬來西亞農作物生產第一的是什麼

棕油是馬來西亞農作物的第一生產。

馬來西亞是世界上最主要的棕油及相關製品的生產國和出口國,產量和出口量佔全球總量的45%左右。油棕主要品種是TENERA。

農業是馬來西亞重要產業部門,70年代以後,隨著工業化程度的逐步提高,
農業在馬國民經濟中的比重逐年下降,1990年農業佔比18.72%,1995年銳減為10.27%,2006年實現農業產值499.3億令吉,占國民生產總值的9.14%,農業就業人口138.7萬人。

2006年,馬來西亞農業耕種面積626萬公頃(不含林業),其中糧食作物佔地84.1萬公頃,棕油種植面積410萬公頃,橡膠種植面積125萬公頃,可可、胡椒等6.9萬公頃。

馬來西亞農業主要分支產業有種植業、畜牧業、漁業、糧食及相關工業。主要產品有油棕、橡膠、可可、椰子、胡椒、木材等。

農產品是馬來西亞第三大類出口商品。2006年農產品出口464.1億令吉,同比增長了12.7%,占馬當年出口總值的7.9%。主要出口產品有棕油、橡膠、木材等。

種植業是馬農業的重要組成部分,產值占國民生產總值的5%左右。主要產品為棕油、橡膠、可可、木材、胡椒。2001年以來,種植產品價格持續上漲,行業發展穩定。

⑩ 棕櫚油是什麼油

棕櫚油是世界油脂市場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1981年,它在世界油脂總產量中佔了很大比重,約為9%。預計它在世界油脂市場的貿易總額還會進一步增加。
棕櫚油是從油棕樹上的棕果(Elaeis Guineensis)中榨取出來的,它被人們當成天然食品來使用已超過五千年的歷史。棕櫚油的原產地在西非。1870年,棕櫚油傳入馬來西亞,當時只是作為一種裝飾植物。直到1917年才進行第一次的商業種植。在六十年代,馬來西亞為了幫助減少對橡膠和咖啡的貿易依賴,開始大大提高棕櫚油的產量。

油棕是一種四季開花結果及長年都有收成的農作物。油棕的商業性生產可保持25年。油棕是世界上生產效率最高的產油植物。在馬來西亞,目前每公頃油棕生產大約5噸的油脂,每公頃油棕所生產的油脂比同面積的花生高出五倍,比大豆高出九倍。一般的馬來西亞已到成熟期的油棕,每年每公頃平均產量是3.7噸毛棕櫚油。

棕櫚油也被稱為「飽和油脂」,因為它含有50%的飽和脂肪。油脂是飽和脂肪、單不飽和脂肪、多不飽和脂肪三種成分混合構成的。棕櫚油是植物油的一種,能替代其它油脂,可代替的有大豆油、花生油、向日葵油、椰油、豬油和牛油等。由於棕櫚油與各種油脂的相互關系,棕櫚油的價格也是隨著世界一般油脂價格的遊走而浮動,同時,棕櫚油價格的波動幅度也很大
一. 棕櫚油的品質介紹:
棕櫚油是世界油脂市場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1981年,它在世界油脂總產量中佔了很大比重,約為9%。預計它在世界油脂市場的貿易總額還會進一步增加。
棕櫚油是從油棕樹上的棕果(Elaeis Guineensis)中榨取出來的,它被人們當成天然食品來使用已超過五千年的歷史。棕櫚油的原產地在西非。1870年,棕櫚油傳入馬來西亞,當時只是作為一種裝飾植物。直到1917年才進行第一次的商業種植。在六十年代,馬來西亞為了幫助減少對橡膠和咖啡的貿易依賴,開始大大提高棕櫚油的產量。
油棕是一種四季開花結果及長年都有收成的農作物。油棕的商業性生產可保持25年。
油棕是世界上生產效率最高的產油植物。在馬來西亞,目前每公頃油棕生產大約5噸的油脂,每公頃油棕所生產的油脂比同面積的花生高出五倍,比大豆高出九倍。一般的馬來西亞已到成熟期的油棕,每年每公頃平均產量是3.7噸毛棕櫚油。
棕櫚油也被稱為"飽和油脂",因為它含有50%的飽和脂肪。油脂是飽和脂肪、單不飽和脂肪、多不飽和脂肪三種成分混合構成的。
棕櫚油是植物油的一種,能替代其它油脂,可代替的有大豆油、花生油、向日葵油、椰油、豬油和牛油等 。由於棕櫚油與各種油脂的相互關系,棕櫚油的價格也是隨著世界一般油脂價格的遊走而浮動,同時,櫚油價格的波動幅度也很大。

二.棕櫚油的用途。
棕櫚油在世界上被廣泛用於烹飪和食品製造業。它被當做食油、鬆脆脂油和人造奶油來使用。象其它食用油一樣,棕櫚油容易被消化、吸收、以及促進健康。棕櫚油是脂肪里的一種重要成分,屬性溫和,是製造食品的好材料。從棕櫚油的組合成分看來,它的高固體性質甘油含量讓食品避免氫化而保持平穩,並有效的抗拒氧化,它也適合炎熱的氣候成為糕點和麵包廠產品的良好佐料。由於棕櫚油具有的幾種特性,它深受食品製造業所喜愛。
此外,棕櫚油還可以用來製造肥皂、菜油、以及其它許多種類的產品。
在我國,目前食用精煉棕櫚油,產品規格方面,主要指標是溶點不超過24℃-33℃,用於食品(麵包、餅乾等)的煮炸方面,每年的需要量占進口量的絕大部分;工業使用的精煉棕櫚油,要求溶點不低於44℃,主要用於製造肥皂、硬脂酸及甘油,每年的需要量基本是在十幾萬噸

熱點內容
西班牙8號球員有哪些 發布:2023-08-31 22:08:22 瀏覽:1570
怎麼買日本衣服 發布:2023-08-31 22:08:20 瀏覽:925
紐西蘭有哪些人文景點 發布:2023-08-31 22:06:06 瀏覽:1529
皇馬西班牙人哪個台播 發布:2023-08-31 22:05:05 瀏覽:1470
新加坡船廠焊工工資待遇多少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2:01:05 瀏覽:1575
緬甸紅糖多少錢一斤真實 發布:2023-08-31 21:57:45 瀏覽:1224
緬甸200萬可以換多少人民幣 發布:2023-08-31 21:57:39 瀏覽:1189
紐西蘭跟中國的時差是多少 發布:2023-08-31 21:53:49 瀏覽:2402
中國哪個地方同時與寮國緬甸接壤 發布:2023-08-31 21:52:06 瀏覽:1202
土耳其簽證選哪個國家 發布:2023-08-31 21:37:38 瀏覽: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