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來西亞五彩旗是什麼
A. 不丹這個國家是在哪個洲的誰能介紹一下
不丹王國(Kingdom of Bhutan)簡稱不丹,是位於中國和印度之間喜馬拉雅山脈東段南坡的內陸國,該國的國名當地語言叫「竺域」(或作「朱玉」Druk Yul,藏文:vBrug-yul,),意為雷、龍之地。不丹王國(The Kingdom of the Bhutan )在梵語中意為「西藏的邊陲」別稱:神龍之國(不丹人自稱「竺域」,意為「龍」)、森林之國、花卉之國 、雲中國度。據日經BP社,該國2010年人均GDP為1978.28美元,世界排名122位。
人口
695822人(2010年)。人口增長率約為12.5‰,不丹族約占總人口的50%,尼泊爾族約佔35%。不丹語「宗卡」和英語同為官方語言。藏傳佛教(噶舉派)為國教,尼泊爾族居民信奉印度教。
首都
首都廷布(16張)廷布(Thimphu)是全國的政治、宗教中心。地處喜馬拉雅山南麓,旺河從城市穿過。城市海拔2500多米,42465人(2005年)。
國旗
呈長方形,長與寬之比為3∶2。由金黃色和桔紅色的兩個直角三角形組成,中間一條白色的飛龍,四個 不丹國旗
[1]爪子各抓一顆白而亮的寶珠。金黃色象徵國王的權力和作用;桔紅色是僧侶長袍的顏色,象徵佛教的精神力量;龍象徵國家權力,又指這個國家的名字,因為不丹可譯為「神龍之國」。龍爪上握有白珠,象徵威力和聖潔。不丹自8世紀即為吐蕃(西藏)領土,元朝統一西藏後,成為中國的領土,到清朝時才分裂出去,但作為清朝的藩屬國,深受藏族文化的影響。
國徽
不丹國徽
呈圓形。圓面上兩條龍騰空而起,象徵權力和尊嚴。龍的周圍是燃燒的火焰,圓面中心是十字形圖案,它是大自然雷電霹靂的象徵。圓面外圈的白色圓環的上部,用藏文書寫著「光榮的不丹是不可戰勝的」。
政治
1998年,第四世國王吉格梅·辛格·旺楚克不再兼任政府首腦,將政府管理權移交給大臣委員會。2001年,成立憲法起草委員會,啟動制憲工作。2006年,第四世國王吉格梅·辛格·旺楚克讓位於其子吉格梅·凱薩爾·納姆耶爾·旺楚克。2007年12月,舉行首次國家委員會(上院)選舉。2008年3月,舉行首次國民議會(下院)選舉,標志著不丹開始向君主立憲制轉變。2008不丹頒布首部憲法。
議會
實行兩院制,由國王、國家委員會(上院)、國民議會(下院)組成,擁有立法權。上院由25名議員組成,均為非黨派人士,其中20名由各宗選舉產生,其餘5名由國王任命知名人士擔任。下院由47名議員組成,由選民直接選舉產生。兩院議員任期5年。2007年12月,產生首屆國家委員會(上院)。2008年3月,產生首屆國民議會(下院),組成為:繁榮進步黨(Druk Phuensum Tshogpa)45席,人民民主黨(People's Democratic Party)2席。現任國民議會議長吉格梅·楚提姆(Jigme Tshultim)。根據不丹憲法,經三分之二議員同意,議會有權對國王提出退位動議。如動議獲議會四分之三投票通過,則應舉行全民公投以決定國王是否退位。國王在位年限不得超過65歲。
政黨
(1)不丹和平繁榮黨(Bhutan Peace and Prosperity Party),不丹和平繁榮黨2007年7月成立,8月15日正式注冊,主張保守和忠於君主制度。領導人為吉格梅·廷里 (2)不丹人民民主黨(People's Democratic Party of Bhutan),2007年3月建立,9月1日注冊,該政黨主要關注民主和人權,屬中左翼社會民主黨類型政黨,領導人為桑加伊·恩格杜普
軍事
武裝力量主要由皇家陸軍(包括皇家衛隊)和皇家警察組成實行義務兵役制,國王是武裝力量最高統帥。皇家陸軍於1963年由民兵武裝組織改編組建,兵力約9000人(2007)。現任首席作戰指揮官是巴圖·澤林中將。皇家衛隊正式組建於1961年,主要負責王室成員的安全保衛工作。皇家警察正式成立於1965年,隸屬於不丹內政與文化部,主要職能是維護社會治安並擔負邊界警衛和消防任務。不丹的全部軍費、大部分裝備和給養由印度提供。
政府
根據不丹憲法,在國民議會選舉中獲多數議席的政黨領導人將由國王任命擔任首相,負責組閣。首相任期不得超過兩屆,各政府部門大臣人選通過首相推薦由國王任命。經三分之一以上議員同意,國民議會可對政府提出不信任動議,如動議獲國民議會三分之二以上投票通過,則國王有權解散政府。2008年3月,繁榮進步黨在首次大選中贏得壓倒性勝利。4月9日,該黨主席吉格梅·廷里(Jigmi Thinley)就任首屆民選政府首相。11日,新政府10位大臣就職,包括:工程與人員安置大臣益西·金巴(Yeshey Zimba)、經濟大臣坎杜·旺楚克(Khan Wangchuk)、財政大臣旺迪·諾布(Wangdi Norbu)、外交大臣烏金·策林(Ugyen Tshering)、衛生大臣藏萊·杜克帕(Zangley Dukpa)、內政與文化大臣明朱爾·多爾吉(Minjur Dorji)、教育大臣塔庫爾·鮑德耶爾(Thakur S Powdyel)、農業大臣佩瑪·嘉措(Pema Gyamtsho)、信息與通訊大臣南達拉爾·拉伊(Nandalal Rai)及勞動與人力資源大臣多爾吉·旺迪(Dorji Wandi)。 政府還設有11個直屬機構:皇家文官委員會、國家計劃委員會、國家環境委員會、國家勞動局、皇家貨幣局、國家技術培訓局、皇家管理學院、法律事務局、不丹研究中心、地方發展委員會、國家文化事務委員會。
司法
高等法院為最高司法機構,但國王擁有最高司法權力,包括受理最高上訴案件。高等法院於1968年在廷布設立,包括首席法官在內共有8名法官,其中2名由國民議會選出,任期5年;其餘由國王指派,任期由國王決定。各宗設有地方法院,由國王任命的宗長和地方法官負責處理地方訴訟案件。現任首席大法官為索南·多傑(Sonam Tobgye)。
寺院團
是宗教事務的唯一仲裁機構,由中央寺院團和地方寺院團組成。全國約有5000名僧人,享受政府提供的財政資助。坎布為最高宗教領袖,由寺院選舉並經國王批準的一名高僧擔任,享有穿著與國王同樣顏色披肩的特殊權力。坎布下有4名大僧人輔助。
編輯本段經濟
資源
有白雲石、石灰石、大理石、石墨、石膏、煤、鉛、銅、鋅等礦藏。水力資源豐富。不丹水電資源蘊藏量約為2萬兆瓦(MW),目前僅約2%得到開發利用。森林覆蓋率約占國土面積的72%。1995年,不丹國民議會規定,不丹森林覆蓋率至少應保留到60%。
農牧林業
可耕地面積占國土總面積的16%,主要農作物有玉米、稻子、小麥、大麥、蕎麥、馬鈴薯和小豆蔻。畜牧養殖較普遍。主要樹種有婆羅雙樹、橡樹、松樹、冷杉、雲杉、樺樹等,以豐富的名木花草聞名遐邇。盛產水果。蘋果、柑桔等大量向印度和孟加拉國出口。 靜謐的鄉村
農業是不丹支柱產業。上世紀50年代實行土地改革後,98%以上農民擁有土地、住房。糧食基本自給。目前,農業約占不丹GDP23%(2005/06財年),農業人口占總就業人口63.3%。近年來,不丹第二、三產業比重快速上升,2005/06財年分別約佔GDP35%和42%。向印水電出口及相關建築業成為不丹經濟支柱之一。
民俗
垃圾桶
不丹全國只有一個機場,沒有鐵路,森林覆蓋率達72%。不丹林木品種多,品位高,木材蓄積量約6.7億立方米,但不丹沒有濫伐現象,而是適度科學合理開發。山民砍一株樹需要特別許可,國有林區伐木必須經過嚴格審批。在首都廷布附近的三界岡,我們碰到一名叫干金的中學生。他告訴我們,其父正在山裡砍樹。他們家有親人亡故,政府准許砍一棵樹做經幡豎桿,另外,還可以砍一些枯枝用於火葬。不丹政府還規定每年6月2日為全國植樹日,要求所有公民都參加植樹,綠化祖國。 不丹百姓的環保意識很強。小事最能說明問題,走在不丹西部重鎮帕羅干凈的街道上,筆者要扔廢紙,在一家商店門前找到一個垃圾桶,從垃圾桶進口朝里看時發現非常干凈,桶中竟然沒什麼垃圾,筆者在不丹的另外幾處都發現了類似的情況。垃圾桶的「容貌」也折射出該國公民的環保意識。
丹丁村
佛教是不丹的國教,75%的不丹人信奉佛教,25%的人信印度教。很多人家中都擺著佛龕。記者驅車來到首都廷布附近的多迪那村,采訪了一個名叫丹丁的村民。他屬於這個國家占人口比率3%―4%的窮人。他住在矮小的房子里,共約12平方米左右。筆者低頭穿過房門進入里間,裡面非常擁擠,一張床鋪抵住兩面牆壁。雖然房間小,但佛龕占據了屋子最顯眼的位置,佛龕上鋪著黃色的檯布,金色的佛像置於其上,酥油燈長期點亮,這是房間里最神聖、氣派的地方。丹丁早晚一天數次膜拜,非常虔誠。
服飾
身著不丹傳統服飾的當地居民
走在不丹首都廷布的街頭,能看到不丹女子身穿齊腳踝的「基拉」裙;男子都寬衣肥袖,上身穿著名為「果」的傳統長袍,挽著雪白整齊的袖口,下著齊膝裙和長筒襪。據當地人說,肥大的衣袖可兼作口袋,把東西往衣袖裡一塞,用手捏住袖口,裡面的東西就不會掉出來。男子的服裝上既沒有扣子,也沒有兜,只靠一根寬腰帶束緊衣服,因此形成了不丹男子「開闊的胸懷」,袖子里裝不下的東西可以放在懷里。成年人將身上帶的「零碎」都堆在懷里。學生上學不用背書包,所有文具和書本都揣在懷里,衣服鼓鼓囊囊的。 不丹人的服裝體現了他們崇尚悠閑的生活態度。當地朋友對我說,由於長期受佛教教義的熏陶,寬厚待人、與世無爭的思想早已滲入當地人的生活中。鎖和鑰匙在不丹幾乎已無用武之地,這是因為不丹的社會治安良好,犯罪率極低,人們外出很少鎖門。與世無爭的性格並不表明國民孱弱。不丹森林茂密,黑熊、雪豹等猛獸多,當地男子的懷中都少不了匕首。而且,上至國王大臣,下至平民百姓,個個都是射箭高手,一些不丹高級官員上班時甚至還隨身佩帶長劍。
五彩經幡
無論是山邊路旁,還是房頂門前,不丹各地隨處可見一片片迎風招展的五彩旗,場面蔚為大觀,古樸中透出幾分神秘和怪譎。當地人說,國民信奉藏傳佛教,這些五彩旗其實是印著經文的經幡。以前,這種長三尺、寬1尺的經幡上都印有「嗡、嘛、呢、叭、咪、哞」六字箴言和龍、虎等圖案,旗子的邊沿為藍、白、紅、綠、黃五種顏色,象徵藍天、白雲、火焰、綠水和土地,代表了宇宙的「五大元素」———地、水、火、風、空。 松枝上五彩經幡隨風飄動
據說,古代西藏高原的吐蕃王朝興盛時期,統治者對那些戰功卓著的勇士,除了賞賜大量牛羊和金銀珠寶外,還要賜哈達。勇士把哈達掛在自家四周,以示英武,久而久之人們都以掛哈達為美。佛教興起後,一些僧侶聰明地借用這種盛行的方式在當地推廣佛教。他們宣稱,只要信徒在布帛上印上經文,製成經幡懸掛起來,每當經幡被風吹動,就等於將經文向上天誦讀了一遍,與口誦有同樣積善修行的功效。於是,這種方式得到許多不識字的牧民的推崇,風行至今。 現在,人們為了方便,不丹當地的大部分經幡乾脆做成五彩旗,不印圖案和文字。每到喜慶生辰、逢年過節甚至喬遷新居時,人們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掛經幡,以祈求神靈的庇佑。有趣的是,不丹人經常把經文塞進木桶里,讓其順水飄流。在當地人看來,木桶因水流而動,也是自己向神誦經的一種方式。 在這個深信神靈無處不在的國度,類似牛頭馬面、鷹嘴猴臉的面具成了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每年到了重大的宗教節日,不少不丹人載歌載舞時,都要身穿鵝黃色的絲緞裙,腳蹬綉花牛皮靴,頭戴各式各樣「面目猙獰」的面具。當地人稱,這些面具是原始宗教的產物,有的是表示對大自然的虔誠,有的是為了趕走妖魔鬼怪,有的則是祈求來年上天能賜予好收成。
辣椒為主菜
辣椒成為主菜
不丹人的生活習慣和中國人相似,他們也吃餃子。但是,不丹菜之辛辣比中國的川菜有過之而無不及。不丹人把辣椒當蔬菜,而不是調料。家家房頂上都曬滿紅辣椒。日常生活中,不丹人不僅吃任何菜都會加上大把干辣椒,而且還喜歡將不切碎的生辣椒涼拌,直接當沙拉吃。
自然地理
面積3.8萬平方公里,地處喜馬拉雅山南坡。北部及東北、西北與中國為鄰;南部與印度接壤。 不丹舊都-普那卡宗
境內多山,北高南低;南部山區屬亞熱帶氣候,濕潤多雨,年降水5000~6000毫米;中部河谷區 ,氣候溫和,年降水760~2000毫米;海拔180~7550米。河流均由北向南,主要有阿穆曲河、旺曲河及莫曲河等。藍綿羊、蘭花、野罌粟和罕見的雪豹就在這個與世隔絕的環境中生長,這里還有傳說中的喜馬拉雅雪人。茂密的高海拔橡樹林,甚至有老虎爪的印痕。南亞虎通常出沒於低海拔的森林地帶,但在不丹,它的蹤跡卻可能出現在海拔三四千米的雪線之上。
B. 孫文的故事
孫中山軼事
1、孫中山名字趣聞
孫中山,生於1866年,卒於1925年。名文,又名中山,字德明,號逸仙。是中國近代革命家、思想家,中華民國的創立者。
孫中山先生一生曾用過或被人稱呼過的名字相當多,這些包括乳名、綽名、諢名、榮稱、教名、化名、筆名、字型大小等,共有30多個。
現舉幾例供大家賞析:
一曰帝象:
孫中山剛出生,其父就找命師相命,相師說:「此孩為非凡之命,大富大貴,有九五至尊,皇帝之位。」如此,其父遂把孫中山的乳名稱之為「帝象」。
二曰中山樵:
1897年孫中山流亡日本,為防清政府追殺,隱姓化名為中山樵,人稱中山。後來章士釗將「中山」二字綴於孫姓之後,這便是人們後來普遍稱呼的孫中山的來源。
三曰逸仙:
1883年,孫中山加入基督教,在受洗的登記冊上,孫中山署名為「孫日新」,取於《大學》上的語句「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之意。而「逸仙」是粵語「日新」的諧音。在孫中山1886年報名香港雅麗氏西醫書院時,孫中山就使用「孫逸仙」報名注冊。此後他在國外多用此名。
四曰石頭仔:
小時候孫中山脾氣倔強,好動,愛打架,總愛打抱不平。一次同學穢語罵他父親,孫中山與之打架,揪住辮子猛撞其頭,至使昏迷過去,好久才醒過來。村人目睹此狀欽佩地說:「真是石頭仔。」從此石頭仔便成了他孩提時的綽號。
五曰通天曉:
孫中山就讀醫學堂時,曾購得二十四史等大量古典書籍、著作,同學們從孫中山的藏書隨意抽出一書考他,他都能對答如流,大家驚詫而又欽佩不已,隨譽稱之為通天曉。
此外,孫中山還使用過:陳文、山月、公武、帝朱、杞憂公子、中原逐鹿等。
2、孫中山的愛情軼事
11月12日,是孫中山先生誕辰140周年紀念日。而一個世紀前,孫先生和宋慶齡女士那段相濡以沫的傳奇愛情故事,仍為後人樂道。
1915年10月25日,孫中山與宋慶齡在日本東京結婚,雙方年齡相差27歲。孫中山先 生去世多年後,宋慶齡在接受一位美國記者采訪時說,22歲嫁給孫中山,是處於一種敬仰,並不是愛。而孫中山先生曾對戰友表示,「只要和宋慶齡結婚,只活一天我也願意」。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時,宋慶齡正在美國讀書。聽到消息後,宋慶齡回到宿舍就把清朝的大旗拆掉,掛上五彩旗表示慶祝。畢業後,宋慶齡成為孫中山的秘書,從戰友逐步發展成夫妻。宋慶齡嫁給孫中山,宋家很反對。宋慶齡的父親查理•宋,還坐著輪船去日本阻止。一到孫中山屋前,查理•宋就大罵,讓孫中山出來。孫中山出來了,說你找我什麼事,查理•宋反倒罵不出來了,直接跪下給孫中山磕了個頭,說小女交給你照顧,請總理多擔待。
大陸出版的《孫中山傳》里記載,孫中山的戰友曾阻止他,說你跟宋慶齡結合要折壽,必須拆開,孫中山回答:「活一天我也願意。」
與宋慶齡結合前,孫中山先生有過兩次婚姻。1884年孫中山與本縣僑眷盧慕貞結婚,後來又有夫人陳粹芬,陳粹芬伴隨他20多年。1915年孫中山與盧慕貞離婚與宋慶齡結婚。
孫氏晚輩對於孫中山的三位夫人都視為祖母。據孫中山的後人孫必達說,孫家人昵稱陳粹芬為「南洋婆」,盧慕貞因與孫中山離婚後住在澳門,故被昵稱為「澳門婆」,至於宋慶齡則被稱為「上海婆」。也有孫家晚輩稱盧慕貞為「婆婆」,稱陳粹芬為「二婆」,孫家子弟與宋慶齡見面時,稱她為「grandma」(奶奶)。
元配盧慕貞1884年與孫中山結婚,是個沒有文化的家庭婦女。妻妾陳粹芬祖籍福建,生活在香港,經過陳少白介紹與孫中山認識,隨後跟孫中山同居。陳粹芬很懂得照料生活,孫中山早期好多革命活動都有陳粹芬參與,大家很敬重她。因為她在家排行老四,都叫她陳四姑。陳粹芬後來患肺病,1914年定居在馬來西亞,1931年後常住在中國湘潭縣,後來又去香港。三位孫夫人情況各有不同,但都長壽,盧慕貞活到86歲,陳粹芬活到89歲,宋慶齡也活到89歲。
3、孫中山的幽默
中國偉大的革命先行者孫中山(1866—1925年)在一次革命行動失敗後,轉移到上海重振旗鼓,等候時機東山再起。
有一天,幾個革命同志閑來無聊,湊了4個人打麻將娛樂。不巧,被孫中山撞見了。他們自知犯錯,一陣驚慌,你看我,我看你,不知如何是好。
面對如此尷尬場面,孫中山不但繼續叫他們打下去,而且還笑著說:「打吧,打麻將很像我們革命起義,這一局輸了沒啥關系,可寄希望於下一局,永遠充滿了機會,永遠充滿了希望。」
辛亥革命勝利後,孫中山當了臨時大總統。有一次,他身穿便服,到參議院出席一個重要會議。然而,大門前執勤的衛兵,見來人衣衫簡單,便攔住他,並厲聲叫道:「今天有重要會議,只有大總統和議員們才能進去,你這個大膽的人要進去干什麼?快走!快走!否則,大總統看見了會動怒,一定會懲罰你的!」
孫中山聽罷,不禁笑了,反問道:「你怎麼知道大總統會生氣的?」一邊說著,一邊出示了自己的證件。
衛兵一看證件,才知道這個普通著裝的人竟是大總統。驚恐之下,衛兵撲倒在地,連連請罪。
孫中山急忙扶衛兵起身,並幽默地說:「你不要害怕,我不會打你的。」
4、孫中山尊老
孫中山先生出任大總統後,日夜奔忙,准備北伐。一次,在桂林的一段山路上,為趕到某地主持會議,他雇了一乘竹轎。剛走了不遠,他聽到轎夫發出一陣陣氣喘聲,心裡便不安起來。於是令轎夫停下。兩個轎夫不解地問:「大人何事?」孫中山道了聲辛苦,並問他們多大年歲了。一個回答65歲,一個說剛過60歲。聽罷,孫中山心中更難受了,他十分欽佩兩位老人的身板骨硬朗,又十分同情他們的艱辛。說:「你們年紀都比我大,我幹嘛要你們抬呢?」孫中山掏出一大把銀元放在兩個轎夫手裡,深情地說:「這轎子我再不坐了,你們回去吧!」兩個轎夫不免納悶:這是個什麼人?於是怯生生地問孫中山尊姓大名。孫中山笑著說:「我的名字暫不告訴你們。」言畢,寫了一張紙條,折好後交給轎夫,並一再叮囑要回家後才能打開。兩位轎夫感到此人非同一般,沒等回到家,就趕緊打開,好弄個明白。當他們打開那張紙條,看到「孫中山」三個字時,不由得大驚失色,趕緊回頭追趕。這時孫中山早已消失在茫茫林海之中。兩位轎夫用敬佩的眼光望著孫中山前行的方向,激動地說:「都像孫總統這樣尊老敬老,老人的日子就好過了。」
5、孫中山妙聯入官府
清朝光緒年間,孫中山留學歸來,途經武昌總督府,想見湖廣總督張之洞,他遞上「學者孫文求見之洞兄」的名片。門衛隨即將名片呈上,張之洞一瞧很不高興,何門衛來者何人?門衛回答是一儒生。張總督令人拿來紙筆寫了一行字,叫門衛交給孫中山。孫中山一看,紙上寫著:「持三字帖,見一品官,儒生妄敢稱兄弟」,這分明是一副對聯的上聯。孫中山微微一笑,對出了下聯,又請門衛呈送給張之洞,張之洞看見上書:「行千里路,讀萬卷書,布衣亦可傲王侯」,不覺暗暗吃驚,「呀,儒生不可小視!」於是,急命門衛大開中門,親自迎接這位才華橫溢的孫中山。
6、堅決拒絕稱「萬歲」
孫中山在民國成立之初,曾乘軍艦在福建視察。停泊馬尾,都督孫道仁前來迎接,請孫中山換乘甲板船登岸。這時孫中山發現,聚集一起歡迎他的許多小船,大都懸掛著紙旗和布條,稱他「萬歲」。孫中山不悅,對孫道仁說:「萬歲一詞,是封建帝王要臣民這樣稱呼他的,我們為了反抗這個『萬歲』,許多革命同志拋頭顱、灑熱血。如果我接受這個稱呼,對得起先烈嗎?」他要求撤掉這些紙旗和布條,否則決不登岸。孫道仁慌忙傳達,所有小船也趕緊照辦了。孫中山這才欣然換船上岸
7、不讓其兄當都督
孫中山的大哥孫眉是檀香山一位著名的華僑資本家,號稱「茂宜王」。為了資助孫中山進行民主革命,孫眉不惜變賣家產。1912年初,孫中山在南京當選中華民國臨時總統。不少人推舉孫眉當廣東省都督。孫中山不同意,並在報刊上公開發表聲明,說孫眉任粵督「決非所宜」,「與其強以所難,將來不免覆悚,何如慎之於始。」他還給其兄發去電報,勸他不要謀求當粵督。 孫中山這樣的決定是十分明智的,一方面,他深知其兄文化低,脾氣又不好,不宜政界做官。另一方面,在孫中山看來,辛亥革命剛剛成功,就把自己的哥哥拉上去做大官,任人唯親,以權謀私,是不可取的,是不得民心的。後來,孫眉完全理解了中山先生的一片苦心,也避去了一場災禍。
8、孫中山打人
聽說孫中山動手打人一生有兩次:一次是少年時期在檀香山盤羅河學校,動手反擊楸他辮子的頑皮同學.一次是在倫敦,有一天,他在操場上打球,倫敦<泰晤士報>記載霍氏由於報道他的使館蒙難經歷而與他相識,故意揮球直擊孫中山的額頭,打得他兩眼冒金花,還跟他開玩笑地說:"這是英國人的打人法."面對英國人固有的傲慢和狂妄,孫中山也不示弱,便上前把霍氏攔腰抱住,放在膝蓋上,如同打頑皮小孩似的,拍了幾下臀部,笑著說;"這是中國人的打人法."
C. 夢幻西遊合成法寶五彩旗合時,天蠶絲,沉木,內丹放在什麼 屬性的位置
法寶材料的五行位:
龍筋
金
天蠶絲
金
千年陰沉木
木
玄龜板
水
麒麟血
水
補天石
土
金鳳羽
土
內丹的擺放位置:
材料金+水
內丹土位
材料金+木
內丹水位
材料金+土
內丹水位
材料木+水
內丹火位
材料木+土
內丹火位
材料水+土
內丹木位
D. 什麼是佛教五彩旗,每個顏色都代表什麼
五彩旗就是經幡。
「五色經幡」是西藏的一種標志, 它是由「紅色」,「白色」,「黃色」,「藍色」和「綠色」五種顏色的印有經文的布條組成。
這五種顏色分別代表著不同的意思:「黃色」代表著「大地和皇族高貴的氣質」;「藍色」代表著「藍天,力量和金剛菩薩」;「紅色」代表著「太陽,慈悲和觀音菩薩」;「白色」代表著「白雲和純潔」;「綠色」代表著「叢林,智慧和文殊菩薩」。
他們認為:當風吹過經幡時,就相當於將上面的經文念過一遍。代表他們日日夜夜都在頌經念佛,以表示他們誠心向佛的信念。
經幡的各種顏色是固定的,不能隨便創新。其次每塊顏色的排列順序是嚴格規定的,不能有任何差錯。因為經幡的意義很明確,不是為了美化環境,而是祈求福運隆昌,消災滅殃。
(4)馬來西亞五彩旗是什麼擴展閱讀:
經幡就其外在形式來講,我們可以大致歸納為三種:
一種是印有佛陀教言和鳥獸圖案的藍白紅綠黃五色方塊布一塊緊接一塊地縫在長繩上,懸掛在兩個山頭之間,這種經幡常見於人煙稀少的高山上。
第二種經幡是一條三五米長的狹長布條,其顏色是單一的,或白或紅。上面印有佛陀教言,布條的一側縫接在一根粗長的經桿上,插立在庭院前,這種經幡多半見於工布林區地帶。
拉薩大昭寺廣場上插立的經桿就是這一種,只是做得更加精巧罷了。
第三種經幡是五塊藍白紅綠黃色的星火無字幡條和一塊單色鑲邊的主幡方塊布,上面印有佛陀教言和鳥獸圖案,這些幡條布分別系掛在柳樹枝桿上,成為經幡。這種經幡在古城拉薩的民居樓頂上隨處可見。
E. 西藏五彩旗是什麼材質
我沒有看過西藏五彩奇,也不知道西藏五彩漆是什麼材質。
F. 夢幻西遊合成法寶五彩旗合時,天蠶絲,沉木,內丹放在什麼 屬性的位置
天蠶絲是 金屬性的 放金 沉木是 木 金+木 那麼最後個內丹就是水拉 呵呵 具體配方如下
內丹的擺放位置:
材料金+水 內丹土位
材料金+木 內丹水位
材料金+土 內丹水位
材料木+水 內丹火位
材料木+土 內丹火位
材料水+土 內丹木位
龍筋 金
天蠶絲 金
千年陰沉木 木
玄龜板 水
麒麟血 水
補天石 土
金鳳羽 土
龜 石 飛濺
石 木 鈴鐺
G. 夢幻西遊合成法寶五彩旗合時,天蠶絲,沉木,內丹放在什麼屬性的位置
法寶材料的五行位:
龍筋金
天蠶絲金
千年陰沉木木
玄龜板水
麒麟血水
補天石土
金鳳羽土
內丹的擺放位置:
材料金+水內丹土位
材料金+木內丹水位
材料金+土內丹水位
材料木+水內丹火位
材料木+土內丹火位
材料水+土內丹木位
H. 1912年.五彩旗取代龍旗,引起這一變化的歷史事件是什麼
1911年孫中山發動辛亥革命,而後擔任臨時大總統,,後於北洋軍閥袁世凱達成協議,,由袁世凱擔任大總統,開始了北洋軍閥的民國時期,,那時候就是用了五色旗取代清政府的黃龍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