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馬來西亞 » 馬來西亞是什麼詞性

馬來西亞是什麼詞性

發布時間: 2022-07-27 02:15:37

㈠ 英語馬來西亞(Malaysia)的形容詞、國語、國人、國人復數形式、首都、城市急需、、、注意英文!

國家、首都、語言、人[單數和復數]、形容詞性[英文] 以我國為模板:形容詞性Chinese 給你幾個較為熟悉的國家的吧: 美國 United States of

㈡ 誰給你們的自信把馬來當貶義詞

馬來西亞(英語:Malaysia),簡稱大馬,國境被中國南海分為兩部分:位於馬來半島的馬來西亞半島(北接泰國,南部與新加坡隔著柔佛海峽)及位於加里曼丹島北部的沙巴砂拉越(南接印度尼西亞,汶萊國夾在沙巴州和砂拉越州之間)。
1957年8月31日,首席部長東姑阿都拉曼宣布馬來亞聯合邦獨立;1963年,馬來亞聯合邦聯同新加坡、沙巴及砂拉越組成了馬來西亞。 首都為吉隆坡,聯邦政府則位於布城。1965年8月,新加坡退出馬來西亞。
馬來西亞是一個多民族、多元文化的國家。憲法規定伊斯蘭教為國教,保護宗教信仰自由。政府系統密切仿照威斯敏斯特的議會制度和法律制度是基於普通法。國家對內外的最高代表被稱為元首, 而政府首腦是首相。
1961年5月,馬來亞首相東姑阿都拉曼公布了想把新加坡、馬來亞、汶萊、砂拉越和北婆羅洲聯合起來組成馬來西亞的建國方案。對此,李光耀決定舉行全民投票,最後71%的人投了贊成票。於是在1963年9月,新加坡脫離了英國的統治正式加入馬來西亞。
新馬合並後,新加坡開始和中央政府發生矛盾,對治國方針也有不同的看法。兩地政府第一次發生公開的矛盾是在1963年12月。李光耀批評馬來西亞的年度預算案沒有給予提升社會狀況足夠的預算。新加坡的商人也開始投訴中央政府歧視他們,沒有給他們和其他州屬一樣的利益,反而對他們實行固打制。雙邊經濟的矛盾在1964年12月,中央政府要求新加坡將上繳中央的稅收從4成增加到6成後升溫。當時馬來西亞財政部長說這是因為印尼的對抗活動而導致軍備預算案增加。同月,中央政府宣布將關閉新加坡的中國銀行的分行,原因是中國銀行在資助馬來亞共產黨的武裝活動。
兩地在政治上也有沖突,1963年,由巫統、馬華和國大黨組成的聯盟黨在中央政府的支持下參加了新加坡州選舉。然而,聯盟黨不僅未添一席,原有的三個選區也被人民行動黨奪取。1964年9月,由於印尼特務的挑撥離間,新加坡又發生了嚴重的種族暴亂。「馬來人至上」的觀念也逐漸走向了舞台的中心。非馬來人的政黨都公開表示反對「種族主義」的信條。當時第一任首相東姑阿都拉曼擔心華人會主宰馬來西亞的政治及經濟環境,他認為,解決兩個族群沖突的最好辦法就是以華人為主體的新加坡獨立出去,以保證馬來族的統治。於是,以巫統為首的執政聯盟在國會緊急通過修改憲法,以126票贊成、0票反對將新加坡驅逐出馬來西亞。
馬來西亞前首相馬哈迪在其博客撰文說,華人不能擔任政府高職,是因為華人握了馬來西亞大部分財富。只有在馬來人掌控30%的企業股權後,馬來人才准備放手對政治的控制權。新聞網獨立新聞在線報道,馬哈迪在題為「要不要成為種族主義者」的文章中承認,馬來人無法正確地利用新經濟政策為他們創造的機會,是他們的問題,但馬來人的確尚未達到掌控30%企業股權的目標。
馬來人的總財富也少過馬來西亞人總財富的30%,馬來西亞大部分的財富由華人掌控。換句話說,華人掌控了馬來西亞的經濟。
他說:「在政治領域則由馬來人掌控,大部分高職如首相、首席部長都由馬來人擔任。如果這些職位由華人掌控,那麼華人不只掌控了經濟,也掌控了政治領域。那麼馬來人的那一份在哪裡?」
「新經濟政策是為了讓馬來人在馬來西亞經濟中獲得其公平的一份。一旦他們成功達到此目標,他們准備放手對政治控制權。由於他們未在經濟中獲得其公平的一份,因此應該允許他們在政治中獲得更大的一份。」
馬哈迪也說,回教黨對待華人宗教儀式的態度比巫統更有包容性,是因為該黨需要華人選票。他也表示,回教黨與民主行動黨合作是政治偽善,不是真誠的合作關系。

㈢ 在語文和英語中各詞性的用法區別

一般來說,動詞(v.):
1.be動詞後+形容詞(adj.),例,she is shy. (她很害羞) 還有的是be動詞+形容詞(+for sb)+to do sth (*注sb是某人,sth是某事)
2.一般的動詞後面+副詞(adv.),例,she plays basketball happily(她高興地打籃球)
3.系動詞+形容詞,常見的系動詞有seem(好像)look, feel(感覺)make(使……)smell(聞起來)taste(嘗起來)等。
副詞前面已經說了,主要是修飾動詞。
形容詞:1.同上動詞+形容詞用法。
2.形容詞+名詞(n.)例,a red apple.
介詞的用法很廣泛,也很多,很多都是+名詞或動名詞(*注,動名詞就是動詞的ing形式)
常見的搭配列舉幾個:to do sth(用於動詞不定式,如果不是動詞不定式就要用to doing sth) about sth/doing sth of+sb on+sth into+sth等等,總之介詞後面都加名詞,動名詞,人,代詞。漢語詞性分類一、實詞:名詞、動詞、形容詞、數量詞、代詞. (-)名詞
名詞是表示人或事物的詞。例如:
指人的:魯迅、農民、工人、作家、老師、學生
指物的:日、風、山、馬、稻子、飛機、原子、計算機、車輛、紙張、道德、法律、文化
表時間的:春天、明年、早晨、星期天、現在、剛才
表處所的:馬來西亞、北京、凱旋門、大慶、亞洲
表方位的:上、下、前、左、右、東、南、內、外(單純的)
以上、以前、以東、上邊、上面、東邊、西邊、里頭、外頭、中間(合成的)
(二)動詞
動詞是表示動作、行為、心理活動或存在變化等的詞。例如:
表示動作行為:走、坐、聽、看、批評、宣傳、保衛、學習、研究、進行、開始、停止、禁止
表示存在變化消失:存在、在、有、等於、發生、演變、發展、生長、死亡、消滅
表示心理活動:愛、恨、伯、想念、打算、喜歡、希望、害伯、擔心、討厭
表示判斷:是
表示可能意願必要(助動詞):能、能夠、會、可以、願、願意、肯、敢、要、應當、應該、配、值得
表示趨向(趨向動詞):上、下、進、出、回、開、過、起、來、上來、下來、進來、出來、回來、
開來、過來、起來、去、上去、下去、進去、出主、回去,開去、過去
動詞的語法特點:
1.一部分動詞可以重疊,表示「動作短暫」或「嘗試」的意思,是時態的表示法。
單音節動詞重疊形式是:AA
看——看看 想——想想
試——試試 講——講講
雙音節動詞重疊形式是:ABAB
學習——學習學習 批評——批評批評
討論——討論討論 休息——休息休息
動詞比較復雜,有的需要加以說明。
1.動詞「是」
I. 「是」用在名詞前邊是動詞,這種「是」常常表示主語「等於什麼」或「屬於什麼」。例如「魯迅就是周樹人」、「牛是反芻動物」、「他是個開車的」、「是他救了我」;此外,「這一年,人家都是豐年,我是歉年,收完秋就沒吃的了」等裡面的「是」仍是動詞,作謂語。
II. 「是」用在動詞、形容詞前邊,表示肯定,含有「的確」、「實在」的意思,可以看作語氣副詞,作狀語,例如「我〔是〕懂了」、「他〔是〕勇敢」、「這樣做〔是〕好」。
2.動詞「有」
「有」只當動詞用,不能當副詞用。例如:
請問,這里有賣鋼筆嗎?(錯) 請問,這里有鋼筆賣嗎?(對)
李光有在嗎?(錯) 李光在嗎?/李光在不在?(對)
李老師有教過你嗎?(錯) 李老師教過你嗎?/李老師曾經教過你嗎?(對)
有受傷嗎?(錯) 受傷沒有?(對)
3.助動詞
助動詞是指動詞中能放在「不X不」(不敢不)格式里的詞。助動詞可以作謂語,如「這樣做可以不可以」、「完全可以」。但它們經常用在動詞、形容詞前邊作狀語,表示動作者的主觀意願和表示可能性、必要性等。例如「我們一定[要]堅持原則」、「春天到了,天氣[應該] 暖和了」。
4.趨向動詞
趨向動詞可以單獨作謂語,如「月亮下去了,太陽還沒有出來」。還經常用在別的動詞或形容詞後邊表示趨向。作趨向補語,如「拿<出> 一本書」、「拿<出來>一本書」、「拿<出>一本書<來>」。
(三)形容詞
形容詞是表示人和事物的形狀、性質或表示動作、行為的性質狀態的詞。例如:
表性質的:好、壞、偉大、勇敢、優秀、聰明、老實、魯莽、大方、軟、硬、苦、甜、冷、熱、堅固、平常
表形狀的:長、短、大、小、粗、細、紅、綠、平坦、整齊、雪白、筆直、綠油油、血淋淋、骨碌碌、黑不溜秋
表狀態的:快、慢、生動、熟練、輕松、清楚、馬虎、乾脆
表數量的:許多、好些、全部、全、整、多、少
形容詞的語法特點:
1.大部分形容詞能同程度副片語合,例如「很勇敢」、「非常整齊」、「太死板」、「最清楚」等。有一部分形容詞本身帶有某些程度的意義,不能再同程度副片語合。例如「雪白」、「血紅」。還有加重疊詞尾的形容詞「黑乎乎、黑壓壓、黑洞洞,黑油油」以及其他形式「黑咕隆冬、黑不溜秋」也是如此。
2.一部分形容詞可以重疊。例如
單音節: AA式
高——高高(的) 大——大大(的)
紅——紅紅(的) 慢——慢慢(的)
雙音節:AABB式
老實——老老實實 整齊——整整齊齊
清楚——清清楚楚 大方——大大方方
或A里AB式
馬虎——馬里馬虎 胡塗——胡里胡塗
慌張——慌里慌張 小氣——小里小氣
重疊後一般表示程度加深。用在名詞前表示程度適中,兼帶有愛稱的感情色彩。如「高高的個子」、「紅紅兒的臉」。
3.形容詞不能帶賓語。「端正、純潔、堅定、健全、壯大、活躍、嚴格、豐富」等是形容詞又是動詞,「端正態度」是使態度端正的意思,「豐富文娛生活」是使文娛生活豐富的意思。這里的「端正、豐富」是動詞。「直著身子」、「紅著」、「花了眼」中的「直」、「紅」、「花」表示事物存在某種狀態,也應看作動詞。
(四)數詞
數詞是表示數目和次序的詞。表示數目多少的叫基數詞。如「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萬、億、零」。表示次序先後的叫序數詞。如「第一、第二、第三」等等。此外還有倍數、分數、概數。
倍數是由數詞加量詞「倍」構成,如「一倍、五倍、十倍」。分數常用固定片語表示。格式是「幾分之幾」。概數的表示法有兩種;第一,在基數後面分別加上多、把、來、上下、左右」等,如「一百多」、「一千左右」;第二,相鄰的兩個基數連用,如「三四(個)」、「十七八(個)」、「五六百(個)」。此外,「三兩(個)」。「三五(個)」等兩個基數連用的習慣用語也表示概數。
數詞的語法特點:
1.數詞經常出現在量詞前邊,例如「一個」、「五本」、「兩次」等等。在現代漢語中,數詞一般不直接同名片語合,文言格式或習慣用法中,數詞才直接修飾名詞。例如「一針一線」「一草一木」「千山萬水」「三心兩意」等。
2.倍數只能用於數目的增加,不能用於數目的減少。分數既可用於數目的增加,也可用於數目的減少。表達數目的增減必須拿原來的數目做基數,不能拿增減後的數目做基數。數量增減有一套習慣用語。
1. 第一、表示數量增加的:
增加(了)、增長(了)、上升(了)、提高(了)——不包括底數,只指凈增數。例如從十增加到五十,可以說「增加了四倍」,不能說「增加了五倍」。
增加到(為);增長到(為)、上升到(為)——包括底數,指增加後的總數。例如從十增加到五十,可以說「增加到五倍」,不能說「增加到四倍」。
2. 第二、表示數量減少的:
減少(了)、降低(了)、下降(了)——指差額。例如從十減少到一,應該說「減少了十分之九」,不能說「減少了九倍」.
減少到(為)、降低到(為)、下降到(為)——指減少後的余數。例如從十減到一,以分數計算,應說「減少到十分之一」。
(五)量詞
量詞是表示計算單位的詞。可分兩類:
1.名量詞表示人和事物的單位。
(1)有專用的,如:
度量衡等單位:尺、丈、升、斗、兩、斤、磅、噸、分、畝、頃、刻、元、角、米
個體單位:個、位、件、本、間、把、條、根、棵、張、匹、塊、片、
只、架、枝、艘、輛、幅、座、句、段、篇、章、首
集體單位:雙、對、副、堆、批、群、幫,班、套、串、打(dá)、伙
不定單位:些、點
(2)有借用的,如: 摸(摸了摸、摸一摸)
現代漢語與古代漢語和外語相比,其中量詞特別豐富,這就使現代漢語增加了區別同音詞的功能和形象化的表達手段,如「一口劍、一枝箭」,「一線陽光」,「一小串珠子」。
近幾十年來,還出現了一些復合量詞,例如:
架次: 計算飛機架數次數的總和。一架飛機飛行十次叫「十架次」,五架飛機飛行兩次叫「十架次」或十架飛機飛行一次也叫」十架次「。
人次:計算人數和次數的總和。
噸公里:是陸運的噸數、公里數的計算單位。三噸貨物運行一百公里,叫「三百噸公里。
噸海里:是計算海運(水運)貨物的計量單位,計算方法同噸公里。
秒立方米:表示一秒鍾時間內,水在河床里流過一立方米的量。如在一秒鍾時間內流過五十立方米,水流量就是「五十秒立方米」。
2.動量詞
動量詞表示動作的量,也有專用和借用兩類。專用的如「去一次」「念一遍」「哭—場」「走一趟」的「次、遍、場、趟」。借用的如「看一眼」「砍一刀」「玩一天」的「眼、刀、天」。
(六)代詞
代詞是有代替、指示作用的詞。代替人或事物名稱的叫人稱代詞;表示疑問的叫疑問代飼。指稱或區別人、物、情況的叫指示代詞。
人稱代詞可分三種: 第一人稱指說話一方,單數用「我」,復數用「我們」或「咱們」。第一人稱指聽話的-方,單數用「你」,敬稱用「您」;復數用「你們」,敬稱用「您幾位」、「您諸位」。第三人稱指說話和聽話以外的第三方,一單數用「他、她、它」,復數加「們」,「它」不指人而指物。
「我們」和「咱們」的用法並不完全一樣。「咱們」一定包括說話人和聽話人的雙方,可以稱為「包括式」,「我們」和「咱們」在同一場合出現,「我們」只包括說話人在內的若幹人,排除聽話人,可稱為「排除式」。例如幾位客人向主人告別時說:「我們走了,咱們再見吧。」但是,普通話「我們」可以是「排除式」,也可是「包括式」。例如:
①你以為媽怕窮么?怕人家笑我們窮么?
②王先生,你放心去吧,過幾天我們一定去看你。
例①「我們」是「包括式」,包括說話人和聽話人雙方,例②是「排除式」,不包括聽話人。「咱」有時相當於「我」,有時相當於「咱們」。
人稱代詞:我、咱、你、您、他、她、它、我們、咱們、你、們、他們、她們、它們、自己、自個、兒、別人、人家、大夥兒、大家、彼此
疑問代詞:誰、什麼、哪、哪兒、哪裡、哪會兒、多會兒、幾、多少、怎樣、怎麼、怎麼樣、多
指示代詞:這、那、這兒、這里、那兒、那裡、這會兒、那會兒、這些、這么些、那些、那麼些、這么、這樣、這么樣、那麼、那樣、那麼樣、這么、那麼 二、虛詞:副詞、介詞、連詞、助詞、嘆詞、擬聲詞 (一)副詞
副詞是限制、修飾動詞、形容詞表示程度、范圍、時間等的詞。
表程度的:很、最、極、挺、頂、非常、十分、極其、格外、分外、更、更加、越、越來越、越發、有點兒、稍、稍微、略微、差不多、幾乎、過於
表范圍的:都、總、共、總共、統統、只、僅僅、單、光、一齊、一概、一律
表時間頻率的:已、已經、曾、曾經、剛、才、剛剛、正、正在、將、將要、就要、馬上、立刻、頓時、終於、常、常常、時常、時時、往往、漸漸、一直、一向、向來、從來、總是、始終,永、永遠、趕緊
表肯定否定的:必、必須、必定、必然、當然、准、的確、不、沒有、沒、未、別、莫、勿、未必、不必、何必、不便、不用(甭)、不妨
表語氣的:難道、豈、究竟、到底、偏偏、索性、簡直、是、是否、可、也許、難怪、大約、幸而、幸虧、反倒、反正、果然、居然、何嘗、其實、明明、恰恰、未免、只好
1.副詞只有「很」、「極」可以作補語。例如:
①這辦法好得< 很> 。
②這辦法好< 極> 了。
2.有一部分副詞能起關聯作用。
(1)單用的:
說了又說 吃得下就吃 說清楚再走 下大雨也去
(2)前後配合用的:
又…又 越…越 也…也 不…不 既…又 非…不
(3)和連詞配合用的:
不但…還 只有……才 既然…就 雖然…卻 如果…就 不論…都
即使……也 除非……才

3.「沒有」(沒)在動詞、形容詞前是副詞,否定行為的發生;在名詞前是動詞,否定事物的存在或否定對事物的領有。例如:
①沒有見過這么好的學生。(副)
②你沒有《詩經》嗎?(動)
「沒有」和「沒」是有區別的:「沒」不能用在句末,也不能單獨用來回答問題,「沒有」就可以。如不能說「他來了沒?」「沒。」只能說「他來了沒有?」「沒有。」
4.有少數形容詞和某些副詞,都經常作狀語,要細心分辨。例如:
①雨後青山格外秀麗。
②這件衣服特別好看。
③你不能持一概否定的態度。
④大家一致同意大會的決定。
這種情況下,我們可以通過詞的組合來分辨它們的詞性。例如:我們可以說「任務特別」,也可以說「(特別)任務」,但「格外」沒有這種用法。可見「特別」是形容詞,「格外」是副詞。又如:可以說「意見一致」,也可以說「(一致)意見」,「一概」沒有這種用法。能作謂語、定語、狀語,而意義不變的是形容詞,不能作謂語、定語的是副詞。
5.「白、怪、老、凈」等,同名片語合時是形容詞,同動詞、形容片語合時是副詞。因在兩個位置上意義是不同的。比較下邊兩組詞:
甲 乙
白布 白跑一趟
老朋友 老說不完
怪事 怪好看
凈水 身上凈是泥
(二)介詞
介詞是用在詞或片語前面,一起組成「介詞結構」,作動詞、形容詞的附加成分,表示時間、處所、方式、條件、對象等的虛詞。例如:
表時間:從、自從、打、到、在、當、當著、於、趁、乘、隨著、趕、臨
表處所、方向的:從、自、打、往、朝、向、到、在、於、由、沿著、順著
表方式、方法的:按、按照、依照、本著、經過、經、通過、根據、據、以、將、 就、憑、用、靠、拿
表原因、目的的:因、由於、為、為了、為著
表對象、關聯的:對、對於、關於、替、同、與、跟、和、給、叫、讓、被、將、 管、論、順、連
表比較的:比、和、同、與、跟
表排除的:除了、除非
1. 介詞結構都可以作狀語,少數還可以作補語。例如:
〔在閱覽室〕看書(表處所)
〔從早上〕作<到晚上>(表時間),
〔沿著河邊〕前進(表方向)
〔對學生〕負責(表對象)
〔連根〕拔起來(表對象)
〔比過去〕更好(表比較)

有的可以作定語,但要加「的」。例如:
①他作了一個(關於詩人杜甫)的學術報告。
②他(對這個問題)的分析是正確的。

2.介詞大部分是由動詞虛化來的,有的介詞跟動詞的界線是清楚的,如「從、被、對於、關於」等。有的詞在這個場合是介詞,在另一場合是動詞,如「在、比、給」等。例如:
①他把書放在桌上。(介詞)
②他在家裡.(動詞)
③許多同學都比我學習好。(介詞)
④我們要比干勁,比速度,比質量。(動詞)
⑤他給我買了一本書.(介詞)
③他給了我一本書。(動詞)

它們的區別:介詞不能單獨作謂語,也不能用肯定否定並列方式提問,動詞可以。介詞後邊不可以帶時態助詞「了、著、過」(「為了」、「為著」、「當著」中的「了、著」不表時態),不能重疊;動詞一般可以。它們的意義也不同,如例①中的「在」表示「放」的處所; 例②中的「在」是「屬於」或「存在於」的意思。能作介詞用又能作動詞用的還有「由、讓、朝、往、用、拿、經過、通過」等詞。
(三)連詞
連詞是連接詞、短語或句子的虛詞。例如「和、跟、同、與、而、而且、及、以及、不但、不僅、或、或者、雖然、但是、然而、如果、即使、那麼、因為、所以、因此」等。
「和、跟、同、與」四個詞都有連詞和介詞兩種用法。例如:
①我和他都去過。(連詞)
②我曾經(和他)去過。(介詞)
③([和他]去北京)的人都回來了。(介詞)

上述三例中的「和」都可以用「跟、同、與」替換。用作介詞時,口語常用「跟」,書面語傾向於用「同」。用作連詞時,一般用「和」,「與」帶有書面語色彩。
連詞「和」與介詞「和」的不同,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連詞「和」前後的詞語是並列關系,兩者共作一個成分,可以互相調換位置而句子的基本意思不變;介詞「和」前後的詞語不是並列關系,不能互換位置。第二,介詞「和」前面可以出現狀語,連詞「和」不能。第三,介詞「和」有時可以出現在一個句號或一個成分的前頭,連詞「和」不能,如例②。
「和」等用作連詞和介詞,在有的句子里會有歧義,如「我和地談話」就可以有不同的理解。「他」可能談話,也可能不吭聲。為了准確地表達思想,在書面語中一般把「和」用作連詞,把「同」用作介詞。例如:
④不多時,許大嫂快手快腳的收拾了碗筷,拈了幾塊燒餅帶給阿細和阿嬌,便同秀英、鳳容一道離了家,走回小艇去了。
(四)助詞
助詞是表示附加關系或時態等語法意義或語氣的虛詞。常見的有下面這些:
結構助詞:的(底)、地、得、所
時態助詞。著、了、過、來著,
比況助詞:似的
語氣助詞:的、了、吧、呢、著呢、嘛、唄、罷了(而已)、也好、也罷、啦,嘞、嘍(陳述語氣)
嗎(么)、吧、呢、啊(疑問語氣)
吧、呢、了、啊(呀、哇、哪)(祈使語氣)
啊(呀、哇、哪)(感嘆語氣)
1.結構助詞指的是表示附加成分和中心語之間的結構關系的助詞。「的、地、得」在普通話里都讀輕聲「de」,但在書面語中有必要寫成三個樣子。在定語後面寫做「的」,在狀語後面寫做「地」,在補語前寫做「得」。這樣可使書面語言的結構關系更加清楚明白。例如:
①燦爛的科學的春天到來了。
②同學們都很快地完成了老師布置的作業。
③張老師高興得說不出話來。
(五)嘆詞
嘆詞是表示強烈感情或呼喚、應答的詞,如「哈哈、唉呀、啊、哼、呸、哎喲、咳、哦、喂、嗯」等。
①哈哈!我猜著了。
②唉呀!這么大的西瓜!
③哦,我想起來了。
④喂!現在開會了。
⑤嗯!我馬上就去。
例①表喜悅,例②表驚訝,例③表醒悟,例④表呼喚,例⑤表應答。
1.嘆詞的獨立性最強,一般不同別的詞語發生結構關系,常作獨立成分.
2.嘆詞「啊」與語氣助詞「啊」不同。例如:
⑥咱們走的不是一條路啊!
⑦啊,今年的莊稼長得真好哇!
語氣詞「啊」總是附著在句末,念輕聲,永不獨立,如例⑥。嘆詞「啊」不念輕聲,總是獨立在句子結構之外。
3.嘆詞的寫法不十分固定,同一聲音,往往用不同的漢字表示。例如「ō,我懂」。就可以用「哦、喔、噢」等表示。又如嘆詞「啊」,也寫作「呵」等。在寫作的時候,要盡量採用通行的寫法。
4.另外,嘆詞可以作句子成分。如「他哼了一聲」(作謂語)。「只聽見電話里發出『喂、喂』的聲音」(作定語)。這屬活用。
(六)擬聲詞
擬聲詞是用來摹擬事物發出的聲音的詞。例如:嗡嗡、嘩啦啦、當當當、潺潺、叭叭、砰、嗚、吱吱、咪嗚等。①老師叫你。②昨天你叫老師表揚了。③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④明天我要到上海。⑤請把座位讓給她。⑥媽媽讓我學做飯。⑦上學時要鎖好門。⑧我買了一把鎖。
(附參考答案:①動詞,②介詞;③介詞,④動詞;⑤動詞,⑥動詞;⑦動詞,⑧名詞。)
漢語口語中,有些名詞表示的事物概念在人們的頭腦中具有至高無上性,如「上帝」、「天」、「地」、「媽媽」等,因此,人們在產生驚訝、贊嘆、無奈等感情時,往往會隨口呼出,抒發感情。長此以往,在特定的語言環境中,這些名詞的本來意思就被虛化,詞性也發生了變化,成為一些只表示呼喚應答或某種感情的特殊嘆詞。這種語言現象在口語中經常出現。如:
「哎呀,天!我還不知道呢,他是上這兒來住一陣就走吧?」(《變色龍》)
「天」本來一般指天空、天氣、季節等,是名詞。而在句子中卻沒有實在的意思,僅表示一種驚訝的感嘆,由名詞轉化為嘆詞。

句中的「我的老天爺」本來是一個名詞性的偏正短語,也是指人們心目中至高無上的神,而在這里其本來的意思已經虛化,僅僅表示一種驚訝、慌張、無可奈何的呼喚和感嘆,變成了一種特殊的嘆詞。

生活中當然不可能出現這樣的事情,笑話當中小剛所喊的「媽呀」並不是對其母親的呼喚,只是表示一種驚慌、恐怖的感情。我們在口語中常說的「媽呀,嚇死我了」也是屬於這種情況。

還有些名詞本身帶有贊嘆、喜愛的感情色彩,有時在特定的語言環境中名詞的實在意義被虛化,只表示喜愛贊嘆的感情色彩,變成了嘆詞。如:
「乖乖」一詞在口語中一般是對孩子的親妮稱呼,但在這里卻表示一種贊嘆的感情,其本來的意思已經虛化,詞性也發生了變化,由原來的的名詞變為嘆詞。

這類嘆詞很特殊,因為它們在一般情況下都表現為名詞,只有在特殊的語言環境中,尤其是在口語當中表示呼喚應答或強烈感情時才虛化了原來的意思,轉變了原來的詞性,在使用時必須注意區別。

㈣ 語文詞性 (高手請進)

語文詞性
虛詞
(一)副詞
副詞是限制、修飾動詞、形容詞表示程度、范圍、時間等的詞。
表程度的:很、最、極、挺、頂、非常、十分、極其、格外、分外、更、更加、越、越來越、越發、有點兒、稍、稍微、略微、差不多、幾乎、過於
表范圍的:都、總、共、總共、統統、只、僅僅、單、光、一齊、一概、一律
表時間頻率的:已、已經、曾、曾經、剛、才、剛剛、正、正在、將、將要、就要、馬上、立刻、頓時、終於、常、常常、時常、時時、往往、漸漸、一直、一向、向來、從來、總是、始終,永、永遠、趕緊
表肯定否定的:必、必須、必定、必然、當然、准、的確、不、沒有、沒、未、別、莫、勿、未必、不必、何必、不便、不用(甭)、不妨
表語氣的:難道、豈、究竟、到底、偏偏、索性、簡直、是、是否、可、也許、難 怪、大約、幸而、幸虧、反倒、反正、果然、居然、何嘗、其實、明明、恰恰、未免、只好
1.副詞只有「很」、「極」可以作補語。例如:
①這辦法好得< 很> 。
②這辦法好< 極> 了。
2.有一部分副詞能起關聯作用。
(1)單用的:
說了又說 吃得下就吃 說清楚再走 下大雨也去
(2)前後配合用的:
又…又 越…越 也…也 不…不 既…又 非…不
(3)和連詞配合用的:
不但…還 只有……才 既然…就 雖然…卻 如果…就 不論…都
即使……也 除非……才

3.「沒有」(沒)在動詞、形容詞前是副詞,否定行為的發生;在名詞前是動詞,否定事物的存在或否定對事物的領有。例如:
①沒有見過這么好的學生。(副)
②你沒有《詩經》嗎?(動)
「沒有」和「沒」是有區別的:「沒」不能用在句末,也不能單獨用來回答問題,「沒有」就可以。如不能說「他來了沒?」「沒。」只能說「他來了沒有?」「沒有。」
4.有少數形容詞和某些副詞,都經常作狀語,要細心分辨。例如:
①雨後青山格外秀麗。
②這件衣服特別好看。
③你不能持一概否定的態度。
④大家一致同意大會的決定。

這種情況下,我們可以通過詞的組合來分辨它們的詞性。例如:我們可以說「任務特別」,也可以說「(特別)任務」,但「格外」沒有這種用法。可見「特別」是形容詞,「格外」是副詞。又如:可以說「意見一致」,也可以說「(一致)意見」,「一概」沒有這種用法。能作謂語、定語、狀語,而意義不變的是形容詞,不能作謂語、定語的是副詞。
5.「白、怪、老、凈」等,同名片語合時是形容詞,同動詞、形容片語合時是副詞。因在兩個位置上意義是不同的。比較下邊兩組詞:
甲 乙
白布 白跑一趟
老朋友 老說不完
怪事 怪好看
凈水 身上凈是泥
(二)介詞
介詞是用在詞或片語前面,一起組成「介詞結構」,作動詞、形容詞的附加成分,表示時間、處所、方式、條件、對象等的虛詞。例如:
表時間:從、自從、打、到、在、當、當著、於、趁、乘、隨著、趕、臨
表處所、方向的:從、自、打、往、朝、向、到、在、於、由、沿著、順著
表方式、方法的:按、按照、依照、本著、經過、經、通過、根據、據、以、將、 就、憑、用、靠、拿
表原因、目的的:因、由於、為、為了、為著
表對象、關聯的:對、對於、關於、替、同、與、跟、和、給、叫、讓、被、將、 管、論、順、連
表比較的:比、和、同、與、跟
表排除的:除了、除非
1. 介詞結構都可以作狀語,少數還可以作補語。例如:
〔在閱覽室〕看書(表處所)
〔從早上〕作<到晚上>(表時間),
〔沿著河邊〕前進(表方向)
〔對學生〕負責(表對象)
〔連根〕拔起來(表對象)
〔比過去〕更好(表比較)

有的可以作定語,但要加「的」。例如:
①他作了一個(關於詩人杜甫)的學術報告。
②他(對這個問題)的分析是正確的。

2.介詞大部分是由動詞虛化來的,有的介詞跟動詞的界線是清楚的,如「從、被、對於、關於」等。有的詞在這個場合是介詞,在另一場合是動詞,如「在、比、給」等。例如:
①他把書放在桌上。(介詞)
②他在家裡.(動詞)
③許多同學都比我學習好。(介詞)
④我們要比干勁,比速度,比質量。(動詞)
⑤他給我買了一本書.(介詞)
③他給了我一本書。(動詞)

它們的區別:介詞不能單獨作謂語,也不能用肯定否定並列方式提問,動詞可以。介詞後邊不可以帶時態助詞「了、著、過」(「為了」、「為著」、「當著」中的「了、著」不表時態),不能重疊;動詞一般可以。它們的意義也不同,如例①中的「在」表示「放」的處所; 例②中的「在」是「屬於」或「存在於」的意思。能作介詞用又能作動詞用的還有「由、讓、朝、往、用、拿、經過、通過」等詞。
(三)連詞
連詞是連接詞、短語或句子的虛詞。例如「和、跟、同、與、而、而且、及、以及、不但、不僅、或、或者、雖然、但是、然而、如果、即使、那麼、因為、所以、因此」等。
「和、跟、同、與」四個詞都有連詞和介詞兩種用法。例如:
①我和他都去過。(連詞)
②我曾經(和他)去過。(介詞)
③([和他]去北京)的人都回來了。(介詞)

上述三例中的「和」都可以用「跟、同、與」替換。用作介詞時,口語常用「跟」,書面語傾向於用「同」。用作連詞時,一般用「和」,「與」帶有書面語色彩。
連詞「和」與介詞「和」的不同,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連詞「和」前後的詞語是並列關系,兩者共作一個成分,可以互相調換位置而句子的基本意思不變;介詞「和」前後的詞語不是並列關系,不能互換位置。第二,介詞「和」前面可以出現狀語,連詞「和」不能。第三,介詞「和」有時可以出現在一個句號或一個成分的前頭,連詞「和」不能,如例②。
「和」等用作連詞和介詞,在有的句子里會有歧義,如「我和地談話」就可以有不同的理解。「他」可能談話,也可能不吭聲。為了准確地表達思想,在書面語中一般把「和」用作連詞,把「同」用作介詞。例如:
④不多時,許大嫂快手快腳的收拾了碗筷,拈了幾塊燒餅帶給阿細和阿嬌,便同秀英、鳳容一道離了家,走回小艇去了。
(四)助詞
助詞是表示附加關系或時態等語法意義或語氣的虛詞。常見的有下面這些:
結構助詞:的(底)、地、得、所
時態助詞。著、了、過、來著,
比況助詞:似的
語氣助詞:的、了、吧、呢、著呢、嘛、唄、罷了(而已)、也好、也罷、啦,嘞、嘍(陳述語氣)
嗎(么)、吧、呢、啊(疑問語氣)
吧、呢、了、啊(呀、哇、哪)(祈使語氣)
啊(呀、哇、哪)(感嘆語氣)
1.結構助詞指的是表示附加成分和中心語之間的結構關系的助詞。「的、地、得」在普通話里都讀輕聲「de」,但在書面語中有必要寫成三個樣子。在定語後面寫做「的」,在狀語後面寫做「地」,在補語前寫做「得」。這樣可使書面語言的結構關系更加清楚明白。例如:
①燦爛的科學的春天到來了。
②同學們都很快地完成了老師布置的作業。
③張老師高興得說不出話來。
(五)嘆詞
嘆詞是表示強烈感情或呼喚、應答的詞,如「哈哈、唉呀、啊、哼、呸、哎喲、咳、哦、喂、嗯」等。
①哈哈!我猜著了。
②唉呀!這么大的西瓜!
③哦,我想起來了。
④喂!現在開會了。
⑤嗯!我馬上就去。
例①表喜悅,例②表驚訝,例③表醒悟,例④表呼喚,例⑤表應答。
1.嘆詞的獨立性最強,一般不同別的詞語發生結構關系,常作獨立成分.
2.嘆詞「啊」與語氣助詞「啊」不同。例如:
⑥咱們走的不是一條路啊!
⑦啊,今年的莊稼長得真好哇!
語氣詞「啊」總是附著在句末,念輕聲,永不獨立,如例⑥。嘆詞「啊」不念輕聲,總是獨立在句子結構之外。
3.嘆詞的寫法不十分固定,同一聲音,往往用不同的漢字表示。例如「ō,我懂」。就可以用「哦、喔、噢」等表示。又如嘆詞「啊」,也寫作「呵」等。在寫作的時候,要盡量採用通行的寫法。
4.另外,嘆詞可以作句子成分。如「他哼了一聲」(作謂語)。「只聽見電話里發出『喂、喂』的聲音」(作定語)。這屬活用。
(六)擬聲詞
擬聲詞是用來摹擬事物發出的聲音的詞。例如:嗡嗡、嘩啦啦、當當當、潺潺、叭叭、砰、嗚、吱吱、咪嗚等。

實詞
(-)名詞
名詞是表示人或事物的詞。例如:
指人的:魯迅、農民、工人、作家、老師、學生
指物的:日、風、山、馬、稻子、飛機、原子、計算機、車輛、紙張、道德、法律、文化
表時間的:春天、明年、早晨、星期天、現在、剛才
表處所的:馬來西亞、北京、凱旋門、大慶、亞洲
表方位的:上、下、前、左、右、東、南、內、外(單純的)
以上、以前、以東、上邊、上面、東邊、西邊、里頭、外頭、中間(合成的)
(二)動詞
動詞是表示動作、行為、心理活動或存在變化等的詞。例如:
表示動作行為:走、坐、聽、看、批評、宣傳、保衛、學習、研究、進行、開始、停止、禁止
表示存在變化消失:存在、在、有、等於、發生、演變、發展、生長、死亡、消滅
表示心理活動:愛、恨、伯、想念、打算、喜歡、希望、害伯、擔心、討厭
表示判斷:是
表示可能意願必要(助動詞):能、能夠、會、可以、願、願意、肯、敢、要、應當、應該、配、值得
表示趨向(趨向動詞):上、下、進、出、回、開、過、起、來、上來、下來、進來、出來、回來、
開來、過來、起來、去、上去、下去、進去、出主、回去,開去、過去
動詞的語法特點:
1.一部分動詞可以重疊,表示「動作短暫」或「嘗試」的意思,是時態的表示法。
單音節動詞重疊形式是:AA
看——看看 想——想想
試——試試 講——講講
雙音節動詞重疊形式是:ABAB
學習——學習學習 批評——批評批評
討論——討論討論 休息——休息休息
動詞比較復雜,有的需要加以說明。
1.動詞「是」
I. 「是」用在名詞前邊是動詞,這種「是」常常表示主語「等於什麼」或「屬於什麼」。例如「魯迅就是周樹人」、「牛是反芻動物」、「他是個開車的」、「是他救了我」;此外,「這一年,人家都是豐年,我是歉年,收完秋就沒吃的了」等裡面的「是」仍是動詞,作謂語。
II. 「是」用在動詞、形容詞前邊,表示肯定,含有「的確」、「實在」的意思,可以看作語氣副詞,作狀語,例如「我〔是〕懂了」、「他〔是〕勇敢」、「這樣做〔是〕好」。
2.動詞「有」
「有」只當動詞用,不能當副詞用。例如:
請問,這里有賣鋼筆嗎?(錯) 請問,這里有鋼筆賣嗎?(對)
李光有在嗎?(錯) 李光在嗎?/李光在不在?(對)
李老師有教過你嗎?(錯) 李老師教過你嗎?/李老師曾經教過你嗎?(對)
有受傷嗎?(錯) 受傷沒有?(對)

3.助動詞
助動詞是指動詞中能放在「不X不」(不敢不)格式里的詞。助動詞可以作謂語,如「這樣做可以不可以」、「完全可以」。但它們經常用在動詞、形容詞前邊作狀語,表示動作者的主觀意願和表示可能性、必要性等。例如「我們一定[要]堅持原則」、「春天到了,天氣[應該] 暖和了」。
4.趨向動詞
趨向動詞可以單獨作謂語,如「月亮下去了,太陽還沒有出來」。還經常用在別的動詞或形容詞後邊表示趨向。作趨向補語,如「拿<出> 一本書」、「拿<出來>一本書」、「拿<出>一本書<來>」。
(三)形容詞
形容詞是表示人和事物的形狀、性質或表示動作、行為的性質狀態的詞。例如:
表性質的:好、壞、偉大、勇敢、優秀、聰明、老實、魯莽、大方、軟、硬、苦、甜、冷、熱、堅固、平常
表形狀的:長、短、大、小、粗、細、紅、綠、平坦、整齊、雪白、筆直、綠油油、血淋淋、骨碌碌、黑不溜秋
表狀態的:快、慢、生動、熟練、輕松、清楚、馬虎、乾脆
表數量的:許多、好些、全部、全、整、多、少
形容詞的語法特點:
1.大部分形容詞能同程度副片語合,例如「很勇敢」、「非常整齊」、「太死板」、「最清楚」等。有一部分形容詞本身帶有某些程度的意義,不能再同程度副片語合。例如「雪白」、「血紅」。還有加重疊詞尾的形容詞「黑乎乎、黑壓壓、黑洞洞,黑油油」以及其他形式「黑咕隆冬、黑不溜秋」也是如此。
2.一部分形容詞可以重疊。例如
單音節: AA式
高——高高(的) 大——大大(的)
紅——紅紅(的) 慢——慢慢(的)
雙音節:AABB式
老實——老老實實 整齊——整整齊齊
清楚——清清楚楚 大方——大大方方
或A里AB式
馬虎——馬里馬虎 胡塗——胡里胡塗
慌張——慌里慌張 小氣——小里小氣
重疊後一般表示程度加深。用在名詞前表示程度適中,兼帶有愛稱的感情色彩。如「高高的個子」、「紅紅兒的臉」。
3.形容詞不能帶賓語。「端正、純潔、堅定、健全、壯大、活躍、嚴格、豐富」等是形容詞又是動詞,「端正態度」是使態度端正的意思,「豐富文娛生活」是使文娛生活豐富的意思。這里的「端正、豐富」是動詞。「直著身子」、「紅著」、「花了眼」中的「直」、「紅」、「花」表示事物存在某種狀態,也應看作動詞。
(四)數詞
數詞是表示數目和次序的詞。表示數目多少的叫基數詞。如「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萬、億、零」。表示次序先後的叫序數詞。如「第一、第二、第三」等等。此外還有倍數、分數、概數。
倍數是由數詞加量詞「倍」構成,如「一倍、五倍、十倍」。分數常用固定片語表示。格式是「幾分之幾」。概數的表示法有兩種;第一,在基數後面分別加上多、把、來、上下、左右」等,如「一百多」、「一千左右」;第二,相鄰的兩個基數連用,如「三四(個)」、「十七八(個)」、「五六百(個)」。此外,「三兩(個)」。「三五(個)」等兩個基數連用的習慣用語也表示概數。
數詞的語法特點:
1.數詞經常出現在量詞前邊,例如「一個」、「五本」、「兩次」等等。在現代漢語中,數詞一般不直接同名片語合,文言格式或習慣用法中,數詞才直接修飾名詞。例如「一針一線」「一草一木」「千山萬水」「三心兩意」等。
2.倍數只能用於數目的增加,不能用於數目的減少。分數既可用於數目的增加,也可用於數目的減少。表達數目的增減必須拿原來的數目做基數,不能拿增減後的數目做基數。數量增減有一套習慣用語。
1. 第一、表示數量增加的:
增加(了)、增長(了)、上升(了)、提高(了)——不包括底數,只指凈增數。例如從十增加到五十,可以說「增加了四倍」,不能說「增加了五倍」。
增加到(為);增長到(為)、上升到(為)——包括底數,指增加後的總數。例如從十增加到五十,可以說「增加到五倍」,不能說「增加到四倍」。
2. 第二、表示數量減少的:
減少(了)、降低(了)、下降(了)——指差額。例如從十減少到一,應該說「減少了十分之九」,不能說「減少了九倍」.
減少到(為)、降低到(為)、下降到(為)——指減少後的余數。例如從十減到一,以分數計算,應說「減少到十分之一」。
(五)量詞
量詞是表示計算單位的詞。可分兩類:
1.名量詞表示人和事物的單位。
(1)有專用的,如:
度量衡等單位:尺、丈、升、斗、兩、斤、磅、噸、分、畝、頃、刻、元、角、米
個體單位:個、位、件、本、間、把、條、根、棵、張、匹、塊、片、
只、架、枝、艘、輛、幅、座、句、段、篇、章、首
集體單位:雙、對、副、堆、批、群、幫,班、套、串、打(dá)、伙
不定單位:些、點
(2)有借用的,如: 摸(摸了摸、摸一摸)
現代漢語與古代漢語和外語相比,其中量詞特別豐富,這就使現代漢語增加了區別同音詞的功能和形象化的表達手段,如「一口劍、一枝箭」,「一線陽光」,「一小串珠子」。
近幾十年來,還出現了一些復合量詞,例如:
架次: 計算飛機架數次數的總和。一架飛機飛行十次叫「十架次」,五架飛機飛行兩次叫「十架次」或十架飛機飛行一次也叫」十架次「。
人次:計算人數和次數的總和。
噸公里:是陸運的噸數、公里數的計算單位。三噸貨物運行一百公里,叫「三百噸公里。
噸海里:是計算海運(水運)貨物的計量單位,計算方法同噸公里。
秒立方米:表示一秒鍾時間內,水在河床里流過一立方米的量。如在一秒鍾時間內流過五十立方米,水流量就是「五十秒立方米」。
2.動量詞
動量詞表示動作的量,也有專用和借用兩類。專用的如「去一次」「念一遍」「哭—場」「走一趟」的「次、遍、場、趟」。借用的如「看一眼」「砍一刀」「玩一天」的「眼、刀、天」。
(六)代詞
代詞是有代替、指示作用的詞。代替人或事物名稱的叫人稱代詞;表示疑問的叫疑問代飼。指稱或區別人、物、情況的叫指示代詞。
人稱代詞可分三種: 第一人稱指說話一方,單數用「我」,復數用「我們」或「咱們」。第一人稱指聽話的-方,單數用「你」,敬稱用「您」;復數用「你們」,敬稱用「您幾位」、「您諸位」。第三人稱指說話和聽話以外的第三方,一單數用「他、她、它」,復數加「們」,「它」不指人而指物。
「我們」和「咱們」的用法並不完全一樣。「咱們」一定包括說話人和聽話人的雙方,可以稱為「包括式」,「我們」和「咱們」在同一場合出現,「我們」只包括說話人在內的若幹人,排除聽話人,可稱為「排除式」。例如幾位客人向主人告別時說:「我們走了,咱們再見吧。」但是,普通話「我們」可以是「排除式」,也可是「包括式」。例如:
①你以為媽怕窮么?怕人家笑我們窮么?
②王先生,你放心去吧,過幾天我們一定去看你。
例①「我們」是「包括式」,包括說話人和聽話人雙方,例②是「排除式」,不包括聽話人。「咱」有時相當於「我」,有時相當於「咱們」。
人稱代詞:我、咱、你、您、他、她、它、我們、咱們、你、們、他們、她們、它們、自己、自個、兒、別人、人家、大夥兒、大家、彼此
疑問代詞:誰、什麼、哪、哪兒、哪裡、哪會兒、多會兒、幾、多少、怎樣、怎麼、怎麼樣、多
指示代詞:這、那、這兒、這里、那兒、那裡、這會兒、那會兒、這些、這么些、那些、那麼些、這么、這樣、這么樣、那麼、那樣、那麼樣、這么、那麼

㈤ my是哪個國家的縮寫

MY是英文Malaysia的縮寫,是亞洲國家馬來西亞的縮寫。

馬來西亞(馬來語、英語:Malaysia),簡稱大馬,是君主立憲聯邦制國家,首都吉隆坡,聯邦政府行政中心布城。全國分為13個州和3個聯邦直轄區,全國面積共33萬平方公里。馬來西亞位於東南亞,國土被南中國海分隔成東、西兩部分,即馬來半島(西馬)和加里曼丹島北部(東馬)。

馬來西亞是個多民族、多元文化國家,官方宗教為伊斯蘭教。馬來西亞是資本主義國家,其經濟在20世紀90年代突飛猛進,為亞洲四小虎之一,已成為亞洲地區引人注目的多元化新興工業國家和世界新興市場經濟體。國家實施馬來族和原住民優先的新經濟政策。

經濟

馬來西亞相對開放、以國家利益為導向的新興工業化經濟體,先後提出了「新經濟政策」、「2020宏願」、「國家發展政策」、「多媒體超級走廊」、「生物谷」等計劃。吉隆坡穩定的宏觀經濟環境,維持在或低於3%的通貨膨脹率及失業率,外匯儲備充足、外債少。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馬來西亞

㈥ 馬來.哪個是貶義詞

馬來西亞聯邦(英語:Federation of Malaysia,前身馬來亞),通稱馬來西亞(Malaysia),簡稱大馬。馬來西亞被南中國海分為兩個部分:位於馬來半島的西馬來西亞,北接泰國,南部隔著柔佛海峽,以新柔長堤和第二通道連接新加坡;東馬來西亞,位於婆羅洲(加里曼丹島)的北部,南接印度尼西亞,汶萊國夾在沙巴州和砂拉越州之間。

㈦ 古詩''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馬來西''中的馬來西是不是指馬來西亞,那時就有馬來西亞這個詞了嗎

原文應該是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不是馬來西。
原文出自於唐代李白的《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原文:
楊花落盡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
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
白話譯文:
在楊花落完,子規啼鳴的時候,我聽說您被貶為龍標尉,龍標地方偏遠要經過五溪。我把我憂愁的心思寄託給明月,希望能一直陪著你到夜郎以西。

㈧ 怎樣辨別名詞、動詞和形容詞

這個區分有兩個層次:區分名詞和謂詞;區分動詞和形容詞。

動詞和形容詞有一些共同的語法特點,都可以做謂語,合稱為謂詞。

1、名詞和謂詞(動詞和形容詞)的區分:

(1)能否受「不」修飾:名詞一般不受副詞(如「不」、「很」)修飾。

(2)經常充當什麼句子成分;名詞常做主語、賓語、定語。

(3)能否受表示物量的數量短語修飾。名詞前可以加表示物量的數量短語來修飾限制。

2、動詞和形容詞的區分:

(1)能否受程度副詞修飾(除心理動詞和助動詞以外,動詞不能受程度副詞修飾)。

(2)能否帶賓語;形容詞不能帶賓語。

(3)重疊形式:雙音節動詞重疊一般採用ABAB形式,雙音節形容詞重疊一般採用AABB形式。

(8)馬來西亞是什麼詞性擴展閱讀

判別詞性注意要點:

詞性的判別是復雜的,這是因為某些詞類可能具有一些共同的語法特點,如動詞、形容詞都可以做謂語,根據某以語法特點並不能確定某一詞類。

判別詞性要把握以下方面:

(1)熟悉和掌握各類詞的語法特點。

(2)辨證靈活地運用這些語法特點,區別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3)區分近似的詞類,掌握區分和判別的方法。

㈨ 東南亞人主要說什麼語言包括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菲律賓之類的國家都說什麼語言

東南亞各國基本都有自己的語言。

馬來西亞的國語是馬來語,有許多借自漢語、梵語、泰米爾語、英語的詞彙。因為曾經被葡萄牙殖民過,馬來西亞的官方文字是拉丁化的馬來文(也叫盧米文),但過去使用的阿拉伯字母的「爪威」馬來文仍可繼續使用。英語在知識分子和政府機構中經常使用。

(9)馬來西亞是什麼詞性擴展閱讀

東亞語言地域語言特徵(其他地域特徵漢字圈以外也可見到)

東亞語言語法

單音節語素是漢語、越南語、緬甸語、泰語,寮國語及其他東南亞大陸和中國南部的語言的典型特性之

一、該特徵在日語、朝鮮語、南島語系的語言不多見。

1、單音節語素不一定是單音節語言的必要因素。現代漢語的多音節詞較多。多音節的語素即使在越南語也存在,那些大多是來自其他的語言的借用語。聲調:漢語、越南語、緬甸語、泰語、寮國語及其他東南 亞大陸和中國南部的語言大多是聲調語言。日語、朝鮮語及南島語系的語言不是聲調語言。(日語和朝鮮語被相信可能屬於同一語系,他們存在著漢藏語系和其他的語系沒有的幾個特徵。)越南語、漢語、藏語原本沒有聲調,而後邊發展出了聲調(tonogenesis)的觀點被提及。

2、孤立構造:漢語和東南亞的語言是具有高度孤立性的語言。詞性,數,人稱,格,時態,語氣 不需要根據單詞而活用。這些單詞相對獨立,加以不活用的修飾語來表達意義,這些也有不是拘束語素的情況。

3、在日語、朝鮮語使用地區以北分布的烏拉爾-阿爾泰語系同樣有由於體、語氣、時態等而形成的動詞變化,不過,動詞不由性、數等條件(verb argument)而變化的特徵與漢語及東南亞語言的特徵相符。

4、 量詞、單位詞:中日韓越及東南亞大陸和島嶼地區語言的量詞較發達。(名詞和量詞的關系不嚴密,在這個點上並不比其他的語言都更具孤立性。)

5、 根據不同的分類搭配不同的量詞,這一特徵在南北美洲大陸西側的原住民語言中也存在。量詞發達的特點可以說是環太平洋地區語言的共同的特徵。

二、東亞語言語義學

1、敬語系統發達是爪哇語、藏語、日語、朝鮮語共同存在的特徵。

2、 近代化的實際需要,敬語走向簡單化的道路。這樣的現象出現在印尼語和英語中,避開復雜的敬語,

3、追求平等主義。

4、日語、馬來·印尼語等的語言代名詞不穩定,使用也較少。新的代詞、總結性語言及號召的形式作為屢次

5、表示尊敬和社會的地位的方法使新名詞變得發達。另外的看法是如果按照印歐語系的基準,這些語言的代詞就是完全不存在。

6、漢語中的敬語體雖消失了,例外的、幾千年前就存在的漢藏語系,所有的人都一直使用穩定的人稱代名詞至今。

三、東亞語言構文

1、主語·謂語構造:話題優先語言的先主語其次謂語的構造。

日語的例子:

こちらは田中さんです。 Kochira ha Tanaka-san desu.

這是<話題標識>田中先生。

中文的例子:

你<所有格>衣服,為什麼這么臟?

你的衣服,為什麼這么臟?

資料來源:網路-東亞語言

熱點內容
西班牙8號球員有哪些 發布:2023-08-31 22:08:22 瀏覽:1560
怎麼買日本衣服 發布:2023-08-31 22:08:20 瀏覽:915
紐西蘭有哪些人文景點 發布:2023-08-31 22:06:06 瀏覽:1490
皇馬西班牙人哪個台播 發布:2023-08-31 22:05:05 瀏覽:1458
新加坡船廠焊工工資待遇多少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2:01:05 瀏覽:1553
緬甸紅糖多少錢一斤真實 發布:2023-08-31 21:57:45 瀏覽:1213
緬甸200萬可以換多少人民幣 發布:2023-08-31 21:57:39 瀏覽:1177
紐西蘭跟中國的時差是多少 發布:2023-08-31 21:53:49 瀏覽:2362
中國哪個地方同時與寮國緬甸接壤 發布:2023-08-31 21:52:06 瀏覽:1188
土耳其簽證選哪個國家 發布:2023-08-31 21:37:38 瀏覽:8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