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馬來西亞 » 馬來西亞第一個封建王國是什麼

馬來西亞第一個封建王國是什麼

發布時間: 2022-08-19 07:13:25

1. 五個七世紀末的歐亞國家名稱

唐帝國,沒必要介紹了吧
法蘭克的莫洛溫王朝統治法蘭克王國的第一個王朝。相傳以創立者克洛維的祖父法蘭克人酋長墨洛維(?~458)的名字命名。481年克洛維繼其父希爾德里克一世成為法蘭克人酋長之一,勢力局限於萊茵河口以南濱海一帶。486年克洛維在蘇瓦松消滅了羅馬在高盧的殘余勢力,開始確立王權。他進而消滅法蘭克其他酋長的勢力,打敗了阿勒曼尼人和西哥特人,迫使高盧東南部的勃艮第王國臣服,王朝勢力擴展到高盧大部分地區和萊茵河東岸。511年克洛維死後,4子分別以巴黎、奧爾良、蘇瓦松和梅斯為中心平分王國領土 ,並合力於534年吞並了勃艮第王國。經過幾個王國間長期爭戰,法蘭克於558~561年在克洛塔爾一世統治下短期統一。克洛塔爾一世諸子又將王國分為奧斯特拉西亞、紐斯特里亞與勃艮第三部分 。613年復由克洛塔爾二世統一。639年國王達戈貝爾特(623~639在位)死後,王國重告分裂。在長期混戰中,王權逐步削弱,實權落到掌管宮廷事務和王室地產的宮相手中,國王成為無權的「懶王」。687年奧斯特拉西亞宮相赫里斯托爾的丕平統一全國,751年其孫宮相丕平(矮子)廢墨洛溫王朝末王希爾德里克三世(743~751在位)自立。丕平三世的兒子,卡爾,後來被稱為查理曼大帝,也就是卡爾大帝,開創了加洛林王朝。
http://ke..com/view/174529.htm
拜占庭帝國(Byzantine Empire)或東羅馬帝國(Eastern Roman Empire)是在西羅馬帝國崩潰後依然存在的羅馬帝國東半部。拜占庭帝國通常被認為開始自公元395年直至1453年(實際始於八世紀)。在其上千年的存在期內它一般被人簡單地稱為「羅馬帝國」。
9-11世紀的拜占庭帝國 拜占庭的文化和語言大多數是希臘的,軍事上已經與古羅馬大相徑庭了,在羅馬分裂東西之後,西羅馬繼承了古羅馬的步兵方陣的戰斗方式,而東羅馬則開始嘗試著以重騎兵代替步兵作為戰斗主力。但拜占庭人將自己視為羅馬人,對東羅馬的羅馬人來說,這並不自相矛盾。他們的語言是希臘語,他們的文化在許多世紀中是希臘文化,但到7世紀為止他們的官方語言是拉丁語。他們周圍的國家(東方的波斯帝國和阿拉伯帝國,西方的歐洲國家,北方的俄羅斯)都將他們稱為羅馬人。假如有人將他們稱為「希臘人」,那麼這對他們來說是一種侮辱,因為「希臘人」表示「原始人」。一直到17世紀這個帝國不被稱為拜占庭帝國。從17世紀開始,西方的歷史學家為了區分(實際上相當不同的)古代的羅馬帝國與中世紀的羅馬帝國引入了拜占庭帝國這個稱法。這個稱呼來源於其首都君士坦丁堡的前身:古希臘的殖民地拜占庭城。

http://ke..com/view/25057.htm
倫巴第王國(倫巴德王國)(568~774)
Lombard,Kingdom of
倫巴德人在義大利北部建立的封建王國。疆域大體包括近代的倫巴德以及威尼西亞、利古里亞和托斯卡納的大部分地區。首都為帕維亞城。
倫巴德人是日耳曼民族的一支,1世紀居住在易北河下游一帶,5世紀初遷至多瑙河中游,後因阿伐爾人侵襲,首領阿爾博因率部於568年進入拜占庭帝國統治下的義大利,佔領倫巴底和托斯卡納等地,建倫巴德王國,後又攻佔帕維亞並定都於此。征服之初,倫巴德軍事貴族勢力強大,各地公侯割據稱雄 。643年,國王羅塔里指令各公侯交出一半地產,以助王室,國勢穩定。727年,國王留特普蘭德頒布一系列法令,進一步強化了王權。其後,倫巴德加強對外貿易,積極擴張,勢力達到義大利中部,建立起斯波萊托和貝內文托兩個獨立公國,751年奪取拉文納,並企圖奪取教皇駐地羅馬城。應羅馬教皇斯蒂芬二世之請,法蘭克國王丕平(矮子)於754年和756年兩次遠征義大利,擊敗倫巴德人,奪回拉文納,交還教皇。773年查理(見查理大帝)征服倫巴德,廢黜倫巴德末代國王 德西迪里,774年並入法蘭克王國。
倫巴德人在入侵中殺死大批羅馬顯貴,沒收了許多大、中奴隸主和教會的地產,並向保留地產的羅馬人索取1/3的收獲物作貢賦。從而促進了義大利北部奴隸制生產關系向封建生產關系的轉化。倫巴德血緣公社開始瓦解,建立起以地域劃分的農村公社——馬爾克分社。土地可以買賣、轉讓和抵押,農村公社內部逐步兩極分化,大部分社員失掉份地,與原羅馬的自耕農一起淪為半自由的佃農。另一方面,倫巴德的軍事貴族奪佔大量土地,成為大地產所有者。在此基礎上,國王羅塔里於643年主持編纂了《倫巴德法典》,此後各代國王陸續增補,形成倫巴德人習慣法的匯編。
http://ke..com/view/162728.htm
西哥特王國5~8世紀初西哥特人在西羅馬帝國境內高盧西南部和西班牙建立的日耳曼國家。376年西哥特人遭到匈奴人襲擊 ,被趕過多瑙河,進入羅馬帝國。410年,西哥特人在阿拉里克(395~410在位)率領下洗劫了羅馬城。同年阿拉里克卒,由阿陶爾夫斯繼任。415年,他率領西哥特人在西班牙定居。418年末,阿拉里克之孫狄奧多里克一世(418~451在位)率領西哥特人,以西羅馬帝國同盟者身份定居於阿奎丹,建立了第一個日耳曼王國,定都土魯斯。嗣後再次侵入西班牙 ,把汪達爾人和阿蘭人排擠到北非;蘇維匯人則被局蹐於伊比利亞半島西北一隅。
國王尤里克在位期間(466~484),西哥特王國頒布法典,廢除了與羅馬的同盟關系。領土包括高盧西南部和西班牙大部。尤里克之子阿拉里克二世484年繼位後,於507年在武耶一戰被法蘭克國王克洛維所敗,本人被殺,失去高盧大部分土地。此後王國中心移到西班牙,6世紀中葉定都於托萊多。利奧維吉爾德在位期間(約569~586),國勢強盛,西哥特人合並蘇維匯王國,從拜占庭回科爾多瓦等地。
西哥特的封建制度是在瓦解的羅馬奴隸制和解體的日耳曼氏族公社的基礎上產生的。西哥特人奪取羅馬大地主2/3的耕地、1/2森林以及部分奴隸、隸農和工具。在羅馬私有制的影響下,馬爾克公社瓦解,部分公社成員淪為依附農 、隸農和奴隸,而國王、親兵和基督教阿利烏派神職人員則成為封建大地主。後來羅馬大地主也逐漸與西哥特大地主合流。大地主以服役為條件把土地授與他的親信和親兵,形成封建等級土地所有制。為了維護王國的統一,國王雷卡雷德一世(586~601在位)於589年召開第三次托萊多宗教會議,定羅馬基督教為國教。711年阿拉伯人侵入西班牙,714年滅西哥特王國。
http://ke..com/view/307603.htm

2. 世界上第一個封建王朝、第一個封建統一王朝、第一個封建帝王是哪個

第一個封建王朝 西周
第一個封建統一王朝 秦朝
第一個封建帝王 秦始皇
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標志著西歐開始封建社會.
第一個封建國家是西周(屬於典型的封建農奴制國家),當然,在西周的周圍還有很多商遺民的奴隸制小城邦,但根據文獻和實物考證西周及其主要的諸侯國是屬於封建農奴制度是可以肯定的這就是所謂「封建諸侯以屏周」。應該肯定的是西周是世界上第一個封建制度國家。所謂戰國式的封建制度是指「廢井田而開阡柏」用私田代替了公田,用地主代替了封建領主,用佃農代替了農奴,用實物地租代替了勞力地租(勞力地租是指農奴租用封建領主的土地,作為回報農奴必須在封建領主的公田上耕作即所謂「助耕」,當然封建領主會提供「助耕」期間的伙食,並且秋收時封建領主會讓農奴聚集在大堂山呼萬壽無疆和分享羊酒和陳米,這就是「食堂」一詞和秋收慶典的來歷)。地主和封建領主的區別在於和勞動者的關系;地主和佃農是主雇關系,即所謂「僱傭」。封建領主和農奴的關系是主從關系即宗主和子從,農奴不得隨意離開土地,永遠被束縛主子的領地上。

秦朝
秦始皇
1、發展(戰國):商鞅建立縣制,百官服,從君主法令的封建官僚制度建立。

2、確立(秦朝):一整套封建君主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政治制度的建立。(確立皇權的至高無上的皇帝制,中央三公九卿的官制,地方推行郡縣制)。

3、鞏固(西漢):①漢景帝「削藩」平定七國三亂。②漢武帝頒布「推恩令」削奪王侯爵位,解決王國問題。③「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加強思想專制,鞏固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

4、完善(隋唐):①三省六部制,三省長官相當於宰相,相互牽制和制約,避免宰相的專權,又一定程度上牽制君主專制,是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進一步完善。②科舉制,使門第不高的有才能的人參加到政權中來,擴大了統治階級的基礎。

5、加強(北宋):採取「杯酒釋兵權」將地方的行政、軍事、財政權力收歸中央,防止了地方割據局面的出現,加強了中央集權。

6、發展(元朝):在中央設中書省,是全國最高行政機構,保證了中央統一政令的實行。在地方設「行省」實行行省制度,對後也影響深遠。

7、強化衰落(明清):明朝廢丞相,形成君主獨裁的局面,在地方廢行省,設三司,進一步削弱地方勢力,還遍設廠衛特務機構,實行八股取士,這是專制主義強化的突出表現。清朝沿用明制,後增設軍機處,大興文字獄,使君權空前加強,形成極端的君主專制統治,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達到頂峰

3. 馬來西亞是怎樣成立的

早期,印度文明支配和主導著馬來西亞,印度教和佛教文化輸入該國。公元初馬來半島建立了羯荼國、狼牙修、古柔佛等古國。

從7世紀到14世紀,三佛齊的影響力也延伸至馬來半島和婆羅洲的大部分地區。直到14-15世紀,三佛齊覆滅後不久,10世紀傳入的伊斯蘭教才在馬來半島奠定根基。這個地區分裂成眾多以伊斯蘭教為主的蘇丹國,其中最突出的是15世紀初以馬六甲為中心的馬六甲王國。

馬六甲王國覆滅後,末位蘇丹兒子建立了柔佛王國。當時馬來群島分裂為眾多小國家,包括亞齊、汶萊、柔佛、霹靂、萬丹、日惹、吉打、雪蘭莪、蘇祿和登嘉樓等。

16世紀末以後,歐洲商人在馬來西亞發現發現了不同的資源,如錫礦、胡椒和金礦等,歐洲殖民勢力繼續在這個區域擴張。各蘇丹國國勢虛弱為從其它地區人民移入這些馬來故土創造了條件。布吉人在1699年刺殺了柔佛末位馬六甲血統蘇丹,控制了柔佛和雪蘭莪,米南加保人也遷入馬來亞並建立了森美蘭。

柔佛的覆滅在馬來半島上留下了一個權力真空,霹靂成為蘇丹國中的領導者。暹羅的大城王國將北部的吉打、吉蘭丹、北大年、玻璃市和登嘉樓變成自己的屬國。

18世紀,第一批外來移民湧入馬來西亞,包括阿拉伯人、印度人、華人。

1942年至1945年,馬來亞被日本佔領,激起地區的反殖民民族主義。馬來西亞共產黨在英軍的召集下成立人民抗日軍,進行抗日游擊戰。1945年日本投降後,馬共開始轉為進行反英殖民活動,進行罷工、罷課,與英殖民政府關系日益緊張。

1948年6月,霹靂和豐有三名歐洲籍的園丘主管被殺害,英殖民政府宣布馬共等多個左冀政黨為非法組織並展開取締,馬共從和平斗爭轉為武裝斗爭,再次走進森林展開游擊戰,全馬進入緊急狀態。

1949年,馬來亞民族解放軍(後改名馬來亞人民解放軍)成立,游擊戰一直堅持到1960年代,之後漸漸退守於馬泰邊境的森林之中。在英國軍方的強烈鎮壓,加上中國停止輸出革命,斷絕一切對東南亞各國共產黨的援助,停止武器和糧食支援。失去了中國的援助之後,馬共相繼放下武器向東南亞各國政府投降。

1957年,馬來亞聯合邦宣告獨立。1959年6月3日,英屬的新加坡被英殖民政府授予自治地位,英屬砂拉越和英屬北婆羅洲(沙巴州)也相繼在1963年7月22日和8月31日被授予自治地位,三者自治時期其國防、外交、財政、內政等事務仍由英國政府所掌管,但並未從法律上獲得正式獨立。

經多次爭論對抗,馬來半島十一州、沙巴州、砂拉越州及新加坡終於於1963年9月16日組成馬來西亞。

1965年8月8日新加坡退出馬來西亞。

(3)馬來西亞第一個封建王國是什麼擴展閱讀

馬來西亞首都吉隆坡的歷史

18世紀,英國勢力雖然進入馬來半島, 但英國採取不幹預政策, 對其他馬來土邦基本上不聞不問。1860年,吉隆坡建城。1867年以後, 英國開始改變政策,趁著各馬來土邦的政治紛爭, 將其影響力滲透至霹靂、雪蘭義、森美蘭和彭亨, 派駐參政司(Resident)協助管理。

1893年,霹靂參政司瑞天成(Sir Frank Swettenham)建議把四州組成一個統一的行政單位, 以劃一行政, 節省費用, 並可利用其他三州的經濟資源來解救彭亨的財政困難。 1896年,馬來聯邦正式成立,以吉隆坡為首府, 俗稱「四州府」。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日軍於1942年1月11日佔領吉隆坡。盡管戰斗損傷極少,但在日軍僅在佔領吉隆坡幾周內的時間,屠殺了超過五千名華人,並將數千名印度人當做苦力強制去修緬甸鐵路,造成大量人員死亡。1945年8月15日,日軍將領板垣征四郎向英軍投降,吉隆坡結束了44個月的日佔時期。

1957年,吉隆坡成為剛從英國獨立的馬來亞聯邦(Federation of Malaya)的首都。當時,首任總理東姑阿都拉曼在吉隆坡的默迪卡體育場(Stadium Merdeka)宣讀獨立宣言。

1963年成為馬來西亞聯邦的首都。

1974年,吉隆坡自雪蘭莪州劃分出來,組成第一個受馬來西亞聯邦政府管轄的聯邦直轄區。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馬來西亞

4. 歷史上帝跨亞歐非的大帝國都有誰分別是什麼時候開始成為地跨三洲的

歷史上地跨歐、亞、非三大洲的帝國一共有六個,簡單介紹一下這些大帝國的各階段歷史。

第一個帝國:波斯
波斯是伊朗在歐洲的舊稱譯音。歷史上在這一西南亞地區曾建立過多個的帝國。

波斯和伊朗
自從前600年開始,希臘人把這一地區叫做「波斯」。這個名稱來自於波斯的一個地區帕斯(Pars)。直到1935年,歐洲人一直使用波斯來稱呼這個地區和位於這一地區的國家。而波斯人則從薩珊王朝 開始稱呼自己的國家為「伊朗」,意為「雅利安人的家園」。
1935年,波斯國王禮薩·沙·巴列維宣布國際上該國應被稱作「伊朗」。但波斯一詞在這之後還有人使用。
在中文裡,「波斯」被用於描述1935年之前的事,或該民族從古就有的事物,如波斯語和波斯地毯。現代政治、經濟等事物則用「伊朗」一詞。

波斯諸帝國
在波斯,歷史上有多個帝國先後建立、興盛、和衰亡。
阿契美尼德王朝 (前648年-前330年)
居魯士二世大帝阿契美尼德帝國,又稱波斯「第一帝國」。公元前549年居魯士二世統一波斯,建立阿契美尼德王朝。居魯士二世擊敗了當時統治波斯的米底人(Median),使波斯成為一個強盛的帝國。前539年,居魯士佔領巴比倫。
到了大流士一世,帝國疆域得到了空前的發展。向東大流士進軍印度河流域,在西線對希臘的進攻則由於馬拉松戰役(前490年)的失敗而功敗垂成。其子薛西斯一世後來再度對希臘用兵遭受失敗。
阿契美尼德帝國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帝國之一。
希臘時期(前330年-前170年)
前334年馬其頓人亞歷山大大帝的希臘大軍擊敗大流士三世,波斯成為馬其頓帝國的一部分。亞歷山大的帝國很快就分崩離析。亞歷山大手下大將塞琉西一世自立塞琉西王朝,以敘利亞為中心,統治波斯地區。
這一時期波斯成為東西方的交流的一個樞紐:絲綢之路由此連接中國,佛教從印度傳來,瑣羅亞斯德教則西去影響了猶太教。
塞琉西王朝的後期在前238年東部的安息(帕提亞)和大夏(巴克特里亞)獨立之後,東部被貴霜王朝所擾,西面又面臨羅馬帝國的擴張,最終被羅馬帝國和安息瓜分。
安息帝國(前170年-226年)
安息帝國位於今天的伊朗的東北部,與羅馬帝國隔幼發拉底河為界,首都泰西封位於今天的伊拉克首都巴格達附近。兩個帝國之間連年戰爭。同時安息帝國與東鄰貴霜王朝也是戰事頻傳。帝國國力衰竭,各地軍閥割據。
薩珊王朝(226年-650年)
亞茲德的瑣羅亞斯德教神廟226年阿爾達希爾一世經過兩年的戰爭,推翻安息帝國,建立薩珊王朝,首都泰西封。薩珊王朝因阿達希爾的祖父而命名。波斯自阿契美尼德帝國之後第一次統一,被認為是第二個波斯帝國。薩珊帝國多次與羅馬帝國開戰,曾俘虜過一個羅馬的皇帝。
薩珊帝國是一個高度中央集權的帝國,以瑣羅亞斯德教為國教,全體人民分為教士、軍人、文人、和平民四等。基督教中天主教被迫害,景教則得以發展。
由於對東羅馬帝國的連年征戰,薩珊帝國對臣民橫征暴斂,同時加強對宗教的控制,造成暴亂迭起,在629年和642年,兩任皇帝遇刺,帝國終於崩潰。
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國和波斯間的友好往來較頻繁,《魏書》記載,波斯使臣來中國交聘達數十次之多,給北魏皇帝帶來的各種禮品,有珍物、訓象等。1970年,在甘肅張掖大佛寺出土了六枚波斯薩珊王朝銀幣。帝國崩潰後,薩珊王朝末代皇帝的兒子俾路支逃到了中國。

伊斯蘭教時期(650年-1290年)
786年-809年哈倫·拉希德統治時期的阿拔斯王朝諸行省混亂的薩珊帝國迅速被新興的伊斯蘭教指引下的阿拉伯帝國擊潰。波斯成為阿拉伯帝國的一部分。阿拉伯語成了通行的語言,伊斯蘭教迅速取代了瑣羅亞斯德教,各地大量興建清真寺。
750年阿拔斯王朝統治阿拉伯帝國,而波斯人則在政府中取得了支配地位。在這期間波斯的文化得到巨大的發展。
9世紀後,阿拔斯王朝因內部叛亂不治而國勢日衰,割據局面形成。1037年從東北方來的塞爾柱人佔領波斯,1205年花剌子模征服波斯。

蒙古人的統治(1219年-1500年)
1219年成吉思汗率大軍滅花剌子模,之後他的孫子旭烈兀征服波斯和阿拉伯,建立伊兒汗國。1295年伊兒汗國大汗入伊斯蘭教。1370年到1405年,波斯成為帖木爾帝國的一部分。帖木爾死後波斯陷入混亂和割據。
伊兒汗國時期,是中國和波斯文化交流得到空前發展的時期。不少精通中國天文、歷法、醫葯的學者隨旭烈兀來到波斯進行交流。
1405年到1433年,中國明朝的穆斯林太監鄭和組織船隊下西洋,多次到達波斯。鄭和在斯里蘭卡立的石碑用中文、泰米爾語、波斯語三種文字寫成。阿拉伯語和波斯語在明朝穆斯林的經堂教育中廣被使用。

薩非王朝(1500年-1722年)
阿拔斯大帝薩非王朝(又譯薩法維王朝)是一個突厥人建立的帝國,其建國的英主伊斯邁爾一世統一波斯,並把疆土擴展到今天的亞塞拜然、伊拉克、和阿富汗的一部分,以什葉派的「十二伊瑪姆」教義為國教。薩非王朝與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戰爭不斷。1588年阿拔斯大帝繼位,遷都伊斯法罕,與土耳其講和,趕走烏茲別克人,從葡萄牙人手中奪得波斯灣中的小島巴林,使波斯成為伊斯蘭世界的最重要的文化中心。

歐洲人的「大博弈」(1722年-1914年)
1722年俄國的彼得大帝聯合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入侵波斯,之後波斯國內又爆發了遜尼派教徒為抵抗被迫強制信奉什葉派的暴動,薩非王朝滅亡。
1779年至1925年,波斯在卡扎爾王朝的統治下,被北面的俄國和東面以印度為基地的英國所蠶食,其領土中分出了英國勢力的巴林、阿富汗的一部分,和俄國勢力的亞塞拜然、吉爾吉斯斯坦、土庫曼、塔吉克、烏茲別克。俄、英在此的戰略競爭被稱為「大博弈」。

第一次世界大戰及之後(1914年-1935年)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參戰的俄國、土耳其、英國(經阿富汗)和德國(經土耳其)均向波斯派出軍隊以控制波斯的油田。戰後波斯北部被英國駐軍控制。1925年禮薩·沙·巴列維推翻卡扎爾王朝建立巴列維王朝,而直到冷戰期間,英國及蘇聯還一直對波斯保持影響力。
1935年,禮薩·沙·巴列維將波斯在國際上更名為伊朗。

第2個帝國:亞歷山大帝國(馬其頓帝國)
馬其頓帝國是歷史上第一個地跨歐、亞、非三洲的帝國,其疆域東自阿富汗及印度的西北部,西抵義大利,北從中亞細亞、裏海和黑海起,南達印度洋和非洲北部。

起源
馬其頓地處希臘東北邊睡,其民族淵源尚無定論,可能是伊利里亞人(Illyrians))、色雷斯人(Thrance)和希臘的多利亞人的混血後裔。由於偏僻落後,被繁榮的希臘稱為野蠻人。約在公元前6世紀下半葉.馬其頓完成了統一,實行君主制。

崛起
馬其頓在希波戰爭初期依附於波斯,但又背著波斯人給希臘人暗送情報。公元前5世紀末,國都從西北山區的埃格(Aigai)遷往東南沿海的佩拉(Pella)。到公元前4世紀,攝政王腓力二世(Philip II)(公元前359—前336年)在廢黜幼主,自立為王,推行了一系列改革。腓力二世借鑒希臘的先進經驗,並採取的馬其頓特色的舉措,強化王權、削弱貴族會議和公民大會的權力,推行幣制改革,採用金銀復本位制。最重要的是他的軍事改革,建立了一支忠於國王的常備軍,創建了強有力的馬其頓方陣。後來他又侵佔了色雷斯的金礦,每年又有一穩定的收入以擴充軍事。馬其頓軍隊的戰鬥力超過了希臘其他城邦的軍隊。腓力為了准備進軍東方各國,還建立了一支強大的艦隊。
腓力二世在國勢強大後,趁著希臘處於城邦混戰之際南下侵略希臘。公元前338年,以雅典、底比斯為首的反馬其頓盟軍與馬其頓軍決戰於中希臘的克羅尼亞,盟軍慘敗。第二年,腓力在科林斯召集各邦開會,宣布希臘各城邦成立聯盟,幾乎全希臘都承認了馬其頓的霸權,並決定進攻波斯。公元前336年,腓力在他女兒的婚宴上遇刺身亡。王位由腓力20歲的兒子亞歷山大(即亞歷山大大帝)繼承。

征服
亞歷山大帝國地圖腓力二世被害後,希臘各邦再度出現丁反馬其頓起義。年僅20歲的亞歷山大繼位以後,在不到半年的時間之內迅速鎮壓了叛亂。
前334年春,亞歷山大渡過了赫勒斯滂海峽進攻波斯帝國,亞歷山大的軍隊與波斯王大流士三世的軍隊在小亞細亞的格拉尼庫斯河(Granicus)畔首次展開會戰,希臘軍大勝,不到半年即佔領小亞細亞。公元前333年,亞歷山大率軍在敘利亞的伊蘇斯平原(Issus)平原大敗大流土三世親率的10萬多波斯軍,俘虜了大流士的母親、妻子和兩個女兒。大流士三世向東潰逃。
公元前333年亞歷山大征服了敘利亞、腓尼基各城市。次年又征服了埃及,在埃及建築了一座新城叫做亞歷山大里亞。
亞歷山大於公元前331年春季又離開埃及,繼續東征。渡過幼發拉底河與底格里斯河,十月間在阿貝拉又與大流土三世軍隊發生戰爭。報傳說波斯軍隊約有四十萬人之多,有馬步隊、象兵,但皆被亞歷山大擊敗,大流士三世又東逃。亞歷山大繼續前進攻克了巴比倫城。他從巴比倫又東行,進入波斯本土,佔領波斯的蘇薩與波斯波利斯兩個都城,獲得大量金銀及珠寶後放火焚毀波斯波利斯城,殺戮其居民,以報復公元前480年波斯王薛西斯一世縱火焚毀雅典城的仇恨。以後三年間亞歷山大又鎮壓了波斯東北部零星反抗。波斯王大流士三世亦被其部下所殺,波斯滅亡。
公元前327年又進兵印度。他統帥大軍從裏海南岸東進,經過帕提亞,征服阿富汗,進入印度,戰敗印度反抗者,平定旁遮普,擬沿著印度河繼續南下。但其部下兵士在外轉戰連年,甩歸心切,又因印度多雨、天氣酷熱,士兵飽受痛著,幾至公開嘩變,亞歷山大乃把印度征服部分分為三省並留駐兵而還。
公元前324年初,亞歷山大將巴比倫作為新都,建立了一個龐大的帝國-馬其頓帝國(也稱為亞歷山大帝國)。
公元前323年6月,亞歷山大突然患惡性瘧疾,發病10天後就離世,僅33歲。

分裂
亞歷山大死後,希臘各國及波斯各地,都乘機反抗。亞歷山大部將又互相廝殺,爭奪土地,帝國就立即陷入混亂狀態,最後分裂為三個比較鞏固的國家。他的部將托勒密佔領埃及及敘利亞南部,建立了托勒密王朝;塞琉古佔領了小亞細亞、美索不達米亞及敘利亞北部,建立了塞琉古王朝,凱山得占據馬其頓和希臘建立了馬其頓王國。這三個國家是後期希臘時代最強大的國家。這些後期希臘國家存在約有三百年,羅馬於公元前146年滅亡迦太基後,又向東發展,這些國家都先後被羅馬征服。

第3個帝國:羅馬帝國

羅馬帝國(公元前27年—476年)是一個古代羅馬的國家,其正式名稱是元老院與羅馬人民,在當時占據了整個地中海。通常把羅馬帝國分為前期帝國時期(前27年—192年)和後期帝國時期(193年—476年),也有人又從後期帝國中分出3世紀危機時期(193年—284年)。羅馬本來使用拉丁語,但隨著領土擴張至希臘、中東一帶,希臘語變成了主要語言。就連當時成書的新約聖經也是用希臘語寫成。由於語言上的分歧,羅馬帝國在五世紀分裂成為東、西兩個帝國。羅馬帝國自建立以來,一直對外擴張,是一個具有侵略性的古代超級大國。

羅馬帝國的建立
後三頭同盟瓦解後,屋大維、安東尼分掌羅馬的東西部,雙方矛盾日趨激烈。前31年9月,屋大維與安東尼和埃及女王克利奧帕特拉七世在希臘的亞克興會戰。在戰爭最激烈的時候,埃及女王認為安東尼獲勝無望,將自己的軍隊撤回埃及,安東尼也一起到了埃及。屋大維隨後入侵埃及,埃及女王和安東尼自殺,埃及也被羅馬佔領。
前27年,屋大維一面表示卸除一切大權,恢復共和制;一面又裝作迫於元老院和公民的請求,接受與共和制度完全違背的絕對權力,成為元首(Imperator,或可譯作「凱旋大將軍」)、元帥、最高的代行執政官、終身執政官、終身保民官、大祭司長、第一元老等,並獲得了「奧古斯都」和「祖國之父」的稱號。屋大維的這場精彩的演出宣布了羅馬帝國的建立。

前期帝國時期
自屋大維在前27年建立元首制,羅馬帝國進入前期帝國時期。屋大維在位期間,對外征戰,將帝國版圖擴大到了多瑙河以南。屋大維的統治為隨後的百餘年帶來了很長一段時期的穩定局面,稱之為羅馬和平時期。
14年奧古斯都逝世,養子提比略繼位,開創了朱里亞·克勞狄王朝。到克勞狄一世(41年—54年在位)時,對外發動戰爭,攻佔了不列顛南部、日耳曼尼亞、敘利亞和非洲北部地區。到尼祿繼位(54年—68年在位),由於他統治殘暴,引起人民反抗,並導致了猶太戰爭。經過一些行省總督爭奪皇位的內戰,韋斯巴薌最後在69年建立了弗拉維王朝。
弗拉維王朝經過提圖斯和圖密善兩位皇帝的統治,涅爾瓦於96年繼位,開創了安托尼烏斯王朝,這一時期也被稱為五賢帝時代。這五位皇帝謙虛,愛戴臣民,這段時期也是自奧古斯都之後羅馬帝國最強盛的時期。羅馬帝國的基礎設施,如:法律、道路交通、度量衡、貨幣制度都在這個年代得到統一,並通行全國。有文人將這個年代稱贊為「人類最幸福的年代」。
五賢帝時代權力交替方法非常平安。各個皇帝選擇其承繼人,然後收養他為義子,如此避免了權力交替前後的政治動亂。由於這些皇帝沒有血緣關系,五賢帝時代不能算為一個朝代。以下為五賢帝時代的五位皇帝。
96年—98年 涅爾瓦(Nerva)
98年—117年 圖拉真(Trajan):在位時開拓疆土,在他死時帝國版圖達到最大極限。東到美索不達米亞,南至北非撒哈拉沙漠,西起不列顛,北至喀爾巴阡山脈和黑海北岸,地中海成為了帝國的內海。
117年—138年 勇帝哈德良(Hadrian)健全了帝國的官僚機構。
138年—161年 安托尼烏斯·披烏斯(Antoninus Pius):此時羅馬帝國達到極盛。
161年—180年 哲學家皇帝馬爾庫斯·奧列里烏斯(Marcus Aurelius):此時帕提亞帝國屢犯邊疆,北方蠻族也乘虛而入。帝國的實力開始出現頹勢。
180年馬爾庫斯·奧列里烏斯被殺,由親生兒子康茂德(Commos)繼位。192年康茂德被殺,安托尼烏斯王朝告終。

後期帝國時期
193年—284年間,隨著叛亂事件增加,軍隊的力量不斷增強,從而威脅到皇帝的施政。50年內有26位軍人篡位,歷史將這些篡位者稱為「軍人皇帝」,也稱為三十僭主。這一時期也被稱為3世紀危機時期。塞維魯王朝(193年—235年)滅亡後,政局混亂,在西方形成了包括高盧、西班牙和不列顛在內的高盧帝國(259年—273年),在東方產生了地處敘利亞和美索不達米亞之間的帕爾米拉帝國(262年—272年)。奴隸和隸農起義遍及義大利和行省。
公元284年,戴克里先(284年—305年在位)取得了帝國政權,最終把這個混亂局面收拾過來。他把皇帝的權力、以及整個帝國一分為四,分別由兩位正帝(奧古斯都 Augustus)及兩位副帝(凱撒 Caesar)共同治理,使羅馬帝國得到暫時的安定,稱之為多米那特製(也叫四帝共治制Tetrarchy)。當時除了他以外,他把另一個正帝的位置給了馬克西米安,讓他統治帝國的西部,而自己則成為東部的正帝。其中最高的統治者是戴克里先。這也被認為是羅馬帝國分裂的淵源。另一方面,雖然他一人的成功,但對基督教的迫害失敗,使他死後再次引來混亂。
306年他的兒子君士坦丁一世做皇帝,重新統一帝國,廢除四帝共治制。雖然同樣強力執行專制,但卻選擇和基督教勢力妥協,並於西元313年公布米蘭敕令,將基督教定為國教;與此同時,將國都遷往東部拜占庭,並改國都名為君士坦丁堡(今土耳其伊斯坦布爾)。337年,君士坦丁一世死後,爭奪帝位的斗爭重新開始。他的三個兒子和兩個侄子分治帝國。
狄奧多西一世(379年—395年在位)當政時一度恢復統一,但他死後,帝國分裂為兩部分:西羅馬帝國(首都羅馬)和東羅馬帝國(首都君士坦丁堡)。
西羅馬帝國接連不斷發生人民起義和外族入侵。高盧的巴高達運動,北非的阿哥尼斯特運動動搖了帝國的政權。378年西哥特人大敗羅馬軍隊,410年攻佔羅馬城,418年在高盧西南部建立西哥特王國。汪達爾人於439年在北非建立汪達爾-阿蘭王國。匈奴人452年侵入義大利,在高盧東南部,457年出現了勃艮第王國。476年9月,日耳曼人僱傭軍長官奧多亞克廢黜最後一個西羅馬帝國皇帝羅慕洛·奧古斯都,西羅馬帝國滅亡。
東哥德族的領袖狄奧多里克(Theodoric)率領東哥德族人打敗奧多亞克,自立為義大利統治者。於是,西羅馬帝國的中心地帶——義大利半島——成了東哥德王國的土地。
東羅馬帝國於1453年為奧斯曼帝國所滅。

神聖羅馬帝國
嚴格地說,神聖羅馬帝國和羅馬帝國沒有合法的直接關系,相反地,它是作為羅馬帝國侵略者之一 出現在歷史舞台上的。但是西元962年,羅馬教廷承認了神聖羅馬帝國是西羅馬帝國的合法繼承者,後來君士坦丁堡的拜占庭帝國也承認了它的這一地位。直到1806年神聖羅馬帝國被拿破崙一世推翻,宣告解體。

第4個帝國:拜占庭帝國(東羅馬帝國)

拜占庭帝國(Byzantine Empire)或東羅馬帝國(Eastern Roman Empire)是在西羅馬帝國崩潰後依然存在的羅馬帝國東半部。拜占庭帝國通常被認為開始自公元395年直至1453年。在其上千年的存在期內它一般被人簡單地稱為「羅馬帝國」。盡管拜占庭的文化和語言大多數是希臘的,但拜占庭人將自己視為羅馬人,對東羅馬的羅馬人來說,這並不自相矛盾。他們的語言是希臘語,他們的文化在許多世紀中是希臘文化,但到7世紀為止他們的官方語言是拉丁語。他們周圍的國家(東方的波斯帝國和阿拉伯帝國,西方的歐洲國家,北方的俄羅斯)都將他們稱為羅馬人。假如有人將他們稱為「希臘人」,那麼這對他們來說是一種侮辱,因為「希臘人」表示「原始人」。一直到17世紀這個帝國不被稱為拜占庭帝國。從17世紀開始,西方的歷史學家為了區分(實際上相當不同的)古代的羅馬帝國與中世紀的羅馬帝國引入了拜占庭帝國這個稱法。這個稱呼來源於其首都君士坦丁堡的前身:古希臘的殖民地拜占庭城。

創建
3世紀後期羅馬皇帝戴克里先引入了四頭制的制度來更有效地管理龐大的羅馬帝國。他將整個帝國分為兩部分,在義大利和希臘各設立一個皇帝,輔佐他們的各設一個副皇帝。這個分裂一直維持到4世紀。君士坦丁大帝於324年重新將自己立為整個帝國的唯一皇帝。君士坦丁決定建立一個新的首都,他選擇了拜占庭(今天的伊斯坦布爾)。330年這個首都建成了,君士坦丁稱之為新羅馬(Nova Roma)。但一般人稱之為君士坦丁堡(Constantinople,意為君士坦丁之城)。這個新的首都成為他的管理機構的中心。君士坦丁也是第一位信仰基督教的皇帝。雖然在君士坦丁的統治時期這個帝國還不是拜占庭帝國,但基督教是拜占庭帝國的一個特性,是它與相信多神教的羅馬帝國的分界線。
另一個分界線是378年的亞得里安堡戰役。這場敗仗,以及皇帝瓦林斯之死可以被看成是古代帝國和中世紀帝國分家的時間。瓦林斯的繼承人狄奧多西一世(有時也被稱為大帝)將整個帝國再次分開。395年他將這兩部分分別交給他的兩個兒子阿卡狄奧斯和諾里。阿卡狄奧斯成為東部的統治者,諾里成為西部的統治者,他的首都是米蘭。從這個時候開始東部的這個帝國一般被稱為東羅馬帝國,或拜占庭帝國。

文化
東羅馬帝國的主宰文化是希臘文化。希臘語不但是日常用語,而且是教會、文學和商業的共同語言。對於當時的羅馬人來說,今天對「西部的拉丁帝國」和「東部的希臘帝國」的區分,以及今天所強調的東部的帝國並不是「真正」的羅馬帝國,並不重要。羅馬帝國是一個多語言的帝國,東羅馬並不例外。在這個國家裡有希臘人、弗拉赫人、亞美尼亞人、猶太人、埃及人、敘利亞人、依利里亞人和斯拉夫人,他們都有自己的語言。但希臘文化從帝國的都市如君士坦丁堡、安條克、以弗所、塞薩洛尼基和亞歷山大傳向全國。雖然當時還不很明顯,但東羅馬帝國在其學者如約翰·桂索斯通的印象下發展了他們自己風格的基督教。

早期歷史
東羅馬帝國基本上避免了西羅馬帝國3世紀和4世紀所遭遇的困難。這里有許多原因。首先這里的城市文化已經相當成熟了,其次民族大遷徙時的入侵主要吸引是羅馬的財富。5世紀中西羅馬帝國多次被征服,東羅馬帝國頂多交納貢獻就可以免除遭難了。狄奧多西斯二世加強了君士坦丁堡的城牆,使得這座城市成為被「野蠻人」攻不破的城市。476年當西羅馬帝國滅亡時東羅馬帝國的利奧一世與哥特人談判,他結束了哥特人對東部帝國的威脅,但他也不再打算重新征服西部帝國了。
6世紀時東羅馬的主要敵人是它的傳統的老敵人:波斯人、斯拉夫人和保加爾人。神學的爭論,比如對基督一性說的爭論也是帝國的重要話題。但東部帝國並沒有忘記它在西部的根。在查士丁尼一世和他的傑出的將軍貝利薩留的領導下東帝國甚至奪回了它部分在西部喪失的省份:義大利的大部地區、北非和西班牙。查士丁尼重編了古羅馬的法規,制定了《民法大全》。值得注意的是這部法典是用拉丁語寫的,而當時拉丁語已被認為是一種古老的語言了,甚至許多寫這部法典的人都不太會說這種語言。530年代,在查士丁尼的統治下,聖索非亞大教堂(其原名Hagia Sophia是神聖的真理的意思)開始動工。這座教堂將成為拜占庭宗教生活和東正教的中心。
查士丁尼給他的繼承人留下了一個空空的國庫,而他的繼承人也無法對付在所有的邊境上突然出現的新敵人:倫巴底人佔領了義大利北部,斯拉夫人佔領了巴爾干半島的大部分地區,波斯人入侵和佔領了東部的省份。赫拉克留後來重新奪回了這些東部省份,但當時剛剛在伊斯蘭教下統一起來的阿拉伯人的突然出現是赫拉克留無法意料到的。阿拉伯人佔領了幾乎所有的南部省份。7世紀中敘利亞、埃及徹底淪為阿拉伯帝國的一部分。

希臘化時代
拜占庭帝國雖然失去了許多土地,但這也給它帶來了一些好處:它不再那麼混雜了。赫拉克留將全國希臘化了,希臘語被定為官方語言。他不用古羅馬的皇帝頭銜Augustus,而使用Basileus(國王)。在宗教上拜占庭帝國與西歐的區別已經不可忽視了。不過拜占庭帝國國內也有不小的區別,在其南方的省份里一般更多地使用一性派的基督教,而不是東正教。這些省份失落後,在剩餘的省份中東正教更加強大了。赫拉克留將全國分為幾個軍區來對付外來的侵擾。除首都外其他地方的城市化不斷縮小。君士坦丁堡卻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了。阿拉伯人試圖佔領君士坦丁堡的計劃失敗了。拜占庭當時的海軍勢力非常強大,而且他們擁有一種神秘的火器:希臘火。阿拉伯人初始的進攻被擊退後,東帝國開始得到恢復。
8世紀最大的問題是對聖像破壞運動的爭論。利奧三世下令禁止聖像,這個命令受到很大的反對,整個國家到處都發生暴亂。在艾琳女皇的領導下在787年的第二次尼西亞公會議上決定聖像可以被尊養但不可以被崇拜。艾琳還有與法蘭克國王查理大帝結婚來實現統一東西帝國的計劃,但這些計劃未能成功。9世紀初聖像破壞運動重現,843年再次被制止。這些爭論使得當時與其已經開始離心離德的天主教和神聖羅馬帝國(對拜占庭帝國來說這個名字相當荒謬)未能重新統一起來。

黃金時代
保加利亞屠夫巴齊爾二世
在馬其頓王朝皇帝的統治下拜占庭帝國在9、10和11世紀初達到了它的頂峰。在這段被稱為「黃金時期」的幾個世紀里,拜占庭帝國抵抗了羅馬教廷撤消佛迪奧斯為教主的要求,獲得亞得里亞海的制海權,佔領了義大利的一部分和保加利亞的大部分。1014年巴西爾二世(保加利亞屠夫)打敗了保加利亞人,並於1018年徹底滅亡了第一保加利亞王國。同時拜占庭帝國還獲得了一個新的同盟者(不過有時也是敵人):在基輔的俄羅斯國為拜占庭提供了一支重要的僱傭軍。
但如其前身的羅馬帝國,拜占庭很快又陷入困境。主要原因是當時許多佔有土地的貴族打亂了軍區的制度。假如拜占庭帝國只需要對付它的舊敵神聖羅馬帝國和阿拉伯的阿拔斯王朝的話它可能還可以支持下去,但新的敵人根本不怕它的名譽:諾曼人征服了義大利,而突厥進入了小亞細亞。突厥當時最大的敵人是埃及,而小亞細亞則是拜占庭帝國士兵的主要來源地。1071年在曼齊刻爾特會戰中羅梅納斯四世被突厥蘇丹阿爾普·阿爾斯蘭戰敗,拜占庭帝國從此失去了小亞細亞省。1054年東正教與天主教徹底決裂,雙方互相革除對方的教籍。

帝國末日
拜占庭帝國的最後幾個世紀以篡權者亞歷克修斯一世開始,他引入封建封侯的制度,重新建立起一支軍隊,對突厥進行了有力的抵抗。他向西方求救抵抗突厥,這是第一次十字軍東征的起源。十字軍收復了尼西亞,但很快救兵成了仇兵。雖然亞歷克修斯的孫子曼紐爾一世是十字軍的朋友,但雙方都不能忘記他們互相革除了對方的教籍,拜占庭對源源不斷經過其領土的羅馬天主教十字軍的意圖很持懷疑。11世紀和12世紀來自神聖羅馬帝國的德意志人和來自西西里島和義大利的諾曼人不斷攻擊帝國。亞歷克修斯給予貿易專權的義大利城市國家尤其成為反西情緒的對象。他們成為「法蘭克人」和「拉丁人」的代表。尤其威尼斯人特別受反感,盡管威尼斯的船隻是帝國艦隊的骨幹。與此同時,突厥依然是一個威脅,1176年他們擊敗了曼紐爾。
在第三次十字軍東征中,腓特烈一世企圖征服拜占庭帝國,但給帝國帶來最大摧殘的卻是第四次十字軍東征。這次東征的目的是佔領埃及,但威尼斯人獲得了領導權。在他們的慫恿下十字軍1204年攻克君士坦丁堡,他們建立了一個短期的封建王國(拉丁帝國),而拜占庭的力量卻徹底被削弱了。
拜占庭帝國這時已經三分五裂了:尼西亞帝國、伊庇魯斯和特拉比松同立。前者由帕里奧洛加斯王朝統治。1261年他們收復君士坦丁堡,戰敗了伊庇魯斯,恢復了帝國。但他們的主要注意力集中在歐洲,而把他們在亞洲的敵人忘了。這時他們倖存

5. 馬六甲王朝的領袖

馬來西亞是東南亞這個地區其中一個最早有人類居住的地方。

大約50,000年前,東馬砂勞越州的古老尼亞(Niah Cave〕洞里,已經開始有人類居住了。在西馬,內陸山區的原住民比馬來人更早就在這里居住了。

到了第七世紀,蘇門答臘的室里弗遜(Sri Vijaya)王朝則在南中國海的區域崛起成為最大的王朝。第十三世紀後半期,滿者伯夷(Majapahit〕王朝取代室里弗遜,馬來半島也跟著落入滿者 伯夷王朝的掌控中。

室里弗遜王朝的王子拜里米蘇拉,於大約1403年逃出滿者伯夷王朝的勢力范圍後,落腳在馬來半島的馬六甲,並在這里建立了歷史上聞名的馬六甲王朝。也是在這個時候,大約於十五世紀初,回教被引進馬六甲王朝。

馬六甲王朝在全盛時期,是個聞名於世的港口及經貿中心。中國明朝的鄭和就曾在七度下南洋的時候,到過馬六甲。為了促進兩國之邦交,明朝的公主漢麗寶更是被遠嫁到馬六甲來。

西方列強於十六世紀相繼而來,葡萄牙人於1511年消滅了馬六甲王朝,開始了馬來半島的殖民史。葡萄牙統治馬六甲到1641年,被荷蘭人所擊敗,馬六甲又 由荷蘭人所統治。英國人於十八世紀開始展延它對馬來半島的控制。1786年,萊特首登檳城,1819年萊佛斯佔領新加坡,1819年英國人和荷蘭人的交換 殖民地,使到英國人也獲得了馬六甲,並於較後成立了馬六甲海峽殖民地。

馬六甲王朝步向衰落的因素:
馬六甲王朝在全盛時期,是個聞名於世的港口及經貿中心。由於其位置處於航海及經貿的中心,又有良好的深水港口,東去資源豐饒的東方文明古國,西接印度、阿拉伯世界及歐洲西方列強,使到馬六甲不僅成為繁榮一時的商業中心,它也同時成為東西方多種文化互相碰面及交流的地方。中國明朝的鄭和就曾在七度下南洋的時候,到過馬六甲。為了促進兩國之邦交,明朝的公主漢麗寶更是被遠嫁到馬六甲來。

西方列強於十六世紀相繼而來,葡萄牙人於1511年消滅了馬六甲王朝,開始了馬來半島的殖民史。葡萄牙統治馬六甲到1641年,被荷蘭人所擊敗,馬六甲又由荷蘭人所統治。英國人於十八世紀開始展延它對馬來半島的控制。1786年,萊特首登檳城,1819年萊佛斯佔領新加坡,1819年英國人和荷蘭人的交換殖民地,使到英國人也獲得了馬六甲,並於較後成立了馬六甲海峽殖民地。

英國人和馬來蘇丹於1895年簽署的邦咯島協約,使到英國人的勢力進一步從馬六甲海

峽殖民地延伸到內陸的馬來州屬。通過律政司(ResidentSystem〕的制度,英國人逐漸全面的控制了整個馬來半島及新加坡。
在英國人殖民的時期,英國人為了大量開發錫礦及樹膠園,從中國及印度大量的引進勞工,使到馬來西亞的多元種族的社會特徵開始形成。1942年第二次世界大戰,日本軍入侵馬來亞,把英殖民政府擊潰並統治了馬來亞三年零八個月。日本投降後,英軍回歸馬來亞繼續其殖民。1948年,英殖民政府宣布全國進入緊急狀況以對付馬來亞共產黨。

1940年代末期及1950年代所掀起的爭取獨立運動,終於使到英殖民政府讓馬來亞於1955年進行了第一次的全國選舉,由代表馬來人的巫統、代表華人的馬華公會及代表印度人的印度國大黨所組成的聯盟(現在稱為國陣〕,橫掃了52議席中的51席。

1957年8月31日,聯盟主席東姑阿都拉曼宣布馬來亞獨立。馬來文成為國語,回教成為國教。東姑阿都拉曼出任第一屆的首相,並被稱為國父。

在北婆羅洲方面,沙巴從1882年就被英北婆羅公司統治,直到日本軍隊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攻入佔領為止。砂勞越則是英人查爾斯布洛克和汶萊蘇丹協議下所建立起來的白人拉惹布洛克的天下。從1840年直到1942年,它都由布洛克家族所控制。在世界大戰過後,沙巴及砂勞越正式成為英國殖民地。

1963年,馬來亞聯同新加坡、沙巴及砂勞越組成了馬來西亞聯邦。但1965年,由於東姑阿都拉曼及李光耀的政治分裂,新加坡宣布退出馬來西亞。

1969年的全國大選成績,顯示人民對聯盟的支持急劇下降,反對黨所獲得的席位劇增。雖然聯盟仍然控制聯邦政府,但失去了吉蘭丹州政權,並在多個州議會裡面對強大的反對黨勢力。1969年5月13日,反對黨的勝利遊行在不同種族的相互嘲諷及挑釁的過程中,演變成種族沖突及流血事件,造成百多人喪失生命,無數財產被摧毀。此歷史事件被成為513事件。
1970年,馬來西亞宣布實施為期廿年的新經濟政策,其目的是要消除貧窮,重組社會,以拉近貧富的鴻溝。但這項政策所實行的固打制,也使到非馬來人社會非常不滿。

1972年,第二任首相敦拉薩改變了外交政策,開始和共產國家接觸,並致力使東南亞成為和平、自由及中立的區域。1974年,敦拉薩訪問中國,兩國的邦交自此一直密切發展至今。

1970年代,馬來西亞開始其工業化計劃。新經濟政策廿年的成果,已經使到馬來人的經濟地位大大提升。1991年,第四任首相馬哈迪醫生宣布推行為期三十年的2020宏願計劃,致力使馬來西亞在2020年成為先進國。

直到目前為止,馬來西亞仍然以每年超過8%的成長率發展,成為其中一個世界上成長得最快的國家。目前馬來西亞共有十三個州,兩個聯邦直轄區。其首都為吉隆坡,是其中一個聯邦直轄區。

6. 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封建國家

世界上最後一個封建國家「錫金」在1972年被印度吞並後,封建制度在世界上就算消失了。

封建君主制的國家現在已經沒有了,但採取資本主義君主立憲制的國家還有很多,尼泊爾王國也是君主立憲制國家。
世界上的君主立憲制國家一般認為有:
歐洲:英國、挪威、瑞典、丹麥、荷蘭、比利時、盧森堡、西班牙、安道爾、摩納哥、列支敦斯登、梵蒂岡。
亞洲:日本、柬埔寨、泰國、尼泊爾、不丹、馬來西亞、汶萊、沙烏地阿拉伯、卡達、科威特、約旦 、阿曼
非洲:摩洛哥、賴索托、史瓦濟蘭
大洋洲:湯加
另外,澳大利亞、加拿大、紐西蘭、吐瓦魯屬於英聯邦國家,他們的總督雖然由英女王任命,一般不列入君主立憲制國家,但有部分學者認為他們也算君主立憲制國家。
補充: 史瓦濟蘭政治:1978年10月制定的憲法規定,斯是一個沒有種族歧視、不分膚色和信仰、人人平等地享有自由和公正的國家;私有財產不可侵犯;禁止一切政黨活動,國王為權力至高無上的國家元首。其行政權通過由首相主持的內閣行使,立法機構議會的作用僅限於辯論政府提案並向國王提供咨詢。
從其憲法中可以看出,史瓦濟蘭君主制帶有封建色彩,但從其整個社會性質看,他是實行資本主義制度的國家。

是封建制度還是資本主義制度不是看君主世襲或獨裁,主要看這個國家的社會生產力和階級矛盾,舉幾個例子,法國第三帝國時期拿破倫稱帝,拿破倫也是很獨裁和專制的,但這個帝國還是資本主義國家。德國在希特勒時期,希特勒夠專制夠獨裁了吧,德國還被稱德意志第三帝國,但還是算資本主義國家啊。

7. 世界上第一個奴隸制和封建制國家都出現在哪裡

第一個封建制國家是秦國。
最早的奴隸制國家說法比較多。在公元前40世紀形成的埃及王國,公元前30世紀在幼發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流於形成的蘇美爾、巴比倫、亞述國家,公元前20世紀形成的印度和中國,都是古老的奴隸制國家。其中最為發達的奴隸制國家是古希臘和古羅馬。

8. 世界上第一個封建主義國家

看你說的是哪種封建了
封建通常有兩種含義
一種是封土建國,也就是分封制,它是政治制度
另一種是封建所有制(特別是封建土地所有制),它是經濟制度,這兩種制度不一定會並存,有的搞分封制但不是封建所有制,有的是封建所有制但不分封,不過歐洲歷史上有很長一段時間是兩者並存,所以經常有人把這兩種制度搞混
第一個封土建國的不知道是誰,因為這種制度出現的太早了,秦朝倒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不使用分封制的朝代。
封建所有制可能是中國戰國時期最先有的(不過我忘了具體是哪個諸侯國最先有,反正不是秦)

9. 請問越南、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汶萊在我國古籍中的古稱分別都是什麼

越南——安南
菲律賓——呂宋
馬來西亞——柔佛 / 馬六甲
汶萊——泥國

朝鮮 / 韓國:Korea

中國古稱:樂浪 / 高句麗 / 百濟 / 新羅 / 高麗

來源:漢朝設置樂浪郡。公元4世紀時,在今天的朝鮮半島上建立了新羅、高句麗、百濟三個國家。其中高句麗本來是中國的民族,因為搶地盤,打不過鮮卑族著名的慕容家族,被慕容氏趕出國門,流放到朝鮮半島北部。高麗為高句麗的簡稱(但高句麗與高麗是兩個不同的國家)。公元918年王建建立了王國,國號「高麗」,並於936年統一了朝鮮半島,高麗王國歷時近500年,為各國所熟知,所以至今外文名稱音譯仍為 Korea(高麗)。1392年,高麗三軍都總制使李成桂建立李氏王朝,定國名為「朝鮮」,意為清晨之國、朝日鮮明之國或晨曦清亮之國。《東國輿地勝覽》一書說:「國在東方,先受朝日之光輝,故名朝鮮。」朝鮮語中朝字讀作Zhao,今轉讀成Chao。

在漢朝,如今的韓國地區,分布著三個原始部落,為「三韓」,即馬韓、辰韓和弁辰(弁韓)。1897年2月,朝鮮國王高宗宣布改國號為「大韓帝國」。不過這個「大韓帝國」很短命,在1910年就被日本廢除了,又改回「朝鮮」。

日本:Japan

中國古稱:扶桑 / 倭奴 / 東夷 / 海東 / 東洋 / 東瀛

來源:古代中國人認為日本是太陽升起的地方,故常以「扶桑」來表示,《淮南子》中就有「日朝發扶桑,入於落棠」語句。日本最初的文明實際上起源於中國文明,中國古代典籍中很早就有了關於日本的記載。戰國時代,中國最早稱日本為「倭」,如古地理書《山海經·海內北經》說:「蓋國在矩燕南、倭北、倭屬燕。」 這說明當時中國人僅知道日本的地理方位。東漢班固撰寫的《漢書·地理志》才明白地記載:「樂浪海中有倭人,分為百餘國。」另據范曄《後漢書·東夷傳》記載,後漢光武帝建武中元二年,「倭奴國奉貢朝賀,使人自稱大夫,倭國之極南界也。光武賜以印綬」。到隋唐時,始稱「日本」。《舊唐書·東夷傳》中將「倭」 與「日本」分列並敘,還對改稱日本作了說明:「以其國在日邊,故以日本為名。」「使者自言,國近日所出,以為名。」《舊唐書·日本國傳》載明:「或曰,倭國自惡其名不雅,改為日本。」Japan 是英語「漆器」的意思,是西方對它的稱呼。

越南:Viet Nam

中國古稱:甌越 / 占婆 / 林邑 / 環王 / 占城 / 交趾 / 安南 / 南越

來源:公元前3世紀後半葉,在紅河三角洲建立甌雒國,由甌越和越兩個部落合並而成。中國史書上的占婆(又稱林邑、環王、占城等),是越南史上的古國。漢朝設置交趾郡。唐朝設安南都護府。五代時從中國獨立出來。1054年李朝改國名為大越。以後幾個王朝稱為安南或大越。1802年阮福映稱帝,改國號為南越。1803年清政F改安南為越南。1804年冊封阮福映為越南國王,越南之名便始於此。越南族就是中國的京族。

寮國:Lao

中國古稱:堂明 / 南掌 / 寮國

227年,堂明王遣使拜訪東吳。1353年,琅勃拉邦的孟斯瓦王子法昂在真臘幫助下,統一寮國全境,建立了以佬族為主體的封建國家——瀾滄王國。明代永樂二年,瀾滄國獲得中國的承認,封為「寮國宣慰司」,史稱南掌。國內第一大民族寮國族(又稱「老龍族」,中國稱其為「寮人」)佔全國總人口1/3以上,以族為國名。

柬埔寨:Cambodia

中國古稱:扶南 / 真臘 / 吉蔑 / 甘孛智 / 澉浦只

來源:元代稱「甘孛智」,明代轉音為「柬埔寨」,為「山地之國」。

泰國:Thailand

中國古稱:墮羅缽底 / 暹羅

來源:公元6世紀,孟人在湄南河下游建立了第一個國家,墮羅缽底國。「泰國」泰語中為「自由國度」,「泰族」為「自由人民」。泰族就是中國的傣族。

緬甸:Myanmar

中國古稱:撣國 / 驃國 / 蒲甘

來源:撣國,驃國,蒲甘,都是宋以前中原對它的稱呼。公元1106年,緬使隨大理使節到宋,宋鑒於緬甸山川遙遠,道路阻隔,因此稱為「緬」,又因中緬邊區一帶稱山間谷地為「甸」,「緬甸」即其合稱。

馬來西亞:Malaysia

中國古稱:柔佛 / 馬六甲

來源:Malay 是亞歐大陸最南端的半島。生活在這個半島上的人,又稱為 Malay 人。後來把整個東南亞的所有群島,統稱 Malay 群島。柔佛為 Malay 半島古國。15世紀初以馬六甲為中心的滿刺加王國統一了 Malay 半島的大部分。1963年,Malay,與加里曼丹島上的沙撈越和沙巴地區,共同組成了一個聯邦國家,就叫 Malaysia。

新加坡:Singapore

中國古稱:淡馬錫 / 星洲

來源:公元8世紀,這個海盜猖獗的海島曾叫Temasek(淡馬錫)。Temasek,爪哇語「海市」之意,由於季節的影響,海運的船舶經常雲集在此,所以逐漸成為一個船舶停泊的商埠。

傳說,蘇門答臘室利佛逝王國的一位王子,為了尋找理想地點建立新城市來到淡馬錫。在潔白的沙灘上,王子突然看見一隻從未見過的怪獸向他致意後急弛而去。這怪獸紅身、黑頭、白胸,雄健敏捷。王子很喜歡,便問隨從:「那是什麼動物?」隨從信口答到:「獅子。」王子十分高興,認為這里是吉祥之地,便決定在此建都,並取名「獅城」。在樊文中,Singa 意即「獅子」;pore 意即「城堡」。

菲律賓:Philippines

中國古稱:呂宋

來源:菲律賓群島的主島就是呂宋島。1543年,西班牙佔領了這里,便以西班牙國王 Philippe 的名字命名。

印度尼西亞:Indonesia

中國古稱:爪哇 / 三佛齊

來源:爪哇和三佛齊都是印度尼西亞最著名的古國。Indonesia,希臘語中「大海上的群島」,意為「千島之國」。

印度:India

中國古稱:婆羅多 / 身毒 / 天竺 / 信度 / 忻都

來源:古印度,一個名叫「婆羅多」的國王建立起一個國家,於是把這個國家命名為「婆羅多」。古印度人以「信度」一詞表示河流。這條河就是著名的印度河。後來「信度」這個地名所指的范圍不斷擴大,從印度河流域開始,又包括恆河流域,漸漸的席捲整個南亞次大陸。我國用「印度」這個詞始自玄奘的《大唐西域記》。書中載:「譯夫天竺之稱,異議糾紛,歸雲身毒,或曰賢豆,今從正音,宜印度」。

不丹:Bhutan

自稱:竹域

中國古稱:主域 / 布嚕克巴

來源:不丹的梵文意思為「西藏終端」。自稱為「竹域」,意為「神龍之國」

斯里蘭卡:Sri Lanka

中國古稱:錫蘭

來源:Sri 是該國的自稱,即「神聖」之意,Lanka 是「光輝燦爛」之意。

伊朗:Iran

曾用名:Persia 波斯

中國古稱:安息

來源:古代 Aryan (雅利安人)從東遷往波斯,占據了伊朗高原或其東南部地區,並在這兒創造了古代文明。古希臘、古羅馬將這片地區稱為 Aryana ,意為「雅利安人的地區」。Iran為其轉音。Persia(波斯帝國)是伊朗歷史上最顯赫的一個帝國。(其實 Persia 並不單只是一個國家,而是許多不同的朝代,都被稱為 Persia 。)

俄羅斯:Russian

曾用名:КИЕВ Росс 基輔羅斯 / Союз Советских Социалистических Республик 蘇聯

中國古稱:羅剎

來源:9世紀下半葉,斯堪的納維亞半島的瑞典諾曼人在東斯拉夫人地區建立基輔羅斯大公國。斯拉夫人把來他們稱為 Varangians 或者 Rus意思是商人。這個詞起源於古諾曼語 ruotsi,意指「劃獨木舟的人」,後來為斯拉夫人所採用。元朝稱俄羅斯為「羅斯」或「羅剎國」。蒙古人在拼讀俄文 Rocia 時,在字母R前面加了一個母音,所以 Rocia 就成了 Oroccia。清朝時期,Oroccia 轉譯成漢語時就成了「俄羅斯」。蘇聯曾是俄羅斯最強大的歷史時期。

西班牙:Spain

中國古稱:佛郎機(對西班牙和葡萄牙的共稱)

來源:西班牙最早是迦太基的殖民地。這里野兔出沒,迦太基把野兔叫做 spa(腓尼基語 Shaphan)。漸漸的,轉換成 Spain。

葡萄牙:Portuguese

中國古稱:佛郎機(對西班牙和葡萄牙的共稱)

來源:葡萄牙最早的城市 Oporto 波爾圖的名字演變而來的,本來翻譯成波秋歌更為恰當

義大利:Italy

中國古稱:大秦

來源:古希臘人殖民到亞平寧半島的普利亞地區附近後,把這里的維圖利部落稱為 Italoi。後來羅馬人沿用了這個名稱,拉丁語 ltalia,並用它作為義大利半島上很多部落的共同稱呼。

熱點內容
西班牙8號球員有哪些 發布:2023-08-31 22:08:22 瀏覽:996
怎麼買日本衣服 發布:2023-08-31 22:08:20 瀏覽:323
紐西蘭有哪些人文景點 發布:2023-08-31 22:06:06 瀏覽:342
皇馬西班牙人哪個台播 發布:2023-08-31 22:05:05 瀏覽:926
新加坡船廠焊工工資待遇多少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2:01:05 瀏覽:970
緬甸紅糖多少錢一斤真實 發布:2023-08-31 21:57:45 瀏覽:627
緬甸200萬可以換多少人民幣 發布:2023-08-31 21:57:39 瀏覽:543
紐西蘭跟中國的時差是多少 發布:2023-08-31 21:53:49 瀏覽:1127
中國哪個地方同時與寮國緬甸接壤 發布:2023-08-31 21:52:06 瀏覽:601
土耳其簽證選哪個國家 發布:2023-08-31 21:37:38 瀏覽:3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