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來西亞棕櫚林主要分布哪裡
⑴ 西米的產地分布
西米產於馬來群島一帶。
西米棕櫚生長在低窪沼澤地,通常高9米,干粗,15年成熟後長出一花穗,莖髓充滿澱粉。當果實形成和成熟時,便吸收澱粉,使莖干中空。樹在果熟後死去。
栽培的西米棕櫚在花穗出現時砍斷劈開,取出含澱粉的髓磨成粉,加水在濾器上方揉捏濾去木質纖維,洗滌數次後即得西米粉。外運的西米是加水調成糊狀,而後搓磨通過篩子,製成顆粒,根據顆粒大小分為珍珠西米或彈丸西米。
西米幾乎是純澱粉,含88%的碳水化合物、0.5%的蛋白質、少量脂肪及微量維生素B族。市場上賣的西米,多是混合了大量其他澱粉物質的,比如木薯粉。
(1)馬來西亞棕櫚林主要分布哪裡擴展閱讀
西米主要功效:西米性溫、味甘、健脾、補肺、化痰。
《葯海本草》:主補虛冷,消食。
《柑園小識》:健脾運胃,久病虛乏者,煮粥食最宜。
西米飲食文化:西米有大有小,市場上經常見到的是稍微偏小的那一種。其實,大粒西米也是很常用的一種原料,只是大家往往不認為它們是西米罷了。
比如說珍珠奶茶,裡面一粒粒的「珍珠」也是西米的一種(也有用粉圓的),還有各種味型的「珍珠」,比如巧克力或各種水果味道的,都是因為裡面添加了其它的東西得來的。
⑵ 我想了解一下馬來西亞的菲爾達公司的情況
. 馬來西亞僱主簡介:
馬來西亞FELDA菲爾達種植園有限公司,是一家擁有專業技術的管理服務種植園,擁有大型棕櫚林、橡膠林和甘蔗林。雇員將被分配到位於東馬范圍內的菲爾達種植林工作。
本項目已經獲得馬來西亞政府申請僱傭中國勞務人員的勞工入境批文。
二.招聘工種及名 額
馬來西亞FELDA/菲爾達種植園,招聘中國的種植農業工人,首批500名。
三招聘條件
1) 年齡18---40周歲,身體素質特好的年齡在45歲以下。
2) 性別;男性,符合條件的夫妻也可以。
3) 身高;150CM以上,體重50KG以上,視力良好。
4) 初中畢業或能夠讀寫基本的漢字水平,無犯罪前科,
5) 在縣以上的醫院體檢合格的,
6) 無語言技能要求,無培訓。
四,工作時間
基本工作時間;6天/周:8小時/天。
五,合同期限
合同期;3年,期滿後僱傭雙方協商同意後,可以逐年申請延長,至最長5年有效期為止。
六,工作職責
收割樹果,施肥,消洗,除雜,切割樹枝,裝載,播種秧苗。
七,工資及福利待遇;
1, 雇員的工資由僱主制定,與馬來西亞本地的企業標准一致。工資在3000元左右。熟練後可達4500---6000元。勤快可達8000元。
2, 住宿/交通
僱主提供根據種植條件,安排合適的宿舍,提供日常基本傢具和用品,提供雇員的水電費,提供雇員的每天往返工作地點之間的交通運輸,伙食自理。也可以自己帶種子自己種菜吃。
3, 醫療檢查和治療
雇員可免費身體檢查的福利,和免費門診及住院治療,僱主將預負承擔雇員在獲取工作準證而進行醫療檢查費用。
4, 保險福利
僱主須為雇員買人身保險,所有費用由僱主承擔,雇員無須支付。
八.出國前培訓教育
培訓2—3天後,直接出境。培訓時包括;場地,住宿,伙食,禮儀,當地文化,當地飲食等講課,到機場交通,統一服裝等費用勻由公司承擔。
九,收費標准及費用,
標准為:人民幣18000/人。包括:單程飛機票(3年期滿或5年期滿僱主付50%回程機票。),返程機票,簽證費,稅金,以及馬方公司代理費。。
十,所需材料
報名時先交一寸免冠照片4張,縣以上正規醫院體檢。護照照片12張/人。面試保證金1000元/人。面試合格的,交納出國保證金5000元/人。剩餘部分待簽證,工作準辦下後交清。
出國日期:2007年元月15日。
⑶ 馬來西亞的沙巴旅遊景點都有哪些
馬來西亞沙巴著名的旅遊景點有:
美人魚島:距離亞庇市車程約1小時車程的美麗海島,是理想的度假、浮潛聖地
卡帕萊島:全方位無死角的浩瀚壯觀、令人屏息的海景,情侶追捧的蜜月聖地
Kawa紅樹林:亞庇三大紅樹林之一,灘塗落日美,螢火蟲數量多
馬達京島:體會深潛樂趣的極佳之地,水下生物珍稀豐富
威士頓紅樹林:長鼻猴、螢火蟲,神奇的物種慢慢看
沙巴州(NegeriSabah)簡稱沙州,舊稱北婆羅洲,有「風下之地」之美譽,是馬來西亞十三個州之一,首府亞庇(舊稱哥打京那峇魯),位於加里曼丹島東北部,面積74500平方公里,人口共380.28萬(2016年),屬於熱帶雨林氣候
沙巴州下設5省,即西海岸省、內陸省、古達省、山打根省、及斗湖省。2016年沙巴州生產總值達到738億令吉,人均收入21081令吉,低於馬來西亞人均收入38887令吉。
⑷ 什麼是馬來西亞棕櫚油局
石油價格的上漲,對全球經濟造成重大影響。世界石油儲量銳減使世人感受到黑金資源日益減少的壓力。站在環保的角度看,石油在使用過程中排出的氣體加劇溫室效應。因此,尋找能取代石油的替代能源,形勢迫切。在這時候,生物燃料應運而生,成為其中一種潛能備受看好的替代能源。
在歐洲,生物燃料已經廣泛作為替代燃料之用。當地大規模種植油菜,以便將油菜籽加工成生物燃料。預計,歐盟對生物燃料的需求將從2005年的300萬噸增至2010年的1000萬噸。巴西、印度、日本及美國也開始展開生物燃料計劃,而韓國、泰國等則特別制訂生物燃料政策。作為世界最大的棕櫚油生產與出口國,馬來西亞也不落人後,積極投入生物燃料的研究中。
棕櫚油生物燃料研發成績喜人
早在1982年,馬來西亞棕櫚油局便致力研發棕櫚油生物燃料作為燃料替代品,推出兩種棕櫚油生物燃料,即供出口用途的生物燃料甲醋(Methyl Easters),以及供應本地市場的85 Envo Diesel混合柴油。由於棕櫚油價格很不穩定,甲醋的生產也就止步於測試階段。直到2004年,時機成熟,石化柴油的價格上漲,政府決定鼓勵生物燃料的研發與使用,棕櫚油生物燃料又再受矚目。
現階段,馬來西亞政府推廣的是85 Envo Diesel。在 85 Envo Diesel中,棕櫚油的成分只有5%,因此並不會給汽車引擎或燃料系統帶來問題,對汽車的動力與燃料用量影響也不大。另外,85 Envo Diesel的潤滑功能比石化柴油更強,甚至可取代某些潤滑添加劑。在環保方面,它能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氮氧化物(Nitrogen Oxides)的排放量稍增,不過仍在可接受的范圍內。使用85 Envo Diesel的最大好處,是減少對石化柴油的依賴,幫助保留石油儲存及對本國的經濟帶來貢獻。馬來西亞國內每年可用50萬噸棕櫚油代替石油,也就可以減少 50萬噸石油進口。
2006年3月,馬來西亞政府部門以自願方式將85 Envo Diesel運用於車輛上作為測試,參與的單位包括吉隆坡市政府、軍隊、工程部以及馬來西亞可可局。這130多輛車投入測試以來,85 Envo Diesel沒有出現任何技術上的問題。
在供應出口的棕櫚油生物燃料甲醋研究方面,也有令人鼓舞的發展。
棕櫚油生產技術提升前景光明
棕櫚油的生產技術不斷提升,其低流動點(low pour point)可以降低至攝氏0.21度至0度(正常凝固點為攝氏15度),這項技術能夠有效地克服棕櫚油生物燃料在冬天遇冷而凝固的問題,使其立足點不再局限於熱帶國家,從而為這種替代燃料開拓更大市場。馬來西亞棕櫚油局研發生產的棕櫚油生物燃料,已經符合歐洲的生物燃料標准(EN14214) 及美國生物燃料標准(ASTM D6751)。一旦以棕櫚油製成的 生物燃料真正大規模投入市場,將有利於鞏固馬來西亞作為世界最大的棕櫚油生產與出口國的地位。如此看來,馬來西亞棕櫚油生物燃料的前景十分光明。
但以棕櫚油製成生物燃料,是否會如一些業者所顧慮的,會導致食用油原料的短缺,從而加劇世界糧食的不足呢?
針對這個問題,馬來西亞棕櫚油局認為,市場需求將決定棕櫚油用於食用用途與非食用用途的平衡點。的確,除了食用油及食品外,棕櫚油早已廣泛用於肥皂、美容品、潤滑油等工業產品上。棕櫚油的多種用途,對價格穩定更有保障,開拓生物燃料用途,更是大大增加其利用價值。
油棕樹含油量高效益勝同類油棕樹是高產的植物油作物,油棕果的果肉和種子含油量很高,油的品質也高,它是所有植物食用油中含油量最高的植物,比花生含油量高6至7倍,比大豆含油量高近10倍,故有「世界油王」之譽。目前,全球油棕樹種植面積 1200萬公頃,生產全球所需油脂的22%,反觀大豆,種植面積8400萬公頃,所生產的油脂卻只能滿足全球需求量的25%。
據2006年第一期《全球油與油脂商業雜志》報道,在去年,全球的油與脂肪產量共達 1.393億噸,產量最大的兩個項目是棕櫚油與大豆油,各佔24%。但是,在世界油與脂肪出口方面,棕櫚油就遠遠超過了大豆油,佔去年總出口的一半以上,即53%,出口的大豆油只佔總數的19%。
難得的是,棕櫚油的油質很穩定,即使在高溫下也不易變質,同時也不會變成反脂肪,這一特點使它成為多國飲食及食品加工業的寵兒。現今,棕櫚油已經廣泛用於食品領域,除了作為家庭烹調食用油外,它對食品工業與加工業的貢獻是有目共睹的。它是全球最廣泛使用的食品工業煎炸油之一,大量用於薯條、膨化食品及方便麵生產。棕櫚油製成的植物黃油及人造奶油是馬來西亞人最熟悉的產品。以棕櫚油製成的酥油及烘培油脂,都是食品加工業中重要的原料,簡言之,棕櫚油可供用於製作蛋糕、餅干、麵包、巧克力、雪糕、脫脂奶、乳酪奶等食品。
馬來西亞是世界最大的棕櫚油產品生產與出口國,棕櫚油供應充足。馬來西亞人口僅佔全球人口的 0.4%,但是,全球15%以上的植物油及脂肪都依賴馬來西亞,棕櫚油的產量足以滿足1.65億人每年的熱量需求。
在工業上,它在油脂化學產品上扮演著一定的角色,成品包括肥皂、化妝品、油墨、清潔劑、潤渭油、蠟燭等。
當然,當棕櫚油成功地使用於世界多國都在致力研發的生物燃料上,其經濟價值也就進一步提升了。
政府推出國家生物燃料政策
馬來西亞向來以全球最主要的棕櫚油產國自居。2005年,馬來西亞的油棕樹種植面積增加了 17.4萬公頃,總數達到400萬公頃。其中,單在馬來西亞東部的沙巴洲,油棕樹的種植面積便有120萬公頃,接近馬來西亞國內油棕樹種植園總面積的 30%。馬來西亞所生產的棕櫚油及棕櫚仁油的產量分別是1496萬噸及184萬噸。棕櫚油相關產品出口高達1862萬噸,為馬來西亞帶來286億林吉特的收入,由於價格稍跌,其經營收入雖比2004年遜色,仍然穩居商業作物第一的地位。
馬來西亞國內棕櫚油的平均榨取量(oil extraction rate,OER)是20~21%,無論是業者或政府,仍在為更高的榨取量而努力。馬來西亞的目標是達到每公頃年產35噸鮮果串,並且在2010年取得 25%的年榨取量。
隨著越來越多油棕樹種植園的果樹成熟,馬來西亞的棕櫚油總產量也將持續增加,其中將近90克供出口,約佔世界棕櫚油總出口量的50%,為馬來西亞賺取可觀外匯。
鑒於生物燃料龐大的未來潛能及與日俱增的重要性,馬來西亞政府推出國家生物燃料政策 (National Biofuel Policy)。這項政策將推動環保持久型能源的使用,降低對石油燃料的消耗。同時,它也期望通過穩定及高報酬的價格,提高農業及從事農業相關人員的收入與生活福利。
馬來西亞棕櫚油局指出,馬來西亞生物燃料政策著重於五個方面,即交通工具的生物燃料、工業生物燃料、生物燃料技術、供應出口的生物燃料以及使環境更清潔的生物燃料。馬來西亞棕櫚油局的責任是提供技術指導,以確保相關政策的順利落實。棕櫚油局已經擬定了結合短、中、長期計劃的行動規劃,並與各部門通力合作,致力於該政策的成功落實。
作為馬來西亞目前最主要的商業作物,油棕樹對馬來西亞經濟增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但馬來西亞國內的油棕樹種植面積如今已經趨於飽和,印尼則擁有廣闊的土地可以種植油棕 樹,隨著越來越多的印尼油棕樹果實成熟,印尼的棕櫚油產量一直攀升,甚至有超過馬來西亞的趨勢。印尼是否會取代馬來西亞成為棕櫚油出口的龍頭老大呢?形勢所迫,馬來西亞大企業唯有向外發展,在與馬來西亞氣候相似的印尼等地大規模種植油棕樹,來緩解原料需求壓力。(楊潔思)
來源:中國—東盟博覽
責編:周偉娜
⑸ 馬來西亞資料(中英互譯)
馬來西亞
東南亞國家。由半島(或西)馬來西亞和東馬來西亞兩個地區組成,中間隔有南海,相距約650千米。西馬來西亞位於馬來半島南半部,北與泰國接壤。東馬來西亞位於婆羅洲島西北部,包括沙巴和沙撈越兩部分。面積:330,442平方千米。人口:約22,602,000(2001)。首都:吉隆坡。由於位處海上交通繁忙的馬六甲海峽,該國人口組成十分多元化,以馬來人和華人佔多數,其他較小的民族有印度人、巴基斯坦人和泰米爾人。語言:馬來語(官方語言)、漢語和印歐語言。宗教:伊斯蘭教(國教)、佛教、道教、儒教和印度教。貨幣:林吉特。西馬來西亞以山地為主;東馬來西亞的地勢由沿海平原漸升至丘陵,再升高到內陸山區。大部分陸地為雨林所覆蓋。喬木作物尤其是橡膠和棕櫚油是國家最重要的經濟作物;稻米是主要的糧食作物。石油鑽探和生產以及錫礦開采業很重要,橡膠製品、水泥和鋼鐵產品等製造業也占重要地位。馬來西亞是君主立憲國家,兩院制。國家元首是「最高統治者」,政府首腦為總理。6,000~8,000年前馬來亞已有人類居住。公元2~3世紀印度的探險家首次來此時已有一些小王國存在。約1400年蘇門答臘流亡者建立了馬六甲城邦,後來成為一個商業和伊斯蘭教的中心,1511年為葡萄牙人佔領。1641年荷蘭人佔領馬六甲。1819年英國人在新加坡島建立殖民地,到1867年建成海峽殖民地(包括馬六甲、新加坡和檳榔嶼)。19世紀末,中國人開始移民馬來亞。1941年日本人入侵馬來亞,1942年奪取新加坡。戰後由於反對英國統治,1946年成立了馬來亞民族統一組織,1948年馬來半島和檳榔嶼結成聯邦。1957年馬來亞終於脫離英國,取得獨立。1963年建立馬來西亞聯邦。20世紀70年代末經濟大為擴張,但在90年代中期遭到席捲該地區的經濟衰退影響。
Malaysia
It is composed of two regions
Peninsular, or West, Malaysia and East Malaysia
separated by 400 mi (650 km) of the South China Sea. West Malaysia occupies the southern half of the Malay Peninsula (Malaya) and is bordered on the north by Thailand. East Malaysia lies on the northwestern part of the island of Borneo and consists of the states of Sarawak and Sabah. Area: 127,354 sq mi (329,845 sq km). Population (2002 est.): 24,370,000. Capital: Kuala Lumpur. Because it lies on the heavily traveled Strait of Malacca, the country's population is a highly diverse mix, in which ethnic Malays and Chinese form the largest groups. Smaller ethnic groups include Indians, Pakistanis, and Tamils. Languages: Malay (official), Chinese, Indo-European languages. Religions: Islam (official), Buddhism, Daoism, Confucianism, Hinism. Currency: ringgit. West Malaysia is largely mountainous; East Malaysia has coastal plains rising to hills and then to a mountainous core. Much of Malaysia is covered by rainforest. Tree crops, notably rubber and palm oil, are the country's most important cash crops; rice is the chief staple crop. Petroleum drilling and proction and tin mining are important, as is the manufacture of rubber goods, cement, and iron and steel procts. Malaysia is a constitutional monarchy with two legislative houses; the chief of state is the paramount ruler, and the head of government is the prime minister. Malaya has been inhabited for 6,000–8,000 years, and small kingdoms existed in the 2nd–3rd centuries AD, when adventurers from India first arrived. Sumatran exiles founded the city-state of Malacca с 1400, and it flourished as a trading and Islamic religious centre until its capture by the Portuguese in 1511. Malacca passed to the Dutch in 1641. The British founded a settlement on Singapore Island in 1819, and by 1867 they had established the Straits Settlements, including Malacca, Singapore, and Penang. During the late 19th century, Chinese began to migrate to Malaya. Japan invaded Malaya in 1941 and captured Singapore in 1942. After Japan's defeat in 1945, opposition to British rule led to the creation of the United Malaya National Organization (UMNO) in 1946, and in 1948 the peninsula was federated with Penang. Malaya gained independence from Britain in 1957, and the federation of Malaysia was established in 1963. Its economy expanded greatly from the late 1970s, but it suffered from the economic slump that struck the area beginning in the mid-1990s.
⑹ 馬來西亞的國家遺產(急)
一、MULU國家公園:
MULU國家公園(www.mulupark.com),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證的世界遺產之一.
莫魯山國家公園是馬來西亞6大國家公園之一。位於沙撈越州北部的婆羅洲第四省和第五省,靠近汶萊邊境,面積約5.3公頃,和梅搭拉穆保護林(12,500公頃)相接。莫魯山國家公園最早命名於1974年10月,於1985年對公眾開放。 莫魯山國家公園地處婆羅洲傾斜地帶,地形復雜多變,包含了所有主要的岩石類型。莫魯山國家公園的氣候12月到3月間受東北季風的影響,3月到10月受西南季風的影響。
馬來西亞 「小汕頭」新山之柔佛古廟游神 (又被稱為「營老爺」),一路走來,已有一百三十多年的歷史。今天,這個潮州風格明顯的民俗廟會,被台灣民俗學者定位為:「台灣媽祖廟會之外,華人世界最大的廟會」。甫於二月十五日(正月廿一日)舉行的夜遊,依然全城如醉如狂,萬人空巷
有人說,歷史逾百年的柔佛古廟游神已經超越宗教信仰,是新山華人歷史與文化的活化石。
也有人說,柔佛古廟游神,是新山一年一度的 "古今對話″。百多年前 「義興公司」通過柔佛古廟奠下的五幫共和精神,年復一年於游神盛會中獲得更新、延續至今。
中國廈門大學歷史學者曾玲教授看了,直言 這是神與人狂歡的嘉年華!
潮州民俗學者黃挺教授看了也說,這是生命力充沛的民俗文化,反映斯土斯民的文化情感。
去年春節期間到馬來西亞拍攝《馬來西亞探親行》的潮州電視台采訪人員,一年後猶如此回味:「如此規模的游神活動真讓人終身難忘。。。」。
在1937年初版的《潮州年節民俗談》一書中,作者沈敏有一段文字如此形容潮州青龍廟的游神: 「花燈美景,百戲雜陳,鼓樂喧天,爆竹震耳,遊人達十萬余,全城如醉如狂,居民乘此期間,應酬戚友,宰牲宴客,備極奢華,為潮州游神中最高的盛況,可謂極熱鬧之大觀了」。沒想到,除了沒有震耳爆竹及備極奢華的宰牲宴客之外,七十多年前潮州游神全城如醉如狂的文字寫照,全然可搬到新山這座亞洲極南地角的邊城廟會- - 文化傳承的曲折命脈與歷程,本身就是令人贊嘆的精彩。
己丑年的古廟眾神出遊,更具備了將柔佛古廟及眾神出遊 「營老爺」申請列為馬來西亞國家文化遺產之深層意。今年, 挾著柔佛州高樁舞獅及節令鼓雙國家文化遺產首度結合演 《廿四節令鼓舞高樁獅》之盛況,矗國家文物局副總監希歷寧搏先生特別南下觀看 「營老爺」,並於次日回鑾儀式上試扛神轎,令新山華人情緒更形興奮澎湃,有感這項百年廟會向國家 「申遺」目標又邁進了一大步。
「重典」節目《廿四節令鼓舞高樁獅》是雙雙名列馬來西亞國家文化遺產(文化與藝術類)之高樁舞獅及二十四節令鼓的首次結合演出。來自柔佛州西北西鎮麻坡市的關聖宮龍獅隊的高樁舞獅,在國際及國內的舞獅比賽中,屢獲殊榮,曾獲得29次世界冠軍頭銜以及39次國內冠軍。
而二十四節令鼓則是已故國家文化人物陳徽崇老師及潮籍詩人陳再藩於1988年原創,並在全球華人社會,獲得認同與傳播,成績斐然。於游神前夕, 即2月14日,廿四節令鼓剛被馬來西亞文化部宣布為第二批園家文化與藝術遺產。
柔佛古廟游神也許始自十九世紀七十年代。百多年來幾乎從未中斷,僅在1942年爆發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才被迫停辦一次。游神活動,是新山華人社會一個普天同慶的大日子,據地方社會的傳聞,游神也獲得柔佛皇室的鼎力支持,因此歷久不衰;柔州蘇丹皇儲依不拉欣在這之前,也曾出席游神的活動。
「營老爺」 盛會近年來獲得國內外更多媒體 (報章 /雜志 /電視/ 記錄片等) 的關注與報導,且被視為研究華僑移民社會與在地生活融合為一體後的重要民俗節場。這個發展,不但引來國內外旅客,也刺激了新山各方言族群對本身原鄉文化的重視,這種情況特別顯現於五幫鄉會對參賽花車的重視,例如客家公會便呈獻了精緻考究的客家民風婚禮、而廣西會館的山歌花車,唱做俱佳。潮州八邑會館則以春牛圖為設計主題。五幫鄉會紛紛向原鄉文化與民俗汲取色彩鮮明的養份,勢必催生來年更精彩的表演陣頭,使亞洲大陸最南端這場數十萬人參與的 「正月營老爺」演化成中國嶺南民俗文化在海外的重要舞台。
農歷正月二十一日,二月十五日,新山市中心的黃亞福街即使過了午夜十二點,依然長街沸騰如龍,在隆隆陣響的煙花籠罩下,萬人空巷。代表五大籍貫族群的神像依序 「營游」而過,萬人膜拜,群呼 「興、發」的場面,振奮人心。根據新山中華公會會長林玉欽指出,今年的古廟游神,估計有逾25萬人參與,比往年更加踴躍。
目前的古廟游神,除了華社之外,也吸引了其他種族參與,並成為國內一項旅遊吸引景點。
在2008年的雙七世界遺產大會上, 馬來西亞的馬六甲和檳城終於被列入世界遺產名目. 此時, 也許已沒有人會將馬六甲, 與一個偉大的名字--鄭和, 聯系起來了.
自從大航海時代以來, 馬六甲就變成了中西航線中極其重要的貿易港口了. 馬六甲以其博大的胸懷, 歡迎各方來客. 中國人, 印度人, 阿拉伯人和西方人都在此留下了他們的足跡. 受中西文化的影響, 馬六甲也出現了各式各樣的建築, 華洋雜陳, 就好像是一間中西建築博物館. 此外, 600多年來的風風雨雨, 也把馬六甲變成了一本生動的歷史教科書. 她不僅反應了馬六甲的歷史變遷, 也是馬來亞艱辛立國的最好寫照.
14世紀初, 巴倫邦王子在強大的滿者伯夷(爪哇)的驅趕下, 離開了蘇門答臘, 到處流浪, 最後流落到馬六甲這個偏僻小村立足. 但在當時, 馬六甲仍處在暹羅(今泰國)的保護之下, 王子必須定期向暹羅進貢.
這時, 大明王朝最先發現了馬六甲的重要戰略地位, 曾多次譴使來訪. 鄭和也將馬六甲列入七下西洋中的重要據點. 在明朝和鄭和的大力扶植下, 馬六甲從暹羅的勢力中獨立出來, 成為中國的保護國, 受到了大明的封賜. 明成祖還將馬六甲王宮所在的山封為鎮國山.
鄭和艦隊七下西洋中, 曾多次訪問馬六甲, 在此等候季風, 並在馬六甲的河口修建性永久官廠(立排柵, 如城垣, 設四門更鼓樓), 留軍民長期住守於此, 看守從東南亞各國搜羅來的番貨. 這種在海外設立貿易據點的方法, 後來被西方的東印度公司仿效. 鄭和不僅帶來了大量的陶瓷和絲綢, 也帶來了華人到馬來亞的第一次移民浪潮.
1456年明朝的漢麗寶公主(不知道是不是另一位倒霉的宮女)嫁給馬六甲王子, 並在馬六甲的中國山建立了宮廷, 公主隨身帶來的500宮女, 後來多嫁給馬六甲巫族(馬來族)的王公貴族. 其華巫混血後代, 男的就叫峇峇, 女的則叫娘惹. 峇峇娘惹結合並繼承華族和巫族的傳統, 形成獨特的峇峇娘惹文化. 現在, 在馬六甲的唐人街, 不但可以吃到地道的娘惹餐, 也可以參觀峇峇娘惹博物館, 以了解他們的風俗習慣.
如今, 與唐人街相鄰的鄭和官廠已成一片廢墟. 只有中國山還在華人的掌控之中, 成為海外最大的華人墓地. 其山腳下的三寶廟也是為了紀念鄭和而建的中國廟. 喝了廟里的井水, 據說就會讓人流連忘返. 三寶廟旁的漢麗寶井, 據說也是鄭和當時派人在馬六甲挖掘的十口水井之一.
唐人街是一個活的廟宇博物館, 多座馬國最早的廟宇都在此地. 始建於1567年的青雲亭據說是為紀念明朝使節的到訪而建的. 其建築材料和內部擺設多從中國運來, 鄭和下西洋的紀念石碑也收藏在這里.
在馬六甲國王變成的伊斯蘭王國之後, 馬六甲出現了多座蘇門答臘三層方塔式的回教堂, 建於1748年甘榜吉寧(Kampung Keling)回教堂就是這種式樣回教堂的代表, 外觀上和洋蔥頭式的摩爾回教堂全然不同. 當然, 馬六甲也少不了印度廟, 甘榜吉寧回教堂旁邊Sri Poyatha Venayagar Moorthi印度廟就顯得十分古樸.
唐人街的中心, 有一條叫做雞場街的古董街, 兩邊全是中國南方式樣的百年店屋. 入夜, 雞場街就成為一條夜市街, 十分熱鬧. 白天吃過了馬六甲的雞飯粒, 晚上就在夜市吃小吃, 很不錯. 這里有一種巨型包子(葉子眉包子), 別處難得一見. 雞場街上有幾家華人的宗鄉會館, 晚上就成了華人唱卡拉OK消遣的去處.
⑺ 馬來西亞十大必去景點有哪些
馬來西亞十大必去景點有獨立廣場、國家清真寺、吉隆坡唐人街、馬來西亞國家博物館、馬來西亞國家動物園、京那巴魯公園、東姑阿都拉曼公園、沙巴州博物館、 詩巴丹島、迪加島。
1、獨立廣場
獨立廣場位於馬來西亞首都吉隆坡。該廣場從1961年開始建設,1976年建設完成。是世界上最大的廣場之一。廣場上建有馬來西亞國家紀念碑等建築。
4、馬來西亞國家博物館
馬來西亞國家博物館為國立綜合性博物館,在吉隆坡市西郊,它是馬來西亞國內最主要的博物院。1963年開放。馬來西亞吉打州式傳統設計,門口兩幅巨大的鑲嵌壁畫,是以馬來西亞的歷史和文化為主題。
5、馬來西亞國家動物園
馬來西亞國家動物園和水族館位於馬來西亞首都吉隆坡郊區,面積17公頃。熱帶雨林中有來自世界各地的200多種動物,一片洪荒景色。園內有小火車供兒童乘坐。水族館內有80多種海洋及淡水生物。
⑻ 馬來西亞新山簡介
柔佛 新山市[/color]
柔佛州也以「馬來傳統之鄉」而聞名,此州的馬來民族以最標準的馬來話馳名半島,柔佛州也是一個集合了工、商、農業的經濟社會,棕油、橡膠、可可、木材都是主要的農作物,除了為柔佛州賺取巨額外匯外,綠油油的棕櫚園與橡膠園也增加南馬的誘惑力,促進了柔佛的旅遊業。
[color=red]新山(Johor Bahru)[/color]是柔佛的首府,為觀光客必到訪之處。新山與新加坡兩城間僅隔著一條狹長的柔佛海峽,橫貫兩地的新柔長堤成了彼此間重要的往來要道,堤長約1,600公尺,上面可通火車及巴士。
[color=red]大皇宮(Istana Besar)[/color]從新柔長堤往西行約1.5公里處,便可見到這座皇宮,這棟藍色相間的皇宮,現已改稱為皇家阿布答卡博物館,融合了英國維多利亞式建築特色,富麗堂皇的外觀,更反應出柔佛皇室輝煌歷史。皇宮四周環繞著精緻典雅的皇宮花園,佔地約133英畝,由於皇宮是面海而建,景觀迷人,造訪的觀光客也絡繹不絕。皇宮內值得一游之處尚有個收集皇家珍貴收藏品的博物館,以及花園內的日本茶座,十分雅緻,這是日本已故的裕仁天皇送給柔佛的禮物。
柔佛雖有數百年歷史,但境內的歷史遺跡並不多,反而是以天然景觀取勝,譬如[color=red]哥打丁宜(Kota Tinggi)[/color]便是個知名的瀑布游樂區,附近飛瀑流水,叢林密布,瀑布下方自然形成了一個天然的游泳池。到此戲水,不僅水涼沁心,還可享受山中幽靜的生活,附近建有度假小木屋。
在購物方面,新山市的購物中心如雨後春筍般設立,規模較大的有假日廣場、彩虹廣場和萬客隆廣場、巨人廣場、依士加廣場、家樂福廣場。這些大型的購物廣場,外型設計相當新穎,內部的商品應有盡有,從大型家電用品到流行服飾,都可在此買到,而且價格便宜,絕對能滿足您購物的慾望;為了吸引更多的旅客到新山采購,馬來西亞旅遊促進局從1997年起,開始舉辦「新山購物嘉年華會」活動,在市區的八大購物中心內舉辦各式的特賣會和美食展,反應相當熱烈。
另外,位於新山東方沿海的[color=red]迪沙魯(Desaru)[/color]也是個極佳的度假勝地,它除了擁有長達27公里的金黃沙灘外,還有濃密的蔥蘢林木,淙淙流水與天然湖泊,處處展現怡人的熱帶風情。目前已規劃成一個度假村,並提供遊客完備的海上邉釉O施,你可在此游泳、垂釣、劃船、潛水、騎馬、打高爾夫球,並享受豪華的渡假別墅和購物中心.
回答者:missaling - 魔法師 四級http://..com/question/1303443.html?si=4
⑼ 馬埃谷地自然保護區的資料
瑪依谷地自然保護區是政府專門開辟的植物保護區。保護區有許多珍貴的植物,其中最著名的是4000多棵海椰子樹。高達數米,最高的有30米,樹上生長的椰子每個重10~20千克,是世界上最大的椰子。此外,這里生長著塞席爾群島特有的6種棕櫚樹,以及普拉斯林國家公園特有的30種植物。瀕臨滅絕的植物是塞席爾落羽杉。在岩石和更開闊的地區生長著當地特有的苔草。河谷邊緣較乾旱的山區由於先前的毀林和森林火災造成土壤侵蝕。河谷中主要植物類型為棕櫚林,當地盛產椰子。高大的樹冠達30~40米穀中生有塞席爾特有的6種棕櫚,都屬於單一物種。棕櫚林與當地特有的闊葉樹種混生,棕櫚林具有巨大的植物學價值。
瑪依谷地自然保護區佔地面積為195公頃(另一資料說0.185平方千米),在普拉蘭國家公園(324公頃)內,海拔介於160米到200米之間。包括中央山脈的一條河谷,兩條小溪發源於谷中,分別與東面和西面的大海相通。公園的主要河流向西流入聖安妮灣。直到20世紀30年代,這一地區無人進入,依舊保持原始狀態。
⑽ 目前國內常見應用的棕櫚科植物種類有哪些
1.沼地棕
沼地棕屬。分布美國佛羅里達州南部、加勒比海沿岸和西印度群島。莖干高5~8米,細直修長。掌狀葉扇形或圓形,徑可達90厘米。喜光好濕,樹姿優美,多群狀叢生,適作景觀栽植。在我國引種反應良好,已開花結果並育出第二代。
2.假檳榔
假檳榔屬。原產澳大利亞昆士蘭。單干通直,高可達20米,干徑15~25厘米,羽狀葉長2~3米。能耐0℃左右低溫。樹形姿態雅緻,宜列植或叢植,尤以數十株群植景觀效果更佳。同屬常見種肯氏假檳榔(A.cunninghamii),樹形及習性與假檳榔相似,在國外普遍用來替代假檳榔,據報道能耐-3℃左右短期低溫。
3.三葯檳榔
檳榔屬。原產印度、東南亞`。叢生灌木狀,高可達6米,干徑5~7厘米,羽狀葉長可達1.5米。果實橢圓形,熟時紅色。喜半陰、避風環境。姿態雅緻,成熟果序鮮艷迷人,宜配植,亦可大盆栽植觀賞。我國引種栽培,已育出第二代。
4.砂糖椰子
桄榔屬。原產東南亞。單干粗壯,高達20米,羽狀葉長5~7米。喜溫暖濕潤環境,生長約25~30年後進入開花期。適宜在公園與其他棕櫚植物混植,形成獨特的熱帶群落景觀。在我國已育出第二代。同屬有17種,常見的叢生型種香棕(A.engleri),開花時雌花散發強烈芳香,具有較高的觀賞價值,亦較耐寒,適宜推廣。
5.俾斯麥櫚
俗稱霸王棕。貴椰屬。原產馬達加斯加。大型喬木狀,高可達60米,干徑60~90厘米;藍灰色掌狀葉於莖頂向四方展開,葉柄長和葉身直徑都可達3米。本種引進栽培不久,小苗較難移栽,要求冬季溫度0℃以上,適宜在我國華南地區作行道樹和園景樹。
6.長穗櫚
石棕屬。原產墨西哥北部乾燥地區。樹高可達12米,扇形掌狀葉深裂,灰白色肉穗花序長可達5米,景觀優美。生長慢,耐旱,據報道能耐-10℃左右低溫。同屬常見種大果長穗櫚(B.elis),原產墨西哥及瓜達鹿白島,習性與長穗櫚相似。
7.布迪椰子
布迪(弓葵)椰子屬。原產巴西。單干粗壯,樹高7.5米。羽狀葉長達2米,成弧形彎曲,革質灰綠色。同屬約6種,均樹姿優美。生長緩慢,耐寒,可望在我國亞熱帶冬季乾冷的地區應用。
8.東澳棕
原產澳大利亞昆士蘭。形態與假檳榔相似,惟其莖干較細(15~20厘米),羽狀葉較纖細下垂,果實較大(徑1.5~2.0厘米)。我國已育出第二代。
9.歐洲矮棕
歐洲矮棕屬。原產南歐、地中海沿岸等地。莖干短矮叢生,最高可達5米。葉掌狀深裂,扇形或半圓形。本種為原產歐洲的惟一棕櫚科植物,喜陽光充足、排水良好之生境,極耐寒,在熱帶地區生長困難。
10.小瓊棕
瓊棕屬。產我國海南吊羅山,越南亦有分布。叢生灌木,樹高可達2米,干徑約1厘米。葉扇狀半圓形。同屬還有瓊棕(C.hainanensis),亦較耐陰。均為值得推廣應用的景觀樹種。
11.椰子
椰子屬。原產西太平洋諸島。喜高溫、多濕。適陽光充足,微風吹拂的濱海及河口附近富含石灰質之肥沃沖積土地帶。樹形優美,是熱帶地區園林綠化的主幹樹種。具有極高的經濟價值,全株各部分都有用途。較耐寒品種在廈門能生長,小苗冬季須保溫。
12.古巴蠟櫚
蠟棕屬。原產古巴。分布於多岩石台地,喜光耐旱,生長緩慢。單干粗壯,高15米;掌狀葉硬挺,姿態優美。並可自葉片中提取蠟。是觀賞與經濟栽培兼用型優良樹種。
13.三角椰子
散尾葵屬。原產馬達加斯加島。樹高可達6米,羽狀葉頂生。葉冠給人以纖細之感覺,適作庭園或盆栽觀賞。西南地區廣為應用,景觀奇特,並可作行道樹栽植。同屬種有紅鞘三角椰子(D.lastelliana)、紅莖三角椰子(D.leptocheilos)等,均為優美的園景樹種。
14.油棕
油棕屬。原產熱帶非洲,是一種重要的油料作物。直立喬木狀,高10米或更高,干徑可達80厘米;羽狀葉長3~4.5米。小苗安全溫度須5℃以上。樹形高大,樹姿豐滿,為我國西南地區重要的行道樹或園景樹。
15.金帝葵
荷威棕屬。原產勞得豪威島,被認為是20世紀世界上最好的室內觀葉植物之一。樹高可達15米,羽狀葉長可達3米。耐陰及較耐空調環境,比散尾葵耐寒,作為園景栽培或室內綠化裝飾,應用頗廣。同屬種豪威椰子(H.belmoreana),又稱拱葉棕,較金帝葵矮,亦為優良的觀賞植物。
16.棍棒椰子
酒瓶椰子屬。原產馬斯克林群島。樹高達6米,狀如棍棒,莖干粗大處徑約30~60厘米,羽狀葉長2米。我國引種栽植已於1997年第一次結實。同屬還有酒瓶椰子(H.lagenicaulis),較前種矮,上細下粗,狀似酒瓶,粗大部分直徑可達80厘米;冬季2℃低溫會受寒害;宜作庭園配置或盆栽觀賞。
17.黃棕櫚
又稱金棕。原產模里西斯,為觀賞棕櫚類珍品。樹高可達12米以上;掌狀葉深裂,徑幅1.5米,灰綠色,主脈金黃色。同屬還有藍棕櫚(L.loddigesii)、紅棕櫚(L.lontanoides),均為近年引進大陸的喬木型優美觀賞樹種,小苗在廈門可露地安全過冬。
18.蒲葵
蒲葵屬。原產華南,廣東、廣西、福建、台灣栽植普遍。喬木狀,樹高10~20米,胸徑20~35厘米。葉闊扇形,掌狀淺裂,直徑達1米余。喜光,略耐陰,抗風力強,並耐短期水淹,對氯氣、二氧化硫抗性強。葉叢婆娑,為優美園景樹及庭蔭樹種,尤適海濱群植。能耐-5℃低溫,內陸地區以湖南南部、廣西北部、雲南中部為分布北限,濱海地區可北延至南京、上海一線,但需採取越冬保護措施。同屬常見種有澳洲蒲葵(L.australis)、越南蒲葵(L.cochinchinensis)、裂葉蒲葵(L.decipiens)、圓葉蒲葵(L.rotundifolia)、高山蒲葵(L.saribus)等,在我國生長均表現良好。
19.青棕
縐子棕屬。原產澳大利亞。莖干叢生,樹高可達6米,干徑8~10厘米;羽狀葉長1~1.5米。我國已育出第二代,表現良好。同屬有28種,均為優美的園林綠化觀賞樹種,值得引進推廣。
20.象鼻棕
又稱竹棕。原產熱帶西非幾內亞灣。樹高12米,羽狀葉長8~10米。全株花序15~20個,生長初期由植株頂部懸垂而下,向內彎曲,酷似象鼻。果實狀似不開裂的松球果,外被光亮圓滑的木質化鱗片,可供玩賞。樹形奇特,是很好的景觀樹種。一次性開花結果後植株死亡,生活期20年左右。我國1993年引入種子,幼苗長勢良好。
21.國王椰子
原產馬達加斯加。樹高12米,干徑約30厘米,羽狀葉纖細優雅。小苗為極佳室內植物,大苗可作庭園栽植,能耐0℃低溫。近幾年國內有大量種子引進,今後值得推廣應用。同屬約有10種,均有較高觀賞價值。
22.長葉刺葵
刺葵(海棗)屬。原產加那利群島。樹高可達20米,干徑達90厘米。羽狀葉頂生,葉長4~5米,略彎曲呈弧形,樹冠大圓形。栽培容易,耐旱耐寒,為棕櫚植物中最壯觀的種類之一,適園景樹應用及行道樹栽培。近幾年我國華南地區普遍採用,北京天安門廣場亦用其大盆栽布置節日廣場。同屬常見喬木種還有海棗(椰棗)(P.dactylifera)、岩海棗(P.rupicola),銀海棗(P.sylvestris)等,觀賞性高,值得推廣應用。
23.大王椰子
王棕屬。原產古巴。熱帶及亞熱帶地區廣為栽培,用作行道樹及園景樹。灰白色的莖干高大、通直、平滑,樹高可達20米,干徑可達80厘米;羽狀葉長2~3.5米。列植氣度軒昂,片植宏偉壯觀。能耐0℃低溫,我國已育出第二代。同屬種萊王棕(R.oleracea),又稱甘藍椰子,原產西印度群島,為王棕屬最高種,樹高達30米以上,值得栽培推廣。
24.箬棕
又稱白菜棕。箬棕屬。原產美國東南部北卡羅來納至佛羅里達,是佛羅里達州的州樹。喬木狀,樹高可達20米以上,干徑可達50厘米。掌狀葉大型,徑2米。生長適應性強,在廣州地區經歷過-2℃左右的幾次特大寒潮,未發生凍害。植株形態雄偉而優美,可選作行道樹或園景樹栽植。箬棕屬約有25種,巨箬棕(S.causiarum)、牙買加箬棕(S.jamaicensis)及王箬棕(S.princeps),亦都是很好的行道樹種選擇。
25.皇後葵
又稱金山葵。皇後葵屬。原產巴西中南部、烏拉圭及阿根廷。干高通常6~8米,干徑20~25厘米;羽狀葉長3~5米,弧形自然下垂。能耐海風侵蝕,亦能耐旱耐寒。樹姿婆娑,宜為景觀樹及行道樹栽植。同屬有7種,常見栽培僅此一種。
26.棕櫚
棕櫚屬。喬木狀。莖干圓柱形,高達10米,干徑達20厘米,被葉鞘纖維。葉簇生干頂,近圓形,徑50~70厘米,掌狀裂深達中下部;葉柄長40~100厘米,兩則細齒明顯。雌雄異株,圓錐狀肉穗花序腋生,花小,黃色,花期4~5月。原產中國,日本、印度、緬甸也有。棕櫚在我國分布很廣,北起陝西南部,南到廣州、柳州和雲南,西達西藏邊界,東至上海和浙江。長江流域兩岸500千米廣闊地帶分布最多。棕櫚屬植物約8種,是棕櫚科中最耐寒的樹種,成年樹可耐-15℃以下低溫,河南、山東已引種成功。野生棕櫚往往生長在林下和林緣,有較強的耐陰能力,幼苗則更為耐陰。喜排水良好、濕潤肥沃之中性、石灰性或微酸性的黏質壤土,耐輕鹽鹼土,也能耐一定的乾旱與水濕,喜肥。對有毒氣體抗性強,抗二氧化硫及氟化氫,並有很強吸毒氣能力。棕櫚根系淺,須根發達。生長緩慢,8~10年生干徑基本穩定,高約1.5米以上;10~20年為高生長迅速期,節間拉長、棕皮產量高,以後生長逐漸緩慢,節密而棕皮產量低。棕皮用途廣泛,供不應求,故系園林綠化結合生產栽培的理想樹種。棕櫚壽命長,可達100年以上。可列植、叢植或成片栽培。
27.絲葵
又稱華盛頓棕。絲葵屬。原產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南部、亞利桑那州東部及墨西哥。莖干粗大,高10~20米,近基部徑可達1.3米;大型掌狀葉直徑可達1.8米。適應性強,熱帶海濱至亞熱帶地區均可栽培,適宜推廣作行道樹及園景樹。同屬還有大絲葵(W.robusta),干較前種高細,習性及特點與前相同。
28.狐尾椰子
原產澳大利亞東北部。樹高可達12米,干徑20~25厘米;羽狀葉形似狐尾,長2~3米。耐旱亦較耐寒。樹冠奇特優雅,為優美的園景樹。在原產地因被過量砍伐,現澳大利亞已列之為瀕危植物。
棕櫚科植物生態習性各異,樹形多樣,葉狀獨特。從生態習性上,可分為熱帶、耐寒、沙漠、陰生四種類型。在樹形特徵上,或莖干粗壯高大,具雄偉之力;或修直聳立,有勁秀之美;或叢生灌木狀,擁茂盛之態。而葉片形狀有羽狀葉和掌狀葉之分:具羽狀葉的稱為椰子,如酒瓶椰子、國王椰子;具掌狀葉的則稱為棕、櫚或葵,如棕竹、棕櫚、蒲葵。椰類以熱帶性居多,喜高溫高濕環境條件;棕類較為耐寒,如蒲葵在上海可露地越冬。近10年來開發應用的耐寒、耐旱品種如粗干華盛頓葵、加那利海棗(純種)、銀海棗、盤龍棕、歐洲棕、布迪椰子等,能很好適應我國降霜和缺水的環境條件,為廣大溫帶地區提供多款式的園林樹種選擇。在國外,多將高聳獨立的椰類應用在高速公路的分車帶綠島上,其單生莖干不會妨礙司機的駕駛視線,汽車疾馳而過的陣風也影響不到莖頂的葉冠。而棕類很多時候被選用到路旁人行道上,其大面積的掌狀葉可提供良好的遮蔭效果,落葉也便於清理。樹形優美、樹干極富彈性、於強風中不易折斷及掉小葉的種類,特別適宜於沿海台風頻發地區作行道樹應用,亦適為南方濱海防風林帶建設。植株高大雄偉的種類,以賞莖為主,如大王椰子、華盛頓棕、俾斯麥櫚、皇後葵、加那利海棗等。低矮叢密的種類,以賞葉為主,如美麗針葵、棕竹、青棕等。我國近年來修建的立交橋和交通島綠地,也漸用棕櫚科植物作主景樹,起到視線通透的作用。
棕櫚科植物除了作為道路綠化樹種外,被大量應用為園景樹,在公園、廣場、河濱等較開闊地帶,單種或多種混植,構成棕櫚林或棕櫚島,營造出綺麗多姿的熱帶、南亞熱帶風光。常見選擇的種類有假檳榔、大王椰子、蒲葵、海棗、董棕、短穗魚尾葵、青棕等。而在山腳、水旁、古建築的前庭則可以適量點綴種植較為低矮、秀麗的種類,用以襯托景觀,如三葯檳榔、香棕、散尾葵、棕竹等。馬尼拉棕、假檳榔姿態雅緻,宜在庭園孤植或叢植,尤以數十株群植效果最佳。短穗魚尾葵適用於作庭園襯景或建築物的背景,以遮蔽烈日、擋隔景物、掩映視野。散尾葵、青棕等叢生種類適用於前庭、內院等較小綠地,用以襯托石景、水體等。庭園角隅,香棕夏日飄香,給人帶來溫馨的感覺。道路兩側、建築物旁可用棕竹、美麗針葵等低矮種類作綠籬,或在涼亭、假山、溪澗旁點綴數株,亦別有一番景色。葉形、姿態高雅優美,略具耐陰性,且能長久保持美姿特性的觀賞棕櫚中,許多被廣泛用作室內盆栽觀賞。如散尾葵、袖珍椰子、棕竹、美麗針葵、短穗魚尾葵等,以及可大力推廣應用的玲瓏椰子屬種類及金帝葵和國王椰子等。另外,許多棕櫚科植物葉片亦被用作插花及製作花籃的材料,如散尾葵、短穗魚尾葵等的羽狀葉及蒲葵、棕櫚等的掌狀葉,均為各流派樂於選用的優美配葉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