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為什麼攻打馬來西亞
『壹』 馬來亞戰役,14萬的英軍為何會被7萬日軍完全擊潰
馬來亞戰役,14萬英聯邦軍隊被7萬日軍輕易擊潰,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1.日本士兵擁有豐富戰斗經驗、加上對叢林戰有相當完善的准備以及機動作戰能力較好。2.英聯邦軍隊的士兵訓練不足、指揮官指揮不力。
下面來舉幾個例子:
1.山下奉文進攻馬來半島時,只有2個師團(約5萬餘人)。但是他們卻攜帶了高達1萬2千餘輛的自行車。帶自行車的目的,是為了增強日軍的士兵負重能力。在配備自行車之後,每個日本士兵能帶10公斤干糧及6公斤白米,再加上武器彈葯等裝備,總負重為34公斤。這樣的負重程度,是當時只能靠步行行動的英軍士兵負重的兩倍以上(16公斤)。這些裝備干糧都被日軍士兵放到自行車上運輸,這就使得日軍士兵負重雖然較大,但依靠自行車還能在叢林小徑上快速移動,進行腳踏車閃擊戰。
2.在馬來半島,英軍參謀認為坦克這種裝備,並不適合在叢林地形做做,因此英軍在馬來半島,沒有裝備一輛坦克。但是日軍卻裝備了型號較舊的輕型坦克,用它們來快速突破駐守在叢林內的英軍散兵坑組成的防線。
3.山下奉文在對付英聯邦軍隊時,使用了一種鉗擊戰術。鉗擊戰術大概是這樣:先派一支部隊正面攻擊英軍,再派另一部隊潛入叢林繞到英軍背後進行夾擊。由於馬來半島上的英軍從未碰過這種戰術,因此他們被日軍殺死、被俘、或是奔逃到叢林深處。
另外,盟軍在馬來半島的空軍部隊也存在很多問題。1.戰斗機中隊所配備的水牛戰斗機存在一些問題,例如性能不佳、零件供應不足、整備人員不足等。2.機場對空防禦較為薄弱。3.缺乏清楚及協調一致的指揮結構。4.皇家空軍及皇家澳大利亞空軍人員之間有一定的問題(隔閡,有點互相敵對)。5.飛行員沒有經驗,同時缺乏適當訓練。
空軍部隊除了存在各種問題外,還出現過間諜。當時,日本軍事情報部門收買了一名英國上校軍官,名叫佰翠漢南。這名中校是空軍聯絡官。當他開始提供情報後,日軍在三天內摧毀了所有在馬來半島北部的盟軍空軍基地。
『貳』 日軍入侵馬來西亞的故事
日軍是通過泰國,騎腳踏車南下馬來西亞的.
當年英軍以為日軍會在新加坡入侵馬來西亞,所以把軍力都集中在新加坡了.怎知道日軍卻從泰國騎著腳踏車下來橫掃英軍的屁屁.
英軍後來節節敗退,日軍只花了數月就全面佔領馬來亞半島.
日軍在馬來亞半島對各族人民採取了不同的政策
對於馬來統治者,日軍給予較大的自由和尊敬.
至於印度人,因為印度人是為英軍賣命的,所以日軍也對他們不是很好.
而最可憐的就是新馬的華人了,因為在中國展開對日軍侵略的抗戰中,新馬華人多在本地募集資金運會中國,又或者抵制日貨,有更甚的是回去中國當兵抗戰.
因此,日軍很殘暴的對待新馬華人.
所以殺頭啊,活埋啊,強奸什麼的,不要以為只有中國人民承受過這種痛苦啊.世界上有許多流浪海外的祖輩,也都因此而死的啊.
日軍在馬來亞,大量的發行了"香蕉錢".
所謂香蕉錢,其實就是一種紙幣.日軍因為當時經濟陷入困境,於是就發行了這種香蕉錢,任意的印製,用於解決經濟危機.
這種紙幣其實沒有實質價值,日軍只不過是用這樣的方式堂而皇之的剝奪馬來亞子民的財富.
馬來亞在3年8個月中,出現了許多抗日的團體.其中以游擊隊居多.
最著名的莫過於林謀盛了.這個人本來安全撤離的日軍的襲擊,但卻又為了救被包圍的夥伴而折返,最後被俘,至死都不肯屈服日軍.
日軍統治馬來亞的時候,大量榨取馬來亞的財富.
比如貢獻金,明文規定華人必須繳交大量的個人財產.
馬來亞豐富的天然資源,也被日軍強要去了.
另外,新加坡在日治時期也改名為昭南島.
『叄』 日本在什麼時候侵略馬來西亞了
1941年底,日本偷襲珍珠港,全面介入世界大戰,開始向英美荷蘭等國宣戰。42年年初,日本陸海軍入侵馬來亞。在很短時間內佔領馬來亞並擊沉當時英國皇家海軍的驕傲威爾士親王號戰列巡洋艦,使英國在亞洲全面限入被動
『肆』 第二次世界大戰-日本侵略馬來西亞的資料
首先是馬來半島之役,1941年12月8日12時15分,在航空母艦和護航艦隊的支援下,日軍第5和第18師團由第25軍軍長山下奉文中將率領,分別在暹羅灣的宋卡、巴塔尼和哥打巴魯同時登陸,並以53000人的兵力和英國將領帕西瓦爾將軍所領率的8萬名英、澳、新、印、馬聯軍部隊作戰。由於後者在人員訓練、戰術准備及裝備不足的情況下,在日本海空優勢兵力的打擊下,兵敗如山倒。兵分三路的日軍,在1942年1月31日完成攻佔整個馬來半島的任務。在該役中,日軍共傷亡了4515人,而盟軍則大部分被俘。其中在1941年12月10日馬來半島外海的關丹海域,奉命增援的英國海軍「威爾士親王」號戰列艦和「反擊」號戰列巡洋艦遭到52架日軍魚雷攻擊機和34架高空轟炸機的輪番攻擊,結果兩艘名艦均被擊沉。接著在1942年2月9日晚上10時,日軍再兵分兩路跨海登陸新加坡,將澳大利亞第27步兵旅擊潰後,迅速繼續挺進。1942年2月15日英軍投降,新加坡不到一星期就淪陷了。
『伍』 馬來西亞是什麼時候被日本佔領的
1942年2月15日。
馬來亞戰役,是1941年12月8日至1942年1月31日同盟國與日本帝國在馬來半島的戰事,戰事包括英聯邦軍隊與日軍之間的陸戰,英軍、英屬印度軍、澳大利亞軍及馬來屬邦軍防守此殖民地,日軍企圖殲滅駐馬來半島英軍,為今後進攻荷屬東印度(今印度尼西亞)建立前進基地。駐馬來亞(包括新加坡)英軍共3個師4個旅,約9萬人,由遠東英軍總司令阿瑟·珀西瓦爾中將指揮。
1942年2月15日,珀西瓦爾率部投降。此役,日軍以傷亡約萬人的代價佔領馬來半島,打通了進攻荷屬東印度的戰略通道,給盟軍在太平洋戰場的防禦作戰造成不利態勢。山下奉文以傷亡9824人的代價,自北向南席捲馬來半島650英里,直至佔領新加坡。英軍傷亡略少於日軍,但是投降的軍人卻是13萬之多。這一勝利,是日軍有史以來最大的陸戰勝利。日軍以大約8個星期的時間成功佔領了馬來半島跟新加坡,負責指揮日軍的陸軍中將山下奉文還因此出色戰績被昵稱為「馬來之虎」。
『陸』 日軍為何進攻馬來亞、新加坡
馬來亞位於東南亞馬來半島的南部,東臨南海,北鄰泰國,西南同東印度群島(現印度尼西亞)的蘇門答臘島相望,控制著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間的主要航道——馬六甲海峽,是南下東印度群島、北上緬甸的跳板。新加坡位於馬來半島南端,扼馬六甲海峽的咽喉,是東南亞最大的海空交通中心,戰略地位十分重要。馬來亞物產豐富。橡膠、錫年產量均佔世界第一位。19世紀初,馬來亞、新加坡淪為英國的殖民地,英國以20餘年時間,重點建設新加坡,使之成為大英帝國海外主要海軍基地之一,也是英國在遠東的主要戰略據點。英國認為,保衛新加坡的關鍵是海上力量,只要在新加坡派駐一支足以控制南中國海的艦隊,日本就不可能在馬來半島登陸和維持海路補給。從1941年初起,太平洋的形勢日趨緊張。英國駐新加坡、馬來亞的軍事首腦深感新加坡的防禦力量不足,要求迅速增派軍隊,特別是加強海空力量。當時英國主要兵力已投入歐洲和北非戰場,對增強新、馬防禦力不從心。與此同時,英國政府和軍隊領導人對日本的侵略野心和作戰日軍進攻馬來亞、新加坡(1941年12月8日—1942年2月15日)能力估計不足,行動猶豫、遲緩。直至1941年10月,有的領導人還斷言,在希特勒打敗蘇聯以前,日本不會貿然發動戰爭。有的則寄希望於氣象變幻,認為10月份季風一到,日本人就難以在馬來半島東部海岸登陸。戰前,新、馬駐軍曾設想,日軍一旦發動戰爭。必將以馬來亞以北的克拉地峽為跳板。為此,英軍擬定了一個以先奪占泰、馬交界處的克拉地峽為目標的「鬥牛士作戰計劃」,但這一計劃一直未被批准實施。戰爭爆發時,馬來亞、新加坡的守軍有:陸軍3個師、4個旅,8.8萬人,以後增至10萬餘人。多數部隊是印度、澳大利亞和馬來亞當地部隊,裝備、訓練和戰鬥力都較差,沒有坦克支援。地面部隊由白西華中將指揮。空軍飛機158架,機型陳舊。海軍組成遠東艦隊,司令為菲利普斯海軍中將。共有作戰艦只12艘,其中戰列艦威爾士親王號和卻敵號是根據丘吉爾的指示於12月2日才駛抵新加坡,其目的是為了對日本顯示實力。
進攻馬來亞是日軍南方作戰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目的是佔領馬來亞、特別是新加坡海軍基地,清除英國在東南亞的主要根據地,為爾後奪占荷屬東印度群島取得前進基地。參加對馬來亞作戰的兵力為陸軍第25軍,陸軍中將山下奉文任司令。該軍下轄3個師團,共11萬人,支援作戰的有陸軍航空兵飛機450架,各型作戰艦只46艘。日軍對這次作戰進行了周密的組織,參戰各部都進行了熱帶叢林和夜間作戰訓練,並進行以馬來亞登陸為背景的聯合登陸演習。日軍還大力搜集馬來半島的軍事情況,特別是兵要地誌情況。日軍大本營曾專門派出一名少校參謀軍官以外交人員身份對馬來亞和新加坡進行了詳細考察。根據馬來亞的設防和地理情況,日軍決定在馬來半島的頸部以南登陸,由北而南,經吉隆坡向柔佛海峽前進,然後跨越海峽從背後攻入新加坡。在作戰方式上採取航空火力襲擊和突然登陸同時進行,以收奇襲之效。同時,從氣象和月令情況考慮,確定以12月8日下弦月時間為登陸日。作戰時間預定為期100天。
12月4日,日軍第一批登陸部隊從中國海南島的三亞港乘船出發。運輸船團按預定計劃首先沿印度支那東海岸向南航行。6日晨船團轉向西北,偽裝駛向曼谷。至7日中午,在富國島西南海域突然改航,直向西南方登陸目標進發。駐馬來亞英軍雖於6日中午即發現日軍船團,但因奉命不得挑起事端,只好坐視事態發展。8日拂曉前,日軍先遣隊2.6萬人分別在泰國的宋卡、北大年和馬來亞的哥打巴魯登陸,迅速佔領了三處機場和克拉地峽。同時,日機對馬來亞的機場和新加坡海軍基地實施了轟炸,在兩天的轟炸和空戰中,擊毀英機約50架。12月10日,英國遠東艦隊的兩艘戰列艦威爾士親王號和卻敵號,由於缺乏空中掩護,在關丹以東海域被日機炸沉。日軍奪取了海空控制權,後續部隊迅速上陸,其主力越過克拉地峽,拆毀邊境路障,進入吉打省,沿西海岸的鐵路和公路向南推進,迅猛插入退卻的英軍行列,於12日突破馬來亞北部的主要防線——基托拉防線,13日佔領吉打州的首府亞勞。19日,日軍一部佔領馬來半島西海岸的檳榔嶼上的英國維多利亞空軍基地,切斷了英國空軍從印度、緬甸向新、馬機動的空中航路。在哥打巴魯登陸的部隊沿東海岸推進,於13日攻佔瓜拉丁加奴機場。至此,北部機場已全部被日軍佔領。英軍首戰失利,節節敗退,企圖憑借山路隘口、河流並在沿途破壞橋梁、道路,進行遲滯作戰,爭取時間,加強南部防禦。日軍則採取輕裝猛進,近戰夜戰,陸上穿插迂迴,海上逐段蛙躍等多種作戰形式,連續突破英軍在霹靂河和金寶隘路的防禦。1942年1月初,日軍奪占斯林河上的大橋,切斷了北部防區第11印度師的退路,該師遂告瓦解。1月11日,馬來亞首府吉隆坡失守,馬來亞中部的防線被突破。日軍進入柔佛州開闊地區後,同時展開2個師,加快進攻速度,以便搶在英軍得到增援之前佔領馬來半島。與此同時,沿東海岸進攻的日軍於1月6日攻佔關丹,隨後英軍風聞日軍在興樓登陸便主動放棄該地。英軍原計劃在柔佛州久守,組成新加坡的北方屏障,但由於前線迅速潰敗,時間緊迫,工事未就,遂於1月31日全部撤至新加坡,炸毀了新、馬之間的長堤。日軍在54天內攻下了馬來亞,只傷亡約4600人,英軍傷亡、被俘約2.5萬人。
1942年2月8日夜,日軍分兩路渡過柔佛海峽,在新加坡登陸。英軍在新加坡集結10萬餘人,島上糧食彈葯充足。但多數部隊是從馬來半島敗退下來的,組織渙散,士氣低落,指揮不力。英空海軍已在前一段作戰中喪失殆盡,新加坡只有對付來自南面海上入侵的防禦工事,要塞炮多是炮口南向,不適宜進行野戰。要塞的後方、北部柔佛海峽的防禦工事始終沒有建築。這個英國自詡為「不可攻破的堡壘」,北面陸地上幾乎沒有設防。這一情況,直至1942年1月16日才由遠東英軍總司令韋維爾向丘吉爾首相作了報告。丘吉爾對此表示「不勝驚異」,「痛苦之至」。他指出,一個建設20年的要塞出現這種情況,真是令人難以置信。而更令人驚訝的是在此之前,竟沒有一個人向他指出這一點。他警告說,這件事可能成為最大的丑聞之一。因此,在柔佛失守以後,英軍要採取任何措施都為時已晚。日軍乘勝猛攻,於渡海當日攻佔丁加機場,2月11口攻佔提馬,14日佔領水庫,切斷了新加坡市和基地的水源。此時日軍由於連續作戰,疲勞不堪,彈葯、糧食極端缺乏,戰鬥力大為下降。山下為了迫使英軍早日投降,下令炮擊市區。15日,日軍進抵新加坡市郊。同日,英守軍司令白西華中將率英軍10萬人向日軍投降。是役,英聯邦軍隊共死傷9000人,被俘13萬人。日軍死傷和失蹤9800餘人。
在對馬來亞實施登陸的同一天,日本第15軍所屬部隊分別從陸上經過印度支那和從海上侵入並佔領泰國。1941年12月8日至25日,日軍還攻佔了香港。
『柒』 日本在1900至1930年期間攻打過馬來西亞嗎
這段時期沒有。1904至1905年,日本忙著與蘇聯打仗。1014年8月,日本欲在中國及西太平洋獲得更多利益,以英日同盟為由,於第一次世界大戰里投向協約國,向德國宣戰。
攻打馬來西亞是在二戰期間;當時日本的石油需求,80%是由美國供應,1941年7月28日,美國宣布對日本進行經濟制裁,凍結日本在美國內的所有財產,包括實行石油禁運。這對正在擴張的日本來說,打擊是致命的,因為日本的陸、海、空軍即將缺油。
為了攝取石油和保護海上通路,1941年12月7日,日本入侵荷屬東印度群島都和東南亞各國。
『捌』 二戰時日本為什麼對這么多國家宣戰
我說一個好理解的個人觀點吧,日本,德國,和其它法西斯同盟,致力於侵略全世界,在歐洲戰場,德國和英軍,蘇聯,打得是如火如荼,美國為歐洲戰場提供的軍備物資非常多,但是英軍和蘇聯拿著這些物資又實現不了相應的價值。美國憲法規定不能主動參加戰斗,美國為歐洲戰場提供軍備物資主要是靠船運,這樣就有了偷襲珍珠港的事件,也是給美國參與進來提供了條件,日本作為德國的同盟國,自然是想和德國會和,但是日本,就是一個小島國,長時間的戰爭日本消耗不了,就只有打中國這種國力弱小的國家,實現以戰養戰的作戰方式,先吃掉中國,然後回合其它比如,馬來西亞,菲律賓的日軍在太平洋跟美軍決一死戰,美國的壓力非常大,所以才會援助中國,但是中國的士兵當是是很弱的,有這么一句話代表當是的中國軍力,日本一個聯隊,中國要出動一個軍才能打贏,所以美國提供的物資10成力只有1成落到了中國人手裡,其餘的物資全投放到了歐洲戰場,但是哪知道中國是非常難纏的,拖住了日本,為美國在太平洋戰場上的決戰提供了時間,為美國國內以工業為戰爭業的轉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