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馬來西亞 » 廣府人和馬來西亞人有什麼關系

廣府人和馬來西亞人有什麼關系

發布時間: 2022-08-29 22:47:09

① 馬來人是棕色人種還是黃色人種

1、棕色人種是按照遺傳和體質為人類分類所劃分出的一個人種。 棕色人種主要指的是澳大利亞原住民。其它分布在澳大利亞、紐西蘭以及南太平洋的島嶼上。分子人類學研究證實了他們的遺傳基因的獨特性,同時發現作為氐族後裔之一的白馬藏族可能也屬於棕色人種,藏族和日本民族中棕色人種遺傳基因的比例很高。日本繩紋時代的文化被認為屬於棕色人種,蝦夷人和阿伊努人是其後裔。有趣的是,哈薩克族,蒙古族,朝鮮人與美洲印第安人都被認為棕色人種後裔。
2、南方人與馬來人沒有任何關系,馬來人是混血人,最近1500年才產生,就是說中國南方民族的技術和歷史都比馬來人長遠的多,中國南方的民系最少都有幾千年的歷史,最多隻可能是馬來人的祖先之一,這里有一個最起碼的先後問題。
3、馬來人與棕色人種沒有關系,馬來人是黃種人與矮黑人的混血。中國北方的哈薩克族,蒙古族,朝鮮人都是棕色人種,而南方則沒有。

② 為什麼馬來西亞人會說中文

你的理解有偏差,不是所有馬來西亞人,都會說中文,只有少部分華人會說而己。全世界很多華人都會聽說讀寫中文,主要是因為從小在華人學校讀書,但是會中文,不代表就會理解中國的文華,很多隻是了解他們本國和當地佛華人的文化,和中國還是有很大差別。

畢竟生活在不同的國家,面臨不同的問題,文化、民俗、語言、飲食都有非常大的偏差。

馬來西亞的排華現象,包括全世界其他國家也是一樣,地位都不是很穩定,基本都是二等公司,有錢沒權。


馬來西亞華人主要是明朝、清朝到民國時期數百年來從中國福建和廣東、廣西、海南等一帶遷移而來的中國人後裔。馬來西亞華人古代多自稱唐人、華人,中華民國成立後開始自稱中國人、華人及華僑,馬來西亞獨立後開始改稱華人、華裔,成為馬來西亞國民,不再自稱「中國人」與「華僑」的華人。

在馬來西亞3170萬總人口中,華人就有664萬,是馬來西亞第二大族群,其中客家人超過165萬。 馬來西亞華人主要分布於吉隆坡(首都)、喬治市(檳城州)、怡保(霹靂州)、新山(柔佛州)、古晉(砂拉越州)、亞庇(沙巴州)和馬六甲市(馬六甲州)等各大城市。

馬來西亞屬於多民族國家,馬來人、華人、印度人(馬來西亞三大民族)都是同時抵達馬來西亞,馬來西亞的原住民並不是馬來人,其實馬來人是從印度尼西亞進入馬來西亞的,但是自第一任首相開始,他們就開始自稱為土著,導致很多人認為馬來西亞人就是指馬來人的現象。


馬來西亞華人,也稱為馬來西亞華裔、大馬華人,是馬來西亞的本地民族之一。

馬來西亞華裔大多數是自明清起數百年來自福建、廣東、廣西和海南等省遷徙至馬來亞的移民及其後代[3]。在馬來西亞,本土華人是第二大民族,總人口約有741萬人。其中包含閩南民系近300萬(其中200萬是福建閩南人)、廣府人100萬、客家人100萬等。

馬來西亞華人占馬來西亞總人口約23.4%,主要分布於吉隆坡(首都)、喬治市(檳城州)、怡保(霹靂州)、新山(柔佛州)、古晉(砂拉越州)、亞庇(沙巴州)和馬六甲市(馬六甲州)等各大城市。此外,根據2010年的人口普查,華人也是首都吉隆坡的第二大民族,占該直轄區總人口的43.2%(馬來人佔44.2%)。



馬來西亞獨立初期華人占總人口大約37.2%。但由於出生率較低以及移民國外,華人占馬來西亞人口22%。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有大量的馬來西亞華人移居或長居在歐美、澳大利亞、新加坡或日本等等。在眾多國家當中,新加坡算是吸納最多馬來西亞華人人口的國家。很多馬來西亞的華人到新加坡工作或念書拿到了學位,選擇留在新加坡發展自己的事業,而後又定居於新加坡。馬來西亞華人有六百多萬,是馬來西亞第二大民族,人口數量僅次於馬來族。馬來西亞華人按族群可分為閩南、客家、廣府、潮州、興化、海南等。另外有部分大馬華族長期受馬來和其他文化影響而形成了新的華人族群,稱為峇峇娘惹或土生華人。

馬來西亞2700餘萬人口中華人將近三成,650餘萬華人中,客家人佔150萬。客家人主要分布在怡保、吉隆坡、沙登、檳城、吉打北部、森美蘭、沙巴等區域。主要來自惠州、嘉應州、揭陽、永定等地。當年在客家人中廣為流傳「千辛萬苦出南洋,一片大海水茫茫。敲錫屎來割橡膠,積存些錢寄家鄉。」 來自廣東惠陽淡水鎮周田鄉的葉亞來,經苦心經營,使原來不滿千人的礦區吉隆坡,建設成為馬來亞早年繁榮進步的大市鎮,奠定了以後作為國都的基礎,因而人們稱他為吉隆坡王。

2013年,馬來西亞全國有2900萬人口,華人是第二大族群,到2012年底有652萬人,客家人占華人的1/4,客家人最多的是梅州,其次是惠州、河婆,馬來西亞客家公會聯合會有76個屬會,分布全國各州縣。


沒有華裔,馬來西亞不會有今天的面貌


馬來西亞,這個和我們相隔不遠、面積不大的國家,和中國有著很深的歷史淵源。馬來西亞華人的移民史可追溯至漢代,唐宋時中國和馬來群島已有頻繁的商業活動和文化交流,元代時已有華人在當地定居的明確記載。到了明代,鄭和下西洋時曾多次在馬六甲停留。至今,作為馬來西亞的一個州,馬六甲仍然保留有大量與鄭和有關的遺跡。一些華人因為和當地人通婚,開始在馬六甲定居,漸漸受馬來文化影響,繁衍開來,但依然保留了華人的很多風俗儀式。此時開始,華人開始在馬六甲形成聚落定居,逐漸成為馬來西亞的重要民族。


在馬來西亞,華社通過中小企業為馬來西亞經濟發展做出突出的貢獻,部分最有名的大企業都來自華人。2009年,華社研究中心出版了《勤儉興邦—馬來西亞華人的貢獻》一書,書中詳盡地講述了一代代華人為馬來西亞做出的貢獻。書中寫道,「華人先輩以自強不息的精神,大膽開發錫礦、拓展農耕地、建立村鎮及塑造井然有序、充滿活力的社會,促使馬來半島各土邦逐漸繁榮起來。至獨立時,絕大部分華人已落地生根並安分守己地以這個國家為安身立命之地了。」


馬來西亞華人不僅搭建了中馬交流的橋梁,而且在加強中馬經貿合作、促進對華投資、增進中馬民間交流等方面做出了積極的貢獻。其中較為知名的馬來西亞華人企業家有「U盤之父」潘健成,現任群聯電子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享有「酒店大王」和「亞洲糖王」之稱的郭鶴年,是馬來西亞最傑出的企業家。2012年12月12日,郭鶴年曾獲得中國經濟年度人物終身成就獎。


馬來西亞總理納吉布曾經表示,沒有華裔社群,馬來西亞不會有今天的面貌;沒有華裔社群的支持,馬來西亞的未來是沒有希望的。

③ 廣府人是馬來人種嗎他們為什麼和越南人還有菲律賓人那麼像

馬來人種這個說法不夠嚴謹,應該說廣東人和越南人菲律賓人等東南亞人都是蒙古人種南亞類型,廣東和東南亞地區自古是百越之地,人種語言都有很大相似性
蒙古人種南亞類型的特點是:眼窩深陷、眉眼間距近、高顴骨、鼻子塌陷且寬、嘴大厚唇且向前突出、面部比較立體不夠平整、皮膚較黑、四肢短小,體味較重

④ 有人說廣府人和廣西說白話的人是同宗,都是馬來人後裔,正確嗎

你才馬來人後裔呢!我是地道的廣府人,我爺爺說,我們祖先從河南搬出來的,先是定居福建,繁衍了九十多代人,因為人口越來越多,家族越來越龐大,便分出去幾十路,搬到廣東共有二十多個地方,搬來廣東到了我這一代是第三十代,所以廣東人中姓李的非常多,在我家粵西,鄰近縣都有很多很多人是李字同宗的,我這公社,九成是李姓的,我村的鄰村,都通一色是姓李。題主以後別亂說話啊!

⑤ 閩南人,廣府人、客家人,這三類人該怎麼區分,從歷史的什麼年間開始區分

客家人:底子是秦代的50萬移民,然後歷代北方移民不斷加入,到唐宋時期逐漸融合形成、在三個民系中時間最早,客家人有南越王趙佗直系後代
形成時間:上古音民繫上古漢語在魏晉簡化為中古漢語那一刻

閩南人:祖先主要大多部分是唐宋之間南遷的開漳聖王軍民光州固始漢人——以唐宋間中原話(河洛話)為基礎形成閩南話的文讀層次

廣府人:底子是宋末的江西和福建閩西等移民,到江西客家話逐漸簡化形成廣府話才形成——廣府話祖地是廣信梧州,祖先主要部分是唐宋之間江西南遷廣東珠璣巷的漢人——以江西客家話(河洛話)為基礎形成的方言系統
晚期中古漢語民系次方言宋末江西客家話 簡化→廣府話,從歷史的宋末明清江西客家話在廣信梧州簡化為廣府話年間開始區分
在三個民系中時間較晚,南宋以後是形成的時間
形成時間:張九齡唐朝開通珠璣巷,江西客家話簡化為廣府話那一刻開始,在梧州簡化

——綜上,到了宋元之際,三大民系已經正式確立了

參考視頻:《中古漢語朗讀將進酒》客家話和閩南文讀就是中古漢語
參考族譜:廣府人族譜

⑥ 廣府民系的分布

廣府人主要居住在廣東、廣西,香港、澳門,海南西部(說儋州話、邁話的村落)、越南東北部(山由族聚居地),以及一些海外華人社區也有分布。
廣東省:廣府民系是廣東省三大民系中的第一大民系,其人口所佔比例近60%,聚居的城市達11個,地方佔全省面積的1/2以上,即廣州、佛山、東莞、中山、珠海、江門、肇慶、陽江、雲浮、清遠、茂名、順德、南海、番禺、龍門、增城、從化、花都、連州、陽山、連山縣、懷集、廣寧、四會、三水、高要、新興縣、高明、鶴山、封開、鬱南、德慶、羅定、陽春、陽江、信宜、高州、化州、吳川、台山、開平、新會、恩平及斗門等。非純以廣府人為主的縣市13個,分別為廣東粵東、粵西、粵北的韶關、湛江、深圳、仁化、樂昌、英德、寶安、電白、遂溪、徐聞及廉江。
港澳地區:
香港特別行政區和澳門特別行政區全境使用粵語,廣府人佔大部分。
廣西壯族自治區:
梧州、南寧、邕寧、橫縣、賓陽、貴港、桂平、平南、藤縣、玉林、北流、容縣、博白、陸川、防城港、東興、欽州、合浦、浦北、靈山、北海、岑溪、昭平、蒙山、賀州、鍾山、百色、崇左、扶綏、寧明、憑祥及龍州。
海南省:
儋州、東方、樂東、瓊中、三亞、昌江及文昌市鋪前鎮浦漁村。
海外:
歐美、澳洲等地區在華人社區,如美國、加拿大、英國、澳大利亞、紐西蘭、荷蘭等地。
東南亞地區,如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度尼西亞、越南、柬埔寨等。

⑦ 廣府人的來歷

廣府人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其從起源到形成有一個歷時二千多年的發育過程。具體而言,廣府人是北方中原人移民,自秦漢到宋明長期互動、磨合、整合和融合的結果。

自秦漢至宋明,這個長達二千餘年的過程,大致可分為雛形、發育和形成三個階段。據明屈大均《廣東新語》記載:「吾廣故家望旅其鄉從南雄珠璣巷而來」。

羅貴帶領珠璣巷人97戶33姓在胡貴妃的掩護下,南遷珠江三角洲地區,開辟了嶺南這片疆土。從此,珠璣巷人在珠江三角洲代代相傳。

從秦代開始至20世紀初粵漢鐵路開通之前的1000多年裡,珠璣巷一直是嶺南與中原地區聯系的最主要通道。大量中原移民經過珠璣巷驛道進入嶺南地區,並在相當一段時期內在珠璣巷聚族而居,然後再向珠江三角洲、港澳、海外等地區繼續遷移。

據史料記載,宋至元初200多年的時間里,珠璣巷153個姓氏的居民陸續南遷,先後達130多次,其中規模最大的一次集體遷移人數超過1000人。珠璣巷後裔遍布珠江三角洲、港澳以及海外地區,人數達數千萬之眾。

(7)廣府人和馬來西亞人有什麼關系擴展閱讀:

由於至少從漢代開始與海外文化的接觸交流不斷,故廣府民系的人民,在三大民系中最具開放性,比較易於接受外來新事物,敢於吸收、效仿和學習西方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

並將傳統文化與之相互融合。廣府人還具有敢於探索和嘗試的拼搏精神,視野較為寬廣,思路較為開闊。

商品意識和價值觀念較強,精明能幹,善於計算,創造了珠江三角洲多元化農業商品經濟,以廣府人為主幹的廣幫商人清中期就已馳名全國。

廣府人由於最早受到海外,尤其是近代西方先進文化思想的影響,得風氣之先,加上強悍的民性,冒險、創新的氣質,因而反抗性和斗爭性也特別強烈,在中國近代史上,精英繼出,在推翻封建帝制、建立新中國以及改革開放、發展經濟中,有一種「敢為天下人先」的最為寶貴的性格特徵。

⑧ 同是廣東人,為什麼客家人像馬來人呢

客家是南方漢族十分獨特的一支,是漢族的重要民系之一,也是唯一一個不以地域命名的民系。在大陸地區,客家人主要分布在廣東梅州、河源、惠陽等縣和江西、四川、廣西等地區,特別的是,客家語在東南亞等地,也是這些國家語言的重要組成部分。據統計,全世界約有8000萬客家人,其中,國內大約有5000多萬人,國外大約有3000多萬人。因此,客家是世界上分布范圍最廣闊、影響最深遠的民系之一。

⑨ 廣府的故事

要了解廣府文化,先要弄清廣府民系。了解了廣府民系,則粵方言的形成與覆蓋的理據就不難明白了。

有兩個古嶺南的戰斗故事,可助我們了解廣府民系分布地區古代社會的變化。一個是秦軍統帥屠睢(sui) 死於南越族人的游擊戰中,另一個是趙佗為完成南越國統一大業而巧設美男計。
公元前219年,秦始皇派屠睢為統帥,率領50萬大軍兵分五路,向五嶺之南進軍。其中一軍駐扎在余干(今江西余干),一軍扼守南野(今江西南康),一軍守鐔城之嶺(今廣西桂北越城嶺),一軍占據九疑要塞(今湖南寧遠境內),還有一軍「處番禺之都」(今都龐嶺附近,屬連縣)」(「處番禺之都」之意爭論不休,今從「五百里為都」之意。參見《廣州文博》l993~1995集刊李龍章《番禺城始建年代及相關問題探討》。)。

在強大的秦軍進攻下,力量分散的百越各小國只好退出部落聚居地,躲入密林深谷之中打游擊。屠睢攻佔番禺後,急於推行暴秦的各項制度,以為可以壓服越族人。但是,早有斷發文身之俗,強悍好鬥的越族人,不肯屈服於秦軍的暴力,同心驅逐外敵,他們利用熟悉地形、善於水戰與爬山設伏的長處,白天隱伏於山林之中,晚上四齣偷襲秦軍,還襲擊秦軍運糧的隊伍,使秦軍夜不能寢。疲於奔命,百越族中的西甌族人還發動了一次大攻擊,殺得秦軍屍橫遍野,並擊斃其統帥屠睢。這故事顯示了嶺南土著人的剛強善戰與不屈服於暴力的本根文化。
明末清初「嶺南三大家」之一的陳恭尹有詩句雲,「五嶺北來峰在地,九州南盡水浮天。」(《九日登鎮海樓》),可借來形容古越族人所處的地理環境。春秋戰國時期,嶺南還是百越族的世界,廣東的青銅時代始於商末西周,但廣東當代出土的這一時期的青銅器文物僅有5件,不過,出土的戰國時期青銅器卻達1000多件,其中,不少還是本地鑄造的。由此可見戰國時嶺南百越族的生產力已有一定的發展。先秦時,嶺南的番禺、肇慶、羅定、清遠、四會、廣寧、揭陽等地,已有越族的「小國」,如稱為番禺、縛婁,陽禺等市鎮型小國。這些「小國」是部落聯盟發展的結果,雖然並沒有在嶺南建起一個統一國家政權,但已是貿易商品的最初集散地。嶺北楚國商人也常來此貿易,出現語言交流現象,因此成熟後的粵語也還帶有一些楚音。那時,番禺的珠璣、翡翠、犀角、象牙等名貴商品,已揚名中原。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既想擴大領土,也垂涎番禺的名貴商品,遂出兵嶺南。
屠睢身亡後,秦軍還是「百足之蟲死而不僵」,百越族人也奈何不得強大的秦軍,雙方僵持不下,形成「秦軍三年不解甲弛彎」之勢。

起初嶺北到嶺南的交通不暢,影響著秦軍的給養。後來,秦將監祿(一說監為官銜,名史祿)率工兵在海陽山開鑿一條水道,連通了湘江與灕江,民間稱為秦鑿渠,也稱零渠(唐代時改稱靈渠)。於是,糧草可以從嶺北水運至嶺南,解決了秦軍給養問題,使秦軍得以打持久戰。
後來,秦始皇派任囂為統帥,率領趙佗等將領,出動樓船沿秦鑿渠南攻百越。水軍參戰,增強了秦軍的戰鬥力,加上任囂、趙佗步步為營的同時,善於安撫越族人,恩威並用之下,終於逐漸平定了越族的反抗。公元前214年,秦始皇統一了嶺南,設置南海、象、桂林三郡。其中的南海郡,相當於今廣東省大部分地區。南海尉任囂在郡治番禺築城,世稱任囂城,這就是廣州建城之始。

任囂、趙佗率軍南下之時,秦皇已命一批遊民。商人隨軍移民;統一嶺南後,秦守軍號稱50萬;設南海郡的次年,秦又發配一批罪人到南海郡建屋築城;秦二世元年(前209),趙佗上書皇帝,奏請撥3萬名無夫家的女性來南海郡為士卒補衣和照顧生活,秦二世撥給1.5萬名女性,這一系列舉措,使南海郡的「中縣人」(漢族人)大大增加。他們帶來了中原文化,也帶來中原的先進生產工具與技術,大大促進了南海郡的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任囂、趙佗採取民族和睦政策,使漢、越民族融洽相處。古越族土著語言屬壯侗語系,由於交流的需要,土著語言逐漸吸收古漢語,出現雛型粵語。

任囂任南海尉時,趙佗任龍川令。他們經營南海郡數年後,中原反抗暴秦苛政的義軍四起。任囂看到秦失人心、早晚覆滅的形勢,也看到嶺南有擁兵自重的有利地勢,便萌發割據之心。無奈病魔不許他再稱雄,他只好把希望寄託到心腹將領趙佗身上。任囂病危之際,委託趙佗代理南海尉一職,並把割據嶺南的計劃告訴他,希望他不要錯過機會,趙佗欣然受命。
趙佗(一些古籍寫作趙他)原籍巨鹿郡東垣縣(今河北真定),他不但有治軍之才,也有治政之才。任囂逝世後,他首先令橫浦、陽山、湟溪等五嶺關隘的守軍塞絕通嶺北的通道,以防北兵南來。接著,清洗不聽號令的秦朝官吏,安插親信擔任重要職務,為稱王立國奠定基礎。公元前206年,劉邦稱帝,建立漢朝,暴秦終於退下歷史舞台。次年,趙佗發兵進攻桂林、象兩郡,趙佗巧設美男計的傳說,說明他進攻時發生過激烈的對抗。

那時,西甌駱裸國之主「後蜀王子」自稱「安陽王」,手下有一位「神人」輔佐。傳說這位神人名皋通,製作了一張神弩,一發能殺300人!

這種神奇武器令趙軍連吃敗仗,於是趙佗暗派太子始潛入安陽王宮。由於太子始生得一表人才,又能言善辯,遂使安陽王之女媚珠芳心大悅。為了討太子始的歡心,媚珠竟盜出神弩,交給太子始毀掉,趙儂遂得擊潰安陽王。這個傳說不能說絕對真實,但也說明了趙佗平定嶺南並非輕而易舉。

趙佗通過武力進攻與拉攏越族首領等計,終於使大多數越族部落歸心。他又把象郡分為交趾、九真二郡,任用友好的越族首領為長官,把原來的嶺南三郡牢牢控制於掌中。從此,嶺南出現安定的局面。公元前204年左右,趙佗自稱南越王,建南越國,在國都番禺擴建任囂城,史稱趙佗城或越城。1997年,在廣州中山四路原市文化局的地下揭出南越國御苑遺址,震動國內外。專家們推測,南越國宮苑的中心在今廣州兒童公園范圍內。

南越國初創時,其統治范圍是:北界西起今廣西三江、龍勝縣南境,經興安嚴關、恭城、賀縣,歷廣東連山、陽山、樂昌、南雄等縣一段,再折向南經連平、和平、蕉嶺;東界從福建永定、平和、漳浦等地到達南海;西界為今廣西環江、河池、東蘭、巴馬、百色、德保,與夜郎、句町等國接壤;南界到今越南中部長山山脈以東及大嶺一線以北。國都番禺處於東、西、北三江交匯之處,航運已有一定發展,成為犀、象,毒冒,珠璣、果布等商品雲集的都會,引來不少客商,語言交流增加,促使雛型粵語進一步變化。

由於越族人多,中縣人居於南越國也只得入鄉隨俗。趙佗對越俗的態度是「良則從之,惡則禁之」。對越族好鬥之俗他明令禁止,但對服裝,習慣卻聽其自然變化,如漢高祖為與趙佗結好,派陸賈南來作說客,趙佗接見他時穿越俗服裝,束發插椎。席地交股而坐。趙佗除了帶頭與越俗同化外,還大力提倡漢越通婚,趙家與越族名門呂家結為秦晉之好,融洽了漢越關系。他還推廣漢族的語言文字,使漢文化在國中佔了重要地位,越族語言因而更加與漢語融合,雛型粵語得以進一步發展。

後來,對中縣人有較強抗拒心理的部分越族人向西江流域或西南方的茂名、徐聞、合浦,乃至廣西遷移,使粵語地域有所擴大。

趙佗推行友好睦鄰的政策,對漢朝,只有幾年關系不好,其他時間皆友好往來。趙佗於公元前196年臣服於漢朝,使漢越貿易合法化,中原地區獲得南越國的特產,南越國也得到中原提供的農業生產必需品,如鐵器工具及馬、牛、羊等牲畜。後來呂後執政時,歧視南越,斷絕供給南越生產必需品。趙佗一怒之下於呂後五年(前183)自尊為「南越武帝」,發兵攻打長沙,呂後便派兵攻打南越,卻攻不進嶺南。呂後死後,漢文帝再派陸賈南來,與趙佗盡歡而別,陸賈還朝時,趙佗進貢了一批珍品給漢文帝。托陸賈帶回的趙佗《報文帝書》是見於典籍最早的嶺南文學作品,此後,嶺南與中原的政治、經濟聯系再次增強,使嶺南的經濟順利發展。

趙佗活了一百餘歲,南越國歷五主,到漢元鼎六年(前111年),終為漢朝所滅。漢滅南越國後,在嶺南設南海、蒼梧、鬱林、合浦、九真、交趾、日南、珠崖、儋耳等9郡。元封五年(前:106年),設交趾部統轄上述9郡,交趾部的治所設於廣信(包括今廣東封開至廣西梧州一帶)。
趙佗活了一百餘歲,南越國歷五主,到漢元鼎六年(前111年),終為漢朝所滅。漢滅南越國後,在嶺南設南海、蒼梧、鬱林、合浦、九真、交趾、日南、珠崖、儋耳等9郡。元封五年(前:106年),設交趾部統轄上述9郡,交趾部的治所設於廣信(包括今廣東封開至廣西梧州一帶)。

史家認為,廣信之名寓「初開粵地宜廣布恩信」之意。廣信位於嶺南腹心之地,地處灕江、賀江、西江交匯之口,扼水陸要沖,故為漢代所重視。

此後,廣信作為嶺南的政治、文化中心,發展了300餘年,其對粵語的發展是頗有影響的。
秦鑿靈渠把湘江與灕江溝通,從而成了中原漢人進入嶺南歷史上第一條水上主要通道,而由灕江轉入西江到嶺南,必先進入廣信一帶。秦統一嶺南後,廣信一帶已有不少秦守軍駐守,此處扼西江咽喉,沿江東向可達番禺,溯江向西可達南寧,乃戰略要地。因此,漢族移民也大批居於此地,加速此地的開發。在漢代,廣信也出現了幾位學問家,如陳欽、陳元父於及士燮等。古籍載,交趾太守士燮的威望可媲美南越王趙佗,可見其影響之大。因此說,廣信一帶的百姓在粵語發展過程中,是曾起了一定作用的,今日的西江流域兩岸縣市的粵語,與珠江三角洲的粵語語音,語匯比較一致,也可證明這個結論。(參見葉國泉、羅康寧:《粵語源流考》,載《語言研究》1995年第一期。)不過,也不能說粵語形成於廣信一帶,因為西漢惠帝時,入仕朝廷的番禺人張買。「能為越謳,時切諫諷」,可見西漢時番禺也流行越(粵)語。

西漢時南海郡治所仍在番禺,南海郡轄番禺,中宿(今清遠)、四會、博羅、龍川、揭陽6縣(東漢時增加增城),東漢獻帝建安八年(203年),交趾部改稱交州,州治仍在廣信。建安十六年(211年),交州刺史步騭到番禺視察時,認為番禺農業、商業發達,地勢更有利於發展,故於建安二十二年(217年)遷交州治所到番禺。此後番禺重新成為嶺南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吳黃武五年(226年)交廣分治,設廣州,以後廣州的中心地位持續了千多年,粵語的發展成熟便主要在廣州一帶。

晉代,大批中原人南遷嶺南,也把中原的漢語帶到嶺南。至唐代,有詩人詠道:
北人避胡多在南,
南人至今能晉語。

唐代,商業的交流在番禺一帶更盛,還有官員被貶到嶺南,皆使粵語吸收了不少中原語音。與此同時,粵語在發展過程中變得更規范化與書面化,形成比較獨立的語言體系。

今日的粵語還保留著不少中古時代的漢語語音,且看杜甫的一首五言律詩: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朗讀此詩,廣州話比普通話更押韻。因為,深、心、金、簪這四字粵語音同韻,而普通話現代語音中卻不同韻。另外,「家書抵萬金」的「抵」字,廣州人一讀已知是「值得」之意,但北方人一般不理解。這是因為粵語保留了部分中古音與古詞彙。粵語還保留了古四聲,故廣州人學起近體詩聲韻時也較容易掌握。
唐末宋初,粵語己成為一個獨特的語系,「自立門戶」,較少吸收中原語言了。在構詞、語法、讀音等方面,也都成熟起來,其語音、詞彙,大體已奠定了現代粵語的基礎。宋代的粵語,已與北方漢語語音相距甚遠了,廣州與珠江三角洲一帶,也成了粵語流通區域的主體。元代,雖有大批隨宋末小朝廷南下的官民留居廣州地區,帶來不少北方語言,但己產生不了多少作用,明代,粵語已與現代粵語大體相同,清至民國,由於與外國人交往增多,粵語中也吸收了一些外來語。隨著廣府人出國及遷居港澳者增多,粵語的影響更加擴大。

在長期的發展中,粵方言成為漢語方言七大支系之一(另六大支系是:北方方言、吳方言、湘方言、閩方言、客方言、贛方言)。當代學者認為,廣東境內的粵方言可以分為幾個片:一、廣府片,主要分布在廣州、佛山、南海、番禺、順德、三水、花縣(今花都)、從化、增城、清遠,龍門、佛岡、東莞、寶安、深圳、中山、珠海、肇慶、高要、高明、新興、雲浮、英德等縣市,韶關、曲江、樂昌等縣市的城區,以及香港、澳門也屬這一片,總計廣府片人口約2000萬。二、高廉片,主要分布在陽江、陽春、茂名、高州、電白、信宜、湛江、遂溪、化州、吳村等縣市,人口約600萬。三、羅廣片,主要分布在四會、羅定、德慶、廣寧、懷集、封開、鬱南、陽山、連縣、連山等縣市,人口約700萬。四、四邑片,主要分布在鶴山、江門、新會、恩平、開平、台山、斗門等縣市,人口約400萬。合計今廣東省使用粵語人數在3800萬左右。此外,廣西的梧州、蒼梧、賀縣、南寧、柳州、邕寧、崇左、寧明、橫縣、桂平、平南、玉林、北流、容縣、岑溪,藤縣、蒙山、貴縣、昭平、博白、欽州、合浦、浦北、靈山、防城、北海等縣市也使用粵語,人口約1300萬。海南省的石碌、八所、三亞、白駢,陵水、鶯歌海等地的廠礦、林場、鹽場等企業單位多流通粵語,儋州話也可歸入粵語系統,合計使用粵語人口約幾十萬。還有南北美洲、大洋洲、東南亞、歐洲、非洲不少華僑、華人也使用粵語,人口約1500~2000萬之間。總計起來,全世界使用粵語人數約有7000萬!(見李新魁《廣東的方言》,廣東人民出版社,1994年10月版)

在粵語各個片之間,乃至各方言點之間,在語言方面存在或大或小的差異,特別是四邑片與廣府片之間有更大差異,故近人有從廣府文化中分出一個「五邑文化」(按:舊時稱「四邑」,指新會、台山、開平、恩平」;今稱「五邑」,指舊四邑加鶴山)。近代一兩百年來,廣東省省會所在地廣州的語音,成為粵語區各地的標准音,廣義的廣州話是指粵方言(粵語),狹義的廣州話則指作為標准音的廣州市所使用的語言。

粵語的形成與覆蓋大致如上述。但廣府民系的「廣府」怎樣解釋?這是因為唐代對廣州一帶已有「廣府」之稱,而明清更有以廣州為治所的廣州府,廣州府人簡稱廣府人。廣府民系的人口組合是怎樣的呢?學者認為,嶺南三大民系——廣府民系、福佬民系、客家民系,其人口組合大致在宋元之際形成,雖同屬嶺南漢族居民,但也有不同的文化特徵。廣府民系居民較多是古南越族自秦以後最早實現漢化的古嶺南人的後裔,福佬民系與福建東南沿海古甌越(閩越)族有較直接的文化淵源關系,客家民系是較後從中原移入定居於嶺南的移民後裔。
當然,由於社會的發展、人口的遷徙,不要說當代,就是在明清,廣府民系地區的人民已非一定是古嶺南人的後裔了,特別是廣州及珠江三角洲的城市中,更有不少是兩晉兩宋移民的後裔,他們生活於廣府民系地區之中,成了廣府人,潛移默化地受了地域文化的影響,又為廣府文化的發展作出了不少貢獻。廣府人崇尚「英雄莫問出處」一語,一般只重實干成效,不喜歡炫耀出身,資歷(這就是廣府文化大眾性的體現)。因此,要深究廣府民系居民的先祖分類比率,其實是不可能的。

熱點內容
西班牙8號球員有哪些 發布:2023-08-31 22:08:22 瀏覽:1440
怎麼買日本衣服 發布:2023-08-31 22:08:20 瀏覽:783
紐西蘭有哪些人文景點 發布:2023-08-31 22:06:06 瀏覽:1170
皇馬西班牙人哪個台播 發布:2023-08-31 22:05:05 瀏覽:1342
新加坡船廠焊工工資待遇多少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2:01:05 瀏覽:1406
緬甸紅糖多少錢一斤真實 發布:2023-08-31 21:57:45 瀏覽:1085
緬甸200萬可以換多少人民幣 發布:2023-08-31 21:57:39 瀏覽:1039
紐西蘭跟中國的時差是多少 發布:2023-08-31 21:53:49 瀏覽:1998
中國哪個地方同時與寮國緬甸接壤 發布:2023-08-31 21:52:06 瀏覽:1061
土耳其簽證選哪個國家 發布:2023-08-31 21:37:38 瀏覽: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