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來西亞巴剎在什麼位置
㈠ 巴剎的介紹
巴剎一詞來自馬來語,原來的拼法是pasar,意思是市場、集市。有學者考證,「pasar」這個詞源自波斯語。新加坡人見面打招呼常說:「我要到巴剎買菜。」所以,巴剎是一個集中售賣食品的地方,一般建在人口稠密的組屋一帶。新加坡最有名的巴剎是牛車水。規模大,貨品全,各種攤位就有890個,一些在其它巴剎難以見到的貨物在這里都可以買到,許多華人家庭到了春節前,一定要到牛車水巴剎來采購年貨,那裡平時就人潮湧動,到了年節時分,更是熙熙攘攘,水泄不通。在閩南語里一直把集市叫「巴剎」,有可能是從明朝海上絲綢之路起點的泉州港的波斯人有重要的關聯。在整個閩南語系裡「巴剎」這個詞是通用的,包括新加坡和馬來西亞等東南亞地區。
㈡ 介紹世界名城
新加坡於1990年全面開放
地理:新加坡是一個熱帶島國,由一個本島和63個小島組成。新加坡所處的地理位置是世界的十字路口之一。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使之發展成為一個主要的商業、通訊和旅遊中心。它位於赤道以北 136.8公里,東經 103° 38′至東經 104°6′,北緯 1°09′至 1°29′。
新加坡本島由東到西約42公里,由南到北約23公里,包括所有大小島嶼在內,總面積為682平方公里。本島以外的其餘島嶼,較大的有德光島(24.4平方公里),烏敏島(10.2平方公里)和聖淘沙島(3.5平方公里)。
新加坡通過一條長堤及一座大橋與馬來西亞相連,和印度尼西亞的廖內(Riau)群島的主島也僅有一水之隔。從泰國或菲律賓只須經過短途飛行即可抵達新加坡。
人口:新加坡有400萬人口,其中77%是華人,14%是馬來人,8%是印度人,1%是歐亞混血人種和其他民族。馬來漁民是當地的土著居民,但自從史丹福萊佛士(Stamford Raffles )爵士來到並建立英國貿易中轉站後,新加坡逐漸成為一塊吸鐵石,吸引了成千上萬的移民和商人。為了給他們自己和家人尋覓更好的生活,許多人從中國南方省份、印度尼西亞、印度、巴基斯坦、錫蘭和中東來到這里。盡管異族通婚早就開始了,但各個種族在融入新加坡這個整體的同時保持了自己的文化。
民族:早期離鄉背井到新加坡再創家園的移民者將各自的傳統文化帶入新加坡,各種族之間的交流與融合,不僅創造了新加坡今日多民族的和諧社會,也留下了豐富的多元化文化特色。
宗教:新加坡的多民族決定了其宗教也多元化。新加坡的宗教建築各式各樣,在這里你可以看到回教堂圓頂、哥特式教堂尖頂、帶有神秘神像的興都教寺廟以及中國寺廟。新加坡的主要宗教有回教、佛教、基督教、興都教、錫克教、猶太教以及拜火教。
譽稱:獅城、購物天堂、花園城市
國花:胡姬花
貨幣:新加坡元
國慶日:8月9日
國旗:自上而下由紅、白兩個平行相等的長方形組成。
國徽:圖案由盾徽,新月、五顆星、一隻獅子和一隻老虎等圖案組成。
時差:與北京同一時區
語言:新加坡有四種官方語言:馬來語、華語、淡米爾語和英語。英語是商務和官方語言,使用最為廣泛。大多數新加坡人都會講母語和英語兩種語言。
歷史背景:
1832年,新加坡成為檳城、馬六甲以及新加坡海峽植民地的行政中心。1869年,蘇伊士運河的開通以及電報和蒸汽船的發明加強了新加坡作為東西方貿易中心的重要性。
14世紀,新加坡捲入了暹邏(現泰國)和爪哇的Majapahit帝國爭奪馬來半島的斗爭中,因此其領土成為了戰場的一部分。
5個世紀後,新加坡捲入第二次世界大戰。盡管它曾被認為是固若金湯的堡壘,但還是於 1942年被日本人佔領。戰後,新加坡成為英國直屬殖民地。
隨著民族主義情緒的不斷增長,自治政府在 1959年成立。 1965年 8月9日,新加坡獲得獨立。
新加坡地處熱帶,相對來說,常年氣溫變化不大,雨量充足,空氣濕度高,氣候溫暖而潮濕,年平均溫度在 23和 31攝氏度之間,溫差很小。因此,對於那些喜愛日光浴、游泳、航海以及其他水上運動的人來說,新加坡可稱得上是天堂。那些討厭炎熱陽光的人也不會因此受罪,因為新加坡幾乎所有的商店、旅館、辦公樓以及飯館都裝有空調設備。
新加坡一年到頭都有雨水,不過每年的11月到翌年正月雨水最多。相對來說,比較乾燥是在6月到8月。
每日平均氣溫:攝氏26.7度;
最高每日平均氣溫:攝氏30.8度;
最低每日平均氣溫:攝氏23.9度;
最冷月份:12月到1月;
最熱月份:5月到7月份;
年降雨量:2,353毫米;
每日平均相對濕度:84.3%;
每日平均濕度:60%到90%。
香港的多元文化,也體現在眾多的節日之中。這為香港人帶來更多的熱鬧與歡樂,也為旅客造就了更多的驚喜。中國的傳統節日熱鬧、喜慶、吉利,當然不能錯過;西方的節日新潮、 刺激和有趣,更是令人興奮。 農歷新年 (農歷正月) 農歷新年來臨之際,牛車水(Chinatown)沿街彩燈高懸,一派繁榮景象。這時,小攤販們也開始出售各種傳統節日禮品,如嫩柳、小橘樹、梅花以及各種風味小吃,如肉乾。象徵著吉祥的紅色和金色裝飾在商店裡隨處可見;舞龍獅的敲鑼打鼓聲震耳欲聾。除夕夜,華人家庭都會聚在一起吃頓團圓飯。在新年的第一天(即農歷正月初一),每個孩子都可以得到一個紅包和代表好運的金橘。
每年農歷新年會舉行春到河畔迎新年 (Singapore river Hong Bao)。開幕前,五顏六色的煙花將夜晚的天空裝扮得絢麗多彩。其它饒有趣味的還有文化演出和雜貨市場,在這里您可買到各種美食和各式各樣的商品。
聖誕節 (12月25日) 新加坡的聖誕節(CHRISTMAS)場面非常絢麗,在這個一年裡最為搶眼的慶祝活動中,成千上萬的彩燈將烏節路(Orchard Road)的主要商業區點綴得異彩紛呈。為了爭得「最佳裝飾建築」榮譽,街道兩旁的餐館和商店都修飾一新。街頭演唱詩歌以及其它特殊形式的慈善活動也增添了聖誕節日氣氛。節日的宗教意義也沒有被人忘記,教堂會在聖誕節前夕(Christmas Eve)和聖誕節(Christmas)舉辦特別的活動來慶祝這一節日。
屠妖節(DEEPAVALI) 屠妖節(DEEPAVALI),或稱為 Festival of Lights,是慶祝光明戰勝黑暗、正義擊敗邪惡的節日。屠妖節亮燈儀式(Deepavali Light-up)標志著慶祝活動的開始。節日期間,人們去寺廟做禱告。當然每個家庭也會烹煮香濃四溢的節日佳餚。小印度(Little India)的寺廟和街道用彩燈和花環精心裝飾,再加上五彩的拱門,整個地區被點綴得格外耀眼。 端午節(DRAGON BOAT FESTIVAL) 這一節日於農歷五月初五舉行,是為了紀念中國著名愛國詩人和傑出政治家屈原。他為了抗議腐敗的政治而投江自殺。每年在他的祭日,人們把米團扔進大海,據說是為了吸引那些魚和海怪,以防止他的軀體被吞食。
屈原投江時,漁夫們不顧一切地奮力劃船去搶救屈原。他們當時的這種行為已演變為今天端午節的一項活動——賽龍舟,在新加坡,端午節(Dragon Boat Festival)慶祝活動最精彩的部分就是東海岸公園(East Coast Park)的國際龍舟邀請賽(World Invitational Dragon Boat Race)!在這一年一度的節日中,來自世界各地的龍舟隊伍雲集於此,一較高低。比賽地點周圍的小貨攤則出售各種各樣的紀念品和小吃,其中美味鹹肉粽子最受歡迎。 中秋節(MID-AUTUMN FESTIVAL) 華人在農歷八月十五慶祝中秋節,而關於它的起源則有很多爭論。據民間傳說,它起源於中國元朝漢人通過月餅夾帶密信以聯絡推翻蒙古統治者的故事,也有人說它起源於中國古代傳說中嫦娥奔月的故事。不管其起源為何,有一點可以肯定:中秋節是最美好的中國節日之一。節日期間,當地的孩子們拿起傳統的五顏六色的燈籠到處遊玩。而各種各樣的月餅是人們自己享用或送禮的應節食品。到了夜晚,裕華園(Chinese Gardens)就成為了節日焦點,因為這里通常有傳統燈籠展和打燈謎的活動。
聖 淘 沙 聖淘沙位於新加坡本島南部,離市中心半公里。這個田園式的度假島嶼,其馬來文名字是和平與寧靜的意思。它由一個漁村變為英國的軍事基地,後來又於1972年變成一個度假島嶼。
島上青蔥翠綠,有引人入勝的探險樂園、天然幽徑、博物館和歷史遺跡等等,讓人遠離城市城囂。愛海的人,可以沿著沙灘享受輕松的水上活動。而熱愛自然的人,聖淘沙也有天然人行道——龍道、海底世界、胡姬花園、蝴蝶園、世界昆蟲博物館。在歷史景點方面,則有西樂索炮台、海事博物館和新加坡萬象館。
在主題公園方面,計有夢幻島、火焰山和高爾夫樂園。而高37公尺的魚尾獅塔,可讓遊人從聖淘沙遠眺市區的高樓大廈及環繞四周小島的景色。入夜後的音樂噴泉,隨著交響樂的節奏而翩翩起舞。
聖淘沙是由聖淘沙發展機構負責管理和發展,它也管理10個較小的島嶼,包括龜嶼、聖約翰島、姐妹到及鬼島。這些島嶼是熱愛游泳、潛水和釣魚人士的樂園。
島上也有自設的交通設備。遊客可以免費乘搭單軌列車、巴士、沙灘小火車前往不同目的地。此外,島上也有腳踏車出租店。
魚尾獅公園 魚尾獅公園是新加坡面積最小的公園,面積只有0.0071公頃。它位於新加坡河河口,而公園的主題就是屹立在安德遜橋旁邊的魚尾獅塑像。
魚尾獅是在1964年由前范克里夫水族館館長布侖納設計的,也是新加坡旅遊局的前標志。旅遊局過後委任已過世的著名雕塑家林浪新按照布侖納的設計,耗資16萬5000元,雕刻了這尊高7公尺的魚尾獅像,並在1972年3月置於新加坡河口。此外,公園內也置有另一樽會噴水的小魚尾獅塑像。
但是,魚尾獅公園經過歲月的洗禮,已經開始陳舊,魚尾獅也在1998年因抽水機的損壞停止噴水,身上的小磚片也開始脫色、剝落。況且,魚尾獅遼闊的風景現在已被濱海灣橋擋住。遊人即使到魚尾獅公園近距離欣賞它,也只能看到它的背部。
此外,魚尾獅公園狹小,不能停放車輛和旅遊巴士。公園內也沒有購物商店、飲食店以及其他消閑設施。
旅遊局已決定耗資600萬元搬遷魚尾獅公園。新的魚尾獅公園預計在2002年年中竣工。它將從現在所處的伊麗莎白徑搬遷到福爾頓一號斜前面的河畔,而小魚尾獅也將處於魚尾獅的附近。
知 新 館 知新館是新加坡國防部設的一個主題園地,佔地1萬平方公尺,耗資7000萬元建成。它坐落於新加坡武裝部隊軍訓學院隔鄰,該館設有全天域影象館、擺動模擬館和射擊館等,全屬高科技設備,這在東南亞或亞洲都是首創的,館外還設有園藝環境和遊玩等場所。
知新館主要分成三個展覽廳和一個模擬影場: 新加坡里程碑展覽廳、策略廳、科技廳、擺動模擬影場
克拉碼頭 克拉碼頭是位於新加坡河與River Vally Rd.一角的旅遊名勝地。這里有餐廳、購物城、娛樂設施,當地人和外國遊客都很多。只是這里白天店鋪開門的很少,要想充分享受,還是傍晚以後前往最佳。每到周末,舉家出遊來此的人絡繹不絕。
克拉碼頭以廣場為中心分成A——E五個區域。沿河邊的A、D、E區域從新加坡著名餐館的分店到有空調的咖啡店、露天水上餐廳,一應俱全。B、C區域則為購物、娛樂中心。這里除了有特產、工藝品及各種時裝之外,還有大的電子游戲中心。另外,B、C之間的Read Rd.到了夜晚,露天攤位、馬路游戲等統統出動,宛如廟會一般。
老巴剎(LauPaSat) 巴剎在馬來語是市場的意思。老巴剎是一座單層老建築,以前是個市場,現是熟食中心。由於是座歷史建築,雖處於商業中心地段,卻受保護。在這你可以品嘗新加坡的各種小販美食,但最好避免在中午十二點半到下午二點的繁忙時間去。老巴剎西側的路段在傍晚會封閉讓沙爹小販擺攤,沙爹是馬來串燒,是最著名的新加坡小販美食之一。
交通:乘地鐵到萊佛士坊站C1RafflesPlace6號左邊出口步行過去
蘇丹回教堂 蘇丹回教堂(Sultan Mosque)是本地
5座被列為國家古跡的回教堂中,外觀最堂
皇的。它有洋蔥型的大圓頂,對稱的宣禮
塔,像不像印度的泰姬陵?
回教堂前的老街也被翻新,披上鮮艷色
彩,不讓車子川行的街道甚至種了一排很有
熱帶風味的棕櫚樹,周圍還有很多的美食
店,整個地方富有異國情調。
新加坡的裕廊飛禽公園 新加坡的裕廊飛禽公園(Jurong Bird Park)是全球最大的鳥類動物園之一,是集教育性與娛樂性於一體的地方。園內有600多種、8000多隻各色飛鳥。遊客可以近距離觀察鳥類的生活。我們特別向孩子們推薦在Pools Amphitheatre 的鳥類表演,裡面有紅鸛、金剛鸚、犀鳥等不同凡響而又令人捧腹的表演。
新加坡的廟宇教堂 這座輝煌的寺廟是新加坡最古老的興都教寺廟。這座建築的磚砌部分是於1843年左右建成,後來又在整個牆上陸續增添了神鵰、在天花板上增添了裝飾有鍾的門以及壁畫。 蹈火節(Firewalking Festival)就是在這里舉行的。
地址: 244 South Bridge Road Singapore 058793
電話: 223 4064
乘車路線:
乘地鐵到政府大廈(City Hall)站(C2),然後在橋北路(North Bridge Road)乘坐新巴61號,103號,166號或197號公共汽車。
國家歷史博物館 位於史丹福路,又名萊佛士博物館,建於1887年,館內收藏東南亞各民族的文化精品。館中另有新加坡發展 史的各種文獻紀錄和藝術品,以及一間有30幅透視畫, 呈現新加坡歷史的陳列館。
贊美廣場(CHIJMES) 位於維多利亞街,原為教堂,然後成為女子學校, 後再經翻修為教堂。歷經世代演變,融合現代與五種新 歌德式古典的建築,因其擁有舊世紀的風格,吸引了大 批遊客到此尋求一種特別的風味感受。贊美廣場正統的 歌德式建築外觀,由美麗的五彩琉璃拼飾而成,前院並 設計了人工瀑布與噴泉,是迄今最古老的免費駐足參觀 地,為遊客提供了一個具有歷史意義的絕佳休憩場所。
新加坡美術館
新加坡美術館是本區域首間以收藏和展覽二十世紀新 加坡和東南亞美術為特色的美術館。它有系統化的美展及 美術教育計劃和促銷策略,屬於國際新生代的美術館。
新加坡美術館館址設於歷史性的聖約瑟書院(Bras Basah Road)舊址,耗新幣三千萬元修復。它有一套完整 的設備以提供全面性的觀賞樂趣,其中有十二間裝置溫度 調控器的短期及永久展覽畫廊,一間視像畫廊、禮 堂、資料室、俱樂部、藝品店、多用途大廳、咖啡及庭院。其總面積約有一萬平方米。
新加坡和平紀念碑 位於美芝路紀念公園,紀念碑由四70公尺的白色錐形石柱組成,象徵 新加坡的四大文化,同時也悼念在二次大戰日軍佔領新加坡期間死難的平民。
市政廳 位於聖安德烈路,市政廳和高等法院 比鄰而立,耗資二百萬,落成於1929年 ,原名為市府辦公廳。1952年英國國小喬治六世正式頒布法令,將新加坡升格為「市」,同時派遺遣肯特公爵夫人擔任特使抵達新加坡,實施這項改制後,才改名為市政廳,這被視為新加坡邁向自治、獨立的憲政體制的一大步。
1、新加坡在經濟發展方面的經驗
新加坡的傳統經濟以商業為主,包括轉口貿易、加工出口、航運等。現在,以製造業和服務業作為經濟增長的雙引擎,不斷提高產業結構,90年代尤為重視信息產業,已投資在全島興建「新加坡綜合網」。為進一步推進經濟增長,大力推行「區域化經濟發展戰略」,加速向海外投資,積極開展在國外的經濟活動。經濟以五大部門為主:商業、製造業、建築業、金融業、交通和通訊業。工業主要包括製造業和建築業。製造業產品主要包括電子產品、化學與化學產品、機械設備、交通設備、石油產品、煉油等部門。是世界第三大煉油中心。農業在國民經濟中所佔比例不到1%,主要有家禽飼養和水產業。糧食全部靠進口,蔬菜自產僅佔5%,絕大部分從馬來西亞、中國、印度尼西亞和澳大利亞進口。服務業為經濟增長的龍頭產業。包括零售與批發貿易、飯店旅遊、交通與電訊、金融服務、商業服務等。旅遊業是主要外匯收入來源之一,主要景點有聖淘沙島、植物園、夜間動物園等。貨幣名稱:新加坡元(簡稱新元)
2、在招商引資方面的經驗
獨立後,政府堅持自由經濟政策,大力吸引外資,發展多樣化經濟。八十年代初開始,加速發展資本密集、高增值的新興工業,大力投資基礎設施建設,力求以最優越的商業環境吸引外來投資。
3、在港口與物流管理方面的經驗
20世紀90年代以來,現代物流業在全球迅猛發展,連續10年保持20%至30%的高速增長,使其與高科技、金融業被並稱為三大朝陽產業。新加坡憑借其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和政府的政策引導,目前已發展成為全球公認的物流中心之一。
新加坡物流業六特點
作為一個自由貿易城市,新加坡具有發達而完善的海空交通和電信通訊網路,在此基礎上,新加坡物流業近年來發展迅速。截至2001年,物流業佔新加坡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已達8%,物流相關行業的從業人員已達9.2萬人,佔全國總勞動人口的5%。世界知名物流企業,如敦豪、聯邦快遞、辛克都在新加坡設立了區域總部。現代物流業成為新加坡的支柱產業之一。新加坡物流業呈現以下六大特點:
集中度高
新加坡政府在樟宜國際機場附近設立物流園,吸引數十家大型物流公司進駐,達到了較好的規模經濟效果。新加坡物流業的高度集中極大地方便了客戶聯系業務,使其在物流園內就能找到運輸、倉儲、配送等各個環節的專業物流商。
專業性強
新加坡境內的物流公司有明顯的共同特點:它們要麼專門為某一行業的企業提供全方位的物流服務,要麼為各行業的客戶提供某一環節的物流服務,例如供應鏈服務。服務的專一性是新加坡物流企業之所以能夠提供高質量服務的重要原因。以新加坡本地的雅閣物流公司為例,為了圓滿完成其承擔的瑞典skf公司在亞太地區的專業配送服務,雅閣設立了skf專 用倉庫。
實力雄厚
新加坡的物流企業普遍實力雄厚,這主要得益於新加坡政府造就了良好的發展環境,吸引了眾多國際著名物流公司的眼球,使它們紛紛把亞洲區域總部設立在新加坡,其中包括全球物流業老大美國聯合包裹公司和老二聯邦快遞公司。這些全球物流巨子在資金、運輸工具、管理水平等方面的雄厚實力推動了新加坡本地物流業迅猛發展。
效率極高
新加坡物流業充分體現了"高效"的含義,這不僅僅是由於新加坡物流園的優越地理位置(與機場毗鄰,交通四通八達),還在於其各環節暢通無阻。以通關程序為例,新加坡政府使用"貿易網路",實現了無紙化通關。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新加坡以轉口貿易為主,這意味著很多運抵新加坡港口、機場等國際交通樞紐的貨物並非新加坡進口,而僅稍作停留,然後轉運到其他國家。在這個過程中,這些交通樞紐就成了物流的重要場所。因此,很多物流公司在機場內部設立專用倉庫,對於需要在新加坡轉運的貨物,公司就在機場倉庫內當場理貨轉運,既提高了工作效率又節約了 運輸成本。
服務周全
隨著現代物流業在新加坡蓬勃發展,物流業服務范圍之廣之細可謂空前,物流業已經朝著"量身定做"的方向發展。以前,新加坡物流公司為客戶提供某種固定模式的服務,現在,這些公司已經轉向"量身定做"的服務,以滿足客戶需要為出發點和最終歸宿點,由物流公司和客戶共同研究選擇出一種或幾種最理想的服務方式,最終找出能最大限度為客戶提供低成本的解決方案。
技術強大
新加坡物流公司基本實現了整個運作過程的自動化,它們都設有高技術倉儲設備、全自動立體倉庫、無線掃描設備、自動提存系統等現代信息技術設備。可以說,高科技是新加坡物流業的主要支撐力量之一,而網路技術則是重中之重。
網路技術主要包括政府的公眾網路系統和物流企業的電腦技術平台。新加坡政府啟動"貿易網路"系統,實現企業與政府部門之間的在線信息交換。除了政府提供的公眾網路外,物流企業都先後斥資數百萬美元建成了電腦技術平台。通過這個技術平台,客戶不但可以進行下訂單等商務聯系,在托運的貨物進入公司運行以後,客戶還隨時可以通過公司的網路了解所交運貨物即時的空間位置,了解貨物當時所處的運送環節和預計送達的時間。
現代科技還保證了貨物的安全。在各個物流公司的具體操作過程中,條形碼和無線掃描儀對貨物的安全提供了保障,使每天多達數千萬份的貨品運送准確率超過99.99%。
政府支持"一條龍"發展物流
現代物流業是新加坡的支柱產業之一,是該國重要的經濟命脈之一。為了把新加坡建成亞洲物流中心,新加坡政府作出了巨大的努力。
新加坡政府規劃物流業發展最早可以追溯到1997年。1997年7月,新加坡物流倡導委員會制定發展綱領,同年新加坡貿易發展局聯合13個政府機構,其中包括海關、經濟發展局、民航局、生產力及標准局、資訊發展局、海事及港務管理局等,展開"1997年物流業提升及應用計劃"。在該計劃獲得成功之後,新加坡政府又先後推出了"1999年物流業提升及應用計劃"以及"2001年物流業提升及應用計劃"。這一系列的計劃成功地將運輸、倉儲、配送等物流環節整合成"一條龍"服務。這些計劃主要包括下面4個內容。
流程改造
為了開發高效、科學的物流流程,新加坡政府出面委託專家顧問進行多項研究,同時鼓勵業界人士積極投身到這一活動中來。在政府的主導下,新加坡政府顧問成功地完成了對"物流業挑戰及商機"等課題的研究,而業界完成了"貨盤標准化"等研究計劃。
基礎設施
新加坡政府提倡大力發展物流業後,立刻啟動物流基礎設施建設計劃。海事及港務管理局於1997年從政府架構中獨立出來之後,致力於改善物流基礎設施:一方面引進高新技術,包括電子入閘系統和全自動化橋式吊機;另一方面,在樟宜機場附近開設物流園,吸引國際第三方物流公司在新設立總部及地區性物流中心。
人力資源
1999年,新加坡政府以物流講座的形式介紹了物流技術知識的最新發展,並推出了政校合作、國際交流以及鼓勵有潛力的其他行業人才轉投物流門下等多項物流人才培訓計劃。那一年,新加坡國立大學和美國喬治亞州科技學院在新加坡合作成立亞太物流學院,並提供雙碩士學位課程。2000年,第一批亞太物流學院的學生畢業並獲得"認可物流專業證書"(cpl)。
物流科技
1999年,政府制定了物流業的科技發展綱領,以建設公共電子走廊、促進該行業的低成本電子數據交換為目標。到目前為止,新加坡政府已建成"港口網路"、"貿易網路"等公共電子平台,並將推出空運業電子發票及電子付款系統及空運業電子數據交換系統等。
航空物流
新加坡航空物流的代表是樟宜國際機場。這個機場被譽為東南亞最現代化的國際機場,每年接送乘客超過2000多萬人次,連續多年被評為"世界最佳機場"、"亞太地區最佳機場"、"世界最受歡迎的機場"等。民航局不時研討制定樟宜機場的發展規劃,以確保機場有足夠的能力應付亞太地區航空交通的強勁增長。樟宜機場內設有樟宜航空貨運中心,面積達47公頃,是一個24小時運作的自由貿易區。這個一站式的服務中心,提供了裝卸航空貨物所需的設備和服務。每天,無論何時,從飛機卸下的貨物送到收貨人手裡,前後只需一小時。
港口物流
新加坡不僅有優良的深水港,還興建了4個集裝箱碼頭。新加坡港務集團每年可裝卸超過1500萬個集裝箱,是世界最大的單一箱運碼頭經營機構。新加坡的遠景目標是把該國發展成為集海、陸、空、倉儲為一體的全方位綜合物流樞紐中心。為了實現這一目標,新加坡港口最近採取了新舉措。一方面,調整港口管理策略並制定新措施,准備開放港口允許船舶公司以合資方式擁有自營碼頭,並歡迎國際上的港口經營集團到新加坡投資發展碼頭。另一方面,注重技術改造,通過挖掘內部潛力來提高生產力。2002年3月,新加坡海事及港務管理局進行了一項試驗性計劃,在新加坡海港採用自動識別系統,避免船舶相撞並提高港口航行的安全。
陸路物流
新加坡在積極發展公共交通的同時,以多種經濟調控手段控制以私家車為主體的私人交通的增長。公共交通系統完整,方式多樣,包括大運量的地鐵系統、輕軌系統、公共汽車系統、計程車系統,其特點是網路覆蓋面廣,運行快捷高效。電子公路收費系統是新加坡政府已經實施的一項先進的智能化公路管理系統,它由分布在中心區各道路路口的電子自動計費門、隨車(全國所有車輛)安裝的ic付費卡、數據傳輸與中央控制系統組成。任何進入中心區的車輛在經過該系統時,均會被自動扣除一定費用。
4、在工業發展與環境治理方面的經驗
新加坡能取得優異的環境紀錄,原因在於牢固的強有力的政治領導。新加坡經濟發展以來,就堅持一個策略,就是預先安排,未雨綢繆,從長計議。他對中國近年來對於環境污染的力度表示欽佩,在五六十年代,新加坡的環境問題,國家賴以生存的貿易,無法為就業人口提供機會,為解決這個問題,同時提高生活的水平,必須要進行規劃計劃。但是在規劃計劃當中,他們謹慎投資環境基礎措施,加強立法和監管的管制,力求於以最先進的科技技術,並且向其他國家學習的文化,為了配合急速的工業化進行,新加坡進行了廣泛的環保計劃,包括防範、執法、教育等等。他表示新加坡願意學習其他國家的經驗,同時也包括在中國學習經驗。要藉助科技的環保來創新,為了成功,人們必須跟政府合作。
5、在區域經濟中的比較優勢和競爭優勢
技術密集型產品的生產。
6、在區域經濟規劃與發展戰略方面的經驗
要解放思想,進一步拓寬統籌區域發展、統籌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新思路。
7、在政府職能轉變與角色定位方面的經驗
8、在農業產業方面的經驗
在國民經濟中所佔比例不到1%。主要有園藝種植、家禽飼養、水產和蔬菜種植。農業擁有可耕地面積5900公頃, 占國土面積的9.5%。糧食全部靠進口, 80%的蔬菜從馬來西亞、中國、印尼和澳大利亞進口。農業中保存高產值出口性農產品的生產,如種植熱帶蘭花、飼養觀賞用的熱帶魚,種植一些傳統的熱帶經濟作物等。
㈢ 馬來西亞美食資料
肉骨茶Bak-Kut-Teh (福建語) 是馬來西亞的美食之一,是一道以豬肉和豬骨配合中葯煲成的湯底,其獨特的風味享譽全馬,甚至揚名海外,深受各地遊客喜愛。其中,就以巴生肉骨茶最為聞名。肉骨茶分為新加坡的海南派及馬來西亞的福建派,海南肉骨茶有較重胡椒味,而福建肉骨茶有較重葯材味。
提起馬來西亞菜,首先就會想到肉骨茶(Bak Kut Teh)。說「肉骨茶」,可能很多人會誤認為是一種茶品名稱,其實,此「茶」非彼「茶」,雖然肉骨茶名為「茶」,不過,卻是一道豬肉葯材湯,湯料卻完全沒有茶葉的成份,反而是以豬肉和豬骨,混合中葯及香料,如當歸、枸杞、玉竹、黨參、桂皮、牛七、熟地、西洋參、甘草、川芎、八角、茴香、桂香、丁香、大蒜及胡椒,熬煮多個小時的濃湯。「肉骨」是採用豬的肋排(俗稱排骨);而「茶」則是一道排骨葯材湯。
[肉骨茶]
肉骨茶
這是一道在新加坡家喻戶曉的排骨葯材湯。
吃肉骨茶,不是上高檔酒樓,而是在當街的大排擋。在吉隆坡的一些街衢里巷,這種肉骨茶的排檔總是很火爆,磨得光光的石桌石凳很少有空出的時候。肉骨茶排檔晚上是不開的,所以吃「茶」的時候,陽光便會在篷靠的兩側編織著束束光網。就在這暖洋洋的氛圍中,品味馬來西亞的名吃,怎是一個「愜意」了得!吃得雖然簡單,卻程序整飭。在馬來西亞,無論是高檔酒店、時髦熟菜店,還是設計特別的路邊小吃,用餐形式都非常考究。比如,吃串燒,擺桌時會附加上一碟花生辣椒醬、方塊飯團、青瓜和洋蔥……吃肉骨茶亦然。先上一壺茶,你可以用茶水把杯子和餐具里里外外沖一遍,將套裝的調料、蒜米、樹椒油和辣椒絲倒入餐碟中,以備蘸排骨或佐湯調味之用。然後,在品茶間,一砂鍋熱氣騰騰冒著芬芳葯香的肉骨茶便端上來了。其湯極其香濃,有種獨特的味道,肉骨也很細嫩,再加些蘑菇或冬菇,就是地道的吉隆坡式肉骨茶了。當然,還可以配上一碗切成寸段的油條,泡在湯里,這種方式吃油條,別有一番滋味。偶爾,攤主會向食客透露湯的秘訣,在於香料的精選和材料的新鮮。而他們每天凌晨5點,便會到攤口來用慢火熬湯,往往要用上三個小時。
馬來西亞巴生中華總商會11月22日晚在巴生市舉辦首屆肉骨茶嘉年華會,推出了世界最大碗肉骨茶。這碗最大的肉骨茶高將近1米,碗的直徑將近2米,用了500公斤的肉和450升湯,當歸、黨參等香料用了50公斤
吉隆坡因多元種族的緣故,而使餐飲的種類迥異多樣。這里有馬來餐、中餐、西餐、美國餐、印度餐、葡萄牙餐、越泰餐等等,但被馬來人認定的主要開胃菜只有肉骨茶。由土俗飲食上升為美食的肉骨茶,是一代代人不斷在探索中創建規范,經過嚴格的重新選擇和調理,並
肉骨茶
不斷接受著大眾的檢驗。肉骨茶的特色,首先是口感佳,美味;同時有關材料證實,「此湯具生血、旺血、補氣之功效,甚為滋補養顏,可謂男女皆宜的補品。」因而,它的食客絕不會限制在某一個范疇。肉骨茶質感而不低俗,但就其特點而言,更適宜存留於大排擋,人們亦已習慣在此氣氛中吃肉骨茶。
凡是想起肉骨茶,大家都必然地想到巴生。在巴生,逾400家大大小小的肉骨茶檔,湯的、乾的、瓦煲的、海鮮的、雞肉、羊肉…多得數不清的各種口味的肉骨茶任君選擇,讓大家肉骨茶吃透透,樂透透!
肉骨茶是巴生華人的典型早點,男女老幼常會以肉骨茶來替代其他類型的早餐,如麵食、點心等,尤其是上了年紀的一輩,對肉骨茶更是情有獨鍾,有些人習慣每天早上都要吃一碗肉骨茶,風雨不改呢!
在周末及假日,肉骨茶檔更是處處可見人潮,是一家大小或三五好友知己相聚的好地方。平日,大家都忙於工作,許多人因此會趁著假日,一塊兒品嘗美味的肉骨茶,再喝上幾杯功夫茶,聊個天南地北,聯絡、聯絡彼此感情。
名稱由來
第一種說法
:
相傳華人初來南洋創業時,生活條件很差,由於不適應濕熱的氣候,不少人因此患上風濕病。為了治病趨寒,先賢用了各種葯材,包括當歸、杞、黨參等來煮葯,但是,因忌諱而將葯稱為「茶」。有一次,其中一人偶然將豬骨放入了「茶湯」里,沒想到這「茶湯」喝起來十分香濃美味,風味獨特. 後來,人們特地調整煮茶的配料,經過不斷地改進,就成為了本地著名的美食之一。
第二種說法:
這是最有代表性的「苦力」論,這可說是流傳最廣也影響
[肉骨茶]
肉骨茶
許多人將肉骨茶定位成庶民飲食的腳本。
在一般人的觀念里,多把南洋與賣豬仔劃上等號;慣性思考的結果,這些被賣來南洋當苦力的先輩們,很自然便成了肉骨茶的創始者,或是參與其中以突顯早期華人艱辛歲月的時代角色。有說發生在馬來西亞的巴生,有說在獅城新加坡,反正場景不外是港口就是碼頭,據說在清末時期,那時的華人為了離開動盪不安的國家,到來南洋謀生計。 那個時候,馬來西亞為英國殖民地,英國人在馬來西亞搜颳了許許多多的資源,需要運送回英國,於是便在巴生(距離首都吉隆坡30公里的城市)建立了深水碼頭。當時,不少華人因為知識水平不高,來到馬來亞也只能以勞力換取薪酬,如當三輪車夫、在碼頭做苦力或採挖鍚米,因此需要有很好的體力。
為了長時間維持體力和適應熱帶地區的氣候而需要進補。但是,他們並不捨得購買昂貴的中葯食材。當時的中醫師便把閩南及潮汕一帶的飲茶加以改良,並且使用當地出產的胡椒,加上當歸、川芎、肉桂、甘草等材料配置成肉骨茶包,讓他們在早上出門工作前,燉煮排骨及配上白米飯或油飯,來增加體力,應付工作,在那個時候,肉骨茶屬於窮人家的食物。
由於用葯材和豬肉煲煮的湯底除了非常美味可口之外,且營養豐富和抗風濕,並且提供了苦力們所需的能量,所以從此廣傳開來,後來經過不斷發展和改良,便成了現在新馬華人社會的特色佳餚。而另一個名稱由來就是,據老巴生回憶,戰前在巴生南區一帶已經有好幾位永春老鄉在街頭巷尾擺賣家鄉小食,如蚝干咸飯,肉羹湯以及後來演變成肉骨茶的燉肉骨,只是當時沒肉骨茶一詞,都說是「吃肉骨」吧了。
戰後有個名叫李文地的人,曾經在這些食攤當過伙計,後來在後街經營起自己的生意,他只賣家鄉燉肉骨,並以豬油炒飯取代蚝干咸飯,由於他在肉骨中加進中葯配方,大受食客歡迎。當時,由於其葯材成分能強身健體,肉骨茶因而大受勞動工人的歡迎,漸漸地肉骨茶獲得各階層人士的喜愛,成為家喻戶曉的美食。
後來,人們更以李文地烹制材料(肉、骨)和他的名字(地)福建音譯命名, 「肉骨地」,就有如賣豬肉的阿榮被稱為「豬肉榮」一樣,再加上吃肉配茶原是永春的食俗,李文地就乾脆掛起招牌寫上寶號「德地肉骨茶」!於是「肉骨茶」一名正式誕生;同時,坊間也稱李文
[肉骨茶]
肉骨茶
地為「肉骨茶之父」。據李文地後代說,當初包括李文地在內,就只有區區七人售賣這道美食;目前,李氏肉骨茶已傳到第四代,烹煮肉骨茶的秘方不外傳。還有一種說法就是當地人在品嘗這湯底時,都喜歡喝上一、兩杯功夫茶來去油膩,所以自此就名為「肉骨茶」了。
無論「 肉骨茶」名稱從何來,肉骨茶從食材到服務皆不停獲得改進,已從最初屬於「窮人食物」,發展成為今日貧富及男女老幼都喜愛的著名美食之一,是巴生華人最具特色的早餐,更是招待客人的最佳選擇。由於巴生肉骨茶的名氣響當當,因此,許多外地業者都以「巴生肉骨茶」為名,在外坡做起肉骨茶生意;甚至遠至鄰國新加坡,都不難找到「巴生肉骨茶」。有人說沒去過茨廠街,便不算到過吉隆坡;來到巴生未吃過道地美食肉骨茶,豈能算來過肉骨茶之鄉─巴生呢!
編輯本段做法
做法一:
製作方法十分簡單,「肉骨」是採用豬的肋排,將之斬成單骨約一指長的段狀,飛水之後再過冷後,去除表面的雜質。然後,取一些去了「衣」的蒜肉,先用油炸至金黃色,再飛水去掉油分,加入一些淮山葯、杞子、桂圓等葯材,再加入陳皮、白鬍椒、甘草、八角等香料,然後將所有材料放入煲內,加水用文火熬約3-4小時,調入鹽等味料,即可成為一道極具異國風味的「肉骨茶」了。通常會配搭一碟「指天椒醬油」,供以蘸排骨或佐湯調味之用,不喜食辣者亦可配以普通醬油。
做法二:
材料: 香料 (用紗布袋包好),桂皮棒1根,丁香4-5粒,白鬍椒粒1茶匙,枸杞子1大匙,八角2粒
豬排骨 500克 (1 磅),蒜頭(無須去皮) 2 大粒,黑醬油 1大匙,
[肉骨茶]
肉骨茶
水6-7杯,鹽1大匙,生菜 1-2片(洗凈, 分開)做法:
將肉骨,香料包和蒜頭放入一個大鍋內。把水倒入鍋內後將它煮開。撇去湯表面的渣滓,加入醬油和鹽後改用小火煮至肉軟。 先把生菜放進碗內墊底,再把肉骨和湯兜入碗里。配上白飯和沾有醬油的切片紅辣椒一起吃。
香料包不只可用於調味這道美味可口的福建式湯頭,它同時也可充當其它道菜菜餚的調味料, 配與香料如: 八角、桂皮棒、丁香、芫荽 (香菜)、小茴香和大茴香。肉骨茶也有潮州式的煮法,其湯頭清淡、材料簡單,只須蒜頭、胡椒和醬青(生抽).
做法三:
材料(5人份):少脂肪的排骨2公斤,蒜頭半公斤,胡椒粒200克,肉骨茶調料2包
做法:
用大鍋盛水10碗,排骨燙水去臊後置入,同時也把剝皮後的蒜頭、調料包置入。胡椒略為搗碎置入,開大火煮沸後,改用中火。當嗅到香味漸濃,再把火稍為收一些,但保持在微沸狀態,這時才以鹽、糖調味。
喜歡「吉隆坡式肉骨茶」的,可以加蘑菇或一點冬菇,這其實也可以使肉骨茶更香。吃的時候別忘記辣椒和曬油,那才精彩。
編輯本段評價
感受奇絕美味
恰巧去新加坡的前幾天,在馬來西亞稍作停留,也在蔡瀾力薦的吉隆坡美食街——阿羅街上吃過肉骨茶。兩下比較起來,覺得新加坡的肉骨茶味道更是奇絕,想來可能是因為朋友帶我們去的那家肉骨茶餐廳,是新加坡名氣最大的一家——「發起人肉骨茶餐廳」。走進這家餐廳,但見陳設極其平常,甚至到了破舊的程度,然而桌桌爆滿、座座有人。再看兩邊的牆壁,貼滿了店主(一位老者,名叫蔡水發,我們吃飯時他一直在廚房裡佝僂著脊背悶頭忙活)和光顧這里的明星們的合影;「蒞臨指導」的明星人數之多,令人無法細數,其中既有已經故去的演藝圈昔日「大佬」,又有如S.H.E.、潘瑋柏等新銳偶像。據新加坡的朋友介紹,曾有一位初到新加坡的遊客,不知道大名鼎鼎的肉骨茶,由朋友帶領到這家毫不起眼的餐廳時,看到店名居然嚇了一跳,因為她把店名念成了「發起『人肉』骨茶」。
在飯桌前聽完這個小小的插曲之後,熱騰騰的肉骨茶就上桌了。只見一個普通的瓷碗,內置三根白嫩的肋排,啤酒般顏色的湯水冒著蒸騰的熱氣———沒有鮮艷的色澤,只有撲鼻的清香。先嘗了一口湯,鮮美之中又帶著葯材的提神勁道,還有一股胡椒的味道,據說這是「發起人」的特色,頓時覺得一股暖流穿過脾胃,說不出的舒服。而且這鮮美的湯料是免費無限量續的。朋友說他曾經帶一個重慶來的遊客嘗試這里的肉骨茶,結果那位重慶遊客一下子愛上了這肉骨茶的湯料,結果連喝六七碗,直喝得渾身大汗。其實喝湯的時候,我已經對肉骨審視了好幾次,以我這樣一個奇愛吃肉的人的經驗來看,這粉嫩粉嫩的顏色,一定蘊涵著超級鮮嫩鮮嫩的口感。一試之下,果然驗證了事先的想像;再
[肉骨茶]
肉骨茶
配上稍微有那麼一點辣蓬蓬的醬油,這味道真是世間少有。肉骨茶的鐵桿配菜,居然是一盤冷掉的油條,蘸著滾燙的肉骨茶湯來吃,也是別有一番風味。 衍生餚同樣出色
為了讓初訪新加坡的我更全面地了解肉骨茶這一美饌,當地的朋友還專門多點了兩樣肉骨茶的衍生產品———用同樣的湯料烹制的豬肝和豬腰。由於是用滾燙的熱水氽熟,這豬肝的鮮嫩自是不必說了,但我想重點推薦的是豬腰。在國內吃過不少飯店的不同風味的豬腰,要麼是為了避免腥臊把豬腰處理得跟人工合成似的,要麼就是既保留了原有風味又保留了那股怪味。但是這里的豬腰不一樣,一口咬下去,齒縫立即便被鮮美的肉汁填滿了,而且一點都沒有怪味道,真不知道店主老蔡是怎麼料理的。薄薄幾片豬腰,瞬間就被我們全部消滅,只能再點一份。
吃肉骨茶是一件熱力十足的事情,因此一杯冰鎮的飲料必不可少。在此強烈推薦薏米汁,清淡涼爽,香甜宜人,準保你喝了還想喝。
開車送我們到餐館的司機大哥,深諳當地的美食。他說,新加坡的海南雞飯可以天天吃、頓頓吃,但是肉骨茶只能一個禮拜吃一次。他也沒有具體解釋這是為什麼,不過到了晚上我就體會到了。因為中午吃了一頓那麼好吃的肉骨茶,而且還添了好幾次菜,晚飯根本就吃不下。
聽朋友說,「發起人」還不能算是新加坡最好吃的肉骨茶,只是名氣
[肉骨茶]
肉骨茶
特別響一點。在同一條街上,相隔大概有個幾百米的樣子,有一家「早市肉骨茶」,據說味道還要精妙。但是朋友又介紹說,「早市」的店主是個很有性格的人,心情好的時候,肉骨茶的味道沒得說,心情差的時候,肉骨茶的味道令人覺得恐怖。摸著飽飽的肚子,我想,還是下次有機會再去品嘗吧,但願店主到時有個好心情。
編輯本段潮州肉骨茶
肉骨茶其實是道道地地的本地潮州小吃,它源自亞陵姆拉街巴剎
——俗稱新巴剎,也是潮州人的巴剎。(亞陵姆拉街是ellenborough
street的舊稱,今稱愛倫波街。)
早期的肉骨茶檔也全都集中在新巴剎內,最少也有四五檔之多。
新巴剎被拆之後,這些攤位才轉移到同濟醫院前的哇燕街,還有皇家
山腳,以及奧雲路等地方。
補充體力的早餐
那時候會到亞陵姆拉街巴剎吃肉骨茶的都是普羅大眾,小販、人
力車夫、苦力、工人為主。因為勞動階層每日的工作量,體力消耗非
常大,早上就必須依靠這肉骨湯和白米飯來為一天的體力耗損作準備
。
那時代,吃肉骨茶哪有現今悠哉閑悠地坐著,慢慢品茶,或者自
己帶來名茶這般的享受,大家都是蹲在檔前的長條凳上,匆匆扒完一
兩碗米飯,加上一小碗肉骨湯。至於「肉骨茶」的「茶」,只有在吃
完肉骨米飯之後,檔主才送上幾小杯潮州工夫茶解膩。喝了茶快快還
錢就趕著幹活去。
到了後來,應該是從「皇家山腳」和「水廊頭」(里峇峇利路靠
近摩哈默蘇丹路一帶)那時候起,才有路邊或咖啡店內的肉骨茶攤檔
出現,這些就設有座位,還有水壺給客人自己泡茶,自品茗茶。
自此,肉骨茶才慢慢傳到福建人聚居的廈門街等處,才有濃郁的
福建肉骨茶的出現。
至於新加坡的肉骨茶,是由馬來西亞傳到新加坡,
然後才有巴生肉骨茶的推陳出新,多了很多不同的材料,以及砂煲肉
骨茶。現在更有鮑魚肉骨茶!
小時候賣肉骨茶
小時候我在奉教街(紐馬吉路)同濟醫院後門幫忙父親賣肉骨茶
時,經常到下午三點鍾左右,鄰居就拿了鍋子來討剩餘的肉骨茶湯,
拿回家加些苦瓜去煮,就是一家大小晚餐的精美湯料。
打從六七歲起,我因為家住紐馬吉路,靠近亞陵姆拉街巴剎,父
親常一大清早就上巴剎買菜,順便帶我到巴剎內的肉骨茶檔吃肉骨茶
,那是60年前的事情了。在那之前,那些肉骨茶檔到底已經營多長時
間,大概不容易考究了,看來少說也有七八十年歷史吧。
我12歲時,曾經和鄉親到他在巴生的雜貨店,順便探訪在吉隆坡
開雜貨店的姑媽。那時候好像沒聽說有什麼肉骨茶,倒是在秋傑路吃
了不少福建炒黑色大條面。
十六七歲時,因為到吉隆坡姑媽的雜貨店半工半讀,才開始接觸
到吉隆坡兩種不同口味的肉骨茶。福建人所經營的肉骨茶比較接近新
加坡的潮州肉骨茶,多數集中在中南區和秋傑路福建人聚居的地方。
另一種是廣東人經營的肉骨茶,湯有很濃的當歸味,色澤比較接近新
加坡福建肉骨茶的濃黑。
潮州肉骨茶湯色金黃
新加坡的潮州肉骨茶,原原本本湯色並不濃黑,也不是現今的越
煮越「美白」的。潮州人最講究湯色要金黃,湯面還要浮著油珠,端
出來時要有肉骨香味。這種香味是出自龍骨與排骨二者熬煮出來的香
味。
煮潮州肉骨茶是很考究的,肉骨要洗凈生煮,煮滾時要邊煮邊撈
去浮上湯面的血水泡沫。湯不加醬油,只用魚露提鮮。黑醬更加講究
,當年只選用淘大同的金標醬油吊色,求其色澤金黃。下調料的時間
也很講究,時間掌握不好,湯味就全然不同。
早期的潮州肉骨茶檔,除了肉骨湯之外,還有豬內臟和豬尾,豬
尾湯就是真正的「白美」見人。除此之外,還有香滑的鹵豬腳和鹹菜
尾(鹹菜切細用鹵豬所撈出之油湯熬煮而成)。這就是潮州肉骨茶的
特色。
更值一提的是,光顧潮州肉骨茶檔,肉骨茶湯第一碗是原湯,如
果你要求加湯時,檔主只給你二湯(龍骨湯)。肉骨茶湯就如上所說
,是龍骨與排骨熬成,非常講究,多少龍骨加多少排骨配多少水作湯
,所以根本沒有多餘的湯供應。
煮肉骨茶的鍋其實也很講究,只選生鍋——雙耳的白生鐵鍋加木
蓋。一鍋的肉骨有多少斤是一定的,因此以小鍋式一鍋鍋煮,保證品
質。
每一鍋熱騰騰的肉骨湯上來,要馬上端給顧客享用,所以有時顧
客得等下一鍋的肉骨湯,這時,就是客人品茶的時刻。待你茶過三巡
,一碗碗肉骨湯端上來時,你先嘗一口冒煙滾燙的熱湯,剛剛的茶甘
還在口中,加上香濃的肉骨湯混於口中,才算是真正享受到正宗潮州
肉骨茶的香醇美味。[1]
㈣ 馬來西亞檳城的有哪些特色
馬來西亞檳城是馬來西亞十三個聯邦州之一,位於馬來西亞西北部。整個檳城被檳城海峽分成兩部分:檳島和威省,威省的東和北部與吉打州為鄰,南與霹靂州為鄰;檳島西隔馬六甲海峽與印尼蘇門答臘島相對。州首府喬治市是重要港口城市,是首都吉隆坡和新山市之後的馬來西亞第三大城市。 這里匯聚了很多美景和美食,是旅遊的最好選擇。
馬來西亞也是很多特色景點美食,其中蛇廟,原名清水廟,已經有一百多年的歷史了。位於檳城以南14千米處,正名叫福興宮,山門刻“青雲岩”,供奉清水祖師(宋末抗元英雄陳昭應的法號,晚年隱居福建安溪縣為僧,1109年卒於清水岩,鄉人立廟祀之),是安溪陳姓華僑從家鄉清水岩傳衍來的。 據說1795年前後佛誕時,青蛇進廟偷吃香客供奉的食物,驅之不去,越聚越多,長者一米多(當地人稱之為“青龍”)
㈤ 新加坡巴剎和巴薩是一個意思嗎
新加坡本土的巴剎是來自馬來語pasir ,正確的音譯,是本土新加坡人對市場的通用詞語。
㈥ 馬來西亞關丹有什麼好吃的
tanjung lumpur
- 燒魚
- keropok
- 炸魚餅
大樹頭,gelanggan seberguna tapian
- 民記雞飯
stadium附近
- 東莞佬燒鴨面
teluk cempedak
- 西米露
- 炒牛河
- 雲頭雪
taman gelora/gelora point
- karipuff
- keropok
- rojak
- nasi dagang
sri jaya
- 包子
靠近beserah
- keropok lekor
發記,66附近
- petai 米粉
medan selera bukit setongkol
- 海鮮面
alor akar 金記
- 麵粉粿(板面)
- 海鮮面
- tom yam
wong ah jang新首都,新東升,air putih東升,關丹花園茶餐室
- 雞飯
air putih 三興茶餐室
- 滑蛋伊面
- 豬腸粉
- 炒河粉
關丹花園清補涼
- 連子羹( lin chi kang)
medan selera sri kuantan
- 油條
成功茶室,
- nasi lemak
- laksa
- 包點
逢拜五sri kuantan的pasar malam
- 炒河粉
jalan beserah
- 雞絲干撈面
restaurant zam zam(jalan beserah)
- 馬來小食
關丹巴士站附近(關丹巴剎後面)
- asam laksa
海燕
- 咖哩面
金龍
- 炒麵
satay zul(pantai selamat海城對面)
- 沙爹
jalan beserah的林明茶室
- 林明面
air putih
- cendol
padang lalang
- 海鮮飯店
巴剎的星座茶室
- 干撈面
jalan haji ahmad的南方海鮮飯店
- 琵琶鴨
wong ah jang的舟山
- 麵粉糕
百二間
-八寶雪
wong ah jang婚紗店隔壁
- 茗揚茶餐室的福建面
飛鵝寺pasar malam 附近
- 加喱王的加喱面
wong ah jang tcg對面。。望記哪裡了,維食檔那裡
- satay
同一排的海鮮店的
- 燒魚
T&L
- 燒雞翅膀
- 豬肚湯
padang lalang馬來檔
- 燒雞,整隻賣的那種
巴剎
- 豆腐花
jalan beserah林明茶餐室對面
- 阿清的加喱面
medan selera哪裡?
- 蝦面
關丹花園乞丐雞
- 燒鴨/叉燒雲吞面
良友茶餐室
- 咖哩辣沙
勵源茶餐室
- 牛腩面
中山,日興,泉成
- 肉骨茶
(早市):batu 9 zaman restoran,海城,jabatan kimia;
(夜市):satay zul, planet curry house
- 椰漿飯
㈦ 馬來西亞吉隆坡半山邑
半山巴 很亂的地方 不好的區
㈧ 馬來西亞古晉有沒有個地名叫新吧殺的
以前有,巴剎的意思是市場,新巴剎是個規模不小的市場,位於甘蜜街(Gambier Street)附近;它取代了咫尺之遙的老巴剎(建立於1880年)。但是在2008年6月過後,被政府下令關閉,最後被夷為平地!
註:現在老巴剎成為了旅遊景點;老巴剎一邊是沙撈越河,另一邊是舊式騎樓,現在店鋪多是遊客購物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