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馬來西亞 » 馬來西亞傣族穿什麼服裝

馬來西亞傣族穿什麼服裝

發布時間: 2022-07-10 10:50:24

Ⅰ 傣族的風俗習慣和服裝

傣族的節日,多與宗教活動有關。主要節日有關門節、開門節、潑水節等。婦女傳統著窄袖短衣和筒裙。傣族男子著無領對襟或大襟小袖短衫,下著長管褲,冷天披毛氈,多用白布或青布包頭。男子文身的習俗很普遍,既表示勇敢,又可以驅邪護身、裝飾身體

傣族視孔雀、大象為吉祥物,民間故事豐富多彩,傣族人民喜歡依水而居,愛潔凈、常沐浴、婦女愛洗發,故有「水的民族」的美稱,過去傣族普遍信仰南傳上座部佛教和原始宗教。

傣族是泰國、寮國的主體民族,占泰國總人口的40%,傣族還是緬甸的第二大民族,中國、印度、越南、柬埔寨等國的少數民族。據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傣族在中國境內共有126萬餘人

(1)馬來西亞傣族穿什麼服裝擴展閱讀

傣族主食以大米為主。德宏地區吃粳米,西雙版納等地愛吃糯米,通常是現舂現吃。傣族著名的香竹飯又稱竹筒飯,即把糯米放在香竹筒里,用水浸泡15分鍾後,用火烘烤而成的。吃時,捶打竹筒使之變軟,竹筒內壁的竹膜便貼在飯上,用刀一剖兩半,香竹飯便脫竹而出,香氣濃郁,飯軟而細膩。

還有獨具特色的菠蘿紫米飯,其味清甜可口,並有補血潤肺之功效。外出勞動者常在野外就餐,用芭蕉葉盛一團糯米飯,隨帶鹽巴、辣子、酸肉、燒雞、喃咪、青苔松即可進食。肉類有豬、牛、雞、鴨,不食或少食羊肉,善作烤雞、燒雞,喜歡吃魚、蝦、蟹、螺螄、青苔等水產品。常吃的蔬菜有白菜、蘿卜、筍和豆類。

Ⅱ 對傣族服飾的介紹

傣族服飾特點:傣族婦女一般喜歡穿窄袖短衣和筒裙,把她們那修長苗條的身材充分展示出來。上面穿一件白色或緋色內衣,外面是緊身短上衣,圓領窄袖,有大襟,也有對襟,有水紅、嫩粉、淡黃、淺綠、雪白、天藍等多種色彩。多是用喬其紗、絲綢、的確涼等料子縫制。傣族男子一般都穿無領對襟或大襟小袖衫,下穿長管褲,用白布、青布或緋布包頭,有的戴禮帽,顯得瀟灑大方。傣族無論男女,出門總喜歡在肩上挎一個用織綿做成的挎包(筒帕)。挎包色調鮮艷,風格淳樸,具有濃厚的生活色彩和民族特色。傣族飲食習慣:傣族大多有日食兩餐的習慣,以大米和糯米為主食。德宏的傣族主食粳米,西雙版納的傣族則主食糯米。外出勞動者常在野外用餐,用芭蕉葉或眾飯合盛一團糯米飯,隨帶鹽巴、辣子、酸肉、燒雞、喃咪(傣語,意為醬)、青苔松即可進食。傣族的風俗習慣:禁忌:忌諱外人騎馬、趕牛、挑擔和蓬亂著頭發進寨子;進入傣家竹樓,要把鞋脫在門外,而且在屋內走路要輕;不能坐在火塘上方或跨過火塘,不能進入主人內室,不能坐門檻;不能移動火塘上的三腳架,也不能用腳踏火等等。婚俗:「趕擺黃燜雞」是西雙版納男女青年以食傳言的求戀方式,即姑娘把黃燜雞拿到市場上出售,如果買者恰恰是姑娘的意中人,姑娘就會主動拿出凳子,讓其坐在自己身旁,通過交談,如雙方情投意合,兩人就端著雞,拎著凳子到樹林里互吐衷情;如買者不是姑娘的意中人,姑娘就會加倍要價。禮儀: 傣族自古以來就是一個講究禮儀的民族。外地人到了傣家,主人會主動打招呼,端茶倒水,款待飯菜。

Ⅲ 傣族服飾叫什麼傣族服飾基本介紹

每個民族的服飾都有其民族元素在裡面,也受環境的影響,逐漸呈現出只有自己民族的特色。在小編看來, 傣族服飾 是很漂亮的,也不是所有人都能夠駕馭得了的。傣族的服飾有自己的名字,是什麼呢?且看下文。

「花腰傣服飾是穿在身上的藝術,寫在身上的歷史。」有的專家學者對花腰傣服飾給予了高度評價。

花腰傣婦女的服飾華美艷麗,文身染齒等習俗與古滇國貴族幾乎一脈相承,至今仍遺風不改。花腰傣婦女的盛裝用料講究,特別是傣灑、傣雅,多用綢緞,刺綉精美,銀泡琳琅滿

目、熠熠生輝,綵帶束腰;一雙手戴幾對銀鐲,十個指頭都戴滿戒指,豐姿綽約。穿戴起來根本無法勞動,只能參加禮儀性活動,是富貴身份的象徵。另餐元江河谷氣候炎熱,穿那麼多服裝(僅裙子就有三至六條形成三疊水)是不適應勞動生產的。古老華美的服飾,為什麼能一直流傳保持至今,與古滇國貴族後裔不能說沒有聯系。其服飾充滿歷史文化內涵,折射出強烈的地域特色,既有古滇國的遺風,又閃耀著傣家人愛美的光采。

花腰傣的服飾裝束,和不少出土的滇國青銅器中古越人服裝十分相似,大有異曲同工之妙。女性的服裝尤其如此。花腰傣的傣雅、傣卡、傣灑、傣仲服飾各具風采。尤以傣雅、傣灑婦女的服裝最為華麗,並喜用金、銀鑲齒,喜戴碩大的銀耳環、六方銀鐲和鏤花銀戒指。紡織貯貝器(西漢)上鑄繞線、穿梭打緯的紡織婦女六人,生動形象的表現了古滇國社會生產的一個場面。

花腰傣的傣雅、傣卡、傣灑、傣仲的服飾,都保留著古滇國的遺風,吸收了歷史發展中的文化內涵。尤以傣灑、傣雅的服飾斑斕多彩,集歷史、文化於一身,各種圖案和花紋都有深厚的文化意韻。

Ⅳ 有誰知道傣族,景頗族,阿昌族,德昂族這幾個民族都穿什麼服飾

1、傣族:婦女傳統著窄袖短衣和筒裙。傣族男子著無領對襟或大襟小袖短衫,下著長管褲,冷天披毛氈,多用白布或青布包頭。男子文身的習俗很普遍,既表示勇敢,又可以驅邪護身、裝飾身體。

(4)馬來西亞傣族穿什麼服裝擴展閱讀:

為什麼少數民族的服裝都很鮮艷華麗

如果你打開電視,剛好聽見「五十六個民族,五十六枝花」這句經典歌詞,那與之相伴的歌舞場面大概能提醒你:它絕不僅僅是一個象徵性的比喻,其具象的靈感或許正是來源於如花朵般絢麗多彩的民族服飾。

其實,今天的少數民族在日常生活中,並不會穿著華麗的民族服飾。與漢族相仿,他們也更青睞適合當代生活節奏的現代時裝,在一些大城市尤其如此。

如廣西壯族自治區的首府南寧市,壯族占其常住人口的一半,它的街頭與漢族聚居區並無明顯差別。如果摘掉頭頂的帽子,一般人也未必分得清維吾爾族大叔和江蘇農村的漢族大叔。即便在少有的一些傳統民族服飾保留相對完整的地區,當地居民穿著的民族服裝也完全不會五彩斑斕。

如果在日常生活中見到了華麗的民族服裝,那多半是旅遊業從業人員穿著他們的工作服,當然,也可能是漢族遊客正在拍照。僅僅在幾十年前,大部分少數民族的日常服裝比今天還要樸素得多。

素色的棉麻和毛皮往往是民族服裝的主要原料,甚至樹皮、草繩也會被加以利用,像如今那樣占滿高對比度色盤、從頭到腳都是反光面料的民族服飾並不多見。

Ⅳ 傣族穿著、習俗都有什麼特點。

傣族穿著特點:婦女傳統著窄袖短衣和筒裙。男子穿無領對襟或大襟小袖短衫,下著長管褲,冷天披毛氈,用白布或青布包頭。

傣族有許多民族節日,如關門節、開門節、潑水節等,其中潑水節最有名,時間在每年4月中旬左右,節日清晨,傣族村寨的男女老幼沐浴盛裝到佛寺賧佛,並在寺院中堆沙造塔4、5座,大家圍塔而坐,聆聽佛爺念經。之後,婦女們各挑一擔水為佛像「洗塵」。佛寺禮畢,青年男女退出,相互潑水祝福。接著成群結隊四處遊行,潑灑行人以示祝福。

擴展內容

傣族是雲南特有民族,主要聚居生活在熱帶,亞熱帶氣候的肥美、富饒的壩子--西雙版納,德宏兩州、景頗族自治州和耿馬、孟連等地。

傣族先民為古百越中一支,「傣」意為酷愛自由,和平的人。傣族的民族特色鮮明,突出,人民普遍愛好歌舞,舞蹈形象生動,感情細膩,動作多為動物形態的模擬和美化。極為流行的有「孔雀舞」、「象腳鼓舞」,特別是「孔雀舞」登上了大雅之堂,它那優美的舞姿、細膩的情感,把孔雀這種美麗的動物模擬得惟妙惟肖,井加以擬人的美化,把人帶進了詩一般的境界,使大都市的觀眾為之而傾倒。

Ⅵ 傣族穿什麼衣服的

女性:

婦女傳統著窄袖短衣和筒裙。

西雙版納傣族婦女,著白色或緋色內衣,腰身細小,下擺寬,下著各色筒裙。

男性:

傣族男子著無領對襟或大襟小袖短衫,下著長管褲,冷天披毛氈,多用白布或青布包頭。

(6)馬來西亞傣族穿什麼服裝擴展閱讀:

傣族的風俗習慣:

1、傣族的風俗習慣——飲食習慣

傣族以大米為主食,最具特色的是竹筒飯。其製作方法是將米裝進新鮮的竹筒後加水,放在火上燒烤,吃起來清香可口。

傣族還有很多特色燒烤。傣族的涼拌也十分美味,比如乾巴絲,包燒魚等等,都是傣族的美味食品。

普洱茶是雲南西雙版納的特產,在唐代就已遠銷中國各地,清代時遠銷東南亞及南亞,現已進入日本和西歐等國家和地區的市場,成為中外馳名的名茶。

傣族地區潮濕炎熱,昆蟲種類繁多,用昆蟲為原料製作各種風味菜餚和小吃,是傣族食物構成的一個重要部分。經常食用的昆蟲有蟬、竹蟲、大蜘蛛、田鱉、螞蟻蛋等。

傣族風味小吃也很多。如有一種糍粑是用糯米飯舂成團,包蘇子糖餡做成的圓餅,用抹上臘油的芭蕉葉包好,食時可用火烘軟或炸後蘸蜂蜜吃。

2、傣族的風俗習慣——傣族服飾

傣族男子著無領對襟或大襟小袖短衫,下著長管褲,冷天披毛氈,多用白布或青布包頭。

傣族紋身的習俗很普遍,男孩到十一、二歲時,即請人在胸、背、腹、腰及四肢刺卜各種動物、花卉、幾何紋圖案或傣文等花紋以為裝飾。婦女傳統著窄袖短衣和筒裙。

西雙版納傣族婦女,著白色或緋色內衣,腰身細小,下擺寬,下著各色筒裙。

芒市等地婦女,婚前著淺色大襟短衫,長褲,束小圍腰,婚後改著對襟短衫,黑色筒裙。

內地傣族婦女服裝與邊疆大體相同,但有地區性特點,往往因此被其他民族呼為「花腰傣」、「大袖傣」等。

3、傣族的風俗習慣——傣族民居

傣族的民居通常是竹樓。傣族人居住的竹樓是一種干欄式建築。

竹樓近似方形,以數十根大竹子支撐,懸空鋪樓板;房頂用茅草排覆蓋,竹牆縫隙很大,既通風又透光,樓頂兩面的坡度很大,呈「A」字形。

竹樓分兩層,樓上住人,樓下飼養牲畜,堆放雜物,也是舂米、織布的地方。

村寨大多建於平壩近水的地方,翠竹掩映,溪流環繞。

德宏多數地區傣族住平房,土牆茅頂,呈四合院。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傣族

Ⅶ 傣族的服裝,飲食,習俗是什麼

1、服裝

婦女傳統著窄袖短衣和筒裙。

西雙版納傣族婦女,著白色或緋色內衣,腰身細小,下擺寬,下著各色筒裙。

傣族男子著無領對襟或大襟小袖短衫,下著長管褲,冷天披毛氈,多用白布或青布包頭。男子文身的習俗很普遍,既表示勇敢,又可以驅邪護身、裝飾身體。

2、飲食

傣族主食以大米為主。德宏地區吃粳米,西雙版納等地愛吃糯米,通常是現舂現吃。

酒為傣族人民所嗜愛,一般都是自家釀制,度數不高,味香甜。茶是當地特產,但傣族只喝不加香料的大葉茶。

喝時在火上略炒至焦,沖泡而飲略帶糊味。嚼檳榔的習慣也很普遍。嚼食檳榔要拌以煙草、石灰,終日不斷。

3、習俗

傣族視孔雀、大象為吉祥物,民間故事豐富多彩,傣族人民喜歡依水而居,愛潔凈、常沐浴、婦女愛洗發,故有「水的民族」的美稱,過去傣族普遍信仰南傳上座部佛教和原始宗教。

分布:

傣族分布在中國、印度、越南、柬埔寨、泰國等國家。2000年,傣族在中國境內共有115.9萬人。主要聚居在雲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以及耿馬和孟連兩個自治縣。

其餘的散居在景東、景谷、普洱、瀾滄、新平、元江、金平等30多個縣。邊疆傣族地區與緬甸、寮國、越南接壤。

Ⅷ 傣族的服裝和習俗

一、服飾:

傣族服裝,男子著無領對襟或大襟小袖短衫,下著長管褲,冷天披毛氈,多用白布或青布包頭。婦女傳統著窄袖短衣和筒裙。西雙版納傣族婦女,著白色或緋色內衣,腰身細小,下擺寬,下著各色筒裙。

德宏芒市等地婦女,婚前著淺色大襟短衫,長褲,束小圍腰,婚後改著對襟短衫,黑色筒裙。內地傣族婦女服裝與邊疆大體相同,但有地區性特點,往往因此被其他民族稱為「花腰傣」、「大袖傣」等。

二、習俗:

1、宗教方面,邊疆傣族普遍信仰南傳上座部佛教,屬於小乘佛教,同時保留著原始鬼神崇拜的殘余。內地傣族崇拜「龍神」、「龍樹」,有宗教職業者「波勐」和「師娘」,代人占卜治病。在景谷等地區,也有信仰上座部佛教的。

2、傣族家庭與婚姻在歷史上的鮮明特點是等級內婚。土司之間實行嚴格的等級內婚,盛行一夫多妻。土司還憑借權勢,隨意凌辱農民妻女。廣大農民實行父權制的一夫一妻小家庭,家庭成員為父母與未婚子女。

3、傣族通行土葬,但具有明顯的階級差別,貴族與貧民的葬地是嚴格分開的。和尚、佛爺死後,先行火葬,再用瓦罐盛骨灰埋於寺後。

(8)馬來西亞傣族穿什麼服裝擴展閱讀

傣族的文藝活動:

1、傣族有傳統的傣戲。以前西雙版納有一種以舞蹈為主兼唱戲詞的形式,這是傣戲的雛形。其情節比較簡單,主要表現持刀的獵人與化了裝的龍、鳳、龜、鶴進行斗爭。傣戲的發展和完善主要在德宏一帶。因此傣戲又稱「滇西傣戲」。

2、傣族舞蹈種類繁多。西雙版納傣族稱舞蹈為「凡」。民間舞蹈有:凡婻諾、凡光罕、凡光、哈凡、凡整。凡婻諾以模仿禽類動作為主要特徵,包括孔雀舞、鷺鷥舞、斑鳩舞等。

3、傣族民間樂器有嘎臘薩、玎、篳、多洛、象腳鼓、鋩、排鋩和傣鑔等。傣族的特色樂器葫蘆絲是舌簧樂器,用循環換氣法能持續發出五度音程,音色優美、柔和、圓潤、婉轉。

Ⅸ 傣族人穿的衣服叫什麼名字

婦女傳統著窄袖短衣和筒裙。

西雙版納傣族婦女,著白色或緋色內衣,腰身細小,下擺寬,下著各色筒裙。

德宏芒市等地婦女,婚前著淺色大襟短衫,長褲,束小圍腰,婚後改著對襟短衫,黑色筒裙。

內地傣族婦女服裝與邊疆大體相同,但有地區性特點,往往因此被其他民族稱為「花腰傣」、「大袖傣」等。如玉溪市新平的傣族婦女用長達丈余的特製花腰帶系筒裙,由此而得名「花腰傣」。她們的服裝以黑色、紅色基調為主,貼身的短褂長及上腰部,領口用細銀泡拼成上下交錯的菱形圖案,腰間裝飾長達五、六米的綉花腰帶,頭戴尖頂「雞樅」斗笠帽,帽沿上翹。

「花腰傣」獨具魅力的頭飾、服飾,與晉寧石寨山、江川李家山出土的滇國青銅器上的人物十分相似,有著椎髻、短襟衣、筒裙等共同特徵,證明了兩者之間的一脈相承傣族-網路

熱點內容
西班牙8號球員有哪些 發布:2023-08-31 22:08:22 瀏覽:1558
怎麼買日本衣服 發布:2023-08-31 22:08:20 瀏覽:911
紐西蘭有哪些人文景點 發布:2023-08-31 22:06:06 瀏覽:1479
皇馬西班牙人哪個台播 發布:2023-08-31 22:05:05 瀏覽:1455
新加坡船廠焊工工資待遇多少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2:01:05 瀏覽:1548
緬甸紅糖多少錢一斤真實 發布:2023-08-31 21:57:45 瀏覽:1208
緬甸200萬可以換多少人民幣 發布:2023-08-31 21:57:39 瀏覽:1172
紐西蘭跟中國的時差是多少 發布:2023-08-31 21:53:49 瀏覽:2351
中國哪個地方同時與寮國緬甸接壤 發布:2023-08-31 21:52:06 瀏覽:1184
土耳其簽證選哪個國家 發布:2023-08-31 21:37:38 瀏覽:8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