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來西亞沈姓怎麼寫
❶ 英語中的姓(沈)怎麼說
Last name 表示姓
First name 表示名
❷ 「沈」姓日文怎麼念
日文「沈」的一般的念法是「ちん」、例如「沈沒ちんぼつ」、有時候念「じん」。
但是姓名的時候、念「しん」。日文不用「沉」、只用「沈」。
❸ 沈姓氏的由來詳細點
沈氏最早起源於今河南、安徽兩省之間。春秋戰國時期,逃至楚國的沈氏族人,仕楚為左司馬,並世襲此官,長期居於葉邑(今河南葉縣)。
先秦時,沈姓主要活動於河南、湖北地區,在山西、安徽、陝西、甘肅、四川等地也有沈氏的足跡。
東漢時,沈姓進入浙江,子孫昌盛,一直到隋朝,浙江武康的沈姓發展成著名的望族。唐朝的兩次中原出發南下移民潮中,沈氏為其中一姓進入福建,隨後移民廣東,明末沈姓始入台灣。
宋朝時期,沈姓大約有33萬餘人,約佔全國人口的0.43%,為宋朝第五十四位姓氏。沈姓第一大省是浙江,約佔全國沈姓總人口的33%。
沈姓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於浙江、江西、江蘇和河南,這四省沈姓大約佔全國沈姓總人口的72%,其次分布於湖南、安徽、河北,這三省的沈姓又集中了19%。全國形成了江浙贛、河南的南北兩大塊沈姓聚集地。
(3)馬來西亞沈姓怎麼寫擴展閱讀
自宋朝至今1000年中沈姓人口的增長率是呈^形的態勢。在全國的分布如今主要集中於江蘇、浙江兩省,大約占沈姓總人口的36%,其次分布於上海、安徽、河南、廣東、湖北、貴州、山東,這七省市又集中了37%。江蘇為當代沈姓第一大省,居住了沈姓總人口的20%。全國形成了以江浙為中心向外散射的分布狀。
在近600年期間,沈姓人口流動的程度和方向與宋元明期間有區別,向北、中、南的回遷十分強勁,這已經大於由北向東南和南方的遷移。
在蘇浙皖、閩台、山東東南部、河南東南角、湖北東部、江西大部、廣東東部、雲貴大部、廣西西北部、黑吉東段、內蒙古東北,沈姓占當地人比例在0.39%以上,中心地區達到2.3%以上,上述地區覆蓋面積約佔了總國土面積的19%,居住了大約66.3%的沈姓人群。
在粵桂大部、湖南、江西西南、貴州北部、四川大部、湖北中部、重慶南部、河南東部、山東中部、青海東部、甘肅中部、遼寧東部、黑吉中西段、內蒙古東部。
沈姓占當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26%一o.39%之間,其覆蓋面積約佔了總國土面積的18.4%,居住了大約20.3%以上的沈姓人群。
❹ 沈姓排在百家姓第幾位,沈姓的由來
一、沈姓在《百家姓》中排列十四位。
二、沈姓的由來:
1、出自姬姓,為周文王第十個兒子季載之後,以國名為姓。據《新唐書·宰相世系表》、《元和姓纂》等有關資料所載,沈氏出自姬姓,是黃帝的後裔。沈本是上古國名,最早是夏禹子孫的封國。周初時,武王死後,由年幼的成王即位,周公旦(文王第4子)攝政。三監不服,與武庚(商紂王之子)勾結,聯合東方夷族反叛,後被周公旦所滅。季載(文王第10子)因平叛有功,被周公舉薦為周天子的司空,後成王將其叔叔季載封於沈國,又名聃國。季載又稱冉季載。聃又寫作冉,古時,冉、沈讀音相同。春秋時,沈國為蔡國所滅,季載之後子逞逃奔楚國,其後子孫遂以原國名命姓,稱為沈氏。
2、出自羋姓,是顓頊帝的後裔,以邑名為氏。據《通志·氏族略·二》雲:「楚有沈邑。楚莊王之子公子貞封於沈鹿,故為沈氏。」春秋時,楚莊王之子公子貞被封在沈邑,其後代子孫有的遂以封邑名命姓,稱為沈氏。
3、出自羋姓,為春秋時楚國王族弟子戍之後,以地名為氏。據《風俗通》、《元和姓纂》、《通志·氏族略》、《姓氏考源》、《姓譜》、《中國姓氏尋根》等記載:春秋時,楚莊王有曾孫名戍,在楚平王時任沈縣(今安徽省臨泉縣)縣尹,世稱沈尹戍,初隱居於零山,後仕楚為左司馬。其後人有的遂以地為姓,稱為沈氏。
4、出自金天氏,為少昊裔孫台駘(一作台胎)氏之後,以國名為氏。據《左傳·昭公元年》及《姓氏考略》等資料所載,少昊金天氏裔孫台駘氏之後有人建立沈國,春秋時,為晉國所滅,子孫遂以國名沈姓,稱為沈氏。
5、出自姒姓,為春秋時沈子之後,以祖名為氏。據有關資料所載,沈氏源出姒姓,春秋時公族受封,為子爵位,世稱沈子。沈子的後代有的以祖名為姓,稱為沈氏。
6、出自少數民族姓氏中有沈氏。朝鮮族、滿族、土家族、回族等均有此姓。
三、沈姓始祖,季載:西周初人,周文王第十個兒子。他受周成王之封,建立了沈子國,子孫以地為氏。但他並沒有做沈子國首領,因為當時周公旦輔佐年幼的成王,發現聃季載行為端正,謀略超群,足以授以重任,就任命他為周朝的司空。主管農業及水利工程等大事。由於他辦事認真,善動腦筋處理各種難事,因此取得了很在的政績,使周朝的農業水利事業得到迅速恢復和發展,季載本人也贏得了天下老百姓的敬佩 。
❺ 百家姓姓shen的字怎麼寫
百家姓姓shen的姓有:沈、申。
1、沈【Shěn】:
寫法筆順為:點、點、提、點、橫撇/橫鉤、撇、豎彎鉤
沈姓主要源出於嬴姓、姒姓、姬姓和羋姓。沈姓在《百家姓》中排列十四位。
沈氏最早起源於今河南、安徽兩省之間。春秋戰國時期,逃至楚國的沈氏族人,仕楚為左司馬,並世襲此官,長期居於葉邑(今河南葉縣)。
先秦時,沈姓主要活動於河南、湖北地區,在山西、安徽、陝西、甘肅、四川等地也有沈氏的足跡。東漢時,沈姓進入浙江,子孫昌盛,一直到隋朝,浙江武康的沈姓發展成著名的望族。
唐朝的兩次中原出發南下移民潮中,沈氏為其中一姓進入福建,隨後移民廣東,明末沈姓始入台灣。
2、申【Shēn】:
寫法筆順為:豎、橫折、橫、橫、豎
申姓發源於天河南省的南陽。申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體,在中國大陸的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百家姓第一百二十五位,在台灣省則名列第一百八十五位。
歷史上,申姓人濟濟多才。如列入《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的名人就有七十四人。據《明清進士題名碑錄索引》所載,兩代共有三十七名進士,其中山西、河南、直隸(今河北省)各八名,其中以今河北省永年為最多。共五名。
(5)馬來西亞沈姓怎麼寫擴展閱讀:
未列入百家姓的shen姓:
1、莘【Shēn】:
莘姓在大陸和台灣都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莘姓出自擬姓。今山東、四川、安徽、浙江是莘氏族人主要的分布區域。
2、諶【chen & shen】
姓氏來源於尹祁氏,出自上古堯帝的後裔大節之封地,屬於以封邑名稱為氏。又有源於姬姓,出自周幽王十四子後裔的封地,屬於以封邑名稱為氏。
諶氏是一個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體,但在今中國大陸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在台灣省則名列第二百三十六位,多以洛陽、南昌為郡望。
3、慎【Shèn】:
慎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體,人口總數在中國的大陸和台灣省均未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為第三百四十位門閥。
慎姓人數不多,分布較廣。主要分布在河南、安徽、湖南、湖北、河北、甘肅、江蘇、浙江等省。
❻ 沈氏的由來
沈姓的來源主要有三種:
第一:來自姬姓底下的冉姓,是黃帝的後裔。沈本來是夏禹子孫封國的國名。周文王第十子冉季載因為平叛有功,被周公舉薦為司空,並且被自己的侄子周成王封在冉國。
古時候,冉和沈的讀音一樣,冉國又名沈國。春秋時,沈國被蔡國所滅,冉季載的子孫就逃到楚國,為了紀念自己的國家,他們都改姓沈。
第二:出自羋姓。羋也是很古老的姓,現在很少見了。羋姓源於楚國,楚莊王之子貞被封在沈邑,所以他的後代也以沈為姓。
第三:夏商時的一個國家沈國,春秋時為晉國所滅,後代便以國為姓。
(6)馬來西亞沈姓怎麼寫擴展閱讀:
沈姓名人
一,沈萬三
沈萬三利用東江西接京杭大運河,東北接瀏河的優勢,出海貿易,將周庄變成了一個糧食、絲綢及多種手工業品的集散地和交易中心,促使周庄的手工業和商業得到發展。明朝初年,朱元璋定都南京,沈萬三捐錢,修建了南京都城的三分之一。
二,沈約
南北朝時,南朝梁文學家沈約,編寫《四聲譜》,把中國漢字分為平上去入四聲,使漢字聲韻學步入新境界。
三,沈括
宋代時的沈括,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科學家。沈括博學多聞,著有《夢溪筆談》,是一部網路全書式的科學著作。
四,沈光文
台灣沈姓的開基始祖是明末浙江人沈光文,沈光文1651年到台灣,他在島上開設學堂,辦診所,廣泛傳播中華傳統文化,他去世後,台灣百姓為他建廟立像,並譽之為「台灣文獻初祖」。
❼ 沈姓的起源
沈
尋根問祖
沈
一、尋根溯祖
1、出自姬姓,以國為姓,是黃帝的後裔。沈本是上古國名,最早是夏禹子孫的封國。周初時,武王死後,由年幼的成王即位,周公旦(文王第4子)攝政。三監不服,與武庚(商紂王之子)勾結,聯合東方夷族反叛,後被周公旦所滅。季載(文王第10子),為周天子的司空,因平叛有功,後成王將其叔叔季載封於沈國,又名聃國。季載又稱冉季載。聃又寫作冉,古時,冉、沈讀音相同。春秋時,沈國為蔡國所滅,季載之後逃奔楚國,其後子孫遂以原國名命姓,稱沈氏。
2、出自羋姓,是顓頊帝的後裔。春秋時,楚莊王之子公子貞被封在沈邑,其後遂以封邑名命姓,稱沈姓。
3、出自少昊金天氏,以國為氏。少昊金天氏裔孫台駘氏之後有人建立沈國,春秋時,為晉國所滅,子孫遂以沈為氏。
二、郡望堂號
【堂號】 "夢溪堂":宋朝時沈括博學能文,累官翰林學士三司使。他對天文、歷算、方誌、音樂、醫葯無所不通。他開始製造了渾天儀、景表、浮漏等天文儀器。開創了隙機、渾圓兩術和弧矢、割圓術的先河。著有《夢溪筆談》。沈氏因以"夢溪"為號。
【郡望】 吳興郡:三國時置郡,治所在烏程(今浙江吳興南、晉義熙初移今吳興)。相當於現在浙江省臨安、餘杭、德清一線西北一帶地區,兼有江蘇宜興縣地。 汝南郡:漢高帝時置郡,治所在上蔡(今河南省上蔡西南)。相當於現在河南省穎河、淮河之間,京廣鐵路西側一線以東,安徽茨河、西淝河以西、淮河以北地區。
三、歷史名人
沈 約:南北朝梁文學家、史學家、聲律學家。他是《二十四史》中《宋書》的作者。他首創"四聲"之說(把每個字分為平、上、去、入),指出如何運用聲調變化,能使詩歌動聽,講求聲律對仗,推動詩歌走向格律化,在文學史上是一個重要的創新。著有《晉書》、《四聲譜》等書。今天的國語注音符號,就是以《四聲譜》演變而來的。
沈佺期:唐代著名詩人,與宋之問齊名,並稱"沈宋"。曾官至太子少詹事情、修文館直學士。對律詩體制的定型頗有影響。
沈既濟:唐代文學家,長於史學,又善作小說。撰有《建中實錄》10卷及傳奇小說《枕中記》《任氏傳》等。《枕中記》中記述了盧生在邯鄲住旅館的時候,借道士呂翁的枕頭用,夢到自己登科當了丞相,非常榮華,醒來店主所蒸發黃梁尚未煮熟,因悟富貴功名不過是做了一個夢而已。這就是"黃梁夢"的出處。明代湯顯祖寫的雜劇《邯鄲記》即以它為題材寫成的。
沈括(約1031年~1097年),北宋科學家。字存中。錢塘(今浙江杭州)人。著有網路全書性質的《夢溪筆談》。他在物理學、數學、天文學、地學、生物醫學等方面都有重要的成就和貢獻,在化學、工程技術等方面也有相當的成就。此外,沈括在文學、音樂、藝術、史學等方面都有一定的造詣。而它突出的成就主要集中在《夢溪筆談》中。《宋史·沈括傳》稱他「博學善文,於天文、方誌、律歷、音樂、醫葯、卜算無所不通,皆有所論著」。李約瑟評價沈括「可算是中國整瞜ao蒲分凶鈄吭降娜宋鍃恕薄?979年7月1日為了紀念他,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台將該台在1964年發現的一顆小行星2027命名為沈括。
沈萬三:原名沈富,元代中期隨其父由湖州南潯遷至周庄東坨,以躬耕起家,後來憑借周庄特有的地理優勢通番,進行海外貿易活動。最終成為「資產巨萬、田產遍天下」的江南首富。
沈度(1357一1434),明書法家。華亭(屬今上海淞江)人,字民則,號自樂。善篆、隸、真、行、八分書,其書婉麗飄逸,雍容矩度,最為明成祖所賞。官至侍講學士。與其弟粲名重一時,號大小學士。
沈 周(1427 -1509):明代畫家。字啟南,號石田,晚號白石翁,長洲(屬今江蘇吳縣)人。博覽群書,文學左氏,詩擬白居易、蘇軾、陸游,字仿黃庭堅。擅畫山水,多江南山川、園林景物,師法董源、巨然、黃工望。兼工花卉、鳥獸、人物。為明代吳門畫派四家之一。著有《石田集》、《石田詩鈔》等。
沈 和:戲曲作家,所作雜劇時人稱為"蠻子關漢卿"。
沈葆楨(1820-1879),清末大臣。福建侯官(屬今福州)人。原名振宗,字幼丹。林則徐女婿。道光進士。初任監察御史,1861年任江西巡撫,鎮壓太平軍,捕殺幼天王洪天貴福,1866年調任福建船政大臣,主辦福州船政局。1874年為欽差大臣,辦理台灣等處海防。與李鴻章同為籌建海軍的主持者。有《沈文肅公政書》。
❽ 馬來文的姓氏沈是怎麼拼的
不好說,這要看馬來西亞的沈姓人的祖籍是哪裡,因為這些地區人員來自很多地方,持有很多語音方言,而這些地區的英文寫法直接表達的是方言的讀音。如果這個沈姓祖籍來自香港或粵語地區,那麼他的姓很可能會拼寫為"Sum",如果持有其他方言就不好說了,這源於他們在當初進行身份戶口注冊時所確定的拼寫。
每個地區的拼寫都不一樣。
❾ 沈姓的來歷是什麼呢
沈姓主要源出於嬴姓、姒姓、姬姓和羋姓。
沈氏最早起源於今河南、安徽兩省之間。春秋戰國時期,逃至楚國的沈氏族人,仕楚為左司馬,並世襲此官,長期居於葉邑(今河南葉縣)。
先秦時,沈姓主要活動於河南、湖北地區,在山西、安徽、陝西、甘肅、四川等地也有沈氏的足跡。東漢時,沈姓進入浙江,子孫昌盛,一直到隋朝,浙江武康的沈姓發展成著名的望族。唐朝的兩次中原出發南下移民潮中,沈氏為其中一姓進入福建,隨後移民廣東,明末沈姓始入台灣。
(9)馬來西亞沈姓怎麼寫擴展閱讀
沈姓名人
1、沈戎(?—58),字威卿,祖籍安徽。東漢初,為光祿勛,九江從事,累遷濟陽太守。東漢建武中(56-57),說降強賊尹良,光武帝劉秀嘉其功,封「海昏侯」,辭不受,乃避地徙居會稽郡烏程縣余不鄉,遂世家焉。後封述善候以卒,時在永平元年(58),葬鄉之金鵝山。自晉宋齊梁以下,凡余不之沈,皆其所出。
2、沈約(441~513年),字休文,吳興郡武康縣(今浙江德清縣)人。南朝梁開國功臣,政治家、文學家、史學家。
沈約少時孤貧,篤志好學。南朝宋時期,起家奉朝清。南齊建立後,任征虜記室、太子家令、著作郎。隆昌元年(494年),任國子祭酒。後協助梁武帝蕭衍即位,任尚書僕射,封建昌縣開國侯。
天監二年(503年),任尚書左僕射、中書令、前將軍。不久又提升為尚書令,兼太子少傅。天監九年(510年),改任左光祿大夫、侍中、太子少傅。天監十二年(513年),沈約於任上去世,終年七十三歲,謚號為隱。
3、沈括(1031年—1095年)[1],字存中,號夢溪丈人,漢族,浙江杭州錢塘縣人,北宋政治家、科學家。
沈括出身於仕宦之家,幼年隨父宦遊各地。嘉祐八年(1063年),進士及第,授揚州司理參軍。宋神宗時參與熙寧變法,受王安石器重,歷任太子中允、檢正中書刑房、提舉司天監、史館檢討、三司使等職。
元豐三年(1080年),出知延州,兼任鄜延路經略安撫使,駐守邊境,抵禦西夏,後因永樂城之戰牽連被貶。晚年移居潤州(今江蘇鎮江),隱居夢溪園。紹聖二年(1095年),因病辭世,享年六十五歲。
❿ 沈姓氏的由來
出自姬姓中的冉姓,以國為姓,是黃帝的後裔。沈本是上古國名(冉地的國),最早是夏禹子孫的封國。周初時,周武王死後,由年幼的周成王即位,周公旦(文王第4子)攝政。三監不服,與武庚(商紂王之子)勾結,聯合東方夷族反叛,後被周公旦所滅。周文王第十子季載,因平叛有功,被周公旦舉薦為周天子的司空,後周成王將其叔叔季載封於聃國,又名沈國。季載又稱冉季載。聃又寫作冉,古時,冉、沈讀音相同。春秋時,沈國為蔡國所滅,季載之後子逞逃奔楚國,後冉姓子孫因懷念曾經的國家沈,遂冉姓家族中部分以原國名命姓,稱沈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