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馬來西亞 » 馬來西亞訪華什麼目的

馬來西亞訪華什麼目的

發布時間: 2022-06-15 12:40:25

1. 馬戛爾尼使團訪華的目的是這一目的的實現是通過怎樣的方式

1793年馬戛爾尼使團訪華的目的是要打開中國門戶,擴大對外貿易,顯然那次的訪華因為禮儀的問題雙方產生不快,從而目的並未達成,但馬戛爾尼通過在中國大陸的游覽熟悉了清政府的軍備力量。二十年後英國又派阿美士德使團再一次訪華,依然產生了禮儀之爭,因而又沒有達到目的。直到1860年英國發動鴉片戰爭,用大炮打開了中國大門,達成了最初的目的。

2. 馬來西亞各界為何對馬哈蒂爾訪華寄厚望

馬來西亞總理馬哈蒂爾將於17日至21日對中國進行正式訪問,馬來西亞各界對馬哈蒂爾訪華寄予厚望,看好此次訪問將推動馬中關系邁上新台階。

馬來西亞太平洋研究中心首席顧問胡逸山亦指出,期待馬哈蒂爾此次訪華能推動兩國構建更深入全面的貿易關系,為其他國家、地區提供示範作用。

馬來西亞-中國總商會總會長陳友信則看好馬哈蒂爾這次訪華將給馬中商界帶來新的發展機遇。

陳友信對中國近年來在數字經濟、人工智慧等領域的發展印象深刻,他期待,馬哈蒂爾此次訪華能進一步推動兩國在這些領域合作,助推馬來西亞經濟轉型升級。在陳友信看來,兩國在旅遊、農產品貿易等領域也有很大的合作潛力。他期待通過馬哈蒂爾此次訪華,能進一步推動這些領域的雙邊合作,令馬中兩國商界和民眾受益。

3. 馬哈蒂爾什麼時候開始訪華

馬來西亞外交部8月16日發表聲明稱,馬總理馬哈蒂爾將於17日開啟為期5天的訪華行程,訪問杭州和北京,「這次訪問將成為鞏固雙邊關系的新里程碑」,為兩國未來的合作「建立新的戰略支柱」。

2018年5月10日,馬來西亞國會大選結束,反對黨「希望聯盟」取得國會過半議席,實現大馬自1957年建國以來首次政黨輪替。希盟領袖馬哈蒂爾當晚就任馬來西亞第7任總理,並以92歲高齡成為全球最年長的國家領導人。

4. 近期菲律賓和馬來西亞總統訪華背後的博弈

一群窮逼,都是來要錢花的,哪來的博弈!!

5. 1,馬戛爾尼率使團訪華是在清朝什麼時候,目的是什麼,結果怎麼樣

馬戛爾尼訪華時間應該是公元1793年,清朝乾隆五十八年。當時的英國國王是喬治三世。

主要目的是想為資本開拓市場做鋪墊,通過接觸清朝最高統治者,試探當局的虛實,趁機搜集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等方面的情報。

結局是不歡而散,沒有達成任何成果。因為中英雙方的政治制度和歷史傳統截然不同,彼此都不願意接受對方的價值觀,外交談判破裂是必然。至於馬戛爾尼拒絕三拜九叩只是一個次要細節,不是核心問題。從此,英國乃至歐洲對中國的印象徹底改變,馬戛爾尼更是把大清朝描述成一艘破爛的大船。而乾隆對英國既有蔑視也有警惕,閉關鎖國政策是一種本能的自我保護。客觀上,中國錯過了認識近代工業革命的機會,而是在半個世紀以後的鴉片戰爭中再去體會了。

6. 馬戛爾尼使團訪華的准備

馬戛爾尼來華,對禮物的選擇頗費心機。首先是多方徵求意見,在來華之前,曾特意征詢了兩位曾在義大利那不勒斯聖家書院學習過的中國教徒的意見,請他們推薦禮品。此外,還研究中國的歷史和現狀,在耶穌會士的介紹中,中國重視歷法,因此需要天文儀器。斯當東也曾認為,天文學在中國備受青睞,長期以來吸引了政府的注意,因此對儀器方面的最新改進和代表太陽系最完美運動的七政儀, 中國人絕不會不接受 。
使團乘坐的船隻和攜帶的大批禮物都是經過精心挑選和特意製造的。這艘「獅子號」炮艦,裝有64門大炮,是當時英國第一流的軍艦。使團攜帶的禮物除一部分是投中國皇帝之所好外,更多的是為了顯示英國的科學技術 。
這個龐大的使團帶來了眾多的禮品。英國人想把他們最新的發明介紹給中國,如蒸氣機、棉紡機、梳理機、織布機,並猜想准會讓中國人感到驚奇而高興的。英王還特意贈送了當時英國規模最大並裝備有110門大口徑火炮的「君主號」戰艦模型。也許,他們想暗示64門火炮的「獅子」號在英國強大的海軍艦隊里是多麼的微不足道 。
英國人在禮單中還專門提及了「榴彈炮、迫擊炮」以及手提武器如卡賓槍、步槍、連發手槍,他們想,這些東西可能會引起中國軍官們的興趣,但後來讓英國人大失所望的是,天朝的大臣絕大多數都是文人出身,他們對此不感興趣。在他們看來,這些洋人的東西,不過是些無用的奇技淫巧罷了 。
英國使團還帶去了一些精美的儀器。如當時天文學和機械學的最佳結合產品天體運行儀,這個儀器代表了整個宇宙,它能夠准確地模仿太陽系天體的各種運動,如月球繞地球的運行、太陽的軌道、帶4顆衛星的木星、帶光圈及衛星的土星等。另外,還有一個地球儀,上面標有各大洲、海洋和島嶼,可以看到各國的國土、首都以及大的山脈,並畫出了所有這些遠航的航海路線 。
由於語言不通,解釋這些儀器的名稱很傷腦筋。所有的照會文件和禮品,必須符合天朝的語言,以便中國的皇帝能夠加以理解。比如天體運行儀,就巧妙地寫成了「天文地理音樂鍾」。幸虧當時還有副使喬治·斯當東的兒子托馬斯·斯當東,經過半年多的中文速成訓練,他已能湊合著寫漢字了,當時照會文件的翻譯與謄寫,必須首先從英文譯成拉丁文,然後再譯成普通中文,並改為中國的官方語言,而最後的謄寫工作,往往就靠這個孩子來完成了 。 使團船隊中最大的是「獅子」(Lion)號軍艦。當時的中國沒有這樣大的船。這是英國海軍提供的,裝有64門火炮,還有幾只小救生艇。英國派出軍艦來華有炫耀其海軍實力的意圖,英王還送給乾隆一個英國最大軍艦「君主」號(裝有110門炮)的模型,更帶有武力威嚇的成分。此時「獅子」號錨泊在象山北部的東、西嶼之間的海域,馬戛爾尼和大部分使團成員都在這艘軍艦上 。其次是載重1200噸的「印度斯坦」( Hinstan)號大貨船。這是英國東印度公司提供的。船內裝著送給乾隆皇帝的禮品,還有一些東印度公司的貨物。英使團共帶來禮品19宗、590餘件,都是當時英國的精品,有天文儀器、車船模型、紡織用品和畫等,以顯示其先進的科技實力和文明。該船上還乘坐著一部分使團成員。「印度斯坦」號在舟山群島的溫州嶼(英人稱之為樹頂島,今屬六橫鎮)南部海域停泊 。東印度公司還提供了一艘二桅小帆船「豺狼」(Jackal)號作為供應船。「豺狼」號停在「獅子」號附近 。還有一艘法式小帆船是使團途經爪哇島巴達維亞(今印度尼西亞雅加達)時買的,取名「克拉倫斯」(Clarence),也作為供應船。「獅子」號停泊後,馬戛爾尼派遣副手喬治·斯當東(George Staunton)、事務總管約翰·巴羅(John Barrow)等3位使團官員和1名翻譯乘「克拉倫斯」號去定海,尋找能讓船到達天津的領航人 。
船上還帶了銅炮六位,鐵炮二位,鳥槍十六桿,暨伙食衣箱 。 由於當時的國際形勢,和中國作為一個東方大國的形象,英國不敢貿然行動,而是嘗試與中國建立關系,加強交往 。
英國國王喬治三世讓馬戛爾尼帶去了給乾隆帝修的一封國書:
我喬治三世代表大不列顛、愛爾蘭和印度,祝中國大皇帝萬歲萬萬歲。只有您才配治理天下萬萬年 。
我知道中國的地方太大,管理的百姓也多,皇上您操心天下大事,不但是中國,就連外國,都要您去保護,這些國家都心悅誠服,皇上您太操勞了 。
如今全球各國都說,世界上只有中國大皇帝統治的地方,制度更加完善,所有人都心服贊美,所以我也越來越神往。皇上,今年是您的八十大壽,我向您進獻貢品,盼您能休恤我們 。
從字面上看,英國國王似乎很卑賤,實際問題是出在翻譯。因為這是第一次給中華帝國寫國書,所以英國國王的用辭是非常嚴謹的,但還不至於下賤到這種程度。只不過按照中國的封建禮法來翻譯,自然而然就變成了一篇歌功頌德和諛意奉承的文章,也就自然而然地讓乾隆皇帝有些飄飄然 。 馬戛爾尼使團於1792年9月26日從英國本土的朴次茅斯港出發 。
沿歐洲、非洲海岸南下,經過南非好望角進入印度洋,在快到好望角之前,氣候變得極為惡劣,「豺狼」號一度失去了聯系,一直到進入亞洲海域,艦隊才得以重新會合。經馬六甲海峽進入南中國海,然後沿中國大陸海岸線北上 。一直到1793年7月1日在舟山登陸。英使團選擇舟山作為訪華第一個登陸地乃有意為之,而作為循慣例是接待口岸的廣州,巡撫郭世勛為這次例外的「門戶開放」找了兩點理由,其一是英國使團沒有上呈副表貢單不符規矩,他們又不知道是哪些貢品,所以不敢自作主張予以接待;其二是英國使團擔心貢品由陸路轉運會有損壞,已從外海奔天津而去了,所以郭世勛上奏要求朝廷下令「浙閩及直隸省各督撫飭令所屬查驗放行,由天津進京」,乾隆同意了。這樣才使舟山成為了馬戛爾尼使團中國行的第一個登陸地 。 英國東印度公司的特派員早已提前把一封預約函交給了駐廣州的兩廣總督。英國人在信中提示:「英王陛下為了增進兩個朝廷間的友好往來,為了發展於兩國都有利的貿易關系,決定派遣馬戛爾尼勛爵為全權特使赴北京訪問」。當中國方面接到這封信時,這也幾乎是在馬戛爾尼使團出發的時候 。1792年11月,兩廣總督將這封書信作為緊急奏摺呈送乾隆帝:
英吉利國總頭目官管理貿易事百靈謹呈天朝大人,恭請鈞安。我本國國王,管有呀蘭地嘧噸、佛蘭西、噯侖等三處地方,發船來廣貿易。聞得天朝大皇帝八旬大萬壽,本國未曾著人進京叩祝萬壽,我國王心中十分不安。我國王說稱:「懇想求天朝大皇帝施恩通好。凡有我本國的人來廣,與天朝的人貿易,均各相好,但望生理愈大,餉貨豐盈。」今本國王命本國官員公輔國大臣嗎嘎爾呢,差往天津。倘邀天朝大皇帝賞見此人,我國王即十分歡喜,包管英吉利國人與天朝國人永遠相好。此人即日揚帆前往天津,帶有進貢貴重物件,內有大件品物,恐路上難行,由水路到京,不致損壞,並冀早日到京。另有差船護送同行。總求大人先代我國王奏明天朝大皇帝施恩,准此船到天津,或就近地方灣泊。我惟有虔叩天地保佑天朝大人福壽綿長 。
乾隆帝命人搬來《大清一統志》。這本書中已經記載了中國人所知道的所有國家。然而,雖然找到了傳教士們常說法蘭西、義大利,卻沒找到英吉利 。依慣例,海上達到的外國貢使一律由廣州上岸。皇帝回復兩廣總督,特別批准英吉利人破例由天津登陸 。
對於祝壽而來的馬戛爾尼使團,清政府最初是持歡迎態度的,並表現出前所未有的重視。乾隆帝認為英使遠涉重洋是前來祝壽的,「具表納貢」,實屬好事。為此他連頒數道諭旨,親自確定了體恤優禮的接待方針。他不僅破例允許使團從天津上岸,而且命令沿海各省地方官做好接待工作,還向使團提供豐富的免費的食物供應 。
1793年6月19日,英國人在澳門停泊數日後,便北上天津,前往覲見中國的皇帝。但讓英國人不快的是,剛一上岸,他們的隊伍便被中國官員不由分說的插上幾面彩旗,上面用中文寫著幾個大字:「英吉利貢使」。無論在旗上還是禮品清單上,中國官員都把 「禮物」改成「貢物」。在中國,送給皇帝的禮品從來都叫做「貢」 。
1793年6月21日(乾隆五十八年五月十四日),「勉勵」號駛至舟山南部海域,巡洋官兵上前詢知來意。然後引他們開往定海,次日在定海道頭港停泊。定海鎮總兵馬瑀和定海知縣張玉田率領軍兵排列隊伍迎接。乾隆皇帝已下旨:「遇有英吉利國貢使到境,不動聲色擺列隊伍,妥為照料。 」擺列隊伍的主要目的,是想顯示一下大清帝國的軍威,但對擁有先進武器的英國軍人來說,這一目的顯然沒有達到 。1793年6月23日,總兵馬瑀和知縣張玉田在天後宮擺設宴席招待「勉勵」號的英國客人,還派人送豬、羊、米、面等物到船上。總兵早已物色了幾名領航人,是為英使船隊准備的,就派其中一人到「勉勵」號上領航。6月26日,總兵馬瑀和游擊徐丹桂等人率兵船護送「勉勵」號出海。6月29日,領航人將英船領至蘇松鎮管轄地區,由蘇松鎮總兵接待護送 。
1793年7月5日,定海鎮總兵馬瑀盛宴招待「克拉倫斯」號一行人,並請他們看戲劇表演。馬瑀和寧波知府克什納還奉浙江巡撫覺羅長麟之命,派人備辦牛、羊、雞、鴨、米、面、柴、炭、茶、燭等送至使團船隊,並邀請馬戛爾尼等上岸,但馬戛爾尼以急著要進京為由婉言謝絕。對於英人要找領航人一事,總兵馬瑀表示已找到幾個領航人,准備將英船隊帶至江蘇沿海(時屬江南省),再由那裡派人領航,逐站更換領航人才能到達天津港。但斯當東提出英船吃水深,沿海岸容易觸礁,想在深海里航行,要求有直接帶到天津的領航人。馬瑀回答說,這樣的走法過去從來沒有過,容考慮一天再說 。
「克拉倫斯」號一行人利用這個時間到定海縣城觀光,總兵派了幾名士兵陪伴。游覽期間吸引了大量好奇群眾的圍觀,英國人只好到廟宇躲避群眾。出廟後他們坐轎子回海岸時遇到下大雨,就到一個寺廟躲雨,寺廟里的和尚熱情地以香茶、水果、點心招待英國客人。之後英國人回到船上休息 。
1793年7月6日上午,總兵馬瑀在總兵府接待英國客人。由於英國人的堅持,總兵只好下令聚集曾經航海到天津過的人,並從中挑選兩人,然後叫他們立即回家准備出發東西。英國人也回到自己的船上兩個領航人上船後,克拉倫斯號馬上開船,當晚在六橫島的北邊拋錨。第二天經過佛渡水道,回到「獅子」號停泊地點 。
1793年7月8日,馬戛爾尼使團船隊起錨開行。兩名中國領航人分別被派在「獅子」號和「印度斯坦」號工作。船隊從外洋通過,曾在普陀山附近海面錨泊,7月12日駛出舟山海域。數日後,船隊與在黃海游弋等待的「勉勵」號相遇,一起開往天津。7月23日,使團船隊進入渤海灣 。 按照馬戛爾尼的想法,英國與大清是完全不同的兩個主權國家,不存在朝貢的關系,而且這次出使的名義也是祝壽。但是大清的官員們信奉的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儒家觀點,所以除了進貢之外,原本就不存在平等的國家關系。很明顯,天下都是乾隆皇帝的,沒有誰可以跟皇帝平起平坐,即使是英國國王親自來華也是一樣。這讓馬戛爾尼很為難,為了這次出使的成功,英國政府已經准備很久了,如果不按照清朝官員的安排,那麼很有可能為了這樣的一件小事而功敗垂成,但是順從這種安排的話,又似乎讓英國的尊嚴受到了影響。他沒有辦法,他選擇假裝看不見,默默地承受了這一切 。
1793年6月,馬戛爾尼使團到達天津。欽差大臣徵瑞親赴天津接待。此時,乾隆帝正在熱河行宮(今承德避暑山莊)避暑,於是決定由徵瑞護送使團經北京赴熱河謁見皇帝。使團在北京稍事停留後,除留一部分人在圓明園安裝英國帶來的儀器外,主要成員均在徵瑞的陪同下趕赴熱河。然而,外交接觸尚未開始,禮節沖突便已發生。清朝政府要求英國使臣按照各國貢使覲見皇帝的一貫禮儀,行三跪九叩之禮。英使認為這是一種屈辱而堅決拒絕。禮儀之爭自天津,經北京,而繼續到熱河。乾隆帝聞訊,勃然動怒,下令降低接待規格 。
乾隆時期,清政府對當時歐洲各國的社會經濟的發展和近代資本主義的歷史性進步茫然不知,把西方各國仍然視為「海夷」。他們不假思索地稱馬戛爾尼為「貢使」,稱他們帶來的禮品為「貢品」,要求他們遵從中國禮制。英國作為當時西方第一強國,其使臣向中國這一傳統發起了猛烈的沖擊 。 由於中英雙方都不肯遷就讓步,會面幾近破裂。最後,雙方終於達成協議 。
英國人被安排1793年農歷八月十三日(乾隆八十大壽)去熱河避暑山莊謁見皇帝,不過,這個慶典不是為他們,而是為乾隆帝准備的,英國人和其他貢使一樣,不過是給節目增加點異國風味罷了。那天的拂曉3點鍾,在清朝接待官員的催促下,馬戛爾尼和他的隨行人員身著禮服向皇宮出發。英國人在一片漆黑中走4公里多的路 。
4點左右,英國人終於來到燈火輝煌的宮殿前,但他們的隊伍已亂成一團。上千名的天朝官員、各國貢使和僕役,在無邊的黑暗中等待皇帝的到來。英國人第一次見識中國的早朝制度 。
覲見時究竟行的何種禮節中英雙方記載不同。英國人說馬戛爾尼等人按照覲見英王的禮儀單膝跪地,未曾叩頭。和珅的奏摺卻說,英國使臣等向皇帝行三跪九叩之禮。因雙方記載不同,已很難明其真相。但無論當時以何種方式解決這場矛盾沖突,都改變不了禮儀之爭對中英首次通使往來所造成的負面影響 。
隨後,馬戛爾尼向乾隆皇帝呈遞了英王的信,並送了幾只西洋表作為禮品。皇帝回贈了大使一件雕刻得十分精緻的蛇紋石禮品。接著,斯當東父子上前向皇帝致禮,乾隆帝也贈給斯當東先生一塊與大使一樣的玉石,皇帝對托馬斯·斯當東很感興趣,於是把他召了過去,並解下自己身上的一隻黃色荷包,送給了托馬斯·斯當東 。
乾隆帝已經知道托馬斯·斯當東會講中文,很想親耳聽聽,於是托馬斯·斯當東用中文感謝了皇帝送的禮品 。
馬戛爾尼因在熱河完全沒有機會商談他此行的目的,他希望熱河的慶典結束後回到北京,留在中國繼續談判。他甚至對和珅表示他們的國王會承擔代表團在中國額外逗留的費用 。
覲見後,乾隆帝命大臣陪英國使團參觀行宮。英國人看到園內的樓里都放著西洋的玩具、掛鍾和地球儀,感到十分掃興,因為這些東西讓他們的禮品頓時黯然失色。陪同馬戛爾尼游覽的官員還告訴他,比起圓明園內西洋珍寶館收藏的東西,這些都算不了什麼 。
馬戛爾尼發現了一些英國製造的八音盒,一些考克斯博物館的藏品。福康安見馬戛爾尼對此興趣盎然,以為他從未見過這類東西。福大人於是傲慢地問,英國是否也有這些東西,但當他聽說這些東西就是從英國運入的時候,他也感到十分掃興 。
由於福康安的顯赫地位,馬戛爾尼想獲得他的好感,於是邀請他觀看英國使團警衛准備已久的操練,但被福康安拒絕了,他對此這毫無興趣。馬戛爾尼在當天的筆記里記道:「真蠢!他一生中從未見過連發槍,中國軍隊還在用火繩引爆的槍。」後來馬戛爾尼穿越中國本土前往廣州時,他看出那些寬衣大袖的國防軍,並沒有受過嚴格的軍事訓練,使用的又都是西洋早已拋棄了的刀槍弓箭之類落伍的武器 。 清政府認為,進貢和祝壽已畢,英國使團的任務已經完成,應該打道回府。但是,在將英王國書譯出後。馬戛爾尼則急切要求和等待談判,他向清政府提出了六項要求: 允許英商到寧波、舟山和天津貿易; 准許英商像以前俄商一樣,在北京設立商館; 將舟山附近一處海島讓給英國商人居住和收存貨物; 在廣州附近劃出一塊地方,任英國人自由來往,不加禁止; 英國商貨自澳門運往廣州者,享受免稅或減稅; 確定船隻關稅條例,照例上稅,不額外加征 。 顯而易見,這些要求一部分是屬於希望改善貿易關系的正常要求,一部分則具有殖民主義侵略性,如割讓島嶼一事,清政府決不能接受。面對這種情況,清政府理應認真研究和區別對待。有的可以接受,有的應當拒絕,有的經過談判,加以修改。即便拒絕英國的大部分要求,只要把談判繼續下去,也能夠相互增進了解,緩和矛盾沖突,於中國有益無損。可是清政府卻簡單地一概拒絕,將英國的六項要求全部斥為「非分干求」,斷然關閉了談判的大門 。
乾隆帝示意馬戛爾尼使團應於十月七日離京回國。英使要求舉行談判,暫緩回國,遭到拒絕。於是,在沒有舉行談判、沒有完成使命的情況下,英國使團踏上了歸程。馬戛爾尼一行從北京出發,由軍機大臣松筠伴送,沿運河南下,幾乎縱穿中國腹地,到達廣州,於1794年1月自廣州回國 。

7. 馬戛爾尼訪華與鴉片戰爭爆發之間存在什麼樣的關系

第一,在18世紀末到19世紀初,清王朝已經陷入嚴重的社會危機之中,即馬戛爾尼所講的:逗它的文化是封閉型的,因此不能發展出類似西方的較高級文明;它的歷史是永久停滯的,除了皇帝,無人能有自由意識。地正是這種封閉的文化,延續並加強著政治上的專制,並使清王朝在嚴重的危機面前仍然拒絕一切改革和對外的開放,堅持閉關政策。這就是構成鴉片戰爭前中國嚴重危機,而軍事上的腐朽則加重了這種危機。第二,在清王朝面臨嚴重危機時,西方資本主義卻得到了飛速的發展,並藉助堅船利炮,在全球開拓市場和殖民地。馬戛爾尼的中國之行,就有明顯的開拓市場的用意。乾隆帝的拒絕,不會使英國放棄開拓市場的要求,只能使他們改換別的方式來達到他們的目的。第三,馬嘎爾尼的詛咒不僅反映了他對清王朝嚴重統治危機的深入了解,也反映了他代表的英國殖民者想通過武力開拓中國市場的蓄意。馬嘎爾尼在華了解的許多情況後來都成為英國侵華戰爭決策的依據,說明英國早就有戰爭的准備,而清政府則沉醉在天朝上國的美夢中,這就決定了鴉片戰爭以及中國失敗的必然性。

8. 馬嘎爾尼訪華的意義

1、意義
①對中國來說,中國喪失了一次與近代工業文明接觸,認識世界,改變封閉狀態的良好機遇。
②對於英國、歐洲來說,主要是其改變了對中國的態度。通過馬嘎爾尼使團回英國後的回憶及記述,他們向英國人乃至歐洲人展示了一個不一樣的中國。
2、事件簡介
馬戛爾尼使團訪華指的是1793年(乾隆五十八年),英政府想通過與清王朝最高當局談判,開拓中國市場。同時搜集情報於是派喬治·馬戛爾尼等人訪問中國的事件 。
然而,由於中英兩國政治、經濟結構的截然不同,而雙方政府為了維護本國的社會制度和歷史傳統,在各自的利益上採取了互不相讓的頑強抗爭態度。因此,在這次外交活動中雙方的沖突便不可避免地爆發了。並由此導致外交談判的失敗。
3、歷史背景
17世紀英國通過資產階級革命確立資本主義制度。在18世紀60年代,英國發生工業革命,資本主義處於上升階段,伴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英國迫切需要開辟新的市場和廣闊的原料產地。「因此,英國派遣一個使節團到中國訪問,自然它是為了商業目的而去的。事實上,中英兩國交易往來的情況確實也應當有所改變,自從英國初到中國開辟市場之日起,以及以後兩國發生貿易關系以來,沒有一件事情有助於改善英國人在中國的地位,而其他歐洲各國商人在中國的處境卻都比英國人好得多。」正因為如此,英國政府期望通過馬嘎爾尼使團訪華,與中國建立外交關系,改善中英之間的關系和現行貿易體制,擴大雙方的通商。

9. 1793年馬戛爾尼使團訪華以失敗告終嗎

首先馬戛爾尼就是一個經驗十足的外交官,也是一位徹底的殖民主義者。馬戛爾尼擔任過英國在俄國的外交官,並且與俄國簽訂了對英國十分有利的條約。而且使團乘坐的軍艦也是經過精挑細選的,都是當時英國的頂尖船艦。總的來說馬戛爾尼訪華的目的有著軍事、政治和經濟多種目的,也是英國殖民和經濟擴張活動中一個不可或缺的環節。


馬戛爾尼訪華影響的第三方面就是因為乾隆王朝的愚昧無知與自負,徹底讓中國失去全面融入世界的機會。馬戛爾尼訪華的實質就是當時兩個世界超級大國的第一次近距離的交流。史學家稱如果清政府能夠很好的把握住這次機會,積極學習西方的先進技術和制度,到了清朝晚期中國人民也不會承受那麼多的災難。

熱點內容
西班牙8號球員有哪些 發布:2023-08-31 22:08:22 瀏覽:1552
怎麼買日本衣服 發布:2023-08-31 22:08:20 瀏覽:906
紐西蘭有哪些人文景點 發布:2023-08-31 22:06:06 瀏覽:1470
皇馬西班牙人哪個台播 發布:2023-08-31 22:05:05 瀏覽:1449
新加坡船廠焊工工資待遇多少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2:01:05 瀏覽:1543
緬甸紅糖多少錢一斤真實 發布:2023-08-31 21:57:45 瀏覽:1204
緬甸200萬可以換多少人民幣 發布:2023-08-31 21:57:39 瀏覽:1167
紐西蘭跟中國的時差是多少 發布:2023-08-31 21:53:49 瀏覽:2342
中國哪個地方同時與寮國緬甸接壤 發布:2023-08-31 21:52:06 瀏覽:1179
土耳其簽證選哪個國家 發布:2023-08-31 21:37:38 瀏覽:889