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來西亞獨立多少年了
① 馬來西亞什麼時候獨立
馬來西亞於8月31日從英國統治下獨立後,首都吉隆坡舉行了大規模慶祝活動,包括該國歷史上最大的軍事檢閱。
在亞洲東南部、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間,有一個稱為「錫和橡膠王國」的國家,那就是馬來西亞。
馬來西亞全境面積共32.9589萬平方公里,被海分為東、西兩部分,最近處相距約600公里。西馬來西亞,位於馬來半島南部,面積13.1794萬平方公里;東馬來西亞,位於加里曼丹島北部,包括沙撈越、沙巴兩個州,沙撈越州面積12.1680萬平方公里,沙巴州7.6115萬平方公里。人口總數1290萬人。伊斯蘭教為國教,其教徒約占馬來人的80%。其它還有佛教、基督教、天主教、印度教、拜物教等。馬來語為國語。首都吉隆坡。
馬來西亞從16世紀開始,相繼遭到葡萄牙、荷蘭等國的侵略。1786年英國入侵,20世紀初完全淪為英國殖民地。1942年日本佔領馬來亞,激起當地人民的英勇抵抗。日本投降後,英國在馬來亞恢復殖民統治。1946年4月,英國玩弄「分而治之」的陰謀,把新加坡從馬來亞劃分出來,成為單獨的「直轄殖民地」,並於1948年2月成立「馬來亞聯合邦」,聯合邦的一切統治權由英王委任高級專員掌握,並對馬來亞人民實行高壓統治。1955年,英國宣布馬來亞實行「部分自治」。1957年8月31日,英國同意「馬來亞聯合邦」在英聯邦內獨立。1963年7月9日,英國、馬來亞、新加坡、沙撈越和沙巴在倫敦簽署關於成立馬來西亞的協定(1965年8月,新加坡退出馬來西亞成立了新加坡共和國),同年9月16日馬來西亞宣告成立。
馬來西亞自然資源豐富。主要礦藏有錫和石油,還有鐵、金、鎢、煤、鋁礬土和錳等。主要經濟作物有橡膠、木材、油棕、胡椒、菠蘿、椰子等。其中橡膠和錫的產量和出口量均佔世界第一位,木材和棕櫚油是另兩大出口項目。
馬來西亞(原馬來亞聯合邦)剛獨立時,經濟屬於殖民地型,以出口農礦初級產品為主,橡膠和錫是兩大經濟支柱,糧食和工業品均不能自給。獨立後不久,政府確定了改變經濟結構、實現工業化的經濟發展戰略。1971―1990年年又實行了為期20年的「新經濟政策」和第二至第五個五年發展計劃。到1987年,製造業已超過農林漁業,在國內生產總值中居首位。
1986年,為適應世界經濟形勢的發展變化,馬來西亞政府調整了投資政策,制訂了一系列鼓勵外國投資的優惠措施,使外資源源而至。1987至1989年3年間共吸收外資93.5億美元,1990年一年吸收64億美元。政府採取的種種有力措施,改變了產業結構,提高了檔次,擴大了出口,使馬來西亞轉變為以出口工業製成品(其中電子產品佔半數以上)為主的國家。與此同時,政府解除了對國內投資的某些限制,使非馬來資本轉呈活躍。
1991年6月,馬來西亞政府在總結前期發展經驗的基礎上,提出為期10年(1991―2000)的《第二個前景規劃綱要》(又名《國家發展政策》),取代過去的「新經濟政策」。十年規劃在重申繼續保持良好投資環境的同時,提出將投資重點轉移到資本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產業方面,大力發展高附加值的製造業,增加研究發展和教育培訓的投入,放鬆政府對工資、物價的調控,等等。遠景目標則是到2020年使馬來西亞成為完全發達的國家。
1991年7月,馬來西亞議會通過政府提出的第六個五年(1991―1995)發展計劃。這項計劃的主要目標是:使國民經濟持續發展,經濟年增長率保持在7.5%。製造業在計劃末期占國內生產總值的31.4%;以1995年估計人口2030萬人計算,人均國民收入達3777美元。針對當前經濟中露頭的某些薄弱環節,六五計劃中對交通、能源、教育和培訓、衛生等方面的投入均有幅度不等的增長。
馬來西亞經濟年增長率70年代為7.8%,80年代後期超過8%,1990年為9.4%,人均國民收入超過兩千美元。設在瑞士的國際管理發展學院和世界經濟論壇1991年6月發表的《1991年世界競爭力報告》把馬來西亞列為最具有經濟活力的國家,在新興工業化國家(地區)名單中排名第五。這就為許多經濟學家的如下觀點再次提供佐證――馬來西亞是行將騰飛的亞洲第五條小龍。
馬來西亞奉行中立和不結盟的對外政策。幾年來,馬來西亞政府積極推行東南亞中立化計劃,致力於鞏固和發展東南亞國家聯盟,加強與其它第三世界國家的關系。
中馬兩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往來。早在公元前2世紀漢武帝時,中國商人就曾去馬來半島通商。公元3世紀初,吳國孫權曾遣康泰、朱應出使南海諸國,到過馬來半島。此後兩國互有往來。15世紀初期,鄭和下西洋時,5次都駐節於滿剌加(即馬六甲)。隨後滿剌加的友好使者也訪問過中國。1957年馬來亞聯合邦獨立時,我國領導人曾致電祝賀,並予承認。1974年5月馬來西亞總理拉扎克來我國訪問,當月31日,兩國正式建交。建交以來,兩國的貿易、體育、文化等方面的友好往來日益增多。這次鄧小平副總理到馬來西亞進行正式友好訪問,必將為進一步增進中馬兩國人民之間的傳統友誼、發展兩國的友好關系作出新的貢獻。
② 馬來西亞建國歷史
馬來西亞的建國歷史:
1959年6月3日,英屬的新加坡被英國殖民政府授予自治地位,英屬砂拉越和英屬北婆羅洲也分別相繼在1963年7月22日和8月31日被授予自治地位。
三者自治時期其國防、外交、財政、內政等事務仍由英國政府所掌管,但並未從法律上獲得正式獨立。
經多次爭論對抗,馬來半島十一州、沙巴州、砂拉越州及新加坡終於於1963年9月16日組成馬來西亞。
(2)馬來西亞獨立多少年了擴展閱讀:
馬來西亞坐落於東南亞地區,這個被國人親切稱為大馬的東南亞國家,有著迷人榴槤香和垂延欲滴的各色美食,也有著無數島嶼、絕美風光的招搖誘惑。
是國人每逢寒暑期,春節假期等欽點旅行地。基於馬來西亞坐落在重要策略的地理位置,從東方和西方國家的貿易路線中都能受惠。
其中西馬位於馬六甲海峽,就是全球船運航線中對經濟效益和政治而言最為重要的地點。成為全球最大錫、樹膠和油棕的生產商和出口商之一,也有能力進行經濟轉型。
從早年依賴原料和農業領域,轉向成為相對具高科技和競爭力的國家。吉隆坡或巴生谷地區,被定義為馬來西亞經濟轉型計劃下的國家重點開發區。作為一國之都,吉隆坡成為馬來西亞的商業中心,是許多大型跨國公司的總部所在地。
③ 馬來西亞成立 過程
1942年至1945年,馬來亞被日本佔領,激起地區的反殖民民族主義。馬來西亞共產黨在英軍的召集下成立人民抗日軍,進行抗日游擊戰。1945年日本投降後,馬共開始轉為進行反英殖民活動,進行罷工、罷課,與英殖民政府關系日益緊張。
1948年6月,霹靂和豐有三名歐洲籍的園丘主管被殺害,英殖民政府宣布馬共等多個左冀政黨為非法組織並展開取締,馬共從和平斗爭轉為武裝斗爭,再次走進森林展開游擊戰,全馬進入緊急狀態。
1949年,馬來亞民族解放軍(後改名馬來亞人民解放軍)成立,游擊戰一直堅持到1960年代,之後漸漸退守於馬泰邊境的森林之中。
在英國軍方的強烈鎮壓,加上中國停止輸出革命,斷絕一切對東南亞各國共產黨的援助,停止武器和糧食支援。失去了中國的援助之後,馬共相繼放下武器向東南亞各國政府投降。
1957年,馬來亞聯合邦宣告獨立。1959年6月3日,英屬的新加坡被英殖民政府授予自治地位,英屬砂拉越和英屬北婆羅洲(沙巴州)也相繼在1963年7月22日和8月31日被授予自治地位。
三者自治時期其國防、外交、財政、內政等事務仍由英國政府所掌管,但並未從法律上獲得正式獨立。經多次爭論對抗,馬來半島十一州、沙巴州、砂拉越州及新加坡終於於1963年9月16日組成馬來西亞(1965年8月8日新加坡退出馬來西亞 )。
(3)馬來西亞獨立多少年了擴展閱讀:
馬來西亞文化習俗
1、稱呼
同家族的馬來人沒有固定的姓,所以不以姓氏作為稱呼用途。馬來人名字的第一個部分是他們的名字,第二個部分是他們父親的名字,兩者之間隔著「bin」(男士用)或「binti」(女士用),有時會省略。
在非正式的場合,對小輩較為親昵的稱呼為Adik或dik,意為弟弟或妹妹,名字則可省略。對年級較大的男士可稱為Pakcik,意為伯父,女士為Makcik,意為伯母。在日常場合,用Encik加名稱呼男性,意為某某先生,用Cik加名稱呼女性,意為某某女士。
在較為正式的場合,用Tuan加名,來尊稱男士,用Puan加名,來尊稱女士。此外,對擁有馬來西亞封銜(常見的如拿督、丹斯里等)的人可尊稱其封號或封號加姓名。
2、見面禮
傳統上,馬來人在見面時會用雙手握住對方的雙手互相摩擦,然後將右手往心窩點一點。對不相熟的女士則不可隨便伸手要求握手,男子應該向女子點頭或稍行鞠躬禮,並且主動致以口頭問候。但現在西式的握手問好在馬是最普遍的見面禮,不論用在馬來人、華人或印度人都可通用無阻。
3、進餐
馬來人忌食豬肉、飲酒。在馬來餐廳,餐桌上通常有個水壺,其用途是用來洗手用的。一般馬來人都是用右手抓飯來吃,所以餐前及餐後洗手是馬來人餐桌上的禮節。
4、拜訪
除非主人允許,否則不管是到訪馬來人、華人或印度人的家,都需在入門前先脫鞋子。到馬來人家做客,如果主人安排坐在地板上的墊子上,男性應盤腿而坐,女性則應把腿偏向左邊而坐。
5、其他禁忌或禮節
不可用食指指人,若要指示方向只能用拇指。與馬來人打招呼、握手、饋獻禮品或接物時不可用左手。用左手接物或打招呼會被認為對他們不敬。
馬來人忌諱別人觸摸其頭部,除了教師或宗教儀式外,任何人都不可隨意觸摸別人的頭部。不要把腳底展露在他人面前,用腳底對著人是對別人的侮辱。
④ 馬來西亞是屬於中國嗎
不屬於。馬來西亞是選舉君主制、君主立憲制和議會民主制並存的聯邦制國家。
馬來西亞是一個位於東南亞的國家,由前馬來亞聯合邦、沙巴、砂拉越及新加坡於1963年9月16日所組成的聯邦制、議會民主制、選舉君主制和君主立憲制國家,新加坡後來在1965年8月9日從聯邦中被除名,並獨立建國。
自然環境
1、區域位置,馬來西亞國土面積330345平方公里(2016年),位於東南亞,國土被中國南海分隔成東、西兩部分,全國海岸線總長4192公里。西馬位於馬來半島南部,北與泰國接壤,南與新加坡隔柔佛海峽相望,東臨南中國海,西瀕馬六甲海峽。
2、地形地貌,地形主要是平原,地面平坦、起伏較小。半島地勢北高南低,其主幹山脈蒂迪旺沙山脈將半島分成了東西海岸;沙砂的沿海多為平原,內地多為森林覆蓋的丘陵和山地,克羅克山脈由砂拉越向北延伸,穿過沙巴將沙巴分成東西海岸。馬來西亞最高峰是高達4101米的京那巴魯山。
3、氣候特徵,馬來西亞位赤道附近,屬於熱帶雨林氣候和熱帶季風氣候,無明顯四季之分,年溫差變化極小,平均溫度在26℃~30℃之間、全年雨量充沛,3月至6月以及10月至次年2月是雨季。內地山區年均氣溫22℃~28℃,沿海平原為25℃~30℃。
⑤ 馬來西亞什麼時候去談判獨立
1955年。
馬來亞聯合邦,即由巫統、馬華公會及國大黨1951年所組成的政黨聯盟--聯盟(Perikatan)是馬來西亞國民陣線的前身。聯盟在馬來亞聯合邦獨立運動及1963年馬來西亞的成立過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1952年,東姑阿都拉曼領導下的巫統和陳禎祿領導的馬華公會在吉隆坡市議會選舉中首次聯合競選,並取得壓倒性勝利。隨後在1955年,聯盟在馬來亞首次舉行的聯合邦立法議會選舉中贏得52席中的51席,並開始和英國政府展開獨立談判。
1957年8月31日馬來亞獨立後,聯盟組成聯邦政府。但直到1957年10月30日,聯盟在才正式注冊成為一個政治團體,並在1959年的大選中贏得國會下議院104席中的74席繼續執政。
在馬來西亞於1963年9月16日成立後,在1964年的首次大選中,聯盟贏得國會下議院104席中的84席。
1965年8月8日,聯盟利用其國會優勢通過議決將新加坡逐出馬來西亞,迫使新加坡總理李光耀在8月9日宣布新加坡獨立。
⑥ 馬來西亞簡介
馬來西亞簡稱大馬,是一個位於東南亞的聯邦制、議會民主制、選舉君主制和君主立憲制並存的國家。目前全國共十三個州,另有三個聯邦直轄區(吉隆坡、布城及納閩),全國面積共33萬平方公里。
1957年8月31日,首席部長東姑阿都拉曼宣布馬來亞聯合邦獨立;1963年,馬來亞聯合邦聯同新加坡、沙巴及砂拉越組成了馬來西亞。1965年8月,新加坡退出馬來西亞。
馬來西亞國境被中國南海分為兩部分:位於馬來半島的馬來西亞半島(西馬)及位於加里曼丹島北部的中南半島(東馬)。由於馬來西亞的地理位置接近赤道,其氣候屬於熱帶型雨林氣候。首都位於吉隆坡,是馬來西亞人口最密集和最繁榮的地區,聯邦政府所在地則位於布城。
馬來西亞是一個多民族、多元文化的國家,官方宗教雖然為伊斯蘭教,但國民於馬來西亞憲法下享有宗教自由的權利。政府系統密切仿照了英國的威斯敏斯特的議會制度。國家對內外的最高代表被稱為元首,而政府首腦是首相(總理)。
馬來西亞是一個新興的多元化經濟國家。經濟在1990年代突飛猛進,為「亞洲四小虎」國家之一,是資本主義國家。馬來西亞已成為亞洲地區引人注目的多元化新興工業國家和世界新興市場經濟體。
(6)馬來西亞獨立多少年了擴展閱讀:
馬來西亞華人的移民史可追朔至漢代。唐、宋時中國和馬來群島已有頻密的商業活動和文化交流,元代時已有中國人在當地定居的明確記載。
到了明代鄭和下西洋時曾多次在馬六甲(明史稱為滿剌加)停留,後來將馬六甲、巨港(今屬印尼)、泗水(今屬印尼)等營建成其船隊的大本營。至今馬六甲仍然留有大量與鄭和有關的遺跡。一些華人因為和當地人通婚,開始在馬六甲定居,漸漸受馬來文化影響,繁衍開來。
此時開始,華人開始在馬六甲形成聚落定居,成為組成馬六甲重要的一個民族。明朝衰弱後,這些通婚華人的後裔由於交通不便、滿清閉關政策等因素,開始與祖國關系疏遠。在與本土文化相互交融的情況下,他們逐漸形成一支新的民族——娘惹峇峇。
娘惹峇峇的母語也由方言(主要是福建話)慢慢轉變成夾雜方言以及馬來語的娘惹峇峇語,但依然保留了各種華人的風俗儀式。
而華人大量移民今馬來西亞各地則是從第二次鴉片戰爭後開始。當時清朝戰敗,中英簽署《北京條約》,清廷容許外國商人招聘漢人出洋工作充當廉價勞工(苦力)。由於當時英國殖民者需要大量的人力資源以開發馬來亞半島,大量的華工(或稱為苦力)從中國輸入到馬來亞半島成為礦工、種植工人等。
在蒸汽船使用後,華僑南來的數量更是急劇上升。此時到來的華人移民人數已經大幅度超越早期的娘惹峇峇,所以被早期定居的人稱為「新客」。
這時期馬來半島的華人人口的男女比例嚴重失衡,這是因為勞工們的僑鄉意識濃厚,多不打算扶老攜幼來到馬來亞定居,而是希望賺夠錢回到老家故鄉。大量的華人下南洋,充分地說明了一個道理,人挪活,哪裡有生存的機會,就應該去往哪裡。
到了1929年,全球開始經濟大蕭條。此時,華僑婦女開始大量移民馬來亞,男女人口比例結構趨向平衡。二戰後,由於世界進入冷戰時代,英屬馬來亞正值馬共叛亂,移民條例收緊,中國來馬的移民潮逐漸減少甚至停止。此後華人參與了馬來亞獨立運動與馬來西亞的建國運動,並在當地繁衍開來。
⑦ 馬來西亞什麼時候成立的
馬來西亞日(馬來語:Hari Malaysia,英語:Malaysia Day)於每年的9月16日盛大慶祝,以紀念1963年9月16日馬來西亞的成立,但它並不是馬來西亞的國慶日。 它是標志著馬來亞聯合邦、北婆羅洲、砂拉越和新加坡共同組成馬來西亞。
⑧ 馬來西亞成立多少年了
馬來西亞獨立於1957年8月31日,即國慶日
1963年9月16日是馬來西亞日
⑨ 馬來西亞是誰的殖民地
馬來西亞是誰的殖民地?馬來西亞是個主權獨立的國家,不被任何國家所殖民。
但歷史上馬來西亞或現有的領土的一部分曾被幾個國家所殖民:
1511年:葡萄牙
1641年:荷蘭
1785年:英國
1942年:日本
1945年:英國
1957年:馬來亞(西馬)(馬來半島)獨立
1963年:沙巴,砂拉越及新加坡脫離英國的殖民,加入馬來亞,並組成馬來西亞。
1965年:新加坡脫離馬來西亞,獨立建國。馬來西亞(馬來語、英語:Malaysia),簡稱大馬,是君主立憲聯邦制國家,首都吉隆坡,聯邦政府行政中心布城。全國分為13個州和3個聯邦直轄區,全國面積共33萬平方公里[1]。馬來西亞位於東南亞,國土被南中國海分隔成東、西兩部分,即馬來半島(西馬)和加里曼丹島北部(東馬)。馬來西亞人口3268萬,[1]其中馬來人69.1%,華人23%。[1]
公元初,馬來半島有羯荼、狼牙修等古國。[1]15世紀初以馬六甲為中心的滿剌加王國統一了馬來半島的大部分。[1]16世紀開始先後被葡萄牙、荷蘭、英國佔領。[1]20世紀初完全淪為英國殖民地。加里曼丹島沙撈越、沙巴歷史上屬汶萊,1888年兩地淪為英國保護地。[1]二戰中,馬來半島、沙撈越、沙巴被日本佔領。戰後英國恢復殖民統治。1957年8月31日馬來亞聯合邦宣布獨立。[1]1963年9月16日,馬來亞聯合邦同新加坡、沙撈越、沙巴合並組成馬來西亞(1965年8月9日新加坡退出)。[1]
馬來西亞是個多民族、多元文化國家,官方宗教為伊斯蘭教。馬來西亞是資本主義國家,其經濟在20世紀90年代突飛猛進,為亞洲四小虎之一,已成為亞洲地區引人注目的多元化新興工業國家和世界新興市場經濟體。國家實施馬來族和原住民優先的新經濟政策
⑩ 馬來西亞概況有哪些
國名:馬來西亞獨立日:8月31日(1957年)國慶日:8月31日(1957年)災難意識日:12月26日(2005年馬來西亞政府決定設立。選擇這一天作為全國「災難意識日」,是因為馬來西亞過去在這一天多次遭受自然災難的襲擊。1996年這一天,東馬來西亞的沙巴州遭受強烈熱帶風暴襲擊,有100多人死亡,許多房屋和財產被毀;2004年12月26日,馬來西亞北部檳榔嶼等州部分地區遭到印度洋海嘯襲擊,共有60多人死亡。)國旗:呈橫長方形,長與寬之比為2∶1。主體部分由14道紅白相間、寬度相等的橫條組成。左上方有一深藍色的長方形,上有一彎黃色新月和一顆14個尖角的黃色星。14道紅白橫條和14角星象徵馬來西亞的13個州和政府。藍色象徵人民的團結及馬來西亞與英聯邦的關系--英國國旗以藍色為旗底,黃色象徵國家元首,新月象徵馬來西亞的國教伊斯蘭教。
國徽:中間為盾形徽。盾徽上面繪有一彎黃色新月和一顆14個尖角的黃色星,盾面上的圖案和顏色象徵馬來西亞的組成及其行政區劃。盾面上部列有5把入鞘的短劍,它們分別代表柔佛州、吉打州、玻璃市州、吉蘭丹州和丁加奴州。盾面中間部分繪有紅、黑、白、黃4條色帶,分別代表雪蘭莪州、彭亨州、霹靂州和森美蘭州。盾面左側繪有藍、白波紋的海水和以黃色為地並繪有3根藍色鴕鳥羽毛,這一圖案代表檳榔嶼。盾面右側的馬六甲樹代表馬六甲州。盾面下端左邊代表沙巴州,圖案中繪有強健的褐色雙臂,雙手緊握沙巴州州旗。盾面下端右邊繪有一隻紅、黑、藍3色飛禽,代表沙撈越州。盾面下部中間的圖案為馬來西亞的國花--木槿,當地人稱「班加拉亞」。盾徽兩側各站著一頭紅舌馬來虎,兩虎後肢踩著金色飾帶,飾帶上書寫著格言「團結就是力量」。
國歌:《月光》國花:木槿。馬來西亞人民用這種紅彤彤的木槿花朵,比喻熱愛祖國的烈火般的激情。
自然地理:面積33萬平方公里。位於東南亞,地處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間。全境被南中國海分成東馬來西亞和西馬來西亞兩部分。西馬來西亞為馬來亞地區,位於馬來半島南部,北與泰國接壤,西瀕馬六甲海峽,東臨南中國海,東馬來西亞為沙撈越地區和沙巴地區的合稱,位於加里曼丹島北部。海岸線部長4192公里。屬熱帶雨林氣候。內地山區年均氣溫22℃-28℃,沿海平原為25℃-30℃。
人口:2626萬(截至2005年底)。其中馬來人及其他原住民佔66。1%,華人佔25。3%,印度人佔7。4%。沙撈越州原住居民中以伊班族為主,沙巴州以卡達山族為主。馬來語為國語,通用英語,華語使用也較廣泛。伊斯蘭教為國教,其他宗教有佛教、印度教、基督教、拜物教等。
首都:吉隆坡(kuala lumpur),人口約120多萬。具有觀光和通訊兩大功能的吉隆坡塔,高達466米,是亞洲最高塔之一,如兩柄銀色利劍直插雲端。吉隆坡還是這個多民族、多宗教國家的縮影,市內清真寺以及佛教、印度教的寺廟隨處可見,基督教的教堂也有20來座。新首都:普特拉賈亞(putrajaya)位於吉隆坡以南35公里處,總理府及部分政府工作人員於1999年6月遷入,2005年前搬遷完畢;人口約7000。
簡史:公元初馬來半島建立了羯荼、狼牙修等古國。15世紀初以馬六甲為中心的滿刺加王國統一了馬來半島的大部分,並發展成當時東南亞主要國際貿易中心。16世紀起先後遭到葡萄牙、荷蘭和英國侵略。1911年淪為英國殖民地。沙撈越、沙巴歷史上屬汶萊,1888年兩地淪為英國保護國。二次大戰期間,馬來亞、沙撈越、沙巴被日本佔領。戰後英國恢復其殖民統治。1957年8月31日馬來亞聯合邦在英聯邦內獨立。1963年9月16日,馬來亞聯合邦和新加坡、沙撈越、沙巴合並組成馬來西亞(1965年8月9日新加坡宣布退出)。
行政區劃:全國分為13個州,包括西馬的柔佛、吉打、吉蘭丹、馬六甲、森美蘭、彭亨、檳榔嶼、霹靂、玻璃市、雪蘭莪、丁加奴以及東馬的沙巴、沙撈越,另有三個聯邦直轄區:首都吉隆坡、納閩和普特拉賈亞(Putra Jaya,聯邦政府行政中心)。
政治:最高元首為國家首腦、伊斯蘭教領袖兼武裝部隊統帥,由統治者會議從馬來西亞9個州的世襲蘇丹中選舉產生,擁有立法,司法和行政的最高權力,以及任命總理、拒絕同意解散國會等權力,任期五年。統治者會議由柔佛等九個州的世襲蘇丹和馬六甲等四個州的州元首組成。其職能是在九個世襲蘇丹中輪流選舉產生最高元首和副最高元首;審議並頒布國家法律、法規;對全國性的伊斯蘭教問題有最終裁決權;對涉及馬來族和沙巴、沙撈越土著民族的特權地位等重大問題進行審議。凡有關統治者特權地位的法律,未經該會議同意,不得通過。每次開會時,內閣總理和各州州務大臣、首席部長在旁協助。國會是最高立法機構,由上議院和下議院組成。但實權在內閣手裡。
經濟:自然資源豐富。橡膠、棕油和胡椒的產量和出口量居世界前列。七十年代以前經濟以農業為基礎,依賴初級產品出口。後來不斷調整產業結構,電子業、製造業、建築業和服務業發展迅速。錫礦豐富,曾為世界產錫大國,但近年來產量明顯減少,2000年錫產量估計為6100噸。石油儲藏量約39億桶(1997年探明)。天然氣儲量2。27萬億立方米(1998年探明)。此外,還有鐵、金、鎢、煤、鋁土、錳等礦產。盛產熱帶硬木。農業以經濟作物為主,主要有橡膠、油棕、胡椒、可可和熱帶水果等。稻米自給率為76%。七十年代以來不斷調整產業結構,製造業、建築業和服務業發展迅速。八十年代中期,因受世界經濟衰退影響,經濟出現困難。政府採取刺激外資和私人資本增長措施後,經濟明顯好轉。1987年以來經濟持續高速發展,年均國民經濟增長率一直保持在8%以上,成為亞洲地區引人注目的新興工業國之一。旅遊業為國家第三大經濟支柱,主要旅遊點有檳城、馬六甲、浮羅交怡島、刁曼島等。貨幣:林吉特。
軍事:陸軍的前身是1935年英國殖民地政府組建的馬來兵團。1958年馬從英國人手中接管原英殖民地海軍輔助部隊,1963年正式改為馬來西亞皇家海軍。1958年6月1日正式建立馬來皇家空軍。馬最高元首是三軍最高統帥。國防決策機構為國家安全委員會,總理任主席。武裝部隊總司令是最高指揮官。實行志願兵役制,服役期為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