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來西亞有什麼戲戲劇
① 馬來西亞有什麼戲曲
對於中國民俗和地方戲曲而言,馬來西亞是一個非常獨特和有趣的海外國家,其華人人口比例僅次於新加坡。在這個特殊的移民社會里,曾經先後流傳著早期來自中國的地方戲曲劇種。
馬來西亞華語戲曲來源於中國,它是華族文化認同的象徵符號.長期以來,華語戲曲在馬來西亞上演,沿用的是中國鄉間演戲的世俗通例.在社會文化功能方面,華語戲曲的演劇活動在彰顯其最重要的宗教功能的基礎上,其"娛人"的世俗功能也得到了發揮.這種特殊的演劇活動,體現的是一種狂歡精神,具有原始性、全民性和反規范性的特徵,從中顯示出華語戲曲在馬來西亞這個國度特殊的生存狀態.
潮劇登上馬來亞半島是1910年以前的事情,主要是從早期移居馬來西亞的潮人自娛自樂開始,然後逐漸發展起來。本文主要是以時間為順序,根據其演出狀況的興盛衰落,把潮劇在馬來西亞流傳和發展的歷史劃分為六個階段,力求客觀地探尋其在異國他鄉生長的軌跡。
每年的中元節,馬來西亞檳城天天有普度戲。其戲曲上演延續時間之長、場次之多、規模之大,在包括中國本土在內以及東南亞諸國家中,是最典型的。本文以田野調查為基礎,力求較為詳細地記錄檳城比較典型的一個華人街區——立信花園山邊區暨如意苑公寓中元普度儀式和戲劇演出的境況,提出普度戲在異域其演出功能已經發生轉型的事實。
在中國傳統節日中,有部分節慶頗具戲緣,如元宵節、中元節、春節等。馬來西亞檳城的中元節移植自中國,其普度戲演出在華人社會里具有深厚的社會文化基礎。普度戲是華人對其傳統文化的選擇、強調、傳遞和創造,除了組織華人社會的公共生活,還作為特殊的民間意識形態提供給華人族群認同的觀念、信仰需求、價值與思維模式等。
馬來西亞為來自中國的普度戲的生存提供了適宜的語境。它是全世界華人人口比例僅次於新加坡的海外國家。在這個多元種族的國家裡,檳州是馬來西亞華人政治的發源地(陳劍虹、黃賢強主編,2005:327)。檳城是檳州首府所在地,是個具有兩百多年悠久歷史的文化古城,在這個面積只有293平方公里的小島上,由於多種因素,從19世紀開始,就陸續匯集了來自中國本土的不同的方言群移民,也先後流傳著早期來自中國的地方戲曲劇種。這些劇種主要來自福建和廣東兩省,當地華人稱為福建戲和廣府戲,包括高甲戲、莆仙戲、閩劇、歌仔戲、梨園戲、閩西漢劇、粵劇、潮劇、瓊劇等。
普度戲,指的是在中元普度期間上演的華語戲曲,是中元節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之一。中元普度是華人社區每年祭祀活動的最高潮,華人常把中元普度稱做「慶贊中元盂蘭勝會」。檳城的中元普度在馬來西亞中元節中是最熱鬧、最典型的。普度分為公普和私普,私普一般在華人各自的家庭舉行,而公普則以華人街區為單位,祭拜對象以面燃大士(當地華人稱為「大士爺」、「普度公」、「鬼王」)為主。大士爺通常以焦面大腹、瞪目獠牙、口吐火焰的形象出現,是金剛鬼王的造型,頭上還有一小尊觀音本相(見圖1)。根據《法華經》慈悲觀音為了普度眾生而化身千百億的說法,觀音即現鬼王身在人間維持秩序,以教化餓鬼,也度化眾生。
檳城的普度戲在中元普度期間(從農歷七月初一至三十)是天天有的。其上演延續時間之長、場次之多、規模之大,在中國本土以及東南亞諸國家中,是最典型的。特別是在中國本土傳統戲劇的一片衰落聲中,檳城的這些一直被強勢文化所擠壓的華語戲曲劇種,始終沒有泯滅其生存智慧,頑強地生長著,而且保留了更為完好、更為純粹的戲劇文化傳統。
在檳城,中元普度早先上演最多的是廣府戲和福建戲。而隨著時間的推移,檳城的普度戲舞台逐漸成了廣府戲,特別是潮劇的天下。
隨著學習戲曲的年輕人越來越少,恐怕這項文化精髓可能會慢慢的在馬來西亞消失匿跡。
② 馬來西亞的傳統藝術
馬來西亞(傳統舞蹈)
JOGET
這是廣為流傳的一個傳統舞蹈,一般在慶典上和社交場合里演出。這種舞蹈不論舞步或音樂都和恰恰舞極為相似。雖然它有其節奏較緩慢,動作較優雅的一個,然而基本上這種舞蹈是非常活潑而又富娛樂性的。總而言之,這是一種快樂,簡易而適合許多人一起跳的舞蹈,來賓或遊客們通常都會受邀加入和舞蹈員一起跳。
TARIAN LILIN
這是一種優雅的少女舞蹈;舞蹈中的故事說的是一位少女遺失訂婚戒指,借著碟子里的燭光,通霄地找尋這枚戒指,至到破曉時分。
BHARATHA NATYAM
古典的印度舞蹈傳統上都在廟宇里舉行,這類舞蹈被認為是對印度神的敬奉與朝拜,其中一種即是 BHARATHA NATYAM。這種舞蹈在公元三世紀時發源於南印度,演出時必須用上六個舞台,結合了NRITTA(純舞蹈)和NRITYA(表達式舞蹈)的元素。
BHANGRA
BHANGRA舞是錫克人的典型舞蹈,是為了歡慶豐收而跳的一種舞蹈,結合了舞者的靈巧以及許多的舞蹈特技。這種舞跳起來活力十足而又多姿多彩,音樂伴奏混合了民謠以及由鈴鼓和擊錘等音器所奏出來的音樂。
SUMAZAU
沙巴卡達山杜順的民族舞蹈。舞蹈進行時排排的男女舞者面對地伸展著雙臂,隨著六個鼓聲的節奏,模仿鳥飛翔的動作。
DATUN JULUD
砂勞越流行的一種舞蹈,象徵著一個王子受祝福得到子嗣的快樂。這舞踏後來在砂勞越的肯亞部族裡流傳開來。 SAPE(一種樂器)奏出舞蹈的節奏,同時還伴隨著歌唱和拍手聲。
馬來西亞(傳統游戲與娛樂消遣)
CONGKAK
一種室內,雙人玩的游戲,深受女性所喜愛。游戲是在一個長形的木塊上進行的,木上共有兩排凹陷的洞,每排各有八個洞,位於末端的是最大的洞,叫著「家」。游戲的目地是賽看誰先將七顆彈珠把洞給填滿,勝利有賴於計算的本領。
馬來西亞陀螺 GASING
這是一種流行於鄉間的游戲,尤其是在東海岸丁加奴和吉蘭丹兩州豐收的月份。除了小孩子愛玩以外,成人之間也是舉行嚴肅的競賽,所用陀螺可重達五公斤。游戲進行時,將繩子捆在蛇螺上,而後摔在一個特別的台上讓它旋轉。之後再將旋轉中的陀螺移到一根木棒上,再移至一根竹竿上的金屬容器里。誰能讓陀螺轉得最久,誰就是勝利者。
馬來西亞風箏 WAU
在東海岸上空飄揚的巨大風箏擁有各種精細復雜的樣式,形狀大小也不一。其中,最常見的是月亮風箏,因其新月形而得名。吉蘭丹每年都舉辦一項重要的風箏競賽,吸引來自各地的參賽者。風箏打鬥是一項廣受歡迎的運動,參加者努力將對手風箏的繩索給割斷,或將其從空中弄掉下來。風箏的繩索上黏上了玻璃碎粉末,以便風箏擁有「切割的能力」。操縱風箏以及風向的技巧是參賽者取勝的關鍵。
馬來西亞馬來武術 SILAT
馬來武術是馬來民族用以自衛的一種武術。這種令人著迷的運動同時也是一種舞蹈,幾百年來在馬來群島中一直廣為流傳。根據回教的教義,參與者能借著馬來武術以提高自己靈性上的力量。一般在結婚,國家慶典或是武術競賽中可以見到。
馬來西亞藤球 SEPAK TAKRAW
藤球是馬來西亞最受歡迎的一種運動,游戲進行時,與的雙方在一面球網兩邊把一粒藤球相互踢著。除了手以外,他們可以用身體各部份,包括腳跟,腳底,腳背,臀部,肩膀和頭來踢球和頂球,盡可能不讓球掉落地面。
馬來西亞大型單面鼓
巨大的鑼鼓,稱為單面鼓,是吉蘭丹節慶中常見的演出,尤其是在風箏節和陀螺節期間。一百公斤的大鑼鼓以各種各樣的方式擊打出饒富趣味的韻律。
馬來西亞擊鼓
在砂勞越,婦女將傳統的音樂呈獻出現代風格。擊鼓是一項音樂性質的表演,一般在重要的節目或慶典上演出。擊鼓者坐在布幕後方,擊打出具有風格,音調和旋律的節奏,做為歌唱和舞蹈的伴奏。歌曲由少女唱出,舞蹈則為男性所舞。
馬來西亞大型鼓組重奏
黃銅制或木製的幾面鼓所組成的重奏形成沙巴部落音樂傳統的一部分,不同的部族擁有不同的樂器組合。卡達山杜順便用六面鼓, BAJAU部族則使用KULINTANGAN,一組半球形的銅鼓,來配合鼓的重奏
馬來西亞SEPAK MANGGIS
這是一種戶外游戲,由沙巴勇敢的 BAJAU和IRANUM族男性所玩。游戲進行時,參與者在一個圓圈內面對著面,企圖打擊一串高高懸掛在十公尺高桿子上的花束,內有錢,手巾,食物以及錦旗。
馬來西亞皮影戲
皮影戲是吉蘭丹州一種傳統的戲劇表演,每年五月尾於吉蘭丹 TUMPAT的風箏節期間於夜冕時舉行。皮影戲的玩偶道具是利用水牛皮製做,而後撐在細細的竹竿上。演出時玩偶置放在布幕後,而燈光則從玩偶後方打在布幕上,形成所謂的「皮影戲」。說故事者一面手操玩偶,一面配合著音樂?述RAMAYANA的傳說故事。整出戲劇是由一位說故事者,即TOK DALANG一人導演,有時甚至可以指揮多達45個玩偶。
不能說是馬來西亞全部藝術,畢竟馬來西亞是個不大不小的多民族國家,擁有豐富多姿的文化遺產。
③ 皮影戲引入國外了么那幾個國家有
元代時,皮影戲曾傳到各個國家,這種源於中國的藝術形式,迷戀了多少國外戲迷,人們親切地稱它為「中國影燈」。
據說,中國皮影藝術從十三世紀元代起,隨著軍事遠征和海陸交往,相繼傳入了波斯(伊朗)、阿拉伯、土耳其、暹羅(泰國)、緬甸、馬來群島、日本以及英、法、德、意、俄等亞歐各國。從世界范圍看,18世紀的歌德到後來的卓別林等世界名人,對中國的皮影戲藝術都曾給予高度的評價。可以說皮影戲是中國歷史悠久、流傳很廣的一種民間藝術。
其次,很多國家已經形成了自己特色的皮影:
而今,東南亞、阿拉伯國家和歐美一些國家都有了民族特色的皮影。影人劃分為掛片影人和活動影人。東南亞一帶皮影帶有濃厚的宗教色彩,內容為《摩訶婆羅多》和《羅摩衍那》。
印度 影偶巨大且用色單薄。流行於幾個地區-卡納塔卡,奧里薩,安德拉普拉德什和凱哈拉,每一個地區的皮影戲都有其獨特的風格。
泰國 又叫喃戲。認為從馬來西來、印尼傳入,時間約在室利佛逝時期。由宮遷流入民間。有南雅皮影戲和南德隆皮影戲之分。
印尼 包括爪窪皮影和巴厘皮影等。爪窪皮影的風格。巴厘皮影的尺寸更小。都有風格獨特的服裝和面部特點。
馬來西亞 影偶較印度小,色彩華麗,雕工精緻,造型誇張但也反映了民族服飾風格。
土耳其、突尼西亞和北非回教國家 拿駱駝皮來雕刻,人物誇張且具諷刺批評意味。Karagöz 和 Hacivat,是土耳其皮影戲中的兩個最著名的主角,他們用誇大的肢體語言與口技演繹著民間智慧。
④ 04年到09年新加坡或馬來西亞電視劇
蓮花爭霸(經典~~我的白少爺啊,李南星也很帥)
陌生人
昆侖奴
叱詫風雲
雙天至尊123部
鶴嘯九天
我來也
情絲萬縷
掃冰者
⑤ 馬來西亞的皮影戲的來源是吉蘭丹或登嘉樓呢
馬來西亞的皮影戲的來源是吉蘭丹, 但吉蘭丹是受泰國的影響...
柔佛州是受爪哇皮影戲的影響...
皮影戲在13世紀從中國被引入到其他國家--蒙古,波斯,土耳其,然後到東南亞...柬埔寨,泰國,馬來亞,爪哇....
⑥ 戲曲舞蹈是馬來西亞的特色嗎
馬來西亞最具特色的還有戲曲舞蹈。馬來西亞的戲曲文化主要吸收了外來的戲曲元素,源自中國遷徙而來的人們。中國人在遷徙時將非常具有特色的地方戲曲帶入了馬來西亞,因此,在馬來西亞最為流行的戲曲依舊是以華語為主。戲曲對馬來西亞的藝術具有十分重要的影響,中國文化並不僅僅紮根於此,更是在馬來西亞的吸收發展中出現了戲曲的姊妹藝術——戲劇。馬來西亞異質文化土壤里培養出來的戲劇舞蹈,充分體現了華族多種傳統文化的滲入。
與東南亞許多戲劇相同,舞蹈在其中起著增加色彩和調節氣氛的作用,也是戲劇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著名的馬來西亞舞劇《羅摩衍那》是將音樂、戲劇、舞蹈緊密結合,以及與固有的信仰祭禮相結合的藝術典範。
在宮廷舞蹈發展的同時,戲劇舞蹈開始發展。同許多國家的舞蹈一樣,它只是在戲劇中發揮著增加色彩和調節氣氛的作用,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在《瑪蓉》、《麥娜拉》、《麥暮龍》等戲劇中,舞蹈最精彩的往往是戲劇表演的開始,劇情遵循嚴格的程序。隨著戲劇的發展,為了突出戲劇的開場氣氛,它變得越來越短。
古老的馬來西亞戲劇舞蹈集音樂、舞蹈、動作、演唱、說故事等元素於一體,源於馬來西亞吉蘭丹州和泰國南部,在20世紀之前僅供國王和貴族欣賞。古老的馬來西亞戲劇的源頭可以追溯到遠古時期馬來人的原始宗教儀式。在公元14世紀,馬來地區開始興盛皮影戲。馬來戲劇舞蹈作為一門綜合藝術,產生於19世紀80年代。受到保守勢力的約束,馬來戲劇發展十分緩慢。直到20世紀後,馬來戲劇才有了進展,它主要經歷了「邦沙萬劇」、「初期話劇」、「現實主義戲劇」和「當代劇」四個發展階段。
戲劇舞蹈
⑦ 馬來西亞的古典音樂有哪些叫什麼
那是民族戲劇。各國特有的音樂都是民族音樂。
狹義上的古典音樂通常指的是貝多芬、莫扎特和海頓創作的音樂。廣義上古典音樂指的是巴洛克時期、古典主義時期、浪漫主義時期、現代主義時期、(後現代主義時期作曲風格比較另類、難以理解,不過應該也算古典音樂)。
1)西馬來利舞(Simlarly)是馬來人古典的舞蹈,舞劇是源自於古代馬來英雄,赤手空拳,合作抗敵的故事;西拉特舞(Silat) 則是通俗的婚禮節慶的舞碼、除了妙曼的舞蹈,並配有很多伝統馬來樂器及馬來鼓。
2)蠟燭舞是馬來西亞不可思義,獨特的奇幻表演芸術,蠟燭舞的舞者手持小燭台,全身隨著甘美朗的樂音、節奏做優雅擺動,伴隨著蠟燭的微光,觀眾不知不覺掉入迷幻情境。
3)馬來西亞的久賈(Joget)是馬來人最通俗的傳統舞蹈,這種舞蹈生氣宏勃,快速節拍的舞蹈。跳舞的人,成雙成對,以快速愉快的舞步行進,是屬熱鬧活襏、幽默的追求異性的青春舞蹈,久賈原本是印度風的舞蹈,16世紀馬六甲通商的葡萄牙人的歐風舞蹈又融入久賈舞蹈。
4)在各式各樣的馬來傳統表演,涵概了戲劇、舞蹈、音樂等元素,但沒有一種可和 馬將(Mak Jong)相提並論,馬樣 是從泰國傳來馬來西亞的宮廷舞蹈劇,結合甘美朗的音樂、非常浪漫的愛情故事,歌唱詞曲,逗趣幽默。
5)在色拉哇(Sarawak)地方有一種非常古老的舞劇,舞者是以說書的方式來表示,內容不外乎是述說古時侯王公家族的故事,舞者通常是搭配一種沙皮(Sape)的小乳銅鼓組(10個一組) 及以擊掌拍手、歌唱,有如中國的京類大鼓。
6) 龍甘(Rongg)是源自爪哇宮廷甘美朗的宮廷舞,己改成蘇丹王宮舞蹈,如今除了甘美朗外加入小提琴及魯特琴。
馬國的傳統樂器和印度尼西亞甘美朗為主、乳鑼、銅鼓組、木鐵琴等,印度的魔力單根、塔不拉(Tabla) 賓舒笛(Basuri)、嗩吶,阿拉伯的魯特琴、拉巴(Rabab)弦琴,西歐的小提琴也成為馬來家族的一員。
⑧ 請問誰可以給我一些關於馬來西亞的游戲、樂器、舞蹈、音樂、藝術的資料(急)
馬來西亞(傳統舞蹈)
JOGET
這是廣為流傳的一個傳統舞蹈,一般在慶典上和社交場合里演出。這種舞蹈不論舞步或音樂都和恰恰舞極為相似。雖然它有其節奏較緩慢,動作較優雅的一個,然而基本上這種舞蹈是非常活潑而又富娛樂性的。總而言之,這是一種快樂,簡易而適合許多人一起跳的舞蹈,來賓或遊客們通常都會受邀加入和舞蹈員一起跳。
TARIAN LILIN
這是一種優雅的少女舞蹈;舞蹈中的故事說的是一位少女遺失訂婚戒指,借著碟子里的燭光,通霄地找尋這枚戒指,至到破曉時分。
BHARATHA NATYAM
古典的印度舞蹈傳統上都在廟宇里舉行,這類舞蹈被認為是對印度神的敬奉與朝拜,其中一種即是 BHARATHA NATYAM。這種舞蹈在公元三世紀時發源於南印度,演出時必須用上六個舞台,結合了NRITTA(純舞蹈)和NRITYA(表達式舞蹈)的元素。
BHANGRA
BHANGRA舞是錫克人的典型舞蹈,是為了歡慶豐收而跳的一種舞蹈,結合了舞者的靈巧以及許多的舞蹈特技。這種舞跳起來活力十足而又多姿多彩,音樂伴奏混合了民謠以及由鈴鼓和擊錘等音器所奏出來的音樂。
SUMAZAU
沙巴卡達山杜順的民族舞蹈。舞蹈進行時排排的男女舞者面對地伸展著雙臂,隨著六個鼓聲的節奏,模仿鳥飛翔的動作。
DATUN JULUD
砂勞越流行的一種舞蹈,象徵著一個王子受祝福得到子嗣的快樂。這舞踏後來在砂勞越的肯亞部族裡流傳開來。 SAPE(一種樂器)奏出舞蹈的節奏,同時還伴隨著歌唱和拍手聲。
馬來西亞(傳統游戲與娛樂消遣)
CONGKAK
一種室內,雙人玩的游戲,深受女性所喜愛。游戲是在一個長形的木塊上進行的,木上共有兩排凹陷的洞,每排各有八個洞,位於末端的是最大的洞,叫著「家」。游戲的目地是賽看誰先將七顆彈珠把洞給填滿,勝利有賴於計算的本領。
馬來西亞陀螺 GASING
這是一種流行於鄉間的游戲,尤其是在東海岸丁加奴和吉蘭丹兩州豐收的月份。除了小孩子愛玩以外,成人之間也是舉行嚴肅的競賽,所用陀螺可重達五公斤。游戲進行時,將繩子捆在蛇螺上,而後摔在一個特別的台上讓它旋轉。之後再將旋轉中的陀螺移到一根木棒上,再移至一根竹竿上的金屬容器里。誰能讓陀螺轉得最久,誰就是勝利者。
馬來西亞風箏 WAU
在東海岸上空飄揚的巨大風箏擁有各種精細復雜的樣式,形狀大小也不一。其中,最常見的是月亮風箏,因其新月形而得名。吉蘭丹每年都舉辦一項重要的風箏競賽,吸引來自各地的參賽者。風箏打鬥是一項廣受歡迎的運動,參加者努力將對手風箏的繩索給割斷,或將其從空中弄掉下來。風箏的繩索上黏上了玻璃碎粉末,以便風箏擁有「切割的能力」。操縱風箏以及風向的技巧是參賽者取勝的關鍵。
馬來西亞馬來武術 SILAT
馬來武術是馬來民族用以自衛的一種武術。這種令人著迷的運動同時也是一種舞蹈,幾百年來在馬來群島中一直廣為流傳。根據回教的教義,參與者能借著馬來武術以提高自己靈性上的力量。一般在結婚,國家慶典或是武術競賽中可以見到。
馬來西亞藤球 SEPAK TAKRAW
藤球是馬來西亞最受歡迎的一種運動,游戲進行時,與的雙方在一面球網兩邊把一粒藤球相互踢著。除了手以外,他們可以用身體各部份,包括腳跟,腳底,腳背,臀部,肩膀和頭來踢球和頂球,盡可能不讓球掉落地面。
馬來西亞大型單面鼓
巨大的鑼鼓,稱為單面鼓,是吉蘭丹節慶中常見的演出,尤其是在風箏節和陀螺節期間。一百公斤的大鑼鼓以各種各樣的方式擊打出饒富趣味的韻律。
馬來西亞擊鼓
在砂勞越,婦女將傳統的音樂呈獻出現代風格。擊鼓是一項音樂性質的表演,一般在重要的節目或慶典上演出。擊鼓者坐在布幕後方,擊打出具有風格,音調和旋律的節奏,做為歌唱和舞蹈的伴奏。歌曲由少女唱出,舞蹈則為男性所舞。
馬來西亞大型鼓組重奏
黃銅制或木製的幾面鼓所組成的重奏形成沙巴部落音樂傳統的一部分,不同的部族擁有不同的樂器組合。卡達山杜順便用六面鼓, BAJAU部族則使用KULINTANGAN,一組半球形的銅鼓,來配合鼓的重奏
馬來西亞SEPAK MANGGIS
這是一種戶外游戲,由沙巴勇敢的 BAJAU和IRANUM族男性所玩。游戲進行時,參與者在一個圓圈內面對著面,企圖打擊一串高高懸掛在十公尺高桿子上的花束,內有錢,手巾,食物以及錦旗。
馬來西亞皮影戲
皮影戲是吉蘭丹州一種傳統的戲劇表演,每年五月尾於吉蘭丹 TUMPAT的風箏節期間於夜冕時舉行。皮影戲的玩偶道具是利用水牛皮製做,而後撐在細細的竹竿上。演出時玩偶置放在布幕後,而燈光則從玩偶後方打在布幕上,形成所謂的「皮影戲」。說故事者一面手操玩偶,一面配合著音樂?述RAMAYANA的傳說故事。整出戲劇是由一位說故事者,即TOK DALANG一人導演,有時甚至可以指揮多達45個玩偶。
不能說是馬來西亞全部藝術,畢竟馬來西亞是個不大不小的多民族國家,擁有豐富多姿的文化遺產。
⑨ 馬來西亞戲劇的介紹
馬來古老戲劇的源頭可以追溯到古代馬來人的原始宗教儀式。公元14世紀,馬來地區開始流傳皮影戲。作為綜合藝術的馬來戲劇產生於19世紀80年代。由於保守勢力的阻撓,馬來戲劇發展緩慢。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馬來戲劇取得了長足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