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馬來西亞 » 馬來西亞公害怎麼處理

馬來西亞公害怎麼處理

發布時間: 2022-06-18 11:06:59

Ⅰ 關於馬來海盜的問題

索馬里位於非洲大陸最東部的索馬里半島,北臨亞丁灣,東瀕印度洋,西交肯亞、衣索比亞,西北接吉布地,海岸線長3200公里。1991年,當時的索馬里政府被推翻。之後,這個非洲之角國家一直處於戰亂狀態,被不同派系、不同部族和相互之間混戰不斷的武裝組織所割據。混亂的局勢和秩序的缺失為海盜提供了生存空間,使他們可以隨意作案而不必擔心受到懲罰。

近年來,索馬裏海盜力量不斷壯大,人數已從過去五六年間的100人以下發展到現在的1100人至1200人。途經亞丁灣、索馬裏海域的船舶頻繁遭到海盜襲擊或劫持。索馬裏海盜已成為一大國際公害,對國際航運和海上安全構成嚴重威脅。亞丁灣位於印度洋與紅海之間,是從印度洋經紅海和蘇伊士運河進入地中海及大西洋的海上咽喉,戰略地位十分重要。索馬裏海盜通常以劫持船隻和扣押船員為籌碼,向船主勒索贖金,金額最多可達上百萬美元。

2009年索馬里附近海域發生海盜襲擊事件214起,至少47艘船隻被劫持,佔全球海盜活動的一半以上。截至2010年7月,發生了139起與海盜相關的事件,30艘船隻遭到劫持,17艘船隻和450名海員被扣留並索要贖金。 2008年以來索馬裏海盜製造的較大劫持事件

為保證國際航運、海上貿易和人員安全,聯合國安理會2008年6月通過第1816號決議,授權外國軍隊經索馬里政府同意後進入索馬里領海打擊海盜及海上武裝搶劫活動,授權有效期為6個月。此後,安理會又先後通過了第1838號、第1846號和第1851號決議,呼籲關心海上活動安全的國家積極參與打擊索馬裏海盜的行動。其中,聯合國安理會12月16日一致通過的第1851號決議決定,從即日起授權有關國家和國際組織在12個月內可以在索馬里境內「採取一切必要的適當措施,制止海盜行為和海上武裝搶劫行為」。索馬里過渡聯邦政府也呼籲各國進入其領海打擊海盜。

截至2008年12月,已有歐盟、美國、俄羅斯、印度等派出艦只在亞丁灣加強巡邏。但是,解決索馬裏海盜問題,除採取海上護航行動、阻止海盜襲擊外,國際社會還應幫助索馬里盡快恢復秩序,促進索馬里實現和平與穩定。>>

【推薦給朋友(請填寫Email) 】
【關閉窗口】 (責任編輯:谷玥)

新華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註明「來源:新華網」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於新華社,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並註明「來源:新華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Ⅱ 五六十年代被稱為"公害列島"的是

八大公害中,有四次發生在日本:1955 年以來四日市事件以及痛痛病 事件;1956 年以來的水俁病事件;1968 年的米糠油事件。因此五六十年代日本 被稱為「公害列島」 。

Ⅲ 馬來西亞萊納斯近況

馬來西亞關丹萊納斯稀土廠的輻射威脅懸而未決,近日又因鋁礦過度開采引發嚴重污染,不但對環境及生態造成永久性破壞,可能禍延數代。

對此,馬來西亞隆雪華堂社會經濟委員會上個月1月31日還特此組團前往關丹考察,與當地的民間組織交流,探索鋁礦污染之影響,並且進入公害現場近距離觀察,走訪受影響的墾殖民區、礦區附近的民宅,傾聽在地人的心聲。

Ⅳ 世界八大公害是那八大公害

1〕比利時馬斯河谷煙霧事件
1930年12月1~5日,比利時馬斯河谷工業區內13個工廠排放的大量煙霧彌漫在河谷上空無法擴散,使河谷工業區有上千人發生胸疼、咳嗽、流淚、咽痛、呼吸困難等,一周內有60多人死亡,許多家畜也紛紛死去,這是20世紀最早記錄下的大氣污染事件;

2〕美國多諾拉煙霧事件 1948年10月26~31日,美國賓夕法尼亞州多諾拉鎮持續霧天,而這里卻是硫酸廠、鋼鐵廠、煉鋅廠的集中地,工廠排放的煙霧被封鎖在山谷中,使6000人突然發生眼痛、咽喉痛、流鼻涕、頭痛、胸悶等不適,其中20人很快死亡。這次煙霧事件主要由二氧化硫等有毒有害物質和金屬微粒附著在懸浮顆粒物上,人們在短時間內大量吸入了這些有害氣體,以致釀成大災。

3〕倫敦煙霧事件 1952年12月5~8日,倫敦城市上空高壓,大霧籠罩,連日無風。而當時正值冬季大量燃煤取暖期,煤煙粉塵和濕氣積聚在大氣中,使許多城市居民都感到呼吸困難、眼睛刺痛,僅四天時間內死亡了4000多人,在之後的兩個月時間內,又有8000人陸續死亡。這是20世紀世界上最大的由燃煤引發的城市煙霧事件。

4〕美國洛杉機光化學煙霧事件 從20世紀40年代起,已擁有大量汽車的美國洛杉磯城上空開始出現由光化學煙霧造成的黃色煙幕。它刺激人的眼睛、灼傷喉嚨和肺部、引起胸悶等,還使植物大面積受害,松林枯死,柑橘減產。1955年,洛杉磯因光化學煙霧引起的呼吸系統衰竭死亡的人數達到400多人,這是最早出現的由汽車尾氣造成的大氣污染事件。

5〕日本水俁病事件 從1949年起,位於日本熊本縣水俁鎮的日本氮肥公司開始製造氯乙烯和醋酸乙烯。由於製造過程要使用含汞(Hg)的催化劑,大量的汞便隨著工廠未經處理的廢水被排放到了水俁灣。1954年,水俁灣開始出現一種病因不明的怪病,叫"水俁病",患病的是貓和人,症狀是步態不穩、抽搐、手足變形、神經失常、身體彎弓高叫,直至死亡。經過近十年的分析,科學家才確認:工廠排放的廢水中的汞是"水俁病"的起因。汞被水生生物食用後在體內被轉化成甲基汞(CH3HCl),這種物質通過魚蝦進入人體和動物體內後,會侵害腦部和身體的其他部位,引起腦萎縮、小腦平衡系統被破壞等多種危害,毒性極大。在日本,食用了水俁灣中被甲基汞污染的魚蝦人數達數十萬。

6〕日本富山骨痛病事件 19世紀80年代,日本富山縣平原神通川上游的神岡礦山實現現代化經營,成為從事鉛、鋅礦的開采、精煉及硫酸生產的大型礦山企業。然而在采礦過程及堆積的礦渣中產生的含有鎘等重金屬的廢水卻直接長期流入周圍的環境中,在當地的水田土壤、河流底泥中產生了鎘等重金屬的沉澱堆積。鎘通過稻米進入人體,首先引起腎臟障礙,逐漸導致軟骨症,在婦女妊娠、哺乳、內分泌不協調、營養性鈣不足等誘發原因存在的情況下,使婦女得上一種渾身劇烈疼痛的病,叫痛痛病,也叫骨痛病,重者全身多處骨折,在痛苦中死亡。從1931年到1968年,神通川平原地區被確診患此病的人數為258人,其中死亡128人,至1977年12月又死亡79人。

7〕日本四日市哮喘病事件 1955年日本第一座石油化工聯合企業在四日市上馬,1958年在四日市海灣打的魚開始出現有難聞的石油氣味,使當地海產品的捕撈開始下降。1959年由昭石石油公司投資186億日元的四日市煉油廠開始投產,四日市很快發展成為"石油聯合企業城"。然而,石油冶煉產生的廢氣使當地天空終年煙霧彌漫,煙霧厚達500米,其中漂浮著多種有毒有害氣體和金屬粉塵,很多人出現頭疼、咽喉疼、眼睛疼、嘔吐等不適。從1960年起,當地患哮喘病的人數激增,一些哮喘病患者病甚至因不堪忍受疾病的折磨而自殺。到1979年10月底,當地確認患有大氣污染性疾病的患者人數達775491人,典型的呼吸系統疾病有:支氣管炎、哮喘、肺氣腫、肺癌。

8〕日本米糠油事件 1968年日本九州愛知縣一個食用油廠在生產米糠油時,因管理不善,操作失誤,致使米糠油中混入了在脫臭工藝中使用的熱載體多氯聯苯,造成食物油污染。由於當時把被污染了的米糠油中的黑油用去做雞飼料,造成了九州、四國等地區的幾十萬只雞中毒死亡的事件。隨後九州大學附屬醫院陸續發現了因食用被多氯聯苯污染的食物而得病的人。病人初期症狀是皮疹、指甲發黑、皮膚色素沉著、眼結膜充血,後期症狀轉為肝功能下降、全身肌肉疼痛等,重者會發生急性肝壞死、肝昏迷,以至死亡。1978年,確診患者人數累計達1684人。

Ⅳ 地球環境遭到破壞有那事例

地球環境污染和破壞的九大現象
一、大氣污染
大氣污染的定義
在干潔的大氣中,痕量氣體的組成是微不足道的。但是在一定范圍的大氣中,出現了原來沒有的微量物質,其數量和持續時間,都有可能對人、動物、植物及物品、材料產生不利影響和危害。當大氣中污染物質的濃度達到有害程度,以至破壞生態系統和人類正常生存和發展的條件,對人或物造成危害的現象叫做大氣污染。造成大氣污染的原因,既有自然因素又有人為因素,尤其是人為因素,如工業廢氣、燃燒、汽車尾氣和核爆炸等。隨著人類經濟活動和生產的迅速發展,在大量消耗能源的同時,同時也將大量的廢氣、煙塵物質排入大氣,嚴重影響了大氣環境的質量,特別是在人口稠密的城市和工業區域。所謂干潔空氣是指在自然狀態下的大氣(由混合氣體、水氣和雜質組成)除去水氣和雜質的空氣,其主要成分是氮氣,佔78.09%;氧氣,佔20.94%;氬,佔0.93%;其它各種含量不到0.1%的微量氣體(如氖、氦、二氧化碳、氪)。
大氣污染物的分類
大氣污染物主要可以分為兩類,即天然污染物和人為污染物,引起公害的往往是人為污染物,它們主要來源於燃料燃燒和大規模的工礦企業。
顆粒物: 指大氣中液體、固體狀物質,又稱塵。
硫氧化物: 是硫的氧化物的總稱,包括二氧化硫,三氧化硫,三氧化二硫,一氧化硫等。
碳的氧化物: 主要包括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氮氧化物: 是氮的氧化物的總稱,包括氧化亞氮,一氧化氮,二氧化氮,三氧化二氮等。
碳氫化合物: 是以碳元素和氫元素形成的化合物,如甲烷、乙烷等烴類氣體。
其它有害物質: 如重金屬類,含氟氣體,含氯氣體等等。
大氣污染的危害
大氣污染對氣候的影響很大,大氣污染排放的污染物對局部地區和全球氣候都會產生一定影響,尤其對全球氣候的影響,從長遠的觀點看,這種影響將是很嚴重的。
一是大氣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加,燃料中含有各種復雜的成分,在燃燒後產生各種有害物質,即使不含雜質的燃料達到完全燃燒,也要產生水和二氧化碳,正因為燃料燃燒使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不斷增加,破壞了自然界二氧化碳的平衡,以至可能引發「溫室效應」,致使地球氣溫上升。二是臭氧層被破壞 。
大氣被污染後,由於污染物質的來源、性質和持續時間的不同,被污染地區的氣象條件、地理環境等因素的差別,以及人的年齡、健康狀況的不同,對人體造成的危害也不盡相同。大氣中的有害物質主要通過下述三個途徑侵入人體造成危害:
(1)通過人的直接呼吸而進入人體;
(2)附著在食物上或溶於水中,使之隨飲食而侵入人體;
(3)通過接觸或刺激皮膚而進入到人體。其中通過呼吸而侵入人體是主要的途徑,危害也最大。
大氣污染對人的危害大致可分為急性中毒,慢性中毒,致癌三種。
大氣層保護
許多環境問題是跨國界的,甚至是全球性的,如溫室效應和臭氧層破壞等大氣污染,需要世界各國的共同努力才能逐步解決。人們在70年代早期開始認識到氟氯烴可能對環境有害,並且開始尋找代替品。到了80年代中期,臭氧層破壞的證據已經日益清楚,採取共同行動的呼聲也日益高漲。到了1987年,許多國家的代表匯集在加拿大第二大城市蒙特利爾,簽署了《關於消耗臭氧層物質的蒙特利爾協定書》。這個協定書是對付世界環境公害的一個開創性的國際協定,目的是控制氟氯烴和其它破壞臭氧層的物質的消費量,保護地球的「外衣」,也保護人類自己。
經過修正後的蒙特利爾協定書是一個有約束力的國際協定。按照規定,工業國的氟氯烴和其他受限制物質的排放量必須立即減少,在2000年以前逐步完全停止使用這類物品。發展中國家在1996年以前可以繼續有限度的增加這些物質的消費,然後就應當逐步減少,到2010年時必須完全停止使用這些有害物質。除了時間上的優惠以外,這一協定書還包含了兩個對發展中國家有利的條款:一個是建立一項臨時多邊基金,幫助發展中國家採取代替氟氯烴的技術;另一個是技術轉讓條款,要求簽字國把最好的技術按照「公平和最有利的條件」轉讓出去。
我國已加入了修正後的蒙特利爾協定書,並且制定了履行國際義務的國家行動方案,包括建立保護臭氧層組織管理機構,制定有關行業的管理規范,積極開展替代品和替代技術的研究,為企業的替代技術改造安排配套資金等等。

二、酸雨

有人認為酸雨是一場無聲無息的危機,而且是有史以來沖擊我們最嚴重的環境威脅,是一個看不見的敵人。這並非危言聳聽。
隨著工業化和能源消費增多,酸性排放物也日益增多,它們進入空氣中,經過一系列作用就形成了酸雨。
人們對酸性排放物已經有了控制,但仍然還有酸雨現象。大氣塵埃可能是造成酸雨問題的另一原因。
酸性排放物
自由大氣里由於存在0.1~10μm范圍的凝結核而造成了水蒸汽的凝結,然後通過碰並和聚結等過程進一步生長從而形成雲滴和雨滴。在雲內,雲滴相互碰並或與氣溶膠粒子碰並,同時吸收大氣中氣體污染物,在雲滴內部發生化學反應,這個過程叫做污染物的雲內清除或雨除。在雨滴下降過程中,雨滴沖刷著所經過空氣中的氣體和氣溶膠,雨滴內部也會發生化學反應,這個過程叫污染物的雲下清除或沖刷。這些過程也就是降水對大氣中氣態物質的顆粒物質的清除過程,酸化就是在這些過程中形成的。
大氣塵埃
最近的發現表明,酸雨是比原來的想像要復雜得多的一種現象。研究得到的結果表明了大氣中存在著的鹼化合物出乎意料地起著關鍵性作用。鹼通過中和酸性污染物而對酸雨的作用進行抵消。我們發現,人們把全部注意力都集中到大氣中的酸性物質,掩蓋了鹼排放也已經有所下降這一事實。看來有許多因素正在減少大氣中這些鹼的含量,從而加劇了酸雨對生態的影響。具有諷喻意味的是,在這些因素中有幾個正是各國政府為改善空氣質量而採取的措施。
大氣中的大多數鹼都能在稱為大氣塵埃的空中粒子中找到。這些塵埃粒子富含碳酸鈣和碳酸鎂等礦物質,這些礦物質溶於水中就起鹼的作用。大氣塵埃粒子由多種來源共同形成。燃料的燃燒,以及水泥生產、采礦和金屬冶煉等工業活動,都會產生含鹼的粒子。建築工地、農場和在未經鋪砌的道路上車輛行駛也會造成塵埃粒子。

三、臭氧層破壞

臭氧層是地球最好的保護傘,它吸收了來自太陽的大部分紫外線。然而近二十年的科學研究和大氣觀測發現:每年春季南極大氣中的臭氧層一直在變薄,事實上在極地大氣中存在一個臭氧「洞」。
這種臭氧損耗現象是一種反常現象,這是否表明這一紫外線吸收層正處於全球性災難呢?通過不斷的科學研究,人們發現人類社會活動釋放的物質嚴重的破壞了臭氧層,當然這種現象還受到這一地區獨特的氣象狀態(極渦、寒冷的平流層溫度、極地平流層雲)的影響。
發現過程
英國南極測量局的大氣科學家在南極進行了一項研究計劃, 這一研究計劃分別在地面和空中進行。球載儀器一般是檢測該儀器所行進的大氣的構成及其化學性質。陸基探測儀和星載探測儀則執行遙測任務。這些研究活動採取了國際合作方式。例如,1987年代表19個組織和四個國家的大約150名科學家和輔助人員聚會於智利的蓬塔阿雷納斯,進行了一項規模空前的研究,即機載南極臭氧實驗。這項實驗表明1987年臭氧洞大小達到歷史最大。這一發現震驚了科學界。
形成機理
南極「臭氧洞」的成因目前尚無定論,其中最為令人信服的當是污染物質學說。此外還有:美國宇航局漢普頓芝利中心Callis等人提出南極臭氧層的破壞與強烈的太陽活動有關;麻省理工學院的Tung等人認為是南極存在獨特的大氣環境造成冬末春初臭氧耗竭,根據大氣動力學說,指出大量氯氟烴化合物的使用,以及南極初春沒有足夠陽光產生大量氧原子,並因此提出了不需要氧原子的循環機理。
通過分析我們似乎可以得出以下的主要觀點:(1)南極"臭氧洞"是在南極春季特殊的溫度和環流狀況下由極地平流層雲參與和非均相化學反應而引發產生的特殊現象。(2)極地旋渦等其它因素對氣體成分輸送的影響不是南極"臭氧洞"形成的決定因素,而只能影響臭氧洞的強度。(3)太陽周期變化通過光化學反應對南極"臭氧洞"強弱的影響可以忽略。

四、水污染

人類的活動會使大量的工業、農業和生活廢棄物排入水中,使水受到污染。「水污染」的定義:水體因某種物質的介入,而導致其化學、物理、生物或者放射性等方面特徵的改變,從而影響水的有效利用,危害人體健康或者破壞生態環境,造成水質惡化的現象稱為水污染。
水的污染有兩類:一類是自然污染;另一類是人為污染。當前對水體危害較大的是人為污染。水污染可根據污染雜質的不同而主要分為化學性污染、物理性污染和生物性污染三大類。
1、海水污染
污水、廢渣、廢油和化學物質源源不斷地流入大海。在許多海域,傾倒混有石油的污水是非法的,但這種事仍時有發生,而真正的石油災難是在巨型油輪泄漏或沉沒時發生的。如今我們設法用化學品使水中石油沉澱以達到清除石油的目的。
向海洋傾倒化學和放射性廢物的作法已持續多年。容器總有一天會腐蝕掉,有害物質便將進入海水中。我們對深層水與表層水的循環情況還了解不多,其過程或許比我們以前所想的要快。因此有害物質就會擴散到生物活動的水層中去。
2、地表水污染
五百多年以前,人們就認為飲用流經大城市的河水是危險的,而工業化,人口增長以及新的有毒化學品,使情況愈來愈糟。
排水系統的鋪設和清潔劑的使用有增無減,使我們的水道和湖泊中磷酸鹽含量日益增多。這種過度營養導致藻類迅猛繁殖。消耗水中的氧,使魚類死亡,生態系統惡化。由於工業上不妥善處理汞化合物和其它重金屬,也造成嚴重的水污染。汞通過食物鏈的進程逐漸集中,最後對吃魚的鳥或人類造成嚴重的神經損壞。
3、地下水污染
與地表水一樣,地下水也受到了污染的威脅,主要來自於地表或土壤水的下滲,農用氮肥以及垃圾中的油、酚污染著地下水,氮肥中的硝酸鹽一旦進入地下,便轉變為亞硝酸鹽,它在人體中能夠轉變成致癌物質。地面植被的破壞和濕地的排水減少了地表水的滲透,從而降低了潛水面。由於城市和工業的過度需要,淡水不斷被抽出作為生活和工業用水,然後作為地表污水重新排放,因而還會導致潛水面的進一步下降。另一方面,大量頻繁的灌溉可以增強滲透作用,使潛水面一直升到地表。而在乾旱地區,被水滲透的土地由於異常的蒸發作用,引起地下水中鹽類的沉澱,遲早會變成不能耕作的鹽鹼地。
水資源保護
地球上的水似乎取之不盡,其實就目前人類的使用情況來看,只有淡水才是主要的水資源,而且只有淡水中的一小部分能被人們使用。淡水是一種可以再生的資源,其再生性取決於地球的水循環。隨著工業的發展,人口的增加,大量水體被污染;為抽取河水,許多國家在河流上游建造水壩,改變了水流情況,使水的循環、自凈受到了嚴重的影響。

五、固體廢物

凡人類一切活動過程產生的,且對所有者已不再具有使用價值而被廢棄的固態或半固態物質,通稱為固體廢物。各類生產活動中產生的固體廢物俗稱廢渣;生活活動中產生的固體廢物則稱為垃圾。"固體廢物"實際只是針對原所有者而言。在任何生產或生活過程中,所有者對原料、商品或消費品,往往僅利用了其中某些有效成分,而對於原所有者不再具有使用價值的大多數固體廢物中仍含有其它生產行業中需要的成分,經過一定的技術環節,可以轉變為有關部門行業中的生產原料,甚至可以直接使用。可見,固體廢物的概念隨時、空的變遷而具有相對性。
固體廢物的產生途徑
維持人類社會一切活動的物料,處於動態平衡過程,並遵循質量守恆規律,可用社會物料流程來描述這一規律。
1.人類的一切活動,相對於外界環境而言,只不過開發與利用了物料,而最終以廢物的形式等量回歸於環境。這種對物料的"利用與歸還"經常處於交叉的狀態。在生產與產品的消費過程中,均產生各種形態的廢物,這些廢物一部分在生產與消費中得到回收和再利用。而另一部分,恰好與在環境中開發的原料等量的部分,以廢物形式返回與環境中,形成一個封閉循環系統。
2.在現代社會中,人類活動的每一環節均產生各種狀態的廢物,從環境中原料的開發乃至產品的利用,無一例外。因此尋求減少廢物產量的唯一途徑,是降低原料的開發量、減少產品原料消耗。
固體廢物的分類
固體廢物的分類是依據其產生的途徑與性質而定。在經濟發達國家將固體廢物分為工業、礦業、農業固體廢物與城市垃圾四大類。我國制定的《固體廢物管理法》中,將固體廢物分為工業固體廢物(廢渣)與城市垃圾兩類。其中含有毒有害物的成分,單獨分列出一個有毒有害固體廢物小類。
固體廢物的危害
垃圾正成為困擾人類社會的一大問題,全世界每年要產生超過計劃10億噸的垃圾,大量的生活和工業垃圾由於缺少處理系統而露天堆放,垃圾圍城現象日益嚴重,成堆的垃圾臭氣熏天,病菌滋生,有毒物質污染地表和地下水,嚴重危害人類的健康,這種現象若得不到遏制,人類將被自己生產的垃圾埋葬掉。

六、地面沉降

地面沉降是指在一定的地表面積內所發生的地面水平面降低的現象。地面沉降現象很早就為史書所記載。作為自然災害,地面沉降的發生有著一定的地質原因。但是,隨著人類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口的膨脹,地面沉降現象越來越頻繁,沉降面積也越來越大。在人口密集的城市,地面沉降現象尤為嚴重。現在我們研究地面沉降的原因時,不難發現,人為因素已大大超過了自然因素。現在的地面沉降現象與其說是自然災害,倒不如稱之為人為禍患。
地面沉降的地質原因
從地質因素看,自然界發生的地面沉降大致有下列三種原因:
1、地表鬆散地層或半鬆散地層等在重力作用下,在鬆散層變成緻密的、堅硬或半堅硬岩層時,地面會因地層厚度的變小而發生沉降。
2、因地質構造作用導致地面凹陷而發生沉降。
3、地震導致地面沉降。
地面沉降的人為原因
地面沉降現象與人類活動密切相關。尤其是近幾十年來,人類過度開採石油、天然氣、固體礦產、地下水等直接導致了今天全球范圍內的地面沉降。由於各大中城市都處於巨大的人口壓力之下,地下水的過度抽采更為嚴重,導致大部分城市出現地面沉降,在沿海地區還造成了海水入侵。

七、生物多樣性變化

生物群落是多種多樣的,人們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將其劃分為若干類型。生物多樣性的涵義十分寬泛,即包括生物物種的多樣性,還包括生態適應性、形態、生理生態多樣性等廣泛的內容。
不同地理、氣候環境具有不同的生物群落。隨著工業文明的發展,人類社會逐步擴張,改變了廣大地區的生物環境,嚴重影響了生物多樣性,物種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從地球上減少。
據估計,全世界每年有數千種動植物滅絕。
砍伐森林
對世界植物和動物的最大威脅是生態環境的破壞。大部分生物很難離開它已適應了的環境。世界上物種最豐富的地方之一是熱帶雨林區,但是現在它正在遭受到越來越快的破壞。實際上,世界上所有的天然森林都受到嚴重威脅。程度最輕的是雨林被單一的經濟林所代替,情況最嚴重的地方已因侵蝕而被破壞成了貧瘠的灌叢地。
據世界自然保護基金會估計,全球的森林正以每年2%的速度消失,按照這個速度,50年後人們將看不到天然森林了。
開墾草原
北美的許多草原已經或多或少地消失了。在非洲,由於要解決日益增加的人口的糧食問題,人們正在大量焚毀有豐富動物資源的熱帶草原。在乾旱地區採用傳統農業方法既不可靠又危險。為開墾中亞內陸乾草原所做的努力,已經遭到了許多不幸的挫折。
排干濕地
沼澤濕地不僅是生物的生活環境,而且在水文循環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它可調節河流的流速,改善地下水的補給。但是為了發展工業和建築住房,許多濕地不是被排干就是蓄滿了水。試圖把濕地轉變為耕地,結果常常是土貧產低。
城市化發展
城鎮發展於良好的農業區,而都市化常常意味著為建設住宅、街道和停車場而犧牲耕地。這樣耕地就變成了不能出產生物的廢地。從自然或經濟的角度來看,這樣的土地很難再恢復成農田。
動物滅絕
許多動物種類已瀕臨滅絕,僅是面臨危險的脊椎動物數量也是十分驚人的。威脅的性質是各種各樣的:歐洲的猛禽正遭到採集鳥蛋者的威脅,而老虎則面臨著其出沒的密林被砍伐掉的危險。許多瀕臨動物已難以挽救了,而另外一些若能受到保護尚可倖存。

八、赤潮

赤潮是水體中某些微小的浮游植物、原生動物或細菌,在一定的環境條件下突發性地增殖和聚集,引起一定范圍內一段時間中水體變色現象。通常水體顏色因赤潮生物的數量、種類而呈紅、黃、綠和褐色等。
赤潮雖然自古就有,但隨著工農業生產的迅速發展,水體污染日益加重,赤潮也日趨嚴重。
赤潮的成因
赤潮究竟是一種原本就存在的自然現象,還是人為污染造成的,至今尚無定論。但根據大量調查研究發現,赤潮發生必須具備以下條件:
①海域水體高營養化;
②某些特殊物質參與作為誘發因素,已知的有維生素B1、B12、鐵、錳、脫氧核糖核酸;
③環境條件,如水溫、鹽度等也決定著發生赤潮的生物類型。發生赤潮的生物類型主要為藻類,目前已發現有63種浮游生物,硅藻有24種,甲藻32種、藍藻3種、金藻1種、隱藻2種、原生動物1種。
赤潮的危害
赤潮不僅給海洋環境、海洋漁業和海水養殖業造成嚴重危害,而且對人類健康甚至生命都有影響。主要包括兩個方面:
①引起海洋異變,局部中斷海洋食物鏈,使海域一度成為死海;
②有些赤潮生物分泌毒素,這些毒素被食物鏈中的某些生物攝入,如果人類再食用這些生物,則會導致中毒甚至死亡。

九、水土流失

土地資源是三大地質資源(礦產資源、水資源、土地資源)之一,是人類生產活動最基本的資源和勞動對象。人類對土地的利用程度反映了人類文明的發展,但同時也造成對土地資源的直接破壞,這主要表現為不合理墾植引起的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土地次生鹽鹼化及土壤污染等,而其中水 土流失尤為嚴重,乃當今世界面臨的又一個嚴重危機。
水土流失概述
水土流失是指在水流作用下,土壤被侵蝕、搬運和沉澱的整個過程。在自然狀態下,純粹由自然因素引起的地表侵蝕過程非常緩慢,常與土壤形成過程處於相對平衡狀態。因此坡地還能保持完整。這種侵蝕稱為自然侵蝕,也稱為地質侵蝕。在人類活動影響下,特別是人類嚴重地破壞了坡地植被後,由自然因素引起的地表土壤破壞和土地物質的移動,流失過程加速,即發生水土流失。
水土流失是我國土地資源遭到破壞的最常見的地質災害,其中以黃土高原地區最為嚴重。我國目前水土流失總的情況是:點上有治理,面上有擴大,治理趕不上破壞。全國水土流失面積解放初期為17.4億畝,到1980年約治理6億畝。由於治理趕不上破壞,水土流失面積卻擴大到22.5億畝,約占國土總面積的1/6,涉及近千個縣。全國山地丘陵區有坡耕地約4億畝,其中修梯田約1億畝,而另外3億畝坡地正遭受水土流失的危害。
水土流失危害
土壤肥力下降,水土流失可使大量肥沃的表層土壤喪失。
水庫淤積,河床抬高,通航能力降低,洪水泛濫成災。
威脅工礦交通設施安全。在高山深谷,水土流失常引起泥石流災害,危及工礦交通設施安全。
惡化生態環境。20世紀30~60年代,人們對於水土流失災害的認識還停留在對土地造成直接經濟損失方面,但在60年代以後,開始聯繫到人類整個環境所受的影響,包括沉澱物的污染,生態環境的惡化等。
水土流失的原因
易於發生水土流失的地質地貌條件和氣候條件是造成發生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
人口多,糧食、民用燃料需求等壓力大,在生產力水平不高的情況下,對土地實行掠奪性開墾,片面強調糧食產量,忽視因地制宜的農林牧綜合發展,把只適合林,牧業利用的土地也辟為農田。大量開墾陡坡,以至陡坡越開越貧,越貧越墾,生態系統惡性循環;濫砍濫伐森林,甚至亂挖樹根、草坪,樹木銳減,使地表裸露,這些都加重了水土流失。另外,某些基本建設不符合水土保持要求,例如,不合理修築公路、建廠、挖煤、採石等,破壞了植被,使邊坡穩定性降低,引起滑坡、塌方、泥石流等更嚴重的地質災害。
水土流失的防治
水土流失是地表徑流在坡地上運動造成的。各項防治措施的基本原理是:減少坡面徑流量,減緩徑流速度,提高土壤吸水能力和坡面抗沖能力,並盡可能抬高侵蝕基準面。在採取防治措施時,應從地表徑流形成地段開始,沿徑流運動路線,因地制宜,步步設防治理,實行預防和治理相結合,以預防為主;治坡與治溝相結合,以治坡為主;工程措施與生物措施相結合,以生物措施為主。只有採取各種措施綜合治理和集中治理, 持續治理,才能奏效。

Ⅵ 誰知道馬來西亞所謂拿督張飛的信息,此人設計金融詐騙幾十億,喪盡天良欺騙國內上萬消費者,請了解者告知

現今詐騙橫行,需要消費者及廣大公民提高警惕,避免上當受騙,使得財產損失。
以下是金融詐騙的十種方式:
信用卡詐騙其中以惡意透支的方式進行詐騙犯罪,還有一些不法之徒運用各種非法手段偽造、復制信用卡,包括外幣卡,然後到各商場購買諸如手機、電腦、數碼相機、金銀首飾等貴重物品。
信用證詐騙利用虛假進出口合同和信用證附隨單據,偽造虛假的轉口貿易,在毫無貿易背景的情況下,騙取銀行遠期信用證,從而實現非法融資的目的。
存摺詐騙犯罪嫌疑人持假存單到基層銀行要求辦理質押貸款,錢到手後逃之夭夭。
票據詐騙詐騙者利用假銀行承兌匯票到銀行貼現,一般在基層銀行或交通、通訊不便的地方作案。
調包詐騙詐騙者以做生意需保證金為借口,要受騙人在銀行存入大額現金,然後想辦法用假卡與開戶人手中的卡調包,在受騙人毫無知覺的情況下將錢全部取走。
ATM詐騙詐騙者先在取款機上做手腳,並貼假告示「若卡被吞,請兩天後持本人身份證補辦。咨詢電話:186732」。客戶撥通此電話後,對方稱是某銀行客戶服務中心,向該客戶索取密碼,客戶將有關信息告訴對方,不法分子隨後在別處將卡內錢取走。
電話詐騙詐騙者先將受騙人通訊聯系關閉,再以受騙人急需錢為借口,要其親屬向他們的賬戶匯款。
勾結詐騙金融詐騙分子由「原始」的偽造印鑒、偽造匯票,發展成從銀行索要出存款單位的預留印鑒,甚至與銀行人員內外勾結,虛開承兌匯票,再以存款單位的名義,貼現兌出現金非法佔有。
假幣詐騙它幾乎輻射到每一個人,已成為社會的公害,行騙者往往利用大找小、整回零等手法詐騙。
高息詐騙一些不法分子慣用的詐騙手段是,先利用高息將民間資金收存,隨後玩失蹤,使存款人本息血本無歸。

Ⅶ 你對世界八大公害事件評論是什麼

蘇丹紅,毒大米,三聚氰胺,地溝油,人造蛋,小龍蝦,毒魚,毒肉,毒菜,避孕葯喂養……等等,在這些中國人民創造並承受的公害面前,你這幾個小兒科似的東西,有資格稱世界八大公害?
其實有另外一個很有趣的現象,你例子中的所有事件,當事國家最後的善後處理手段,才是最應該去尋找的,別的不說,就只我知道的期中兩件,對受害者和周邊環境改善而投入的金額就超過了八位數,而且是美金,再回國頭看看,咱們上升的就是GDP,人命的價格正在向副食品價格靠攏,最大的公害並不是為了金錢利益而草菅人命,而是將草菅人命排除在公害概念之外。

Ⅷ 什麼是紅潮

赤潮 akashiwo,red tide,red water, dis-colored water

伴隨著浮游生物的驟然大量增殖而直接或間接發生的現象。本來是漁業方面的用語,並沒有嚴格的定義。水面發生變色的情況甚多,厄水(海水變綠褐色)、苦潮(按即赤潮,海水變赤色)、青潮(海水變藍色)及淡水中的水花,都是同樣性質的現象。構成赤潮的浮游生物種類很多,但鞭毛蟲類、硅藻類大多是優勢種。當發生赤潮時的浮游生物的密度一般是102—106細胞/毫升。在日本近海淡水流入的內灣,自春至秋均有發生。近年,隨著城市和工業廢水的增加而出現了富營養化,在東京灣、瀨戶內海、有明海等赤潮頻繁發生。赤潮有時可使魚類等水生動物遭受很大危害,這是由於赤潮浮游生物堵塞魚鰓,引起機械障礙,和它們死後分解,迅速消耗氧氣,水中氧氣不足,以及分泌有害物質等造成的,〔尤其是裸甲藻屬(Gymnodinium)和Olisthodiscus等為害甚大〕。一般以為是由於水不流動、富營養化、日照量增大和水溫上升等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

赤潮是一種自然現象,也是人為因素引起的。人類早就有相關記載,如《舊約•出埃及記》中就有關於赤潮的描述:「河裡的水,都變作血,河也腥臭了,埃及人就不能喝這里的水了」。在日本,早在騰原時代和鐮時代就有赤潮方面的記載。1803年法國人馬克 • 萊斯卡波特記載了美洲羅亞爾灣地區的印第安人根據月黑之夜觀察海水發光現象來判別貽貝是否可以食用。1831—1836年,達爾文在《貝格爾航海記錄》中記載了在巴西和智利近海面發生的束毛藻引發的赤潮事件。據載,中國早在2000多年前就發現赤潮現象,一些古書文獻或文藝作品裡已有一些有關赤潮方面的記載。如清代的蒲松齡在《聊齋志異》中就形象地記載了與赤潮有關的發光現象。

赤潮是在特定的環境條件下,海水中某些浮游植物、原生動物或細菌爆發性增殖或高度聚集而引起水體變色的一種有害生態現象。赤潮是一個歷史沿用名,它並不一定都是紅色,實際上是許多赤潮的統稱。赤潮發生的原因、種類、和數量的不同,水體會呈現不同的顏色,有紅顏色或磚紅顏色、綠色、黃色、棕色等。值得指出的是,某些赤潮生物(如膝溝藻、裸甲藻、梨甲藻等)引起赤潮有時並不引起海水呈現任何特別的顏色。

隨著現代化工、農業生產的迅猛發展,沿海地區人口的增多,大量工農業廢水和生活污水排入海洋,其中相當一部分未經處理就直接排入海洋,導致近海、港灣富營養化程度日趨嚴重。同時,由於沿海開發程度的增高和海水養殖業的擴大,也帶來了海洋生態環境和養殖業自身污染問題;海運業的發展導致外來有害赤潮種類的引入;全球氣候的變化也導致了赤潮的頻繁發生。

目前,赤潮已成為一種世界性的公害,美國、日本、中國、加拿大、法國、瑞典、挪威、菲律賓、印度、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韓國、香港等30多個國家和地區赤潮發生都很頻繁。

首先,赤潮的發生,破壞了海洋的正常生態結構,因此也破壞了海洋中的正常生產過程,從而威脅海洋生物的生存。

其次,有些赤潮生物會分泌出粘液,粘在魚、蝦、貝等生物的鰓上,妨礙呼吸,導致窒息死亡。含有毒素的赤潮生物被海洋生物攝食後能引起中毒死亡。人類食用含有毒素的海產品,也會造成類似的後果。

再次是大量赤潮生物死亡後,在屍骸的分解過程中要大量消耗海水中的溶解氧,造成缺氧環境,引起蝦、貝類的大量死亡。

熱點內容
西班牙8號球員有哪些 發布:2023-08-31 22:08:22 瀏覽:1551
怎麼買日本衣服 發布:2023-08-31 22:08:20 瀏覽:902
紐西蘭有哪些人文景點 發布:2023-08-31 22:06:06 瀏覽:1458
皇馬西班牙人哪個台播 發布:2023-08-31 22:05:05 瀏覽:1446
新加坡船廠焊工工資待遇多少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2:01:05 瀏覽:1537
緬甸紅糖多少錢一斤真實 發布:2023-08-31 21:57:45 瀏覽:1201
緬甸200萬可以換多少人民幣 發布:2023-08-31 21:57:39 瀏覽:1165
紐西蘭跟中國的時差是多少 發布:2023-08-31 21:53:49 瀏覽:2329
中國哪個地方同時與寮國緬甸接壤 發布:2023-08-31 21:52:06 瀏覽:1177
土耳其簽證選哪個國家 發布:2023-08-31 21:37:38 瀏覽:8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